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此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管仲列传》教学,属于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管仲列传》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进而懂得“明断是非,见利思义”的道理,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观念、善于分析、自觉实践,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理解《管仲列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合作能力。
4.加强对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
二、教学内容:1.《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如何分析并理解《管仲列传》中的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课件、PPT等多媒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脉络和重点内容。
2.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促进学生思维开阔和组织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根据《管仲列传》和周围社会的实际案例运用,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用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的PPT,介绍《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讲授环节:以《管仲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环节:分别分组,让学生以“法律与制度,读世界,伦理与古今”为话题,组织小组轮流开展讨论,查找和总结彼此的思考方式和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分享。
4.案例教学环节:结合周围社会和同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解决与实践操作,探讨并演示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常见的内涵与实践。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估。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3. 领会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及《管仲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2. 分析管仲的出生背景、家族背景及其早年经历。
3. 讲述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及其成效。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管仲列传》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 理解管仲的政治理念及其在齐国的实践。
3.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
2. 管仲政治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文言文阅读技巧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管仲列传》的相关图片、图表、文献等。
2. 网络资源:查询与《管仲列传》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管仲列传》。
2. 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文献等。
4.2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及《管仲列传》的地位。
2. 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学生阅读《管仲列传》。
3. 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
4.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测试学生对《管仲列传》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5.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学习收获。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管仲列传》评论音乐《高山流水》,成语“管鲍之交”导入活动2【讲授】《管仲列传》评论1、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的成就?2、“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中管仲的“谋”具体有哪些?3、从文中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探讨:为什么文中花那么多的笔墨提及鲍叔牙?学情分析所带班级大多数同学文言基础较为欠缺,对文言文有一种不自觉的畏惧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文言文自身有阅读的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感觉文言文太枯燥,没有实用价值。
而《<史记>选读》中的文章大多数篇幅较长,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但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司马迁笔下,许多历史人物重现风采,许多历史事件再现生机。
比如说鲍叔牙多管仲的“知”,管仲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学生对此会心生向往。
利用好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把课文解读放到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值得期待的。
效果分析本课所教授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对他们学习是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授课过程中读课文或者回答问题采用齐读、指名、整体、小组,或者随机等多种形式,人人有话说,生生有事做,参与面较广。
运用多种辅助手段以及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学生积极性高。
通过评测练习和课堂回答问题所见,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个别语句翻译较通顺,但任然存在一些字词翻译不到位的情况。
教材分析《管仲列传》属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事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文章篇幅不长,讲述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真挚的友谊,以及管仲做齐国宰相期间,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的事情。
其中存在的文言现象和文言知识都值得认真学习。
通过对选文认真研读,一定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帮助学生掌握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分析《管仲列传》的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解读重要词汇、句子,翻译文段。
探讨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管仲的事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管仲列传》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生僻词汇、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管仲在国家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管仲列传》的内容,掌握相关背景知识。
准备教学案例、问题及讨论话题。
3.2 学生准备预习《管仲列传》,了解文章大意。
搜集与管仲相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管仲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文段,理解文章大意。
针对生僻词汇、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
分析管仲在国家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4.4 案例分析选取管仲治国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让学生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管仲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管仲的成功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5.2 作业布置翻译并背诵《管仲列传》中的经典段落。
六、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在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管仲列传》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6.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语文_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课前(多媒体播放):《朋友》导入新课:课前大家欣赏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朋友》,当我们听到“朋友”这两个字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很多: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种机缘,若能相知进而志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
从古至今,传诵着很多朋友情谊的佳话,“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说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管仲列传》,体会管仲与鲍叔牙感情的真诚可贵。
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检查预习导航1、人物介绍(学生齐读)2、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拿着自己的导学案通过投影仪把答案投影到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纠错评价。
老师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步骤。
步骤:切、译、连、誊方法:留、补、换、删、调留: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
