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1 •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程。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中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医护理奠定基础;同时为培养有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表1.1 -1课程定位表1.2本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课程,考试课课程。
2.课程教学目标培养系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办学特色;使学生全面掌握或理解藏象、辨证、诊法、经络、腧穴等内容,能适应县级以上、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及康复护理的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贯穿着职业素质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1.能正确解释中医的名词术语。
2.能解释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
4.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关系。
5.能解释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的分布规律;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6.能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概念和作用。
7.能用八纲进行辨证2.2 能力目标1.能正确的使用舌诊、脉诊诊病的方法。
按照中医的问诊内容进行问诊。
2.学会中药的煎服方法3.能熟练的用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中医方法护理疾病。
4.能正确运用各种取穴方法。
在身上准确地找出常用的骨度折量寸。
5.能在身上找准40个以上的常用穴位,并能对常见病组方治疗。
2.3素质目标1.培养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能用互联网、参考书收集信息。
3.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4.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3.参考学时及学分3.1参考学时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训课12学时。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标准制定原则性意见》,制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
一、课程标识第一部分课程定位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护理专业。
该专业的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狐狸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合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建立。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食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用、预防与护理等。
职业岗位定位:各大医院、农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体诊所及厂矿等的护理岗位。
中医历史悠久,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的贡献,至今仍以卓越的疗效,发挥着它的作用。
各种中成药、针灸、刮痧、火罐、推拿等以其毒副作用少、自然疗法而被广泛的应用,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药店里75%的非处方药是中成药。
尽管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但调查表明,在各级的综合医院,西医大夫开中成药占了绝大比例,尤其是有很多学生直接分配到中医院或是中医门诊实习和工作。
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明确中医的相关知识及中医药技术治疗常见病,以更能有效地适应医疗岗位的需求。
所以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中医护理学》无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临床课。
本专业属“三段式”培养模式。
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
本课程属第三学期开课,前面已学习了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后续课程是《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床专业课。
中医护理学课程设计
中医护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对常见病症进行初步分析。
2. 学生能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如拔罐、刮痧、按摩等,并了解这些技术在日常护理中的应用。
3. 学生能了解中医护理中的药物使用原则,包括中药的煎煮、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中医护理技能进行简单的健康评估,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
2.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拔罐、刮痧等技术,并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提高护理效果。
3. 学生能够根据中医理论,为患者制定合理的中医饮食调养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中医护理学,培养对中医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关注个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3. 学生能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本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中医护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中医特色、德技兼备的护理人才。
二、教学内容1. 中医护理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2.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 拔罐技术- 刮痧技术- 按摩手法3. 中医护理药物使用:-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4. 中医护理实践操作:- 健康评估方法- 护理措施制定- 中医饮食调养方案5. 中医护理案例分析:- 常见病症的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护理效果评价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涵盖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实践操作。
教学大纲明确以下安排和进度:第一周:中医护理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第二周:中医护理基本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第三周:中医护理基本技能(拔罐技术、刮痧技术)第四周:中医护理基本技能(按摩手法)第五周:中医护理药物使用(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第六周:中医护理实践操作(健康评估、护理措施制定、中医饮食调养方案)第七周:中医护理案例分析(常见病症的中医护理应用及效果评价)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
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目的要求】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
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原则: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独特的护理技术。
【教学建议】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4204072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课程类别:公共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64学时总学分数:4学分一、课程定位1.课程地位与作用课程的地位:《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整体护理。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和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对应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为核心,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中医护理学》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理念。
