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遭受感染性病原体的职业暴露,例如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使用针具或其他医疗器械等。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并防止感染传播到患者或其他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应该建立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

1.预防措施:医疗机构应向医务人员提供充分的培训,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以及正确清洁和消毒的方法。

医务人员应该经常洗手,并且在与感染者接触后立即更换手套。

此外,医疗机构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预防措施。

2.职业暴露处置:如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受到感染性病原体的职业暴露,他们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首先,要清洗暴露部位,以减少病原体的数量。

然后,医务人员应该向负责此类事故处理的部门报告,并接受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根据暴露的类型和程度,可能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测和治疗。

3.上报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积极的上报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

医务人员应该了解如何报告,包括向上级汇报和填写相应的报告表格。

上报信息应该包括暴露的时间、地点、病原体类型以及医务人员的个人信息等。

医疗机构应确保报告信息的保密性,以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上报。

4.知识宣传: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置的知识宣传活动。

通过组织培训课程、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医疗机构还可以建立在线平台或内部文档,提供相关指导和信息,方便医务人员随时查询和学习。

在制定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时,医疗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合作,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医务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制度的执行,遵守相关规定,保护自身健康,确保患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传染病职业暴露是指人们在从事特定职业时,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或与感染源共同工作环境,导致感染病原体的暴露。

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和卫生防护措施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下面将详细介绍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一、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1.制定预防策略和管理方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部门的指导意见,制定预防策略和管理方案。

明确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防控措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其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建立传染病职业暴露监测和预警机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病原体感染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事件。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教育: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材料,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包括对传染病的认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了解,以及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采取卫生行为的方法等。

4.加强监督和指导: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和指导,检查其是否按照相关规定配备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1.个人防护装备:从业人员在接触可能存在传染病源的工作环境时,应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服、手套等。

不同传染病需要不同的防护装备,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使用。

2.个人卫生:从业人员在职业暴露环境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接触传染源后必须认真清洗双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控制或避免将感染源带入自己的生活环境中。

3.工作环境管理:从业单位应做好工作环境的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洁,保证空气流通,有效控制传染源的扩散。

4.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特点和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应接受相应的疫苗接种,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5.定期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是指针对医务人员在工作时可能接触到的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医疗废物、患者体液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接触,因此,他们需要根据工作内容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1.个人防护装备选择: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具等。

根据感染风险的不同,医务人员应选择不同等级的防护装备,确保其能有效阻隔患者体液、血液等带有病原体的飞沫和飞溅。

2.手卫生: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包括经常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在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处理污染环境后、接触患者体液等情况下,都需要进行手卫生。

3.换刀具、注射针头等操作用具:医务人员在使用刀具、注射针头等操作用具时,要注意使用一次性器械,并及时将其丢弃到专门的医疗废物容器中。

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体液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可以通过使用穿刺式针管、避免用手触碰体液等方式,减少感染的风险。

5.接种疫苗:医务人员在工作前需要接种必要的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潜在的感染。

6.废弃物处理:医务人员需要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将废弃物分类处理,并使用专门的垃圾袋和容器收集、封装及丢弃医疗废弃物,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7.感染风险评估和培训:医院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方法、手卫生的正确操作等,以提升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8.职业暴露后处理:医务人员若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如被尖锐器械刺伤、被患者体液溅到眼睛等,应及时进行创面处理,尽快到职业防病科等单位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以避免可能的感染风险。

9.定期体检: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乙肝病毒和结核菌等疾病的检测。

传染病防治中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传染病防治中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传染病防治中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可能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或污染物的情况。

职业暴露给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带来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1. 职业暴露的来源职业暴露可以来自不同的渠道,包括:- 病原体直接接触:传染病工作者接触到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皮肤接触、眼睛等途径感染。

- 污染物接触:传染病工作者在处理病人排泄物、医疗垃圾以及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含有病原体的污染物。

