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合集下载

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3篇)

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围绕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1. 实践性原则:实践教学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整合性原则: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设计应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创新。

4. 可持续性原则:实践教学设计应关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方向,设计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方案。

三、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的内容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涵盖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

2.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项目,如实验、实习、实训、设计、竞赛等。

3. 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

4. 实践教学师资: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5. 实践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四、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验证理论知识。

2. 实习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了解行业现状,提高实践能力。

3. 实训教学: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工作环境,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4. 设计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 竞赛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五、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1. 过程评价:关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如出勤率、实验操作、实习报告等。

2. 成果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如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设计作品、竞赛成绩等。

职业教育中的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整合探究

职业教育中的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整合探究

职业教育中的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整合探究作者:张岚孙永道来源:《硅谷》2009年第21期[摘要]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更多地强调“工作过程化”课程的作用,有些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地位。

实际上,专业基础理论课在整个专业培养中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实现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有机整合是专业发展的关键。

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整合的思路。

[关键词]基础理论课专业课课程整合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81-01一、引言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种与之相关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

这其中就包含如何处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相互关系。

有些院校采用所谓的“够用为度”,将多门课程的理论课进行“多合一”整编,有些院校则将基础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践课中,还有些院校则干脆取消基础理论课。

到底如何正确对待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如何更好地让专业基础理论课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发挥作用?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做些简单的分析,希望能给读者一定的借鉴思路。

二、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问题分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专业理论课(包含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包括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

当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体系,有的院校只是将原来的课程内容删减之后叠加,形成新的教材,对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不多;有的连删减叠加也没有,只是更换课程名称,换汤不换药。

另外,因为不同的专业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各有侧重点,课程整合时没有把具有完整体系的专业基础知识按照专业课程要求分块揉碎,与专业课有机结合,所以,简单的裁剪或合并就无法保障专业基础知识的够用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专业理论课仍然偏重理论课教学,对实践课重视不够;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脱节、分裂,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与理论知识共同成长。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1.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课程设计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等。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整合与深化,形成了一套具有内在逻辑脉络的课程体系,旨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核心理念在于系统性、连续性和适应性。

系统性要求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整体性,确保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的连贯性。

连续性则强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过渡与延续,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或断层。

适应性则要求课程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确保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

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重视职业教育的整体性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是一个综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和理论的体系,旨在构建一套系统化、连续性和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1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的概述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实施一体化课程组织是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促进职业发展链的重要举措。

这一组织形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层次割裂,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和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并非简单的中高职课程叠加或内容重复,而是在深入分析两者教育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度整合的教育方案。

它强调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满足中职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又要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循序渐进,以及学习兴趣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继续教育模式,在我国大力推进。

其特点是经验与理论、实践与学习、技能与知识相结合,具有切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一、高等职业教育形式多样1. 传统教学模式:以面授为主,采取实验训练、实习训练、调查报告、教学案例等教学活动。

2. 网络教学模式:将教育资源与平台联网,通过在线授课、在线课程和学习小组等实现教育目的。

3. 双师课堂:基于线上教育直播技术,采用两师一课堂等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果。

4. 虚拟实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就实际技能特征对应虚拟技能模型进行模拟,提高实操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策略1. 能力建设: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围绕“让学生具备职业能力”这一目标,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习能力。

2. 教育理念改革:从教育内容上提倡教学的实用性,从教师角度强调灵活地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从学习者角度提倡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3. 课程体系完善:适应社会需求,整合传统与现代教育资源,结合实践、说明和反思,将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使课程完善、系统全面。

三、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1. 鼓励与引导:通过立法及相关政策,鼓励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运行,实施包括企业、学校和学生在内的多方发展。

2. 资源整合:加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机构的协同交互,拓宽资源整合范围,更好地充分利用资源。