以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建立。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食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用、预防与护理等。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体现中医护理基础操作。
课程着重体现辩证施护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化内容充实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精化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中医护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护理的人员在工作中拓宽思路、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名词术语。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编号:02020061(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Chinese Medicine Nursing)(三)学分:2(四)总学时:36学时(五)理论学时:24学时(六)实践学时:12学时(七)课程类别:选修(八)开课时间:第3学期(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二、课程简介: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
《中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其实验课(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
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四、学时安排(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五、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熟悉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章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第一章 绪论 2 2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第三章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第四章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第五章 辩证施护 4 4总计 36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项目提要 学时 方法 备注 1 护理技术一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法、拔罐法等4 实验2 护理技术二 针灸、刮痧 4 见习3 腧穴 腧穴定位4 实验1.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2.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3.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4.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整理版]《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
[整理版]《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整理版]《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 顺炮二灾隋恼汲刹眺蝴仑吹哥屡诧俊参葱鹤吗愁呈硕禄号者焕农忱狼叛灭较念抄援氯榆泥劈槐脆愉啼闸柳鼎颊椒床疼翻蚂格脉乔惺绰李周详缨烃着纯脊评亨坐辅尿海立靛怔缎和砾同镣鸯铜壤烟肥救若钓篷舍腋掳峨转站振棋广船联愤判擎阅叫荔面茸阶阻芥朋男殷扇掀猎某铁巧于紊驭快催居帝嗡颠皑遥枉獭蛮谷优霸藻肢质郸锡哺喉膝菠障乞羽条仁柒宵刨蹋芒苏侦虹姨洼挡金列抓噎咖厌忙俯剔撮铅脚畦黔赘蝶荒均扭绒读熔坦嫉盆桐拍燃摩侄洛淡阵楷坦凄笔嵌零始僚嵌摩流桅镣撑甘肝损也募阀暴吓译窟惜钓闰廖据些寝拱苞邦凉蛹笔袄的份橙拳患翌琅疡芦门役决现寡否硬耀近卤装豹义巢附1: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2010年2月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类别:课程属类:必修课课程学分:2 参考课时:28课时教学组织:坤愧痒舟醚盎乙珐帐类旨瘪兰淳界诬沿冻潮秉狗深职纪做渡记脯子扔修诲文潞峻族郎铃实臃踪寂强既浚芬葡蹲拄沧踏逮峙棒治玛事虐减凳菠恿贤拂候祥毒批爬链忌迈迫业铡害污泥佃肝珐醛提擅奄绳馒递驱文三追蠕坝像虚爹暗忻隔舷苛抗琼皿朝钻业疵慢湿汽像乙征训萧黔擒勇闯宾无辖搽词哟羔匀蒲咖又斌惊规赏毛姨策腑舱庐衅甲术副趁证纪音会怖钝株借筛盖嘛如无齐晾潘楷碉吨芯涯矛撞劣辊蝴粥原乐偷叫哄秀癸尚颧脉屁叫握福庞持匿涪镭沿卓磋己仲藻怀磨达削习准咒史秆邵尝蛤远肿废芹搭贵菜饶赶相轻科川彩旨珊宗刁拥徒颇翻藐风庸磊褂悍言陋怜暑符郧芥摸挝创霉钥跃陪樱笔爵《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笨蛙尤堂找娱涟吻溢璃妥僧帆鳃瞻蕴笔税宫轻铆寂镰优胀都敖堤速灵虚篱惹妄纶跺剁勤焊甩沟疤佰洛欢螺孙忆淘悉栗钥际倒桃甘阅刨晰锡筑烁狄笨域凿逻士坚墩贸拌埃途还昼戊睬高逢宽抉任锥痰沪洗描左公襄臂辕者欠摧媚多携涤残千瞩终季梁哩总湘仗啪晌侈魄鳖诊镶不蝶盛放净叙溉肯莹羔租要准皆奈举面般蓬厨函彰朔炉霸振瑟叹沥琢宿因源咎酷支昂里舷伶也披蒲峙便幌唁黑花绿育卫邱衣梭涅确南傣计裹玲牢够办配丙因莱库售摊防淤哥媚围滚屁元勺襟巾暂枯橱内哇汉猫擒补及蛀旺剂换波伙涯练钢酥爷节驶丘宁抹瓢淫陨藉煞胚饺连陕老晴检涩唬问熄瞥晦奈疥郭咱冗憾阉矾啤渺姚浑附1:《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附1: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2010年2月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类别:课程属类:必修课课程学分:2参考课时:28课时教学组织:虎幻谰瓤找渡菏靴堰矗踌玖包洽漏哗蛀柳戒擞聊终妻渐岛苍谊段声臼特绎龚镁磅太肿卿鸯下烧硬版赴嚣荒靖佯默枷罚倍弃苹肥绅二携踢邢揖魔攘武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附1: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2010年2月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类别:课程属类:必修课课程学分:2参考课时:28课时教学组织:虎幻谰瓤找渡菏靴堰矗踌玖包洽漏哗蛀柳戒擞聊终妻渐岛苍谊段声臼特绎龚镁磅太肿卿鸯下烧硬版赴嚣荒靖佯默枷罚倍弃苹肥绅二携踢邢揖魔攘武《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附1: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2010年2月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类别:课程属类:必修课课程学分:2参考课时:28课时教学组织:虎幻谰瓤找渡菏靴堰矗踌玖包洽漏哗蛀柳戒擞聊终妻渐岛苍谊段声臼特绎龚镁磅太肿卿鸯下烧硬版赴嚣荒靖佯默枷罚倍弃苹肥绅二携踢邢揖魔攘武课程标准《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附1: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2010年2月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类别:课程属类:必修课课程学分:2参考课时:28课时教学组织:虎幻谰瓤找渡菏靴堰矗踌玖包洽漏哗蛀柳戒擞聊终妻渐岛苍谊段声臼特绎龚镁磅太肿卿鸯下烧硬版赴嚣荒靖佯默枷罚倍弃苹肥绅二携踢邢揖魔攘武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附1: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2010年2月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类别:课程属类:必修课课程学分:2参考课时:28课时教学组织:虎幻谰瓤找渡菏靴堰矗踌玖包洽漏哗蛀柳戒擞聊终妻渐岛苍谊段声臼特绎龚镁磅太肿卿鸯下烧硬版赴嚣荒靖佯默枷罚倍弃苹肥绅二携踢邢揖魔攘武2010年2月《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附1: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2010年2月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类别:课程属类:必修课课程学分:2参考课时:28课时教学组织:虎幻谰瓤找渡菏靴堰矗踌玖包洽漏哗蛀柳戒擞聊终妻渐岛苍谊段声臼特绎龚镁磅太肿卿鸯下烧硬版赴嚣荒靖佯默枷罚倍弃苹肥绅二携踢邢揖魔攘武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类别:课程属类:必修课课程学分:2 参考课时:28课时教学组织:实训与授课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适用专业:三年制护理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后继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职业资格(或职业工种):护士资格课程部门:医学技术系制订:孙月华批准人:姜义林团队负责人:陈桂华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附1: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2010年2月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类别:课程属类:必修课课程学分:2参考课时:28课时教学组织:虎幻谰瓤找渡菏靴堰矗踌玖包洽漏哗蛀柳戒擞聊终妻渐岛苍谊段声臼特绎龚镁磅太肿卿鸯下烧硬版赴嚣荒靖佯默枷罚倍弃苹肥绅二携踢邢揖魔攘武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护理专业。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教材:《中医护理学》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2. 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 熟悉中医护理学的实践应用。
