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丧葬礼俗

合集下载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是指汉族在死亡、埋葬、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对汉族丧葬风俗的介绍:
1. 停尸仪式:在古代,当有人去世后,丧家在其咽气后的三至五日之内必须停尸。

同时为亡者穿上整齐的衣服,将香烛点燃,食品供奉,并安排好丧事活动的进程。

2. 入殓仪式:接下来,丧家会给亡者洗澡更衣,并让他们穿着寿衣入殓。

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棺材下铺上五谷,如小麦、大豆、玉米、稻谷、高粱等,寓意五谷丰登。

3. 祭奠仪式:祭奠仪式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追思会、祭祀仪式等。

祭奠仪式的意义在于表达对亡者的缅怀和哀思之情。

4. 墓葬仪式:在完成祭奠仪式后,丧家会为亡者举行墓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地。

在墓葬过程中,丧家会进行一些特殊仪式,如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祈求保佑之意。

此外,汉族丧葬风俗中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烧纸钱、送灯等。

烧纸钱是汉族丧葬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墓地或家中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灯则是将灯笼送到寺庙或家中,为亡者照亮道路,使其平安到达彼岸。

总的来说,汉族丧葬风俗是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所表现出的悲痛和缅怀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习俗虽然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差异,但都是为了寄托哀思、尊重亡者和祈求保佑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逐渐被简化或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揭秘:汉朝的厚葬之风是如何形成的?探索汉朝的丧葬习俗

揭秘:汉朝的厚葬之风是如何形成的?探索汉朝的丧葬习俗

揭秘:汉朝的厚葬之风是如何形成的?探索汉朝的丧葬习俗说到汉朝的丧葬习俗,很多人会想到厚葬,实际上厚葬并非从汉代开始兴盛,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兴起。

.汉以前的厚葬风丧葬习俗是社会历程的多棱镜,它可以从多个层面映射出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当时人们对死亡的认知,汉王朝前后历经400余年的时间,丧葬习俗不可能一成不变。

一、春秋时期,百家争鸣1.儒家的看法春秋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孝道观念对往后几千年的丧葬习俗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敬其所尊,爱其所亲。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句话本身只是希望人们对待死去的人可以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受到尊敬和爱戴,并未切实倡导或者促成厚葬行为的出现,相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反而提倡节俭以及适度,要符合周礼,而过度和不及都是不被儒家提倡的背礼行为,且在孔子看来,丧礼的奢简并不是判断孝义的标准。

“儒家鼓励人们对葬礼采取比较重视的态度。

真正的儒家倡导厚葬是从孟子开始,孟子为其母送葬,其弟子充虞认为他制作的棺木太过奢华。

可见儒家的丧葬观到了孟子时已与孔子大不相同,由此厚葬也被冠以礼和孝的美名。

只不过孝道观念在之后各朝代统治者的理念中被逐渐拔高,成为导致厚葬的直接动因。

另一点就是有学者认为汉代的厚葬之风是缘由于汉承秦制,从秦代继承发展而来的,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

首先秦受法家思想影响很深,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已经使法家思想深入统治者和大部分民众的内心,而早期法家在丧葬方面提倡薄葬,他们大都是实用主义者另外,在河南三门峡、睡虎地秦墓中虽有兵器和竹简出土,但由于这些地区墓葬多是征战牺牲的秦军将士、官吏,所以这些随葬品对他们来说是生前经常使用的器物,也属于实用器物。

2. 法家的角度而后法家思想发展到韩非时其丧葬观也发生了变化,韩非对儒家的厚葬和墨家的节葬都未做出批评,而是各论了两家之短长,主张取其中庸,因此到了战国后期,历代秦王的陵寝占地面积逐渐变大,在陵墓旁修建各种陪葬建筑,但从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来看却并非厚葬,秦东陵一号陵园即昭襄王陵南部主墓被盗,盗掘出竹简、漆木高足豆、玉片等物,都是一些日常实用之物,并无任何奢华的珍宝和制作的明器。

汉朝的丧葬制度墓葬与祭祀仪式

汉朝的丧葬制度墓葬与祭祀仪式

汉朝的丧葬制度墓葬与祭祀仪式汉朝的丧葬制度:墓葬与祭祀仪式中国历史上,汉朝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其丧葬制度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本文将从墓葬与祭祀仪式两个方面来介绍汉朝的丧葬制度。

一、墓葬制度在汉朝,墓葬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与发展。

根据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不同,墓葬等级分为三级:上、中、下。

上级墓为皇室贵族和功臣所用,规模宏大,布局精细。

例如,王陵、东汉明陵就是汉朝最有代表性的墓葬之一。

中级墓适用于一般的官员和富裕的平民,规模适中。

下级墓普通百姓使用,规模相对较小。

汉朝的墓葬布局注重方位和风水。

墓前通常修建坛台,称为“天人合一”,象征着死者与天地的交汇。

墓穴选择在山区或山丘上,以便获得更好的风水条件。

坟头常常栽种大量松柏等树木,寓意长寿与永生。

除了墓穴,汉朝的墓地还包括寿星陵、配偶墓和墓道。

寿星陵是指死者的配偶在其死后修建的合葬墓,以表示夫妻情深。

墓道是用来连接墓穴和地面的道路,有些墓葬还会在墓道设置石雕、石刻等文物,以展示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二、祭祀仪式在汉朝,祭祀仪式是尊敬祖先和纪念逝者的重要方式。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丧葬祭祀的重要日期,称为清明节。

这一天,亲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拜和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祭祀仪式的具体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祭拜、祭祀和祈福。

