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第6章态度与态度改变:影响思维和情绪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PPT文档32页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PPT文档32页
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

比较两种理论: 相同点:
认知因素之间产生矛盾,个人便处于 一种想要解除其矛盾的不舒服状态。
区别: ①费氏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调节, 海德则强调了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 影响。


②另外认知失调论比认知平衡理论适用 范围 更广。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二、态度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三、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传统特性: ①幼时习得的 ②形成惯性反应的 ③极端的态度 ④依赖的事实多少 ⑤与信念、世界观的联系 ⑥三种成分协调还是不协调
2.个体因素: ①能力 ②独立性 ③认知欲望 ④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 防御(不易改变) 3.个体的群体观念: 认同感,忠诚心
(二)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对外界影响的判断、选择和组织。 2、态度预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3、态度影响个人行为的效率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行为是态度的外显,通常情况下, 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有时态度与 行为不一致。

影响说服效果的主要变量: (1)差距:

(2)畏惧

3.说服对象——接受者 说服的对象并不是被动的,研究说服对象的主观条件 既有助于找到增强说服效果的途径,也有助于找出增 强抵制敌对宣传的能力。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两方面。
(1)原有信念强度 (2)说服对象的人格因素


4、情境因素 说服过程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这些 背景因素对说服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主要 的情境变量为: (1)预告
二、态度的特点和功能 (一)态度的特点 1、习得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 中与人、事发生关系中形成的。 2、对象性: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笼统地讲 态度是不确切的。 3、稳定性:态度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成 为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人的行为 反应模式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

[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1

[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1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态度”(Attitude)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和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一百余年的历史中,恐怕极少有哪个研究领域或核心概念能象“态度”这样,同时赢得了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的共同青睐,并在本世纪30-•40年代形成了以此内容为中心的研究高潮。

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说:“这个概念在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中,也许是最有特色的和不可缺少的概念。

……它已使自己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拱心石。

”社会学家托马斯和兹纳尼斯基更干脆说: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

今天,虽然社会心理学中开拓出了越来越多的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依旧吸引着社会心理学家的视线。

第一节态度的概述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的定义:如果我们听到有人这样说:“我对鱼、蛇、巧克力蛋糕和我的室友的态度是完全中立的!”那么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

因为我们不是这个世界的中立观察者,所以每个人对所遇到的大多数事物都会持有态度。

说起态度,可能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他是什么,但是很难给他一个科学的定义。

而且由于态度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下定义的。

因此,至今仍没有一个为所有社会心理学家都接受的定义。

一般来说,社会心理学将态度定义为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对人或食物或观点的评价。

简单的说态度是对人、事物、观点的评价。

在我们的这本书里(课本里,金盛华著,P78中间)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的持久反应倾向。

为了让态度的定义与心理学家已知的态度运作方式相一致,心理学家逐渐趋向于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对态度进行定义,并逐渐达成共识: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信息为基础的,(也就是态度的ABC),根据某个评价维度对刺激所作的分类。

也就是说,态度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这三个成分:(二)态度的成分:1、情感成分:包含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与情感,尤其是正面和负面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社会心理学06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06态度及其改变

2.
态度维持和改变的一些似规律性的设想: (1)要想巩固人的原有态度,尽量避免他做 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包括言语表态); 假如已经发生了这种行为,最好使他找到产 生这种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充足的辩解性理由。 (2)如果要想改变人的原有态度,最好是引 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包括表 态),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 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

(二)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 (1)单成分说,认为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2)双成分说,认为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3)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 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故 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以上三种说法虽有差异,但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 的基本特征。因此,人们也常以感情表现(表情) 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很多人倾向于赞成三成分说, 但应将行为的形成或改变的机制提供
了一种新的说明线索,其平衡态与不平衡态所 引发的情感体验也获得后续研究的一些支持的 论据。但人们也评论其不足之处是(1)在几 种关系中只有正负的体验方向指标,而无强度 指标,因而无法说明P在不平衡态时何以会对 某一方(如X)而不是另一方(O)采取改变 态度去恢复平衡状态。(2)人际关系和态度 的形成是一种很复杂的过程和体系,绝不会只 是个孤立的三角模式。
(二)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之 间存在三种情况:(1)相互一致和协调的、(2) 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3)无关的。由于认知冲突 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认知失调”现象。 恢复平衡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2)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个或同 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 (3)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 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

