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语文教育发展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近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近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鱼七七
近代中国语 文教育的发

鸦片战争一 1919年 “五四”
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 立—1960年
1960年—— 当代
学制
语文改革运动
1923年国语课程 纲要的制定 课程标准
50年代的教育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90年
代 当代
一、 1840年鸦片战争一1919年 “五四”运动
• 4、90年代初: ●不过到了90年代初,思想教育重新得到加强。1991年颁布的《中小 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开篇指出“江泽民同志指示 ‘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 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为了在语文教 学中全面、有效地贯彻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 教育,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则 专门阐述了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例如,1980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1988年 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初审稿)》进一步提出要正 确处理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既要防止只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忽视思想教育:又要防止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空谈思想教育。
三、1960年-当代
•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 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 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 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大纲对语文教育的思 想性只字未提,可见,工具论的提出是语文为政治服务走向极 端之后的一种矫枉,对学科建没有着深远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DOC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DOC

教育改革与发展60年——实践与反思南昌县蒋巷中学何国荣金秋十月,硕果累累。

伟大的祖国迎来了60华诞,回顾伟大祖国在这60年来的方方面面,有太多让我们自豪的东西。

这6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经历了不少反复和曲折,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一步一个脚印,为新时代的进步发挥了非常的贡献建国60年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1978年,大约30年。

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即加强基础,掌握“双基”。

第二个阶段从1979-1982年,大约是4年。

其基本特点是12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第三个阶段从1983-1989年,大约为7年。

其基本特点是15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

第四个阶段为1990年至今。

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23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语文发展历史的几个阶段

语文发展历史的几个阶段

语文发展历史的几个阶段
语文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古代语文教育时期。

此阶段语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口语与书面语长期分离,在劳动与生活中只是有语文教育的因素,并且处于萌芽阶段。

近、现代语文教育时期。

此阶段指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的语文教育,此阶段教育处于极其复杂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具有显著特点,即语文教育在西方先进的新思潮教育与传统的封建旧教育的矛盾中缓慢发展。

当代语文教育时期。

此阶段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育,此阶段教育进入崭新阶段,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不断创新。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语文学科是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培养人们的语言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阅读和文学创作为主要内容。

《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被视为古代语文教育的基石,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人们培养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汉代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学习的重点开始从经典转向文言文。

《庄子》、《史记》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此时期,辞章学的兴起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辞章学提倡辞章理学和修辞技巧,进一步拓展了语言文字的应用领域。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后,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在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替代文言文,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促进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到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家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问题,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运用课文为目标。

胡适提出了“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通过课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运动提出了“五四运动”的口号,推动了语文教育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对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推行“普通话”政策、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

三、语文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对于语文教育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指导,促进了语文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

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

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三岔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从历史的角度总结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比较56人教版教材与现行人教版教材的优缺点。

以下分别就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后两个历史时期加以简要叙述。

(一)建国之前语文教材发展概说由于建国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古代社会、动荡的近代和现代社会,所以以下介绍分别就这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地梳理。

在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之前,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的语文教育都是与经学教育、哲学教育、史学教育和伦理学教育连在一起的,并没有独立设科,所以,语文教学并没有单独的教学体系。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从不同的角度看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但是,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和诗选教材为古代语文的主体教材则是确定无疑的。

1.蒙学教材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是比较发达的,最早的识字教材可推至周宣王时期的《史籀篇》。

由于古代没有汉语拼音,识字教学只能靠口耳相传和多读多写。

这些蒙学教材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儿童识字,但它们同时又可以对儿童进行伦理教育、常识教育和历史故事传播等。

如果说这些蒙学教材中每一本的教育任务是单一的或者不全面的,那么,从周秦时代发展到明清时代,中国古代的蒙学读本则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它们发挥的是整合优势。

下面举几本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加以说明:《急就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识字教材,西汉时史游编撰。

《急就篇》作为当时主要的识字课本,流传时间达600余年。

按照姓氏、衣着、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等分类,汇编成三言、四言、七言的整句,便于背诵。

尽量避免字的重复,同时每个句子都表达一个独立意义,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生活常识,同时达到识字的目的。

《千字文》传为南北朝时期梁代的周兴嗣编著,是古代成书时间较早、流传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蒙学教材。

直至清末的农村地区仍在使用这本蒙学教材。

采用对偶的形式清楚地介绍了天文、地理、自然、伦理、园林、起居等方面的知识,字数只有1000个但传播范围异常广泛。

从建国至今语文教材的特征及主要语文教材分析

从建国至今语文教材的特征及主要语文教材分析

从建国至今语文教材的特征及主要语文教材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时间段语文教材的特征:这个时间段中语文教材的特征也有几次演变。

