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小说试论林徽因作品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第一篇: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我们可以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以了解一般;一说是为儿子粱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

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四月,是踏青的季节;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

四月,一年中最珍贵的季节,一如初恋转瞬即逝。

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

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

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

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

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

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本文从从林徽因的身世背景,时代环境,个性艺术与情感追求来揭示形成林徽因诗歌审美特点的原因,通过分析诗歌表达的内涵意蕴及诗人的精神气质谈诗歌的审美特点,重点讨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

标签:林徽因诗歌理性美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女子,是建筑家、美术家、诗人、作家。

是文理兼通,学贯中西的“文艺复兴式”人物,曾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才女”。

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她曾说:“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作品需诚实于作者客观所明了,主观所体验的生活。

”她嘲讽“真佩服一些人整天说着瞎话,自己支持着极不相干的自己”。

她反对用华丽的外表吸引读者的眼球,骗取读者的同情,她的文字是一种内心的剖白,引发读者自觉的发现熟知或了解的体验与情感,与读者进行真挚感情的交流,文字所传达的内容并不是浮在视像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心坎儿里,自然会有感动人的力量,充满着理性的光辉。

这也是我们探讨她诗歌的真正原因。

一、哲理的光辉林徽因的诗始终充盈着她独到的感悟,涵盖着丰富的哲学意蕴,梁思成曾说:“林徽因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哲理小诗在她为数不多的诗中随处可见,有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怀,有对生命深刻哲理的智慧书写。

以不变写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吟》),通过今昔对比触景生情,浓浓的感怀之情中又蕴含着人生的沉思,有如晏殊《浣溪沙》的情中有思,面对去年的春红,无可奈何的落去,相同的季候,昨天和今天已吹成了长长的距离,惜春伤时之中蕴含着强烈的时间生命意识,人生无常,光阴有限。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林徽因不禁发出这样的呐喊“什么时候再能有那一片静”,“什么时候还能那样满掬着希望”,“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但诗人从不会让感伤的阴霾遮住理想的光辉,《莲灯》:“如果你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朦胧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旅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林徽因(1904年-1955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

她以其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的身份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文化和建筑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诗歌创作方面,林徽因的作品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点,展现了她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她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林徽因诗作的简论:
1. 古典与传统:林徽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她的诗作中常常体现出传统诗歌的形式和意象。

她善于运用古典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诗歌中。

2. 自然与意象:林徽因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景物和自然元素,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她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界美丽和变幻的感悟。

3. 情感与内省:林徽因的诗作深情而内敛,她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她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4. 女性主题: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林徽因的诗作也经常涉及到女性的话题和体验。

她探索了女性在社会和情感层面的独特经历,传达了女性对自我身份和情感诉求的思考。

林徽因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贡献,同时也展现了她对文化、建筑和社会的关注。

她的诗歌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珍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温婉的气韵 独立的灵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温婉的气韵 独立的灵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吴 正 毅 : 婉 的 气韵 温
独立 的灵 魂— — 试 论林 徽 因诗 歌 中 的女 性 意 识
5 7
中并不 多见。
的每个瞬问, 许多作品都体现出极富女性化的唯美意识, 这也正
这种女性主动把握爱情的姿态在《 一串疯话》 中有着更明显 是邵燕样曾说林徽因是“ 三十年代极富个性, 艺术上渐臻于炉火 的表露。诗中写道:如果你是五月, 百里为我吹开/ “ 八 蓝空上霞 纯青的女诗人” 的原因所在。 彩, 那样子来了春天/ 忘掉腼腆 , 我定要转过脸来 , / 把一串疯话全 林徽因常常通过暗示、 烘托、 对比、 联想等手段来传达内心的
细细读来, 可以发现其冷静独立的现代爱情内 的事, 用完全与男性平等的心态从容处理感情、 家庭与学术上的 缠绵的爱情外壳, 核。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虽然在爱情上也有彷徨 、 忧伤, 遗憾、 但 种种问题, 并以出色的成就与男性学者分庭抗礼。她将这种鲜明 再不是传统诗歌中被动、 柔弱的女性 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创作中, 从意境古典、 语言唯美的诗歌中体现 始终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 仍然》表现的是女性对爱情的拒绝: , 尽管对方非常优 独立自 信的现代女性意识, 令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诗坛独树一 形象。如《
果断, 她的爱情诗恰好 现代特质兼备的女性, 她具有温婉优雅的气韵, 举手投足体现大 扰。但林徽因选择爱情的方式始终理性 、 体现了东西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爱情观: 以西式的浪漫真挚为主, 家闺秀的风度, 但又个性极强,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 “ 的温顺, 却不断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 自由。… 她不曾高喊过 但又不乏东方的含蓄与理性。 ” 林徽因的爱情诗通过清丽的意象、 流畅的句式勾勒出温婉 激进的女权口号, 而是把女性的独立与上进当作一件理所当然
说在你的面前!好一个情窦初开 、 ” 活泼勇敢的女主人公形象。 微妙世界, 并以精美绝伦的比喻和象征来体现女性或是多愁善 或是娇憨顽皮 、 或是婉约细致的情怀。她的《 一首桃花》 这样 她不再像传统诗歌中的女性痴痴等待男性的告 白与肯定 , 而是 感、 主动把情话全对爱人说出, 并且理直气壮地要求对方为 自己“ 吹 写道 :桃花,那一树的嫣红/ “ /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 / 开蓝空上霞彩” 迎来爱情的美好春天。这样率性勇敢的女性形 , 娇艳 , /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 一瓣瓣的光致,3是些/ /( 柔的匀的

