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第三章-汉代历史散文PPT课件
汉代文学课件
![汉代文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6902fbdd3383c4bb4cd264.png)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 一、《两都赋》
◆光武帝的定都洛阳,直接激发了文人京都赋的创 作热情。
◆《两都赋》的体制,分为《西都赋》与《东都赋 》两篇,实为上下两章;
◆虚拟“西都宾”与“东都主”两个人物,通过谈 话结构全文;
◆在《史记》中,有一定的伦理评价 标准、褒贬意识。但它的标准并不完全 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 意识 。
张裴
守 节 的 正 义 合 刻 在 一 起 。
駰 的 集 解 、 司 马 贞 的 索 隐 、
南 宋 黄 善 夫 私 刻 本 , 首 次 将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 ◆以类相从 ◆有分传,有合传。 ◆追根溯源 ◆叙事有详略之分 ◆条理清晰,游刃有余。
◆表达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这一主题主 要表现在丧歌与游仙诗中,如《薤露》、《蒿 里》、《艳歌》、《长歌行》、《董逃行》、 《日出入》等。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善于选择生活场景 《羽林郎》、《艳歌行》、《上山采蘼芜》 、《天马》、《陇西行》等均富代表性。
◆故事情节完整而曲折
《孤儿行》、《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 飞》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刻画
◆为各种身份的人物立传。 ◆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多维透视展现人物的多方面特征,采用 互见法完成人物形象塑造。 二、浓郁的悲剧气氛
形象寄寓着司马迁的深切同情,暗含了 他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一、《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 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 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二、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 动力。
汉代历史散文
![汉代历史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351b85ec3a87c24028c43c.png)
第三章汉代历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一、生平与《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字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前 145 )生于龙门。
龙门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是古代的一座名山。
它跨越黄河两岸,其东在今山西河津县北,其西在今陕西韩城市北。
黄河自河曲转折南流,进入狭窄的峡谷地区,流势湍急,穿越龙门,奔入平原,河面乃宽,流势减缓。
由于这种自然形势,龙门遂成为引起人们产生幻想的地方。
事实上,司马迁说生于龙门,不过是以名山指称自己家乡有名罢了。
龙门山在韩城县城北 50 里,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六世祖靳葬华池,四世祖昌、曾祖无泽、祖喜皆葬高门。
华池、高门都在韩城县南 20 里的芝川镇。
司马迁的墓和祠堂也在这里。
这是司马迁六世祖以来生活的地方。
这里地势开阔,北眺龙门,东望黄河,会引起丰富的历史和神话的遐想。
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正在此。
汉武帝建元年间 ( 前 140 —前 135)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作了太史令的官。
司马迁大概也就在这时随父亲到了长安,因而学习上有了更好的条件。
他自谓“年十岁则诵古文”,就是到了长安以后的情形。
古文就是先秦古字,大篆、籀文之类。
为什么说“诵”呢?秦汉间字书,现在大多散佚了。
从残存部分看,司马相如作《凡将篇》,为七言韵语。
扬雄收集古文奇字,作《训纂篇》,为四言韵语。
史游作《急就篇》,是七言、三言、四言不等的韵语。
东汉贾鲂作《滂喜篇》,亦是四言韵语。
这些都是属于通俗的教童蒙识字的“杂字书”,古今并收,以韵语编排,便于童蒙记诵。
这种“诵古文”的传统其实是很古的,它与早期的瞽史有关。
《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周天子慰问诸侯的形式有:“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
”是说每七年要把诸侯国的象胥聚集起来,进行雅言培训,让他们熟悉各种官方应用文的写法。
每九年要把诸侯国的瞽史聚集在一起,教他们识字和诵读(郑玄注:“书名,书之字也。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e01a5383c4bb4cf7ecd1aa.png)
第二节 神 话(2学时)
▪ 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 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 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 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 它的意蕴。
▪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神话。如
“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 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 (3)《尚书》都是独立成篇的,而且结构都比 较完整,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组织意识。
▪ (4)《尚书》语言技巧较之甲骨卜辞和铜器铭 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古奥艰涩之中也体现了一定 的形象性、生动性。
12
▪ 二.《春秋》