建国初期1949年—1955年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注重思想教育,但缺乏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的系统性。

主要语文教材有:1950年《小学语文课本》、1951年《初中语文课本》(宋云杉、朱文书、蒋忠仁编)、1951年《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周祖谟、游国恩等编)。

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时期1956年—1957年,语文教材汉语、文学分科教育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

主要语文教材有:《汉语课本》、《文学课本》(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阅读》、《作文•汉语》。

“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0年,政治倾向导致语文教材非语文化,政治斗争蔓延到语文教材上。

主要语文教材有:《语文》(仓促编写)。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1965年,开始反对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确定了语文课的工具课性质,1963年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充分的体现了这种教材理论。

主要语文教材有:《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材》“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语文教材变成阶级斗争教材,完全违背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主要语文教材有:“革命文艺”、“革命大批判”、“政治语文”。

拨乱反正时期至改革开放1977年—1985年新编语文教材与1963年的教材一脉相承,更加成熟,并开展了多种教材的多种实验,主要有综合性和分科型两种。

主要语文教材有:《阅读》、《作文•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作文》中央科学教育研究所。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时间段语文教材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材,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实行一纲多本,将教材引入竞争机制。

国家教委于1986年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决定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改革,这是实行一纲多本,将教材引入竞争机制的重大改革。

各种实验教材编写体系除综合型和分科型外还有以文体能力为体系、以听说读写为体系、以写作能力为体系、以阅读能力为体系、以语言训练为体系、以思维训练为体系、阅读与写作分科、读写与知识分科、以语文知识为体系这九种。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许多阶段的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的演变,以及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古代教育(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传统,强调孝道和文化修养。

贵族子弟接受私人家庭教育,学习经典文化和礼仪。

而普通百姓则通过民间学堂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

2. 封建社会教育(公元1840年-1911年)19世纪初,中国面临外国侵略和内部动乱,这促使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教育的改革。

清朝政府建立了官办学校,开始引进西方科学和技术知识。

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碰撞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行农村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等。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迅速发展,基础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科学技术教育得到重视。

4.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包括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

中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大幅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5. 当前的教育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较大。

另一方面,教育评价体系仍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培训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

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

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摘要:一、事件一:古代的语文教育二、事件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创三、事件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四、事件四:建国后的语文教育改革五、事件五:当前的语文教育发展正文:一、事件一:古代的语文教育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语文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先秦时期开始,教育就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如《诗经》、《尚书》、《礼记》等,这些经典作品成为了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学塾、书院等教育机构也应运而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二、事件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创随着近代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思想逐渐传入我国。

19 世纪末,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语文教育领域,开启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先河。

他们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强调实用性和普及性,为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事件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爆发,这场运动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呼吁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育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

四、事件四:建国后的语文教育改革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符合新社会要求的语文教育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等举措相继出台,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五、事件五:当前的语文教育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近年来,教育部门提出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教育理念,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总之,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这五个重要事件,见证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迁。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始创阶段(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教
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革命觉悟和语言文字能力。

2. 改革阶段(1979年-199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语文
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985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 课程改革阶段(2000年-2010年):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该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 新课程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2017年,国家教育部发
布了《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

新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文化理解、思维能力等方面,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总体来说,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注重思想教育到注重实用能力培养,再到注重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
-建立新中国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实施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

-1949年至1952年,进行了对国民教育系统的全面整合和改革,全面普及初等教育,实现了初等教育的免费化。

- 1952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1958年至1961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进一步破坏,学校停课、关闭,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2.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
-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教育事业逐步恢复和发展。

- 1980年代初,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 1990年代,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2001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费化”工程,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全面免费。

- 2005年,国家实施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计划,大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不断推进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但整体上是朝着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2、教育方法 (1)讲授教学: 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
出、以理服人的教学态度。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讨论 (2)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胡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和方面,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较好方法。 实物教学 模拟情境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 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卫灵公》)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 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 个别差异的矛盾。
5、进行思想教育。
6、读写结合。
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 授”。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读法 “自读式”、“教读式”、“作业
式”、“复读式” 蔡澄清(安徽芜湖一中)的点拨法。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亦离不开自然的法则。

忽视这个特殊的规律,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然而,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分析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就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来研究。

语文教育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而不等于社会发展史,它既不是通史、革命斗争史,也不同于科技发展史或文学史。

