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合集下载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新储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新储备

时 “ 电” 充 ,丰 富 自己 的专 业 学识 。 历 史教 师 的专 业 学识包 括 三个层 面 :一是 历 史 学科 的知 识 ,包括 丰 富 的通史和 史 学理论 知 识 ,断 代 史、国别 史 、专史 、地区 史知识等 。 二是 历 史学 和 考 古 学 研 究 的新 信 息 和 新成 果 方 面 的知识 ,只有 了解 这 些知 识 ,才 能及 时充 实 教学 内容 ,使历 史教 学 具有 新鲜 感 。三是 与 史 学相 关学 科 的知识 。当今 的历 史教 师不 能再 “ 隔行 如隔 山”了 ,必 须要 了解 相关 学科 的基
◆经 验 交流 ◆
浅谈新课程 背景 下 中学历史教 师 的知识 新储备
◆黄小 波
当前 ,新课 改 正在 不断 向全 国全 面推 开 ,
对 于 中学历 史教 师而 言 , 课程 理念 、 程 目标 、 课 课程 内容等 都 已发生 了较 大变 化 。在 课改 的实 践过程 中 ,教 师 原有 的知 以储 备 己显得 严重 不 足 ,旧 的史学理 念 没有 根本 改变 ,制 约着 历 史 教 学能 力的提 高 。因此 ,中学 历史 教师 的知 识 储 备亟待 加强 ,尤其 是新 的史学 知识 、史学 成 果 、史学 理念和 史 学方法 等 ,将成 为我 们进 行 新 课改 面临 的新课 题 。那 么 ,我们 将如 何进 行 知识储 备呢 ?下面 谈 点看 法 。 ( 丰 富 自 己的历 史专业 学 识 一) 历 史学科 是个 综合 性特 强 的学 科 ,它无所 不包 ,历 史专 业学 识是 指对 本 学科及 其相 关 学 科 的知识 的涉及 。近年 来 ,史学 研 究的领 域不 断扩 大 ,它 不仅 表现 为 史学 家 的视野 在 时间和 空 间上 的拓 展 ,而且 表现 为 史学 研究 向纵 深开 拓和广 度延伸 , 以探 索历 史 的新 内容 、 新层 次 、 新侧面 。 当代 西 方史 学逐 渐确 立 “ 由下而上 ” 的研 究 取 向 ,历 史 的主 体 再 是 社 会 各 界 的 “ 精英 ” ,而 是 名 / 见 经 传 的 芸芸 众 生 。历 史 1 研 究现在 的分 工 曰益细 密 ,如经 济 史 的研 究 , 人们 已深 入到 经济 社会 的各 个领 域 ,诸 如交通 史 、商业史 、建筑 史 、人 口史 等 ,社 会学 尤其 重视 移 民史 、家庭 史 、社 区史 、城 市史等 等 。 史学研 究一 方面 注重 多 角度 、多层次 对历 史 问 题作 微观探 析 ,另一 方 面也 呈现 出作 整体 的综 合化 的研 究 态势 。这 对历 史教 学 必然产 生 一些 冲击 。近 年 我 国新编 历史 课程 内容 已在很 大程 度 上 反映 了史学研 究 的最 新成 果 。例 如新 01 期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综观《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结合近几年来文科综合高考的命题,我们可以发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是越来越明朗了,那就是突出文科综合趋势,注重人文气息,并密切结合时政热点。

但无论怎么变化,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以及文科综合能力的发展方向未变。

那么,如何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率呢?通过一年的新课程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钻研课标,用活教材在以往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控制是刚性的。

如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皆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显然,大纲和课标承载的使命是不一样的。

研究课标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

那么,钻研课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1.根据课标设计三维目标,尤其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笔者以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人的终身发展是最有用的,应成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

下面以人教版选修四之“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为例,具体展开论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学生自学教材,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结构。

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栏目材料,展开对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的讨论。