林徽因诗歌论

林徽因诗歌论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林徽因诗歌论姓名:白晓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罗漫20050525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林徽因作为新月诗派的后期成员,并没有停留在对新月诗风的传承上,而是将不懈的艺术探索与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主要借鉴文艺学、语言学、和现代诗学等相关理论,从文本着手,试图从林徽因丰富的情感生成、其诗歌的创作渊源和她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以期对林徽因的诗歌作一整体观照,并尽力挖掘出其内在的理论闪光点,以确立其在现代诗歌史的文学史意义和地位。

首先,绪论部分阐述当前林徽因的研究概况、本文的写作动因、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全文分3章进行论述,第1章主要从林徽因所处时代环境入手,涉及她的小说、建筑、绘画来分析其诗歌的情感生成,认为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点,从时代的选择和情感的释然两方面来说明其个性的解放。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欧美化充彻、传统赤诚坦白的特殊的时期,更是一个“人的发现”和“人的自觉”的时代,人的思想感情大解放的时代。

第二点,从其小说作品中来发掘她特有的女性意识:女性的情愫和沉思的低唱。

林徽因以艺术家的全部气质捕捉灵感,从自我的女性经验出发,运用手中的笔向封建的男权社会发出叛逆的呼喊。

林徽因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女性,以女性的性别情感特征以及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使得她的作品也抹上了一层“女性性别意识”色彩。

林以女性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思索人生,在那些男性作家的笔墨无暇或不屑于顾及的生活边缘处,展示出一个也许并不辉煌,却令人灵魂悸动的世界。

第三点,从其诗歌、建筑以及绘画作品中来阐述林徽因情感的张扬。

林把诗意盎然的精神生活和时代情绪熔铸成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世界,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揭示出了五四作家们面对时代大潮多重心理情绪,使其作品成为时代情绪的折射。

其次,第2章从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现代诗歌神韵的汲取两方面来追溯林诗创作的源头。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很多人,也被很多学者载入史册。

他的诗歌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意象,引发了无数人心中的赞美之声。

本文将对林徽因诗歌中的意境美,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林徽因的诗歌中抒发的意境美,首先体现在其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上。

他的描写的独特,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力,并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他的名篇《梦》中,他用丰富的想像力描绘出时间沉淀而凝结出的一幅梦境:“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在这首诗中,他深深地表达了一种沉浸在梦中的心情,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品味着那梦境中不可思议的美感。

此外,林徽因的诗歌也抒发出温暖而柔美的感情。

他的诗歌深刻的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关系,为我们解开了交往的真谛。

比如,他的诗歌《宿厦》中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省闲花前谁家艳,半垣残照谁家痕”。

正是在这样的描绘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安详而温柔的情愫,一种细腻的情景,它就像一束阳光,映照在人们心中,抚慰着人们落寞的灵魂。

最后,林徽因的诗歌也通过一种诗意来表达自我觉醒和抒发深厚的哲理。

比如,他的诗歌《离骚》中让人细细品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在强烈地唤醒人们要珍惜时间的同时,也暗示着爱情的不断变化和多变的心情,让人们看到爱情中的美妙与纠结不可捉摸。

总而言之,林徽因的诗歌流露出温暖而又细腻的感情,抒发出清新而迷人的景物,更洋溢着思想的力量,正是这样独特的意象,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诗歌之作。

让我们一同感受林徽因的诗歌中的美妙,赞美这种触动心灵的独特艺术。

结束语:林徽因的诗歌洋溢着美好的意境,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思考和感受。

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诗歌的韵律中,去欣赏他无穷的美感,感受他柔美的心灵。

林徽因文章点评

林徽因文章点评

林徽因文章点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3月1日),湖南长沙人,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之一。

林徽因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时尚品味,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社会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大多为散文和诗歌,深受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作品风格优美、思想深邃。

她的散文以印象派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透露出内心世界的细腻和独立。

她的诗歌则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充满了哲理和情感。

林徽因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还被视为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精辟点评。

在她的书信和杂文中,经常涉及对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的观点,展现出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她对当时社会乱象和女性地位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比较,都体现了她独到的洞察力和思考深度。

林徽因的文章点评,既有批评社会现象的锐利视角,也有对文学艺术的独特品味。

她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常常以艺术和人性的角度出发,剖析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深思和共鸣。

她对当时文学趋势的批评和建议,也为当时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林徽因文章点评中的独特思考和独特见解,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和人文的视角,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当下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她的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赏析,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和文化风貌的揭示和评价,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篇示例:林徽因的文章多以诗歌和散文为主,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

她的文字流畅优美,情感真挚深沉,常常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例如她的《错》一文,通过对爱情的诠释,探讨了人生的迷茫和选择,引人深思。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则以家庭为主题,表现了她对家庭的热爱和珍视。