- 吸入飞沫:病人咳嗽、打喷嚏等释放的飞沫中含有病原体,传染病工作者易受其影响。

- 针刺伤:医务人员在处理废弃物或者病人采血等操作中,可能会发生针刺伤,从而导致病原体的暴露。

2. 职业暴露的例子在职业暴露方面,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a. 医院感染科的工作人员,他们与各类传染病患者接触频繁,易受感染。

b. 实验室工作者,他们在进行病原体检测和研究时,可能会直接接触到病原体。

c. 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急救人员,他们在救援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病人的体液和分泌物,增加了感染风险。

3.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为了预防职业暴露,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a. 个人防护装备:传染病工作者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

b. 洗手与消毒:在接触传染病患者后,传染病工作者应及时洗手,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c. 安全操作措施:在进行实验室操作或处理病人时,传染病工作者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避免针刺伤等意外发生。

d. 接种疫苗:根据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传染病工作者应按照规定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免疫力。

e. 废物处理:传染病工作者应正确处理感染性废物,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病原体扩散。

4. 职业暴露的风险评估与监测为了及时发现和评估职业暴露风险,必要时监测工作场所的病原体负荷,保障传染病工作者的健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 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的传染病工作者,根据其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进行职业暴露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

泸州市纳溪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制度1、医务人员发生传染病职业暴露及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或用洗必泰、碘伏消毒伤口.2、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明确病原以确立需要接受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确保在第六周、第三个月、第六个月、第十二个月接受跟踪检测.应常规对毒性的症状和表现进行监测,采取预防措施,保护他人,直到跟踪检测全部完成.3、以文书的形式对事故进行详细记录,其内容包括锐器刺伤的名称、型号、事故发生的地点,并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进程,跟踪调查结果,详实记载.存档保存.4、若病原不明确或病原已确诊为HIV、HBV、HCV均依据卫生部制定的条例采取预防措施,若病原是HIV,被刺伤者应在2小时内采取措施,若病原是丙肝咨询专家采取有效措施.5、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10毫克、5毫克、5毫克0、1、6间隔.泸州市纳溪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制度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版及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如下: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衣、专用防护鞋、防护镜、防护面罩.2、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严格禁止针头回套操作,以防刺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4、凡新来医院的医、护、技人员,必须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化验结果全部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5、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沐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防止其健康受到损害.6、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7、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体液无论是否被污染或接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二、医院感染应按照标准防护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防护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专用防护面罩.。

传染病防护工作制度

传染病防护工作制度

传染病防护工作制度一、总则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传染病防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传染病防护工作。

2. 设立传染病防护工作机构,负责日常传染病防护工作,包括预防、控制、监测和报告等。

3. 建立传染病防护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职责,确保传染病防护工作的落实。

三、预防措施1.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2. 环境卫生:保持工作和生活环境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环境卫生。

3. 食品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做好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储存和餐饮服务环节的卫生工作,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4. 个人卫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随地吐痰等。

5. 疫苗接种: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疫苗接种计划,组织员工参加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四、监测与报告1. 建立传染病监测体系,定期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信息,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2. 设立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立即报告给单位传染病防护工作机构,并按照要求进行隔离和治疗。

3. 对传染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掌握其活动轨迹和接触人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五、应急处置1. 制定传染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应急措施。

2. 当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防护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 对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健康监测。

4. 对疫点进行消毒和清洁,消除病原体污染。

5. 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引导公众科学防控,避免恐慌。

六、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传染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等引起,直接损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一、职业暴露的预防管理(一)制订和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措施1。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遵照执行,是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安全的基本措施,如:消毒隔离制度、废物处理制度、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等.2。

提供充足相关的防护物品,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刀片.将职业暴露补救防护药品放在医务人员24小时都能拿取的地方.3。

改善洗手条件:配备感应或脚踏式洗手装置,以洗手液替代肥皂.(二)增强防护意识1。

改变观念: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中只强调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导致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利用防护用具来保护自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因此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医疗护理教育观念,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事实证明,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在职业暴露前的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1年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是否受过培训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程度有关,接受过有关培训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接触病人血液、被医疗器械损伤次数均小于未接受过培训者。

