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合集下载

附子煎药方法谈

附子煎药方法谈

附子煎药方法谈附子煎药方法谈(2008-11-19 01:36:36)附子煎药方法谈吴佩衡用附子必久煎3小时后先尝,半小时后不麻口,才与它药同煎服之。

他用附子特点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个小时以上)。

四川龚志贤:"附子重在煮透,煮至入口不麻,就无毒性反应了。

余用制附片30克以上者,必须先先煮一小时,用量在60克者必须先煮2小时,以上以入口不麻为度。

"刘民叔:"炮用附子,先煎一时;生用附子,先煎三时,必依时煎足,否则发麻,令人不安。

"在强调运用附子治痿的同时,提出绝不容有阴凝寒凉之药掺杂其间,认为"已成痿壁?者,再以清凉为治,即可碍阳明运化之机,致生气日促,痿疾难愈矣。

"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这已经成为多数医家共识。

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

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

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

(见吕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四川万县地区杨德全称:历代本草都认为附子有毒,内服需制后久煎,否则容易中毒。

余遵前贤所言,凡用附子,必先煎一小时以上,"但所获效果极差",如曾治一少阴阴盛阳衰证,急投四逆汤,症情依然如故。

余苦苦暝思,《伤寒论》四逆汤方后注云:"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仲景明示水由三升熬至一升二合,表明时间不长,并末先煎。

遂以原方2剂,诸药同煎半小时,药后效如桴鼓。

因此,使用制附子小剂量(15-20克),不需先煎久煎,与它药同煎3O分钟即可,经过临床应用,"未发现中毒现象,而且疗效较好。

" 当然大剂量使用时,仍以先煎久煎为好(《中医杂志》87年12期) 。

云南楚雄州中医院王慕尼先生也认为:附子煎法仲景虽未明训,但联系整个《伤寒杂病论》262方,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配合他药同时水煎。

含有附子中药服药须知

含有附子中药服药须知

含有附子中药服药须知
初服温阳中药,可能会出现胸中烦躁、出鼻血、满口起泡、喉干,喉痛、目赤等,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出,以不思冷水吃为准。

服药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停,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而出,不可服清润之剂。

服药十余剂后,可能会面目浮肿,或出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服二十余剂,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出,人会困倦数日。

有些人服药后以前生过的病都会发一遍,但很快会康复,而且会彻底治愈。

还可能会拉蛔虫,是身体阳气足了之后的排毒反应。

寒湿重的人服第一剂中药就会出现腹泻,这是身体排寒湿的反应,不要紧张。

煮药方法:含有附子的中药必须先将附子单独浸泡2小时,煮50分钟后再将其余的中药(先浸泡2小时)倒入一起煮1小时,水以超过药物2寸为准,如果当中需要加水,必须加热水。

(如果用高压锅,不用单独煮,只要一起煮1小时即可)
服药方法:附子为热性中药,身体寒凉的人可能会对中药格拒,最好是热药冷服,或者温服,格拒厉害的人要放冰箱后再服用。

服药时间为饭后1小时。

附子中毒的症状及解毒方法:附子中毒症状为舌头发麻,头晕像喝醉酒的症状,解毒方法:炙甘草60g 煮水或者蜂蜜煮水或者黑豆煮水都可以解毒。

注:附子为温肾阳中药,吃药期间避免性生活,特别是不能纵欲。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
附子,又名附子、砒霜,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

在中医药理论中,附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湿痹、中风中风、腹痛腹痛、呕吐吐泻等疾病。

然而,附子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煎煮方法不当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正确的煎煮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优质附子。

优质附子应该是干燥、表面无霉斑、无虫蛀、无油腻、颗粒饱满、质地坚硬的。

购买时应选择正规医院或药店,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购买过期或劣质产品。

其次,破碎附子。

将优质附子放入袋中,用榔头轻轻敲打,使其破碎成小块,有利于药性的释放。

然后,浸泡附子。

将破碎的附子放入清水中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30分钟即可。

接着,煎煮附子。

将浸泡后的附子和适量清水放入煎药壶中,用文火煎煮,煎至水剩余1/3时即可。

煎煮过程中要时刻观察,避免煎煮时间过长或水分蒸发过多。

最后,附子煎煮后的处理。

煎煮后的附子药液需过滤,取出纯
净的药液,避免残留的渣滓影响药效。

同时,药液需密封保存,避
免受潮或受到污染。

在使用附子药液时,应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剂量,
避免自行增减用量。

同时,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出
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处理。

