第6讲 关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问题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八、营造人人有责的公共安全管理文化环境
口 城市公共安全事务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 政府与民众都有责任。生活在充满风险的中国现 代城市,普通市民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对自己的 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并积极参与和支持风险防 范和管理工作,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有责的共安全 管理文化环境。城市开发商应该分担基础设施建 设,整个社会必须有一个很好的、畅通的网络。 在危机预警发出后,市民一定要理性。要使相助 与自助结合起来,比如,市民参加自助、他助、 社区志愿者队伍等等,只有渐渐形成一有凝聚力 的社会,大家才会觉得更加安全。
总的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确实面临许多 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发现问题。我 相信只要发现了这些问题,凭中国政府和中国 人民的智慧,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它。中国 城市化的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内容内容来自内容 内容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谢谢老师
六.农民工进城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 城市化进程中另一个重点问题。对于农民工的 权益问题,我认为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 行,农民工应该尽可能大限度的享有同等权益、 享受同等待遇。另外政府可以考虑提供廉租房 给农民工居住,建设公益学校供农民工子女就 读等。
• 七、对资源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 立科学发展观,实行“和谐发展” •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 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的生产、生 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 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科学发展观和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环 境和生态的保护。高投资强度发展阶段对环境 和生态的保护提出了非常强的挑战,面对挑战, 唯一的选择是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在恢 复并保护生态平衡、增加环保设施方面做更多 的工作。
城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城镇化》教学设计一、课程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本课时教学内容与前面学习的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对城镇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拥有了基础的历史、地理知识。
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归纳、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目标【区域认识】学生能够结合图文资料和实例等,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综合思维】学生能够结合资料等,从多个角度综合说明城镇化的意义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重难点1.重点:城镇化的过程和意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2.难点: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地图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前面学习了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
【过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城镇,什么是乡村?【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引发学生思考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1、城镇化的概念【教师活动】该部分内容较为简单,请同学们自行了解回答。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回答: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教师总结】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其中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精品课件
郊区城镇化:
城市人口密集,就业难, 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地 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
乡村环境优美,差距缩 小,地租便宜,基础设施 完善。
合作探究 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P36
1、用“s”曲线,描述英国城镇化进程时间段
•初期阶段:工业革命之前(18世纪中叶) •中期阶段: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后期阶段:20世纪下半叶——
3、通过GNSS、GIS查询(摄像、视频…) 如遇堵车,可呼叫就近警车,通过广播告知车辆绕行
4、交通组织、商业组织、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RS:遥感系统:数据的获取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空间定位 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更新、分析
生活应用 城市规划 市政服务 公共服务
课堂小测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P41
回答:1、2、3、5问
1、GNSS,定位信息—110指挥中心
2、GIS,所有车辆信息由GIS整理、分析后,寻找离出事地点最近车辆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城镇化
-.
✓城市增多 ✓超级城市出现
✓自然增长 ✓机械增长
任务一
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概念
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标志
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例上升
3、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相互促进
推拉因素
乡村的推力 城镇的拉力
二战后,加速城市化 遍及全世界
城镇化有差异:70%以上,40%以下主要分布的大洲在哪?
城镇化区域差异:全球、大洲、国家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S”曲线
起步 发达国家 早 发展中国家 晚
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2011年第8期摘要:本文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等方面,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内容。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40(2011)08-0045-0003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段爱明(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湖南张家界427000)作者简介:段爱明(1979-),男,湖南株洲人,管理学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金融。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农村城镇化问题在国内外,特别是在国内的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城乡规划等学科中,得到了热烈的讨论,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
一、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最先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发展经济学,其代表理论主要包括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的“以城带乡”发展模型(A.W.Lewis ,1955;Fei ,C.H.and Ranis ,G ,1961)、速水教授的“东亚模式”(速水佑次郎,2007)等。
但是,国外学者在研究城乡发展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其发展模式与经济全球化的适应性,而难以解释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
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例如美国学者帕辛(M Paecione )认为:“乡村城市化是城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向乡村地区扩散的社会变动过程”,最明显的表现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流动。
法国学者安尔·麦兰(Pierre Merlin )认为:“乡村城市化是指乡村空间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是在乡村居住区周围发生的,乡村城市化区的人口是由城市内迁移而来”。
“乡村城市化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传统的村庄周围建设别墅式小房子,居住者从事城市型职业,接受城市型生活方式”。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
“胡锦涛主席在河南农村考察”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2三农问题2.1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新型城镇化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互动发展问题
收稿日期:2016-04-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27);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作者简介:梁红秀(1978—),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谭培文(1948—),男,湖南衡山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型城镇化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互动发展问题[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6.08.012梁红秀,谭培文(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举措和战略任务。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厘清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内涵和历史发展过程看,“三化”是一个内在统一的历史进程,城市化是当代实现“三化”有机统一的关键整合点,新型城镇化必须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有机统一中选择现实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互动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6)08-0058-042016年第8期(总第254期)与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即所谓的“三化”问题,长期是学界研究的焦点。
在一些研究中,众多学者将“三化”并列使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使用。