3. 品牌构建:建立专业知名教育品牌,通过正确的社会形象宣传,使专业职业教育与专业就业更具有竞争力,随着就业时代的改变,更多的机会将被职业教育所及。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最具影响力的职业人才,也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在我国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要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导机构与企业共同探索、尝试和实践,以更充分的方式满足社会需求,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走上更高新台阶。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产教融合的概念产教融合是指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和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资助项目,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1.适应市场需求。

产教融合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专业人才。

2.提高教育质量。

产教融合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促进产学研合作。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可以激发产学研合作的活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促进经济发展。

产教融合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1.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产教融合需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和高等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产教融合的目标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

四、产教融合的实施方式2.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习就业保障。

高等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就业保障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五、总结第二篇示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案是指将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融合模式不仅可以使教育理论与实践更加贴近现实,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更紧密的联系,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利益,促进三方共赢。

首先,学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方案。

其次,企业应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 师) 技 的人 却很少。 如高职高专铁道运输类交通运营管理 程, 同时安 排客运实训 、 货运实训 和行车实训等三方 面的实 践内 容。 实 , 其 完全可以将理论与同类 的实践课合二为一 , 不是形式上 的分与和 , 而是从认 识到实施 全程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如客 运组织与客运 实训应该设置为 同一门课程 , 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思
培养方案和教学 目标 的确定上 , 始终不能摆脱传统学历教育 的束
缚, 追求学科体系 , 追求理论 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尤其 是专业课 的 设置 ,或者将同一 目标 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环节分设课 程 , 或
“ 十一五” 是我 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的机遇期 , 高等职业 者一 门课 的理论部 分结束后 , 再将其 中的实践环节到校 内外单独 教育属于大众化 、 就业 教育 , 它与普通本科教育 的主要区别在 于 进行 , 客观上造成理实一体化模式无法整体深入。
朱宝春
( 大连 交通 大学轨道 交 通技 术 学 院 , 宁 大连 16 0 ) 辽 101
【 摘要 】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 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 才 , 实践教 以传统教 育模 式为主 , 没有执行满 足高职需要 , 符合高职人才培 学在课 程设 置中 占很 大比例。 文章结合 多年从事不 同类型职业教 养特 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站在时代 、 会发 社 育和管理的 实践 , 高等职 业教 育培养 目标 出发 , 出了实施 理 展的高度 , 从 提 审视国内外 职业教育 的过去 、 现在 和未来 , 思想 观念 从
维普资讯
2总第 7 期) 0 0 ( 8年第 2期 8
现 代 企 业 文 化
MODERN ENTE RRI S CUL TURE