这些作品不仅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在思想层面上给人以启发。

林徽因的文章点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璀璨明星,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林徽因的短诗特点、意象运用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林徽因的短诗特点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以简洁明了、意境深远为特点。

她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用短小的篇幅勾勒出丰富的意象和美感。

她的短诗通常只有数行,却能让读者在短暂的片刻里感受到浓厚的情感。

二、林徽因的意象运用林徽因的现代短诗的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内核传递给读者。

例如,她的短诗《湖》写道:"湖水寂寞无声,是昨夜雨之余温;是尘世外一方,你我唯有可。

" 在这首短诗中,林徽因通过对湖水的描绘,表达了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感,同时展现了对纯净和遥远的向往。

此外,在林徽因的短诗中还经常出现鸟、花、月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着自由、美好和宁静。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手法,将这些意象与自己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读者在阅读她的短诗时可以产生共鸣。

三、林徽因的短诗对当代文化的启示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不仅仅是对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当代文化的思考和启示。

她通过自己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感悟,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净。

她的短诗中常常流露出对现代社会浮躁和功利的担忧,呼吁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此外,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也被广泛应用在当代文艺创作中。

她独特的短诗风格和独到的意象运用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她的短诗以其纯净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赋予了当代文学以新的生命力。

总结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赞誉。

她的短诗通过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的特点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别致描绘,成功传递了自己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她的短诗也对当代文化提出了警示与启示,呼吁人们回归内心、追求真实和纯净。

昼梦 林徽因 解读

昼梦 林徽因 解读

昼梦林徽因解读
《昼梦》是林徽因的一首诗,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她的艺术才华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首先,从诗歌的象征意义来看,《昼梦》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昼梦"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的逃避,而这种逃避在林徽因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她将这种逃避视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同一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做起了白日梦。

这种白日梦不仅是对现实的逃避,更是对理想的追求。

其次。

从诗歌的主题思想来看,《昼梦》反映了林徽因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的反思。

在诗中,她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战争的痛苦和残酷的反思。

她以自己的方式呼唤着和平,希望人类能够摆脱战争的噩梦,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种思想深刻而独特。

充分展示了林数因作为-位诗人和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

此外。

从诗歌的艺术表现来看,《昼梦》展现了林徽因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的诗歌语言优美、典雅,富有张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她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同时,她的诗歌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充分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和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昼梦》是林徽因的一首重要诗作,既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又展现了她的艺术才华和社会责任感。

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更是一一首充满情感和力量的艺术作品。

制定:审核:批准:。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① 罗振亚:《一枝芦笛 两色清音— ——现代诗派中主情与 主知的审美分野》,《北方论丛》2002年第2期,第81页。
② 杨晓林:《“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我”的镜像— ——戴望
和“雨”截然相反的温暖、明亮的意象。而那斑斓竞放的百
舒〈雨巷〉新解》,《名作欣赏》2006年第10期(鉴赏版),第
花、绿杨阴里飞舞的燕子不禁会唤起我们在白居易《钱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在我国古代是文人 在总结诗词、音乐、绘画、文艺的创作理想中发现的。在现代文艺学中,“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 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思想空间。”①意,指情与理,即主观的感受、情感对生活的理解; 境,指形与神,这种阐释立足于最根本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怀,捕捉到中国传统人生观内在的生命意识。意境在我 国现代文艺学中是主观创作思想情感的真情流露,是客观审美情趣的塑造。
《八月的忧愁》写于1936年9月,作者所经历的特殊的时
感性的思想意识是主观的审美;理性的思想意识
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八月的忧愁》皆是作者当 是客观的审美;两者之间的结合是诗人表达意境审美
时心境的真情流露,澄澈空明,不带半点功利性;在浅斟 的情思。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生活追求,充满着对
慢酌中,纯诗的情韵、高逸的精神,犹如清风拂面而来。 万物的感性与理性的选择,每一种不同的心境,都有不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惆怅之感。诗中乡间景色优美,意境
三、感性与理性的意境审美结合
清新,映衬出诗人在八月里淡淡的忧愁。
林徽因强于内省,追求人生的诗意,但她也非常理
整首小诗语言简洁,并无惊人之语,描绘出的却是 智、冷静,做事情强调计划、稳妥,从不因情绪的原因影

窗子内外,我观众生——林徽因小说浅析

窗子内外,我观众生——林徽因小说浅析

小说小评窗 子 内 外 , 我 众 生—— 林 徽 因 小 说 浅 析观文/冯玉霜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被萧乾称为“京派的灵魂”。

她的小说目前考证虽仅有6篇——《窘》、“模影零篇”系列四篇《钟绿》 《吉公》 《文珍》《绣绣》和《九十九度中》,却是京派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此前学界对于林徽因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她的诗歌创作方面,鲜少系统阐述其小说创作;而已有的论述,如赵凌河发表的《直觉的意象 脱俗的性灵——读林徽因的小说》等又主要集中在林徽因对西方现代派的运用方面。

基于此,本文将对林徽因的六篇小说展开简要分析,并与对林徽因文学思想的阐释相结合,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林徽因在小说方面的创造力和价值。

作为推动京派文学发展的中坚,林徽因的创作思想与京派文学的与劳苦大众平等对话的倾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京派文学最重要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上。

