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h)
《浪之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标: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在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二、美读入诗境1、简介散文诗,指导朗读①对称句式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例: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②找出韵脚注意抑扬读出韵律例: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把握感情基调:深情舒缓有感情齐读课文。
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2、用“的浪”句式说话,感受海浪的形象。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明确:浪是海岸的情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是一个博爱者。
三、品读悟意蕴1、仔细研读课文细节,你读懂了海浪的情怀吗?谈谈你从字里行间捕捉到的海浪的深情。
品味难句: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呜呼!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2、引言:海浪对海岸的爱情真叫人感动。
作家状物写景往往是有寓意的,这篇散文仅仅抒写了爱情吗?除了爱情,你觉得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学生自由交流。
4、穿插资料: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浪之歌》教学案例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浪之歌》《浪之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第一篇,作者纪伯伦。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艰深。
加之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
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略谈感受,稍作点拨,点到为止。
准备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二篇《雨之歌》上。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个孩子的发言引起,教学方向急转,反而催生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散文欣赏课。
实录下来,作一典型案例,供老师们把玩。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
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
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
”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
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
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
那大家改一改。
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化,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教学回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勇俊同学的发言,提醒我作为“翻译文学”,《浪之歌》还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阅读价值。
我马上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师:伍勇俊同学的发现很可贵。
老师没有去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准思想水准以及时代的背景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浪之歌》与《雨之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浪之歌》与《雨之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和深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品味诗歌语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浪之歌》与《雨之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通过浪和雨传达的深层情感与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海浪和海雨的声音或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他们对浪和雨的感受,引出课题《浪之歌》与《雨之歌》。
二、新课讲解1.朗读与初步感知•请几位学生朗读《浪之歌》与《雨之歌》,其他学生倾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讨论两首诗中浪和雨的形象特点,以及它们在诗歌中所扮演的角色。
2.深入理解•分组讨论《浪之歌》与《雨之歌》中浪和雨分别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它们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或哲理。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感受语言的魅力。
3.比较阅读•让学生比较《浪之歌》与《雨之歌》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上的异同点。
•讨论两首诗在主题上的联系与区别。
三、拓展延伸1.仿写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一段关于自然元素的诗歌或散文,如“风之歌”、“花之语”等。
•分享并讨论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环保话题讨论•结合《浪之歌》与《雨之歌》的主题,引导学生讨论环保问题的重要性。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环保行为。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课堂小结•总结《浪之歌》与《雨之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强调品味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和方法。
2.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次自然现象(如雨、雪、风等),并尝试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优秀8篇)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优秀8篇)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理解作者于写景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与赏析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诗情导入:雨,来自辽远的天空,它有时缠绵,有时奔放,有时伤感,有时飘逸,这就是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初步阅读,感知文本——听雨声:投影:自读全文,要求: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悟展示:学习诗歌,读为先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展示我们理解的程度。
1、学生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生读一部分,生互评,评点到位者范读。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师结: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来自天籁的雨声,满足了听觉的享受,我们一起观赏雨景,品味雨景。
三、品味语言,揽胜探美——赏雨景:过渡语:雨雪风霜,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口头说说自己平常看到的雨景。
1、请学生口头描述雨景:生发言后,生评价,师借机引导学生将生描述的雨景与本文的语言相比。
过渡语:同学们的描述很真实,不过不够生动,缺少感染力。
看来,我们只能描述雨景,而纪伯伦是在描绘雨景。
2、作者是怎样描绘雨景的呢?生发言:作者把雨比喻为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等。
师小结: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句呈现的画面等方面来谈。
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让诗歌中的雨现出来、水动起来、鲜美的芳草摆动起来、缤纷的花朵绽开笑脸。
预设示例:(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品味赏析:“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a)
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组歌(节选)》教学案例背景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是他们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等心灵交流、精神对话的过程。
然而,如今的语文教学似乎与这一切难有“缘分”,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语文就异化为考试升学的工具。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将每篇课文肢解为若干练习题,抠字眼,抠层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性生命中的丰富多彩的需要、欲望、兴趣、信念、追求,破僵化的法则和模式所拘禁。
文章的灵魂、情韵也不见了。
如何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
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