第六章 态度

第六章 态度

具体态度与主观规范如何导致不同的
行为意向? 具体态度与主观规范两个变量可能是 一致的,即都是积极的,那么其行为 意向也可能是积极的。 假如其中一种变量是积极的,而另一 种变量是消极的,在此情境下,其意 向将取决于两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相对 强度,即取决于其中更占优势的或重 要的那个变量。
举例:甲乙两青年都具有“吸烟能损害健 康”的信念,即他们对吸烟都持有消极的 态度,同时他们的父母都反对吸烟。 按说他们也都会有同样“不许吸烟”的主 观规范。 但甲却始终生活在一个正式与正派的工作 群体内,他和大家一样都认为“青年人不 应吸烟”。 而乙由于参加了一个非正式小群体,这里 的朋友们都认为“吸烟是时髦的”、“吸 烟显得有风度派头”等。
三、态度的特点
1.
态度的社会性与主观经验性(遗传 与态度) 2. 态度的对象性 3. 态度的稳定性 4. 态度的内在性
四、态度的功能
美国学者丹尼尔· 卡兹(D.
Katz)认为,
态度有四种功能: 1.适应(adjustment)功能。指人的态 度都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形成以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多重行动可以被看做是由许多与特殊
态度相关的单一行动的均数,是一般 态度的一般行为倾向。 既然一般态度与多重行为尺度有高度 相关,那么,了解一般态度就可以预 见一般行为倾向,或者通过多重行动 的测量也可以推断其一般态度。
与此同时,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
研究也得出几个原则: 1)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2)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3.价值表现(value
express)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 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在卡兹看来,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 要,而这种需要的满足正是通过态度 而得以实现的,通过态度表达自己的 价值观,充分显示自己的人格和对人 生意义的追求等。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一、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诸多方面,而态度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态度是人们对一个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也可以反映出社会和文化的特征。

对态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还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态度的定义和形成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一个人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

认知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知识和信念,情感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行为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意向。

2.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体的经验、教育背景、文化环境、社会影响等。

在形成过程中,个体会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来形成对对象的评价和倾向。

三、态度的测量方法1.直接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方法是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询问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常用的方法包括Likert量表、半结构式问卷等。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容易操作,但存在受访者回答不真实、社会期许效应等问题。

2.间接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方法是指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情感反应等来推断其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如心理反应时间测量、生理指标测量等。

这种方法避免了受访者主观回答的偏差,但受到测量工具和刺激材料设计的影响。

四、态度的作用和影响1.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态度会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行为倾向和行为选择,即态度会预测个体的行为。

对环保的积极态度会促使个体采取相应的环保行为。

2.对社会的影响态度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当大多数人对某一社会问题持有相同的态度时,就会形成社会共识,进而影响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和社会进步。

五、态度的变化和调整1.认知不一致理论认知不一致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认知冲突时,会通过调整态度来减轻认知不一致带来的不适感。

当一个人同时拥有对一种商品的积极态度和对其高昂价格的消极态度时,可能会通过调整态度来消除认知不一致。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

21
(一)信息源 1. 可信性(credibility)
☀ 专长性(expertness) Aronson等(1963) 高可信性能更多地转变被试的态度。这表明,信 息源的可信性往往比信息本身的逻辑性与合理性 更重要。 ☀ 可信性的持续性(continuity of credibility) Aronson等(1953) 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低可信性信息源对 态度改变的效果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4
4. 态度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三个成分彼此协调一致。 当三者发生矛盾时,情感成分将成为态度的 主要决定因素。
5
二、态度与行为
1. 态度会影响行为。 2. 态度与行为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 •
Lapiere(1934)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 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越小,它们 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9
态度与行为是有联系的,但这种联系 不是直接的。
10
第二节 态度形成的理论
一、学习论
1. 经典条件作用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个带有社会 积极和消极含义的概念重复匹配的结果。 2. 操作性条件作用 3. 观察学习 三阶段论:顺从、认同和内化。
11
二、诱因论
诱因论(incentive theory):态度的形成是由 诱因的相对强度决定的。 认知反应理论(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人 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个体对于信息会产生认知反应(对事物的观点 和看法),这些认知反应将决定个体的态度。
29
二、投射法 1. 主题统觉测验(TAT) 2. 作业投射法