以列表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唐太宗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

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三 、 设 积 极 的 教 学 氛 围 。 发 学 创 激 习气 氛

让学 生学会 自学 , 高分析历 提
历史课 堂提问 ,根据性质差异 ,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以下 几 类 ,不 同 类 型 的 问
史 事 件 的 能 力
西 方教育学家卡尔 ・ 罗述斯有一段 名言发人深思 :凡是 别人教给的东西 , “ 相对的都是无用 的, 自己的行为极少 对 或竟根本没有影响 , 能够影 响一个人行 为 的知识 , 都是 自己发现并化 为己有 的 知识 。” 生是 教学效果 的最后决定 因 学
为了达到引发学 生兴趣 的 目的 , 我 上课时 , 总要先千方百计创设积极 的教 学氛围 , 为接下来 的教学作好铺 垫。有 时利用有吸引力的语 言或表情动作 , 比 如上 丝绸之路 时 , 我设计 过一场 “ 古 返 旅游” 在教室 四周摆放一些建筑模型 , , 准备一些投影资料 ,扮演一名导游 , 带 领大家 “ 丝绸古 路旅 游”结果 学生个个 , 兴致 勃勃 , 教学效 果非 常好 ; 也有 时选 择 性地播放 一些影 视资料 , 比如上 “ 三
素 。 学 生 内驱 力 启 动 的 程 度 如 何 影 响 对 着 学 生 学 习 的状 况 。对 学 生 的 自学 , 要
题, 层次有 高低 , 对学生 的要求也 各有 侧重 。 比如 , 教师上课时问 : 中国历史上 “ 第 一 个 封 建 国家 是谁 在 哪一 年 建 立 的?” 学生 回答 : 秦始 皇 , “ 公元 前 2 1 2
地半封建社会 。这类 问题 , ” 只要求学生
讲 出“ 是什么” 不必 知道 “ , 为什么” 。课 堂提问可分为多种类型和层次 , 教学 在
过 程 中 根据 不 同 目的灵 活 运 用 , 只是 这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

