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中医药与营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与营养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
吕健 副教授
1
引言
• 营养学 • 中药营养 • 中医药营养 • 食疗 • 药膳学
2
药膳概念
药膳是根据治疗、强身、抗衰老的需要,在中 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 相配伍,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 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效的美 味食品。它具有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 用。
21
升---上升或升提。 上升---用于病邪在上的病证; 升提---用于病势下陷的病证。
降---下降或降逆。 用于病势上逆的病证。
22
浮---外浮或发散。 用于外邪闭表的源自文库证。
沉---收敛或泻利。 收敛---用于外脱的病证。 泻利---用于内积不泄的病证。
23
注意: 多数药物和食物都有双向作用,如生姜既能发
如同是寒性药物或食物,虽都具有清热作用, 但其作用范围不同。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 肝热,有的偏于清心火。归经理论使得药物或食物 对脏腑经络的作用部位更加明确和具体。
25
药物和食物的归经,还与五味 有关,其中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 苦入心、咸入肾。
26
(5)毒性
毒性是指药膳原料对人体的损伤、危 害作用,是选择药膳原料和配伍膳方必须 重视的方面。
3
• 一、中医药理论 • 二、药膳
4
(一)中医药理论
1.基础理论 2.药性理论 3.配伍理论 4.治法理论
5
1.基础理论
(1)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辨证论治 (3)阴阳五行学说
6
(1)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①五脏一体观——机体自身的整体性
(心、肝、脾、肺、肾(心包);小肠、胆、胃、大肠、 膀胱、三焦;经络、脉络)
16
性味组合相同的同类药物,其主要作用大 致相近,如苏叶、荆芥、葱白均辛温,都 有发汗解毒的作用。
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有别。
17
五味对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
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 也。”
18
《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多食咸,则脉 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 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 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 也。”
10
2.药性理论
(1)四气 (2)五味 (3)升降浮沉 (4)归经 (5)毒性
11
(1)四气
四气,是指药有寒、凉、温、热等四种 不同的性质。
寒、凉食物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证 (阳胜或阴虚)。其作用主要是疏散风热、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潜阳等。
12
温、热食物则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证 (阴胜或阳虚)。其主要作用是温里散寒, 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解郁、芳香开窍 等。
27
“毒药”在古代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是指药物。即对作用较强 的药物统称为“毒”。但在《神农本草 经》时代,概念已经比较明确了,药物 可分有毒无毒。
28
对有毒的原料运用时,应掌握以下几条 基本原则:
(1)认识其毒性大小、毒性产生的原 因及排毒解毒的方法,不能乱用。
(2)熟悉毒性作用产生的量,如白果 量小可定喘止带,过量引起中毒。
②药膳协调人自身的完整性、人和自然、 社会的统一性
7
(2)辨证论治
①辨证施膳---证候 ②辨质施膳---体质
8
(3)阴阳五行学说
① 阴阳学说与药膳 阴平阳秘---生理 阴阳失调---病理 调整阴阳---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
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9
(3)阴阳五行学说
②五行学说与药膳 五行的特性---生理功能、特性 五行生克---相互关系(生理) 五行乘侮---相互影响(病理) 指导临床治疗---治则、治法、施膳。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 血等作用。
淡味,有渗利小便、祛除湿气等作用。
15
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差:同一温性药物有 辛温(苏叶、生姜),酸温(五味子、山萸肉)、 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 (蛤蚧、肉苁蓉)。
同味药物各有四气之不同:同一辛味药 物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荆芥)、 辛热(附子)、辛平(佩兰)。
汗以解表,又能降逆以止呕。 不是所有的药物或食物都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
而是需要经过加工炮制来改变其原理的性质。 药物和食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和烹调有关,如
酒炒则升,姜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多则下行等。
24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和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 作用是有一定范围或选则性的,是人们对药物或食 物选则性作用的系统性认识。
19
五味与四季、五脏:
《素问·藏气法时论》:“凡和,春多酸,夏多苦, 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 “肝主 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 主秋,……肾主冬,……” 。
20
(3)升降浮沉
升浮---温热---辛、甘---质轻(花、叶); 沉降---寒凉---涩或酸、苦---质重(种子、 果实、矿物质)。
平性食物介于寒凉和温热之间,适合于 一般体质,或寒、热病证均可,多用作营养 保健。
13
(2)五味
五味,指食物中酸、苦、甘、辛、咸五味。 酸味(包括涩味),有敛汗、止喘、止泻、涩 精、缩收小便等作用。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 等作用。 甘味,有补益和缓解疼痛、痉挛等作用。
14
辛味(辣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 用。
药膳配方原则一般按主(君)、辅(臣)、佐、使 的要求。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言:“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32
主要原料:其主药是针对主病、主症,起 主要作用,解决主要矛盾的。
辅助原料:辅药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起 协同作用的。
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缓解、消除 主药烈性的药物。此外还有“反佐”作用。
29
(3)掌握减毒方法,如半夏用生姜制, 附片久煎,均可减毒。
(4)“毒性”有双重性,一方面可能 对人体产生损伤;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这种毒 性治疗疾病,运用得当,常可收到很好的疗 效。
30
3.配伍理论
(1)配伍原则 (2)配伍的选料方法 (3)配伍禁忌
31
(1)配伍原则
药膳配伍,是指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药膳学 理论,在认识机体状态的前提下,将两种以上的药 膳原料按一定原则配合运用,达到增强效能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