职业教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职业教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职业教育论文题目一、最新职业教育论文选题参考1、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3、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4、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5、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6、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7、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8、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9、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10、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1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12、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13、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14、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15、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16、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17、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18、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19、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20、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二、职业教育论文题目大全1、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4、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5、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6、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7、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9、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10、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11、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1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13、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再认识14、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15、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16、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7、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18、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19、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技术学范式20、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三、热门职业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2005:百万扩招——全国职成教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2、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投资策略研究3、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4、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5、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6、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7、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8、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9、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10、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定位、发展与模式(笔谈):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1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12、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13、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14、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一种新的分析框架15、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16、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17、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18、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19、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20、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创新四、关于职业教育毕业论文题目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3、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4、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5、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6、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7、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8、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9、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10、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11、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12、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13、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14、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15、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16、"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17、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18、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19、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20、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五、比较好写的职业教育论文题目1、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2、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3、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4、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驱动模式5、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6、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7、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9、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职业教育的变革10、《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课题连载(Ⅳ)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1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比较研究12、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13、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14、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15、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17、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18、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1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20、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分析及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1. 总体要求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 人才培养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特长,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行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构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教学方法与手段高等职业教育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5. 师资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和国外研修,提高教师综合素质6. 学生管理与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学生管理与服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全面的学生发展支持,如创业指导、就业服务、产学研合作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7. 质量保障与监控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外部评价,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办学水平8. 国际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推动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9. 终身教育与培训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终身教育与培训,为广大学习者提供灵活、便捷、高质量的学习服务,助力学习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学生管理、质量保障、国际化发展、终身教育等多个方面,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1. 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2. 产教融合的深入化高等职业教育应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引进企业项目、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程体系的模块化高等职业教育应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注重深度和广度;实践教学则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素质教学则关注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4. 教学方法的创新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虚拟现实等,提高教学效果5. 师资队伍的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企业实践、国外研修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6. 学生管理的个性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实施个性化学生管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特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支持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7. 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同时,加强外部评价,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办学水平8. 国际化发展的拓展化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推动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同时,加强学生交流,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9. 终身教育与培训的普及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终身教育与培训,为广大学习者提供灵活、便捷、高质量的学习服务同时,加强与企业、社区等合作,推动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场合1.教育政策制定:此文章可用于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时的参考,确保政策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需求2.学校发展规划: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可以依据此文章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3.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文章为基础,讨论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4.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教师和教育机构在设计课程和开发教材时,可以参考文章中关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建议5.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教师培训部门可以使用此文章来设计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6.学生职业规划:学生可以以此文章为指导,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7.社会评价与监督:社会公众和评价机构可以依据此文章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评价和监督,确保教育质量注意事项1.结合实际需求:在应用文章时,需要结合当地和行业的具体需求,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2.注重学生主体性: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平衡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要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4.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提供教师培训和发展的机会5.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6.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人才培养中,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理念,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7.终身教育理念: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8.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在应用文章时,要注意保护学生和教师的个人隐私信息,确保信息安全9.遵守法律法规: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时,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教育活动的合法性通过以上应用场合和注意事项的指导,可以更好地应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实施路径探索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实施路径探索

52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1·09下半月1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意义(1)有利于加强内涵建设,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践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简称“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保障办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切入点,是落实“双高”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提质增效、创新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

传统高职教育主要在参照高等教育学科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无法聚焦形成自身职教特色,导致学生技术技能难以达到企业需求。

高职院校开展“三教”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质增效为方向,促使高职教育抛弃传统体系和模式,围绕“以生为本”“三全育人”,加强内涵建设,牢固树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2)有利于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设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专业群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是对接产业需求,适应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纽带。

高职院校传统专业示范引领性不强,专业建设主要依据自身师资、实训条件和企业需求开设,并根据专业名称组建二级院(系),部分专业之间关联性不强。

根据“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理念组建的专业群,将传统离散的单个专业,有机融合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充分发挥专业集群效应,充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共享效益,系统推进“三教”改革,聚焦自身职教特色,推动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3)有利于打造优秀教学创新团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教材、教法决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关键。

开展“三教”改革,尤其在教师团队方面,有利于整合教师资源,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创新团队。

通过开发新型教材,采用新的教育模式和手段,从整体上促进高职教育资源优化提升,打造优秀教学创新团队,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镇江高专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体现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四)规范性原则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强化高职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强化高职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综合实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 合实训 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 学体系 中的重要组 1综 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 的专业技术 、应用能力及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 力的重要途径 ,是教育过程 中不可缺 少的重要 环节 ,通过这一环节 ,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 的培养 。实践教学 不仅是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 程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环节 , 使学生逐步锻炼 出创造性解 决实际问 题 的能力 ,即创新能力 ,这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的职业 岗位群 的关 键 能力 。 高职教育的 人 才特色概括为 :必须有较高 的文化基础素质 ;必须 有较 高的技术应 用能力 ;必须有较宽的就业 岗位的适应能力 。其 中有 较 高的技术应用 能力是 核心 ,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对知识 、 技能 、态度 的学 习与应 用的基础上 ,在实践学习过程 中将三者有机结 合 ,相互渗透 ,发展整合 成职业能力 ,它集中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和 转化及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更多 的是继续学习的潜在能力 。 ( )综 合实 训 的必要 性 。加强 实践 教学 是教 学改 革 的必然 要 2 求 ,在实践教学 中,根据专业培养 目 标分为基本技 能、专业技能、技 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 ,而基本技能在教学和 实验 中去完成 ,专业技 能是将所学专业理论、技能在综合实训 中去融合 ,经过这两项 的训练
1 现阶段 高职教 育的特点和培养 目标
我 国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培养 目标的定位是 “ 高等职业教育 应以培 养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 旨,建立 以基本 素质 和 技术应 用能力培 养为主 线的教学 体系 ,专业课 应加强 针对性 和实用
性 ,实践教学要以培 养学生专业应 用能力为主”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 实用型 人才是高职教育任务之 一。然 而 ,学生今后工作 岗位的不确定 性 , 求学生在校应 掌握的不仅是某 一专业 的基 础理论与知识 ,更重 要

