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习题:第7章测评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练习题,答案免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练习题,答案免费

第七章综合练习题班级:姓名: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是基因频率改变B.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等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2、普氏野马重归自然的实验,标志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从单纯的物种异地保护阶段迈向物种回归自然阶段。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某些基因的频率将会发生定向变化C.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增强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

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 43%B. 48%C. 52%D. 57%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B.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5、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B.种群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变异都是定向的C.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进化的结果一定是形成新的物种6、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比例增加C. 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 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强的定向变异7、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B. 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 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D. 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8、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 表示)。

2021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活进化理论 第2节有详细答案

2021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活进化理论 第2节有详细答案

第7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解析:选A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2.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

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昆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解析:选C从所提供的资料中可知,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浅色个体易被淘汰,浅色基因频率逐渐减小,与环境颜色相近的黑色斑点基因频率越来越大,产生了适应环境的黑色椒花蛾,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解析:选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

4.判断侵入甲岛和乙岛上的两个蜥蜴种群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标志是看这两个种群的蜥蜴是否具有()A.特定的生理功能B.不同的形态结构C.地理隔离现象D.生殖隔离现象解析:选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2019-2020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七章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七章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2.意义(1)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生物进化学说的是拉马克(√)(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3)达尔文认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A.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祖先进化来的B.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的C.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生物新类型的形成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解析:选D“生物新类型的形成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是达尔文的观点。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解析:选D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

该学说正确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该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4.以下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能合理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B.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已深入到基因水平C.可以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D.可以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解析:选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在个体水平上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不能够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对物种大爆发做不出合理的解释。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本练习答案与提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7章 检测: Word版含答案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7章 检测: Word版含答案

章末检测·全面提升一、选择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A.基因突变B.选择C.生殖隔离 D.物种分化【解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C2.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

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

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的几率是A.1/25 B.1/50C.1/100 D.1/200【解析】“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由此可以判断囊性纤维原性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基因型为aa,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为1/10 000,由公式(p+q)2=p2+2pq+q2可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为1/1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100=99/10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1/100×99/100≈1/50,该妇女的基因型为Aa,只有与Aa的个体婚配才可能生出患病孩子,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1/50=1/200。

【答案】 D3.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但外貌几乎无法辨认,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外貌形态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物种B.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C.无法判断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020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业质量标准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业质量标准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5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 )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C.马和驴交配产生骡以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有关概念。

物种间的根本界限在于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通过杂交进行基因交流。

绵羊和山羊是两个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

东北虎和华南虎虽然经过长期地理隔离,但尚未发生生殖隔离,因此是两个虎亚种。

马和驴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是不育的,不能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表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

2.(2019·湖北十堰市高二期末)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 )A.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C.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解析] 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相关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A正确;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在人工选择下,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B、D错误;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C错误。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解析]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抗生素可以选择抗药性细菌,但不会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练习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练习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练习及答案练习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快速反馈,学习高中生物必修2课程也一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练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练习1.(20XX年·忻州四校二模)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 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B.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D.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2.(20XX年·合肥二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它们就是两个物种了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1/ 4影响实现的3.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会进化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C.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4.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连续自交n代,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A.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没有发生生物进化C.发生了隔离D.发生了自然选择5.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

右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3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 600且存在地理隔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种群①在第25代时基因型为aa的个体约占总数的25%2/ 4B.个体的死亡对种群③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C.第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

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练习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练习及答案

单元质量评估(四)第7章(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之一综合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D.迁移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基因型D.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不一致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因而进化缓慢D.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4.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描述是 (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B.种群间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5.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