京派有前期与后期之分,1933年创刊不久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沈从文以《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挑起京海两派之争,以此事件为分界线,“前期以周作人为中心,后期则以沈从文、林徽因的影响最大”[1]。

文学武认为:京派小说家,如沈从文、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因、汪曾祺等,“持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强调“发挥文学的道德功能和审美情趣”;在文体形式上“大胆创新”,创作的基点是“人性”,审视、继承传统文化用的是“现代精神” [2]。

他的这一分析,显然切中肯綮。

京派作家大多曾受到科学与民主的洗礼,作为受到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潮启蒙的知识分子,他们关注人,尤其关注下层民众的苦难命运;他们拥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并作出行动上的努力。

京派作家怀着悲悯和真挚的同情心,以平等的对话方式而不是以俯视的上帝姿态描述苦人的生活,这是一种平民式的人道主义。

他们虽然处于当时社会的中上层,但其眼光一直关注着社会现实,关心民族的存亡,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遭遇。

林徽因作品中美的特征及悲剧意蕴

林徽因作品中美的特征及悲剧意蕴

2015.01从大量的照片资料,我们可以肯定,林徽因绝对是个美女:细致秀气的面庞苗条而略显清瘦的身材,脱俗优雅的气质。

许多见到过林徽因的人,都被她的美貌深深打动。

文洁若回忆说:“林徽因是我平生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美在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

”第一次见到林徽因的林洙,觉得林徽因美得找不出可以形容的字眼,“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

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

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不仅自身美,更懂得美欣赏美热爱美,用毕生行动实践着对美的追求。

林徽因开始诗歌创作,与徐志摩对她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主将,他主张的“美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家为美的原则而牺牲”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林徽因。

“唯美主义把美作为最高理想,崇尚为艺术而艺术。

”浪漫、率直的林徽因崇尚真美,对美怀有特殊的敏感和热爱。

她用诗歌表达她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在诗《激昂》中,她表示,为了美,“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我的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永远膜拜,/膜拜在你美的面前!”她的许多诗都写出了她眼中的美和对美的深刻感悟与体验。

在林徽因的笔下,大自然中平常的花草树木,天光云影,无不具有美的形态,美的情韵。

如小院中静静绽放的紫藤花:“紫藤花开了/轻轻的放着香,/没有人知道。

/楼不管,曲廊不作声,/蓝天里白云行去,/池子一脉静;/水面散着浮萍,/水底下挂着倒影。

”(《藤花前》)轻香袭人,蓝天映着白云,浮萍连着倒影,诗人用简约的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紫藤花开图,营造出一种雅致闲适的格调氛围。

又如《旅途中》的清净:“前面天空。

/山中水那样清,/山前桥那么白净,—————/我不知道造物者认不认得/自己图画;/乡下人的笠帽,草鞋,/乡下人的性情。

”《对北门街园子》“你树梢盘着飞鸟,/每早云天吻你额前,每晚你留下对话/正是西山最好的夕阳。

”诗人以敏锐的诗心抓住了一些常人难以体会的自然之美,且用独到的诗笔将它们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对林徽因诗歌作品的认识

我对林徽因诗歌作品的认识

我对林徽因诗歌作品的认识’1. 林微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的全文及赏析全文:你是人间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林徽因现存的诗作有五十余首,大抵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富有个性,别具-格。

读她的诗和散文甚至小说,丝毫没有距离感,仿佛作者就在对面-她的作品喜欢用“你”字,时刻提醒你注意。

读她的作品就像和她谈话,就像置身她的沙龙,林徽因极具逻辑和富有思想的话就仿佛在耳畔。

她用词亦非常严谨,为准确表达思想,她在好多作品里使用了英语词汇。

同样,为了准确表达思想,她的文章句法多变而欧化。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著名诗人、建筑学家,旷世才女林徽因的诗,善于哺捉巧妙的意象,情感细腻入微,呈现出轻柔灵秀、蕴藉清丽之美。

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极具创造力。

四月天,阳光明媚,和风吹送,绿草如茵,河流清澈,百花争妍,飞鸟鸣啼。

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快乐和梦想尽在四月。

因此,用四月天写爱,才最真挚感人。

扩展资料:《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永正图书推出的“比烟花寂寞”系列之三。

“比烟花寂寞"系列包括《民国女子》《爱眉小札》《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我眉心未完的诗》。

这系列以前所未有的包装形式推出,引起读者尖叫连连。

一经上市,便引发各大报纸、媒体的一致报道。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集,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

《林微因诗集》读后感

《林微因诗集》读后感

《林徽因诗集》读后感阅读《林徽因诗集》是一次令人陶醉的文学之旅。

林徽因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我,让我在文字间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林徽因诗歌中的意境所吸引。

她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了一个个独特而美丽的世界。

她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比喻,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画面。

读她的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和美好的世界,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其次,林徽因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她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从中提炼出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她的诗歌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阅读她的诗歌,我不仅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林徽因的诗歌中,爱情是她常常涉及的主题。

她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体悟描绘出爱情的酸甜苦辣。

她的爱情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爱情的哲学思考。

读她的爱情诗,我感受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痴狂,也领悟到了爱情的真谛。

此外,林徽因的诗歌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她以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技巧展现出诗歌的和谐与美感。