补:文中省略的内容(主、谓、宾、介词等)换: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换成现代汉语。
删:文中多余的虚词。
调:调整顺序,把倒装的语序调成现代汉语语序。
课堂探究:一、根据文本内容,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管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如何评价他?生平:贫困——经商——事纠——为囚——相齐管仲一个是由社会最基层成长起来的“高级干部”德:懂得感恩、重视友情、志向远大、孝顺隐忍能:努力发展经济,强调统治者要守法,重视道德教化,强调国家政策要顺应民心。
勤:内政和外交积极辅佐齐桓公绩: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考核等次:优秀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主观:管仲的个人能力客观条件:1、朋友知己之情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
2、君臣知遇之恩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
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或是楚怀王,管仲即使是“心如比干多一窍,贤如屈原胜三分”,恐怕也难有作为啊!三、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的?具体表现为经商、谋事、做官、作战、还有被囚禁时候的态度。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讨并交流司马迁为管仲立传的缘由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百家讲坛》中曾这样介绍管仲“穷困潦倒是一个不成功的商人,胆小怯懦是一个不勇敢的士兵,狂妄无能是一个不称职的官员。
”(年青时)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辅佐桓公称霸,成为一代名相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史记?管仲列传》中寻找答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三、检测预习,展示自学成果(一)读准字音颍上人也尝与鲍叔贾不肖召忽死之与俗同好恶仓廪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提示:恶多音字的读音由词性确定,提示学生注意文本语境(二)注释中的实词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2.吾尝三战三走3.上服度则六亲固4.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5.下令如流水之原提示:预习时要关注课下注释中明确标注的文言现象,及时积极记忆。
四、研习课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料事如神,有着接触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的诸葛亮常常拿自己跟管仲、乐毅(辅佐燕昭王统帅五国联合攻破齐国,军事家)相比,那管仲有什么才能,让诸葛孔明如此佩服,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3.4段。
管仲之才(3-4段)(一)学生齐读课文有字音及断句方面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二)四人一组,探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间3分钟(三)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四)重点明确(提问的方式完成)1、管仲既任政相齐2、以区区之齐在海滨3、富国强兵4、与俗同好恶5、故其称曰6、故论卑而易行7、贵轻重,慎权衡8、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9、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10、管仲因而信之(五)问题探讨学生再读3.4段思考:管仲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明确:为政思想和才能:务本求实、发展本国经济重视礼节以民为本、令顺民心外交风范:因势利导、转败为功(插入典故介绍)资料链接桓公伐蔡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叙事艺术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字词句式)2、探究本文的叙事艺术(重点)教学方法:1.讲解法2.探究讨论法3.诵读法课前准备:1.熟读文本,理解大意,能复述情节。
2.自己归纳整理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3.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赞美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世的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奠定了基础。
《管仲列传》夹叙夹议,包含引述,作者在深情的叙述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这节课,我们一起关注文本背后的作者,探究其叙事艺术。
二.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词类活用1.齐桓公以霸:霸名词作动词,称霸2.富国强兵:富使动用法,使……富;强使动用法,使……强3.管仲既任政相齐: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4.公子纠拜,召乎死之:死为动用法,为……死5.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6.贵轻重,慎权衡:贵形容词作动词,重视7.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二)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②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宾语前置句①岂管仲之谓乎?②分财利多自与。
3.省略句①不以(之)为言。
②齐桓公以(之)霸。
4.被动句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三)难句翻译(学生上黑板)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放逐(贬斥),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翻译指点:关键是“无耻”、“羞”和“耻”。
参考译文: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管仲列传》的相关内容;(2)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作者司马迁以及管仲的生平事迹;(3)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管仲列传》;(2)学会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管仲的改革精神和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管仲列传》的内容梗概和文学特点;2. 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3.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管仲的改革精神和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2. 正确评价管仲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管仲列传》的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管仲的生平事迹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管仲列传》,了解其内容梗概,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管仲列传》,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划出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评价管仲的历史地位和影响;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管仲列传》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情感教育:讲解管仲的改革精神和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 课堂练习:让学生翻译《管仲列传》中的重要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继续深入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查阅其他史书或文学作品中对管仲的评价,与《史记》中的《管仲列传》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观点的差异和原因;2. 相关人物介绍:介绍与管仲期的其他历史人物,如齐桓公、鲍叔牙等,分析他们的特点和与管仲的关系;3. 现实意义:讨论管仲的改革精神和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有用之才。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管仲列传》中的经典语句;(2)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形象;(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评价管仲的一生;(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迁移性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管仲的仁义道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和珍惜人才的意义;(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管仲的生平事迹及其成就;2. 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经典语句的翻译;3. 对比分析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探讨人才与国家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阅读理解,特别是生僻词语的解释;2. 对管仲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理解其仁义道德;3. 迁移性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文言文阅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管仲的一生;3.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管仲为例,探讨人才与国家的发展关系;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人物形象;3. 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生僻字词;4. 对比分析:对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探讨人才与国家的发展;5. 深入剖析:讨论管仲的仁义道德,总结其一就;6. 迁移性学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阅读其他文言文;7. 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课内教学:讲解《管仲列传》中的经典语句,分析管仲的仁义道德;2. 课外拓展: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如《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等;3. 对比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管仲的一生,如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等;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管仲当年的情景,增强体验感。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邮编联系电话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重点语句。
