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中医学病因病机复习(全)背过即考过.doc
临床病理本科-病因病机 中医知识
(三)疠气形成与疫病流行的原因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预防措施不当: 预防措施不当: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
三、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一 七情的基本概念
指人的喜 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志变化。 情志变化。 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下, 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下, 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 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 导致疾病发生。 导致疾病发生。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喜伤心 在志为喜 喜伤心 肝在志为怒----------怒伤肝 在志为怒 怒伤肝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 在志为思 思伤脾 肺在志为忧----------悲忧伤肺 在志为忧 悲忧伤肺 肾在志为恐----------惊恐伤肾 在志为恐 惊恐伤肾
脏腑 功能 失调 水液 代谢 障碍 痰饮
肺、脾、肾
2、痰饮的致病特点: 、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咳喘、 痰在肺----咳喘 咳痰。 痰在肺 咳喘、咳痰。 痰在心----心悸、神昏、癫狂。 痰在心 心悸、神昏、癫狂。 心悸 痰迷心窍 痰上逆头部----眩晕。 痰上逆头部 眩晕。 眩晕 痰迷清窍 无痰不作眩 痰火扰心 痰在胃----恶心、呕吐。 痰在胃 恶心、呕吐。 恶心
( 二) 寒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寒性凝滞 气血运行迟滞,凝结不通,可以出现疼痛。 气血运行迟滞,凝结不通,可以出现疼痛。 寒性主痛。 寒性主痛。 痛痹
( 二) 寒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寒性收引 收缩、拘急。 收缩、拘急。 汗孔、肌肤、 汗孔、肌肤、筋、脉。
(三)暑
痰在胸胁----胸满而喘,咳引胁背作痛。 痰在胸胁 胸满而喘,咳引胁背作痛。 胸满而喘 痰在筋骨经络----痰核、阴疽流注。 痰在筋骨经络 痰核、阴疽流注。 痰核 痰气互结,闭阻咽喉----“梅核气”。 梅核气” 痰气互结,闭阻咽喉 梅核气
中医病因病机(完整)学习资料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扰心神
火易伤津耗气
心
肝
生风动血
胃
伤筋、动血
火易致肿疡
22
(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A.出现阳热症状——恶热、高热 B、热邪易侵犯人体的上部——热邪上扰头部 头痛,耳鸣、咽痛、齿衄。 (2)热邪易伤津耗气 A.耗伤人体的津气——口渴喜冷饮,口干,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 B. 热邪迫津外泄——多汗 * * * “壮火食气” 热邪能耗伤人体的津气 (3)热易生风动血 A.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四
劳力:神疲消瘦 劳 劳神: 房劳
逸:
气血流通不畅
肥胖
32
正常劳动——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必要休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 (一)过劳 1、劳力过度——耗伤机体之气——气虚 2、劳神过度——心脾损伤 3、房劳过度——肾的精气损伤 (二)过逸:(缺乏锻炼活动和体力劳动) 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退——心脾肺功能低下 为主——心悸、纳少、气短、动则气短汗出
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 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 风热、风燥等证。 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机会 多;风邪侵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 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 致病因素的总称。
9
Part
36
3、痰饮的形成 (1)形成的主要因素 六淫, 疫疠, 内伤七情, 饮食劳逸 (2)痰饮形成与脏腑的关系 肺、脾、肾、肝、三焦、膀胱 (3)痰饮侵犯的部位 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
37
4、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痰饮停肺——肺气失于宣降——咳喘 痰饮停于胃——脾胃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呕吐、便溏 痰饮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麻木,屈 伸不利,半身不遂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1) 水饮逆于上——眩晕 2) 水湿注于下——足肿 3) 饮停于肺(支饮)——咳喘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多选或错选不得分)1.下列关于淀粉样变性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可知于结核病B.可见于骨髓瘤C.可以就是全身性疾病D.可以是局灶性病变E.由免疫球蛋白沉积而变成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体液B. 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D. 血浆3.关于血吸虫病的叙述,以下哪项就是恰当的( )A.晚期急性虫卵结节出现大量类上皮细胞B.慢性虫卵结节的虫卵内毛蚴仍存活C.急性虫卵结节内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D.慢性虫卵结节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染E.肺内无虫卵结节形成4.液化性发炎常见于()。
A. 脑B. 心C. 肾D. 脾5.原位癌就是指( )A.早期癌B.原发癌C.黏膜内癌D.未出现迁移的癌E.未突破基底膜的癌6.以下H2受体拮抗剂中,抑酸促进作用最强大且长久而副作用最少的就是()。
A. 西咪替丁B. 雷尼替丁C. 法莫替丁D. 尼扎替丁7.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属于( )A.凝固性发炎B.液化性坏死C.干酪样发炎D.固缩性坏死E.坏疽8.甲亢危象的治疗,下列哪组最理想?()A. 丙硫氧嘧啶+碘剂+泼尼松B. 丙硫氧嘧啶+泼尼松C. 甲心巯咪唑+泼尼松D. 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9.以下属营养必需脂肪酸的就是( )A.油酸B.亚麻酸C.软脂酸D.硬脂酸E.十二碳脂肪酸10.有关卢瓦龙县细胞癌的叙述,错误的就是( )A.癌细胞形成角化珠B.不好厚腻膀胱和肾盂等处C.组织学上可有不同程度的移行上皮的特点D.呈圆形浸润性生长E.可由乳头状瘤恶变而来11.以下细胞中,再造能力最强的就是()。