祭拜是指向祖先致敬,并献上食品和酒水。

祭祀是祭司或宗教人士主持的仪式,通过焚香、燃烧纸钱等形式,向祖先表达敬意和祈祷。

祈福是向祖先祈求保佑和福运,希望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抚和超度。

丧葬祭祀还包括音乐、舞蹈和朗诵等文艺表演,以庆祝逝者的生平和贡献。

汉朝的祭祀仪式非常庄重,反映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死的认识。

结语汉朝的丧葬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规范与文化的高度发展。

墓葬的等级划分和布局精细,彰显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差距。

而祭拜仪式则是对逝者的敬意与思念的表达,通过祈福和祭祀来祈求祖先的保佑与超度。

汉朝的丧葬制度不仅是社会仪式的一部分,更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后世的丧葬风俗与文化观念。

汉代厚葬文化

汉代厚葬文化

汉代厚葬文化
汉代的厚葬文化源于汉族传统习俗,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如北魏、晋、唐、宋、元、明等历史时期的葬礼文化形式也不断的发展升级。

主要体现在大致以下几方面:
一是葬礼形式多样。

包括以火葬、水葬、陵园葬、野外葬礼等。

其中以火葬和水葬为主要形式,而陵园葬则以子女把父母葬入家族陵园为主要形式。

火葬规范严格,葬礼有统一的规定。

在唐代,以婚丧葬礼为主要表现,有寅日葬礼、戊日葬礼、申日葬礼等,每种葬礼形式都有明确的名称和次序,大多以人数和金钱来决定。

二是审慎的表彰葬礼。

汉代的葬礼礼仪非常复杂,有礼物盒、花束、序乐、冲礼、声调、遣才等等。

凡是死者家属和朋友,都要负责完成葬礼仪式,给死者做仪式上的表彰,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情感。

三是重视宗教仪式。

汉代尊崇和祭祀祖先的信仰也逐渐形成了宗教仪式的形式,比如通过祭祖、祭天、祭坛、祭母、祭祝等仪式来展示敬畏、祭拜、感恩之情。

四是理性。

汉代的厚葬文化注重理性分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财力有限的家庭费用最大化地利用,调整葬礼仪式形式,控制葬礼成本,以节约家庭财力精神而见长。

汉族丧葬习俗

汉族丧葬习俗

汉族丧葬习俗汉族丧葬习俗宙生日月东升西降,时逢白昼轮回复始;草木皆季春发冬眠,人生时命终就归魂。

和政地区汉族丧葬文化习俗传承祖先崇拜和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形成了延续至今习俗并蓄的礼仪和祭祀程序。

汉葬基本实行土葬,辅之以火葬(火葬者多为恶性疾病、月间产、孕妇、年轻突发死亡者)。

老年人病逝或寿终正寝者,一般不会火葬。

如果那样,会遭到别人的"笑话"。

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既注重亡故者归土后的安葬,也崇尚来世的修行和对灵魂超度,更以孝道而显昭世人。

汉族的丧葬仪式一般有几个主要过程。

一、净身冥灯。

每当人老或病危时,儿女或请村中长辈给垂危弥留之人洗浴净身。

如剃头、修面、剪指甲。

在病人咽气(断气)前,要在病人房中、院落、大门点燃"佛灯",意为亡魂一时进入阴间,双目不能适应黑暗,点着冥灯可以让亡魂顺利走上黄泉之路。

二、穿寿衣。

人咽气后既要给遗体闭目合嘴,还要请本村庄与亡者平辈中的年长者为死者穿寿衣。

寿衣须衣、鞋、袜齐全。

无论冬夏均着棉衣,一般要穿上五下三,有衬衣、棉衣、罩衣;家境富裕的可穿五件、七件不等。

后将遗体仰面安放在正堂(上房)靠后墙中央的灵床上,将两足并拢用麻衣片束捆,面盖冥钱。

三、带打狗饼。

挺好遗体后要在亡人左右手腕上带两串小饼(俗称打狗饼),便焚化纸钱,孝子连续哭喊三声。

民间传说亡人亡故后,要赴黄泉之路,到阴曹地府报到,路遇恶鬼和恶狗挡道,亡魂可以用打狗饼打狗,使狗贪吃而放魂,亡魂携带的纸钱全用来贿赂挡路恶鬼,使亡魂顺利到达阎君地府。

然后在灵床前遮以幛幔,幔下设供桌,摆放亡人遗像,点着"长明灯",摆放祭祀献碗、茶酒及亡者身前喜娱之物等,另放民间手工纸货。

有金童玉女守于供桌左右,供桌前摆放烧纸盆。

灵堂布置完毕后在灵堂地铺上一层麦草,称为草铺。

亡人之子女和亲近晚辈(称孝子)执香跪于幛幔下的草铺,日夜守灵,焚香烧纸正式开始。

四、告丧。

在孝男孝女齐备于草铺时,由"总管"(村庄中操办丧事的总负责人)询问奔丧亲友,并一一记下,安排庄子里与亡者亲友熟悉的年轻人第二天凌晨四处奔赴"报丧"。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

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

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

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

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

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

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安葬,俗说"过山"、"出葬"。

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

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

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

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尽力为逝去的亲人提供最好的安葬方式,并且严肃尊重死者的遗体和灵魂。

在中国历史上,丧葬风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重,它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惜。

一、丧葬仪式中的礼节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丧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丧葬仪式的举行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警示和警醒。

在丧葬仪式中,人们要遵循许多礼节和规范,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在葬礼中要穿着适合的服装,不能言语轻浮,不能吃辣味食物等。

