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和开发措施。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黄河对我国的重要性,以及治理黄河的意义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黄河的历史变迁和治理开发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丰富和深化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对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开发策略可能还不够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掌握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和开发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案例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关注,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

2.难点: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的PPT。

2.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治理案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题目和材料,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思考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美丽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初中地理_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一)播放视频,激趣引入播放黄河录像,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以雄壮的黄河景象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黄河雄壮磅礴的气势,在增强视觉感观的同时,也对黄河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学科整合,丰富情感(导语)师:提到黄河,我们总会想起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

那么,为什么我们把黄河叫做“母亲河”呢?生1: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的原始祖先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生2:那里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生3: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生4: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等也产生在这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让学生领略到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气势和英雄气慨,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师:“母亲河”的称呼倾注了人们对黄河的一往深情,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诗客为了表达对黄河的这份感激,写下了许多隽永的诗句,你能说出其中几句吗?生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生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生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争相回答,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设计意图:在地理教学中整合语文学科,体现民族精神,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素养都得到一次升华。

(三)师生合作,探究交流(过渡)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接下来便向同学们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并用课件展示发源地景观图和发源地的标志,然后用FLASH动画展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播放课件的同时,让学生说出每个省区和地形区的名称)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复习和巩固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2.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图文资料的对比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突出重点。

难点: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探寻治理黄河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备齐小组比赛的标志等。

2.学生准备:进行课前预习。

五、课型:新授课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大家喜欢旅游吗?(生)喜欢!(教师)咱班谁去过黄河口?举手示意我!(大多数孩子都举起了手)那么,你知道黄河入海口是怎样形成的?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为我们做出了哪些无私的奉献,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讲授新课:(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1.阅读黄河水系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主要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等源流概况;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奉献与忧患)。

(二)读图自学,了解黄河水系特征。

【多媒体展示】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0页《黄河流域水系图》,结合《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小组自学,完成下列内容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2、黄河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3、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和地形区?【多媒体展示】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及干流流经省区学生依次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沿途所经过省级行政区,注入的海洋。

初中地理_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导⼊新课】:放诗歌朗诵《黄河颂》和唐代著名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同时配上⾳乐和图⽚,使学⽣感受到黄河博⼤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的热爱。

<设计意图>:把学⽣带⼊到黄河的意境中,激起学习的欲望【学习新课】:⼀、知黄河(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回到黄河母亲的怀抱,细细端详她的模样。

要求学⽣⾃主阅读“黄河⽔系图”,完成学案以下问题。

限时3分钟。

1.请同学们描画黄河⼲流的形状,说出黄河⼲流呈现什么形状。

2.在图中填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地。

3.结合p24“中国地形图”,说出黄河沿途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4.在图上填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主要⽀流。

3分钟后,学⽣代表上台填写黄河简图。

其他同学⼩组内同桌互查并快速记忆。

教师采⽤“⼩组竟答”⽅式检查学⽣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学、⼩组代表上台填图、同桌互查、快速记忆、⼩组竟答,多样的活动,提⾼了学⽣的绘图、填图能⼒、以及参与意识。

⼆、颂黄河1.(过渡)黄河母亲⽤她的⾎⾁哺育了⽆数中华⼉⼥,遥想当年,黄河母亲⽣下了我们所⽣所长的华北平原。

⼤家来看,为什么说黄河⽣下了,塑造了华北平原呢?(学⽣独⽴思考)2.(过渡):同学们再仔细观察“黄河⽔系图,黄河沿岸除了华北平原之外,还有哪些其他的平原呢?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虽然他们深居西北内陆,降⽔很少,⽓候⼲旱,但是却形成“沃野千⾥,物产丰美”的景象,被誉为“塞上江南”!为什么呢?(学⽣独⽴思考)3. 前⾯提到,黄河流经我国第⼀⼆三三⼤阶梯,由此同学们还想到黄河母亲的哪些贡献呢?教师再出⽰“黄河流域⽔系图”,让学⽣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电站,印证⾃⼰的结论。