▪ 1.《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 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记 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 事、外交等历史大事,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 部史书。
11
▪ 2.《尚书》的文学价值:
▪ (1)《尚书》以“记言”为主,主要是记载帝 王或大臣的讲话、告诫、誓辞等。其记言多是具 有政治性的言论,主要是说理论事,因而说理论 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奠定了后世论说散文 的基础。
▪ (2)《尚书》的说理、叙事,总体上说比较简 单质实,重在意旨的表达,不尚藻饰。
▪ (2)《尚书》的真伪和今文、古文之别:古文《尚书》。古文《尚 书》是指先秦时期用古文字所写的《尚书》本子,但已全散佚。伪古 文《尚书》。伪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所献,其中所增二十五篇即 是。今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秦火”后,由汉初伏生传授, 用隶书写定的。包括虞、夏书各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一般 认为商、周书较可靠;虞、夏书则为春秋战国人所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b97fee552ea551811a68770.png)
成。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 (《刻舟求剑》)
3、刻石文:中国最古老的碑文,刻于崖石或石鼓之上。 四言韵文,三句一韵。
二、汉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一)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 的主要精神与创作的重要形式。
书名原为《淮南鸿烈》,“鸿”是广大 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 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
《淮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 系统论说散文集。
三、刘向 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
成帝时更为向,字子政,沛人。 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目录 学家、散文家,一生有著作多种。
《列女传》、《新序》与《说苑》 大量故事传说、寓言:如 “叶公 好龙”、 “杯弓蛇影” 。
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他创作《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3、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4、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
第二章 论说散文及辞赋
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
一、贾谊 1、生平 :(前200~前168),洛阳人,汉初 著名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 博学,被文帝召为博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最终忧郁而死。年仅 33岁。
贾谊《吊屈原赋》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 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 (音踏)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200余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汉 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
人民版必修三高二历史-汉代儒PPT课件
![人民版必修三高二历史-汉代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cd9a2e4693daef5ff73d41.png)
③儒生: 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
④导火线: 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过程
• ①焚书:接受丞相李斯建 议,焚毁除《秦记》及有 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其 他书籍。为什么?
• ②坑儒:秦始皇疑心一些 儒生反对自己,逮捕、坑 杀了460余人。
(3)秦代“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名师课堂教学]人民版必修三高二 历史-汉 代儒PP T课件 (完整 版PPT)
[名师课堂教学]人民版必修三高二 历史-汉 代儒PP T课件 (完整 版PPT)
秦始皇
汉武帝
政策
排斥、打击
尊崇
不 同 点
原因
秦刚刚统一,需要 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 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统治
[名师课堂教学]人民版必修三高二 历史-汉 代儒PP T课件 (完整 版PPT)
[名师课堂教学]人民版必修三高二 历史-汉 代儒PP T课件 (完整 版PPT)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 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大一统意识
价 民本意识、 值 和谐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意识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名师课堂教学]人民版必修三高二 历史-汉 代儒PP T课件 (完整 版PPT)
[名师课堂教学]人民版必修三高二 历史-汉 代儒PP T课件 (完整 版PPT)
《诗经》PPT课件
![《诗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13a8a5941ea76e59fa0442.png)
*
12
问题之二:
•《诗经》的收集和整理
*
13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诗经》中作品是如何收集起来的?
《诗经》的收 集和整理
采诗、献诗各通过哪些途径?其目的是什么?