A. 心肌细胞B. 骨细胞C. 纤维细胞D. 血管内皮细胞12.半抗原是指( )A.既有免疫原性,又存有抗原性B.具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C.具备免疫原性,而没抗原性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没有抗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融合后,可以赢得抗原性13.丙酮酸羧化酶是哪一个反应中的关键酶?()A. 磷酸戊糖途径B. 糖原制备C. 糖原分解D. 糖异生14.脂肪酸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的乙酰CoA主要转变为()。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贰、气机失调
(4)气闭: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气不外达,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常由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
贰、气机失调
(5)气脱:指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以致全身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常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而致气脱,症见: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摇”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 内风与脏腑的关系:与五脏相关,与肝最密切。内风包括: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种类型 。
伍、内 生 “ 五 邪 ”
(二)寒从中生: 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内寒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脾肾为要,尤肾为最。
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 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都是内寒的表现。
我们可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外寒与内寒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三)湿浊内生 指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内生并停滞的病理状态。 内湿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脾肾为要,以脾为最。
以下通过列表来对比内湿和外湿的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四)津伤化燥 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脏腑、肌表等失于濡润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内燥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胃、大肠最为多见
以下内燥与外燥的列表对比可便于大家课后复习及记忆
伍、内 生 “ 五 邪 ”
(五)火热内生: 指由于邪郁化火,或五志化火,或阴虚火旺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
奋的病理状态。包括: 1.阳气过盛化火,“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六淫或体内病理性产物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化热 4.阴虚火旺,津液亏损,阴气大伤,阴不制阳
(完整版)病因病机测试题
病因病机测试题(一)A1型题(60题,一题1分)1.“六淫”是指()A. 六气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C. 六种毒气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E. 风寒暑湿燥火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A. 季节性B. 地区性C. 传染性D. 转化性E. 外感性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A. 热邪B. 风邪C. 寒邪D. 暑邪E. 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燥邪E. 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A. 津液B. 气C. 血D.精E. 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火邪D. 湿邪E. 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A. 手足震颤B. 四肢抽搐C. 四肢游走性疼痛D. 角弓反张E. 四肢麻木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A. 凝滞B. 粘滞C. 涩滞D. 瘀滞E. 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A. 阻滞气机B. 损伤阳气C. 耗气伤津D. 气机收敛E. 凝滞经脉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瘀血E. 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A. 寒B. 燥C. 湿D. 暑E. 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E. 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E. 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A. 湿邪B. 燥邪C. 热邪D. 暑邪E. 寒21.寒邪的致病特点有易致()A. 气消B. 气耗C. 气泄D. 气乱E. 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A暑热炽盛 B. 扰及心神 C. 耗气伤津 D. 暑湿夹杂 E. 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A. 心火上炎B. 肝火上炎C. 胃火炽盛D. 肺火炽盛E. 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 损伤阳气B. 阻遏气机C. 粘腻重浊D. 凝滞收引E. 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A. 风B. 寒C. 湿D. 火E. 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A. 上炎B. 耗气C. 伤津D. 动血E. 扰神27.六淫之中,唯一可直中少阴为病者,应属()A. 燥邪B. 寒邪C. 暑邪D. 火邪E. 湿邪28.不属于疫气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是()A. 传染性强B. 特异性强C. 症状相似D. 气候反常E.发病急骤29.下列哪项不属于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A. 社会因素B. 气候因素C. 隔离因素D.环境因素E.体质因素30.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刘完素C. 