总之,正确的煎煮方法对于附子的使用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按
照规定的步骤进行煎煮,才能保证附子的药效和安全性。

希望大家
在使用附子时,能够严格遵循正确的煎煮方法,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附子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附子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附子的饮食禁忌有哪些附子,中药名。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附子的饮食禁忌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附子的饮食禁忌的资料,仅供参考。

附子的饮食禁忌第一:附子带有一定的毒性专家告诉我们,附子本身所含有的毒性并不小,所以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否则有可能小命不保。

附子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就是乌头碱了,这种物质经过一定的加工之后毒性将会降低。

想要去除掉大量的附子毒性,那么就需要将附子放在大约120摄氏度中的开水中煎煮四十分钟,这样毒性才能够下降到身体所可以承受的程度。

另外室温以及寒冷天气中的附子毒性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认为寒冷的温度能够降低附子中含有的毒性。

第二:附子中毒的症状一般情况下,服用附子中毒的第一步是神经中毒,这个时候身体出现了口舌发麻甚至是全身发麻的情况,并且精神上也感觉到头晕头痛以及神志不清的情况,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阵发性抽搐以及双目失明,对健康非常的不利。

消化系统中毒的症状则表现为腹泻腹痛、肠鸣以及恶心想吐等。

循环系统中毒则是表现为血压下降以及心率不正常的,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循环呼吸衰竭以及心率失常的情况,严重则会导致死亡。

如果身体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呢?如果是比较早期的中毒,可以输入葡萄糖水等,一定要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同时保温工作也需要进行。

第三:不适合服用附子的人群怀孕期间的女性以及月经期间的女性都不适合服用附子。

除此之外,体质属于阴虚阳热以及真假热患者也不应该服用附子,避免不舒服症状加重。

如果你身体的肌肤出现了破溃的情况,也不应该服用附子。

第四:附子不能与这些东西同食在服用附子的过程中,还应该适量的加入一些甘草以及干姜,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毒性。

不过千万不能够和麻黄以及白酒一起服用,否则附子的毒性将大大增强,不利于身体健康。

在将附子和其他中药材一起搭配的时候,白芨、贝母、瓜萎、半夏以及恶蜈蚣、白蔹等药材都不能够加入,避免出现中毒。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
附子,又名附子、砒霜,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麻醉的功效。

但是,附子属于剧毒药材,如果煎煮方法不正确,会导致药性不足或者毒性过大,对身体造成损害。

因此,正确的煎煮方法对于附子的应用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附子的正确煎煮方法。

首先,选择好附子。

在煎煮附子之前,首先需要对附子进行选择。

应选择色泽
黑褐,质地坚硬,没有霉斑、虫蛀等现象的附子。

同时,应该注意附子的保存环境,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以免影响其药效。

其次,研磨附子。

将选好的附子放入砂器中,用砂器轧压研磨成细末。

研磨时
要均匀用力,直至附子成为细粉。

然后,煎煮附子。

取适量的附子粉,放入瓦器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用文
火慢炖。

煎煮时要注意火候,以防止过热导致药性流失。

最后,过滤附子。

将煎煮好的附子药液倒入干净的容器中,用干净的纱布过滤,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药液。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附子属于剧毒药材,使用时一定要遵循医嘱,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中毒。

另外,煎煮附子时要注意火候和时间,以免影响药效。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总之,附子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
注意煎煮方法,以免影响药效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

希望大家在使用附子时能够严格按照正确的煎煮方法进行操作,保证药效的发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生附子的煎煮方法