[社会心理学]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社会心理学]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试论态度的形成过程摘要态度是一种内在反应倾向,通常进行研究的态度是具有行为能力的个体对周围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

态度由一定的对象所引起,诸如喜爱,讨厌都是态度的表现。

态度通常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要素组成。

而这三种要素越协调,所产生的态度就越趋于稳定。

态度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和社会间产生的化学反应。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人的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化进程的结果。

【关键词】态度形成转变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逐渐发育成为社会人,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对周围世界的态度。

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持积极的态度,诸如喜欢、满意、热爱等,都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从不具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简单态度到复杂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的态度的过程。

态度形成的过程与个人社会化的进程是同步的。

1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态度是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增强态度的运动遵循的是这样一个轨迹,旧态度的改变必然带来新态度的形成,新态度的形成总是以旧态度的改变为先导。

因此,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态度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1态度的形成人从出生开始,必不具有对任何事物的态度,可以说,态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态度的形成: 态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后形成的。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理性的个体对凡是能满足欲望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会产生喜好的态度。

相反地,对阻挠其目标实现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就会发展出一种厌恶的态度。

比如,增加部分服务性行业税收的制度出台的时候,很多餐饮等服务部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对态度。

个体与团体的相互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个体难免与的其他个体产生作用,个体的很多态度都可能与其它个体的态度相一致,这样就组成了团体。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形成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形成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形成的理解引言:态度是人类行为中重要的心理构成,它对个体的决策、行为和社交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对态度形成的深入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学对态度形成的理解,包括态度的定义、形成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性反应,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

认知维度涉及对对象的知识和信念,情感维度涉及对对象的情感体验,行为维度涉及对对象的行为倾向。

二、态度形成的过程: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观点来形成态度。

这包括直接体验、社会比较和社会学习等过程。

例如,当一个人亲身经历某个对象时,他的态度可能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而当他观察到他人对该对象的态度时,他的态度可能会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

2. 受众特征:个体的个人特征也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例如,个体的性格、价值观、自我认同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此外,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反应和社会经验也会对态度形成产生影响。

3. 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态度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所处的社会群体、文化背景和社会认同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社会影响包括社会规范、媒体影响和社交影响等,它们通过塑造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来影响态度的形成。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保持认知的一致性,即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个体会寻求与其现有认知一致的信息。

当个体面临与其现有态度不一致的信息时,他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恢复认知一致性,例如改变态度、寻找更多支持态度的证据或忽略反对态度的证据。

2.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与自己所认同的社会群体保持一致。

当个体的态度与其所属社会群体的态度一致时,他们会感到社会认同,从而加强对该态度的坚持。

反之,当个体的态度与社会群体的态度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面临社会压力,导致态度的改变。

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

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

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人或事件的态度倾向,而行为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动态反应。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对此关系的影响。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1 提出态度-行为一致性理论态度-行为一致性理论是研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该理论,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之间应该保持一致。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个体的态度并不总是能够准确预测其行为。

这引发了心理学家对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研究。

1.2 探索态度-行为一致性的复杂性研究发现,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认知和行动决策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起到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他人和事件的认知和解释过程,决定了个体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行动决策是个体在实际行为中做出的决策,涉及到心理过程中的动机、目标和意图等因素。

二、社会认知与态度的关系2.1 认知不一致引发态度变化根据认知一致性理论,个体倾向于寻求自己认知上的一致性,当个体的认知与其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态度的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的态度对某一政治观点持有正面评价,而其周围的社会认知环境却对该政治观点持有负面评价时,该个体可能会重新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保持认知一致性。

2.2 社会认知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社会认知对个体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着重要影响。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接收到他人的意见和观点,通过社会认知的加工和解释,形成自己的态度。