二、丧葬风俗的起源与背景汉族丧葬风俗起源于远古时代,是古代先民对死亡和生命的一种共同认知和传统习俗。

在中国古代,丧葬风俗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深刻的敬畏和崇敬之心。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通过不同的仪式和礼节来纪念逝者,祭奠祖先,并祈求祖灵的庇护和保佑。

三、丧葬风俗中的禁忌和习俗在汉族丧葬风俗中,有许多禁忌和习俗。

在葬礼中人们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谈笑风生,更不能哭泣过度,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还有一些其他的禁忌和规定,比如不能在葬礼上带有洁癖的行为,不能带有丧家相冲的物件等。

汉族丧葬风俗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通过祭祀可以安抚祖灵,保佑子孙后代。

人们在丧葬仪式中会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仪式,比如祭祀祖先、祭奠逝者等。

祭祀仪式通常会在葬礼的最后举行,以示对逝者的缅怀和怀念。

五、丧葬风俗的演变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汉族丧葬风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今天,人们对丧葬风俗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和调整,但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始终没有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丧葬风俗的看法和态度也被重新审视和认识,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第二篇示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亲情的表达。

中国丧葬文化:秦汉(6)

中国丧葬文化:秦汉(6)

中国丧葬文化:秦汉(6)中国丧葬文化:秦汉(6)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上期文章最后我们一起品鉴了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旌幡,其实马王堆2号汉墓、临沂金雀山汉墓的旌幡与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也都有细致精美的彩色图画,堪称佳品。

此外,旌幡上书写墓主姓名、籍贯的,在考古中也有发现。

例如甘肃武威磨咀子23号墓所出土的东汉铭旌,在麻布上有墨书篆文两行,上书“平陵敬事里张伯升之柩过所毋留”;两行铭文之上各绘一圆形,左为“朱地墨乌”,右为“墨绘回龙而身涂朱者”;铭旌的上端用一树枝为横轴。

帛画局部细节至于上面的绘画,过去解释为“内绘四灵之二。

”安志敏先生认为此说不妥,他认为“实际上是代表着日月的形象,左侧很明显是太阳及其所载的金乌;右侧为月亮,所载者当为蟾蜍,可能由于漫漶不清,致被误释为龙。

”1972年出土的东汉铭旌,除质地为绢外,其形制与前一件一致,上有单行的墨书篆文,作“姑臧东乡利居里出”,铭文的上面,有日月图像,右侧载三足乌、七尾狐,左侧载有蟾蜍、玉兔。

这一发现从侧面印证了安先生的看法。

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是汉代丧葬礼仪中比较盛行的一种葬制。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部分葬制。

黄肠题凑《后汉书·礼仪志下》载大丧云:“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

”刘注引《汉旧仪》云:“梓宫柏黄肠题凑椁。

而臣下或亦僭用之。

”《群书治要》引崔寇《政论》曰:“送终之冢亦无法度,至用檽梓黄肠,多藏宝货,烹牛作倡,高坟大寝。

盖汉天子之椁,以柏黄肠为里而表以石。

”但凡是有原则就有例外,黄肠题凑虽是帝王陵墓葬制,经皇帝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黄肠题凑。

比如《汉书霍光传》记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

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

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官、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

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

”又如,《汉书·董贤传》:“(帝)令将作为贤起冢茔义陵旁,内为便房,刚柏题凑。

丁忧守制[古代守丧制度,起于汉代

丁忧守制[古代守丧制度,起于汉代

丁忧守制[古代守丧制度,起于汉代原指遇到父母丧事。

后多专指官员居丧。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这一礼制源于汉代,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则无论这个人任何官何职,不管是当朝宰相还是七品县令,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就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基本信息中文名丁忧守制出处会典释义旧时守丧的规矩简介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制中,有一个名为“丁忧”的守丧制度,也称为丁艰。

在古代,“丁”和“忧”的意思和我们现代是大不同的,“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连起来“丁忧”就是遭逢居丧之意。

而遭逢居丧时,做儿女的都要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来“守制”。

起源宋代,由太常礼院掌其事,凡官员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承重孙如父已先亡,也须解官,服满后起复。