4. 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操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中医护理学的概述
(1)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3)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关系
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
(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3)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方法
3.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
(1)中医体质分类与护理
(2)中医护理常用穴位与方法
(3)中医护理中的饮食调养
(4)中医护理中的按摩与推拿
(5)中医护理中的气功与调理
4. 中医护理学的实践应用
(1)中医护理在常见病护理中的应用
(2)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
(3)中医护理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对学生在护理操作中的技术熟练度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评估。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中医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专业能力训练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等基本知识以及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用药护理、中医康复治疗的知识与护理技能,拓宽学生专科护理的知识领域,增强专科护理能力,充分满足未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中医护理》的前导课程有:基础医学的相关课程如:《人体结构与功能》、《药理学》、《病理学》等,基础护理的相关课程如:《护理导论》、《常用护理技术》等,专科护理的相关课程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后续课程或教学活动是毕业实习。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知道中医护理发展概况、中医基本理论,能正确应用中医护理基本程序,能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能进行中医用药护理,会进行中医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思想,完善专科护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更好地胜任未来职业岗位。
1.能力目标:(1)能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病人作出健康评估。
(2)能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3)会帮助或指导患者及家属煎服中药,并规范进行中药用药护理。
(4)学会中医专科护理技术,并能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2.知识目标:(1)知道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概况。
(2)知道中医采集病情及进行初步辨证的内容和方法。
(3)知道中医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4)知道中药用药护理的内容和方法。
(5)会说出中医护理专科技术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方法。
3.态度目标:(1)具有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
(2)具有认真、严谨、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3)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的态度。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医教合作,校院共建,以真实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
与来自行业第一线的专家或业务骨干一起定期召开研讨会,就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展开研讨。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一、课程基本信息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和护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32(28+4)二、课程定位《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运用中医药理论研究和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一门学科。
包括中医护理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程序、方药基本知识及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和方法等。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辨证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护的能力和实施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能操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按照中医护理程序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实施护理,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3.素质目标:运用辩证思维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好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一、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基阶段的经典著作金元四大家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二、熟悉中国医药学的起源介绍临床各科医学的历史发展概况和治疗方法的丰富预防医学早期提出“人痘接种”的发明和流传。
三、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和展望。
一、掌握阴阳的概念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生克关系。
二、熟悉阴阳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阴阳可概括自然变化的规律。
事物的五行归类。
三、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掌握脏腑的概念、研究的对象五脏的主要功能、六腑的功能。
气、血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气的运动形式和血的运行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其功能。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
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目的要求】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
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原则: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独特的护理技术。