此外,社会认知还通过社会比较和社会认同等过程,引导个体对特定事物或事件的态度形成和改变。

三、行动决策与行为的关系3.1 动机对行动决策的影响个体的动机是行动决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个体对于某一行为的动机高低会影响其是否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及其改变课件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及其改变课件

环境压力 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 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PPT学习交流
27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四、合理行动理论
对行为X的 后果的信念
对行为X的 规范性信念
对行为X的
PPT学习交流
30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二、偏见的构成要素
情感成分:偏见 认知成分:负面的刻板印象 行为成分:歧视
PPT学习交流
31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显扬亲名 •思慕亲情 •娱亲以道 •使亲无忧 •随侍在侧
•奉养双亲 •爱护自己 •为亲留后 •葬之以礼 •祀亲以礼
PPT学习交流
16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孝道的来源
•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 严父。……父子之道,天性也。”(孔子《孝经·圣 治章》)
四、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我是反对暴力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 种形式存在:
的吧?
外显态度:有意识,报告 法
内隐态度:无意识,实验 测量
PPT学习交流
8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心理学态度改变的方法

心理学态度改变的方法

心理学态度改变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困扰自己的事情,有时候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来应对。

心理学中有很多关于态度改变的方法,以下是其中一些:
1. 认知重构法
认知重构法是认为你的想法能够改变你的情绪和行为,所以它会改变你的态度。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仔细审视你的思维,看看它是否正确或合理。

通过找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推导方式,然后尝试用更合理的方式替代。

2. 行动后心理法
行动后心理法是指你的行为能够影响你的态度。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态度,那么你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种方法是通过将自己暴露在新的环境中,然后对新的环境作出反应来实现的。

当你适应了新环境,你的态度往往会跟随你的行为的调整而改变。

3. 社交影响法
社交影响法是指他人的看法和行为对你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你想培养一种新的态度,那么你可以尝试交换一些与这种态度有关的想法。

当你和这些人相处一段时间后,你的态度往往会和你周围的人相应地改变。

4. 自我谈话法
自我谈话法是指你在内心中进行的对话,通常是给自己提供建议和帮
助的一种方法。

当你想改变自己的态度时,这种方法可能会有所帮助。

通过对自己的内心谈话,你可以提出更具建设性、带有同情、了解和
认可的观点。

这些想法很容易改变你对某事物的态度。

总之,当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时,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
来处理。

只要我们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
以成功改变自己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6):态度及其改变全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6):态度及其改变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6):态度及其改变第一节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的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2.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成分。

(1) 态度的认知成分之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态度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2)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3) 态度的行动成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二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3.态度的维度(1) 指向:即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于态度客体的态度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2) 强度: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3) 深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4) 向中度:也称向中性。

指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 外显度:也称明显度。

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战拉皮埃尔1934年进行了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即带一对中国夫妇到美国各旅馆入住,虽然大多数旅馆都接纳了他们,但是6个月后的调查却显示,这些旅馆的态度却是并不愿意接受中国人。

2.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调查,往往证实了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因此也出现了调查机构。

3.自我价值定向理论(1) 社会心理学家威克尔得出的关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结论是:态度更可能与外显行为没有关系或关系甚微。

(2) 社会心理学家佩因罗德于1983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提出三项原则:①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②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③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愈高。

读书笔记《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译本修正版)》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读书笔记《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译本修正版)》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11
第6章 影响的拒与受: 说服的阴阳面
第5章 长久说服:态
010 度改变的持续和行为 结... 第7章 影响、觉察与
012 无意识:潜移默化的 改...
目录
013 第8章 影响与司法制 度:艰难的历程
014
第9章 健康与幸福服 务中的社会影响
015
附录A 研究与实验方 法
016
附录B 态度及其成分 的测量
小结 问题与练习
工具性学习与列 联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
侵犯行为的模仿 榜样的阴与阳
从众的成因
从众:好事 还是坏事
从普通人的角度 来解释异常的行

