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策略公民意识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的基础,对于塑造未来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校教育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策略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实施这一目标。
第一,培养道德品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关键。
通过深入的道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学校可以通过讲授道德知识、开展道德讨论和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公正、诚信、守法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第二,提供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样的实践经历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第三,开展社会研究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的社会研究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背后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
通过研究社会问题,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革,提高对公共事务的认知和参与能力。
第四,建设民主管理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学校可以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参与学校行政决策和管理。
通过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将发展批判思维和民主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
第五,加强家校合作对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措施,并引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充分发挥家庭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策略包括培养道德品质、提供实践机会、开展社会研究课程、建设民主管理机制和加强家校合作。
这些策略都应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机结合,相互支持,以形成有力的公民教育体系。
提升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方法
提升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方法在当代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权利和责任的认知,以及对社会规范和公共利益的尊重和遵守。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公民。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公民意识。
一、社会实践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学生能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运作和问题。
学校可以组织参观、实习和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群体的声音,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培养公正公平的价值观。
二、公共事务参与通过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公共事务,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公共参与能力。
学校可以设立学生议事会,让学生在学校内参与决策和管理。
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事务,如社区志愿服务、社区议事会等。
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公共责任感,同时也学会尊重不同意见和妥协。
三、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社会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公民意识,并学会有效沟通和合作。
四、相关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公民教育。
例如,引入公民法律、公民伦理、社会科学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公民权利和社会组织等知识。
这些课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
五、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鼓励学生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珍视资源等,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六、信息素养培养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对于提升学生公民意识至关重要。
通过信息和媒体教育,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和问题,并分辨真伪信息。
学校可以教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让他们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中保持明智和负责的态度。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素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呢?一、传授社会责任教育的理念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课程,如社会公益行动、公民教育与社会责任等。
通过这些课程,可以向大学生传达社会责任教育的理念,让他们了解到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去关心社会、回报社会,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公益助教等。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交流,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热情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
比如设立社会公益成就奖,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创办社会公益项目等。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会组织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加强师生沟通和互动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社会责任教育讲座,邀请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来校园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思考。
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具有社会良好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强调道德操守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感受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六、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将社会责任列入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
如何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学生的公民意识可以理解为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以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从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学校应当努力创造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1. 倡导尊重和包容的价值观念,避免歧视和偏见。
学校应加强对多元文化的教育,鼓励学生欣赏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包容性和多元意识。
2. 搭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志愿者活动、实践项目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增强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3. 建立健全的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管理能力。
二、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提高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在各门课程中都可以渗透公民意识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体方法如下:1. 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如《母亲》、《小兵张嘎》等,通过文学作品展示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
2. 历史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国家历史、社会进程以及社会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脉络,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3. 政治课程中加强法治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权益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三、多样化的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育方法:1. 项目式学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2.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让学生就一些社会议题展开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履行公民责任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他们成为社会责任感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在以下文中,我将探讨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1. 提供相关教育课程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公民教育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法律知识、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如何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基本公民行为。
2. 创建参与性项目和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各种项目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如志愿者活动、环保行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学会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机构,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责任。
4. 建立学生参与决策的机制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参与决策的机制。
例如,可以成立学生议会或学生代表团体,让学生通过投票选出代表,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
这样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组织能力。
5. 学校与社区合作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共同开展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活动。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社区领导和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社区问题。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提供相关教育课程、创建参与性项目和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建立学生参与决策的机制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公民。
这将使他们在将来成为社会中的积极力量,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技巧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教育技巧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当今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的责任。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育技巧,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
一、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作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是每个人的责任。
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事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观察力。