”笔者在对纪伯伦的《组歌(节选)》这两首散文诗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了听、说、读、写练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唤起学生对自然、人情的独特的个人体验,使他们勇于表达主观感受,流露内心情感,透过富有思想和韵味的语言,可以窥见美丽的心灵,感受人生的博大,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真谛,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语文的本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佳词丽句。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学习文中的写作技法,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教学方法1.诵读法。
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性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自读·点拨法。
八年级下册语文《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三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三篇】篇二:浪之歌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礼物”。
他就是纪伯伦。
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炽热( ) 祷词( ) 执拗( )俊俏( ) 衷情( ) 馈赠( )憔悴( ) 真谛( ) 天穹( )璀璨( ) 镶嵌( )翱翔( ) 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讲授】走进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体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并做填空:————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练习】朗读训练1、美读课文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使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语文“四合一”课例10《组歌》―《浪之歌》教案
语文“四合一”课例:10《组歌》―《浪之歌》教案语文“四合一”课例:10《组歌》―《浪之歌》(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10、《组歌》―《浪之歌》(教案)■设计者:武穴实验中学张赛珠■ 审订者:陈水明库治华 09年4月12日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掌握、积累相关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B、学习在朗读中有意识地把握诗文节奏,体会并表现诗歌情感。
C、理解诗歌主旨,学习借物抒怀的表现手法。
D、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与创作的热望。
2、过程与方法:在诗歌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中逐步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意的追寻,认识“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在诵读品析中,理解文章感情,把握文章特色。
2、在模仿想象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预习《浪之歌》,按要求完成《预案》。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 1、谈话式导入 2、明确学习目标:(1)学习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2)学习品味鉴赏诗歌,想象仿写诗歌二、自学指导自学提纲与学法指导(一)――诵读感知听读全文后生对照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师巡视辅导。
1、听读,交流感受。
《浪之歌》听起来是一首怎样的歌?(提示:用一两个词概括感受)《浪之歌》给人的感觉是 2、自读,分析形象。
说说你感受到的海浪形象,她有什么特点?(提示:用“”划出最能表现海浪特点与形象的词句,好好读一读。
) 3、研读,体会感情。
借海浪之歌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提示: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资料②③段读课文思考)附:⑴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f)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组歌》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1、朗读和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和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像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二、教材分析这个单元所选的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三、学情分析通过朗读使学生对两首散文诗形成初步的印象,对它们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有一个感性的体会,用更细致的引导性的逐段分析和读解引发他们对文意中更细微的内涵的理解,激发他们自己自觉扩展阅读的兴趣。
可以把《组歌》其他几首找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尝试使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加深对全文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对散文诗的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这两首散文诗中,作者的想像大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征来展开的,如第一首中第二、四节写到潮汐,第二首第六节中写到降雨过程的形成,等等,因此既合人之情,也入物之理,不妨把这两点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兴趣。
通过对拟人手法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动手模仿的愿望,人在这个阶段的想像力是最为发达的,如果想像力能得到适当的锻炼,对于学生的理解力、表达能力和观察力都有莫大的益处,也有益于他们形成对更广泛的知识领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通过朗读,深入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五、重点难点1、探究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它修辞手段;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浪之歌》教学设计
10.组歌-----浪之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版课时:1课时主备人:荥阳市刘河镇初级中学任子红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文,并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获得情感体验,领悟诗文大意。
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教材分析《组歌》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本单元主要是写风雨雷电,浪花海燕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平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加强诵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的语言,积累课文的名言警句。
组歌节选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泪与笑》,共包括五首:《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本文选自前两首。
两文的想象都是紧贴着事物的自然物理特征而展开的,都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浪和雨以生命、灵气和个性,借以表达内心的情怀。
但两文表达的形象不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形象,雨是一个使者和奉献者的形象。
两文抒情方式也略不相同,《浪之歌》借海浪形象直接表白对祖国的热恋和守护之情(我和海岸是一对情人);《雨之歌》则是借助一些意象用比喻、类比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奉献者的歌颂(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
两文语言优美、典雅、清新, 值得学生品味积累。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知形象,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积淀语感,体会美感,陶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3.学情分析,经过初一的学习,学生对现代诗歌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整体感知能力,但学生尚不会“披文以入情”深入理解诗歌,不会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单元目标要求、课文特点及学生情况,制定本课目标如下:学习目标1.自由诵读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准停连。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组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4、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纪伯伦像)同学们,哲理诗作为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世间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
含蓄隽永的哲理性的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波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