她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富有现代感。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她的诗歌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林徽因的诗歌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对于爱情、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她的人生经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

同时,她的才华和成就也激励着我要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总的来说,《林徽因诗集》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美感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林徽因的诗歌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情感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欣赏林徽因的智慧和美妙之处。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这种美妙的文学形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林徽因诗歌中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他的诗歌抒发了无尽的情怀,表达了复杂的心灵世界,又有一种深邃而又优美的气质。

他把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思想融入到诗歌当中,用深刻的文字来勾画出几乎有形的流动感,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一切的抚慰和宁静。

林徽因诗歌中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深受岁月造化内心深处的意境。

他的诗歌既有轻松欢乐的浪漫气息,也有哀思焦虑的沉寂之情,让人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也体会到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此外,他的诗歌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又展示了一种宽厚而真挚的思想。

他的诗歌既催人奋进,又让人安心深思,让人既能知其本质又能享受其优雅之美,以及对人生本真精神的传承让人耳目一新,与诗有着深刻而特殊的默契。

含蓄、矜持、和谐——论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

含蓄、矜持、和谐——论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

上, 林徽因使古典、 浪漫、 现代在其诗 中达到 了完美的融合l o林微 因一生发表诗作不多, 却足以代表其最
高成 就 。作 为一个钟 情 于爱 和 关的女诗 人 , 林微 因诗 歌 中的 美是 多方 面的 。从 古典主 义理论 出发 , 探 求 林徽 因诗歌 对 中国古典 主 义传 统 的继承 以及 对 西 方古典 主 义 的吸 纳 , 并 由此 来发掘 林 徽 因诗 歌 的古 典
量 主张用理性节制情感 林徽因受新月派 尤其
是徐志摩的影响。她在抒 发内心情感 的同时 , 与 徐志摩“ 但 我不能放 歌 l ’ 悄 悄是别 离的笙箫 ; / 夏 虫也为我沉默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样 , 有着有
作者简介 : 霍鹏丽 ( 1 9 9 2 一) , 女, 河北邢 台人 , 辽宁大学文学 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 中国现 当代文学 。
l 06

林徽 因诗 歌中营造出的古典意境 , : 与其意象
古典主义思潮影 响 的痕迹
它强调 理性 的力
的使 用 紧 密相 关 b林 诗 中 的、 意象 不是 陌生 化 了
徽因诗歌对中国古典主义传统的继承以及对西方
古 典 主义 的吸纳 , 并 由此 来 发 掘林 徽 . 因诗 歌 的古
典美。

人却 已然不在身边 , 颇有一种古典诗词 中时常咏

古 典意 境 的含蓄 之美
叹 的“ 物是人非” 之 感 。诗 人 对 过 去 美 好 的眷 恋
都 寄托 在 了这一 连 串的 意象 之 中 , 可 她 却 不 再 进
2 0 1 6年 1 2月
含蓄 矜持 、 和谐

,-
艟 微因 诗 歌 的 古 典 美

浅谈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作者:杨帮宏来源:《牡丹》2016年第18期女性诗人林徽因,其诗歌作品蕴涵着女性作家对人生、生命及生活等方面独到的理解与感悟,这就是林徽因诗歌作品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细腻温婉的女性气质;唯美真挚的情感书写;浪漫美好的爱情追求。

一、细腻温婉的女性气质“在林徽因现存的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当是她的爱情诗”,《林徽因诗集》中的五十五首诗全是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占有很重的分量,并且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这些爱情诗,大都透露出细腻温婉的女性气质。

有学者评论林徽因时说:“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滋养,使林徽因成为了传统与现代特质兼备的女性,她具有温婉优雅的气韵,”她不仅是大家闺秀,更在举止中透露出难得的温婉气韵,是其个性的展现。

“情诗写得比较得体,含蓄温婉的,很有魅力”,林徽因用细腻的笔触,温婉的情怀,书写了女性在爱情面前的独特体验,构成其诗歌女性意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故事,触发了林徽因的爱情思绪,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她的人文气质。

林徽因在与徐志摩的热恋中受到徐志摩的启发和诱导,使得徐志摩“直接把她领入现代文学之门”。

徐志摩触动了林徽因女性特有的爱的体验,这些体验最后升华为诗歌。

如在其《谁爱这不息的变幻》里写道: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在这里,作者选取“云霞”“月亮”“星光”“日影”等意象,显得清丽,表现了诗人心底细腻的情愫,温婉又不失气度。

她的许多爱情诗歌都如此,如在《一句爱的赞颂》里,押韵恰到好处,读之琅琅、流畅,三声音调的起伏,显得跌宕、婉转。

句子里渗透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怀,温婉动人,细细品味,连灵魂都会随之颤动,增强了其爱情诗的艺术魅力,体现了林徽因的女性意识。