例如,组织学生定期讨论当前事件、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
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公共事务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公民意识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服务机构、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让他们了解社会运作的各个层面。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体验到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和意义。
三、引导学生参与决策过程参与决策过程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设立学生议会或班级委员会等机构,让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还有助于他们锻炼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开展公民教育课程除了学科知识的传授,学校还应当开设相关的公民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公共事务和公民权责。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宪法与法律、公民权益与责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公共事务的重要性,并形成正确的公民行为准则。
五、树立学生的学校荣誉感学校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当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树立学生的学校荣誉感。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社团、参加各类学术、体育比赛等方式,展示个人的才华与能力。
学校还可以开展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如慈善义卖、义工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六、教育家长参与教育教育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校合作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规划,并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的方法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参与感。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并为他们未来成为有能力的公民做好准备。
下面将介绍一些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方法。
一、课堂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教育是其中最基础、最主要的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情况,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民活动,例如模拟选举、辩论赛等,以增强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社会的运作和问题,从而增强公民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让他们近距离感受社会的各个领域。
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例如义务劳动、环保行动等,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三、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让他们了解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家庭中注重公平、公正的价值观的传承。
此外,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参与社区活动或志愿者服务,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公民参与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媒体教育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媒体素质教育,教导他们分辨媒体信息的真伪和正确运用媒体资源的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关注社会新闻、深度阅读相关报道,并学会具有批判性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
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和媒体教育等多种途径,学生的公民意识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方法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关于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的认知与理解。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旨在促使他们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公共利益并愿意为之奉献的公民。
下面将介绍几种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方法。
一、学校课程设置学校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课程设置是其中关键的因素。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意识。
例如,可以开设公民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另外,在其他学科中也可以融入相关的内容,如历史课程中介绍公民权利的演变,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实践项目,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社会问题,并深入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社区义工等,让他们体会到个人的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并提高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三、模拟民主实践模拟民主实践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一种互动性方法。
可以通过模拟选举、学生议会等形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场境中体验民主决策的过程,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决策能力。
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公民参与的理解,并形成积极的参与态度。
四、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方式,通过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例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激发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
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环境。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起着榜样的作用。
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意识。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导他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问题,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和思考。
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班级和社区的事务,并积极支持他们的参与。
大学里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大学里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当今社会,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作为未来的栋梁之材,大学生应该尤为注重培养这些品质。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现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这些品质成为了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感受到社会的善良和不足之处,培养出责任感和参与感。
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举办义演、义卖活动,帮助孤寡老人送物资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增长社会阅历,更可以激发他们获得无私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开展志愿者服务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大学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以推广环保、关爱贫困儿童、救助自然灾害等方式来加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
此外,学生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不但能够大力传播人文关怀的快乐,而且通过服务能够加强意识形态的贡献和个人生活的实践,慢慢地发展一个身体力行的公民意识。
三、开展公益演讲比赛演讲比赛是一种锻炼大学生口才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其也可以被用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大学可以组织公益主题的演讲比赛,鼓励大学生分享自己对志愿服务、环保、健康生活等方面的观点和经历。
让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深入理解什么是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演讲比赛来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说服力,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公民意识能力。
四、开展课程教育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开设社会责任教育的课程也可以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可以将社会责任、法律、公民道德等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中,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通过与学生实践和沟通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加深对于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理解.总之,在现在这个时代,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既是每个人生活中所必须的,也是现代社会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建议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
公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关注社会事务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下面我将给出几点建议,以帮助学校和家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1. 注重公民教育的培养学校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应注重在课程中融入公民教育的内容。
例如,在历史、政治或道德课程中,可以引入国家法律、政治体系和公共事务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也可通过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或社区活动的参观和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运作和问题,增强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公民意识不仅仅是了解国家制度和问题,还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各科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进行辩论和讨论。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培养他们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公共事务。
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或志愿者组织等途径,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或公益活动。
这样的参与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公民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
4. 建立良好的示范和引导学校和家庭应该成为学生树立正确公民意识的良好示范和引导。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自身言行的规范性,积极践行公民责任,成为学生的榜样。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讨论,与学生一起研究和分析一些公共事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民观念。
5. 建立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讲座、座谈会或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社会活动家或志愿者,让学生了解不同背景和领域的人如何影响社会,并从中学习和借鉴。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公民意识教育的专题课程或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能力和意识。