浅谈中职教育的知行合一

浅谈中职教育的知行合一

浅谈中职教育的知行合一云南红河技师学院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 661699摘要“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揭示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学以致用和崇尚实践的“知行合一”观,对中等职业院校长期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探讨了中职教育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总结了当前中职教育“知”和“行”分离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何在中职教育中推进“知行合一”。

关键词:中职教育、知行合一一、中职教育的“知行合一”理论1.“知行合一”理论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核心思想。

知行关系,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在“知”和“行”上下功夫,要做到真“知”,深“知”,还要重视身体力行。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知”和“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指导思想,后者又能够反作用于前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

2.中职教育“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未来几年中职教育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生源会逐步减少。

中职教育必须区别于中高等学校的应试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推进“知行合一”,突出自身优势和特点,在提高操作水平、动手能力上下苦功夫,培养更好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二、中职教育“知行合一”存在的问题1.中职教育知与行的脱离虽然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推广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实训室及相应工位的配备也越来越多,但中职教育仍存在重知轻行的情况,中职学校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体化教师队伍结构存在问题。

青年教师阅历较浅。

目前,中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大学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对于所从事的专业教学大多是纸上谈兵,课堂管理、教学经验,以及实践能力都不足,专业教学水平也亟待提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探索过程、探索成果值得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联动;岗位调研;工学结合课题:本文是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高职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深化教学产教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笔者学校财会金融学院会计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产业、行业、中小企业,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专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与云南商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长顺商务代理(云南)有限公司(协会)、昆明瑞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协会)、云南瑞宸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昆明昌鼎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协会)、北京用友、深圳金蝶、东莞百正税务师事务所、昆明南方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协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课程学习内容与工厂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知识通过螺旋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工作岗位中,“工学交替”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实习交替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产教结合”以真实的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围绕生产、管理的一线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环境。

职业学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

职业学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

摘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不断得到应用,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勤于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要善于总结,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内涵,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部分职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本文指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有一定限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组合,是知识、技能、能力培养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职业学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误区On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ory -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n Vocational Schools //Zhou Tianzuo Abstract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has been applied.In implementation process,we should be diligent in thinking and summarization,so as to discover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m in practical teaching.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a few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is paper aims to solve these misunderstandings.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errorAuthor ’s address Southeast Guiz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for Nationalities,556000,Kaili,Guizhou,China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高技能技术人才。

传统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搞好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技能;实践教学;教学改革0 引言在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课型,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更为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养成科学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在实践教学的准备、观察、操作和完成后的总结分析的全过程中,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明确高职教育应着眼于使学生获得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实践教学改革中重点在课程实验、实习及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进行改革,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加大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力度,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容易择业、就业,胜任岗位工作,满足社会对岗位所需人才的要求。

下面谈一些具体改革措施,与大家探讨在哪些方面进行高职实践教学改革。

1 更新观念,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树立高职教育把理论融入实践课程的整合观,强调“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新观念。

2 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成规模发展的时间较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许多问题尚在研究摸索阶段,尤其是专业建设中的实践教学,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实践教学三类(3篇)

大学实践教学三类(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大学实践教学的三种类型,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实验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验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2. 突出实践性。