?生附子的煎煮方法

生附子的煎煮方法
1,生附子先浸泡4小时,再煎4小时,再开锅煎一小时,煎成泥巴样之后与其他药共煎一小时。

2,其他的药加生姜60克,浸泡一小时,之后与生附子共煎一小时。

3煎药时一定要加满足量的水,以免煎干,若煎干必须加开水煎煮,千万别加生水,否则易引起生附子毒性的激活。

4上药共煎一次,分2到3次服用,早晚或早中晚各温服一次。

中药炮黑附子的煎制方法也是一样的。

1黑炮附子先浸泡2小时,再煎一小时之后与其他的药共煎一小时。

2其他的药加生姜45克浸泡一小时之后与黑附子共煎一小时。

3煎药时加入足够的水,以免煎干,如果要加水,必须加开水,千万别加生水,防止附子毒性的激活。

4上药共煎一次,分二到三次早中晚各温服一次。

鉴别附子的真假第一可以品尝,如果,咸苦涩,则说明胆巴残留成份过多。

第二用手辦一辦,发现附子太软,也说明胆巴成分过多(胆巴可以使附子成形,柔软,附子不易变形,不易煎烂)。

第3如果附子没有了一点点麻味,说明炮制过度,药性几乎丧失贻尽,几乎没有什么药性了,和土豆片也没有啥区别了。

[流泪][流泪][流泪]。

熬药、服药方法、反应、禁忌等

熬药、服药方法、反应、禁忌等

一、中药的煎服方法:用具:不锈钢锅/盆即可,避免使用生铁,铝制锅。

电磁炉,天然气,煤气,高压锅,电饭煲均可。

方法:1、先把黑/黄附子放水里,大火烧开,然后小火熬90分钟。

如医师特殊交代可不必单独煎,以医嘱为准。

2、在熬附子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它药材用冷水浸泡,附子熬好后,将药材连水一起倒入熬制附子的锅中,总水面以超出药材3厘米-5厘米左右为准,再大火烧开,然后小火熬50分钟,倒出药液。

3、药渣再加水,大火烧开,再小火熬40分钟倒出药液备注:1、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熬第三次,方法:在第三步的基础上,药渣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熬30分钟,倒出药液。

2、每付药熬出2-3碗药汤,共计800—1000ml,一天服完。

3、分两次或三次熬出的药汤可混合之后服用,也可单独分开服用。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两付药合起来一起煎服,方法如第一二三步,熬出药汤的量为一付药的两倍。

5、如果发现煎附子的时候水不够,中途需添水,必须加开水。

6、其他需要特殊处理的药,医师会根据情况提前告知。

二、服药方法:1、饭后10分钟到1个小时服用。

2、服用前将药汤煮沸。

3、阿胶利用沸腾药汤冲服,不必同其他药一起熬。

大黄低于15g不需要后下。

如果15g或者15g以上则在所有药材熬煮35分钟之后加入大黄。

三、服药期间可能出现的反应(此反应为正常排病反应,如果出现为正常现象):1、嘴唇舌尖发麻;2、肘关节以下发麻(兼前症);3、胸口发麻、发闷、心跳加快(兼前症);4、小腹发麻(兼前症);5、膝关节以下发麻(兼前症);6、视物发白(兼前症)。

如果出现这些的情况,一般3小时左右即可化解,没有什么危险。

7、排便(便的特点:颜色黑,气味臭,拉稀以及水样便,)8、腹部热9、之前精力不充沛的患者,可能会突然精神,持续1-2天,然后进入困倦期(身体在睡眠中节约能量,去修复身体,治疗疾病)10、口渴(排除体内沉积的废物,需要水作为载体)四、禁忌:1、寒凉性食物例如:冰淇淋,冷水,雪碧、可乐、酒精饮料等饮料,螃蟹2、房事过于频繁3、熬夜。

制附子的炮制操作方法

制附子的炮制操作方法

制附子的炮制操作方法
制附子是中医药学中炮制中药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制附子的炮制操作方法:
1. 选择上等的干燥附子,确保品质良好。

2. 将附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2-3小时。

3. 将砂锅放在火上,煮沸后改为中小火,持续煮沸2-3小时。

4. 煮沸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锅内的水量,及时加入适量的清水,以保持水位。

5. 在煮沸的同时,使用木杵或石杵,轻轻敲打附子,使其表面的杂质脱落。

6. 待附子呈红色或棕色、有香气时,表明炮制完成。

7. 关火后,将炮制好的附子捞出,晾凉备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炮制附子的过程中,要确保火候适宜,煮沸温度控制在85-100摄氏度之间,避免过热或过火。

此外,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到附子粉尘或气味。

最后,炮制好的附子要储存于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潮湿和
阳光直射。

附子煎法,名医经验

附子煎法,名医经验

附子煎法,名医经验有四川、云南、有上海,也有湖南的炖煮经验;还有国医大师、有教授专家、有民间老人,也有地地道道的民间医生的炖煮附子的方法,朋友们看了后,多作参考,不要瞒目的乱用,要用心的体会学习,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用得好救人,用不对会出人命的!四川卢崇汉教授煎煮附子经验谈一律先煎,就是先煎2个小时,这2个小时是从煮沸后计时,2个小时以后,用筷子夹起来尝一尝,不麻嘴了,就可以放其他的药了,一般再煎半个小时就可以了,水要一次性加够,患者实在掌握不了火候,水少了,怎么办?一定要加开水,这是头煎。