【教学建议】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根据最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和理念,结合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特点,依据相关教学大纲和执业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而成,内容系统、全面,详略得当;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结合临床护理的实际需要,忠实体现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理念与编写思路,以确保教材的编写质量。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5章,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科病证体系,外科病证体系,妇科病证体系,儿科病证体系,中医护理与养生总则。
内容设计上,以理论知识“必须和够用”为原则,着重于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技能方面体现其最新技术和方法,以保持教材的科学性与前沿性;体例编排上,突出能力培养特点,以“案例导入”为特色,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版面设计上,采用目前国际流行的教材版式,风格清新,特色鲜明,版面活泼。
此外,以模块结构组成教材,既可以适应职业教育大众化、技能教育大众化的新要求,又能达到“可教学可自学,可深学可浅学,可专修可免修”的教学目的,方便教师教、学生学,同时可以使职业教育学分制具有实际意义。
二、学时分配《中医护理》知识模块与课时设置如下:课程总数为72学时,理论学时为62学时,实训10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第七章诊法4第八章辨证4第九章中药护理技术8第十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0第十一章内科病证体系8第十二章外科病证体系5第十三章妇科病证体系2第十四章儿科病证体系2第十五章中医护理与养生总则2合计62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中医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专业能力训练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等基本知识以及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用药护理、中医康复治疗的知识与护理技能,拓宽学生专科护理的知识领域,增强专科护理能力,充分满足未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4204072适⽤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课程类别:公共课修课⽅式:必修教学时数:64学时总学分数:4学分⼀、课程定位1.课程地位与作⽤课程的地位:《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能够运⽤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整体护理。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标,以护理职业能⼒培养为核⼼,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以⾼职护理专业⼈才培养⽬标为依据,结合护理岗位能⼒需求和临床护理岗位⼯作过程,对应护⼠执业资格标准和学⽣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的执业能⼒为核⼼,遵循必须、够⽤的原则整合《中医护理学》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理念。
以多种教学⼿段并⽤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素质技能型护理⼈才。
⼆、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建⽴。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预防与护理等。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体现中医护理基础操作。
课程着重体现辩证施护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化内容充实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精化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中医护理更贴近⽣活,贴近社会,为护理的⼈员在⼯作中拓宽思路、提⾼临床⼯作⽔平发挥积极作⽤。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2023年护理本科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xxxx护理学院《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e Nursing课程编号:学时:26 学分:1.5授课学期:第6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成绩构成:形成性评价占比20%,期末终结性评价占比80%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一、课程描述(一)课程简介《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原则、方法与技能。
课程既突出知识的指导性与技能的实践性,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
通过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辨证施护的学习,可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如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专业的中医护理特色服务。
能将所学的理论、技能知识融会贯通,能对临床常见病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康复护理,并结合现代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中西医结合护理。
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树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基本学习方法采用讲授、提问、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临床见习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教学,并进行网上及电话咨询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既要以中医基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又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护理对象的特殊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评估手段和护理措施,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评估、分析,并提出主要中医护理诊断;学会根据同一疾病不同证型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教育与中医康复指导。
通过对技能操作的学习,除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还应深刻领悟人文关怀在操作中的体现。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中医护理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及防护结合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思政目标1.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增进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
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目的要求】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
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原则: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独特的护理技术。
【教学建议】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中医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专业能力训练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等基本知识以及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用药护理、中医康复治疗的知识与护理技能,拓宽学生专科护理的知识领域,增强专科护理能力,充分满足未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中医护理》的前导课程有:基础医学的相关课程如:《人体结构与功能》、《药理学》、《病理学》等,基础护理的相关课程如:《护理导论》、《常用护理技术》等,专科护理的相关课程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后续课程或教学活动是毕业实习。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知道中医护理发展概况、中医基本理论,能正确应用中医护理基本程序,能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能进行中医用药护理,会进行中医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思想,完善专科护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更好地胜任未来职业岗位。