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

(1)岗前培训:对每一位新上岗的护士包括实习护士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内容包括:掌握一般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认知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懂得安全、正确的操作程序;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迅速有效处置等.使其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和防护的重要性,树立普遍预防的职业防护观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时时处处注意防范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或一旦发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恐慌,达到有效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掌控及防护制度前言为了确保医疗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免受暴露感染的风险,减少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传播的可能性,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全部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包含医生、护士、技师等。

一、职业暴露感染管理责任1.全部医疗机构应对职业暴露感染进行全面的管理,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受暴露感染的风险。

2.医疗机构应成立职业暴露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和监督执行职业暴露感染管理制度。

3.职业暴露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疗机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定期召开会议,评估职业暴露感染管理的有效性和改进措施。

4.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感染培训,提高其自我防护和应急处理的本领。

二、职业暴露感染源的分类与管理1.职业暴露感染源依照传播途径分为空气传播、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接触传播等类型,医疗机构应依据工作特点划分和管理暴露源。

2.医疗机构应建立完满的感染源管理制度,包含感染源管控、感染源监测和感染源追踪等措施,及时识别和掌控感染源。

三、职业暴露感染风险评估与防备1.医疗机构应依据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暴露风险程度,订立职业暴露感染风险评估体系。

2.针对不同的职业暴露感染风险,医疗机构应采取相应的防备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供应个人防护用品、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

3.医务人员应依照医疗机构的要求参加相关的职业暴露感染风险评估和防备培训,掌握防备和应急处理的基本知识。

四、个人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依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含医用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并确保其正确使用。

2.医务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挡口鼻等。

3.在处理感染源时,医务人员应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开直接接触或污染他物。

4.医务人员应注意个人穿着和装备的清洁和消毒,确保防护装备的有效性。

五、职业暴露感染事件的处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职业暴露感染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确保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处理职业暴露感染事件。

卫生所传染病各项制度模板范本

卫生所传染病各项制度模板范本

卫生所传染病各项制度模板范本一、制度目的与适用范围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和员工的健康安全,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并规范卫生所的各项工作。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卫生所工作的人员及相关方面。

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1. 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措施a. 执行一岗一证制度,确保从事传染病相关工作的员工持证上岗。

b. 为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进行相关培训。

c. 定期检查员工的健康状况,监测职业病情况。

2. 预防传染病流行a.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传染病预防意识。

b. 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控能力。

c. 定期对卫生所进行消毒,确保卫生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三、传染病监测与报告1. 员工的传染病监测a. 建立员工身体健康档案,记录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情况。

b. 定期进行员工的健康检查,如体温测量、血液检测等。

c. 发现员工出现传染病症状时,立即进行隔离,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2. 传染病疫情报告与调查a. 卫生所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传染病疫情。

b. 在发生传染病疫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疫情调查和防控措施的实施。

c. 对于疫情敏感区域和人员,卫生所需要进行有效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四、传染病处理与处置1. 病人隔离与治疗a. 对于疑似传染病病人,要立即进行隔离,并予以相应的治疗。

b.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要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c. 在病人治疗过程中,要保护病人的隐私权和人身安全。

2. 传染病相关设施与物品管理a. 对于传染病隔离区和治疗设施,要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洁。

b. 确保传染病相关物品的安全存放和管理,防止泄露和损坏。

c. 对于已经使用过的传染病相关物品,要进行正确的处置,以防传染。

五、传染病事件应急响应1. 建立传染病应急预案a. 制定详细的传染病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配、卫生所功能调整等方面。

b. 进行定期演练和训练,提高卫生所的应急处理能力。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传染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等与传染病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因意外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有病原体的物质,而可能感染各种传染病的风险。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健康,预防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发生,各级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预防管理措施和卫生防护措施。

一、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1. 建立完善的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制定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确保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报告、处理、培训、考核等环节有章可循。

2. 加强传染病职业暴露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传染病职业暴露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导致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高风险环节,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传染病职业暴露风险。

