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心理学的价值取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心理学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观的定义

(一)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体系

1973年,Rokeach 将价值观定义为:“一个持久的信念,认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方

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

更可取。”他认为,价值观是一般性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是评价性的,

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

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们大都认为,价值观是社会心理学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它是

比态度更抽象、更一般的具有评价性、选择性、规范性的深层心理建构,是文化成员

合理的信念体系。总之,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对个人或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观念,它是一种有层次的结构,因而也被叫做“价值系统”(values system)。当一种价值观经内化而成为人的行为向导时,就称之为“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稳定价值

观的动态表现,纵观已有的价值观定义,无论是50年代 Kluckhohn的经典定义,还是70年代Rokeach 具有开创性的定义,其出发点和前提都是将价值观看成个体的心

理现象和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其内涵也仅是价值观的个体系统。

二)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即个体的价值体系。杨中芳(1994)认为它包括:对人及其与宇宙、自然、超自然等关系的构想,对社会及与其成员关系的构想(世界观);从文化所属的具体

社会中,为了维系它的存在而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社会观);成员个人所必须具有

的价值理念(个人观)。它给文化社会成员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目标,以确保社会制度

稳定及正常运作,并给予其成员一套行为准则。

个体价值体系中关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或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架构,称作“社会

性价值观”(social values)。杨中芳(1994)认为社会价值观(societal values)是指“隐含在一套社会结构及制度之内的一套价值,这套价值的持有使现有的社会架

构得以保持。社会制度在这里包括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及社会奖惩。它通过

规范、价值、惩罚等,给个人带来外在压力,也通过社会价值的内化,给个人带来就

范的压力。”

杨中芳(1994)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

价值,这套价值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Schwartz(1994)也指出:不同社会中的成员

在有意无意的价值社会化(value socialization)中表露出来的共同性(commonalitics),反映出支撑和保持这一社会(society)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

统的文化的显要性。他所说的“共同性”就是一个社会文化中的“文化价值。”

对价值观研究的一点思考

综观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价值观研究,历经了从个体层面到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过程。因此,关于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然而,就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们关心的只是三者间的线性关系,并企图建立三者间的某种数学模型,或从某种理论假设出发,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进行诸多的理论推论和实证研究,勿视了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对个性“信念体系”和“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特别是个体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我们认为,只有辩证地、多角度的、动态地来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这方面的研究上走上一条崭新之路,否则,必将陷入机械主义的泥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