语文教育史之所以是语文教育史,就因为它是反映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

因此在分期时,必须兼顾语文教育自身的个性。

只有将这两个因素全部考虑在内,才能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严谨的划分。

基于以上所述,我将语文教育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上古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从1949年以来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一、古代语文教育期随着人类在地球的出现,伴随而至的是人类伟大的文明,在这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就是人类语言。

正是这颗明珠人类社会从此有了语文教育,而它的萌芽始于原始社会,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变化的漫长历史时期。

在原始社会,语文教育独立,人类都是在劳动中进行学习,经受教育,这一社会形态的语文教育称为“潜语文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把的教育从劳动中分化出来,人们通过语言学习各种劳动的技能,这时的语文教育被称作“前语文教育”。

在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育与劳动的逐渐分离,并出现了专门的语言教育学校。

古代语文教育期人类社会结合劳动和生活所进行的言语和文字的教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进行的内容广泛的古文教育是语文独立设科的酝酿和准备。

二、近代语文教育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逐步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中国语文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教育制度。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朝代都非常重视教育,而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一直受到重视。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语文教育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语文教育(公元前1000年-公元618年)古代的中国教育以经典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是孔子所编撰的《论语》和《大学》。

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古代的中国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德育和言语表达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第二阶段:文言文时期(公元618年-1919年)在唐朝开始,文言文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族人民的祖先中文文字为代表的一种写作和表达方式。

在这个时期,语文教育以文言文为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逻辑结构。

此时的语文教育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在文字方面的巅峰。

第三阶段:白话文时期(1919年-194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中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内诸多教育家和文化人开始主张推广白话文。

白话文是一种口语化的现代汉语文体,更加贴近人民的日常语言。

这种文体的兴起使得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四阶段:现代语文教育(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语文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对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语文教育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古代语文教育、文言文时期、白话文时期和现代语文教育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这些教育阶段中,人们在语文教育中不断探索,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发展潜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语文教育将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混合型的教育,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包容在综合性教育之中。

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清末的新式学堂。

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

(一)清末的语文教育1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19世纪5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教会学堂,清政府官方创办了各种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私人也开办了各类学堂。

新式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

语文教育也逐步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

其中,光绪四年(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县梅溪街创办的正蒙书院,最早设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

2 清末的语文教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虽然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独立设科,但从总体上看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

(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 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改革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

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

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对清末封建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12年1月,教育部宣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

同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

语文教育百年大事记

语文教育百年大事记

语文教育百年大事记一、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抗战时期,北大校长蒋梦麟在回想起幼时在私塾背诵经书的场景:“高声朗诵着不知所云的课文,一遍又一遍地念得烂熟。

等到太阳不偏不倚地照到我们的头上时,我们知道那是正午了。

先生让我们回家吃午饭,吃过饭我马上回到家塾继续念那课同样的书,一直到日落山才散学。

”在他的眼里,这样的教育“简直像监狱”。

伴随着保国强种的需求,清政府在回光返照的最后十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新政”,落实在教育上的,即是1904年颁布实施的“癸卯学制”及大致同期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

“语文”也在这一大潮中渐渐走出混沌,但当时的学科设置并未使用“语文”这个概念。

出现在小学及中学学堂章程中的,与现在语文有关的是“读经讲经”与“中国文学”这两个科目,后来语文课程的发展及针对语文的讨论也多从此而来。

语文教研界一般将其看作是语文单独设科的起点。

二、辛亥前后,语文教科书百花齐放辛亥时期,年轻的商务印书馆编辑陆费逵看准了形势,暗中开始筹划适于共和制的教科书。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书局也在同一天扯起了营业的大旗,陆费逵由商务编辑摇身一变为中华书局总经理。

随着民国政府宣布废除帝制教科书,陆费逵先期预备好的中小学教科书迅速渗透进原先由商务独霸的市场。

“五四”之前,商务与中华占据了教科书的大半江山。

在中学语文教育里,前者的国文教科书有林纾(1908年)、吴曾祺(1908年)、许国英(1913年)版,后者有谢蒙(1914年)、谢无量(1917年)版。

不过在学者孙俍工看来,“大都不外以下四种的文章:(一)《古文辞类纂》、(二)《昭明文选》、(三)《经史百家杂钞》、(四)唐宋各家的诗”。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宣布在国民学校国文改国语,商务凭借与蔡元培、胡适等人的良好关系在教科书市场抢得先机,将国语运动、新学制改革的成果以教科书的形式凝结在语文教学中。