陈无择D. 陶弘景E. 巢元方3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属()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3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3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3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癥积”者,应属于()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3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36.血不足病变多见于()A.心肺B.心脾C.心肾D.心肝E.肝肾37.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D.脾肾肺E.肺肝肾38.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39.气逆病变多见于()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40.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41.本为水不涵木之肝阳上亢,继而出现肢冷面白,脉沉弱者,是为()A.阳盛格阴B.真寒假热C.阳气亏损D.阴损及阳E.阴胜则阳病42.“阴盛则阳病”的病机主要是指()A.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B.阴寒内盛而致阳部受病C.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D.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升43.下列不属于“风气内动”病机的有()A.肝阳化风B.阴虚动风C.风邪上扰D.血虚生风E.热极生风44.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生的主要因素是()A.肺气宣降失职B.肝气疏泄失常C.脾气运化失健D.三焦水道不利E.小肠清浊不别45.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A.气滞B.气闭C.气逆D.气陷E.气脱46.由于阴阳的制约消长,阳偏胜的同时必然导致()A.重阳必阴B.热极生寒C.阳盛则外热D.阳盛则阴病E.阳盛格阴47.“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A.气不摄津B.气不化津C.津停气阻D.气随津脱E.津不化气48.阳盛格阴病机系指()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阳于外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49.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A.劳复B.正气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50.“大实有羸状”是指()A.虚中夹实B.因虚致实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由实转虚51.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真虚假实52.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A.肝B.心C.肺D.脾E.肾53.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A.阳不生阴B.阳损及阴C.阳不摄阴D.由阳转阴E.重阳必阴54.从虚实角度看,“阳胜则阴病”属于()A.由实转虚B.真实假虚C.大实有羸状D.至虚有盛候E.虚实错杂55.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气机失调()A.气虚B.气陷C.气滞D.气脱E.气闭56.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阳偏胜的病理变化()A.阳胜则阴病B.阴虚则阳亢C.阳胜则热D.寒极生热E.阳盛格阴57.亡阴之后迅速亡阳的主要原因是()A.阴不生阳B.阴损及阳C.重阴必阳D.由阴转阳E.阳失依附58.“阳胜则阴病”的病机是指()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59.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阴偏胜的病理变化()A.阴胜则阳病B.阳虚则阴盛C.阴盛则寒D.阴盛格阳E.阴证似阳60.持续高热,面红目赤之实热病变,若突然出现肢厥面白,脉微欲绝,其病机当属()A.阳盛则热B.阳损及阴C.阳虚则寒D.阳盛格阴E.重阳必阴(二)B1型题(一题2分)A.心B.肺C.脾D.肝E.肾1.气陷病变多见于()2.阴阳互损病变多与哪脏阴阳亏损密切相关。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培训课件
地域性:西北寒、燥,东南温、湿。
环境性:久居湿地、高温作业。
相兼性:风寒、湿热等。
转化性:表寒
里热。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5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1、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行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6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3
一、外感致病因素
源于自然界,由口鼻、皮毛侵入人体。六 淫、七情。 (一)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物质在太过 或不及导致人体发生疾病时称为六淫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4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肌表、口鼻而入。
季节性: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 寒。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32
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失调与发病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33
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失调与发病: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阳盛则热(实热 )、阴盛则寒(实寒)、阴虚生内热(虚热) 、阳虚生外寒(虚寒)。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28
病机
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பைடு நூலகம்
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2、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致气 血生化不足,或气化无力及气机升降不及表现 的证候。
表现:正气衰弱,病理反应较虚弱的 不足证候。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29