二、唯美真挚的情感书写唯美是很多现代作家共同的文艺追求。

娟秀的字句,唯美清新的文风,是林徽因诗歌的主要特征。

穿越岁月的灵性之光:试析林徽因诗歌的美学意蕴

穿越岁月的灵性之光:试析林徽因诗歌的美学意蕴

穿越岁月的灵性之光:试析林徽因诗歌的美学意蕴郑娟摘要:林徽因的诗歌具有多重美学意蕴,情感真挚、纯净,渗透着真诚的生命感悟,同时,对生命本体的思索,使诗歌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多种艺术影响下的诗歌建构,形成了一种充满灵性、智慧并且具有现代性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林徽因真纯之美哲理之思现代性构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林徽因是个独特的存在。

她曾被誉为“一代才女”,是“新月派”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同时还是一位建筑学家。

她的作品精致玲珑,独具韵味,在现代诗歌史上形成了一道闪烁着灵性和智慧之光的艺术风景。

林徽因的诗具有多重美学意蕴:真纯的生命感悟、哲理性的思考和多种艺术影响下的具有“现代性”的诗歌构建,显示了较高的诗性品格。

林徽因诗歌兼有“新月派”和“现代派”的风格,是其间过渡型的一位诗人,她的这种开放性和综合性,也正体现了其诗歌的现代性。

一、真纯之美林徽因诗歌创作的起点非常高,一出手就显示了非凡的功力,真正做到了厚积而薄发,厚积而迟发。

她是“一个三十年代的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①。

林徽因的诗歌多数走不出自己的生活。

表现个人情绪的起伏变化、展现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歌的主体和主要脉络。

这种情感尽管只是一己的悲欢离合,甚至有时还有些低沉,但它是那样的真挚、纯净,以至多年以后,仍然能够穿越历史的烟云,令人怦然心动。

女诗人特有的审美的、内省的心理特点使她的诗偏于向内转,重主观,追求情感的真与纯。

林徽因的这种创作理念与她的出身和背景有很大关联。

她出身名门而又天生丽质,受过良好的中西方文化教育,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韵,又有西方女子的大方和热情,与同时代正在追求个性解放的许多女作家相比,的确多了许多幸运。

因此,她的这种创作理念的选择也是自然而然的。

当然,任何作家都不能离开文坛而独自存在。

林徽因的这种创作理念显然是受到了“新月派”的影响,而她当时几乎是处于这个派别的核心位置。

“新月派”是个浪漫主义文学团体,他们追求主观色彩,极为推崇内心的情感,不满现实的世界、人生的苦痛,他们要找一个满意的途径,唯有向一己的内心去寻求。

昼梦 林徽因 解读

昼梦 林徽因 解读

昼梦林徽因解读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介绍林徽因及其作品《昼梦》
二、林徽因与《昼梦》的背景
1.林徽因的个人经历
2.《昼梦》的创作背景
三、《昼梦》的文学价值
1.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2.诗歌的文学手法与技巧
四、对《昼梦》的解读
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诗歌中的主题思想
五、结论:总结林徽因的《昼梦》及其价值
正文
林徽因,原名林徽因,字微卿,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建筑师。

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昼梦》是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林徽因与《昼梦》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林徽因的一生跌宕起伏,她曾亲身经历过战争的磨难,这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昼梦》中,林徽因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昼梦》作为林徽因的一部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诗歌的主题非常鲜明,它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其次,林徽因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技巧,如象征、
隐喻等,使得诗歌的艺术性大大提高。

对于《昼梦》,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例如“昼梦”就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的逃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诗歌中的主题思想也十分深刻,它反映了林徽因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战争的反思。