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6.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因素是自然选择B.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C.一长颈鹿发生了基因突变,此长颈鹿发生了进化D.东北虎和华南虎是一个物种7.假设某动物种群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75,b=0.25,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B、b的频率B=0.25,b=0.75,则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群体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 )A.不断增加B.不断降低C.先增加后降低D.基本不变8.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基因频率越大,基因突变率也越大C.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99.5%,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0.5%D.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9.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④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个体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详细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详细参考答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 1 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问题探讨 1.配子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的区别在于: (1)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高中生物必修 2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2页
(2)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二)旁栏思考题 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不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 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 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
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
(三)想像空间
不一样。受精过程中,仅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而精子的头部除了细胞核外,只含极少量的细胞质。而细胞质中线粒体含 少量 DNA(植物细胞质中的叶绿体也含少量 DNA),对生物的遗传也有影响。
(四)实验
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 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2《遗传与进化》课本练习答案与提示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 1 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 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 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 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 DD∶Dd∶dd=1∶2∶1,彩球 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 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 10 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 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 10 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 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 3∶1 的结果。但证明某一 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 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 1.B。 2.B。 3.(1)在 F1 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 F1 形成配子时, 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 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 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 F1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 4.(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 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 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 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 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 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19 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 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 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高中人教版本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含解析

高中人教版本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含解析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B.生物的生存斗争C.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变异的不定向性和选择的定向性3.某昆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AA)、浅褐色(Aa)和褐色(aa)三种表现型。

抽样调查得知当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各占60%、30%和10%,现假设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10%,则第二年该种群中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是( )A. 62.9% B. 78.6% C. 76.8% D. 77.1%4.生物的共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①同种生物之间②不同种生物之间③生物与环境之间④亲代与子代之间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下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C.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交配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条件6.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

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7.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完善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8.2010年8月,一种名叫NDM-1的“超级细菌”已经蔓延全球各个大洲,对“超级细菌”的出现,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主要原因,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是( ) A.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使病菌中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增大C.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D.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9.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习题:第7章测评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习题:第7章测评含答案

第7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对自然选择学说论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C.定向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微小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得到积累,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存斗争推动生物的进化。

2.虫媒花与某些传粉的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定向变异B.种内斗争C.种间互助D.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体现两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3.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不包括( )A.基因多样性B.细胞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的物种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的物种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D.每个新的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但地理隔离不是必需的过程。

根据物种的概念可知,当生殖隔离出现时,两个个体就分别属于两个物种了。

5.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

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解析: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

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答案:D6.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7章 第3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7章 第3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

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沟通的现象。

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3.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沟通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

4.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是新的物种形成的标志。

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进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7.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受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8.最早消灭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消灭的,它们也生活在海洋中;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9.恐龙是在白垩纪末灭亡的。

物种灭确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简单的。

恐龙的灭亡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10.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一、隔离与物种1.物种的概念:是指分布在肯定的自然区域,具有肯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之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然沟通的现象。

(2)常见类型。

①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②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沟通的现象。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进化为例,同一种地雀,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从而产生地理隔离。

(1)内因:不同岛屿上的不同种群消灭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且不同种群之间不发生基因沟通。

(2)外因:各个岛屿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教师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教师卷)

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教师卷)满分:100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共35小题,共70分)1.对农药DDT有抗性的家蝇的产生是由于家蝇体内脱氯化氢酶基因(DHCE)突变造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分)A.因使用DDT导致家蝇体内的DHCE基因发生突变B.抗性家蝇品系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C.DDT抗性家蝇与普通家蝇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D.DDT抗性品系的形成不影响家蝇种群的基因库【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使用DDT只是对家蝇进行了选择,A错误;B、抗性家蝇品种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DDT抗性家蝇与普通家蝇在分类上属于同一个物种,C错误;D、DDT抗性品系的产生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故影响家蝇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2分)A.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A、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现有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A错误;B、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正确;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D、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D正确。

故选:A。

3.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⑤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⑥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2分)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D.①④⑥【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种群是某一个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进行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群体,①错误,③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问题探讨这个替换似乎可行。

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二)技能训练不同的基因也许是DNA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

(三)练习基础题:1.D。

2.B。

拓展题1.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

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2.提示: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未发现其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了的缘故。

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一)问题探讨该问题只有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因此,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只要求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

1.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二)资料分析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三)练习基础题:1.C。