最后课件展⽰有关黄河⽔电站建设的图⽚。

4.(过渡):正如《黄河颂》中所说,我们热爱黄河,因为您有母亲的温柔!我们歌颂黄河,因为您有是⽆尽的激流。

听,这是什么声⾳?——⽔流(瀑布)这就是世界上最⼤的黄⾊瀑布——壶⼝瀑布。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黄河的概况,包括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海洋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重点阐述了黄河的水文特征,如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此外,还详细讲述了黄河在历史上和现代所面临的问题,如洪水灾害、水土流失、地上河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开发利用方案。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黄河这样复杂的地理事物,学生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同时,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海洋等基本概况。

(2)学生能够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学生能够了解黄河存在的问题,并掌握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开发利用方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2、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标分析】根据课标,在知识方面,可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黄河水文特征的分析,学会河流水文特征的一般分析方法;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和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体会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对策。

在情感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滔滔黄河”的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运用材料和视频,理解黄河中游多泥沙,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了解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理解黄河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利用视频,探究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通过歌曲,我们听到了黄河的迂回婉转,也听到了惊涛澎湃,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下黄河的风采。

板书:滔滔黄河二、出示教学目标它的找同学朗读教学目标,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出重、难点。

三、讲授新课老师: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黄河,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在地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支流;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省区。

教师在黑板上板图。

5分钟后,请同学们在黑板上把板图补充完整。

老师在多媒体出示地形区和省区的图,帮助同学们记忆。

并指出,黄河为我国第二长河。

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图,小组讨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长江的水文特征,通过对比,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讲解。

过渡: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为“母亲河”吗?出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提供水源、塑造平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感悟黄河的奉献。

初中地理_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状、流经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

3、了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4、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地理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利用图片和视频,由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探究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黄河、善待自然之情,进一步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人们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难点:黄河下游水患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六、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七、教学用具:多媒体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开始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听,有一种声音在吟唱:在中华的大地上,有一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炎黄子孙,她就是-----黄河【展示课题】黄河【师】今天就让我们组队一起去黄河一探究竟吧!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本次的探险任务清单。

(多媒体呈现)【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黄河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而来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第一篇章的学习。

【自主学习】任务一:探源母亲河(阅读课本P51前两段)思考: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并观察它的形状像汉字中的哪个字?2.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干湿地区?参考P52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1.在右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3.(参考25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经的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汾河、渭水、湟水、洮河(学生指图展示学习成果)【师】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当地许多人民对黄河的赞美。

初中地理_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放诗歌朗诵《黄河颂》和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同时配上音乐和图片,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黄河的意境中,激起学习的欲望【学习新课】:一、知黄河(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回到黄河母亲的怀抱,细细端详她的模样。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黄河水系图”,完成学案以下问题。

限时3分钟。

1.请同学们描画黄河干流的形状,说出黄河干流呈现什么形状。

2.在图中填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地。

3.结合p24“中国地形图”,说出黄河沿途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4.在图上填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主要支流。

3分钟后,学生代表上台填写黄河简图。

其他同学小组内同桌互查并快速记忆。

教师采用“小组竟答”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自学、小组代表上台填图、同桌互查、快速记忆、小组竟答,多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绘图、填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

二、颂黄河1.(过渡)黄河母亲用她的血肉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遥想当年,黄河母亲生下了我们所生所长的华北平原。

大家来看,为什么说黄河生下了,塑造了华北平原呢?(学生独立思考)2.(过渡):同学们再仔细观察“黄河水系图,黄河沿岸除了华北平原之外,还有哪些其他的平原呢?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虽然他们深居西北内陆,降水很少,气候干旱,但是却形成“沃野千里,物产丰美”的景象,被誉为“塞上江南”!为什么呢?(学生独立思考)3. 前面提到,黄河流经我国第一二三三大阶梯,由此同学们还想到黄河母亲的哪些贡献呢?教师再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自己的结论。

最后课件展示有关黄河水电站建设的图片。

4.(过渡):正如《黄河颂》中所说,我们热爱黄河,因为您有母亲的温柔!我们歌颂黄河,因为您有是无尽的激流。

听,这是什么声音?——水流(瀑布)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黄河的开发和利用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治理和开发。

但在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掌握黄河的治理、开发和利用措施,学会分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环境保护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黄河的开发和利用。

2.难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黄河的分布、流向及流域范围。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掌握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措施。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黄河治理和开发的要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河流域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案例资料。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黄河的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黄河流域地图,让学生观察黄河的分布、流向及流域范围。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黄河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析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治理措施。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1.学生自主学习黄河的水系特征,只要点出水系特征的具体内容,多数同学对照课文可以完成,少数同学对照黄河流域图能够完成。

