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

合集下载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导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一本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二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

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

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

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

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1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欣赏这首诗。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此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更显诗人深厚功力。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古诗诗意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古诗诗意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

诗意: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日重阳。

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本草纲目》吴茱萸【集解】苏颂引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英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

"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由此可见,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的诗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的诗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的诗一、《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衍生注释:“异乡”指他乡,与故乡相对。

“异客”强调自己在他乡的孤独感。

“佳节”这里指重阳节。

“茱萸”是一种植物,古时人们在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

二、赏析: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客居他乡的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抒胸臆,说出了在节日时对亲人加倍思念的普遍情感,成为千古名句。

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转换视角,想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而自己却不在其中,通过这种对兄弟登高插茱萸场景的遥想,更加深了对兄弟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感。

三、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他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四、运用片段:我在国外留学,远离家乡。

有一次过中秋节的时候,我望着那一轮明月,就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一个人在这陌生的地方,周围都是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就像王维在异乡一样孤独。

看着别人都和家人团聚,我就特别想念国内的父母和朋友。

哎,这时候才深刻体会到王维那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啊。

二、《望月怀远》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衍生注释:“海上”点明地点,明月从海上升起。

“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竟夕”指整夜。

“盈手”满手。

二、赏析:诗的开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明月从海上缓缓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朋友都能同时看到这轮明月,由景入情,引发思念。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出思念之人抱怨长夜漫漫,整夜都在思念。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通过灭掉蜡烛,披衣出门感受露水的细节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思念之情。

九月力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九月力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九月力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一、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衍生注释:1. 异乡:指他乡、外地。

就是在不是自己家乡的地方。

比如说离开老家到大城市打拼,那大城市相对于老家就是异乡啦。

2. 异客:作客他乡的人。

好比去别人那里做客,但是不是短暂的去玩一下,而是长时间在陌生的地方生活,就像个特殊的客人一样。

3. 茱萸:一种植物。

在古代的习俗中,重阳节这天,人们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据说可以辟邪呢。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思乡怀亲。

诗人一个人在外面,远离家乡和亲人。

在重阳节这个本应阖家团圆的节日里,这种思念之情被加倍放大。

每次一到佳节的时候,就会格外想念自己的亲人,这种情感特别能引起在外漂泊之人的共鸣。

不管是谁,在外面过个节,心里总会有点想念家里的热乎劲。

2. 表现手法-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简单直接地说出了自己孤独客居他乡,佳节来临思念亲人的深切情感。

后两句则是通过对兄弟们登高插茱萸场景的联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兄弟们登高时少了自己的那种画面,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自己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很巧妙,让读者既能感受到诗人当下的孤独,又能想象出他家中兄弟登高的热闹画面,从而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份思念之情。

四、作者介绍:王维,他可是唐代的大诗人呢。

王维这个人很有才,懂得很多东西,诗歌、绘画、音乐啥都拿手。

他的诗风格多样,有那种描绘自然山水之美的优美诗作,也有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表达真挚情感的诗。

他的人生经历也是起起伏伏,早年意气风发,后来经历了很多事,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有。

不过这也让他能写出各种各样的好诗,不同的境遇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

五、运用片段:1. 有个小伙子叫小李,他远离家乡去大城市工作。

一年中秋节到了,同事们都回家团圆去了,他独自在出租屋里看着窗外的月亮。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全文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
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

王维重阳登高的诗句

王维重阳登高的诗句

王维重阳登高的诗句导读:王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下面是关于王维重阳登高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代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即他乡、外乡。

为异客:译为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即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是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与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与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古诗意思

古诗意思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

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前两句写诗人在异乡对兄弟们的怀念。

开篇一个“独”字,就将诗人在异地客居的孤独寂寞之情突现了出来。

第二句则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高度概括并准确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子思亲的共同心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后两句诗人不写自己离开亲人,而是想像亲人相聚时发现少了自己,别出心裁地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6]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