夺情则另有规定。

后世大体相同。

清代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

《汉书·薛宣传》:“宣有两弟明、修,后母常从修居官......后母病死,修去官持服。

”《宋史·礼志二八》:“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

又诏:'川陕、广南、福建路官,丁忧不得离任,既受代而丧制未毕者,许其终制。

”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二》:“丁忧事例。

”《会典》:内外官员例合地制者,在内(在朝)由该部具题关给执照,在外(在地方)由该抚照例题咨,回籍守制。

京官取具同乡官印结,外官取具原籍地方官印甘各结......开明呈报,俱以闻丧月日为始,不计闰二十七个月,服满起复。

”又“督抚丁忧,不得遽行送印,其任内文卷,择司道一人代行,听候谕旨方准离任。

”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假100天,大祥、小祥、卒哭等忌日另给假日。

规定法律规定,丁忧人不能租赁私人房屋居住。

丁忧守制:旧时守丧的规矩。

父母去世,儿子需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汉民族传统丧葬风俗

汉民族传统丧葬风俗

汉民族传统丧葬风俗原创/梁沫之丧葬制度是一个种族乃至民族文化习俗的重要特点。

各个民族的风俗特点,在丧葬方面也显现出不同之处。

在古代中国,等级制度还是相对很严格的。

因此在丧葬方面,也会有相应的体现。

同样是死,在说法和称呼上面就有尊卑、贵贱之差别。

皇帝、皇后曰:崩。

公侯贵戚曰:薨。

大臣要员曰:卒。

士曰:不禄。

平常的百姓庶人曰:死等。

平常汉人家人中有人死,则禁止婚娶娱乐等活动。

过三日开始服丧。

要服素服。

披麻戴孝。

妇人要除去首饰。

从服丧日开始,满27日才可以释服。

个别出仕做官还需要辞官守孝3年。

服丧要戴麻布冠。

扎麻制腰带,麻制鞋。

每日晨要设置香案进行哭丧。

汉族丧葬习俗,更多的是一种传统孝道。

汉族传统的葬式为土葬。

这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死后都会用棺材装殓尸首,曰:灵柩。

汉人传统喜爱以优质的松木、楠木等制造棺材。

很多汉人以死后能得一副好棺木为最大幸事。

同时土葬必有坟墓。

殡葬还需要有陪葬。

根据社会阶层等级不同陪葬物品等也不同。

帝王公侯肯定陪葬的要高级。

寻常老百姓也就可能很普通。

在帝王的陪葬品中,有不少贵重金银物品。

这也导致了历代汉族社会中盗墓这一职业的存在。

最近很流行的《盗墓笔记》就是根据盗墓这一职业所写的悬疑历险小说。

其实在古代盗墓是被人很看不起的。

首先是对死者的不尊敬。

古人对先人逝者是很尊敬的,这关乎到一种传统孝道,是一种社会伦理。

同时对逝者坟墓的位置、安葬时间等也是很讲究的。

有些坟墓要求有好的风水。

好的风水,对逝去人也是一种安慰,对活着的家人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荫庇。

可以保佑后人祖祖辈辈家族兴旺繁荣。

盗墓者盗墓,偷取陪葬品。

无疑是破坏了风水。

对逝者亲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逝去人的灵魂无法得以安慰。

盗墓在某种程度上无疑等于掘人祖坟。

当然,现在社会很多地方也不讲究风水了,也就无从再强调了。

再者,汉族传统风俗讲究厚葬。

因此有很多陪葬品是可以考究的文物。

盗墓者盗墓为了个人利益,无疑对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客观上的破坏。

略论汉代的丧葬礼制

略论汉代的丧葬礼制

略论汉代的丧葬礼制在汉代的礼制体系中,丧葬礼制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沐浴、饭含、玉衣、棺椁、墓室等葬具均有定制,报丧、奔丧、赙礼等丧葬习俗也广泛存在于各级社会之中。

同时,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并直接导致了大量社会财富靡费,社会风气日趋奢靡。

标签:汉代;丧葬;礼制汉代是一个重礼制的时代,故汉代的丧葬之礼颇为讲究。

官僚豪富和皇室之家对丧葬的规格和所行之礼十分看重,整个丧葬的程序也比较繁琐。

普通民人之家则相对要简单得多。

我国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的丧葬礼制,汉代基本上承袭了这一套古礼并有所发展。

一、死者的衣着礼制按照古礼的要求,当一个人刚刚死去的时候,家属要沐浴净身并将死者尸体放于地上。

《后汉书·礼仪志》载:“登遐,沐浴如礼。

”沐浴净身是表示对死者的敬重之意。

沐浴之后就可以将死者的尸体装殓入棺了,装殓时要使死者口中“饭含”,即表示死者不能饿着离去,口中必须含食物方可,但一般情况下,饭含之物则多用玉石珠贝。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登遐,饭含珠玉如礼。

”皇帝有时也亲自赐予高官大臣珠玉之物以作饭含之用,《后汉书·袁安传》记载:“逢卒于执金吾。

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

”人死后身上所穿的衣服或裹身之物各不相同。

富人贵族和官僚之家非常讲究衣衾的选择,所以常用钱币布帛来缠绕尸体,也有些富贵人家选用纩绵等物。

死者随身之物有衣、被等,达官贵族的衣物则有豪华的锦衣,即使是死亡的婴儿,也是用衣被包裹的。

汉代的葬具中也有使用“玉衣”的记载,玉衣又称玉匣或珠襦玉匣。

所说的玉衣是指用玉缝制的形似铠甲的衣装,上面用黄金做成条带,腰部以下用玉来捆扎,脚足上也用黄金织成的缕线捆扎。

《西京杂记》记载说:“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武帝匣上皆缕为蛟龙。

”汉代的皇帝及贵幸大臣一般有条件和资格享用此物。

汉代除有金缕玉衣以外,还有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但是级别则显得低了。

汉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汉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汉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汉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

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

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

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

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

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

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

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

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送葬又叫出殡。

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

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

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秦汉时期的丧葬习俗

秦汉时期的丧葬习俗

秦汉时期的‎丧葬习俗对皇帝来说‎,在他即位后‎不久便开始‎操办丧葬了‎,这就是作“寿陵”或曰“初陵”。

寿陵始见于‎战国。

秦王政初即‎位,即在骊山营‎建规模庞大‎的寿陵。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

”④有的皇帝即‎位数年以后‎方作陵。

到皇帝驾崩‎之时,他的陵墓也‎基本上作好‎了。

人初死,沐浴饭含。

饭含之物以‎玉石珠贝最‎为常见。

裹尸的衣衾‎,有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三‎种。

建国后在考‎古发掘中不‎断有这类葬‎衣出土。

据《续汉书·礼仪志》载,皇帝用金镂‎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镂‎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镂玉衣。

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如西汉时诸‎侯王可用金‎镂玉衣;东汉时的诸‎侯王也有用‎铜镂玉衣者‎。