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 . 如提问的有效性程度 、 学 生 的参 与 程 度、 史料选择的适切性 、 教学 行 为 的 恰 当性 等 。结 合 教 学 实 践 撰写教学案例 . 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 , 通 过 理 论 方 面 的 深 层 次认识 , 可 以 促进 教 育 实践 ,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 多 媒 体 技 术 和 网络 技 术 具 有 强 大 的 信 息 传 播 功 能 ,为 历 史 课 教 学 改 革 提 供 了极 为便 利 的 条 件 。这 就 要 求 历 史 教 师 掌
■匿
陈 时 景
( 南 安 洪 新 中学 , 福 建 南安 3 6学 的 思 考
摘 要 :新 课 程 改 革 是 指 通 过 对 课 程 的 改 变 完成 教 育 方 式 及 方 法的 变革 . 以 更 适 应 新 时 期 的 基 础 教 育和 素 质教 育 . 提 高 国 家教 育 水 平 。 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 。 历 史 学科 应 积 极 寻 求 新 的 教 学方 式 。 新 课 程 改革 实施 的 关键 在 于教 师 。 本 文从 教 师 角 色转 变 、 加 强 历 史 理论 学 习 、 充 分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和 重 视 开 发 利 用课 程 资 源四 个方 面 , 阐述 中 学 历 史 教 师 如 何 迎 接 新 课程改革的挑战。 关 键 词 :新课 改 中学 历 史教 学 教 育改 革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是 由课 程 改 革 牵 动 的 整 个 基 础 教 育 领 域 的全面改革 。 与 传 统 中学 历 史 课 程 相 比 , 在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中, 新 课 程 目标 更 明 确 具 体 , 专 题 式 的知 识 体 系更 完 备 , 课 程木身更具开放性 , 更 强 调 以学 生 的发 展 为 本 。 这 些 新 特 点 对 广大历史教 师的教学理念 、 角色定位 、 知识 结构 、 教 学 方 式 等 提出了新要求。 教 师 转 变 角 色。 新 课 程 改 革 要 求 实 现 以教 师 为 主 导 的 师 生 人 际 关 系 向师 生、 教 师 同行 平 等合 作 式 的关 系转 变 。 1 . 由传 统 的教 书 匠 变为 学 习 的促 进 者 。 传统应试教学中 , 教师照本宣科 、 学 生 死 记 硬 背 的 旧 的教 学 方 法 已不 能 适 应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要求 。 新课改中 , 师 生 由知 识 的单向传递关系向思想 、 知识 的 双 向交 流 转 变 , 教 师 必 须 越 来 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 , 成 为 学 生 学 习活 动 的 促 进 者 。 在 新 课 改 中, 教 师不 但 要 有 能 力 回 答学 生 提 出的 各 种 各 样 的 问题 . 而 且 要 与 学 生 进 行 各 种 各 样 的知 识 交 往 , 只有通过心灵 的交往 、 思 想 的碰 撞 、 合作 的探 讨 , 才 能实 现知 识 的 共 同 拥 有 与 学 生 个 性 的 全 面 发 展 。在 教 师 的引 导 下 , 学 生 通 过 讨 论 得 出结 论 . 不 仅 提高教学效率 , 而且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主 动 性 , 增 强 学 生 对 知识的识 、 记能 力 , 提 高 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 能 力 。 只 有 培 养 学 生 发现问题 、 提 出 问题 、 分 析 问题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才 能 培 养 学 生的创新能力 , 最 大 限度 地 开 发 学 生 的 潜 能 。 历 史 教 师 可 以通 过准确的语言 , 有 趣 的历 史 、 时事事件 , 创 设 学 生 主动 发 言 、 相 互 辩 论 的 情 境 等 多 种 方 式 促 进 学 生 学 习 。 要 实 现 以上 新 课 程 巾师 生 关 系 的 构 建 ,教 师在 和 学 生 进 行 课 堂 交 往 的 过 程 中就 要 不 断 反 思 自我 、 超 越 自我 , 把 学 生 的学 习情 绪 和 生 活 经 验 纳 入课堂 , 提高教学实效 。 同时 , 学校方面也要创造条件 . 充 分 激 发教师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2 . 由默 默 耕 耘 的 独 行 侠 变 为 善 于和 同行 、 学 生 沟 通 交 流 的合作者。 历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 , 所以教师之间要互相学 习 . 同 行 之间要加强合作 , 相互启发 。 最 有效 的办 法 是 历 史 教 师 群 策 群 力, 同年级教 师集体备课 , 相互讨 论 , 共 同 分 享 教 学 资 源 和 灵 感, 相 互 观 摩 教 学 。不 同 学校 之 间 的 历 史 教 师 可 相 互 交 流 . 加 强 沟 通 。 同 时 ,学 生 在 学 习 和 探 究 的过 程 中 的一 些 惊 人 的 创 新, 对 教 师 的教 学 会 是 丰 富 和 发 展 的 机 会 二、 加强理论学 习, 不 断提 高 自 身教 学 能 力 。 教 师 是 教 学 的 主 体 ,教 师 的 自主 发 展 是 实 现 有效 教 学 的 前 提 。 建 构 主 义学 习 理 论 认 为 , 教 师的教育观念 、 教 学 行 为 的 改 变 需 要 教 师 积极 进 行 知识 重构 。 这种带有建构性 、 自组 织 的 专 业 发 展 动 力 来 自教 师 内 部 ,并 随 着 发 展 不 断促 进 其 自身 职 业 自觉 意 识 的 唤 醒 。 教 师 的 自主 发 展 能 力 可 以通 过 积 极 开 展 教 学 反思 不 断 提 高 。 教 学 反 思 是 教 师 自我发 展 的 核心 因素 . 是 适应 新 课 程需 要 、 促 进 自我 发 展 的 重要 手 段 和 途 径 。 是 实 现 有 效课 堂教 学 良性 循 环 的 保 障 。 反 思 的 内容 必 须 紧扣 教 育 教 学 实 际 ,反 思 可 以针 对 教 学 中 的 某 一 闪 光 点 或 某 一 失 误 总结 出