平民教育运动使得受教育人数有了持续的增长,也带起了教科书市场的巨大商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
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作为重要的政策,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得到
快速发展,其主要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时期、转型时期和现代化时期。

首先,是改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新中国将教育理念从专制变为民主,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推出了思想和灵魂教育的理念,全面的推行小学教育改革,强调教育的基础地位。

其次,是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是教育大发展时期,推出了“义务教育”,全国参加高中毕业统一考试,提出了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改革继续深入,提高了成人教育水平;最后,是近代化时期,这一时期是教育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

它逐步推出了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生活教育的重视,推广和完善传统中国文化,也逐步实施了国际教育的双开政策,为每个学生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以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涉及面广泛,从思
想和灵魂教育,到生活教育,从小学教育发展到现代科技教育,教育的影响已深入生活,中国已经迈向了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新中国语文教育七十年

新中国语文教育七十年

新中国语文教育七十年新中国语文教育七十年提要:本文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语文教育研究分为初创、改革、复兴3个时期,分别追溯其时代背景,记述相关语文人物与事件,梳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初创期,语文学习成为全党政治任务,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工具论成为指导思想,“文革”使语文教育遭受严重破坏。

改革期,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成为主旋律,一批语文大家发挥引领作用,语文教师改革热情高涨,全国中语会、小语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复兴期,语文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稳步实施,区域性教学研究日趋活跃,但仍存在缺憾。

在新时代,语文教育必将在立德树人和培养语文能力上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新中国;70年;语文教育;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XX-1014(20XX)04-0038-11 DOI:10.19689/10-1361/h.xxxx中国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字同步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文献的撰写解读,至少已有3500多年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

1904年1月,清政府批准并颁行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制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以此为标志,中国开始建立现代教育制度,语文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语文教育新纪元。

70年来,中国语文教育走过一条波澜壮阔、接续前行的发展之路。

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学术创新,为提高国民语文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梳理,爬罗剔抉,勾勒语文人的奋斗历程,解读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精神激励,是其是而非其非,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十八大召开为时间节点,把70年来的中国语文教育分为初创期(1949~1977年)、改革期(1978~20XX年)和复兴期(20XX~20XX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1978年间的语文教育1949~1978年的语文教育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可谓是一波三折,称为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期。

在这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语文教育体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下面主要从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教育家、教材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行简要概述。

一、思想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语文学科在新的政治条件下更新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大环境的要求,语文学科更致力构建一种与新的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模式,彻底肃清个人主意,建立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崇高的、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宏大理想和志向。

这一时期的语文思想在具体的不同时段又有着些许不同:(一)、语文定名期(1949~1956)叶老曾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文。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里说:“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汉语文课程正式更名为语文。

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思想教育为主,政治意味浓重。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1年7月出版的初级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指出:“无论那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显得更重要。

”同时还指出:“要通过语文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凡小说、诗歌、历史故事、乃至自然科学的故事都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规定无不体现着语文课的思想政治要求。

(2)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针对过去“国文”教学重“文”忽“语”即只重视文字的东西而忽视口头的的现象,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的1950年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

”这是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导向,是语文教育史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3)初步学习苏联教育思想与方法。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差异,排斥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自然而然的选择苏联作为学习的榜样。

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凯洛夫的《教育学》被誉为教育界的圣经。

(二)分科阶段(1956~1958)(1)学习苏联教育高潮时期(2)系统学习语言、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加强语言、文学教育这一时期根据分科阶段的要求,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对语言、文学知识都进行了系统的教学。

(三)波折期(1958~1966)随着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结束,“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反复波折,语文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巨大的反复波动。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工具性、思想性的论争50年代末,语文教育为了配合“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突出强调了思想性,强调语文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

60年代前期的语文教学进行了调整,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就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2)文道关系的论争文道关系简言之就是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建国后我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坚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即重视“道”。

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语文教育就仅仅为当时的革命目标和政治利益服务。

1959年,上海《文汇报》展开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提出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观点。

但因为在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文道之争的问题让在继续,文道在此时期始终未能实现统一。

(3)“双基”教学思想的诞生大跃进时期,语文教学紧跟形式,突出政治,语文多是喊口号、贴标签,毫无双基可言。

这段时期,语文教学上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一直争论不断。

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了“双基”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以后的语文教育提出了一个标准。

(四)文革时期(1966~1976)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时期。

在政治工作第一,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情况下,语文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直接参与政治教育活动。

语文教育只是重视“道”,双基的教学也被抛弃到了九霄云外,教师也沦落到了“臭老九”的地位,学生地位却被无限度放大,语文教育陷入了巨大混乱之中。

总之,1949年建国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期间我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处在为社会注意政治建设服务的时期。