3. 加强传染病职业暴露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传染病职业暴露培训,提高他们对传染病职业暴露的认识,掌握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提高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

4. 加强传染病职业暴露监测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传染病职业暴露的监测,及时发现传染病职业暴露事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传染病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影响。

5. 加强传染病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发生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及时向医疗机构报告,以便医疗机构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传染病职业暴露卫生防护措施1. 加强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加强个人防护。

2. 规范操作流程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传染病职业暴露。

3. 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加强手卫生,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工作制度

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工作制度

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工作制度一、本制度所指的职业接触指检验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

二、防护目的1、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障病人和检验人员健康。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检验人员,也防止疾病从检验人员传至病人和从病人传至检验人员再传至病人。

三、防护原则实施标准预防,对于传染病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防护措施(一)认真落实手卫生制度1、以下情况应及时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在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2、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1、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带手套: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手套。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脱手套后应及时洗手或手消毒。

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4、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应穿隔离衣;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

5、检验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应穿防护服;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防护服。

(H)防止锐器伤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装满之前将其密封和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完整版)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完整版)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一、预防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损伤性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处理流程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做出相应处置。

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报告卡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联系电话:职业:医生护士护理员保洁员检验人员其他人员其他既往传染病史:免疫情况:疫苗注射是()否(),种类()暴露时间:年月日(时分——时分)暴露地点:治疗室病房其它()暴露方式:锐器伤(损伤程度:轻、中、重)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刺伤器具:针头缝合针刀片剪刀玻璃其他暴露或刺伤具体部位:暴露源(病人)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门急诊病人暴露源(病人)疾病情况:无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不清楚暴露源: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经过:紧急处理情况:冲洗挤血局部消毒未处理暴露级别评定(只限HIV暴露):一级二级三级预防措施及处理意见:。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小结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小结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小结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有害物质或有害环境因素而导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情况。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预防和处理两个方面探讨职业暴露的措施。

一、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1.了解工作环境:在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工作环境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或有害环境因素,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2.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合理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以减少有害物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3.保持良好的工作场所卫生:定期清洁工作场所,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

4.培训和教育:提供职业暴露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并掌握正确的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方法。

5.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有害物质的浓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二、处理职业暴露的措施1.立即停止接触:一旦发现有害物质的职业暴露,应立即停止接触,并尽快撤离现场,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2.紧急处理:对于短期暴露导致的急性损伤,应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如冲洗受污染的皮肤、吸入有害气体后进行人工呼吸等。

3.就医治疗: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就医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康复。

4.报告和记录:职业暴露事件应及时向单位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以便后续的处理和防范。

5.调查和分析: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原因和责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6.职业病防治:对于长期暴露导致的慢性病,应建立相应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包括定期体检、病情监测和治疗等。

总结: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是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了解工作环境、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保持工作场所卫生、培训和教育、监测和评估等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而在处理职业暴露时,应立即停止接触、紧急处理、就医治疗、报告和记录、调查和分析、职业病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职业暴露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影响。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中的目标是预防医护人员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防止疾病在工作场所进行传播。

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的时候,可能会面临到病人身上携带的疾病病原体,因而需要加强防护。

下面是关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介绍。

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危险材料时需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鞋套等,防止血液、体液、呼吸道等分泌物飞溅造成交叉感染。

2.注意手卫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经常用双手进行操作,因此手部是感染病原体的主要途径。

定期洗手,并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正确的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可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3.正确处置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需要注意好医院感染的处置,包括标识和分类管理医院感染区域,治疗感染疾病的患者分隔加以处理,同时在医院内颁布各种受控措施,以正常协调疾病防治。

4.提高职业素养医生护士在诊疗患者时,需要进行严格的医疗操作,减少手术、注射等操作中感染病毒、细菌等的风险,提高职业素养,使医护人员具有更好的防范、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能力和方法。

5.严格执行规范操作医务人员在职业禁止操作中需要严格执行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如按照标准穿着外科手术衣,橡胶手套,帽子等,透明覆盖着口鼻的口罩,保障病人、护理人员的健康不安。

