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附件十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

陈清岭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方法和途径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陈清岭

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要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这正是历史教学应把握好的主题思想。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历史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就是进行道德和情操的陶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

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就如何加强历史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1.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

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学赋予的社会功能之一,早在1914年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历史教育应着重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要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的时代,理解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理解现在时代需要什么,个人应在这个时代发挥什么作用。只有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看,这种认识就是历史感,就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因此,我在讲“古史演进”时从“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存”切入。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索,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和特点。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设计“危机”与“探索”两块。以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为主线,阐述了中华民族屈辱不沉沦,抗争谋生存,探索求发展的大量史事。比如,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和层次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以曾国潘、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坚船利炮”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

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前者主张君主立宪,后者提倡民主共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通过这一联系对比,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取舍的过程,只有到了“五四”运动后,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真理。实现了思想上的又一飞跃。通过对“五四”运动中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迸发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革命献身精神的讲述,教育学生继承“五四”精神。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新民主义革命和迈向社会义义现代化奋斗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

历史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历史课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有“以史为鉴、厚今薄古”的立意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爱国事例不胜枚举。例如:千古传诵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名言。屈原的“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之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岳飞的“精忠报国”。再如: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打败殖民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抗击沙俄收复新疆“遍插槐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左宗棠;“我自横刀向天笑”变法英雄谭嗣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屈不挠的革命先驱孙中山;“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将领吉鸿昌等。这一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烧起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联想。教师用深厚的史学积淀,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开放的思想意识,在课堂上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交融,才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

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社会实践也是学生了解国情知识的重要环节。必须引入时代活水,灌溉学生心田,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探究意识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结合乡土史教材、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一家一店、一村一校一厂的社会调查,谈改革开放,农村巨变,发家兴业,

说新旧对比,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和文物,请革命前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让学生饮水思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知识、明道理、懂世事、变感情。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任。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青少年应付诸什么行动等。

4.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奠定了课堂情感基调,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借助媒体达到快速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倡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上网搜集相关史料信息,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取知识,利用网络媒体教师自主设计专题学习网页。如“我阅读—我欣赏—我探究—我思考”在网页上展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找出相关的史料,让学生欣赏拓展视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带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到拓展性学习再到探究性学习,形成有序的学习链接,例如我教八年级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制作课件先将视频画面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卢淀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再将红军长征路线图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填出沿途经过的省份。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画面

的演示再现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敢于牺牲,前赴后继的悲壮史诗,从而认识到革命历程的艰险,产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崇敬之情。教学中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制作课件等,就能顺利地突破难点,让课堂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热情高涨。“感人心焉,莫先乎于情”只有以情感人,触景生情,才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大胆探索创新,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教育的魅力。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点繁杂、内容烦琐的人文学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历史知识,提高高中历史课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们也会发现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察,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人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创造未来。 1核心素养品质特征 历史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历史学科素养应该具有求真、求证、求智的品质特征。 求真 获得信息和储存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管人们对它的评价如何,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演绎、发展。学习历史,首先应该精准地解读史实概念,正确地把握历史脉络,这样才能科学地分析历史的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切忌随意性,尤其对各种戏说野史要注意鉴别。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尽量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体现历史专业性。 求证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历史的长河中,事件层出不穷,史实多如牛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找出历史规律,总结出科学结论,就需要有“求证”的素养。历史教学不是把历史事件进行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阐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 求智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意义在于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历史虽然不可能重复,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 2提高核心素养的策略 ①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授课时,教师通过历史教学让学 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教育,可以借助视频、音频等,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 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在品 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②追溯历史脉络,提高学生的文明认识与感知:历史是对以往实际发生的事物、事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附件十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 陈清岭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方法和途径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陈清岭 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要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这正是历史教学应把握好的主题思想。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历史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就是进行道德和情操的陶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

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就如何加强历史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1.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 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学赋予的社会功能之一,早在1914年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历史教育应着重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要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的时代,理解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理解现在时代需要什么,个人应在这个时代发挥什么作用。只有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看,这种认识就是历史感,就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因此,我在讲“古史演进”时从“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存”切入。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索,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和特点。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设计“危机”与“探索”两块。以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为主线,阐述了中华民族屈辱不沉沦,抗争谋生存,探索求发展的大量史事。比如,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和层次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以曾国潘、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坚船利炮”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