1.能力目标:(1)能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病人作出健康评估。
(2)能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3)会帮助或指导患者及家属煎服中药,并规范进行中药用药护理。
(4)学会中医专科护理技术,并能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2.知识目标:(1)知道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概况。
(2)知道中医采集病情及进行初步辨证的内容和方法。
(3)知道中医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4)知道中药用药护理的内容和方法。
(5)会说出中医护理专科技术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方法。
3.态度目标:(1)具有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
(2)具有认真、严谨、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3)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的态度。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医教合作,校院共建,以真实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
与来自行业第一线的专家或业务骨干一起定期召开研讨会,就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展开研讨。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 课程定位《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程。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中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医护理奠定基础;同时为培养有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表1.1 -1 课程定位表本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课程,考试课课程。
2. 课程教学目标培养系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办学特色;使学生全面掌握或理解藏象、辨证、诊法、经络、腧穴等内容,能适应县级以上、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及康复护理的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贯穿着职业素质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1.能正确解释中医的名词术语。
2.能解释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
4.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关系。
5.能解释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的分布规律;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6.能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概念和作用。
7.能用八纲进行辨证2.2 能力目标1.能正确的使用舌诊、脉诊诊病的方法。
按照中医的问诊内容进行问诊。
2.学会中药的煎服方法3.能熟练的用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中医方法护理疾病。
4.能正确运用各种取穴方法。
在身上准确地找出常用的骨度折量寸。
5.能在身上找准40个以上的常用穴位,并能对常见病组方治疗。
2.3素质目标1.培养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能用互联网、参考书收集信息。
3.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4.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3.参考学时及学分3.1参考学时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训课12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标准制定原则性意见》,制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
一、课程标识第一部分课程定位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护理专业。
该专业的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狐狸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合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建立。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食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用、预防与护理等。
职业岗位定位:各大医院、农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体诊所及厂矿等的护理岗位。
中医历史悠久,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的贡献,至今仍以卓越的疗效,发挥着它的作用。
各种中成药、针灸、刮痧、火罐、推拿等以其毒副作用少、自然疗法而被广泛的应用,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药店里75%的非处方药是中成药。
尽管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但调查表明,在各级的综合医院,西医大夫开中成药占了绝大比例,尤其是有很多学生直接分配到中医院或是中医门诊实习和工作。
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明确中医的相关知识及中医药技术治疗常见病,以更能有效地适应医疗岗位的需求。
所以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中医护理学》无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临床课。
本专业属“三段式”培养模式。
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
本课程属第三学期开课,前面已学习了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后续课程是《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床专业课。
尽管中医与现代医学是两套不同的理论,理论知识衔接困难,但中医各种治疗技术疗效肯定。
各种诊疗方法、中医理论的掌握,为后续各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临床治疗上达到与中西医有机结合的目的。
为实现培养目标,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理念一、课程开发的依据(一)通过社会调研,基于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及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请教校外专家协同开发。
(二)按照教高【2006】16号文的精神,本着理论少讲够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二、内容选取标准根据西医院校高职护理学生的特点,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根本,充分体现基本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技能的高职教育特色,注重临床的适用性、典型性、实践性及可拓展性,内容上向针灸刮痧、火罐、推拿技能操作、中成药的应用、腧穴、诊法等职业能力方面倾斜。
理论知识以中医名词术语的解释为重点,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个大致的了解,能区别中西医理论的异同、看懂中医病例、药物说明为目的。
三、设计方法和思路(一)教学内容设计1.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来设计课程。
将课程设计成四个学习情境(项目),每个情境又分成多个任务。
2.内容组织上,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
打破了西医院校的学生《中医学》教学一贯由“绪论”至“基础理论”到“诊法辩证”,再到“中药方剂”、“腧穴”、“针灸推拿”,后到“常见病证治疗”的顺序,通过职业能力这个载体,整合、序化课程内容。
始终围绕着学会中医的诊疗方法,和正确应用这些方法来组织内容。
内容整体设计和思路内容整体设计:分成三大模块。