6.定期接受职业状态考试医护人员需要参加定期接受职业状态考试,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并须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学习消毒剂的使用和处置,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最后,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中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坚定信念,树立预防医院感染意识以及保护自己的注意。

通过合理的防护和合理的操作方法,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医院,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总则第一条为做好职业暴露得预防与处理,保障工作人员得身体健康与确保工作人员得职业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得实际情况,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流程。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卫技人员在各种传染病诊疗过程中得发生得一切意外情况。

医院常见得传染病有:艾滋病病毒(AIDS)、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

第三条本预案所称职业暴露就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得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得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得情况。

此处所谓可疑传染病病人就是指能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得病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主要就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得职业暴露。

第四条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制度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积极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第五条医院设立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微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得各项工作,医务科负责医院职业接触得日常工作,医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助院感科做好应急诊疗工作。

组织机构及职能(一)、医院应急领导小组:组长:胡青山成员:于学山、闫学平、李辉、吴冬薇、王晶晶、郑玉岭(一)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与操作规程。

.(二)相关部门组织培训,正确掌握预防与控制传染病职业暴露得防护技术。

(三)为科室可能暴露得员工提供合格得防护物品与安全技术设备。

(四)对职业暴露人员做好经常性监督与评估,评估设备得安全性能与人员安全操作情况。

(五)建立规范得暴露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健康监督制度,对每一次意外暴露情况做详细记录。

(六)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职业暴露预防与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得技术支持与咨询。

(二)、医务科:(1)发生职业接触后立即组织人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防护方案。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五篇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五篇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有直接接触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须时进行手消毒(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有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时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防护(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事件。

5、摒弃将双手回套针帽的操作方法。

如需回套,建议单手回套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6、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医院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为了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黑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集贤县人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请遵照执行。

一、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一、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及流程1、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规范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的病原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实验室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技术。

3、不在实验室喝饮料、吸烟、吃食物、化妆和会客。

4、实验室用品专用,不将私人和无关物品带入实验室。

5、工作时戴手套、穿工作衣和隔离衣,如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

6、不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7、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器具,宜用不易破碎的材料制品,禁止用口吸任何物质。

8、结束工作后,对操作台消毒,如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分钟以上;操作时有标本、检测试剂溅出时应及时消毒,平时保持环境整洁。

9、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10、遇意外事故,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并立即分别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报告上级部门。

11、遇高危意外事故,除局部处理外,同时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包括随访、检测、休息暂时离开原岗位3个月,按医嘱服用相关药物进行预防。

二、各种传染病职业; 应急预案1、目的: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有效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和减少职业暴露后的感染率。

2、适用范围:所有医务人员。

3、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

如不慎被乙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4、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及时报告医院控感科,采静脉血送检验科,并且做好登记。

登记的内容包括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等。

必要时注射免疫高价球蛋白。

5、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吠定)每日1片,并在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包志英写在课前的话传染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等引起,直接损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您将能掌握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管理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防护进展1990年美国制定了预防针刺伤指南;1992年成立注射针刺伤委员会;1996年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施顾问委员会(HICPAC)提出了对医务人员防护准则的概念;2000年11月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有关针头安全操作及防止刺伤法令。

我国从1993年开始,国家卫生部和CDC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血源性感染控制与消毒相关规范,包括:1993年制定口腔科感染控制规范;1998年制定医护人员感染控制规范;1998年制定暴露于HIV医护人员管理指南和预防;2001年制定预防慢性血透病人感染传播建议;2002年制定消毒技术规范;2004年制定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2006年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目前,在职业暴露防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职业防护教育比较薄弱;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因“不知”而“无惧”,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又非常恐惧。

二、职业暴露的预防管理(一)制订和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措施1.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遵照执行,是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安全的基本措施,如:消毒隔离制度、废物处理制度、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等。

2.提供充足相关的防护物品,大力推广真空采血管、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刀片和新型无针注射装置。