中医护理学重点-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重点-病因病机1、六淫中最易伤人阳气的是:寒湿。
2、瘀血疼痛和特点:刺痛。
3、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邪正盛衰。
4、具有“善行”特点的病邪是:风。
5、燥邪最易伤肺。
6、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为:气陷。
7、哪种病邪致病易引起病程长或反复发作:湿。
8、导致“疏泄功能失常,胆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情是怒。
9、符合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是:刺痛。
10、阴盛格阳表现为:假热。
11、病因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病因阴阳失调。
12、你认为痰与饮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哪一川:浓度较大较黏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正气不足,邪易侵犯人体。
14、先阴虚内热继而畏寒肢冷便溏属于:阴损及阳。
15、六淫是指: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6、风邪的特点:其性开泄。
17、寒气收引是指: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挛急。
18、久卧和劳力过度都会损伤:气。
19、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生风动血。
20、症见发热,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者为何邪致病:暑湿之邪。
21、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影响脾。
22、外感何种病邪,可引起干咳少痰,或痰液难咯,或痰中带血:燥邪。
23、造成着痹的主要邪气是:湿邪。
24、劳神过度主要损伤:心脾。
25、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正气的强弱。
26、“实”的病机概念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27、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易耗伤津液。
28、哪项属于火毒为患:水火烫伤。
29、气滞病机,主要是指:气机不畅,流通受阻,脏腑经络功能障碍。
30、“邪气盛则实”中的“实”是指:邪气亢盛而致的实证。
31、“精气夺则虚”中的“虚”是指:指正气不足而出现的虚证。
32、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六腑。
33、阴阳失调的概念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
34、真寒假热证产生的机制为:阴盛格阳。
35、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36、病人因生气后,觉胸胁痞满,恶心呕吐,暖气不舒,其证属:肝气犯胃。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中山大学,中医学
♫ ♫ ♫ ♫ ♫ ♫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
怒为肝之志,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走于 上,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呕血、昏厥。 “大怒则形气绝,使人薄厥”
喜则气缓
喜在正常情况下使人缓和紧张情绪,气 和志达,营卫通利。 喜乐过度使人心神涣散,神不守舍。
寒邪致病的现代研究
在寒凝血瘀证家兔模型的实验中观察到: 寒可致微循环障碍、血流减慢、血沉加快、 红细胞压积下降、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增 高,血栓素增加等。
风寒犯肺证猪模型的实验中,发现风寒 可致猪眼球结膜微循环的微血管数减少、血 流受阻、微血管扩张等现象,以上实验均显 示出寒主收引,可致血循不畅的特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六淫—湿邪
②湿性重浊;
因于湿,首如裹, 湿致清阳不升,营卫不和
湿痹,重痹
分泌物秽浊不清。 ③湿性粘滞;
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
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而反复发作。
六淫—湿邪
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水肿阴水,下肢为重。 湿浊下注:淋浊、带下、泄痢。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饮食失宜
3.饮食偏嗜:饮食嗜好于某些食物,可因 食物营养不均衡。
⑴寒热偏嗜:脾胃阳虚、胃肠积热。 ⑵五味偏嗜:五味入五脏,过食损伤相应脏腑 ⑶偏嗜饮酒、肥甘厚味:生湿酿热,化生内热
二、内伤致病因素
劳逸失度
1.过劳: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⑴劳力过度则耗气伤形
⑵劳神过度则伤心脾
⑶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2.过逸:气血运生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童心龟欲,蚁食猴行“
4.寒性清澈。
分泌物、排泄物出现清稀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1、痰饮的形成
肺失宣降
外感六淫
脾不健运
饮食失宜 伤及内脏 肾气化失司
七情内伤
肝失疏泄
劳逸太过
三焦水道不利
膀胱气化不利
津液 代谢 障碍 — 痰饮 水液 停滞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痰
①肺—咳喘、多痰
②心—心悸、神昏、癫狂、失眠(痰迷心窍) ③胃——恶心呕吐,胸脘痞闷 ④头——眩晕 ⑤咽喉——咽中梗塞,如有异物(梅核气)
有踡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
三、气机失常
1、气滞(气机郁滞) 气滞某一局部——胀满、疼痛;气滞——瘀血
2、气逆
肺气上逆——咳喘;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头痛胀,易怒。
3、气陷(中气下陷)
•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读
(2)饮 ①肌肤——水肿(溢饮) ②胸胁——咳喘,胸胁胀痛(悬饮)
(二)瘀血
瘀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 散者。
1、瘀血的形成
外伤——络伤血溢 血离脉道
外邪
气虚——气不摄血 停积于体
情志
血热——迫血妄行 内
饮食 损伤机体 气虚——血行无力
瘀
劳逸
气滞——血行受阻 血行不畅 血
外伤
血寒——寒凝血滞 阻滞于脏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恐
气血趋下 面色苍白,头昏欲倒,
惧 过 恐伤肾
甚则昏厥
度 恐则气下 肾气不固, 二便失禁,滑精,遗
精气耗损 精
(5)惊则气乱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病症
突 惊伤心 心气紊乱 惊慌失措、心悸、失眠,
然
甚则惊恐不安,语无伦
受 惊
(完整版)第四章病因病机
何谓 “正气存内,邪
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
1.环境因素 2.精神因素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二、基本病机