那么,三者之间真的没有任何区别吗?厘清“三化”之间的关系,深究三者在何种语境下具有相通意义,明确“三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有机统一的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选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是一个内在统一的历史过程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基于对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现实的考察,生动揭示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紧密联系。
解读中国的“三农”问题
解读中国的“三农”问题摘要:”三农”问题已经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
本文介绍了”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存在的背景,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以及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1.“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三农”问题得以成为一个问题,其深刻的根源是现代化进程。
在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农业是主要产业,农村是主要区域,农民是主体成员,因此无所谓“三农问题”。
任何一个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都不得不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官员。
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农”的地位日益降低和边缘化,从而成为一个影响、乃至决定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政治社会问题。
现代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为产业基础,以城市为区域基础,以城市市民为社会主体的,这是产生“三农问题”的客观经济社会基础。
“三农”问题得以成为问题,还有其主观基础,这就是现代意识。
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意识的形成构建过程,这就是与市场化、民主化相应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的产生和传播。
由此就会产生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追求与事实客体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最为集中地反映到“三农”领域。
一方面,现代化必然带来工农、城乡、市民与农民的差别;另一方面,现代化又带来自由、平等、人权意识,由此就会产生“人生来平等,但又无不在差别之中”的焦虑和反抗,“三农”问题因此成为一个公共性的政治社会问题。
2.“三农”问题存在的背景“三农”问题存在的背景是现代化进程中两种文明的并存和差别。
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
任何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国家都会出现这一问题。
而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
这是由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决定的,“三农问题”也因此在中国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三农”问题首先是农民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和乡村发展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和乡村发展一、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概念及其特点;•掌握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分析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利弊,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及特点•城市化定义: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社会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特点:人口聚集、工商业集中、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
2. 乡村发展的概念及特点•乡村发展定义:指农村经济、社会文明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乡村发展特点:农业现代化、农民素质提升、生态保护等。
3.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等。
•社会因素:人口迁移、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
•环境因素: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破坏等。
4.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作用机制•城市化作用机制:城市拉动效应、人口红利、创新驱动等。
•乡村发展作用机制:农业内外需平衡、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公共服务等。
5.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利弊及解决方案•利: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等。
•弊:城市病问题加剧、农村人才流失、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
•解决方案: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强政策导向和监管措施。
三、教学方法•演讲讲解法:通过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图片资料法:使用图片或地图来说明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变化过程和特点。
•视频案例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案例来了解实际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情况。
四、教学评价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与汇报:根据所学知识,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相关问题讨论,并进行汇报。
•口头问答: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实时评价。
•书面作业:设计针对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思考题目,要求学生书面回答。
五、教学资源准备•主题课件:包含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
•图片和地图资料:以图片和地图形式展示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变化过程。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关于“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的质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内容和最基本的任务这一光辉思想。
正是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几万万中国贫苦农民才得以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解放。
长期以来,“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似乎已成了一个不争的真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学术界和政坛中的一个习惯用语。
如果说对中国社会经济形势的这一基本判断或估计直到20世纪末还是正确的话,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恐怕已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对当代中国社会和农村状况的这一基本判断需要重新认识,至少可以认为“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是值得商榷的。
其理由是:(1)土地问题已不再是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解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中国早已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已普遍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承包经营权)。
尽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结构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还存在某种程度上不稳定和权益实现上的障碍,但我国新的《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土地承包期为30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可以认为,尽管农村土地制度还不完善,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对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土地产权制度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开始不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2)我国的经济体制形态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在决定农业家庭经营经济效益和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已大大下降,或者说不起主要作用。
三农 · 三化 · 三制
三农·三化·三制——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
通过制度变迁,统筹城乡发展,化解“三农”问题,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基本途径。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乡差别“三农”问题中,农业是产业,农村是空间,农民是主体。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实质是城乡差别。
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当一国或地区开始城市化,但又没有完成城市化的时候,最容易发生“三农”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国城镇化率(在本文中与城市化率通用,下同)仅为10.6%,到1978年,也只有17.9 %。
改革开放后,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6.6%,年均增长约0.9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世界年均约0.34的增长水平。
这等于我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完成了美国80多年、英国120多年走过的路程。
这样,就使我国快步进入“三农”问题的凸显期。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200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33:1。
二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较大。
200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5和41,同年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5133亿元,县及县以下仅为40210亿元,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更大。
三是城乡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与之相应的劳动权、居住权、社会福利权、子女受教育权和某些政治权利的不平等,也是客观存在。
“三化”是解决城乡差别的必由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基本路径,就是农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
首先是农业的工业化。