(大学生思修、毛概、近代史)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浪潮中扬帆前进,经历历史沧桑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坚如磐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作为民族思想支柱,正是它成为祖国发展腾飞的不竭动力。 一提到爱国主义,往往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我们应深感欣喜的是,在二十世纪,这精神凝成了伟大的五·四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从文明走向文明;这意志化做了坚定的共产党意志,领导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血雨腥风,到这一个世纪之交的国泰民安,民族精神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白色恐怖没有吓倒我们,洋枪洋炮没有击败我们,霸权势力没有压垮我们。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三峡精神、王伟精神……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 奥巴马说最准确描述他心目中的爱国主义的可能是下述品质:不仅抽象地爱美国,而且对美国人民有一种特别的爱和信心。我一看见我们的国旗就豪情满怀,一听到悲哀孤寂的葬礼号声就热泪盈眶,原因就在於此,因为我们知道美国的伟大,它的战争胜利,它的巨大财富,它的科学文化成就,都来自美国人民的能量与想象力,来自他们的勤劳、主动、奋斗、永不满足、幽默感和默默无闻的英雄主义。 或许很多人认为,我们来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有个好工作,找个伴侣幸福的度过余生。可是在这背后却体现了你现在的爱国主义。当我们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战士”,一名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战斗的战士。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战斗的武器。我们也在捍卫这自己的祖国。祖国需要人才,也许我们以后工作的时候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远远比它的经济价值还要高。 虽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是爱国的情感仍然可以在平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通过每件事当中体现。我们要从小树立一个爱国的思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自信自强,无私无畏。只有这样,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血雨腥风,远离了硝烟四起。难道我们也远离了爱国主义吗?我们是离开了那些过去。可是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战场,这里没有血腥,这里没有了刀光剑影。这场战争是知识的战争,是技术的战争,是争夺人才的战争。我们就处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随着国家间联系的日益加强,爱国主义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并且很有可能会演变为集体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难道真的就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了吗?现实却并不是这样。越是在一体化过程加快的今天,爱国主义越是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实际上,经济全球化给爱国主义的弘扬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另外,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再次,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

心得体会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行之心得体会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1d18030431.html,)/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 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行之心得体 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这里,望着滔滔的海水我不由得想起我们的英雄人物——林则徐。 虎门,是个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的地方;虎门,是个凝聚了崇高爱国主义的地方;虎门,是个显示了中国人坚强不屈的地方。 公元1839年6月3日下午两点,林则徐,邓延桢等大员登在虎门这里看硝烟壮举,礼炮声中,一群群工人站在木板上,向池内撒下盐,又把切成小块的鸦片扔进池里,在倒入石灰,顷刻间,虎门海滩升起了茫茫的烟雾,围观的人群沸腾起来!人们正是在欢呼中国人的胜利。 虎门硝烟,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写下了悲壮的中国近代史第一页,谱写出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虎门硝烟壮举,像海水冲刷烟膏那样,洗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强加给中国民族的耻辱,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民族决不屈于侵略,坚决抵制鸦片的决心,谱写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一百年来,中国民族所承受的种种屈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在林则徐陈列室,看到那些吸毒鸦片的照片,我的内心回响着这么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这句话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真理。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们心血澎湃,于新久久不能忘怀,我们青年一代又该如何做呢?我们应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更应该有为了民族复兴,为了祖国强大而作出卓越努力的行动。 而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几张现代人吸毒的照片,其中就有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孩为了吸毒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这样的悲剧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毒品不仅危害自己,危害社会,更严重的是在危害我们的祖国。 今天,我们重温虎门硝烟这段历史,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把过去作为镜子,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这次的参观活动,我们认识到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还有,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毒品的危害,因此要坚决抵制。 我们要学会自觉地把爱国热情化作刻苦学习的动力,把个人成长进步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要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要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跟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大家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要体现在行动中。如果祖国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话,每一个有正气的中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国捐躯。但是,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并不需要我们上战场。 那么新时期的我们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呢? 首先,我们需要更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我们就必须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其次,作为学生的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热爱自己的学校。一个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呢?热爱学校是一种非常具体而切近的行动。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培养我们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每一位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学校的每一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快乐健康成长!然后我们要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最后,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努力奋斗,并且坚持不懈。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积极奋发,不消极颓废,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对工作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他人情操高洁,易于合作,有团队精神。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功的关键。每一个立志成才者,对这一因素决不可忽视。不仅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总之,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做到学有所成;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了解国情,将来把自己的所学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到学有所用,报效祖国。