定义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 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
(一)邪正盛衰
• 邪正盛衰:是疾病过程中,正邪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 化。这种盛衰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虚 实变化有关。
发病
• 正气:是指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及康 复能力。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疾病的发生:是邪正双方斗争的反映,正胜邪退则不发
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一)正邪与发病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 正胜邪退——不发病 • 邪胜正负——发病
(二)疫疠
定义 • 是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又称“瘟疫”、“疫
气”、“时气”、“疠气”等,统称为“疫疠”。 • 疫疠虽属外感病因,但与六淫邪气不同,其具有强烈
的传染性。
1.疫疠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2.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与饮食因素 (3)预防因素 (4)社会因素
(二)阴阳失调
机体
阴阳平衡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致病因素 正邪斗争
阴阳互损
阴 阳 偏 胜
( 实 证 )
阴
阳 阴(
失
阳虚 偏证
调 衰)
阴阳 互损
阳偏盛 (阳盛则热)
阴偏盛 (阴盛则寒)
阳偏衰 (阳虚则寒)
阴偏衰 (阴虚则热)
中医学病因病机新版专家讲座
中医学病因病机新版
第6页
六淫致病特点以下:
外感性:多从口鼻或肌表入侵机体。可单一或同
时——外感六淫——所致疾病——外感病
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
等。“时令病” 地域性: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
等。 环境性:久居湿地或水上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
温作业之人易燥热为病。 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
(3)暑多挾湿:
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 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
中医学病因病机新版
第13页
4、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 水气上腾,潮湿充满,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 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另外,长久阴雨连绵, 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出后湿 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造成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 之分。其性质特点以下:
中医学病因病机新版
第8页
1、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主要见于春季,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 最常见致病原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故称 “六淫之首”。
风邪性质特点以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动,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轻易使腠理开张,津液外出;易袭阳 位—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肌表等 阳位。
疫疠又称疫疠之气,是指一类含有强烈传染 性和流行性外邪。又称疫毒、疫气、毒气、异气、 疠气、乖戾之气等。故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 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 地间别有一个异气所感。”
它有别于六淫,含有强烈传染性,主要经过 口鼻而入,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等路径侵入而致 病。
中医学基础(病机)
发病一、发病原理1.正气、邪气的概念邪气:简称“邪”,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正气:简称“正”,指人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康复自愈的能力。
2.发病原理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②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③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不发病 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3.影响发病的因素①环境因素与发病②体质因素与发病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体质类型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体质类型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③精神状态与发病病机一、邪正盛衰1.实证:含义: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病理特点:亢盛、有余、不通形成原因:①外感病的初期或中期;②痰饮、食积、瘀血等滞留体内。
2.虚证含义:指正气不足,邪气不盛,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正气不足,邪气不盛病理特点:衰退、虚弱、不固形成原因: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亏损,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
见于疾病后期或久病耗伤。
3.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形成原因: 邪气损正正虚实邪内生或复感邪气类型:虚中挟实: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停留或复感外邪实中挟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2)虚实转化形成原因:邪气久留,大伤正气正气不足,变生实邪类型:由实转虚:实邪耗伤正气,邪去而正气大伤由虚转实:正气不足,推动、气化无力致痰湿水饮、瘀血(3)虚实真假类型:真虚假实:正气虚弱,推动无力 “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邪气内阻,气血郁闭不能外达 “大实有羸状”4.邪正盛衰对疾病发展转归的影响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痊愈邪盛正虚:疾病恶化邪去正虚:多见于大病、重病的恢复期正虚邪恋:病程缠绵一、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1.阳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多,代谢亢进的病理状态。