米尔格拉姆的脚 本:如果希特勒 叫你电击陌生...
按下不服从的退 出按钮
互惠规则
承诺规则
第3章 行为影响态度:因做而 信
归因与自我归因
自我说服与角色 扮演
顽固的头脑:抵 制和选择性遵从
克服抵制:解放 极权主义的自我
另一个极端:说 服是轻而易举的 事
偏见:一种致命 的态度
小结
最后提示:做一 个开放而不人云
亦云的人
问题与练习
结构的效力: 坚定性的认 知基础
卷入状态: 抵制说服和 接纳说服的 动机基础
正视(可解释性) 的作用
唱反调的人是无 罪的
问题指向哪里, 我们就跟到哪 里——即使自相...
0 4
觉察与意 识:结束 语
0 5
小结
0 6
问题与练 习
觉察和“更高层 次”的心理过程觉察联想与情 绪向自动化转变
观看:通过声音 和表情形成印象
情感与谎言的视 觉与听觉
说服与非言语沟 通
非言语行为的自 我知觉:我点头 了,因此我是...

社会心理学6章态度与偏见

社会心理学6章态度与偏见

测量:你对自己的将来态度如何?
来到度假胜地,住到预先订好的旅馆房间后,轻松 地喘了口气,试着打开窗户时……可看到什么样的景色呢?
A.可以看见旅馆的游泳池和人群 B.看到海边,还可以看见在那里玩的人们
C.可以看见远方有一座岛 D.窗外是广大的阳台,上面种着五颜六色的花草
二、态度的心理功能
Ø1.效用功能 Ø2.知识功能 Ø3. 自我保护功能 Ø4. 价值表达功能
• 最小努力原则:人们倾向于以改变最少情感关系的方 式来达到一个平衡系统。
• (在改变态度上)我们不喜欢一个人时所产生的平衡 压力要比我们喜欢他时的平衡压力要小。
举例
• 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 (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这件事)。
•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识到一定的对象就不会产生态度。 3 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稳定性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会倾向于一致。持续性 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态度改变要求出 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四)态度的维度(了解)
维度(Dimension)是分析的目标对象所采用的分析角度。维度 是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 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 1、指向 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2、强度 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3、深度 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个人利益相关)。
海德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成两种情况,喜欢(肯定)和不喜欢(否 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沟通的来源 什么:沟通的性质 对谁说:听众的性质
研究表明
……
谁:沟通的来源
可信的演说者比缺乏可信度的人更 具说服力(Jain & Posavac ,2000) 有吸引力的演说者比没有吸引力的 人更具说服力(Wegener,& Fahrigar,1997)
对谁说:听众的性质
在沟通过程中分心的听众比未分心 的听众更容易被说服(Albarrac & Wyer,2001) 低智商的人通常比高智商的人呢更 容易受到影响,中等自尊程度的人 呢通常比自尊程度高或低的人更容 易受影响(Rhodes & Wood,1992)
用友善 的语气 承认戒烟很
难?还是采用 强硬路线?
用 恐来惧激睹情发的绪人肺病?们部得的不惨骗不忍
来医星传聘学还递请奖是信著获诺息名得贝?的者尔影
研究人们在何种情况下最可能
2.2.1耶鲁态度改变研究法
因为说服性信息改变自己的态 度,聚焦于“谁对谁说了什么”
说服性沟通的有效性取决于“谁”向“谁”说了“什么”。