谈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创新

谈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创新

谈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正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又靠教育。

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

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一)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知识的创新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

创新就预示着风险,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

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人创新失败的结果。

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及优势。

人类历史上学科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地失败才创造出来的。

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过无数次探索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于自由的机会,是他们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并归纳,总结,应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知识。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 体验活动的过程 , 在 活 动 中“ ” 倡 导 学 生 多 说 、 问 、 讨 论 、 交 学 。 多 多 多 流经验 、 多合作 、 多参 与; 导教师 多引导 、 倡 多组 织 、 多 鼓 励 、 “ 为 ” 多 反思 、 研 究 。 多 无 、 多 三 、 化 课 堂 教 学 。 化教 学 过 程 优 细 1 精 心 指 导 学 法 , 授 学 习 技 巧 , 学 生 学 会 学 . 传 让
方式 。 二 、 发 兴趣 。 现 协 作 学 习 激 实 新 课 程 下 的教 学 特 点 可 以概 括 为 “ 过 程 , 体 重 重 验 , 探究 ” 重 。最 根 本 的 核 心 是 要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动 性, 让学 生参 与到教学过 程 中来 。教学设计 时应 调 动 一 切 手 段 , 发 学 生 学 习 历 史 的 兴 趣 。我 在 历 史 激 课 堂教 学 中 , 是 深 入 挖 掘 教 材 中 能 够 激 发 学 生 学 总 习兴 趣 的 内容 , 结 合 历 史 题 材 影 视 剧 、 史 小 说 、 再 历 时事 要 闻 、 文 教 材 、 刊 、 土 教 材 等 有 关 历 史 的 语 报 乡 内容 , 用 现 代 化 教 学 手 段 和风 趣 精 彩 的教 学 语 言 , 运

合学科教学特点 , 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 , 为学生 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结合历史课的教学实 际, 我们 应建立这样一种 理念 : 注重 学生发 展 , 注 关 学生个性需要 ; 养科学 素养 , 培 体现 与人文 的结合 ; 注重科学探究 , 倡方式 多样 ; 提 注意学 科渗 透 , 变 改 学 科 本 位 观 念 ; 建 多元 评 价 , 励 学 生 走 向 成 功 。 构 激 新课程把教学 目标 定位在 知识 与技能 、 过程 与 方法 、 感态度与值 观三个 角度 。特别是“ 情 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这两个角度 , 对于弥补现 行 教学 中“ 重知识 和结论 , 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重 “ 认 知 教 学 , 情 感 、 志 和 价 值 观 的 培 养 ” 倾 向 有 轻 意 等 很 强 的针 对 性 。新 课 程 十 分 重 视 学 生 的 “ 默 知 识 ” 缄 的培 养 , 要求 学 生 在 经 历 和 “ 践 ” 实现 自我 领 悟 , 实 中 在 反 思 中重 构 自己 的 经 验 , 成 自己 的 行 动 策 略 和 形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新课程已经实施数年,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是新课,什么样的课是旧课?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做得如何?这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思考。

我们教师可以自查,看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贯彻了“六种意识”,是否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一、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目前,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有些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鲜明,不知道课堂教学要围绕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目标。

我们要明白:传统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总用旧的目标评价新课堂。

传统的教学的目标要求是“识记、理解、应用”,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认为,一些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过程,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不够,这就是目标意识缺失的重要体现。

二、主体意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探索权还给学生,把创造可能还给学生。

过去我们判断一节课好不好,主要看教师个人的基本功,看教师对知识讲得透不透、深不深,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因此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看学生是否学会和会学。

