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志原文:/people/!bHkxOTE5QHNvaHUuY29t/143525738.html 我参与撰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北卷》秦汉时期。写出了初稿。关于秦汉时期河北的思想文化成就,董仲舒是一个经典。贴上,供博友批判。
西汉时期,河北地区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尤其是董仲舒,在《春秋》学说基础上成就的“天人合一、独尊儒术”的思想,不仅对西汉政治、文化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3-3-1董仲舒画象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约前198-前108),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景县西南)人。早年与公孙弘一同拜胡母生门下,攻读《公羊春秋》之学。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深入研究西汉前期政治局势和社会,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哲学体系,集中国儒学之大成。他利用与汉武帝对策,阐述大一统的思想,说服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一生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著作。《汉书·董仲舒传》说他的著作,“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他的思想是西汉时期河北人文思想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封建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发展了《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理论,把《公羊春秋》以及《尚书》、《洪范》之类学问,组合到他的思想体系中,成为促进儒学转折的新思想。
3-3-2位于河北枣强县的董仲舒石像
大一统思想与天人合一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就是说,“大一统”是天地间普遍的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的理论,诠释“大一统”。就是“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1]
“君王”介于天地间,民要统一于天,必先统一于君。他说:“《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2]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这就是“君权天授”的政治哲学思想。
董仲舒把一切统一于天的思想进行衍化,提出了“王道三纲”:即“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于天,虽谓受命于天亦可。”[3]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董仲舒这种建立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的大一统原则,深入到封建社会的纲常、家庭、婚姻伦理之中,落实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将封建社会组织在一个严密的系统之内,皇帝就是这个系统的主宰者。
董仲舒主张在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他认为:“行天德者,谓之圣人。为人主者,居至德之位,操杀生之势,以变化民,民之从主也。”[4]“圣人副天之所以为政。”[5]圣人就是替天行道,圣人的思想就是天意。按照圣人思想行事,就是顺应天意。让民众都顺应这个天意,就可以达到思想的大一统。孔子就是最大圣人,儒家经典就是圣人思想,必须天下独尊。所以在与汉武帝的对策中,他尖锐批评百家争鸣的局面,认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体系,适应了大一统专制政治需要。在思想、观念、理论上,肯定大一统专制体制的合理性―――即所谓天意、大道。同时,又借鉴了河北地区根深蒂固的阴阳五行思想[6],赋予大一统专制体制新的思想内涵,构成他“天人合一”哲学系统。
“君权神授”和“天德仁政”的思想董仲舒的坎坷经历和河北人文思想的基底,决定了他始终反对家天下。他肯定大一统专制体制,并不推崇封建家天下。他的《天人三策》、《春秋繁露》,都列举古代贤良之君禅让和历代暴君被诛的典故,用阴阳五行的哲学诠释朝代更替的“天意”,坚持“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
他维护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专制政治的需要,适应了封建国家追求大一统的要求,必然取得很大的效果,而且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春秋》宗师。
他在经历了诸侯国相的生涯后,晚年居家顾问朝廷政事,著书立说,在不断完善天人思想体系的同时,逐步意识到专制大一统政治,有两个问题,需要用“天道”给予解决。
一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专制皇帝的喜怒哀乐,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的权利之源。他试图用儒道两家的思想,通过皇帝的人格修养来端正或化解这种极欲的权利之源,但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把它纳入“天”的哲学之中,利用“天意”威严,对皇权进行约束。
他强调“君权神授”,“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7]这是“人主法天”的总纲领。董仲舒还提出一系列顺天意、知天意的方法。如“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使其出也,答天之出四时,而必忠其受也,则尧舜之治无以加,是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故曰:非道不行,非法不言。此之谓也。”[8]
二是作为大一统专制统治的工具,秦代刑法的残酷,令人痛心疾首,董仲舒力主推行仁德,扭转鱼肉百姓的局面。他希望通过倡导“天德”给与解决。这是他“天人哲学”的时代局限性和科学的局限性。其结果,专制统治只能为专制而利用“天意”,不可能将“天意”与民意统一起来,以至于董仲舒的思想,成为封建统治者进一步奴役民众的工具。
董仲舒的思想,既有“本天”为主旨的哲学思想,也有为人修身的思想取向,治国治狱的语录反应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更多的是利用《春秋》之学,阐述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的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
董仲舒的思想,是汉代河北人文精神的集中代表,也是河北人文思想的理性总结。
3-3-3董仲舒代表性著作《春秋繁露》刻本
《汉书》载,董仲舒的著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第二部分是“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
这些文献,反映董仲舒忧民、爱民的人格和希望仁治的思想。
元狩三年(前120),关中水灾,董仲舒结合自己耕作的经验,建议在被灾地区“顺应天意”,多种宿麦,缓解饥荒。汉武帝采纳,派使者劝导农民种植宿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