普林斯 顿大学 教授
著名经济 学家米尔 顿·弗里德 曼
美国前国 务卿乔
治·舒尔茨
专栏作家 威廉·F·巴
克利
你的 态度 如何
典型的说服的外周路径
反对方 论据充足
试一试 !认知需求
本量表测量的是认知需求,认知需 求是一个人格变量,它反映了一个 人从事和喜欢费劲的认知活动程度
使用以下的尺度,看下列陈述在多大程度上与你相符:1=完全不 符合 2=不太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符合 5=完全符合
B
对态度对象的行为 (例如与不同种族
的孩子玩耍)
正向强化或惩罚 (正向强化:父母 的赞许;惩罚: 父母的反对)
对态度对象 的正面或 负面的态度
1.3 态度强度
社会心理学为什么要在意态 度是强是弱呢? 其一 强烈的态度能够准确预 测行为 其二 强烈态度不容易改变。 两层含义: (1)比较强烈的态度会更稳 定,更不容易随时间变化; (2)比较强烈的态度更不容 易受到影响,能够更好地经 受住说服性的攻击和直接针 对他们的请求。
图6.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成功说服的双向路劲
图 6.3 精细可能性模型
有动机且有能力
动机和能力 两者缺其一
动机
问题与个人 的相关性
认知需求
图 6-4 个人相关性的效应
如果信息涉及的问题与个人相关,那么学生对信息的反 馈就会考虑论据的质量;而当信息与个人无关时,学生 就会对信息进行外周加工,不再关注论据的质量,而只 是关注论据的个数。由此可见,中心和外周的信息加工 方式都能达到说服的效果,不过是通过不同的路径。
去经销 商那里 购买?
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
一种主要根据人们对于态度对象的性质 所持的信念而形成的态度。
这类态度的目的是为 了区分某一事物的优 缺点,以快速分辨我 们是否需要该事物。
吸脏物的功 效如何? 价格如何?
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
根据感觉和价值观而 不是对事物优缺点的客 观评价而形成的态度。
一辈子的守候
无罪如。果彼你德认·罪赖了利,定我罪们后绝被不警会方判带你走。
彼德·赖利的脱变
用尽各种方式要让这个男孩的记忆 浮现出来,一直到彼德·赖利真的 开始回忆。虽然开始很模糊,但慢 慢地越来越形象,比如对着妈妈的 脖子猛砍,重重第踩她是身体。他 对这些情景分析、再分析、再回 顾,终于他确信这些情景的确展示
你如何保证在广告播放 时人们会继续看下去, 而不是换频道或去冰箱 拿东西呢?
2.3.1 引发恐惧的沟通
引发恐惧的沟通: 通过引发人们恐惧感的方 式来改变人们态度的说服 性信息。
公益广告常常采用这种方式 来说服人们进行安全的性行 为、系安全带、远离毒品等。
什么:沟通的性质
表明看起来不是用于说服目的 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Walster & Festinger,1962)
采取单面沟通好,还是双面沟通 更好?一般而言,假定你确定 能驳斥相反观点,那么双面沟 通更有效(Crowley & Hoyer,1994)
在持相反立场的人提出其观点 之前还是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更好?根据两种观点提出的时 间,有效的利用“首因效应”和 “近因效应”(Haugtvedt & Wegener,1994)
态度有时会改变的
2.1 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态度:认知失调理论
减少失调的三种方式(策略)
认知失调: 是指由两种或两种
改变我们的行为, 使行为与失调的认知一致。
以上的不一致的认知所 引起的不适的驱动或感 觉之后又被定义为由于
改变其中的一项认知, 使我们的行为合理化。
个体贯常的、典型的积 极自我概念不一致的行 为所导致的不适感。 -
资料来源:Adapted from Petty & Cacioppo 1984
低认知需求者
更可能通过关注相关的论据(即通过 中心路径)形成他们的态度。
高认知需求者
更可能依赖周边的线索,如演讲者的 吸引力或可信度形成他们的态度。
认知需求:反映一个人从事和喜欢费劲的认知活动的 程度的人格变量。
赞成方 论据充足
必须让普京认识 到俄将付出巨大 代价。
普京主动挑衅奥巴马: 故意将自己工资转入 受美国制裁的银行...
1.1态度的构成要素