等二煎也是开后半小时,第三煎同第二煎,一般将三道药混合在一起分三次服用,一定要温服。

附子在煎煮前,用流水浸泡2小时后,再煎煮2小时,减少附子里胆巴和化学制剂的残留。

四川范仲林经验附子无姜不燥,干姜的用量须灵活掌握,在阳虚阴盛而未至四逆,舌质虽淡而不甚,直至与附子等量,苔虽白而不厚的情况下,干姜可酌情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与附子等量;甘草的用量不起过附子的一半,大体与干姜相等,当附子用至60g以上时,甘草用量恒用至30g,推其用意,是为了缓和附子的毒性。

范氏另有“略煎”之法,显示出他对附子药性的熟谙应用,所谓“略煎”就是改久煎为轻煎,既先煎20分钟后,既下其他药物,此举是为了保持附子的峻烈之性,以来应对阴寒重症。

云南王慕尼经验按年龄分四个等级:2~5岁用5g、6~9岁用10g、10~15岁及60岁以上用15 g、 16岁以上成人用20 g、凡用附子的方剂,附子均与其他药同时下锅,加冷水用中火煎煮15~20分钟后,即可服第一次,以后2、3、4的煎法依然同上。

急救时用附子粉将附片用细砂炮炒(炒炮如炮甲)研细粉备用,凡溫身凉脉绝的垂危患者,急将附子粉5g开水冲服。

与此同时用复方煎剂回阳固脱、益气救急。

这是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

南京黄煌经验黄煌认为附子用量在20~100g之间方能见效,在煎煮上,他认为如果用于回阳救逆时,则宜久煎,可增效减毒。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附子,又名天南星、藜芦、白附子等,是一种具有辛辣、温热性质的中药材,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寒呕吐、水肿等疾病。

然而,附子属于剧毒药材,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正确的煎煮方法对于使用附子药材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附子的正确煎煮方法,以确保其药效发挥,同时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附子药材和煎煮器具。

在煎煮附子时,应选择不锈钢或玻璃煎煮器具,避免使用铁质容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另外,要确保药材的质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购买劣质或掺假产品。

接下来,将附子药材洗净,放入煎煮器具中。

根据药材的用量和个人需要,添加适量的清水,一般来说,水量要稍多于药材,以确保煎煮过程中水不会过于干涸。

然后,将煎煮器具置于火炉上,用文火煎煮,避免高温煮沸,以免损害药效。

在煎煮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水的状况,保持水面在药材上方,避免煎煮过程中出现干烧现象。

同时,应随时注意附子的煎煮时间,一般来说,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药效过度损耗。

一般情况下,煎煮20-30分钟左右即可,待水煎至浓缩状态,即可停止煎煮。

停止煎煮后,将煎煮器具从火炉上取下,待药液稍凉后,使用纱布或过滤器将药液过滤,以去除渣滓。

过滤后的药液即可饮用或外用,根据医嘱和个人需要进行使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煎煮附子时,应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超量使用,以免中毒。

另外,煎煮过程中,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吸入有毒气体。

煎煮后的药液应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药效减损。

总之,正确的煎煮方法对于使用附子药材至关重要。

在使用附子时,务必严格按照正确的煎煮方法进行操作,以确保药效发挥,同时避免中毒的发生。

希望大家在使用附子药材时,能够加强对于煎煮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煎药时对水的要求

煎药时对水的要求

煎药时对水的要求
煎中药的水,应沉淀一小时后再用,这样可澄净水中的一些杂质和有害元素。

煎药不能用热水、开水,只能用凉水。

煎熬过程中不能添加水,煎之前水应一次加足。

水量要适当,水少了容易煎干,会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水多了,不但耽误时间,还会使汤液的浓度降低,同样会影响疗效。