将职业暴露补救防护药品放在医务人员24小时都能拿取的地方。

3.改善洗手条件:配备感应或脚踏式洗手装置,以洗手液替代肥皂。

(二)增强防护意识1.改变观念: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中只强调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导致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利用防护用具来保护自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等引起,直接损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一、职业暴露的预防管理
(一)制订和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措施
1.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遵照执行,是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安全的基本措施,如:消毒隔离制度、废物处理制度、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等。

2.提供充足相关的防护物品,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刀片。

将职业暴露补救防护药品放在医务人员24小时都能拿取的地方。

3.改善洗手条件:配备感应或脚踏式洗手装置,以洗手液替代肥皂。

(二)增强防护意识
1.改变观念: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中只强调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导致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利用防护用具来保护自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因此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医疗
护理教育观念,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

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事实证明,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在职业暴露前的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1年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是否受过培训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程度有关,接受过有关培训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接触病人血液、被医疗器械损伤次数均小于未接受过培训者。

美国CDC
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

(1)岗前培训:
对每一位新上岗的护士包括实习护士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内容包括:掌握一般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认知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懂得安全、正确的操作程序;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迅速有效处置等。

使其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和防护的重要性,树立普遍预防的职业防护观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时时处处注意防范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或一旦发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恐慌,达到有效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2)在职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在职业安全防护的新技能和新进展的培训,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改正错误的操作习惯。

(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安全处置锐器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将职业防护纳入护理操作规范。

包括不回套针帽,必要时用单手法;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在创口缝合时,特别注意减少意外伤害;手持锐
器行动时,要避免将锐器面对他人;尽快就近和正确地丢弃所有用过的锐器;操作后及时清理,不要留给他人处理;不要人工分捡锐器。

2.加强监督管理,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使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操作中时刻树立防护意识。

(四)合理人员编制
合理人员编制,避免因工作忙乱造成的职业暴露;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次数,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五)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
任小英调查注射后针头处理(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所致针头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及处理,正确使用锐器盒,设置危险品的警示标志(黄色)。

防刺破的锐器收集箱,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利器伤的方法,可使利器伤降低50%。

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

(六)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标准预防
有研究认为,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
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是成功的、有效的、经济的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也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最有力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洗手:
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器械后应立即洗手/手消毒。

在两个病人之间,或同一个病人,接触身体的不同部位时应洗手/手消毒。

洗手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途径,正确洗手方法可使细菌减少103CFU/cm2。

手卫生,关系到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为此,卫生部于
2006年发布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稿),我们应明确洗手指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定期手卫生监测。

如果没有明显污染,可用酒精擦手液替代洗手。

2.戴手套: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

在接触每位病人后都应更换手套。

手套发生撕裂、刺破等破损时应更换。

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有报道,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

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

故戴两付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

还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
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

当进行有创操作时,预计操作时间≥3小时或失血≥300ml时,手术人员应戴两付手套;皮肤有渗出性损害或破损时,不应参与介入性操作。

3.戴口罩和防护镜、面罩,穿隔离衣:
估计操作有血溅可能时如抢救受伤者、气管插管、接产等应戴护目镜、面罩、围裙等隔离措施。

4.环境控制:
(1)立即清洁污染的环境。

地面、墙壁、家具上有血渍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

应先用1:10的漂白水浸渍在血渍上15~30分钟,然后戴手套用抹布去擦。

(2)同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侧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经常清洁,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5.正确处理被污染被服:
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在某种意义上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清点搅动操作,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污染时注意勿再污染周围环境,故应及时装入袋中。

此时最好使用水溶性袋子,以便装袋投入洗涤机中加热消毒而不必另行消毒。

6.消毒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使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
和适当地消毒灭菌。

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废弃。

在操作中,
要防范通过污染的器具再污染黏膜、衣服和环境,再用时一定要事先确保其为清洁消毒过者。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

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HBV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保护率在70%~90%,免
疫效果可持续3~5年。

(七)预防接种
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

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HBV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保护率在70%~90%,免疫效果可持
续3~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