其他人等,则用布帛之‎类裹尸,也有裸体而‎葬者。

宣布死讯,谓之发丧。

闻丧讯后,亲属无论是‎家居者,抑或外出者‎,均要赴丧;其不能亲赴‎者,则寄物以吊‎。

丧家具酒肉‎以飨吊唁者‎,并娱之以音‎乐。

对于王侯公‎卿,皇帝或遣使‎持节吊祭,或亲临其丧‎;对某些重臣‎谢世,天子往往罢‎朝三日,以示哀悼。

天子之丧,乃国之大事‎,发民男女哭‎临殿中。

文帝临死遗‎诏:“无发民哭临‎宫殿中”;“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①。

其后诸帝,遵以为故事‎。

文帝又令临‎丧的王侯百‎官等,“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

非旦夕临时‎,禁无得擅哭‎。

”②参加会丧的‎人员,有一定的限‎制。

如安帝崩后‎,废太子刘保‎(即顺帝)“以废黜,不得上殿亲‎临梓宫,悲号不食”③。

《礼制·王制》云:“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由于预作寿‎陵,秦汉诸帝停‎尸的时间大‎为缩短。

如文帝自崩‎至葬凡七日‎,故后人有“以日易月”之说。

送葬时,帝王用辒辌‎车,具黄屋左纛‎,大驾卤薄,礼仪甚重,丧车所过,街路有祭。

重臣之丧,国家或遣羽‎林孤儿挽送‎,或派军士列‎阵以送。

东汉时,常有皇帝或‎帝、后共同为重‎臣送葬之举‎。

两汉时期的厚葬之风

两汉时期的厚葬之风

被认为是惊世骇俗之举,《汉书》专为其立传,实际上是对其行为
[8]范晔.后汉书·宦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
的肯定;东汉的卢植临死“敕其子俭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
[9]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七年诏.北京:中华书局,1982.
帛而已”,其他如龚胜、张临、祭遵、马融、郑玄、范冉[19]等都是典
博山炉”、“铜莲子壶”等著名器物。其中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 时统治阶级提倡“以孝治天下”,在统治者的极力倡导下,儒家的
尤为奢华:原来的“玉衣”是用玉片以金属丝相连制成,而刘胜的 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玉衣则是用金丝相连,共用玉片 2498 片,金丝约 1100 克;窦绾 人们认为厚葬即是履行孝道,如果将先人从俭葬之,则是不孝的
葬现象十分突出,丧葬耗费尤为惊人。典型代表就是汉武帝的茂 富霸一乡,生活极为奢侈,厚葬成为他们夸富乡里,竞显奢侈的
陵。武帝 16 岁即位,第二年便开始为自己修建茂陵,历时 52 年, 一种手段。
陵园地面建筑非常宏伟,墓内殉葬品也极为豪华,“金钱财物,鸟
最后,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阶层在权贵富豪竞奢厚葬的影响
还没得到恢复,是不可能盛行厚葬的。西汉中期以后,社会经济 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其次,厚葬浪费大量社会财富,无益
发展稳定,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为这种 于死者,有损于生者,而且厚葬之墓大多难逃被盗掘的命运。汉
奢侈性的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
墓十墓九空,绝非夸张,可以说厚葬之初,也是盗墓之始。况且那
时的厚葬风气并非“孝悌之真行”[16];他还指出社会上厚葬之所
[2][3]班固.汉书·谷永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
以盛行,原因并非民性使然,而是“竞务者,敌政薄化使之然

汉代的丧葬制度

汉代的丧葬制度

汉代的丧葬制度
汉代的丧葬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可低估的。

在汉代,人们非常重视丧葬仪式,认为这样可以慰藉死者的灵魂,使其得到安宁。

本文将介绍汉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其丧葬仪式、葬地选择、葬礼用品等方面的内容。

一、丧葬仪式
汉代的丧葬仪式十分复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吊丧:死者的家属在灵堂前哀悼,哭泣不已。

2.孝服:死者的家属为死者穿着孝服,以表示哀悼之情。

3.灵车:死者的遗体被送上灵车,运送到墓地。

4.安葬:死者的遗体被放在墓地中,并进行祭拜。

5.烧纸:家属在墓地前烧纸,以祭拜死者的灵魂。

二、葬地选择
汉代的葬地选择十分严格,一般选择死者生前居住的地方或者祖先的墓地。

对于统治者和贵族来说,他们的葬地通常选择在山上或者在河边,以体现其高贵的地位。

同时,汉代的葬地也注重风水,认为葬地的好坏会影响死者的灵魂。

三、葬礼用品
汉代的葬礼用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丧车:丧车是用于运送死者遗体的工具,通常由多个车辆组成。

2.孝服:孝服是死者家属为死者穿着的服装,通常由多个颜色组成,以区分不同家庭的孝服。

3.灵杖:灵杖是用于主持葬礼的工具,通常由长杖和短杖组成。

4.香烛:香烛是用于祭拜死者的灵魂的工具,通常由多个蜡烛组成。

5.冥器:冥器是用于纪念死者的工具,包括花瓶、镜框、杯子等。

四、总结
汉代的丧葬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仪式复杂,葬地选择严格,葬礼用品丰富多彩。

通过了解汉代的丧葬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传统。

汉代丧葬制度

汉代丧葬制度

汉代丧葬制度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丧葬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汉代,丧葬制度与社会等级和地位息息相关,因此不同阶层的人们在丧葬仪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汉代的君主和贵族家族的丧葬仪式非常讲究,他们通常选择优美的地理位置来安葬亲人。