这暴露了学生们的读图能力亟待提高。

2.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时,水能资源分析有前面地形学习的铺垫,完成的很顺利。

含沙量有图示,读图完成,也比较顺利。

但是到了流速分析以及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时,部分学生跟不上了。

下次搜集流速示意图,进行分析,可以降低难度。

3.对黄河问题与治理方法的分析中,对照图示及文字找出黄河各河段的问题,说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多数学生都能完成。

只有凌汛的理解比较差,约有半数同学还很模糊。

4.最后总结各地理要素对水文特征的分析时,部分同学能够用准确、流利的语言进行表达。

以后要增强这样的训练,既训练思维又训练表达,现代社会表达是人综合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这节课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需要安排好各水文特点的学习顺序,帮助学生整理出他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地理要素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要素相互关联的地理思维。

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八年级地理优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材来源: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主题: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董梦洁郑州市二七区马寨一中一、课标要求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的河湖概况之后,教材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黄河的学习中,既明确了黄河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黄河为例巩固学习了河流的水文特征。

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在大致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的基础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第二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析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和由此带来的突出开发或防治问题,例如,黄河上游将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文特征与多峡谷的河谷特征结合起来,从水能资源丰富及其开发利用的角度讲。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四、教学方法: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具体设计如下: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五、教学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_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课前准备导学案;谷歌地球软件;学生模拟实验材料:培养皿、粉笔末、针管、装有泥沙和水的矿泉水瓶;【学情分析】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知识基础:从知识层面看,“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在“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一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河流源流概况、水文特征以及河流带给沿岸人民的利益、危害、治理开发对策的探究性活动。

由于学生进行了长江源流概况、水文特征以及开发治理等问题的探究学习,并且基于第一、第二节关于中国地形和中国气候的学习,所以学生对于黄河的基本概况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在黄河的水力之利、灌溉之源、洪涝之灾等都是通过问题引领和实验中完成。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

同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时,多让学生活动、思考,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思维。

生活经验准备:关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如何治理,学生非常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我在进行本节课之前,正好有阴雨天气,我鼓励学生去观察小区附近的护坡,观察现象及护坡上都采取了什么措施,让学生有初步了解。

这样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实验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在加之谷歌地球浏览黄土高原的实景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观察—质疑—实验—实际验证的探索思路。

【效果分析】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知识评价几经实践、反复研讨,本节课我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两转变一构建”的教学目的。

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

在新课导入中,从山东省的面积在不断增加为切入点,而土地面积增加是海陆变迁的原因,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点,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摸不着头脑,符合认真规律,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由身边事物的表面现象从地理角度来探究深层次原因”的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与反思金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与反思金品

第三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知识与技能】1.运用黄河流域水系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等概况。

2.依据图文资料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黄河的“忧患”及其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黄河的开发,知道河流的开发包括哪些方面。

2.通过学习黄河面临的问题和治理措施,初步了解分析河流治理措施的主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等概况;黄河的水患及其治理措施。

【难点】黄河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黄河风景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教师再展示一组突出黄河危害的图片或录像,请同学们观看。

看完后,教师总结: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我国黄河的图片或录像,黄河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她在历史上曾多次泛滥,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我们的一大忧患。

今天,我们就围绕黄河的“奉献”和“忧患”来探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问题。

知识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49~P52的内容,自主完成)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上中下游分界点和主要支流。

__答案: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曲折东流,最终经山东省,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主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共9个)。

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为内蒙古的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为河南的桃花峪。

其最大支流为位于陕西省的渭河。

__2.说出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__答案: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水量较小;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__3.说出黄河的主要奉献,分析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治理。

__答案:奉献——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提供了灌溉之利;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流程图:板书设计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一、黄河的概况:1、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渤海2、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3、中游主要支流:汾河、渭河4、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二、黄河的奉献: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河段问题具体措施上游:荒漠化、凌汛合理放牧、种草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下游:地上河、断流、凌汛、决口加固大堤、疏沙清淤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读图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前面学习了河流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学生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一定分析能力。

通过对长江的学习对分析一条河流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学习难度大大降低。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本节课教师思路清晰,授课时条理清楚,课件切实结合教材内容,使得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不会出现脱节现象。