“采诗说”
“献诗说
*
“删诗说”
14
西汉《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 以观民风。” 班固《汉书采·诗艺的文目志的》:观“风故察古政有采诗之官,王者所 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东相汉从何而休 歌《。春饥秋者公歌羊其传食解,采诂劳诗》者官:歌巡“其回男事民女。间有男采所年集怨六民恨十歌,、
采女于诗年邑说五,十 邑无 移采子 于诗者 国的,,途官国径衣以食闻之于,天使子之”民。间求诗。乡移
班固《汉书·食货志》 :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 行人振木锋徇于路以采诗官,衣献食之之大的师老,者比民其间言采律诗, 以闻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 订更整重理而要编成的定的反《。证诗是经公》元的前人5和4具4年体,情吴形公,子我季们札今在天鲁已国无
•
•
•
司馀者韶“观《可孔能从书王到整全乐诗能子对得过朝王理可孔马篇。武,经删对“知程经朝编能子迁,雅…鲁》订 “ 诗 。 中 过 乐 选 的删及颂《…国基 《诗 ” 可 , 诸 官 其 。诗至之史三乐本诗” 的 能 起 侯 手 中”孔音记工相经可 内 周 了 各 中 的百说子。·同为》能容王相国,一五孔可。他的作和朝当的乐部去 ”篇子其所。过文的重协官分信其,世时奏“字乐要助根为吗重孔家孔的正有官的,据演?,子》子各朝乐些在作进唱取皆:刚国廷《”加用行和可刚风制诗工。采教的弦“施八诗礼经我整集诗工歌古岁的作们》理 , 的作于之,次乐认的 最。 底,者礼,显序的为编后本甚诗义以然与需当集都,至三求是今要是和集是也千合不本,周成中完可
第一章 汉代散文25页PPT
![第一章 汉代散文25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879d0c99bb68a98271fefaf0.png)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 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共70篇。其中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可叫做分 传,如《伍子婿列传》;有两个人或几个人一传 的,叫做合传,如《孙子吴起列传》;有好多人 按人物性质合在一起的,叫做类传,如《儒林列 传》列申公等六人,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想。对 少数民族的记载如《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 等。
3. 以一系列的故事构成全篇 4. 善于描写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 5. 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二)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1.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1)人物形象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社会覆盖面广;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个性之中又寓有普遍的共 性; (3)人物形象充满传奇色彩; (4)悲剧人物形象众多,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氛.
三、西汉后期散文 (一)刘向的散文
1. 奏疏 《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
2. 书录 《战国策书录》 、《管子书录》 、《孙卿书 录》
3.《新序》、《说苑》等杂著 (二)扬雄、让太常博士书》
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一)司马迁的生平
第一节 西汉散文
一、西汉初期散文 (一)贾谊的政论文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二)晁错的政论文 《论贵粟疏》 (三)枚乘、邹阳的散文 《谏吴王书》 《上书吴王》
二、西汉中期散文 (一)《淮南子》 (二)董仲舒的政论文 (三)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 蜀父老》 (四)桓宽的《盐铁论》 (五)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 《报孙会宗书》
汉代历史散文PPT
![汉代历史散文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26bf4e69eae009581bec31.png)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
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 的。 如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 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 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 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 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 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 事……。 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 性的基础。
三、司马迁的其他著作
1.《报任安书》。
2.《悲士不遇赋》:‚悲夫士
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 己而复礼,惧志性的之无 闻。……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 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 而不伸。……”
第 二 节
《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不仅意味着总结 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 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 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 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 目的。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 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史记》 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 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这些 目的,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
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 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 过去的历史著作都记载了人的历史活动,但这些记 载都是以时间或事件为本位的,人的主体地位未能 被充分地意识到和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历史著作 中的人物总体说来,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 《史记》所记述的人物,虽然仍以上层政治人物为 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 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卿 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 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者,各各显示 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又共同组成色彩斑斓而波 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散文 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散文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524223bcd126fff7050bdb.png)