总的来说,林徽因的《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它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文学卷) $ ! % 梁从诫 & 林徽因文集 $ ’ % & 天津: 天津百花 出版社( !))): *)& $ * %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 %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 % 刘小沁 & 窗子内外忆徽因 $ ’ %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 ・!"#・
作实践上来, 无疑使作品的题材范围显得狭窄, 因而也 “ 客厅文学 ” 让一些人把她的作品简单看作是 的代表, 其实这是对她的一种误解。 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她 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局促, 力图突破生活的限制, 进入 时代的洪流。 当耳闻目睹了乡民们的贫困生活, 了解到在自己 优裕生活环境里所无法了解的东西, 她深深地被这些 朴实的劳动者打动, 情不自禁地要去关注这一批不幸 者的命运, 或许她并没有像丁玲、 杨沫等女作家那样追 随时代的轩然大波, 但却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展示了 “ 窗外 ” 对这个时代以及 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她笔下我 《 九十九度中 》 们可以清晰看到时代的一个侧面。 小说 摄取了华氏 如同一幅上世纪 ,- 年代都市生活素描图, 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一组各个阶层的日常 生活镜头, 形象地展示了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的现实: 有钱有势的人为祝寿兴师动众挥金如土, 穷挑夫染病 身亡无钱置棺; 老爷太太安坐在人力车上浮想联翩, 车 夫在滚烫的马路上汗流浃背……寒暑表中的水银一直 过到九十九度的黑线上, 人生的热闹已过了极点, 世态 的不公也到达了极点。 在这里, 林徽因再一次展现了她 中西合璧的完美写作技巧: 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意 识流的运用、 人物心理的联系, 加之对社会现实的严峻 《九十九度中 》 披露, 最终成为林徽因最负盛名的小说。 “只有这一篇, 作为京派小说的范本, 李健吾评价道: 最 富有现代性; 惟其这里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看法, 把人生 《 九十九度中 》 看作一根合抱不来的木料, 正是一个人 ” 生的横切面。 “许多作者误会了短篇的限制, 林徽因认为 把它的 ” “ 可能性看得过窄 , 又反对当时文坛盲目 趋向农村或 少数教育分子或劳动者的生活描写, 反倒撇开自己所 《九十九度中 》 熟悉的生活不写 ” 的现象, 因此在 的创作 中, 无论是表现形式的独具一格还是作品内容的以小 见大, 都可作为当时小说写作的一个榜样, 这正符合了 “ 现代性 ” , 即由崇尚理性转为反 理 *- 世纪西方文化的 性, 以个人化的主观想象更为深刻地表现现实世界。 “独特性 ” 《九十九度中 》 所谓的 , 的最大特色, 一是 场景转换的不着痕迹且每次转换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但时间空间始终是围绕酷热天气下北平城的一天, 情 节自卢先生离家始到卢先生归家终, 始终给我们一种 整体感; 二是意识流的运用明显经过改造, 有别于西方 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流而具有内里的约束, 带有中国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 学传统中特有的 的叙事方式和感 物伤怀、 情景交融的审美方式。 林徽因更打破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狭义理 “ 所谓诚实并不是作者必须实际的经过 解, 在她看来, 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 而是凡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 活, 的确都是作者在理智上所极明了, 在感情上极能体 现出的情感或人性 ” 。 诚然, 林徽因个人的生活背景, 导 “旧派 ” “洋派 ” 致她在小说中对 或 权势者的揭露和批判 还谈不上有革命的含义, 但正因不是出自某种政治追 “诚实 ” 求, 反而使她的爱与憎显得分外 。 令她的观察与 分析表现出另一种特有的深刻性和说服力。 由此可以 “现代性 ” 看出, 林徽因的 是中国式的, 是真正吸收西方 “独 影响却又保留中国传统特色的创造, 这便是她的
特性 ” 。 三、 成因—— — 家世经历 毋庸置疑, 家世出身造就了林徽因所有一切的基 础。 林徽因是幸运的: 她有一位开明而重视儿孙童蒙教 育的翰林祖父, 有众位旧学修养深厚且待她视如己出 的才女姑姑, 祖父与姑姑让她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她 有一位学识源博又懂培养女儿之道的父亲, 送她赴美 留学接受西方教育的洗礼; 她有一位学贯中西、 公认为 学界泰斗且钟爱这位儿媳的公公, 支持她留学并指导 她探寻西方的文化精神; 她还有一位爱她至深、 志趣相 投的丈夫, 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 回想林徽因 的生平, 应该说是亲人们为她悉心营造的教育环境, 加 “ 文艺的和科学 上她个人的颖悟与勤奋, 造就了这位 的, 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 东方的和西方的, 古代的 和现代的—— — 汇集于一身. 的杰女性。 研究林徽因的创作, 不能不提到徐志摩, 这不仅因 为两人之间曾有的一段情爱纠葛, 更因为徐志摩对林 徽因文学创作上所起的影响。 早在游历伦敦时期, 林徽 因就通过父亲接触到英国当时最杰出的一批文人, 而 “ 总是和雪莱、 她对徐志摩的回忆, 也 济慈、 拜伦、 曼斯 菲尔德、 伍尔芙等这样一些文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 林徽因在其诗作发祥地—— — 香山养病期间, 徐志 起.; 摩与她谈论诗艺时所提到的, 也正是这些作家; 比照林 徐诗作, 不难发现他俩的创作的确具有同源的影响和 明显的互相借鉴、 承接的印记。 据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闯进十六岁少女林徽因生命中的, 除却 !)*- 年的伦敦, 徐志摩炽烈的爱情, 还有他富于启迪性的友谊, 更有林 徽因文学创作的最初酵素。 林徽因的建筑家身份及其在美术、 戏剧方面的素 养, 使得她对于形体、 线条、 色彩和构图有着一种特殊 的敏感, 一种深刻而细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几乎在她 的每篇作品中, 都有对于形体、 色彩等的细致描述, 宛 如幅幅或清丽或斑斓的水彩画, 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 《 深笑 》 “ 是谁笑成这千层塔高耸, 视野中。 例如 : / 让不 知名鸟雀来盘旋? / 是谁 / 笑成这万千风铃的转动, /从 . 诗人将阵阵动人的 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 摇上 / 云天? 笑声与建筑中常见的塔、 琉璃檐角联系起来, 用建筑物 的立体形象表达了笑声的悠扬与高远, 使建筑成为表 现文学的一个符号, 显得别具一格, 让读者们获得了视 觉上的享受与心灵上的美感。
’&am学报
总第 /" 期
456789: 5; <9=>698 ?7@98 A5B9C=589: B5::DED
FBC ’&&/