如何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

如何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 新课程强调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简单地谈谈一点看法。 一、历史教育观念要创新 提到“创新”一词,有人就会反问: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古老的历史知识也能创新?又该如何创 新呢?近几年来,众多的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的时候把书本上的内容当“圣经”去死记硬背,一 般对教材没有产生一些疑问。到了大学,从图书馆和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后才醒悟过来,清楚 地明白历史原来是如此的繁杂。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和结论,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也 会有新的变化,历史学科也照样如此,现在的很多观点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观点都不一 致了。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破除旧的学习观念,树立新观念,同时自身 教育观念也应创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让学生“通过历史这个浓缩着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遥远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教育时空要创新 教育时空创新主要是指教育由封闭教学转向开放,即时空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传统 的历史教学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堂内学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几乎没有 课外学习,课内校内成了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其实,除了在课内校内可以接受历 史知识外,在其它地方也能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历史遗迹、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 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特别是历史遗迹都 为学生课外提供了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得学生在课外校外获得的历史知识更丰富,从而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视野拓展到整个 社会,整个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好课堂。要鼓励并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到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去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千万不要只让学生接受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 有限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去获取知识、信息,也要让学生由被 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培养自我学习兴趣。 三、师生角色要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 接受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 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 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主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打破灌输式、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和职责,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协助学生寻找、探索和利用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对自身 的学习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更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而要尊重学生的主 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历史教师应不断创新,在知识和意识上要引领时代潮流,与 时俱进。在培养学生时不要摆架子,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 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 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人格培养要创新 人格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重要。教师劳动的服务对象 是常态下成长的人,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并在他们之间彼此相关的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1)

