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三圈环流学案 中图版必修1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3《大气环流》学案(含答案)
第3课时大气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原因。
新知梳理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名称:A为⑥__________________,B为⑦____________,C为⑧____________。
4.气压带、风带分布(1)气压带:D为⑨__________________,E为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F为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为⑫__________________。
(2)风带:H为⑬__________________,I为⑭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低纬信风带,J、K同为⑮____________,L、M同为⑯__________。
(3)季节移动错误!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⑳________,○21________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22________。
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23________。
(2)原因:陆地面积○24____,○25____________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26________,○27________,形成○28________区。
冬季:陆地○29________,○30________,形成○31________区。
高一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导学案第2课时
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导学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过程。
(重点)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过程。
(难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主检测、重难点探究、当堂检测。
【教学过程】1、自主浏览教材第48页----49页“热力环流”部分,完成以下内容。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力环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②当地面_____________时,大气没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
③若由于下垫面因素影响,A地受热多,那么近地面空气就会_____________;B、C两地受热少,近地面空气温度相对低,会______________。
那么就会在二者的高空形成一个高压区和低压区,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随着空气的流动,气压也会随之变化,由于相互之间存在气压差,故形成热力环流。
2、自主浏览教材第49页----51页“大气的水平运动”部分,完成以下内容。
①同一水平面存在气压差,那么就会有高压流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的力,叫做_______________,②风向不仅受到_____________的作用,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__的影响(北半球_____偏,南半球_____偏,力度越大,风向越趋于平行等压线)。
③近地面空气运动还要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影响,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④大气运动使不同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交换,影响各地的水热状况,形成各种______________现象,也会导致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着___________________。
【重难点探究】1、根据所学知识,画出风向与各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2、根据所学知识,画出陆地与海洋在白天和晚上的时候热力环流示意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3《大气环流》学案(含答案)
第3课时 大气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原因。
新知梳理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名称:A 为⑥__________________,B 为⑦____________,C 为⑧____________。
4.气压带、风带分布(1)气压带:D 为⑨__________________,E 为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为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 为⑫__________________。
(2)风带:H 为⑬__________________,I 为⑭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低纬信风带,J 、K 同为⑮____________,L 、M 同为⑯__________。
(3)季节移动⎩⎪⎨⎪⎧原因:⑰ 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气压带和风带⑱ ,冬季⑲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⑳________,○21________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 ○22________。
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23________。
(2)原因:陆地面积○24____,○25____________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26________,○27________,形成○28________区。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2.2节《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1第2章《三圈环流》教学设计【自主探究】一、大气运动的原因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A.太阳辐射B.地面C.大气D.海洋答案:A2、根本原因: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不均匀。
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读“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回答:(1)图中方框内是低压还是高压,用“高”或“低”填在图中。
(2)从空气的垂直运动来看:受热的地区空气,受冷地区空气。
(3)从水平方向看:空气从气压流向气压.(4)乙图的空气环流是因引起的,因此,称环流。
答案:(1)甲图A上为高压,B、C上为低压,乙图A上为高压,A 下为低压;B、C上为低压,下为高压.(2)上升下沉 (3)高低 (4)地面冷热不均热力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B.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D.在水平面上,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答案:ABD2、风的形成过程(1)读下面“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能力提升站】想一想:有人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面,你认为对吗?提示:不对。
来源于太阳辐射请总结:根据“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示意图”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提示: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讨论:古诗云:“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试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提示:巴山地区谷地众多,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垂直上升,将水汽带上高空,受冷凝云致雨请思考:有气压差异就一定有空气的水平运动吗?提示:不一定。
气压差异一定要在同一水平面上。
①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是:A ,B ,C 。
②判断此图属于(南、北)半球图,判断的依据是。
③此图属于(高、低)空大气运动,判断理由是。
答案: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②北风向在气压梯度力的风向上右偏③高高空大气的风向是在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关于近地面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近地面风的形成是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三个力作用的结果B.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C.北半球近地面低压中,大气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D.北半球近地面高压中,大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答案:AB四、三圈环流1、假设地球不动,地表性质均一,那么大气运动的形式为()A.三圈环流 B.低纬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答案:C2、读“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三圈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三圈环流的特点。通过对三圈环流的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和天气现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1.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认识和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观测和分析的能力。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三圈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针对三圈环流的特点,设置问题:“三圈环流对地球气候有哪些影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结合现实问题,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三圈环流?”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如何利用三圈环流知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Hale Waihona Puke 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4.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掌握三圈环流与地球五带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全球大气环流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4.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气环流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6.观察身边的气候现象,如一日之内温度变化、风向变化等,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要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论述严谨。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设计:教师设计梯度性练习题,涵盖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特点等方面。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互评互改:学生相互批改练习题,交流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大气环流现象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对现有知识提出质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特别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
2.掌握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与地球五带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学情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
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2、教学目标①、通过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和地表均匀的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大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通过动画演示全球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②、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导入: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由于影响大气环流形成的因素比较多,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将分四步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第一步,假设一:太阳直射赤道条件: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只考虑影响因素: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对结论无影响,可忽略)结论:南北半球各形成一个单圈闭合环流第二步,假设二:太阳直射赤道条件:地球自转地表均匀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③地转偏向力结论:南北半球各形成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和7个气压带及6个风带第三步,假设三: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条件:地球自转地表均匀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③地转偏向力④地面冷热极值随时空移动结论:三圈环流、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移动第四步,假设四: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条件:地球自转地表不均:只考虑海陆差异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③地转偏向力④地面冷热极值随时空移动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结论:形成海陆季风环流、气压带随季节断裂成海陆高低气压中心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初步学习第一步至第三步假设内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我们通过设定条件,由理想化的单圈环流逐步推导出三圈环流的形成,从而揭示较为理想化的地球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