煎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

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10倍。

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

控制加水量的公式:首次煎用水量:药的重量(克)X10毫升
二次煎用水量:药的重量(克)X6毫升。

煎药须知 唐农

煎药须知 唐农

煎药须知一.一般中药的煎煮法:将每付中药放入药罐中,加水淹没过药面3公分左右,浸泡10~30分钟,先用大火煮开,然后改用小火煎25~30分钟。

把第一煎药液滤出后,加水依此法再煎2次,把三次药液混合,便能使药液浓度均匀,约有600~750ml,分3次服用。

二.有附片的中药煎煮法:附片先用流水冲泡2小时,并把冲泡附片的水倒掉,然后将附片放入药罐内加清水2000ml,先用大火煎煮开后,改用小火煎煮2小时,注意在煎煮附片过程中不能熄火,不能加冷水,如加水不够或水蒸发过多时,只能加开水,2小时后,尝尝附片是否麻口、涩口,若有,仍需再煎煮直到没有麻味。

然后放入其他药继续煎煮。

此时水不够可加冷水或开水。

大火煎开,小火再煎25~30分钟,滤除第一煎药液后,加水依此法再煎2次,将3次药液混合,分3次服用。

三.另包药煎煮法:1.白晒参、高丽参、红参:将参放入罐内,用清水250ml左右,小火煎煮30分钟,将参水滤出待用,再将参渣与其他中药一起共煎,煎好三遍混匀,再将参水兑入混合。

2.阿胶:将阿胶打成粉,将其它药煎好三遍混匀,将阿胶粉加入,加热令其溶化即可。

3.阿胶珠:将阿胶打成小块,另配蛤粉100g,将阿胶块和蛤粉一起放入铝锅中炒,待阿胶块膨化成泡状即为阿胶珠,取出弄碎成粉;将其他药煎好三遍混匀,将阿胶粉加入,加热令其溶化即可。

4.生大黄:加水100ml,煮开5分钟,得约80ml倒入杯中浸泡待用;每次喝药时,兑入1/3杯入煮水,令大便通畅,并控制在每天2~3次以内,用量自己掌握。

5.生蒲黄、炒蒲黄、生龙牡、石决明、车前子、海金沙等:用纱布或过滤袋包好,和其他药一起煎。

服药方法:一.每日口服3次,每次200—250ml。

儿童减半或遵医嘱。

二.饭前或饭后1小时,将药加热服用。

若有服西药者,可间隔2小时。

服药禁忌:一.禁服生、冷、酒、醋及含酒精的饮料。

二.慢性病人禁服:公鸡、鲤鱼、乌龟、兔肉、鹅、鸭肉、鸭蛋。

对海鲜过敏及体寒者禁服虾、蟹、绿豆、海带、豆腐、莲藕、胡萝卜、南瓜、凉薯、西瓜、柿子、香蕉、柚子、含碱的食品。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

附子正确煎煮方法附子,又名附子、附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安胎等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脘冷痛、肾阳不足等疾病。

然而,附子是一种剧毒药材,煎煮方法至关重要,不当的煎煮方法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正确的煎煮方法对于使用附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选择好的附子。

优质的附子应该是色泽黑褐,质地坚硬,无虫蛀、霉变等情况。

购买时最好选择正规的药材店或者中药材市场,避免购买劣质或者掺杂杂质的产品。

接下来,对附子进行炮制。

炮制附子可以去除其毒性,增强其药效。

一般来说,炮制附子的方法有炙炒、炮制、炒制等多种,具体方法可以根据药方要求或者个人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炮制。

然后,进行煎煮。

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使附子的药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减少毒性。

首先,将附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清水,一般来说,水量要稍多于药材,然后用大火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煎。

煎煮的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直至药液呈现出乳白色或者浓稠状态。

最后,将煎好的药液滤去渣滓,取得纯净的药液。

煎煮好的药液应该在规定时间内使用,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药效减弱。

同时,使用附子药液时,应该按照医嘱或者药方的要求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用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附子作为一种剧毒药材,煎煮方法至关重要。

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使附子的药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减少毒性。

因此,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炮制和煎煮,切忌马虎处理。

希望大家在使用附子时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用药安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

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剂量换算认识的不同。

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代的3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

625克,两者相差5倍多。

毛炜解释。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据介绍,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早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

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湿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温里补火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把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药。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和多种疑难疾病。

据统计,在500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的使用频率为13。

20%,是历代医家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常用药之一。

中药附子的煎法

中药附子的煎法

中药附子的煎法
各种各样的中药,因为在生活中过于常见,所以容易被大家忽略掉,中药真正的存在,以至于到最后并没有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服用,最后导致一些并发症的问题,其实中药附子中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功效,虽然带有一定的毒素,但是效果非常理想,只要在使用对的方法以后就能知道其中的作用。