❖ 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 3.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二.导入新课美文诵读:仁者知其礼,贤者晓其能。
曾经的贫困书生,而后的一国之相。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是他的誓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他的理念;南伐楚、蔡,北征山戎,是他辉煌的业绩。
感恩鲍叔,辅助桓公,顺应百姓,他使齐国一匡天下,他使桓公九合诸侯。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他就是——管仲!【过渡语】仁者,贤者的说法很笼统,但是诸葛亮我们一定熟悉,诸葛亮出仕之前,躬耕南阳之际最仰慕的两个人就是管仲、乐毅。
下面让我们学习《管仲列传》。
三.检查预习(一).了解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
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荐,被任为上卿,以主持政务,被尊为“仲父”。
管仲使齐国日渐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他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
(二).自主学习过程1、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流畅朗读。
2、对照注释分段疏通文意,标出重点词语、句式。
结合点评理解每段内容。
3、思考问题(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我们从《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4、为下列红色字体注音颍上(yǐng)鲍叔(bào)匡正(kuāng)仓廪(lǐn)桓公(huán)商贾(gǔ)不肖(xiào)召忽(shào)【过渡语】管仲“春秋第一相”的美誉当然来源于他的政绩,那么文中的那几个段落描写了他的政绩呢?(三)、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1-2):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质疑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热身: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成语补充完整:“()之交”一、导入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可见知己难得。
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二、展示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2、解读管仲3、体会作者情感(投影课题,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连接词:一曲《高山流水曲》在耳畔缓缓响起,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让我们思绪穿越千年,仿佛听到了伯牙和子期的声声倾诉,在这悠扬的古琴声中,哪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去感悟管鲍之间的深厚情谊?(点名学生读1-2节)(读后请学生点评,是否注意节奏,断句,是否读出情感)二、疏理课文(一)管鲍之交(第1、2小节)1.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有哪些疑惑之处?可以抖出来,晒一晒。
学生提问,一一作答。
(找学生回答)2.同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我来问问大家吧!投影:【实词】⑴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⑵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⑶鲍叔遂进管仲⑷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⑸吾尝三战三走⑹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⑺三见逐于君⑻知我不遭时也⑼知我者鲍子也【翻译】(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桓公因为管仲的辅佐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
(2)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我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因为失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为功名不能显耀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3、有一幅对联精炼地概括了一、二段的内容。
(投影展示)上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下联: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古现在,我们就来赏析这“挚交千古的第二段”。
4、品味佳段(讨论)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5、假如你现在就是管仲,请你以声传情,让大家再次感受那一份真情。
(一学生朗读)6、让我们带着对知音同怀的仰慕之情齐读第二段。
(二)管仲之才(第3、4小节)这是一曲友谊的赞歌,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鲍叔牙为什么如此看重管仲呢?(两名学生范读)⑴我们先来解决朗读中遇到的疑难点。
学生先提问,后课件展示。
(投影典故)⑵解答疑惑后,哪位同学概括一下管仲的才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内政:“与俗同好恶”的民本思想外交:因势利导,转败为功⑶思考、拓展(讨论法)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主观因素: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成语)•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成语)老师总结:管仲成功的原因:民本思想,因势利导。
纵观他成功的路程,固然有机遇的顺遂有知己鲍叔牙的举荐,有齐桓公这种有大志者的宽宏大量,也无法忽略他本身的智谋和运作的恰到好处,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和匡时济世之略确实是后世许多总理朝政者的楷模。
对此,鲍叔牙有一段全方位的概括。
(课件展示)“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怪不得: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 “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三)史公评价1.答疑2.讨论、思考:太史公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管仲的?(赞赏)(投影)肯定:管仲的治国才干遗憾:未能辅佐桓公“平天下”三、《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补材料】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
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四、《管仲列传》是第四单元的文章,这个单元的主题时——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论语》里有这样的话语有人问:“管仲节俭吗。
”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既然如此,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
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师:一个不节俭,不知礼几乎到僭越地步的理想人格?为什么?(同学们讨论,各抒己见)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注】“匹夫匹妇”:平民百姓,平庸之辈。
“谅”:信实,遵守信用。
这里指拘泥于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看人要看大节,管仲虽然有不节俭和僭越之行,但他能促进文明进步,促进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不使用武力,造福于民的功业大德高于某些行为细节和个人小德。
他还是仁者。
不以一眚掩大德。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管鲍之交;学习了管仲谋能使齐仓廪实,衣食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谏能使桓公避害趋利,转败为攻,故致桓公于春秋五霸之首而其名亦显扬于天下;体会了司马迁渗透期间的情感;深知了舍小结论大功的评价方法。
五、《管仲列传》寥寥千言,却不乏珠玑,让我们用最饱满的激情去体味这些金玉之言。
(投影)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5.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相关链接】: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
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三年》(伐蔡在“僖公四年”)。
“管仲”二句:《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
包,裹束。
茅,菁茅。
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事又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桓公实北征”两句: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
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
”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
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于柯之会”四句: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
”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
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六、板书设计:管仲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