耗油量 很大!但
安全 太漂 亮啦!
态度的构成要素
(1)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形成的 对某一对象的想法和观点;
(2)情感成分:是指人们对某一 对象的情感反应。
(3)行为成分:是指人们对该对 象实施何种行为。
重要的智力型工作。 16. 在完成一项费脑筋的工作之后,我们感到的死解脱而不是满足。 17. 对我来说,把工作完成就足够了,我不在乎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要这
样做。 18,即使对于我个人不造成任何影响,我也会对某一个问题深思熟虑。
2.3 情绪和态度改变
在加拿大,所有香烟的外包装都 被要求呈现警告人们抽烟危害的 图片。你认为这样的广告能让人 们害怕而戒烟吗?
3.2 警惕产品内置 3.3拒绝同伴压力 3.4当说服产生反作用:抗
拒理论 4.态度何时预测行为? 4.1 预测自发行为 4.2 预测有意行为 5.广告的威力 5.1 广告如何发挥作用 5.2 阈下广告:一种精神
控制方式?
彼德·赖利的脱变
1973年,彼德·赖利是一个 敏锐聪慧的青年,他的人生 在18岁那一年永远地改变了。 那天他从教堂聚会后回家, 发现自己的妈妈躺在地上, 她被人谋杀了。虽然他当时 感到头晕目眩,但最终还是 清醒第马上打电话求援。
观察 学习
经典条件 作用
态度 形成
遗传
操作性 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我们会变得喜欢或讨厌某些新的事物或事件,仅仅是
因为它们与某些我们喜欢或讨厌的事情或事件联接在一起。)
A
刺激1 (樟脑丸)
刺激2 (到祖母家)
在不断地重复刺激1和刺激2的匹配后
愉快的感觉
刺激1 (樟脑丸)
愉快的感觉
操作性条件作用
人们也会用这种方式来习得某种态度
什么决定了人们是采取中心路径还是外周路径呢?
听众因素
加工方式Biblioteka 说服结果说服努力对信息进行 思考的动机 和能力较高
中心加工, 关注信息论 据的质量
持久的改变, 不容易消退 或反弹
信息
对信息进行 思考的动机 和能力较低
外周加工, 关注表面特征,
如信息传达者 的吸引力或呈现
论据的个数
暂时的改变, 容易消退 或反弹
9. 我喜欢那些一学就会不需要动脑筋的工作。 10. 依靠思考能力让自己出任头地的想法很吸引我。 11. 我喜欢那种需爱提出新的问题解决办法的工作。 12. 学习新的思考方式无法引起我的强烈兴趣。
13. 我比较喜欢生活中充满了需要我去解决的难题。 14. 进行抽象思维的想法很吸引我。 15. 与一项相对重要但却不需要做太多思考的工作相比,我更喜欢困难、
1.我喜欢复杂问题甚于简单问题。 2.我很乐意负责处理需要大量思考的状况。 3.我认为思考不是件有趣的事。 4.我宁愿做一些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 5.对于很可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状况,我会尽量避免。 6.我能从长时间苦思冥想中得到快乐。 7.除非必要,否则我不会费力去思考。 8.与长期计划相比较,我更喜欢思考小型的日常计划。
价值表达
“要捐就捐1个亿, 要喝就喝王老吉!”
试一试! 态度的情感和认知基础
¡ 1 在每个尺度上圈出最符合你对蛇的感觉的描述数字 ¡ 厌恶 -3 -2 -1 0 1 2 3 喜欢 ¡ 难过 -3 -2 -1 0 1 2 3 高兴 ¡ 不快 -3 -2 -1 0 1 2 3 快乐 ¡ 紧张 -3 -2 -1 0 1 2 3 平静 ¡ 无聊 -3 -2 -1 0 1 2 3 兴奋 ¡ 愤怒 -3 -2 -1 0 1 2 3 放松 ¡ 恶心 -3 -2 -1 0 1 2 3 接纳 ¡ 悲伤 -3 -2 -1 0 1 2 3 喜悦
社会心理学
主讲教师:徐砺 社会工作专业
第6 章
态度和态度改变:影响思维和情感
本章导读 (4课时)
1.态度的本质 1.1 态度的构成要素 1.2 态度的形成 1.3 态度的强度 2.态度是如何改变的? 2.1 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态度:
认知失调理论 2.2 说服性沟通与态度改变 2.3情绪与态度改变 3.抗拒说服信息 3.1 态度的预防免疫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使我们 的行为合理化。
---里安·费斯廷格( Leon Festinger)
抽烟有害于 健康!
抽烟会导致 癌症!
我们如何减少认知失调?
图 6.1 我们是如何减少认知失调的
说服性沟通:在某一
2.2
说服性沟通与态度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