附子的用量与用法
附子用量,一般用1枚,中等量用2枚,最多用3枚,按一枚附子20~30g计算,最大量可达90g左右,若张仲景自用,一般是生附子,量还会更大,因为生附子的功用应该是炮制附子量的2~3倍之多。

小剂量附子(15g以下)不必先煎久煎,与他药同煎即可,经过临床应用,未发现中毒现象而且疗效较好。

煎煮附子注意
掌握火候有一个诀窍:取一片煎过的附子,咬一口慢慢咀嚼,如果没有麻口的感觉,表明煎煮火候到了,这是可以放入其他药物,如果仍然感觉麻口则需继续煎煮。

煎煮含有附子的中药一般耗时较长,有些人煮药时发现水干就中途加冷水,这样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应属大忌。

煎药前应充分计算好水量。

一次性加够,如果中途发现水快煎干,应先关火,待药冷却后再加入适量冷水,然后重新开始煎煮,计时: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开水。

附子饮片呈角质而坚硬,较难煎透,沸水煎煮可提高水对饮片的浸透程度,加快乌头碱的溶出,而饮片在侵润透心后煎煮,乌头碱溶出最快,证明了传统热水先煎附子的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但考虑到目前药材市场的不规范和附子一般在40分钟后才润透,所以附子宜加热水煎煮40分钟以上,或直接煎煮50分钟以上最为适宜,因临床上实际煎药时间多为30~60分钟因此提示附子在入汤剂时,若煎煮时间足够长的话,可考虑不必先煎。

煎中药前要先用冷水浸泡

煎中药前要先用冷水浸泡

煎中药前要先用冷水浸泡
中药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是中药煎法中的重要一环,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病人误认为浸泡不好,拿起中药立即煎煮,甚至为节省时间直接加热水煎煮,这样做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会影响疗效。

中药药材绝大多数是干品,干燥而质地细密、坚硬,有效成分已结晶或定形沉淀于细胞内,水分不易渗入,如果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药材会变软,细胞会膨胀,有效成分容易被煎出。

有些药材含淀粉、蛋白质较多,如果不经浸泡而上火煎煮,会使药材表面的淀粉糊化,蛋白质凝固,堵塞药材表面的毛细孔道,水分进不去,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影响药物疗效。

浸泡时间根据药物而定,花、叶、细茎等质地疏松的药物,浸泡半小时即可;块根、根茎、种子、果实等质地坚硬的药物,应浸泡1小时;而矿物、动物、介壳类药物,浸泡时间需更长。

但要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夏季,以免药物变质。

浸泡药物的水要直接用来煎药,不能倒掉。

附子煮法与服附子忌口

附子煮法与服附子忌口

附子煮法与服附子忌口
附子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煎煮方法。

按照《伤寒论》用附子,都没有先煎,山西的李可老中医,也不取先煎。

但是我的用法是一律先煎,就是附片先煎两小时,这两个小时是从煮开后计时,两小时以后用筷子夹起附片尝一尝,不麻嘴了,就可以放其他药,一般再煎半小时就可以了。

水要一次性加够,病人实在掌握不了火候,水少了,怎么办?一定要加开水,这是头煎。

第二煎也是开后半个小时,第三煎同第二煎。

一般将三道药混合起来分三次服,但一定要温服。

这个是煎煮的方法。

附子的运用除了把握上面这些,忌口也是保证疗效的一个不可少的因素,按照卢门的规矩,服温热药一定是要忌口,忌口有两方面,(1),绝对禁忌生冷寒凉,因为附子类药物是扶阳的,所以一切损阳的因素都要把它拿掉,这才能保证疗效;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忌辛燥,为什么辛温扶阳还要忌辛燥呢?这一点也许不容易理解。

这里做个比喻,附子等辛温扶阳就像汽油一样,它就是动力之源。

但是如果你吃了辛燥的东西、煎炒的东西,那就像丢了一个火星到油里面,油马上就会燃起来,就会引起上火,所以辛燥的也要忌。

附子使用的注意事项(划重点)

附子使用的注意事项(划重点)

