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日历、典型教案、课程小结、考试样卷
第一部分、教学日历(仅以2008----2009学年第1学期为例)
中国矿业大学2008——2009学年第 1
教 学 日 历 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师姓名:李全彩 职称:副教授 系 别:文法、资源 专 业:土地、外语、行管、法学、社工、汉语、广电
检查本日历完成情况:合格教研室主任:李绍伟(书记)检查日期:2008 年9 月1 日
第二部分、典型教案
第一章动力心理
第二节动机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讨论,希望大家理解并发挥动机的作用;认识到任何行为活动的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调节都是通过动力系统来实现的。对于我们广大的同学而言,解决了动力问题,也就解决了关键问题:只要我们愿意做,我们可以成就任何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动机的产生机制
教学难点:理解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及对人类行为的解读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课堂提问、讨论、启发、自学等
五、作业
1、目前你的需要有哪些?
2、分析自己的行为动机心理?
3、他为什么有如此高的精力?而我好象觉得干什么都没劲?
六、参考资料
《心理与人生》P37-P41
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案例导入:
[典型案例]孩子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读完这个故事,你能否尝试着分析一下:故事中的孩子怎么由原来的快乐的“嬉闹”变成“勃然大怒”了呢?你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能说说为什么吗?
总结:人有了不足之感和求足之心的时候,内心处于—种不平衡的状态,就会产生某种需要,力图实现心理平衡。那么当需要和一定目标相结合,就会形成行为动机,促使有机体作出反应,反应的最终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当需要所引发的内驱力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诱因或强化物时,个体就形成了动机。
2、理解动机
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在活动中,人们的动机除了始动作用(即引起个体活动)之外,还应当具有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因此动机对于行为具有始发、指向或选择、强化功能。
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前者就是“需要”,即因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动机就是由这些需要构成的。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力,引起活动。后者是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包括物质因素。它们也是引起动机的原因之一。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
为“诱因”。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构成个体行为动力的因素,事实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内发的,失衡、需求、驱力等,此类因素可称为“内推性因素”。另一类是外诱(即诱因),此类因素可称为“外拉性因素”。人的行为就是这样“内推”和“外拉”的结果。
【故事分享】古印度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哲学家,许多人慕名前去向他学习,他的弟子个个勤奋好学,其中成名的也大有人在。他的儿子是其中的弟子之一,但与其他弟子相比,哲学家的儿子显得非常懒散,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伟大的学者,不用说,自己将来也会有很大的成就。哲学家知道儿子的心思。一天,他把儿子叫到身边问道:“我刚吃完饭,你说我吃饱了吗?”儿子奇怪地问道:“你自己吃饭,跟我有什么关系?”哲学家马上反问道:“我自己刻苦读书成名,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为何要洋洋自得不思进取?”听了父亲的教诲,儿子非常惭愧,从此发奋读书,也成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动机分类从动机的社会性角度,可把动机分为两类。一类与身体的生理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物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温冷、解除痛苦等。一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可称为继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等。包括友谊、爱情、亲和、归属、认可、独立、成就、赞许等。
从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可分为外因性动机和内因性动机。外因性动机包括一切由外在条件(客观因素)诱发出来的动机。如,有的学生为获得奖学金而努力学习,奖学金是诱因,努力学习是为达到拿奖学金这一目的,并非真正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这种学习动机就属于外因性动机。父母的奖励,老师的表扬,适当的竞赛,同伴的赏识,向往成为三好学生等等,都可能成为激发外因性动机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外因性动机的内驱力较小,维持时间也不长,激发起某种动机的外在条件一旦消失,被激发起来的外因性动机也就较难维持了。内因性动机是指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能转化为内因性动机的心理因素很多,如兴趣、好奇心、自我实现、自尊心、好胜心、上进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理想等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内因性动机的内驱力大,维持时间也较长,由内因性动机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可使人们获得满足,而且活动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力的推动。可见,内因性动机中的“内滋奖励”(成功感或兴趣)比外因性动机中的“外附奖励”(单纯为了金钱或物质利益)既经济又更富有积极作用。
从动机来源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看,可分为直接近景性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