从诗歌小说试论林徽因作品的文化内涵
龚慧枫
$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 (
) 摘要 * 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 文理相通, 具有全面人文素养的林徽因, 代表着 ’& 世纪初中西文化 交汇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那批学界精英, 其成就不仅光大了中国传统文明, 也 无愧于当时的世界水平。 ) 关键词 * 林徽因; 诗歌; 小说; 文化内涵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赞颂自然为主题, 呈现出一片婉约、 恬美的情绪。 而到 了中后期, 当国破家困、 身染沉疴一并向她袭来时, 那 些原本就不多的诗作中便流露出明显的悲怆、 沉郁, 乃 至是苦涩意味。 但不论是抒发个人心绪还是讴歌自然 纯美, 都是源于她内心的真实情感, 都在追求与内心情 “ 为着 感一致的诗歌韵律。 林徽因认为, 写诗是一个人 一个愚诚的倾向, 把所感受到的复杂情绪尝味到的生 活, 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成几句悠扬 铿锵的语言, 来完成他自己的艺术冲动 ” , 基于这种认 识, 她彻底地脱去了附加在文学上的种种外在功用, 回 归到诗的本身。 林徽因步入文坛之时, 仍以徐志摩为代 “ 发现了我们所标榜的 ‘ 格律 3 可 表的后期新月派承认 “ 危险 ” 怕的流弊 ” 及 , 正着手加以纠正。 新诗不再单纯 要打破传统一味地向西方看齐, 而是试图以西方现代 因素激活中国传统文学, 从中发掘出有意义之处并赋 予新的内容。 林徽因于是积极响应并自觉地投入到其 “新月派 ” 中。 值得注意的是, 与 渊源极深厚关系极密切 “ 新月派诗 的她, 生前却一直不认同世人将自己归入 人” 之列。 对此, 笔者的看法是, 在林徽因诗作中呈现的 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作者自我内心 的执着追求, 尽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但 坚持表现自我与追求诗歌内在韵律的宗旨却是一以贯 之的, 这不能简单归纳为文学流派的影响, 而更应视为 作者的个人因素使然。 这一切, 使林徽因的诗作在中国 现代诗的园地里尤显得别具一格, 她走了一条旁人所 没有走过的道路。 二、 小说—— — 富现代性 林徽因的作品, 随着体裁的不同分工亦有不同。 虽 《 年关 》 《微 然她的诗歌除了吟唱个人心曲之外, 也有 、 光》 这类描写人民生活艰难之作, 但真正趋于外向思 考, 有意识地要对当时她所观察到的社会现实有所反 映的, 则是她的小说。 由于独特的家族背境和个人经历, 从出生到成长, 林徽因始终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社会圈子中, 用她 “窗子 ” 自己的话说, 是一个 里的人。 外在生存空间的狭 窄, 反而促生出内在心灵空间的想象和超越, 使她的情 感具有一种内敛性, 显得纤弱、 忧郁。 反映到前期的创 在 ’& 世纪初始涌现的众多新文化女性当中, 林徽 因可谓是第一人。 近年来林徽因重浮历史地表, 却往往 “ 传奇美人 ” 被误读乃至亵渎。 人们仅关注 的情爱纠葛 “ 第一才女 ” 却不识 的才情文章。 在三十年的现代文学 史上, 林徽因写下了独具个性的一笔, 同时也是不应忽 略的一笔。 一、 诗歌—— — 独具美质 《 谁爱这不 林徽因在诗坛初试啼声, 发表 !0-! 年,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息的变幻》 一诗: 她的行径? 1 催一 阵急雨, 抹一天云霞……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 1 来抚慰恋爱的消失, 死亡的痛 1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 2 诗人把自然的 轮回 1 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 变幻轮回、 瞬间永恒看作是人们造的谎, 诗中流露出人 生如梦、 世事变幻的迷惘与空虚, 传达了对于生命神秘 及人生悲哀感到无可奈何的美丽。 全诗采用英式十四 行诗的格律, 并且严格遵循其对诗行、 押韵等表达方式 的要求, 这样的风格和技巧, 由林徽因写来可谓驾轻就 熟, 毫不勉强, 当中无疑离不开她对西方文学的高深造 诣和修养。 如果仅仅停留在西诗以及西方文学的修养上, 林 徽因的诗不免流于普通, 幸而不然。 早年的旧学熏陶、 浓郁的书卷气质同样散发在她的新诗创作中。 她擅长 把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与西方诗艺的表现技巧融合一 《去春 》 “人去时 1 孔雀绿的 处且能不着痕迹。 比如 一诗: “孔雀绿2 、 “白丁 园门, 白丁香花 1 相伴着动人的细致 2 , 2 香 , 富于中国传统的色彩意象, 读来处处透着典丽; 又 《 时间 》 “ 春去时你留下多处残红, 如 : 翩然辞别……现 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 1 辽远里, 剩下灰色长空一 ” 片 1 透彻的寂寞, 你忍听西风独语? 乍看是现代新诗, 细读则旧时意味呼之欲出: 西风黄叶、 秋云残红、 辽远 长空, 渲染着时日苦短的一缕闲愁, 令人不由想起马致 远感时伤世的元曲小令。 类似的描写在林徽因的诗作 《旅途中 》 《黄昏过 中处处皆是: 的山门小庙、 笠帽草履; 泰山 》 的山色青黛、 月夜长河……林徽因以西方诗歌形 式的现代诗, 传达中国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 两者水乳 交融, 意趣天成。 林徽因前期的诗作大多以个人情绪的波澜起伏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