附子使用的注意事项(划重点)
姜桂附用的好是救命仙丹,用不好亦是夺命利器。

(1)四逆汤生附子一枚≈20g≈制附子40g~60g(毒性和药性)。

(2)汉制的一两≈15g。

(3)附子15~60g须先用开水先煎2-3小时,用量增加,先煎时间增加。

切记中途加入冷水不麻口为度(煎煮前,用流水浸泡2小时去胆巴残留为宜)。

(4)肉桂3-9g研细泡开水兑服(强心解附子毒)。

(5)服含附子类药3-4小时内,忌食生冷水果,避风雨。

(5)附子+干姜=肾上腺素
附子+干姜+炙甘草(甘缓)=肾上腺素plus版(血药浓度可长时间恒定)
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大回阳饮
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山萸肉(散者皆能敛之)=大回阳饮+来复汤加减。

制附子的正确煎熬方法

制附子的正确煎熬方法

制附子的正确煎熬方法制附子是中医药中的一种重要药材,具有温内消积、散寒祛湿、止咳化痰等药效。

而煎熬附子时,正确的方法非常重要,不仅能保持药效的活性,还能减少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正确的制附子的煎熬方法。

首先,选好材料是煎熬附子的第一步。

好的附子应该是色泽黑褐,外观完整,无虫蛀、霉变的现象。

在选购附子时,应该选择品质好、正规渠道销售的产品,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在煎熬附子时,使用附子与水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附子与水的比例为1:10,即每克附子使用10毫升水。

如果是初次使用附子,可以将比例调整为1:12,以减少药效的强度。

将附子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接下来是煎熬的时间和火候的控制。

在开始加热之前,应该先将锅盖盖好,待水开后再开始计时。

初次使用附子时,煎熬时间为约30分钟。

煎熬时,应该控制火力,保持中小火,使水不断微沸,以保证药效的释放。

对于有经验的使用者,煎熬时间可以适度延长,但不建议超过60分钟。

在煎熬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水位的控制。

为了保持剂量的准确性,应该使用准确的容器来测量药水的体积。

如果水位过低,可以适量加水补充,但不宜过多。

在煎熬后期,水位应该保持在煎煮初始水位的一半左右。

如果水位过高,可以稍微打开锅盖,适当蒸发一些水分。

关于附子的煎炒处理方法,一般有三种:生用、炒用、淘洗用。

生用是指未经处理的附子,煎熬时应当先焯水,然后再进行煎熬。

炒用是指将附子炒至颜色呈深黄色时使用,这样能够减轻附子的毒性。

而淘洗用是将附子放入冷水中浸泡,每隔一段时间换水,以去除其中的毒性物质。

在煎熬附子时,还应该留意药液的温度。

一般来说,药液温度过高会导致药性减弱,而温度过低则会影响药效的释放。

因此,煎熬时应该控制好火候,以保持药液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最后,煎熬附子后的药液要通过滤网过滤,去除渣滓。

可以选择细孔滤网,以避免药渣的渗透。

过滤时应该尽量使药液充分流过滤网,使其均匀澄清。

综上所述,制附子的煎熬方法至关重要。

煎中药时应避免加水

煎中药时应避免加水

煎中药时应避免加水我们在看到煎锅里的汤慢慢变少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去加水,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

煎中药决不能加热水。

中药汤剂以水为溶媒,加水量的多少,应以药物的性能、体积、吸水量及所需的治疗药量等为依据而定。

若加水量过多,药物浓度过低,药汁太多,则疗效受影响;加水过少,不仅难以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还容易煎焦,既浪费,又可引起相反的效果。

今荐介3种加水方法,供择用。

1.传统加水法:将中药置于砂锅内,用手将药摊平,然后加入高出药面3~4厘米(小拇指高)的水。

此方法最为简单方便,使用最多,但是准确度稍差。

2.量器加水法:即采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不同的治疗药物及其头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

上海市药材公司规定各类药煎煮的加水量为:调理、滋补药,头煎 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一般药(凡是以治疗各种疾病为主的中药),头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解表治感冒药,头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

此法比传统加水法准确,但是,若遇到药物量多时,加水量则显得少些。

3.重量加水法:即按药物的总重量,确定加水量。

将配发好后的中药,取1贴(剂)药称一下重量,然后根据1克中药加10毫升水的原则,把计算的总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5%留给二煎用。