《论贵粟疏》 • 论述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 艺术特色: 1、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2、正反对照鲜明,说服力强(今昔、商农)。 3、语言朴素,具有逻辑性。 4、感情真挚,气势充沛,有战国纵横遗风。
• 人皆以贾生通达国体,今观贾生之策,其迂远不 通者,犹十而一二,岂如晁之凿凿可行哉?(李 贽《藏书》) • 惟谊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 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 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 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 略,不能与晁錯之深识为倫比矣。(鲁迅《汉文 学史纲要》第七篇)
班固与《汉书》
• 生平: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 沿袭《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 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 传”,这样它就由“纪、表、志、传” 四部分组成,即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 十列传。全书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时限: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 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
• 互见法: •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 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 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本传晦之,而他传 发之” )。 •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 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 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 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 《汉纪》 • 1、编撰者:荀悦,字仲豫,东汉末年颍阴人(河南 许昌)。建安三年(198)3年时间编成。 • 2、主旨:为汉献帝改编《汉书》以便阅读。共十八 万字。 • 3、体例:编年体,而吸取了纪传体“人经事纬”的 特点。被认为是断代编年体的代表作。此后晋人袁宏 《后汉纪》、孙盛《晋阳秋》、沈约《齐纪》、裴子 野《宋略》以至于宋代《资治通鉴》,均如此。 • 4、特点:词约事详;史论精彩。(《汉纪·孝文皇 帝纪下》论免租税之蔽等)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322d33011ca300a6c3905e.png)
“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著论衡。
《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写作目的是要使 语言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 伪的标准。
《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现存八十 四篇,缺《招致》。
王符《潜夫论》
独传、合传与类传:独传就是只给一个人作传,如《李斯列 传》,合传就是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作传,如《屈原贾生 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类传就是把某些相同类型 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如《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酷吏列传》,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 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史记》因纪传体所限,使用“互见法”以避免叙事记人的 重复,或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货殖列传》列举了计然、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 乌氏倮、巴寡妇清等生财致富的事例,强调商业在民富国强
中所起的作用。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进步的,他的关于经济发展是 一个国家强盛衰的基础,关于工商业生产在社会历史上 的作用和地位,关于肯定人追求财富的合理性等问题的 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谏营昌陵疏》是一篇有名的政论散文。反 对成帝大营昌陵,历述古代帝王薄葬之益、 厚葬之害的历史事实,并阐明“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以及“死者无终极,而国 家有废兴”的道理,意蕴深刻,态度诚恳, 说理透辟,是一篇极富教益的文章 。
刘向的校篇之功
刘向与其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 部目录著作。
8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专门史。
《史记》的体例革新
在体例上突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 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二编汉代文学》PPT课件
![《二编汉代文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145ca48e9951e79a89273c.png)
a
13
·战争徭役 《战城南》、《古歌》等。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
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 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满衣。
a
14
爱情婚姻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 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 与君绝...
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 含义丰富。
a
12
3、汉乐府 A.乐府含义由来以及演变 B.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反剥削、反压迫
《孤儿行》、《妇病行》等。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 中无豆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 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 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 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书、表 《史记》文学成就 为传记文学写作提供先例 血肉丰满的实录 取材 互见法 细节 多用口语表现人物性格
a
7
《史记》之影响
杰出的史才
论学术则祟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 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班固)