这首诗就是他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

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

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作者只能独坐窗下,暗自思念:此刻,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少了作者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怀念亲人,反倒说弟兄们会因为思念自己而减少节日的欢乐。

2、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这首诗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王维(698-759,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

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

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

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

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

《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诗]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课文原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时,独自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独”、“异”二字,刻画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陌生感,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用“每逢”、“倍”二字,强调了在节日这个特殊时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厚。

这句诗简洁明了,深入人心,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

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赏景,佩戴茱萸的情景,但在这个欢乐的场面中,却缺少了诗人自己。

这种对比手法,更加强化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也道出了许多人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的心声,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重阳节的古诗赏析以及诗句

重阳节的古诗赏析以及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惟独少我一人。

【简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历来广为人们传诵,因为它道出了人们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情感现象。

后两句的写法也很特殊,是从对方设想,这就不仅是在写自己思乡念亲,而且写出故乡的亲人同样也在思念自己。

这种“探过一层”的写法,后世诗词中经常使用。

此诗语言朴素平易,如话家常,而情味深厚。

《王孟诗评》此明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唐诗直解》:“诗不深苦,情自蔼然。

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译文】:园子里全是菊花的金黄色,但在其中却有一丛颜色不同,竟是白如霜雪。

就象今天的歌舞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与少年一起载歌载舞。

【简析】:此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

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

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

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简析】: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的意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可以详细解释为:
“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自述自己独自漂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作为外地人,身处他乡,心中充满孤独感和异乡人的落寞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重要的节日时(此处特指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种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会格外强烈,比平时更加深沉浓厚。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想象远方的家中兄弟们此时正在按照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望远,以此来祈福避邪。

“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那个传统节日里,人们有佩戴茱萸以示吉祥的习俗。

诗人想到兄弟们头上都插满了茱萸,却唯独少了自己一人,这突显出他对家庭团聚、共同庆祝节日场景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参与其中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在重阳佳节之际对远方亲人深切而真挚的思念,以及由于身在异乡而无法与家人共度佳节的孤寂之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处、解释及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处、解释及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处、解释及赏析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释: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赏析:诗人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含蓄深沉,朴素自然,表现出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本草纲目》吴茱萸【集解】苏颂引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

’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由此可见,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意为远隔异地,却仍知道兄弟登上高处(指登高远望),感受到眼前的壮丽景象。

“遍插茱萸少一人”,则是指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节日,人们都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唯独少了一个身在异乡不能回家的人。

整个诗句表达了远方的思乡之情和对故友的思念,以及在团圆的日子里少了一个重要的人所带来的遗憾之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出自]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1: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译文2:独自一个人流落在外地,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十分的想念亲人,虽然很远,但是兄弟早就爬上那经常爬的山了,他们身带茱萸,就是少了我。

【词语解释】茱萸:香味植物。

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又叫老人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7)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8)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诗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意思及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意思及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意思及赏析全诗意思:独自漂泊在遥远的异乡,每逢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描绘了游子在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白地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

一个“独”字,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异客”则强调了他在他乡的陌生和疏离。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则更深刻地表达了节日期间思念之情的浓烈,“佳节”往往会勾起人们对亲人团聚的向往,而诗人却只能独自承受这份思念的痛苦。

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通过对兄弟们的想象和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和思念之情。

诗人想象着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时,身上插满茱萸,却唯独少了自己。

这里的“遥知”和“少一人”,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兄弟们的关心和思念,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未能与亲人共度佳节的遗憾和失落。

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插茱萸是一种传统习俗,诗人通过描写兄弟们的行为,烘托出了节日的氛围,同时也反衬出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慨。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佳节”“登高”“茱萸”等重阳节的元素,使诗的主题更加鲜明,感情更加真挚。

同时,诗中的“独”“异”“倍”等字,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此外,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实写,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后两句则是虚写,通过想象兄弟们的行为来烘托自己的情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富有层次感,也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和深沉。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其深刻的情感、简洁的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人类在节日期间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对孤独、寂寞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作者:佚名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
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
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赏析二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
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

《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

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

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

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
具体所指了。

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

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