只管教不管学的教师,绝对不是好教师。

那么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学情调查。

上课是为学生上,是为学生服务,因此上课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教学必须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教学评价。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大胆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要采用批评的语言,态度要和蔼,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迁就学生的错误,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节约老师投入量和增加学生学习收获量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高效教学。

那么如何打造一堂高效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结合我校课改及反思自己教学过程,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开篇就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 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

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我们的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老师的课堂讲解没有激情,死气沉沉、昏昏欲睡,那如何要求学生饱含热情的投入学习之中。

所以用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通过语言讲解,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准确利用历史材料历史教学需要把握历史材料的使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材料得到自己的历史观点,做到“论从史出”。

我认为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

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

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中国的英国兵船》。

这些直观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热情,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期待,饶有趣味地的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

三、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知识,知识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浅谈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行者 . 而要 做学 生学 习 的 服 务 者 。 为 一 名 教 师 , 者在 教 学 中 作 笔
主 要 是 注 意 了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首 先 . 师 所 设 计 的 问题 要 能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起 教 唤 他们的求知欲望 , 以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外 , 此 问题 需 发 人
深 省 、 人 启迪 , 给 以引 起 学 生 强 烈 的 反应 和 积 极 思 索 . 发 学 生 激 的好奇心 . 促使 他们 解决 疑难 . 力 寻找 问题 的 答 案 。反 之 . 努 如
果 所 提 问 题 是 学 生 不 感 兴 趣 的 . 生 就 会 漠 不 关 心 . 去 了 思 学 失 考 的 兴 趣 2有 探究 价值 的 问题 .
… ” “ ” 它 可 以有 效 地 减 弱 知 识 难 度 . 发 学 生 的学 习 动 隋 于 境 激 机 和 求 知 欲 . 学 生 在 身 临 其 境 、 感 其 情 的 状 态 中 主 动 学 习 使 心 历 史 知 识 , 助 学 生 讨 论 、 究 . 发 学 生 的 思 维 , 成 自主 学 帮 探 激 形
注 的问 题 . 是 每 个 历 史 教 师 的 责 任 . 望 我 们 共 同 努 力 提 高 也 希
教 育 教 学水 平
XUEZ H0UKAN
41
三、 以设 问 来诱 发 兴趣 。 展 思 维 发
充分 发 挥 其 作 用 。 对于 文 字 材 料 . 以采 用 问 题 式教 学 方 法 , 可 设
置 探究 性 问题 , 导 学 生 思 考 、 解 、 用 , 引 理 应 以提 高 课 堂效 益 。 培
养 学 生 理 解 和 应用 材 料 的能 力 : 于 图 片 材 料 , 师 可 以利 用 其 对 教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1 新课程背景 下初 中历史课 堂教 学发现 的问题
行 知说 : “ 我 们的教育应解 放学生的脑 , 让他 们去想 ; 解放他 们 间和 空间 , 让他们 去展现。 ” 这和我们新课 程理念是 。在课 程改革过 程 中 , 明 确提 出要 改 的手 , 让他 们去做 ; 解放他 们的嘴 , 让他们 去说 ; 解 放他们 的时 变 课堂教学 中的“ 教师 中心论 ” , 把课堂 的主宰权交还给 学生 。
钻研 问题 , 围绕教材 的重点知识创设 系列学生很 感兴趣 有利于 历史教学 中创设情境 , 提供 丰富的历史学 习材料 , 促进 问题 、 而且有 话可说的 问题 , 并 给学生 留有足够 的时 间和 空间 , 让他 学生历 史思维的发展 。 如“ 新文化运 动” 一课 , 讲文学革 1 . 3 重视 学生主体地住轻 视教师 的引导 。 大 多数 老师在教 学 们独立思 考或进行小 组讨论 , 的过程 中非常注意发挥 学生主体 的作用 , 尊 重学生 的主体地 命时, 提问“ 白话文倡导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 为什么我们现 位, 满足学生 的主体需要 。但是令人遗 憾的是 , 有 时在 气氛热 在还要 学习和掌握文 言文知识 ? ” 。 鼓励学生 大胆质疑 , 让学生
其 核心是学 生的主体参 与。 上课不再仅 仅是传授 知识 , 而是师
准确地把握课标 和教材 , 是将课 程改革 的一系列新 思想 、
生 一起分 享理解 , 体验 生命 的价值和实 现 自 我 的过程 。 在 新 新观 念 、新 内容 和新方法转化 为科学而 有效的课 堂实践 .从 课 程理念指导 下 , 作为一线教师 的我也不断 在实践 中探 索 , 而 而达 到国家教育发 展及人才培 养的总体 要求与个体 发展 需要 且, 在初 中历史 课堂教 学过程 中 , 也发 现了 不少 问题 , 现将 其 相结 合的教育教 学 目标 的重要 前提和根本 保证 。 2 . 1 优 化教学 设计 , 调动 学生主观 能动性 。伟大 的教 育 家陶 加 以整理 , 并针对 问题 , 提 出一定 的改进 措施 。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摘要: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才能迅速完成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换,走进新课程,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研究的角度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活动知识结构教学反思一、教师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历史教育的目标,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重视对历史知识理解能力的训练,重视对知识认知方法和观念的培养,为最终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观打下基础。

