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yínzào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参见:教材P81注释①《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五)熟读课文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2】篇〗一、说教材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三、教法、学法设想: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播放《诫子书》歌曲导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其中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几个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同学们注意“诫”的写法正文(一)、解题:诫子书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诫子书导学案1-3课时

16.《诫子书》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诫子书》作者及写作背景;2.能流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3.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学习重难点】能流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自主学习】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2.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夫.君子之行.()()澹.泊.()()淫.慢()则不能lì()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lú()【设问导读】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明确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夫君子之行.②非澹泊....无以明志③非宁静无以致远..④非志.无以成学⑤淫慢..则不能治性....则不能励精⑥险躁⑦年与时驰.⑧遂.成枯落⑨悲守穷庐..3.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巩固练习】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在《出师表》一文中也有能体现诸葛亮的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是:。
【拓展延伸】1.请写出一个人们称赞诸葛亮高风亮节的成语:2.近人游俊曾写过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你知道其中的“两表” “三顾” “一对”分别是指什么呢?两表:三顾:一对:16.《诫子书》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3.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学习重难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温故互查】1.给下列语句划分节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
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
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诫子书-诸葛亮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诫子书-诸葛亮》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诫子书》的作者是谁,以及书信的背景和内容。
2. 理解《诫子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掌握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3. 能够运用《诫子书》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进修,提高自我修养和处事能力。
进修重点:1. 了解《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诫子书》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3. 思考如何运用《诫子书》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进修。
进修难点:1. 理解《诫子书》中的深层含义和智慧。
2. 运用《诫子书》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进修。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介绍《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这篇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进修主体1. 了解《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著的一篇家书,主要是给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的。
书信中包含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和谆谆告诫,反映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智慧。
2. 理解《诫子书》的主要思想《诫子书》中强调了忠诚、正直、谦虚、勤勉等品质的重要性,提倡以德治国,以德养人。
其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3. 运用《诫子书》的教诲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进修,思考如何运用《诫子书》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提高自我修养和处事能力。
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领会《诫子书》中的智慧和道理。
三、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对《诫子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其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进修。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古代的智慧和道理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应该不息进修和领会其中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四、作业1. 阅读《诫子书》,总结书信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2.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进修,思考如何运用《诫子书》中的教诲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3. 撰写一篇感悟《诫子书》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其中智慧和道理的理解和感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板书<诫子书>)(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A、词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号卧龙,谥号武乡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著有《诸葛亮集》。
2.交流背景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3.读准字音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yín) 励.精(lì) 险躁.(zào) 遂.成(suì) 穷庐.(lú)【课堂活动】任务一: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味1.一读平稳深沉的语气。
(想象诸葛亮在临终前面对着8岁儿子的复杂心情和殷殷期望来读这篇文章。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 二读句中短暂的停顿。
(出示停连的有关知识,语气助词“夫”和“也”字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以及读的时候声音应该拖长。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三读文末悠长的韵味。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生自由朗读。
4.自由背读。
任务二:疏通文意,理解大意通过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
1.解释字词:诫、书、夫、静、淡泊、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枯落、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补充解释:(1)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诫子书 导学案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的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重难点】重点:诵读课文,掌握关键的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法指导】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自学要求(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2)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3)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夫()淫慢()遂()庐()(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夫君子之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3)古今异义险:古义:今义:慢: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夫:夫君子之行()逝者如斯夫()学: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以:静以修身()不以物喜()(5)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广用作,释义(6)文言句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7)翻译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4.我的疑惑【展示互导】(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诫子书》导学案及练习附答案

《诫子书》导学案及练习附答案(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志无以成学( )(5)慆慢则不能励精( )(6)险躁则不能治性( )(7)年与时驰( )(8)意与日去( )(9)遂成枯落( )(10)悲守穷庐( )2.翻译下列句子(10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4分)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2分)6.《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2分)【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1.(1)用,用来(2)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3)实现远大目标(4)达成,成就(5)懈怠,懒惰(6)通“冶”,陶冶性情(7)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8)消逝,逝去(9)于是,就(10)房子2.(1)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3.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6.可以围绕全文总谈,也可以就某一名句而谈,但不要脱文而空谈。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1.2.3.4.5.6.7.8.9.1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
【板书:静】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正反两个方面。
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导学单【学习目标】1.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精准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精准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流程】一、导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二、学程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
曾革新连弩,能同是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第一学程识字辨音读准节奏主问题: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补充】文言文断句技巧1.找虚词。
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
“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
《诫子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诫子书(1)【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导学流程】独学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对学1.明确课文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班齐读课文。
对学2.了解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
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群学: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 诫子书》精品导学案

导学案15 诫子书学习目标1.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无以: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枯落: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朗读练习】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1.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2.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
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
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1)字的读音夫(fú)、淫(yín)慢、险躁(zào)、遂(suì)、穷庐(l ú)(2)语句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课文,掌握词句意思。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法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精神养料,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之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置换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朗读感知放声朗读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用心解读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1、自译与质疑想结合。
2、补充注释:以:用来;广才:使……广博成学:成就励精:振奋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教案(6篇)

最新《诫子书》教案(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进步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诫子书》教案篇一1、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2、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3、理解文章内涵,把握父对子的殷殷深情。
1、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一、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同学们知道杜甫笔下写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吗?对就是诸葛亮。
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家训,解读那蕴含“慈父情,谆谆教子意”的《诫子书》,领悟名人的教育风范,品味出先贤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介绍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划分节奏。
2、小组内翻译课文,老师抽查补充。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文章层次划分文体:议论文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告诫儿子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句子品读;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3、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4、试背诵课文。
一、导入:《诫子书》全文86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化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进展教导的。
二、研讨课文:1、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3、完成课本p86第三题。
三、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四、写作特点分析学习反面〔或否认的角度〕阐述观点。
《诫子书》导学案

16.诫子书【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背诵和理解文中的警句名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导学过程】一. 预习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澹泊()()淫慢()励精()险躁()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庐()2、查找有关诸葛亮名言诗句,明确所蕴含的意义。
3、了解文章的有关背景。
二.问题探究(一)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方法链接: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如: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④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然则/ 何时而乐耶(二)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你能熟记上面的句子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吗?试试看!(四)背诵并默写课文,(五)、合作探究1.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2.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诫子书》》导学案1

《诫子书》》导学案1《诫子书》导学案 1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诫子书》,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3、学习文中的修身养性之道,培养自身的品德修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文中关于修身、治学、立志等方面的论述。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 年—234 年 10 月 8 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 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 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 54 岁。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2、作品背景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 234 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诸葛瞻。
四、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纠正错误。
2、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导学案(szl)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
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淡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淡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1、诸葛亮紧紧围绕一个“静”字,告诫儿子要做什么样的人?联系自身及社会现实,今天看来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
(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
(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四、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
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
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五、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第二课时(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诫.子书()
(2)夫君子
..之行()
(3)俭以.养德()
(4)非宁静无以致远
..()
(5)淫慢.则不能励.精()
(6)年与时驰.()
(7)非志.无以成学()
2、《诫子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_。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得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淡定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