实验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强调创新性。

实验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实验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 基础实验: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2. 专业实验:针对各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专业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实验技能和方法。

3. 综合性实验:结合多个学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实践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实习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实际性。

实习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实际工作环境,亲身感受职场氛围,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 职业性。

实习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掌握职业技能,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 实用性。

实习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学知识。

实习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 校企合作实习: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工作流程和职业规范。

2. 产学研结合实习: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习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各界开始关注和讨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其中,课程改革作为关键领域之一,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育的同时,也对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设置与实践相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课程设置成为一大特点。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需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在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增加临床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护理工作并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任务的要求。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方面。

这些素养是职业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职场中能否融入并取得长远发展的关键。

因此,课程改革中应该增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举行职业道德讲座、开展团队合作项目以及模拟职场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职场规则、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并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实践性课程的强化实践性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因此,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性课程的设置。

实践性课程可以采用包括实习、实训、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中,可以设置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电子商务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电子商务的流程和操作,并培养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师培训与专业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还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专业化建设。

黄炎培“做学合一”视域下职业院校院校工匠培育研究[1]

黄炎培“做学合一”视域下职业院校院校工匠培育研究[1]

黄炎培“做学合一”视域下职业院校院校工匠培育研究[1]摘要:“做学合一”是黄炎培先生重要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对新时期以培养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为时代使命的职业院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传承和发展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探究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中实现工匠培育的路径,助力大国工匠的培养。

关键词:黄炎培;做学合一;职业教育;工匠培育我国职业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蓬勃成长,包含技工院校在内的职业教育院校数量增长明显、规模扩大迅速,但职业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教学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因此,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仍是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而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其职业教育思想在吸收西方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与我国教育传统和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实情进行了有效融合打磨,至今仍然深远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做学合一”的本质属性阐释“做学合一”是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教学原则,主要解决的是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教育与生产的关系问题。

“做学合一”教育理念贯穿于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准确和全面把握“做学合一”,需将其融入到黄炎培先生的整体职业教育思想中理解。

1.从办学宗旨来看,针对当时教育与社会生产及民众生活脱节、读书与动手分家的现象,黄炎培提出“办职业教育,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

”“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配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

”[1]等,指明了职业教育不应是独立于社会和民生的,而应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当地的。

2.从培养目标来看,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的目标,很简单,很分明,是给人家一种实际上服务的知能,得了以后,要去实地应用的。

”[2]“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

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界,需手脑并用。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中等 职 业 中 学教 育 课 程现 存 的 问 题
二、 当前 普遍 存 在 中职 教 育 理 论 与实 践 课 程 二元 分 裂 状况
中等 职 业 教 育 理论 课 与 实 践 课 程 整合 上存 在 的问 题 , 此 在 中 职 因
我 国的 中 职教 育 发 展 较 晚 , 论 是 师 资 的培 养 还 是 学 校 的 管 理 模 无
来 学 习 理 论 知识 ( 专 、 础 ) 只有 花 4 %的时 间 学 习 本 专 业 的 知 识 含 基 , 5 3培养 出 的毕 业 生 与社 会 要 求 有 一 定 的 差 距 。 从 课 程 论 角 度 看 , . 及 实 践 操 作 。从 课 程 结 构 看 , 一年 级 以基 础 课 为 重 点 每 周 只有 5 6节 理 论课 与实 践 课 的 分 裂 以及 注 重 理 论课 的 学 习 . 然 培养 出 的学 生 操 - 必
学科管理下 . 学校 的 教 学 有 意 无意 中偏 向 了传 授 文 化 课 或 过 于 强 调 专 造 成 各 中职 学 校 教 育 特 色 的湮 灭 和 趋 同 。 在 东莞 各 中职 学校 中都 开 如 业 知识 的 系统 性 和完 整性 , 使课 程 体 系 趋 向 以学 科 为 导 向 的 “ 识 本 了 会计 专 业 、 知 电脑 专业 等 , 由于 在 课 程计 划 上 大致 相 同 , 教 材 上 统 一 在 位 ” 式 , 一 是 某 校 2 0 届 会 计 专 业 毕 业生 三 年 的 课 程 设 置 : 模 附件 08 使 用 指定 教 材 , 校 之 间培 养 出 的毕 业 生 同 质 化 性 状 十 分 鲜 明 , 全 各 完 从 该 校 的课 程 设 置 来 看 , 会计 专 业 的 学 生 三 年 中要 花 5 %的 时 间 没 有 体现 出教 育 的 特 性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论述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并以任务驱动整合模式、“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为例,阐述了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学科式课程模式;任务驱动整合模式一,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编辑。