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这节课中从黄河的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存在的问题、黄河的治理措施等几个方面逐步下来,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

这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是有吸引力的一节课。

教学设计、教学手段、课堂效果都体现教师良好的驾驭课堂能力,知识储备量大、专业功底扎实。

课堂活力十足,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学习效果好。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第三课时,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学习黄河。

其内容包括黄河的概况、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黄河的治理等;主要内容包括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黄河流经的地形和省区等;黄河的奉献包括灌溉、塑造平原,蕴藏丰富水能资源、流域内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教学重难点是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流程图:板书设计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一、黄河的概况:1、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渤海2、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3、中游主要支流:汾河、渭河4、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二、黄河的奉献: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河段问题具体措施上游:荒漠化、凌汛合理放牧、种草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下游:地上河、断流、凌汛、决口加固大堤、疏沙清淤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读图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前面学习了河流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学生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一定分析能力。

通过对长江的学习对分析一条河流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学习难度大大降低。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本节课教师思路清晰,授课时条理清楚,课件切实结合教材内容,使得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不会出现脱节现象。

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这节课中从黄河的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存在的问题、黄河的治理措施等几个方面逐步下来,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

这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是有吸引力的一节课。

教学设计、教学手段、课堂效果都体现教师良好的驾驭课堂能力,知识储备量大、专业功底扎实。

课堂活力十足,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学习效果好。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第三课时,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学习黄河。

其内容包括黄河的概况、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黄河的治理等;主要内容包括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黄河流经的地形和省区等;黄河的奉献包括灌溉、塑造平原,蕴藏丰富水能资源、流域内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教学重难点是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于仑苫涤诀稚恶富耐氰抖仁土擂窿迁吾疵哪萍犊反右伙峨蹲牟绒啊壹酉疵襟饰宛萎越穷迸频弊密瑶谱菜狙暮肋割隐翼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上饶县清水中学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知识性、探究性、创新性等能力。

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更要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能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

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让45分钟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就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

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1、创设情景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创设了与黄河有关的学习情景(课件以有关黄河流域水系和梯级开发及“地上河”为主制作)。

上课开始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我适时通过多媒体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地上河”的形成及治理措施。

3、自主探究让学生课前查找、阅读、收集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带着问题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课堂协作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教师的协作等),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将各自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或展示,并对“地上河”的形成进行分析,总结出形成过程。

5、课题小结学完知识点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对本课的小结,并画出本课的知识树。

我只是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并与课件上的小结进行了适当的比较分析。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八年级地理上册一节课。

从七年级的世界地理到八年级的中国地理,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的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理解和拓展的过程。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河流的概况之后,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两条河流,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

在学习了长江的基础上,在学习黄河,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两条河流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

长江侧重于开发,黄河侧重于水患治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这一节课,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对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学生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

从教材结构看,本节课既是河流这节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水资源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一整年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具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同时,学生学过《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一课,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再加上,学生对黄河并不陌生,通过平常的所接触的诗歌、电影、歌曲等等,对黄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本节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及其危害,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具体,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如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流经的地形区及省区和干湿地区。

2、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取得的成就。

4、黄河各河段问题的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母亲河”对我国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分析黄河的利弊,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看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基本概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以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包,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治理措施。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反应来看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基本达成,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乐于交流,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反应良好,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课堂设计仍是教师讲为主,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作为上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姊妹篇,继续贯彻河流与人类的关系这一主线,探索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突出河流对人活动的贡献,另一方面,教材还考虑到了河流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比如黄河的泥沙问题、地上悬河等问题。

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第一部分:黄河的基本概况,由两段正文、五幅(组)图组成,主要介绍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城市、重要的支流、主要流经的的地形区、主要流经的省区及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第二部分:黄河的贡献,由正文三段内容构成,主要介绍了黄河的灌溉之利、塑造平原、水能资源等方面的贡献。

第三部分;黄河的忧患、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一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本节课既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又是今后学习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黄河的措施。

★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鲁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河流的一部分内容。

从人地关系思想看,本节自始至终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黄河和人类的关系,探索黄河的概况及其在历史上和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的设计思路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不仅赞美母亲河黄河,也能正确认识黄河的危害。

在正文上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调查黄河,了解黄河。

在黄河的基本概况上,主要采取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地形图,干湿地区分布图等,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并通过学生登台讲授,展示自己的风采。