墓地通常位于山脚下或山顶,环境幽雅,以示尊贵。

而一般百姓的墓地则相对简单,多数位于平地或丘陵地带。

在汉代,丧葬仪式非常庄重,讲究礼仪。

根据《汉制》的规定,丧礼分为三个阶段:哭丧、行礼和安葬。

哭丧是指亲属和朋友为死者表示哀悼,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戴上纸帽子,拜祭祖先,哭喊以示哀悼。

行礼是指亲友和宾客在灵堂前举行祭奠仪式,焚烧牲畜、食品和贵重物品,以供给亡灵使用。

安葬阶段是整个丧葬仪式的最后一步,亲属和朋友将死者遗体安葬在墓地中。

汉代贵族的墓地通常规模庞大,有时候还会建造陪葬品和墓穴,以供死者享受来世的生活。

汉代丧葬制度还表现在丧葬用品的使用上。

贵族家族通常会在墓地中安放丰厚的陪葬品,如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以示尊贵和富有。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现了汉代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而一般百姓的墓地则较为简朴,陪葬品较少。

汉代丧葬制度的建立与当时的宗族制度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儒家强调家族的延
续和尊重祖先,因此丧葬制度也具有强烈的家族色彩。

同时,汉代社会中的不同阶层也通过丧葬制度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结构。

总之,汉代丧葬制度在社会等级、地位和家族观念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汉代丧葬礼俗略说

汉代丧葬礼俗略说

形式:
1、招魂
人初死必登屋招魂大呼死者名字使归。先秦两汉时,流行招魂复魄之 术。当时凡死者刚亡,都要招魂,欲求重生。不得重生,才真正进行丧礼。
2、沐浴
洗发澡身。濯发曰沐,澡身曰浴。死者沐浴为先秦、两汉较为流行的习俗, 沐浴在招魂之后进行,当死者即将咽气或者刚刚咽气之后,洗其头发和尸体。 方法大致和生人一样。沐浴之礼,时至今日,在民间仍有孑遗,当死者将死, 往往用水或酒予以洗头、洗手、洗脚。
5、幎(mi4)目
覆盖死者面部的巾。幎目是裹头后,用方布盖在死者的整个面部。
6、瑱(tian4)
用东西塞在耳内。
7、玉九窍葬俗
《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8、屦綦(ju4qi2)结跗(fu1)
用带子缠绕死者穿的鞋子,在脚背打结扣。《士丧礼》:“商祝掩,瑱,设幎目,乃屦, 綦结于跗”。与后面的“绞”的目的大致相同,大概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出走向生人作祟。
谢谢观赏
汉代丧葬礼俗形成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
政治上,经过了剪灭异姓诸侯王,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使封建中央集 权得到了空前巩固和统一。经济上,经过长期的修养生息和各种有效的措施, 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因此,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个人积蓄,都大有 增长。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丧葬礼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雄厚的质 基础,从而促进了汉代丧葬礼俗的发展。
9、殓
殓有小殓、大殓之别,举行两次仪式。给死者穿衣为小殓,小殓的时间为在死者去世 的第二天,设小殓床于堂,现在床上铺草席,席上铺绞(宽布条),绞上铺被子,然后给 死者穿上送终的衣服。古礼制定,无论死者尊卑,寿衣均为19层,实际上并没有用上这么 多。大殓则是将死者尸体入棺。大殓意味着死者与生者的最后诀别,棺内要备足春夏秋冬 之衣,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四时穿戴。衣服的套数依死者身份尊卑而定,天子百套,大夫 五十套,士三十套。如果家贫,无力制版,只好简易从事。尸体放入棺材后,将放入一些 贵重器物或死者生前珍爱之物,供其享用。殓毕,由工匠加盖棺盖,下钉封严。撤去殓床, 设置灵座,行祭奠之礼,至此大殓仪式结束。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常用玉衣作为殓 服,玉衣又称玉匣、玉柙。

靖远地域汉民族礼俗―丧礼

靖远地域汉民族礼俗―丧礼

靖远地域汉民族礼俗―丧礼白银民风民俗之靖远地域汉民族丧礼礼俗姓名:施福昌[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治国家,被称为“礼义之国”。

在传统社会中,礼节无处不在。

礼仪是从原始的群居社会逐渐演变而来的,群居社会由习俗确立,始于周朝。

古代的国家礼制大致可分为五种:吉祥、恶毒、客、武、精。

葬礼是五种仪式之一。

丧葬仪式是家庭和社会亲属关系的集中体现。

本文主要从靖远地区汉族传统丧葬仪式的仪式过程、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和对丧葬仪式改革的思考三个方面论述了仪式制度的意义、作用和表现。

【主题词】:丧葬仪式、文化内涵、改革思路治丧是中国人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之人所举办的一种活动。

丧事活动的来源历史悠久。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丧三日而殡。

”是说当时人死了要举办三天的丧事活动,才安葬。

对传统的治丧礼仪,我们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其中具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我们不宜提倡。

靖远地处甘肃省中部,民族众多,习俗各异,现就靖远地域汉民族治丧礼仪作一简单介绍。

一、葬礼时间表11.结束。

当一个凡人处于危险之中时,他的孩子和其他直系亲属应该守护在他身边,倾听老人的临终遗言,直到他的亲属去世,以示孝顺,这就是所谓的“临终”。

当亲人去世时,他们会哭泣和哀悼,然后把尸体抬到临时精神病床上。

在院子里焚烧死者的床垫和床垫,同时焚烧纸币,称为“倒烧纸”。

当死者去世时,人们燃放鞭炮以显示他的灵魂回归西方。

2、择时。

死者咽气以后,子女亲属商榷先请阴阳先生,避殃、择吉日、设灵堂、开吊、诵经、选吉地、定下葬时间。

然后组建临时治丧委员会,治丧委员会成员一般由本村或本社有声望者组成,根据子女亲属意见具体安排这次丧仪活动,多则七天,少则三天,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哀悼。