2.B。

3.C。

4.(1)AaX B X b(妇),AaX B Y(夫)。

(2)既不患白化病也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AAX B X B,AAX B X b,AaX B X B,AaX B X b,AaX B Y,AAX B Y。

拓展题提示: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 000~3 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者不含X染色体。

如果含X w X w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产生X w X w Y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如果不含X的卵细胞与含X w的精子受精,产生OX w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实验专练:(7)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实验专练:(7)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实验专练:(7)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1、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A.DNAB.RNAC.DNA或RNAD.DNA和RNA2、下图为烟草花叶病毒对叶子细胞的感染和病毒重建实验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对烟草花叶病毒进行降解的步骤需要用蛋白酶B.图中B型后代的组成是RNA B和蛋白AC.该实验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证明的R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把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外壳分离后分别接种到正常烟草叶片上,那么发生烟草花叶病的应是()A.接种RNA的植株B.接种蛋白质的植株C.A或BD.A和B4、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RNA)宿主细胞内病毒的增殖过程如图,-RNA和+RNA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所需的嘌呤数和过程③所需的嘧啶数相同B.据图推测, -RNA和+RNA均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C.过程②需要的tRNA、原料及场所都由宿主细胞提供D. -RNA和+RNA均可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的模板5、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6、将甲型病毒的RNA与乙型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品系,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从烟草细胞内分离出来的病毒有( )A.甲型病毒的蛋白质和乙型病毒的RNAB.甲型病毒的RNA和乙型病毒的蛋白质C.甲型病毒的蛋白质和甲型病毒的RNAD.乙型病毒的蛋白质和乙型病毒的RNA7、遗传信息从RNA→RNA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下列能够进行该信息传递的生物是( )A.烟草B.大肠杆菌C.噬菌体D.烟草花叶病毒8、已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会使烟草患花叶病,为了验证该病毒的核酸种类,设计了以下实验。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第一章至第七章共7个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全套【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第一章至第七章共7个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全套【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已知豌豆某两对相对性状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其子代遗传因子组成类型及比例如下图,则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是()A. AABB×AABbB. AaBb×AaBbC. AABb×AaBbD. AaBB×AABb2.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是由下列哪一项来决定的()A.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B. 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C.隐性个体的配子D.显性基因3.为了加深对分离定律的理解,某同学在2个小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的方形积木(红色、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配子”D 、d)。

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积木并记录,直至抓完桶内积木。

结果,DD∶Dd∶dd=10∶5∶5,该同学感到失望。

你应该给他的建议和理由是()∶把方形积木改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将某桶内的2种配子各减少到1个;因为卵细胞的数量比精子少得多∶改变桶内配子的比例,继续重复抓取;保证基因的随机分配和足够大的样本数∶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配子放回原桶;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A. ∶∶B. ∶∶C. ∶∶D. ∶∶4.孟德尔用豌豆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不必考虑的是( )A.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D.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5.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彩球大小、形状、质地、重量等要一致B.每次抓彩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C.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不必放回桶内,重复进行多次即可D.抓彩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6.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答案AB.答案BC.答案CD.答案D7.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中( )A.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等于3∶1B.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C.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D.统计的样本越小越接近3∶18.某植物中,抗病和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D.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9.纯种白色球状南瓜与黄色盘状南瓜杂交,F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

人教版试题试卷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章末复习、单元测试及答案

人教版试题试卷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章末复习、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习目标导引】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3、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知识要点提炼】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主要观点:地球上的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在人们信奉神创论的时代是有进步意义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学说要点: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然要有一部分个体被淘汰。

这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

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来。

达尔文把这种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不断积累,不断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新类型。

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的水平。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这样就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典型例题解析】例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有()(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解析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对自然选择学说论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C.定向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微小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得到积累,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存斗争推动生物的进化。

2.虫媒花与某些传粉的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定向变异B.种内斗争C.种间互助D.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体现两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3.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不包括( )A.基因多样性B.细胞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的物种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的物种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D.每个新的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但地理隔离不是必需的过程。