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 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
a
5
2、抒情散文(书信、书奏类)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 李陵《答苏武书》 李固《遗黄琼书》 朱穆《与刘伯宗绝交书》 秦嘉《与妻徐淑书》 《重报妻书》 枚乘《奏书谏吴王》 东方朔《上书自荐》
a
6
3、历史散文 A.《史记》 司马迁生平 《史记》体例(以人带史) 本纪、世家、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序:中国的史学,发源于经 学,一百三十篇的《史记》,只是模仿《春秋》的 作品:十二本纪模仿十二公,七十列传模仿公羊、 谷梁。“传”底原义,有注底意思,所以《释 名·释典艺》云:“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 七十列传只是七十篇注解,把本纪或其他诸篇的人 物,加以应有的注释。
11
▪ (2)班彪,字叔皮,先后在隗嚣、窦融手下 任职,“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于史籍之 间”。对《史记》颇有微词,“作《后传》 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著名辞 赋家。
12
▪ 4、经历:
▪ (1) 司马迁童年“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 文”。青年时期游历天下,出使巴蜀:“二十而南 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 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 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 昆明,还报命。” 受父遗命著史,始于太初元年 (前104年),时年42岁。49岁遭宫刑,入狱3年。 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完成,共14年。 死后,外 孙杨恽发布之。
▪ 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王叔岷《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史记〉》斠证》。
▪ 《二十五史三编》“史记之属”,张舜徽主编,岳 麓书社1994
▪ 《史记学概论》,张新科,商务印书馆2003 ▪ 《史记研究集成》(14卷),华文出版社2005 ▪ 《史记全本新注》,张大可,三秦出版社1990
七十列传,共130篇。52万字。 ▪ 《汉书》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共100篇。80多万字。
18
▪ 主要变化是《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介 绍秦汉官制,实际上属于“志”,以后的史 书均编《百官志》或《职官制》。《古今人 表》分九等,只介绍汉前人。志:将《律 书》、《历书》合并为《律历志》,《礼 书》、《乐书》合并为《礼乐志》,将《平 准书》扩写为《食货志》。新增了《刑法 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 志》,后代史志多沿用班固的设置。
▪ (同时期酷吏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流传 极广,显示了汉朝鼎盛时期的大民族主义)
14
▪ 5、成书:
(1)《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 帝征和二年(前91年)共14年;褚少孙等补。《后 汉 书 》 中 已 经 提 到 散 失 了 10 篇 。 ( 《 史 记 》 原 称 《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等,最 早称之为《史记》的文章是东汉桓帝熹平元年(172 ) 的《东海庙碑》,参看钱穆《太史公考释》、陈直 《史记新证》);
2
3
▪
4
▪ 《汉书》注本:唐初颜师古注、清末王先谦 《汉书补注》;
▪ 《汉书窥管》,杨树达,科学出版社1955 ; 上海古籍1984;
▪ 《汉书新证》,陈直,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 ▪ 《二十五史三编》“汉书之属”,张舜徽主
编,岳麓书社1994 ▪ 《汉书新注》,三秦出版社1994
5
6
7
8
▪ 一、作者与成书
▪ 1、作者:
▪ (1)司马迁,字子长(前145-前86)
▪ (2)班固,字孟坚,(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 -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
▪ 2、籍贯:
▪ (1)夏阳龙门(陕西韩城县);(2)扶风 安陵(陕西咸阳市)
9
▪ 3、家学: ▪ (1)司马谈,任太史令,“学天官于唐都,受《易》
16
▪ 二、体例、结构与主旨 ▪ 1、体例: ▪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称纪传志
书体),起自黄帝,至于汉武帝太初年间, 近三千年史事; ▪ 《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自汉高 祖 元 年 ( 前 206 年 ) , 至 于 更 始 帝 二 年 ( 24 年),共230年史事。
17
▪ 2、结构: ▪ (1)整体结构: ▪ 《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第三章 汉代历史散文
▪ 第一节 《史记》与《汉书》 ▪ 第二节 《吴越春秋》、《越绝书》与《汉纪》
1
第一节 《史记》与《汉书》
▪ 《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 清代凌稚隆《史记评林》、赵翼《廿二史札记》、 梁玉绳《史记志疑》(或称《史记》第四家注)。
(2)《汉书》:光武帝建武32年(公元54年)班彪 卒-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班固卒,补订: 八表(班昭)、《天文志》(马续、班昭)。
15
▪ 《史记》散失十篇为:《景帝纪》、《武帝 纪》、《礼书》、《乐书》、《兵书》、 《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 王世家》、《龟策列传》、《傅斯列传》。 褚少孙补:《武帝纪》《日者列传》《三王 世家》《龟策列传》。
13
▪ (2)班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 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五常师,不 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汉书》本传)青年时 期修史被告发“私改作国史”而入狱。“父彪卒, 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 其业。”当时应是23岁。从军,汉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89年)《封燕然山铭》(蒙古杭爱山)。晚 年因家仆琐事被洛阳令种兢下狱死,61岁。
19
20
21
22
Hale Waihona Puke 2324▪ (2)具体结构: ▪ 本纪:帝王世系,包括实际掌权人物如项羽、吕雉
(北斗);朝代编年。 ▪ 表:大事记。如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 ▪ 书:专门史。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
平准,(《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徐日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世家:诸侯世系,包括历史地位极高的孔子、陈胜 (二十八宿),以及汉初部分名臣如萧、曹、张、 陈、周等,还有外戚。 ▪ 列传:功臣名士(群星)。
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著有《论六家要指》: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兼容并包而崇尚道 家。“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 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10
▪ “庄、荀以下论列诸子,皆对一人或其学风 相同之二三人以立言,其櫽括一时代学术之 全部而综合分析之,用科学的分类法,釐为 若干派,而比较评骘,自司马谈始也。” (梁启超《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