大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一、引言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教育、服务、参与三个方面,介绍大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方法。
二、教育1.开设相关课程大学可以设置公民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宪法和公民的基本权益。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可以了解并维护自己的权益,学会成为一个有意识的公民。
2.举办讲座和座谈会大学可以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等开展讲座和座谈会。
通过与社会精英的互动,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问题,并借鉴他们的经验和见解,进一步培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三、服务1.参与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环保行动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的需求,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和责任感。
2.社区参与大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服务,如街道义务劳动、社区活动组织等。
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能够了解社区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参与1.参与公民议题讨论大学生可以参与各类公民议题的讨论,如环保、教育等。
积极参与这些讨论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各种观点,并得到锻炼自己表达意见的机会。
2.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社区走访等。
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问题与挑战,提升自己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五、总结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是长期而系统的过程。
学校和社会都应发挥作用,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机会,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通过教育、服务和参与,大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强烈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如何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至关重要。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和态度。
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还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呢?一、加强公民教育课程学校应将公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课程来系统地传授公民知识。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宪法、法律、政治制度、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在社会中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在教学方法上,应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和公民的责任,从而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提高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
参与社区服务,如帮助清理社区环境、关爱孤寡老人等,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志愿者活动则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如环保、扶贫、文化传承等,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社会调查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应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
首先,学校要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
例如,通过学生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组织,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
其次,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如法律讲座、法治知识竞赛等,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渠道,宣传公民道德规范和优秀公民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大学生如何在校园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大学生如何在校园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大学,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也是塑造良好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
公民意识涵盖了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以及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尊重与遵守。
那么,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应当如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呢?首先,要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大学的各类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基础等,都为培养公民意识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这些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能够深入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等重要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习,明确自己作为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为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参与社团和学生组织活动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校园中的社团和学生组织多种多样,涵盖了学术、艺术、公益等各个领域。
加入这些组织,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培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比如,参与志愿者社团,为社区提供义务服务,能够亲身体会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再者,关注时事热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信息传播迅速,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时事资讯,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报纸杂志等。
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动态,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问题,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热点事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盲目跟风,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同时,积极参与相关的讨论和交流,与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
在校园生活中,遵守规章制度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方面。
校园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规定、图书馆使用规则等。
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不仅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
通过遵守规则,养成自觉守法、依规行事的习惯,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此外,积极参与校园民主管理也是提升公民意识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如何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大学生如何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是指每个公民对自己的身份、权利和义务的认知,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参与的意识。
作为大学生,我们承担着培养和塑造自己的公民意识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和自我提升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一、学校教育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如公民教育课、法律基础知识课等,加强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促使他们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利,树立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公民意识教育的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经验和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同时,在校园宣传栏、网站等媒体上刊登相关信息,提高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培养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和责任心。
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还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公民素质的提升。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应注重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与不同社会群体的接触,学生可以了解各种需求和利益,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公民参与能力。
三、自我提升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还需要通过自我提升来实现。
首先,学生应注重自我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的改革和发展动态,了解社会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
其次,大学生应加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开展有意义的讨论和研究。
例如,加入学生社团、参与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最后,大学生还应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
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和专长的公益组织或者社会项目,参与其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为国家、社会、公共利益负责的意识;而使命感则是指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社会角色所体现出的责任感。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途径、课程设计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一、教育途径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阶段,承担着教育和启发学生的使命。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学校应该提供多种途径。
首先,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引导学生。
比如,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增设公共事务、法律、伦理道德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培养他们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其次,学校可以利用班会、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来组织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这些活动可以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来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增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度。
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也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与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将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融入到课程中去。