高中地理2.1热力环流教案中图版必修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学校年级高一授课教师教材书名:地理必修·第1册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教学背景分析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城市热岛、海陆风等)。
在课标的具体要求中重在以热力环流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在本课中选取了海陆风、城市热岛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试图通过案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同时也为以后大气环流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课“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
旨在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
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
大气受热不均匀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学生情况:1.已有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2.已有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地理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3.学习障碍:(1)在知识方面,学生缺少地理方面的空间概念,此外,学生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2)在能力方面,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效注意集中的时间短,获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一般。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内容有深度,又需要加深对常识性基础知识(包括物理知识)的强调。
而且学生还没有形成地理上的适当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所以在授课时,还需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表述错误,建立地理知识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框架。
教学方式:启发式讲授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学习案例,能说出热力环流的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够运用此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城市热岛、海陆风。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新课导入PPT展示:海边的照片。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大气环流学案中图版必修1
第2课时大气环流一、全球性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①气压带: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②风带:E东北信风带、F东南信风带、G中纬西风带、H极地东风带。
③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南半球特别是30°S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完整的,北半球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大的低压中心和高压中心。
如下表所示:(2)季风环流①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②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地区。
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 ℃之间的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纬度30 ℃~40 ℃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4.纬度40 ℃~60 ℃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教材P32学习指导提示:2.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进而造成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教材P45复习题提示:3.假设地表均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只在赤道和极地的热力差异作用下,将形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闭合大气环流。
考虑地球的自转,大气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将形成三圈环流。
5.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形成的。
我国东部季风区深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读下图,完成1~2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B)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的加热不均④地转偏向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D)解析:三圈环流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高中地理 2.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导学案 中图版必修1-中图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2.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导学目标】1、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和移动规律。
2、通过读图、绘图,能说出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习重点、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学习过程】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2)意义:促进了_________间、_________间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影响各地________和________的重要因素。
2、单圈环流的形成(1)假设条件:①地表均匀②地球不自转③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2)形成因素:___________(3)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3)形成过程:赤道地区暖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形成气压带,极地地区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形成气压带。
在高空,赤道地区形成气压,极地地区形成气压,这样在北半球的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闭合的单圈环流。
(4)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在不停的。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发生。
北半球偏,南半球偏,赤道上偏。
3、三圈环流的形成(北半球)(1)假设条件:①地表均匀②地球自转③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假设条件:①地表均匀②地球自转③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移动原因: 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 三圈环流 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深刻领会三圈环流形成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运用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三圈环流与现实世界完美链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步步严谨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圈环流演示道具教学过程:核心线索:单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学以致用。
过程如下:一、情境导入(成因探究,一波三折)PPT展示图片和故事,由干旱地区的湖泊赛里木湖引入激发学生对全球性大气运动情况探究的兴趣。
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个调查,大家都喜欢什么样的旅游方式?我最喜欢户外探险,今年元旦放假我去了少林寺,在这里先给大家透露一下我明年暑假要去的地方—新疆的赛里木湖。
看到它很多同学不禁疑惑新疆这么干旱的地方,为什么会有如此美景?关于赛里木湖的形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她真的是情人的泪水化成吗?其实,她还有另外一个更美的名字“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然而,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大西洋为什么不去眷顾近在咫尺的沙哈拉,却对万里之外的赛里木如此青睐呢?二、探究新知(一)冷热不均会导致什么样的大气运动步骤一:合作探究1:画出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大气运动(大部分学生在下面画,找一个上黑板画)学生看书思考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部分问题)展示教师补充加总结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依据热力环流原理描述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即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气流水平运动(强调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步骤二:现实验证,导出矛盾按照这种大气运动,则安阳一年四季刮什么风?(北风)现实是不是真的一年四季刮北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热力环流只是理想的大气运动,在现实中我们不能忽略一种力的影响。
中图版必修 1 第二章第一节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能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课标解读】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中要求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要求相对较高,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时大气运动的开端,也为三圈环流及风带和气压带的学习做基础,在整个的章节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节课“热力环流”。
本节课中插了很多的图表及学习指南、阅读和案例探究的框架,以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交叉并重的形式编排,总的来说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符合“课标”要求,以有序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特点。
3、教学内容的外在联系热力环流之前的一章主要讲解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外部环境,这部分内容为热力环流的学习做了铺垫,成为学生学习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储备。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知识了解也是对后面学习水的运动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2、知道近地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等压线的判读,分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学习新知一、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造成不同纬度之间的,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意义:是大气中交换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的实现途径。
2.热力环流(1)概念:由地面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填图:在上图中A、B、C三地的近地面与高空填注出高、低气压。
(3)绘图:在上图中短线上添加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4)形成过程①B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高空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
②A、C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两地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③水平运动:无论近地面还是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均是由流向。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2.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比较(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图示(北半球)3.大气运动的意义(1)影响各地的,形成了各种复杂天气现象,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2)影响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助学助记1.气压特征:(1)气压:单位空气柱对地面的压力(2)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般把空气密度增大处命名为高气压,把空气密度减小处命名为低气压2.等压面即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其在空间中向四周无限伸展,由近地面向高空,存在着无数个等压面。