病机:阳盛而阴未虚病理特点:热、动、燥成因:感受温热之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过食辛辣或嗜酒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病机发展趋势:阳盛则阴病2.阴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病机:阴盛而阳未虚病理特点:寒、静、湿成因: 感受寒邪过食生冷病机发展趋势:阴胜则阳病(二)阴阳偏衰1.阴偏衰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阴液亏损,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分类:外感(六淫、病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其它病因(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病理产物形成(痰饮、瘀血、结石);
六气:春风、冬寒、夏暑、长夏湿、秋燥、夏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正常情况下称“六气”。
AM:六气太过/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急骤,人适应力下降。
“淫”是太过和侵淫Z意,六淫属不正Z气,又称“六邪”
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环境性
风邪:风是春主气,侵犯机体多从皮毛而入,“六淫之首”。
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有轻扬升发、向外向上的特点,因此屈“阳”;“开泄” 是指腾理疏泄开张;“阳位”指头面部、阳经和肌表。
)
风性善行而数变。
(特性:游走\变化快\行无定处。
)
风为百病之长。
(是首要致病因素,其他病邪多依附于风邪侵袭人体致病。
)
风性主动。
寒邪:寒为冬季的主气,感寒多因气温骤降、汗出当风、淋雨雪或饿冻露宿。
感寒有“伤寒”、“中寒” Z别。
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故为“阴邪”;阴寒偏盛,阳气受损,表现出阳衰阴盛的症状。
)寒性凝滞。
(凝结/阻滞/不通,寒邪犯体,阴盛阳衰,易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
)寒性收引。
(收缩/牵引,寒邪犯体,机体气机收敛奏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寒性清澈。
(寒证其分泌物或排泄物是清稀状。
)
暑邪:暑为夏季主气,为火热所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化生,其性炎热,故为阳邪。
)
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
邙日热之盛的暑邪侵犯机体,易使皮肤腸理开泄,汗液排泄过多,耗伤津液。
)
暑多挟湿。
(暑夏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故暑病多夹湿邪犯体。
)
湿邪:湿为长夏主气,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及久居潮湿之地等原因所致。
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类水为“阴邪”;侵犯机体易留于脏腑经络而阻滞气机;湿为阴邪易损人体阳气尤其是脾阳。
)
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
“浊”即污浊不清。
)
湿性粘滞。
(湿有粘腻停滞特性,一是症状的粘滞性,一是病程的缠绵性。
)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属阴水,其性下行,易伤机体的下部。
)
燥邪:燥为秋季主气,多因久晴无雨、骄阳久晒及火热烘烤。
有“温燥”、“凉燥”之分。
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属阳,易耗伤机体阴液。
)
燥易伤肺。
(肺喜润而恶燥,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皮毛侵入,故易伤肺。
)火邪:火(热)旺于夏,温、热、火属同一•性质的病邪,“热为温Z渐,火为热之极”。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性屈燔灼升腾上炎故为阳邪,火热之邪常侵犯机体上部。
)
热邪易扰心神。
(心属火,火热Z邪易扰心神。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热邪易伤津耗气。
(“伤津” 一是迫津外泄,使津液化汗丢失,一是消灼煎熬,使阴津暗耗于内。
“耗气”因气依附于津,气随津泄,故伤津必耗气。
)热邪挟毒易致疮疡。
热邪易生风动血。
(热邪耗伤津液,燔灼肝经,筋脉失于濡养,或灼伤脉络,而生风动血。
)内生五
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七情: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机体的自身调节范围,造成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
七情治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情志变化伤及相应脏腑,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心是五脏六腑Z大主,主宰心理、情志活动,故情志致病“心”起主导作用。
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Z源,气机升降枢纽,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失调常见。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喜则气缓” 一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二是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致气机郁结。
3.影响病情转归
竝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饮(清晰者):痰饮一胃肠、悬饮一胸胁、支饮一胸膈、溢饮一肌肤
痰(稠浊):有形Z痰:痰液、无形Z痰:瘵病、痰核
痰饮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2.影响津液代谢
3.易扰乱神明
4.治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
瘀血
瘀阻于心一心悸、胸痛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一胸痛、咯血;瘀阻于胃肠一一呕血或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胁痛痞块;瘀血攻心-一可致发狂;瘀阻胞宫--一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崩漏;瘀阻肢体末端一一脱疽病;瘀阻肢体肌肤局部一--肿痛、青紫
瘀血致病特点:疼痛,多为夜间固定刺痛拒按;肿块,外伤或积于体内;出血;望诊久瘀面色欺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脉象细涩、沉弦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