例如,滋补调理药人参养荣汤,药物总重量为150克,加水量应为1500毫升,头煎应加65%即为975毫升,二煎加水35%为525毫升。

该方法加水准确,特别是药物种类多、药量大的中成药方剂更为适宜。

此法虽然比以上两种方法麻烦,但较准确。

此外,若药中花(如稳复花、袋袋花等)、叶(如桑叶、枇杷叶等)类较多时,还可适量多加些水。

当热水冲入生药内时,生药的外层组织由于受高温的骤然冲击,立即凝固、紧缩,尤其是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转的变性层,阻碍了水分的渗入,组织内部被溶解的有效成分亦难以溶出,从而大大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因此煎药时切忌加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

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

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剂量换算认识的不同。

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代的3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

625克,两者相差5倍多。

毛炜解释。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

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据介绍,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

早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

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湿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温里补火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把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药。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和多种疑难疾病。

据统计,在500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的使用频率为13。

20%,是历代医家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常用药之一。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必须明确指出的是,附子是有毒中药的典型代表,用好了可以拯救患者,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毛炜表示,附子中毒绝非只和剂量大小有关,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很多,炮制方法包括药材质量不好、不当、长期过量使用、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当等。

我们临床发现,很多市民不懂正确煎煮含附子的中药。

毛炜说。

这类药一般要先煎附子1~2小时。

掌握火候有一个诀窍:取一片煎过的附子,咬一口慢慢咀嚼,如果没有麻口的感觉,表明煎煮火候到了,这时可以放入其他药物,如果仍感觉麻口,则需继续煎煮。

因此,很多有经验的中医生通常会在处方中附子这味药的右上角或后面注明先煎,去麻。

另外,煎煮含有附子的中药一般耗时较长,有些市民煮药时发现水干就中途加冷水。

这样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应属大忌。

毛炜说,煎药前应充分估计好水量,一次性加够;如果中途发现水快煎干,应该先关火、待药冷却后再加入适量冷水,然后重新开始煎煮、计时;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开水。

中药材附子,有毒,使用不当可致人体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但同时它又被誉为中医要药,从医圣张仲景到现代医学名家,不少人用它让患者起死回生。

然而,不同的药典、教科书、流派,对于附子的剂量使用范围却观点大相径庭。

超出老祖宗经典药量用附子会否中毒?除剂量大小外,药材不好、炮制、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当等都可导致中毒发生。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地位之重。

自汉张仲景以降,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

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

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

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不当之处,尚请贤达指正。

一、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

大便常规正常。

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二、附子配肉桂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

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

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

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

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

张伯叟经验治疗心痹(冠心病、心绞痛),温阳通阳善用附子、桂枝,特别是附子一味,既能温阳又能通阳,尤于桂枝。

四、附子配乌头附子性大热有毒,能散寒燥湿,除痹温中,通阳止痛。

乌头性温有大毒,辛散温通,能搜风除湿,逐寒开痹,破积散结;二药合用散寒袪湿功倍,除痹止痛效灵。

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苦痛;寒邪所干之胸痹、脘腹疼痛。

五、附子配细辛附子温里扶阳,散寒滞通经脉。

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

二药合用,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共奏温阳散寒凝,蠲痰饮,暖胞宫之功。

二药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为止痛要对。

《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

……”李杲:“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主要用于:1、阳虚感冒,形寒肢冷,头身疼痛,骨节疼痛之症。

2、风湿关节疼痛难忍,屈伸不利之证。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阳虚寒凝者。

但有观察认为细辛有诱发心房纤颤之可能,故对有心房纤颤倾向者应慎用。

4、阳虚寒凝水饮咳喘,用为要药。

龚志贤自拟扶肾蠲饮汤,用附子30克、细辛6克、干姜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

方中取附子温阳化饮,细辛散寒蠲饮之功,而有较好疗效。

5、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寒凝胞宫之痛经、闭经、不孕。

如朱久之用治子宫寒凝不孕可获得温阳暖宫散寒凝种子之效验。

六、附子配花椒附子、花椒同为辛热之品,有温里散寒之功。

附子善入肾经而温阳气,温肾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较峻。

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作用较强,二药并用,脾肾同治,相辅相助,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力极强。

主要用于:1.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七、附子配半夏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

二药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

主要用于: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

吴佩衡常用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证显著者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注:“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而川乌、附子同出一物,理应半夏亦反附子了。

清?张璐《本草逢原》如是说,近代名医张锡纯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