吉日确定后,会列出亲友名单,葬礼委员会会发送葬礼报告,或打电话或到门口报告死亡情况,并告诉他们抬葬的时间。

派人到门口报告葬礼。

尽量派有处理事务经验、会说话、懂礼仪的人。

对于离家较远的死者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和配偶,不宜直接报道死亡消息,而应采用更委婉的说法,如“危重”、“重病”等,以防止亲属在接到死亡消息后生病,影响葬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汉代,丧葬礼俗,原因,影响论文摘要: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丧葬礼俗颇为突出,它是在秦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而形成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

当然,汉代丧葬礼俗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并对当今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既有考古文化作为其客观存在的依据,也有典籍记载作为其历史事实的背景,同时,还有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共同实行的丧葬礼仪作为其真实生存的基础,因此,它是最宽广也是最真实的一种上下层文化交错的习俗。

”[1]所以,研究它对于我们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意义。

本文仅就汉代的丧葬礼俗作一粗略的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0-9-19 17:12∙回复∙允冠百王∙我的宠物是只羊∙18位粉丝∙4楼一汉代丧葬礼俗,内容颇为复杂多样。

在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中广泛存在。

之所以能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

1、“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从解释,从而对身边的事物存在恐惧与敬畏,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信仰。

伴随着这种信仰,人类不断围事物,与此同时,人类也试图对自身的存在作出解释,为了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和身死现象,灵魂说应用而生。

古人认为人死后肉体消失,但灵魂不灭,仍能参与和影响人们的一些活动。

这种观念一产生便迅速盛行,至汉代仍为各阶层的人们所汉代人相信人死灵魂永存,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

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田地和家禽、牲畜之类也制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随葬。

完全用现实生活来为死者构造地下世界,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2]。

这种现象在许多汉墓中均有发现,如古城汉墓,墓葬形制为带斜坡墓道的砖彻多室墓,由墓道、通道、前室、耳室几部分组成。

出土器物有釉陶仓、釉陶井、陶狗、陶鸡、五铢钱等。

汉人也相信“人死为鬼,有知”,可降福生者,亦可祸害生者,那么为求死者对生者的保佑,祭祀就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上至皇帝,下迄百姓,乐此不汉帝陵园中有寝,陵外立庙,均为祭祀之所。

班固《汉书·韦玄成传》载:“园中有寝、便殿。

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

到东汉时,陵园礼制除维持西汉礼俗外,开始举行规模空前的上陵礼。

官僚地主在坟墓前建有大规模的祠为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之场所。

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

家庭贫寒者,虽无力造祠堂,但仍要定期到祖坟吊祭,俗称“上冢”。

如汉武帝时的朱买臣,家贫,靠打柴为生,其妻去而嫁于他人。

一天,“买臣独行歌道中,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3]。

∙2010-9-19 17:14∙回复∙允冠百王∙我的宠物是只羊∙18位粉丝∙5楼2、汉代统治阶级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影响孝的观念在商周时已见于文献记载,后经春秋战国时儒家学派的整理、阐释与渲染,逐渐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一个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完整体系。

两汉时期,儒家非常提倡孝道思想。

儒家经学取得独尊的地位后,使“孝道”思想渗透到了统治阶级政策中。

统治者不但提倡孝道、褒奖孝行,而且以“孝”取仕、育人,甚至纳入法律。

文帝时多次对孝悌力田者,予以物资奖励,并“置三老,孝弟,力田常员”[3]。

武帝时,设立了常举科目“孝廉”,把它作为士民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

平帝时在基层学校庠序中以《孝经》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东汉则进一步提高《孝经》,把其视为治国安民的法典。

“《孝经》者,夫制礼,乐人之本。

”[5]在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下,“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表现在丧葬礼俗上就是厚葬成风。

厚葬在汉代可谓是兴盛至极,在帝王、贵戚、官僚等上层社会的丧葬礼仪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晋书·索琳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献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汉代在位最长的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据载:“陵高为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米,陵底边长240米”[1],气势极其宏观,并且随葬品极其丰厚。

《汉书·贡禹传》载:陵中“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

皇帝既然如此,下面的王侯勋戚、贵族官僚等,便肆无忌惮,大肆铺张。

《汉书·霍光传》载:大将霍光死后,朝廷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壁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奏各一具,枞木列藏椁十五具”,并“发三河卒穿复士,起冢祠堂”。

有鉴于此,有的士人批评厚葬,提倡薄葬,以矫世风,如王充、王符等人。

∙2010-9-19 17:15∙回复∙允冠百王∙我的宠物是只羊∙18位粉丝∙6楼3、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情况较好的时期,往往也是丧葬礼俗发展的高潮期”[6]。

汉承秦制,汉政权继承并发展了秦王朝的统治规模和封建专制制度,成功的把一统大业坚持数百年之久,显示出统一政权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汉初,百废待兴,统治阶级采取恢复生产、劝课农桑、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发展,使汉代出现了国力强盛、民众富庶的繁荣景象。

政治上,经过剪灭异姓诸侯王,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使封建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和统一。

经济上,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和各种有效的措施,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因此,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个人积蓄,都大有增长。