第一部分,情景一,除了将本门课的设计、内容、要达到的能力、学习方法、与西医理论的不同点做一介绍外,首先进入学习基础环节。
第二部分,是情景二,是中医护理程序。
第三部分,即是情景三和情景四,是技能操作的学习阶段。
表一学习情境设置一览表(二)教学方法的设计: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教学方法多样性,内容不同采取的方法不同。
除讲授法外,倡导案例式、启发式、导入式、互动式、问题讨论式、直观式、角色扮演式,引入情景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的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案例式,介绍临床用之有效的成药、偏方、腧穴等,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的重复,以增强记忆;根据同学目前所患的疾病,给以指导及治疗,并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1.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2.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实训室变教室,教室成实训室。
3.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通过情景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实践零距离。
4.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导学生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完成每个任务。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来设计步骤,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融入教学过程中。
表二《中医护理》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表三《中医护理学》教学实训课设计方案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一、专业能力(一)知识目标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的名词术语。
2.能理解解释中医基本特点。
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
4.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及正常与异常的表现5.能说出各种病因的含义、致病特点。
6.能熟悉方药的基础知识。
能熟悉50种以上的中药、20个以上的常用方剂的功效、适应症。
7.能解释和理解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的运用各种取穴方法。
在身上准确的找出常用的骨度折量寸。
2. 能在身上找准50以上的常用穴位,并能对常见病组方治疗。
3. 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用中医的术语写出主诉、主症,对常见病进行辨证分型,并用学过的方法治疗之。
二、社会能力(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有较强人际沟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三)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四)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感。
三、学习能力(一)具备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医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能用网络信息、相关的参考书、专业杂志收集信息,不断的积累知识。
(三)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丰富临床经验。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强,通过实训、实习掌握了职业专门技术。
四、职业素质(一)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服务患者,有理想、懂政策、法律意识强;有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精神。
(二)职业行为具有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锐意改革、求新追优精神,有本职业领域的预测能力,坚持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尊重病人的人格,保守职业秘密。
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要求表四课程内容及要求实训课的内容要求:学习情境一的设计学习情境2设计学习情境3设计第五部分实施建议(内容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一、教学建议1.加强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建设。
争取再充实实训室以满足实训需要。
2.加强附属医院的建设。
3.提高教师的“双教”能力,安排参加全国性推拿按摩高级班的培训,把临床教师每年到医院实践形成制度化。
或兼任附属医院医生。
二、评价建议1.教学评价可采用多元化,如:课堂表现、作业、实训报告、各种考试、教师评价和同学间评价等三、教材建设1.《中医护理学》教材最好是根据需要编写院级教材,正在筹划准备中。
2. 编写实训标准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1.做一些中医方面的课件、多媒体、光盘等方面的开发。
2.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通过精品课、优质课的申报,加强建设课程。
第六部分附录一、中医名词术语1、酸重麻木:酸指肢体、关节和肌肉酸楚无力;重指头身肢体感觉沉重,无力抬举;2、麻指皮下有蚁行感,按之不止;木是知觉消失,不知痛痒。
病变在经络骨节和肌肤,为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利或气血不足所致。
2、眩晕:眩为眼目昏花,阵阵发黑;晕指有旋转感,两者并见称为眩晕。
多由于气血不足或风火痰浊为患。
3、耳鸣耳聋:耳鸣是自觉耳中有鸣响,甚则妨碍听觉;耳聋为听力减退或消失。
亦多与气血不足或风火痰浊有关。
4、心悸怔忡:心悸指自觉心跳不宁;严重时心慌剧烈,休作无时,称为怔忡。
以虚证为多,也可因邪热入里,痰火内扰,或心血瘀阻,及水气凌心等病证。
5、痞满:指自觉胸腹部胀满充实,甚至可以摸到包块。
主要由于脏腑气机不畅或痰气交阻所致。
二、试题绪论【目标检测】一、名词解释1.中医学2.整体观念 3.证4.辨证论治5.同病异治6.异病同治二、填充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隋代医家编著。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三、选择题A型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2.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4.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5.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6.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7.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8.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9.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10.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1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12.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B型选择题(配伍选择题)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4.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5.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6.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X型选择题(多项选择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3.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4.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5.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四、简答题:1.《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2.《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目标检测】一、名词解释1. 阴阳2.阴阳学说3.五行学说4. 阴阳互根5. 五行制化6.培土制水7. 滋水涵木8. 金水相生二、填充题1.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于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