例如,在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中,可以增设一门《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经济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在文化学专业的课程中,可以增设一门《公共文化与传媒》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公共文化的价值和传播方式,唤醒他们对文化保护的意识。
三、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内部的教育途径和课程设计外,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与使命感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亲身感受社会的种种问题,增强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各种社会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到农村、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或社区服务,让学生亲自体验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从而激发起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使命感。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有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感,应该积极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呢?本文将从教育、实践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几个方法。
一、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途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公民教育、法律教育等,来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和理念。
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座谈会、社会实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教育,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二、注重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还需要注重实践锻炼。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公益项目等。
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责任。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等,培养其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践锻炼,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可以在实际中得到质的提升。
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区建设等,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和锻炼。
四、推动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正义。
他们可以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行动,如环保活动、反腐倡廉运动等,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大学生还要关注社会的法制建设,守法诚信,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要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大学生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结起来,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实践和社会参与等方法来实现。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其积极的公民意识。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公民意识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参与感以及对公共利益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在当今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对于建设和谐、繁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提供全面的社会科学教育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供全面的社会科学教育,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理论。
通过开设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课程,大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结构、权力分配、社会规范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样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激发他们关注社会事件、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基础。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影响和解决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逻辑思维、数据分析和独立推理的方法,大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具备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公民。
三、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大学教育不仅应该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还应该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实习等实践项目,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问题的存在,并且主动参与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实施。
这样的实践经历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激励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大学可以组织各种公民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公民知识和参与技能。
这些活动可以涵盖民主政治、法律知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行使这些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此外,应该鼓励学生与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建立联系,参与社会事务和政策制定。
五、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当代社会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也是重要的任务。
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备品质,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呢?首先,大学生要加强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学习。
了解自己作为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如言论自由、选举权等,同时也要清楚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如遵守法律法规、纳税等。
通过学习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从而更好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
在志愿者活动中,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如关爱孤寡老人、帮助残障儿童等,能够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人的需求,从而激发内心的关爱和责任感。
参与社区服务,如参与社区卫生清扫、文化宣传等活动,可以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而投身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宣传、植树造林等,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大学生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例如,关注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环境保护等热点话题,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讨论活动、撰写文章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智慧。
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遵守校规校纪,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
例如,参与学生会组织,为同学们服务,维护校园秩序和环境。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
同时,要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如考试作弊、校园欺凌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实践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
一、教育引导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该加强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宪法法律,学习国家的历史文化。
教育引导可以通过开设公民课程、组织参观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
通过公民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参观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真实情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实践教育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实践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并通过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
志愿者服务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可以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如支教、义工等,通过服务他人来感受和理解社会的需求,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社区实践是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途径之一,通过参与社区事务,学生可以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社会环境塑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社会应该创造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环境,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和引导。
媒体、社团组织、社会机构等都可以发挥作用,通过扶持正能量的报道和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也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资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其公民意识。
结语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应加强教育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培养有品德、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而努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对公民权利和责任的认识和意识,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好公民意识的公民方面,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供权益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学校应该提供权益教育,让学生了解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和有关法律。
学校可以组织讲座或开设特定课程来详细介绍宪法、人权法和民事法等与公民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学校应该提供案例研究和讨论,以便学生了解权益被侵犯的情况,并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开展公民参与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公民参与活动,学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公益活动或参观学习,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影响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社团或组织学生自治机构,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推进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教育他们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学校可以组织道德讲座、道德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四、开展模拟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投票、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了解公民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设公民课程为了加强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学校可以开设公民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学到更多与公民意识相关的知识。