不可避免的,语文教育思想带有浓重的政治说教意味,体现了较强的政治观点和为政治服务的意识。

语文教育的思想可以说在曲折发展中摸索前进。

二、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语文发展曲折不断,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语文教育家。

主要有下以几位。

(一)叶圣陶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语文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外来的积极因素,是近百年来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对语文课的性质、目标,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语文教学的原理、方法,语文考试的实质和语文教师的修养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对语文课的性质、目标有精到的论述。

他说:“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

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这就指出了,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课的性质。

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几个相应的观点:(1)语文要联系生活,注重实践。

早在40年代,叶老就批判过旧式教育的“利禄主义”和“古典主义”,批判过那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恶习。

他十分重视语文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为生活服务。

叶老注重实践,常到各地考察,只要有机会就去中小学听课,开座谈会,并且热衷与和一线教师交流,讨论当下语文教育,真正的立足与中国教育从实际出发。

(2)语言、思维并举说语文是“工具”,并不是纯“工具论”,叶老认为不能隔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就此在1980年叶老正式提出了“语言与思维并举”的命题。

他说:“语言与思维分拆不可”,1984年他更明确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

”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注意。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把二者结合好,或把思维抽象化,或者就语言谈语言,忽视思维的训练。

叶老强调语言与思维训练并举的意义非同一般。

(3)注重务实训练与习惯培养叶老在1946年提出语文教育“要以务实方面为主”。

1962年更是强调“训练要使学生在训练中有所得。

眼下,许多人好讲空洞的教育大道理,务实之风严重缺失;说到训练则不讲规律,不顾学生的承受力,倾盆大雨做考题。

”要求学生教师要以实在之事物为训练只根本。

语文是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实际的语文能力与良好习惯,训练就是不二法门。

“大凡传授知识技巧,讲说一篇,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

在习惯培养方面更是提出“教育就是养成的学习习惯”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

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学的人多多练习”。

这是因为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只有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地学、不断地练才能养成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以此考察课堂教学,他认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发,俾学生自奋其力”,因此他提出好老师的标准是“必令学生运其才思,勤奋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生活与写作相结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叶老一直呼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课内当注目与课外。

”还曾提出“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可见叶老对于课内课外阅读的要求之早。

在写作方面,叶老认为写作源于生活,他主张写作文要“立诚”,反对弄虚作假,而且要“必须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这很合乎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对当下作文教学中“假、虚、空”的现象是一个很好的纠正。

(5)教材建设贡献巨大叶老一生编写和支持编纂语文教材多达二三十部,是我国现代语文教材建设的奠基人。

60年代,他主持了新编中学语文课本12册的编写工作,并不断对自己的编辑实践作出理论概括,发表了许多编辑例言、论文、书简,为我国语文教材建设的实践与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叶老对语文教材内容、体系的论述也很多。

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里,他提出,中学语文教材,就精神说,要符合目标第一项所规定的各点;就目标说,必然涉及各科,以各科的内容为内容;就品质说,要朴实、精确,足以为目标第二项的模范;就体裁说,要包括一般人在生活中所触及的各类文字,并且应该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则应兼采现代汉语的整体的书。

叶老当年编写的教材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当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选材标准,对选定之文进行润色修改的严肃态度,以及“注释”的指导性、整体性、浅近性,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中国语文不研究母语特点,不研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研究叶圣陶等中国语文教育家的思想,就不可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新体系。

我们应该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把叶老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并加以科学的发展,以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语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二)辛安亭辛安亭(1908-1988),山西离石人,是一位很有声望的教育家。

他对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因此他又是一位语文教育家。

他在1938年到延安之前,曾在中学和师范学校教过七年语文课。

到延安之后,曾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负责编写教材,一直到解放前夕。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1年间,他协助叶圣陶审定了一部分中小学教科书,对新中国中小学的教材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以及幼儿、师范、大学和特殊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都发表过一些意见。

这些经验和意见,大都收集在《论语文教学及其他》(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教材编写琐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辛安亭论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等专著当中。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是:(1)编写语文教材要根据语文的特点,体现教学原则编写教材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的特点,根据对象不同,编写不同的教材;编写教材必须充分认识使用对象的认知、需求和时代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够行得通、有实效。

如针对当时边区教材城市化色彩浓厚的现象,他组织编写了一套从农村实际出发的通俗读物,深受农村儿童欢迎。

小学教科书的编法同样提出了两句话八个字“以类相聚”和“便于诵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