洋务运动与师生的思考 泸县九中程宏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 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 武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进而立志为振兴 中华而努力读书,这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根本任务。那么,在初中历史 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感悟,与同行交流。 一、在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并明确: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可以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教育学生要从小立志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二、在结合乡土和实践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材内容有很多是可以进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 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对学生进 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家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 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教学初中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将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进行乡土 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为中华腾 飞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三、在比较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运用比较,人们会很快得到正确的选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是教学方法中最基 本的方法之一。历史的是非曲直,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明白。就历史教学而言,比较就是将 历史上有关联的同属性的历史事件加以对照,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进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马关条约》时,我组织学生将它同 《南京条约》比较,从中找出各自的特点,使学生从内容的比较中明确中英《南京条约》使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 民地化,使中国陷入了遭受外侮的深渊。在比较中,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落后就会挨打, 从而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坚定了更加努力地学好本领,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而打下坚实基础的信念。 四、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现爱国主义事例辅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长期以来广大历史教师不段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的特点,从新学期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本文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做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榜样鼓舞人,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使之落在实处。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教学主旋律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培养和发展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在青少年,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长大了为国尽责,是十分重要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人心中,不是充满着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不是怀有对祖国最无私最质朴的情感,即使他有睿智的头脑,健康的肌体,又怎能为国家兴亡燃烧起一份质朴的激情?又怎能保证自己的民族不再落后,倍受欺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历史教学之中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使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好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 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史育人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始终轰鸣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学中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刻的了解。中国古代史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画卷。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远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失去祖国母亲的保护,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概括起来说,爱国主义是情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特点: 爱国主义的特征:(1)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2)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意义。(3)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爱国主义的意义: 第一、爱国主义有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的物质利益发生重大调整和改变,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产生不稳定因素。比如,社会分配不公,地域、行业发展不平衡,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都可能形成不稳定因素,给改革发展带来阻力。因此,在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人们从国家的利益、从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共同奋斗。 第二、爱国主义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消极方面的作用,这些消极方面有可能导致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采取投机、诈骗等不正当手段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等情况。因此,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应当确立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来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主张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集体利益。当然,社会也应关心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强调在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的基础上,认可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爱国主义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及世界和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长期以来,各个民族之间虽然也发生过矛盾和战争,国家也出现过分裂的局面,但最终总是走向统一,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爱国主义所具有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分不开的。爱国主义成为各族人民精诚团结的思想基础。历史告诉我们,统一合乎民心,分裂不得人心。当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每一个爱国者都将为实现这一构想而奋斗。 第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说:“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独立自主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真理。”中国人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中国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热爱祖国的教育,有助于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第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在全社会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爱国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一个爱国者,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祖国依恋的朴素的感情上,还必须把这种感情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只有把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志、效国之行,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全体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大家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比贡献的精神,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党所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14-04-02T10:10:07.40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赵莉梅[导读] 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承载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用 笪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五中学赵莉梅 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承载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用,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现代素质既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强化创新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乃学之始。”可见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勇于质疑,善于提问,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思考与探索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课前要细心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三国鼎立》这一节内容时,教材上只是从正面介绍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事实上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鼓励同学们根据他们所掌握的资料来谈谈对诸葛亮的评价。在老师的有效启发引导下,同学们兴致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不足:一是不能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实际上是诸葛亮专政,不可能真正“任人唯贤”;二是不用改过自新之人:三是不注意锻炼人才,导致诸葛亮的个人专断,以致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个人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成为蜀汉政权所用的后续人才。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与讨论,大胆向教材挑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过程蕴涵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动脑筋,不断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唯书,不唯上,要勇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打破“常规”。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基础,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感受历史、发现历史,在发现中进行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联系进行过重大改革的日本、俄国等,可以重点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及影响,使学生对大化改新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这为以后“明治维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学习“明治维新”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参照着“大化改新”进行学习,从而得出此次改革的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同时在分析比较中得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内外交困的危机。讲完所有改革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共同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后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总结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直接导致危机的出现。实践证明: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三、转变教学观念,调整课堂结构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实行“灌输式”“满堂灌”,陈旧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了现代工业的生产流水线,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出规格相同的“标准件”,一味地求同,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心理,何谈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的人本主义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才能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结构的优化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灵活、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教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秦朝的暴政”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秦始皇的事迹与教材上的内容来对秦始皇进行评价,学生踊跃发言,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看法,有的学生从正面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认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是个功勋卓越的好皇帝;有的学生说秦始皇奴役老百姓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劳民伤财,而且刑罚残酷,有腰斩、车裂、族诛、连坐等,焚书坑儒,是个暴君、坏皇帝;有的学生指出秦始皇虽然有许多暴政,但他修建了万里长城、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有的说秦始皇功过参半……这样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1.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把对历史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活动,对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组织学生去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参观学习,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实地参观体验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可以引导学生翻阅历史书籍从中学习,如可让学生选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甚至可以指导学生从影视作品中去学习知识,如《三国演义》《汉武大帝》《太平天国》等,但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影视作品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2.组织辩论会和编排历史剧。通过辩论,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将历史剧表演纳入教育渠道,是现代历史教育的必然趋势。编排历史剧可以让历史教学内容活起来,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乐在其中,欲罢不能。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高一新教材人民版《历史》第一册) 一,课前知识认知 1、教学内容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②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分析:设置这一专题让学生的近现代人类类社会生活历史研究的趋势。尤其,近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传统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冲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表现。 (2)此专题内容是经济成长历程模块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首先,通过本节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有激情的历史、平民的历史。 其次,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变化根本目的和根本体现都是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学习本课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观点,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断。 再者,此专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平和的心态实施为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学情调查 (1)学生在此前历史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2)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学习方式设计 加大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辅助以模仿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

二,课堂系统 1、导入: 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在笑什么? 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 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跑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等 师:同学们,你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学历史课本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划分的5个小组吗?现在,我们5个小组展开竞赛,用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总结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呀!开始! 生:紧张的阅读课文,对比课本图片,在草稿上列出变化 “竞尚洋装”:长跑马褂——西装革履,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结辫陋习——断发——染彩发 缠足——放足——高跟鞋 “异味争尝”:中餐——西餐、“一品香”、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洋房和里弄:四合院——里弄住宅、花园洋房 读报刊和看电影:《申报》、《点石斋画报》、阅报会; 电影《定军山》、《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阮玲玉礼仪的革新:纲常礼教、跪拜、作揖、包办婚姻、厚葬风气——鞠躬、握手、自由结婚、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 (说明:这些是课本表面知识,主要是归纳和比较能力,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由程度较低的同学完成即可。教师在此可以进一步增加图片、影视材料的直观教学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