公民课程可以包括国家建设、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观念和责任感。
公民课程可以设置为选修或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年级和不同的课程目标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和讨论,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过程中,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指导教师纪芳学生姓名仲亮吕振高玉鹏学号************ ************ ************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单位物理系(盖章)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仲亮吕振高玉鹏(德州学院物理系,山东德州)摘要关键词参与监督责任法律平等独立公共自主自主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
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
公民意识决定于公民的实践,而公民的实践活动可以是纯粹的公民政治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由此,公民意识并非可以和公民的其他意识严格区分开来的,它或者直接来自于公民自身的政治实践活动,或者来自于对有关其政治地位的规定,或者来自于公民对政治现象的关注,也可来源于公民在参与经济或社会其他活动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
一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1. 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 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 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
(纳税)4. 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发展重点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如:1平等意识,独立人格2公共精神3自主理性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
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公民意识培养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大学,理应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任。
据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问卷调查,我国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比较关注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平等、民主、市场、环保等意识,但总体上说,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存在以下问题,表现在:公民基本知识水平较高,行为意识水平较低。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在历史、地理、法律知识方面回答正确率较高,而在公民行为方面的回答正确率较低。
近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人们发现,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乱扔果皮纸屑、损害公物、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的现象时有发生。
公民权利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较弱。
公民权利与义务是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公民意识也必须包括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据调查,许多学生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忽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的法理知识。
因此,很多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公民的权利了解较多,而对公民的义务知之甚少,希望得到法律所赋予的一切权利,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约束与管理,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很少考虑。
公民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较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大学生能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但其作为公民的国家意识相对较弱。
一般来说,大学生都有爱国之心,但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往往注重的是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2.成因分析第一,封建传统的影响。
公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民主城邦时代,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
他们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管理,同时承担守卫城邦的责任。
现代公民是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与民主伴生,与法制相依。
我国是一个受封建传统影响很深的国家,封建社会的臣民意识、家族意识弱化了独立、自由、民主、法制等现代意识的发展。
同时,人们的活动基本上在家庭、熟人中展开,因此,人们对公共生活领域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较为陌生,正所谓“传统的中国人只讲自己小圈子里的道德——遵守家庭、朋友、熟人的道德规范,而一旦脱离这种血缘或类血缘的环境,到了陌生的公共环境中,就往往对公共秩序中应该共同遵守的东西熟视无睹”。
现在的中国,传统小农思想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公民意识的生成,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第二,法制宣传的误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法制建设与宣传,经过“四五普法”,法律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但法制宣传也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重知识轻素养。
在普法活动中更多注重的是公民学到多少部法律,记住了多少法律条文,而忽视了法律理念的植入、法律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法律权威、司法权威的树立。
二是重说教轻实践。
我们的法制宣传基本上停留在对法律的口头宣讲上,缺乏良好的法治实践活动;加上一些领导干部、个别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随意执法,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法制的尊严。
这些都对正在成长中并初涉社会的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度受“左”的思想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取消了公民课程。
1985年,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但没有真正实施。
1995年,国家教委将公民教育纳入了《中学德育大纲》中,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要求和实施计划,加上“应试教育”的冲击,公民教育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学生进入大学后虽然接受过法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其中也涉及到公民教育的内容,但这方面的知识零碎而不系统。
同时,由于教学脱离实际,导致公民意识培养流于形式。
从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看,道德、法律教育理应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我国的公民道德、法律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
在教育目的上,我国道德教育过于强调“高尚”道德的培养,忽视“低层次”的社会公德教育、人格教育;注重个人与集体关系、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教育,而忽视基本的人际关系教育,使得有的学生在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培养上出现空白,影响了更高道德层次的形成。
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偏重灌输学生被动的守法意识。
在教育内容上,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脱离,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理论、中学讲道德教育、大学讲社会公德”的倒置状况;包括公民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枯燥无味、无的放矢的问题,使公民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育手段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组成部分的公民教育仍以课堂灌输为主,缺乏公民实践和公民行为养成的训练。
二、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公民意识不会天生或自然而然地形成。
培育公民意识的种子,必须从生活的点滴开始,从学生阶段开始。
学校历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主渠道,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实现从“百姓”向“公民”的转化,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这需要我们做到:充分发挥法律课程在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培养方面的功能和优势。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制水平等得到全面提高,公民才能对各种社会行为公正地做出道德与不道德、合法与非法的评价,从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抵御消极腐朽东西侵蚀的免疫能力。
学校法律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必须建立以法律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公民系列课程体系。
首先,对法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法律教学作为承担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课程之一,过去偏重于灌输学生被动的守法意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点十分必要,但仅注重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整与社会秩序的确定是法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功能,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法不仅要求人们遵守义务、履行责任,更要求人民去行使权利,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任何一个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都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可以去做,哪些必须去做,哪些禁止去做,让学生树立慎重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因此,法律课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把法律精神的内核与实质传授给学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深入到价值熏陶,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全面的公民意识教育。
其次,公民意识教育必须廓清法就是约束、法就是惩罚的片面认识。
不仅要分析法的禁止、惩罚功能,还要分析法的许可、鼓励等预见、指导功能,从而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把法的课堂搬到社会上去,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做现代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紧迫感。
加强公民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民教育除了系统的学校理论教育外,还需要开展广泛的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公民生活体验,使大学生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与全面。
但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应多种多样,如在法律教学中,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庭审旁听、组织法学知识竞赛等,这可使大学生懂得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再如,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选举、社区法律咨询服务、社会公德论坛、学生干部选举、学校民主管理等,这可多方面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