根据物种的概念可知,当生殖隔离出现时,两个个体就分别属于两个物种了。

5.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

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解析: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

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答案:D6.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进化解析: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长筒花不可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项错误。

长舌蝠由于具有长舌而得到长筒花的花蜜,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长筒花的各种性状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长舌蝠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答案:B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解析:人工培育的新物种也可进入自然环境。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相关酶因温度低而活性降低,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为其他物质,而不是为了防止冻害而发生的变异。

抗药性类型属于适应环境的类型,抗性基因属于有利变异,因此会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答案:D8.导学号93810088假设某动物种群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为B=0.75,b=0.25,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B、b的频率B=0.25,b=0.75,则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群体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 )A.不断增加B.不断降低C.先增加后降低D.基本不变解析:设B基因的频率为p,b基因的频率为q,则p+q=1,Bb基因型的频率是2pq,环境的选择作用使p不断降低,q不断升高,而2pq则先增加后降低,且p=q=0.50时2pq最大。

答案:C9.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 )A.显性基因的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频率B.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C.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0.32D.基因频率若发生变化,说明新物种已经产生解析:根据题意可推知,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0.64,故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8,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代中基因频率与上一代相同;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答案:C10.下列事实中,不符合共同进化概念的是( )A.若长着细长花矩的兰花灭绝,则以这种兰花花蜜为生的蛾类昆虫可能灭绝B.若去掉生态系统的捕食者,则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增加C.由于蓝藻的出现,原始大气变成了有氧大气D.地球上只有陆生植物出现后,才有可能出现陆生动物解析:捕食者的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B11.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具有生殖隔离,但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外貌形态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B.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C.无法判断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B1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种群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该种群就未发生进化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物种的形成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该种群就未发生进化;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13.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在细菌群体中,存在耐药性的变异类型,而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可以使细菌群体中耐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

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作用是定向的,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耐药性变异的选择与抗生素有关,A项错误、B项正确;这种选择过程与新生儿自身的免疫功能也无关,C、D两项错误。

答案:B14.下图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图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解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生殖隔离,但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C15.导学号93810089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 B X B(42.32%)、X B X b(7.36%)、X b X b(0.32%)、X B Y(46%)、X b Y(4%),则该地区X B和X 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6%、8%B.8%、92%C.78%、92%D.92%、8%解析: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个男性中有一个基因,Y上没有等位基因,而一个女性中有两个基因。

所以不能用此公式: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需要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计算。

X b=(7.36%+0.32%×2+4%)/(42.32%×2+7.36%×2+0.32%×2+46%+4%)×100%=8%,X B=1-X b=92%。

答案:D16.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B.50%C.42%D.21%解析: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整个种群基因库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基因频率不变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

根据题意,两个种群合并为一个种群后,A的基因频率为(80%+60%)÷2=70%,a的基因频率为(20%+40%)÷2=30%,则随机交配后,下一代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C项正确。

答案:C17.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A.1/9B.1/16C.4/81D.1/8解析:由题干条件可知,该种群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的基因型为RR、Rr,二者在种群中各占4/9,即在具有生殖能力的群体中各占1/2,故该种群所产生的配子比例为 R∶r=3∶1,r配子的概率为1/4,故子代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的概率为1/4r×1/4r=1/16rr。

答案:B18.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解析:图中a应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但并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些新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可能不能杂交产生后代外,也可能可以进行交配却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B19.原鸡经过人类长时间的饲养、驯化逐渐形成现在的家鸡,即使是家鸡中,也分化成为很多品种,比如长尾巴的观赏鸡、善斗的斗鸡等。

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鸡形成家鸡的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多种品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C.在鸡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鸡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若不经人类的驯养,原鸡种群中将不会出现长尾基因解析:原鸡到家鸡的变化,事实上就是进化,进化过程必然伴随有基因频率的变化;多品种的形成也是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淘汰不需要的类型,保留需要的类型,起到了选择作用;长尾基因的出现与是否与人类的驯养无关,人类只是对长尾基因起到了选择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