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12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张耒的这首《初见嵩山》,写法很别致。
作者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
诗的前两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
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本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在表现作者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作者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对整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回答第一问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就很容易答出是“惊喜和亲切”,同时第二问这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也就不难答出是通过层层铺垫委婉地表现出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流于空洞。
2012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
2012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北京卷)柳 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10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福建卷)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诗歌语言
高考总复习· 语文
3.炼色彩词 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这首诗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 果。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答案】“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 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 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 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 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旺火,多么绮丽,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的红,青红互 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 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 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 赋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赏心悦目。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知识整合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 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 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 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 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加两个“而”字成“仕宦 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使文义大为增光。从上面所引的 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答案】 示例一: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 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 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里的耳目。生理 的耳目实见实听,心里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 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 距甚远。 示例二: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 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 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 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想象的 空间。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6预测试题及答案
1、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熌灼shuò曲折q? 山坳ào 石磴chãngB.熌灼shuò曲折qū山坳yòu 石磴dângC.熌灼zhuó曲折q? 山坳yòu 石磴chãngD.熌灼zhuó曲折qū山坳ào 石磴dâng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2、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熌灼shuò曲折q? 山坳ào 石磴chãngB.熌灼shuò曲折qū山坳yòu 石磴dângC.熌灼zhuó曲折q? 山坳yòu 石磴chãngD.熌灼zhuó曲折qū山坳ào 石磴dâng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初见嵩山阅读附答案
初见嵩山阅读附答案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冬风吹雨去,数峰清癯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联,累遭贬谪。
浏览题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境?这样的心境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答:
9.“数峰清癯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癯”有何精神内涵?(6分)
答:
浏览附谜底
8.初见嵩山,作者心境欣喜而又亲切。
这类心境是铺垫出来的。
①作者奔波风尘,全靠青山开阔胸襟,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应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欣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9.①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当中突现,基于这类观感,作者应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癯”形容山峰,凸起山峰的高峻挺立,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应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与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构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癯”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高考全国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二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二)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解析】还未展开芳心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答:【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2012年语文高考真题 诗歌鉴赏题(标准整理版 含答案)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1、(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2、(辽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3、(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和“客船”。
(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5、(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北京渣油泵黄。
2012高考诗歌鉴赏题详解
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2012年高考辽宁语文(含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及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辽宁高考真题语文卷(04年到12年)诗歌真题及答案
0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拭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宋·王安石宋·方惟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012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原诗、答案、翻译)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 初见嵩山 张耒 •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 轼牵连,累遭贬谪。 •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 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 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 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 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 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 二字的妙处。(4分) 【翻译】: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 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 天晴之后的雪景,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 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 山在向我涌来。
江城
【翻译】:西城的杨柳轻轻的逗弄着春天,这勾起
我离别忧愁,止不住热泪盈眶。还记得你深情地为我 栓归来的小舟,还有那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我们 当年离别的情形;如今你不见,只见水空流。美好的 青春不为少年停留。悠悠离别恨,何时是个头?柳絮 飞舞,落花满地的时节我登上楼。即便春江水都是泪 水,也流不尽我心中的忧愁。
咏怀古迹等咏史怀古诗鉴赏(实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什么态度, 立意是否有深浅之别。请作 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 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链接高考----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安史之乱,杨贵妃赐死马嵬坡 (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以唐玄宗时的藩镇之乱 (体悟感情) 讽作者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借古讽今、用典、对比、反衬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 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 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 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 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2012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 诗简析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 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 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 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 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 可。)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 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 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 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 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 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 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方法点拨】(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 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辽宁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
辽宁省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2012辽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8.【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9.【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方法点拨】(1)解释该句的意思。
(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
(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张耒《初见嵩山》阅读答案
张耒《初见嵩山》阅读答案初见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①赖:依赖,凭借。
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一:(1)诗的第二句写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加以赏。
(4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
请简要赏“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
(4分)【答案】(1)衬托(铺垫)。
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
(意思对即可)(2)此诗用“清瘦”形容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
(意思对即可)二:(1)诗题为“初见山”,但作者却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为“山”的出场做了一系列的铺垫,直到末句才出现所见的对象“山”,试结合诗歌前二句分本诗铺垫手法的运用。
(3分)(2)古人在诗中常“借物抒怀”,本诗作者是借山的什么特点来表现了自己怎样的人格操守?试结合诗歌尾句简要分。
(3分)【答案】三:1. 作者初见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
?(5分)?2.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答案】1、【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目为“初见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
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
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答案】初见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
?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012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汇编
2012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汇编(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辽宁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中大网校
辽宁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总分:150分及格:90分考试时间: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p style="text-align:center;"><strong>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strong></p><strong>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strong>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6分)(1)自我徂尔(2)少长咸集 (3)渚清沙白鸟飞回(4)人非生而知之者 (5)岸芷汀兰 (6)吟鞭东指即天涯(二)文言文阅读(15分)2、(3分)D3、(3分)C4、(3分)B5、(6分)(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6分)(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5分)C E8、(5分)(1)阿斗(刘禅)。
【情节要点】为寻找失散的阿斗,赵云多次杀入曹军。
曹操下令只能活捉赵云。
赵云抱护阿斗,四下厮杀,血满征袍,突出重围。
(2)葛朗台。
【情节要点】欧也妮母亲去世。
葛朗台认为女儿继承她母亲的巨额财产,会要了自己的命。
他借助克罗旭,要求女儿声明无条件放弃继承权。
欧也妮顺从了父亲。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6分)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0、(3分)C11、(2分)保持着纯真良知、政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张耒的这首《初见嵩山》,写法很别致。
作者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
诗的前两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
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本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在表现作者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作者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对整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回答第一问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就很容易答出是“惊喜和亲切”,同时第二问这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也就不难答出是通过层层铺垫委婉地表现出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流于空洞。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尾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的妙处和“清瘦”二字的精神内涵。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
天色向晚,北风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几座山峰的轮廓重又显现出来。
浓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
本来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现的。
但是一个“出”字,却把山峰动态化了,像是它们主动从云丛中挣脱了出来。
“清瘦”,使我们感到雨水荡涤后嵩山的洁净和峭奇。
那映衬着数峰的天幕,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纯净的。
因为只有如此,数峰“清瘦”的形态才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雨后群峰夕照图。
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的印象。
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
所以,本题要答得完整到位,不仅要求考生有很深的语言功底,还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