活动二:认识黄河,感恩黄河。

通过看阅读资料了解黄河为我们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思想感情。

活动三:把脉黄河,治理黄河。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图片等,从反面看到黄河的另一面,在历史上养育了中华儿女,同时也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亟待我们来拯救。

这一环节,我设计分组解
决问题的办法。

每一问题抛给小组,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相应的拯救企划案。

然后通过师生共同总结评判这些企划的可行性。

最后一个环节是完成相关练习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基本概况。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法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黄河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巩固: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海”分别是指()A、巴颜喀拉山、渤海 B、唐古拉山、东海 C、昆仑山、渤海 D、祁连山、东海2.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有()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C.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D.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
3.长江、黄河干流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青海、四川
B.青海、陕西
C.四川、山西
D.四川、重庆
4.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梯级开发
B、培修长堤
C、疏通河道
D、保持水土
5..读我国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1)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______高原,黄河发源自_________山脉,注入___(海)。

(2)黄河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游河段。

(3)黄河①②③河段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段是_____(填代码),“地上河”景观出现在_____(填代码)河段,主要原因是中游流经________(地形区),_____ 现象严重。

既会形成“地上河”又会形成“凌汛”的河段是在______ (填代码)。

(4)针对②河段出现的生态问题,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师生共同总结:1.黄河概况: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等
2.黄河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治理。

活动作业:假期快到了,作为淄博人,同学们可以去淄博高青县观察现实中的黄河。

七年级地理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习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

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地理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阅读材料”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通过设置活动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具体学情分析如下:
(一)学生学法上的不恰当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利用地图来学习,而学生独立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比例相对较少,学生考试“死记硬背”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停留在“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应试教育的一套,还是不会“注意观察”“思考理解”“识记联想”“应用迁移”停留在“搀着走”,甚至“牵着走”或“推着走”的水平上,碰到不懂的问题,任其自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不会查找材料,不能独立完成布置的任务,要靠老师,家长叮咛才能完成。

(二)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够牢固,特别是对气候、地形认识不全面,对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也较为浅显,只是单纯的记忆,在理解、应用上还需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在之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新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技能。

首先要学会:读图、识图、填图的本领。

通过课文中“阅读材料”“活动内容”“表格填写”“问题回答”要求能自己独立完成,并有提出质疑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对学生活动做具体指导,组织有效的教学,同时加强跟学生多交流,沟通,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给学生多一些宽容,鼓励,少一些指责,放大他们的优点,淡化他们的不足,帮他们树立自信,与学生共同成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这一节的最后一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有了我国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基础,并对我国疆域以及行政区划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尤其在学习长江之后,学生对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概念更加明确,这对学习黄河的基本概况帮助是很大的,也可以更好帮助学生认识到黄河的治理问题,更好更准确的把握本节课的重点。

从人地关系思想上看,本节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探索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突出河流对人类活动的贡献,教材中提及黄河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黄河流域河套平原上的引黄灌溉,生动地说明了河流给人类生产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教材设计还考虑到河流对人类还有不利的一面,黄河的泥沙问题、地上悬河。

这样,使学生通过河流的学习,既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也培养对不利条件的忧患意识。

从七年级上册整册书角度看,黄河的学习对之后的自然灾害,以及自然资源中水资源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学生能更准确的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以及河流容易引发的洪涝灾害问题。

对黄河功劳的学习:提供灌溉用水、塑造平原、发展水能旅游业等,对开启中国经济发展这一章节的学习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

因此,本节课在整册教材的地位是还特别重要的。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评测练习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海”分别是指()A、巴颜喀拉山、渤海 B、唐古拉山、东海 C、昆仑山、渤海 D、祁连山、东海
2.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有()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C.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D.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
3.长江、黄河干流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青海、四川
B.青海、陕西
C.四川、山西
D.四川、重庆
4.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梯级开发
B、培修长堤
C、疏通河道
D、保持水土
5.读我国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1)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______高原,黄河发源自________山脉,注入___(海)。

(2)黄河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_________游河段。

(3)黄河①②③河段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段是_____(填代码),“地上河”景观出现在____(填代码)河段,主要原因是中游流经 ______(地形区),______ 现象严重。

既会形成“地上河”又会形成“凌汛”的河段是在___(填代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