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和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课堂上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要有所创新,应当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传统的中学教学活动,教学和科研是截然分开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忠实地按照教材、教参、试卷的标准答案去展开教学。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也不必要对教材、教法等去作深入的思考。

显然,这种状况与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相去甚远。

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而新课程给师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使历史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并且变得比较复杂。

教师一是可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既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

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

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容,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

在新教程背景下,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研究者,历史教师要不断增强教学研究意识,既要重视研究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也要研究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才能正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

基于新课程改革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育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探究,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基于新课程改革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1. 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个性化的历史研究和展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 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设立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史料分析,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整合跨学科知识,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应该融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

可以结合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拓展历史学科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游戏、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解读,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历史,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5.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历史情感素养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历史文化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

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

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①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②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③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⑤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学模式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完善,日见丰富。

面对新的课程、新的标准以及新的要求,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因此,建立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新任务。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育模式初中历史教学在当代中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在中学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是升学至上的错误观念占据主导,应试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兴趣,历史教学的质量不高,教学改革难以进行,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对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以前发生的事情,而是在了解以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念。

而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每一门课程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有着新的发展方向。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思想全面发展。

在现代的初中教育模式中,历史一直都是处于“副科”的位置,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往往只是教师单方面重视教授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不会有全面的了解。

初中历史教师只能在课上把知识点交给同学,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造成了现在初中历史教育的诸多问题。

这种现象,对初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非常不利。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教为先导,学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法指导作为激励学生、提升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历史教学的内容空洞,学生学习历史热情不高,没有继续认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学习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摘要:中学历史老师如何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只有实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改革,历史新课程才能顺利实施,新课程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

这场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的问题,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学历史老师如何贯彻执行《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1、教学目标应从以学科为本改变为以学生为本。

历史教学大纲提出了学科知识、学科技能、思想教育三方面的要求,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教学大纲以学科为本,而新课程以学生为本;教学大纲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结果,而新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历史教学大纲注重掌握历史史实与结论,视野局限于过去和结果。

新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将历史学习作为学生今后生活、工作的一种需要。

历史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科的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和解释一般社会现象的能力。

历史教学大纲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强调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把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

2、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思想灌输改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

要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但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教材规定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

其实,人们的知识和思想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考试等逐步推出。

其中,新课程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思路,给中小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学科之一,历史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改革。

下面,我将从背景、特点、实施等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情况。

一、背景介绍1.教育改革背景随着我国日益崛起,经济、文化、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教育改革成为了一个刚性需求。