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

理论课一般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

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奠基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

两类课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

但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看,这两类课程由于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不默契,运作不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相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

“三段式”课程是当前高职课程结构和分类的一种通用模式。

即把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进行教学。

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1)从课程内容看,以理论知识为主体。

前两“段”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80%的比例,同时理论知识教学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而实践教学要求和规范比较模糊,不够完善。

(2)从课程结构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

(3)从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

(4)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践行。

(5)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

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平行叠加,并未进行科学整合,在课程实施上也是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规律和特点是相违背的。

2.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衡。

从时间的总体分配看,现行高职一般第一学年学习普通文化课,第二学年为专业课,第三学年上实习实践课。

而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就是一个学期。

形成了4:1,甚至5:1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习时间比。

再从具体的课时执行看,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40%”,但据调查,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多数高职院校实践课开出率都低于这个比例,好一点的也只有 30%[l]。

3.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科学整合。

考察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不科学的问题主要有三:(1)时间整合不科学。

依据前述,高职前两年学习理论课,第三年才进入实践环节。

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太长,很不科学。

一方面,学生前面学理论时对实践根本不了解,没有实践背景和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性、针对性、动机性不强,而且知行脱节,前学后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偏后,相隔两年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大打折扣。

(2)展开顺序不科学。

“三段式”课程的展开顺序是先理论后实践。

以理论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切人点,难免有错位之嫌。

(3)方法整合不科学。

现行高职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的是叠加式的整合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只是被机械地叠加拼合在一起,二者之间形成的是基础和承载的依附关系,而且实践课还在实际操作中被“矮化”和“窄化”。

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两类课型长期貌合神离、二元分裂的现状。

其所形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课程观念失去准绳。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而当下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奉行的却是理论先行、理论为主的教学策略,理论知识依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

这就必然造成课程建构与课程目标的冲突、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背反,其结果只能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远。

问题在于随着知识增长和频变的加快,终身学习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人
们还不得不寻求一种普适性和超稳定性的知识结构,这就必然趋向科学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职业教育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也有意无意地存在着趋附和/顷应学术教育的倾向。

这就使得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课程观在社会背景和课程实践的双重挤压下,变得摇摆不定,无所适从。

2.办学特色湮灭趋同。

课程设置和实践上的理论化倾向,必然造成高职教育特色的湮灭和趋同。

许多高职院校在理念上都提出大致相同的口号,在实践上实行大致相同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计划上编制大致不差的版本,在教材上统一使用“规划教材”、“推荐教材”等,同质化性状十分鲜明。

其结果最终导致千篇一律的办学模式和千校一面的风格雷同。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趋同还带给人们消极的心理暗示:高职教育就应该这样办,而这样的逻辑思维又进一步强化了盲目从众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从课程论角度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裂以及偏重理论课的操作,是造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内在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理论课并不支持实践能力的形成。

它决不像人们通常所想像的那样:理论知识学好了,基础打牢了,实践能力就会在迁移中生成。

事实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支持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它并不关涉和支持实践知识的产生,更与实践技能的养成相去甚远。

另一方面,实践课“缩水”,并以很不科学的方式安排实施,学生训练不到位、训练低效化,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