[易误辨析]空气运动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为什么?不是。
空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即风,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沉运动,空气运动不一定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易误辨析]借助手势快速判断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手心向上,四个手指头伸直的方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伸直的方向代表地转偏向力的方向,食指偏向大拇指的方向就代表风向。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探究点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核心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体(河流、湖泊、海洋),设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水循环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01蒸腾、水汽输送、凝结□02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03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过程3.水循环内外因:内因是□1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12重力作用提供了□13能量和动力。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的初始环节是降水。
(×)(2)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2.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A.河流蒸发B.土壤水蒸发C.海洋水蒸发D.植物蒸腾答案 C解析地球上海面最为开阔,可供蒸发水量丰富,其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3.盛夏季节我国城市暴雨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地表积水严重。
城市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提示城市地面硬化后,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水的下渗;人为改造后的地表,也影响着地表径流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01动态平衡。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参与太阳辐射能的□02重新分配过程;地表径流源源03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盐类。
不断地向□3.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04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不断塑造着全球□05地貌形态。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三节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1.通过演示实验、视频等相关材料,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等压面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2.结合生产、生活实例,理解热力环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地观测海陆风(湖陆风)等热力环流现象,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3.热力环流(1)概念: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F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水平运动:近地面空气从B、F地流向A地,高空空气从D处流向C、E处。
[温馨提示](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形成的原因①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风形成的过程(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北半球)类型高空中的风近地面的风图示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温馨提示](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5.大气运动的意义使不同地区热量、水分得以交换,影响各地的水热状况,形成了各种复杂天气现象,也会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影响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三圈环流 教案 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三圈环流”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这一章前2节的地理课程,这一节主要说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前2节知识的延伸。
他们对于阅读和利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途的能力。
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有一些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起来。
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使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动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一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材内容包括有3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庄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前节中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同时在提问过程中引出大规模大气运动,并让学生们理解大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环流”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本节内容的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知识,也同时体现出一些地理要素图具有的相似处,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解快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绘制三圈环流的示意图并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说出各个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特性及分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型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阅读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提高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3.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三圈环流
【温故】
知识回顾:
⑴、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它是_______的最简单形式。
⑵、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⑶、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是如何弯曲的。
⑷、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原理。
⑸、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⑹、近地面、高空风向受力有何不同。
⑺、风力和风向的判断方法。
2、知识链接: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知新】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分布,形成规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运用图表说明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单圈环流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存在温差,会形成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
之间的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 ① 圈② 圈③ 圈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 ⎩⎪⎨⎪⎧ A 为④ 带 ⎭⎪⎬⎪⎫C 为⑤ 带E 为⑥ 带G 为⑦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 ⎩⎪⎨⎪⎧⎭
⎪⎬⎪⎫B 为⑧ 带D 为⑨ 带F 为⑩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⑪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⑫__________,冬季⑬__________。
知识运用:
案例研究:
①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成因相同吗?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成因相同吗?
③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降水?与赤道地区降水是否相同?
④南北半球低纬度与高纬度风向是否相似?
自主练习:
1.右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 .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B .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 .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D .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2.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向那个方向飘扬( )
A.西南
B.东南
C.西北
D.东北
3. 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
(无盛行风地带)。
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
A. 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
纬80°
附近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 )
A. 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5.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动
B.北半球夏季向南移,冬季向北移动
C.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动
D.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
B.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低纬度地区
C.南北纬度400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下沉
D.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
(3)当堂质量检测:
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 .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
C .地转偏向力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热带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3、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
B .从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 .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4、有关大气活动中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海陆热力差异是其形成的根源
B.是指冬夏季节在陆地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C.其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D.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5、有关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布于南北纬30°附近B.是热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C.是动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D.其两侧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
6、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正确叙述是:
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南移D.元旦前后向高纬移动
7、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
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
(4)学习反思: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D.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