特别是20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出台,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社会需求背景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历史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青少年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体现出民族精神。

此外,全球化时代,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历史教育也逐渐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

因此,历史课程在初中阶段必需得到全面改革。

1.学科性与综合性的统一新课程要求学科目标和综合素质目标的统一,要求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新课程对历史课要求偏重“实践”,注重“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3.课程内容开放性和多样性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过程,在广泛的社会学习资源中自由学习和选择知识,提倡“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

三、实施方法1.深入挖掘课文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结合实际,对历史课本进行逐篇解读和课文解析。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探究,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2.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演讲、辩论、手工制作等等。

3.互动式授课互动式授课是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方法,班级互动式解析和分析历史故事,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思考方式。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如何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框框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在课堂上变相地主讲,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

教师课堂设计是研究性教学或实践性教学,或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习惯于主宰课堂,从头讲到底,即使让学生活动了,教师还是事无巨细,活动、理论都讲到位,学生其实是按教师说的一步一步去做,一步一下去理解答案,而不是自主地去探索理解,发现答案。

这样的课本质还是传统的讲授课。

2.以练代训。

有些教师以为学生活动为主,在课堂上,就是练习为主,讨论为主,怎么组织,只有以练习为主,把所有问题设计成练习、问题,让学生按图索骥。

有这种现象的教师,他其实没有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精神与教学目标。

3.师生活动分离。

教师以为自己备好课,设计好活动、编好练习或问题,交给学生就可以了,课堂上只是看学生完成,然后检查纠正;学生也认为,自己只要按教师布置的去做,完成作业、不会的就讨论一下,就是课堂教学。

这种做法,其实是片面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含义。

4.学生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个体独立活动。

新课标强调活动中学生合作性,互动性。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从理念更新与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内容调整与兴趣激发、教学方法创新与技术应用、教师专业发展与团队合作、评估体系建设与结果反馈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理念的更新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调整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可提高学习效果;创新教学方法并应用技术,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并及时反馈结果,则有助于调整教学策略。

最终,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益将得到提升,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背景、有效性、理念更新、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兴趣激发、教学方法、创新、技术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合作、评估体系、结果反馈、效益提升、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的提升。

而要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使历史教育更具有社会实践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正文2.1 理念更新与核心素养培养在新课程背景下,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进行理念更新与核心素养培养。

理念更新是指将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转变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

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老师要上好课不简单,因为谁都没有现成的经验。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下面就结合本人工作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不成熟的认识。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因此,创新的前提是“新颖”——破旧立新而不墨守成规;创新的核心是“独特”——别出心裁;创新的目的是“有社会价值”——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如,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肯定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而显得更富有创造性。

中学历史教学属于基础教育,它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客观事件进行主观的再认识,因此它不像科学发明一样具有首创性。

所以,中学历史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造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再现历史情境、揭开历史之谜,拂去历史的尘埃,并能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勇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习惯性看法和固定的思维框架是创新意识的大敌,它会影响人们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发挥。

我们一直认为:《天朝田亩制度》代表着太平天国运动达到了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但如果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我们就会发现固定的思维框架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天朝田亩制度》推行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是明显的滞后行为,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而《资政新篇》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其历史价值要大大高于《天朝田亩制度》。

我们以前重前者、轻后者的看法,明显是习惯性的产物。

如果我们不能顺应时代要求,对过去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再认识,就会影响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14-07-23T16:33:05.840Z 来源:《现代教育学导论》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徐景会[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已经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和方法的被动执行者。

河北省藁城市丘头学区丘头中学(052160)徐景会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

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

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①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②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③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⑤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

例如北京人的体态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这虽然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但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示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

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地听教师讲解,甚至会用自己和头像模型比较,从而加深对北京人体态特征的认识。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重要阵地。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依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

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是一种模仿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

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利用专题史、乡土史、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撰写历史小论文。

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培育自信。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

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