传统农业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而全”,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和生活单位,种、养、加和吃、穿、用,大都要在村落和家庭内部完成。
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工业化生产和经营,也是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
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1、城乡⼀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的、意义我国在改⾰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从⽽产⽣各种经济社会⽭盾,⽽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问题。
因此对于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体化的进程。
城乡⼀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个整体进⾏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体化、社会⼀体化、⽣态⼀体化和信息⼀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厉以林认为:城乡⼀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作或经营企业。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产⼒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直⾄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体的过程。
总之,城乡⼀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化等⽅⾯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体化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业化进程,“城乡⼆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分突出。
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1949年以来,结合⾃⾝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业的战略,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了⽐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了⼀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地绑在⼀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元化开始形成。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doc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逐步成为了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中国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农民工市民化亦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历程与意义1.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展开与发展,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随之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缓慢开始阶段(1978-199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迅速推进,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开创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
据资料统计,仅1983-1988年期间,就有63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中[1]。
这一时期,农民工以就地转移为主,乡镇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二个阶段:迅速发展阶段(1992-2000)。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政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采取多方面措施对农村劳动力加以合理引导和调控,并提倡就地就近和小城镇间流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据资料显示,1993年全国农民工达到6200多万人,比1989年增加了3200多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约为2200万人,比1989年翻了一番多。
[2]这一时期,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逐渐放开,以跨地区流动为主,出现了大量农民工“离土又离乡”的现象,农民工流动范围扩大,跨省流动比重大幅上升,城市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三个阶段:稳步深入阶段(2001-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为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增收困难等问题,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积极引导的政策。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心理学知识》国考真题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教育(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面的整理归纳备考公考之用。
)一、单选题1. 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
A、建制B、培养班干部C、思想教育D、班级文化【参考答案】A2.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农业发展和流入城市的农民积累的自己资金,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启动资金,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小城市则发展成中等城市。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又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如此相辅相成,也就为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铺平了道路。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应当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B.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将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C.乡镇企业将发展成为农村的小城市D.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举措【参考答案】A3.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A、个人本位论B、宗教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兴趣本位论【参考答案】C4. 1924 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参考答案】D5.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B、共同语言C、深厚友谊D、约束力量【参考答案】A6.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榜样法B、说服法C、陶冶法D、锻炼法【参考答案】B7. 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
A、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资格B、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C、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D、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参考答案】C8. 在战争问题上,日本政府一直采取蒙混过关的态度,不去正视历史,还声称日本没有像希特勒那样的战争狂人,企图将某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灭绝掉。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
小结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
2、城镇化标志:①城镇人口增加; ②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化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新课讲授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新课讲授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2、世界城镇化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处于较低水平。
新课讲授 3、世界城镇化进程
70% 30%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新课讲授 3、世界城镇化进程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发展 阶段
初期 阶段
中期 阶段 (加 速阶 段)
后期 阶段
特征
城镇化水平 较低、发展 较慢
人口和产业 向城镇城 镇人口比重 的增长趋势 甚至停滞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 家和地区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 平时期
出现了劳动力
过挤环、剩境住、恶房交化紧通等张拥问、出城现镇了化郊现区象 题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2.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活动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思路点拨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 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
2.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三产 业比重大。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1. 引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且紧密关联的概念。
工业化代表着经济的现代化和生产力的提升,而城镇化则体现了人口的流动和聚集,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
2.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定义及特点工业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工业化还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城市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城镇化的特点包括人口流动、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等。
3.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工业化对城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劳动力转移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寻求更高的工资和就业机会。
这种劳动力转移促使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同时,工业化还带来了新的职业需求和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