(板书文题、作者)二、纪伯伦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教师提示: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课文节选的两首诗在翻译时都着意安排了相当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以使诗在声音层面上不显得单调,很好地体现了纪伯伦极有个性的语言艺术。
学生自主找出《雨之歌》的韵脚。
3、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4、学生通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征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八年级语文下册《浪之歌》教案、教学设计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作业布置:设计富有创意的作业,如诗歌创作、感悟分享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拓展阅读和创作练习;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帮助他们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浪之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浪之歌》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并背诵诗歌内容,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同时,能够准确把握课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近义词等,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水平。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互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实施:学生分享对大海、浪花的感受后,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浪之歌》。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为讲授新知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顾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课文解析:引导学生逐句朗读《浪之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探讨其作用。同时,关注重点词汇、句子的理解,如“逐梦”的含义、浪花与人生的关联等。
(3)如何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的诗歌创作和鉴赏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三:浪之歌一、导入新课1播放《大海啊,故乡》,听后教师提问: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答后,教师导入:是的,这是一首借大海来表达对家乡的思恋的歌曲,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借大海来表情达意的诗歌,这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浪之歌》。
(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
师:我们今天要学会写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3、介绍作者:也许大家对黎巴嫩这个国家并不熟悉,可是在这个国家却有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坛娇子”纪伯伦,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出示投影:纪伯伦,黎巴嫩人。
阿拉伯现代文学奠基人。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学生读)三、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说说诗中的“我”是谁?在诗中是怎样的形象?2、学生交流。
3、教师追问:诗中的我是海浪,那么除了海浪,诗中还有一个与海浪密切相关的形象,是什么?生答:海岸。
教师:那么海浪与海岸又是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情人)。
教师继续追问: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情人?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1)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2)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3)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4)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4.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海浪不仅爱着海岸,而且爱得炽烈!它炽热的爱让我们感动。
但是我却发现了问题,我觉得海浪对海岸的爱很不专一,你们觉得呢?(比如第5段,生齐读第5段。
)2. 你看,它不是还爱着……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引发思考甚至辩论)(生:结合语句谈海浪的爱。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一两例,如海浪与有情人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礁石冷酷无情,海浪依然爱它;为美女丽人冒着风险偷出不易得到的珍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Lesson 10 of the eighth grade Chinese Volume II Lesson 10 "so ngs of waves and rain"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章2:浪之歌文档实用版篇章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1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在欣赏中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
3、借助想象,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4、模仿写作,在仿写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5、学后提升,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重点难点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之歌》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导入】导入新课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他就是纪伯伦。
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讲授】走进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并做填空:————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练习】朗读训练1、美读课文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活动】讨论研析(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B、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C、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D、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
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
海岸若有言,他会对浪说些什么?(4)、俗话说:“爱屋及乌”,浪爱海岸,也爱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
那么,浪是如何对待礁石的呢?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
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
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
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
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
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
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
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篇章2:浪之歌文档实用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他就是纪伯伦。
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讲授】走进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并做填空:————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练习】朗读训练1、美读课文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活动】讨论研析(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B、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C、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D、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
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
海岸若有言,他会对浪说些什么?(4)、俗话说:“爱屋及乌”,浪爱海岸,也爱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
那么,浪是如何对待礁石的呢?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
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
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