东汉时,在天下扰攘之后,重建大一统政权。

统治阶级继续采取了有利的政治、经济措施。

从而使政治更加巩固,经济更加发展,并且使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总之,两汉在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大部分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持续发展。

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等治世局面,为丧葬礼俗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010-9-19 17:16∙回复∙允冠百王∙我的宠物是只羊∙18位粉丝∙7楼二一种事物能够生存下去,就有它生存的价值和理由,丧葬礼俗也不例外。

汉代丧葬礼俗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需要,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但是它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汉代丧葬礼俗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无益于死者,有损于生者。

统治阶级仍然遵循儒家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不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还追求死后的享乐。

西汉以节俭著称的汉文帝修造霸陵时,“发近县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

[3]比较节俭的皇帝多是如此,更何况其他昏庸之辈,劳民伤财的程度可想而知。

如西汉成帝,初建延陵,已费十年,但对延陵不满,改建昌陵,五年不成,又回延陵重建,以至造成“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疲敝,府藏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3]的严重局面。

而贵族富豪之家,则在墓旁建造祠堂。

如《后汉书·安城孝侯赐传》载:“(光武)帝为(赐)营冢堂,起祠庙,置吏卒”。

至于民间,耗费虽不能与帝王富豪相比,但都竭力效仿,《汉书》曰:“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仿效,羞不相及,婚嫁尤崇侈靡,送死过度”。

如《汉书·韩信传》载:西汉初年还未发迹的韩信,因为家庭贫寒,母亲死后没有财力安葬,于是“营高燥地,傍可置万家者,以为冢”。

当然,也有亲行薄葬者,如龚胜、赵咨、梁商等。

他们的薄葬言行,虽对扭转世风并未起到多大作用,但毕竟使人感到了一丝清新之风。

∙2010-9-19 17:17 ∙回复∙允冠百王∙我的宠物是只羊∙18位粉丝∙8楼2、墓地占用了大量的可耕土地汉代坟丘广泛流行,除墓以外,各类墓上都有坟丘。

帝王坟丘之高、占地之广,可谓惊人。

汉代帝王之陵的陵园面积都很大,根据近年实测,“汉高祖长陵底部东西166.5米,南北155.4米,高31.64米;景帝阳陵底部东西166.5米,南北155.4米;武帝茂陵规模最大,底部边长231—234米,高46.5米。

昭帝以后诸陵,大致底部边长也都在150米上下,高30米以上”[7]。

东汉帝陵与西诸陵不相上下。

贵族、官僚也纷纷效仿,他们的墓丘务求其高,“积土如山,列树成林”[3]。

史书上所谓“窦氏青山”、“卫青庐山”、“霍去病祁连山”等,都是形容汉代勋戚坟冢高大。

这些墓地可谓占地之广。

地主、贵戚对土地占有的重视,还体现在“买地劵”上,它是一种随葬品。

在东汉贵戚、地主的随葬品中有时发现一种购买墓地的券约。

它出现在东汉前期,流行于中晚期。

现在所知出土与著录文字比较清楚、且有纪年的买地券10多件。

这种地券,它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使死者有所凭持,以保证对墓地的所有权不被侵犯。

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欲。

总之,这种以墓田自由买卖、借埋葬死者来扩充冢地,正是现实生活中土地兼并激烈的一种反映。

∙2010-9-19 17:17∙回复∙允冠百王9楼3、败坏了社会风气汉代丧葬礼俗败坏了社会风气,这主要体现在赙赠上。

人死以后,赠送财物给丧家叫赙赠。

它包括助丧和敛财两种情况。

前者为丧家贫寒,治丧有困难,亲朋邻里自动捐赠些钱或物,∙我的宠物是只羊∙18位粉丝∙帮助料理丧事。

这自然是好事。

后者则不然,它是借治丧向他人索取财物。

汉代,由于崇尚厚葬,治丧费用越来越大,所以,这种敛财性赙赠,也就极为盛行。

赙赠严重的危害了社会风气。

汉代,赙赠盛行,有的人在亲人死后,为多收赙赠,四方报丧,大宴宾客,毫无哀痛之情。

反而以送赙多少而划分亲疏,送赙多者则视为亲,少者则视为疏;有的人,尤其是地主官吏和乡绅豪吏,凭借权位,勒令他人送赙,以其来购置产业,发财致富,拉帮结派,徇私枉法。

就送赙者而言,虽然有的是出于对死者的哀悼和对丧家的同情;有的是慑于丧家的权势地位,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也有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以赙赠作为一种诱饵,从而导致官吏腐败,贪污受贿。

如西汉时的朱建:“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3],曾严词拒绝辟阳侯对他的拉拢。

后来,朱建母死,友人贾陵往见辟阳侯说:“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也”[3]。

辟阳侯遂送赙百金。

朱建受赙后,果然,反其往,变成了辟阳侯的死党。

文帝时,辟阳侯被淮南厉王所杀,朱建也畏罪自杀,死于受赙。

∙2010-9-19 17:18 ∙回复∙允冠百王∙我的宠物是只羊∙18位粉丝∙10楼三汉代丧葬礼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存在。

虽然它在某种意义上看,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为后世保存了相当数量的物质史料和文化财富,但更多的是给社会的安定繁荣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移风易俗,改革殡葬已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今社会国泰民安,人们的生活渐渐好起来,然而他们没有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归功于党的政策英明,而错误地认为是祖宗显灵,于是把大量钱财花在购置大片土地、营造祖坟、修建祠堂上面,从而导致死人在不断的吞噬着有限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