3.2 城市化水平提升工业化使得城市的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交通网、供水系统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得到建设和完善,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城市中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传统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变,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3.3 社会结构变化工业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淡化,工业化带来了新的职业群体和社会阶层,如工人阶级、中产阶级等的出现。
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3.4 经济增长工业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产业的效率和生产力。
城市中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4. 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城镇化也对工业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市场扩大城镇化带来了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定义工业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种历史发展阶段,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伴随着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形成。
二、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1. 就业机会增加工业化的推进带来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制造业的兴起,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从而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
2. 经济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通过工业化,城市经济从农业依赖型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这进一步吸引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镇化进程。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的推进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如道路、桥梁、电力和水源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了更多人口进入城市。
三、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推动1. 市场扩大城镇化的推动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场规模扩大,这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工业企业可以借助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来提高生产效益,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2.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规模增加和需求变化刺激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城市的产业结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工业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3. 人力资源集聚城镇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人力资源集聚。
这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推动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
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工业化的推动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则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两者相互促进和促成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发展。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和引导,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要注重农村地区的发展,确保农村居民也能够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2.农村城镇化对农村工业化反作用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目标和保 障 :工业化追求的外部集聚要素几乎都存在 于城市之中;城市发展格局对工业化模式 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
——结论:工业化与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 农村城镇化必须同步协调发展。如果两者 严重失衡,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1
3.我国农村“两化”发展失衡的后果
人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城乡 二元反差巨大,向往城市生活成为基 本动因;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推动我国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变革,实 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9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 1.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直接动力 工业化的要素集聚功能促进城镇化发 展 工业化促进城市建设及其空间结构体 系的变化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基础(农业)和主 体(农民)变革的促进作用
恩格尔定律 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中国家“贸易调件恶化论”
5
(3)农村工业化动因
农村工业化动因理论有三种说法: 一是突破二元结构束缚在农村内部培养 新的增长源; 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解决社会收 入分配公平; 三是解决城市工业化弊病和降低城市化 成本。
6
2.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1) 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含义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根源于城乡差别和机会的不均等:人口从 农村向城市迁移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城镇化 解决的是机会均等的社会经济条件问题;城镇 化是一个综合变革的过程。 定义:在一定的社会机制作用下,促进农村人口 向城镇迁移和城市文明要素向农村扩散,是传 统农村社会向城是社会转变,使越来越多的人 口逐步拥有平等的机会分享现代城市文明的过 程
16
3.三条途径
(1)加快小城镇建设并与乡镇 企业良性互动 (2)多渠道、全方位转移农村 劳动力 (3)着力推动制度创新
17
12
(2)“两化”失衡的深层次原 因 城市及城市工业的排斥 制度创新滞后 乡镇企业功能片面发挥
13
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发展 道路
1.小城镇: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农村城镇化含义不只是人口城镇化的一个方 面,而是要求彻底改变传统经济社会发 展的格局,纠正城乡二元反差; 现代城市不是一个单体概念,而是复合概念; 我国城镇化欠账太多,单靠大城市不能解 决……
3
基本定义: 在二元经济存在的条件下,由农民为主要
发动力量,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和相关非农 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由落后的农业经济 向现代工业-农业经济转化的过程,由传 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内容: 经济结构高质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农村现代化……
4
(2)工业化的一般依据
第6讲 关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问题
一、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 二、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辩证发展关 系 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 四、以乡镇企业为龙头推进农村“两化” 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1Leabharlann 一、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
1.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 (1)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本质含义 ——工业化概念 有多种理解:经济结构转变论、生产技术革 命论、综合变革论: 工业化是指在技术不断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 率不断提高基础上,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促进工 行业制造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及其份额增长, 并借以推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推动传 统经济社会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不 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提高现代化程度 的过程。
2
——农村工业化概念
基本要点: 国家工业化的重要一翼,是农村经济综合变革 过程;农村工业化所指的“农村”是区域经济 概念,不是农村社区概念;农村工业化不能脱 离国家工业化而孤立地运动;农村工业化与农 村(地域)和工业本身没有本质联系而是与投 资者(农民)的身份相联系。中国农村工业化 的特殊性在于:国家工业化排斥了广大农民参 与,由农民自己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而发动起来 的
7
——农村城镇化概念
农村城镇化与城镇化一般概念本质是相同
的,或者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关键是二元 经济和社会结构障碍了农民正常地分享现 代城市文明而不得不由农民在农村推动这 一运动过程。 外延定义法: 农村城镇化外延较窄;从农民和农村发展 的角度提出的:衡量的指标有别……
8
(2)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一般动因
14
(2)道路选择:“以小为主的动
态多元化或复合式城镇化道路”
其基本点: 以县城为基础,发展小城镇 引导农民究竟实现城镇化为主,同时允 许进入大中城市; 尊重农民的意愿,分期逐步实现城镇化
15
四、以乡镇企业为龙头推进农村“两化”协 调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1.一条锲点:加速农村城镇化
2.两条主线: (1)发展和夯实农业基础 ……结构调整……产业化……工业化与农 业协调发展……乡企是龙头或依托,小城 镇是载体,产业化是纽带……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优化布局与结 构
及其原因
我国农村两化严重失衡,主要表现为城镇化 大大滞后于工业化…… (1)“两化”发展失衡的后果和矛盾 …… “两化”非同步协调的发展必然引发很多矛盾 的问题,今天中国农村的许多问题大多与此有 关。概括讲,比如城乡差别拉大,农民贫困问 题很难通过单纯发展农村工业就能解决;农村 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农村 全面振兴受到严重制约;农业规模经营不能实 现,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延缓;农业和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对城市经济也形成牵制,全 国小康战略目标的实现受到农村拖后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