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峡江县福民俊杰学校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峡江县福民俊杰学校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峡江县福民俊杰学校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峡江县福民俊杰学校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峡江县福民俊杰学校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峡江县福民俊杰学校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 第3课时解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 第3课时解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例第3课时解比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概念。

2.能够独立解决有关比例的问题。

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比例的含义。

2.掌握比例的解题方法。

3.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两个或者更多量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比例关系,比如身高和体重的比例,速度和时间的比例等等。

2. 比例的解题方法解比例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比较法和配方法。

直接比较法是直接比较出相等的两个量。

配方法是通过等比式的处理,找到两个相等的量。

比例问题的解题思路: - 确定比例的两个对应量。

- 列出等比式。

- 计算缺失的数值。

四、教学过程1. 第一步:复习通过简单的例子复习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快速回忆起比例的特点。

2. 第二步:引入引入今天的主题,解比例,并解释比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3. 第三步:示范老师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演示如何解比例问题,并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 第四步: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比例问题,辅导学生解题的过程,纠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

5. 第五步:巩固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者作业,检查学生对比例解题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巩固学生的对比例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思考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七、拓展为了更好地理解比例,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教材,及时向老师提出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比例解题的方法。

祝大家学习顺利!。

人教版2020年小升初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四单元【比例】1导学案

人教版2020年小升初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四单元【比例】1导学案

2020年小升初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导学案第四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什么叫做比?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一说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2.你会分类么?试一试,能不能把下面几个比按照比值的不同分分类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3 4.5:2.710:6180:44:610:2二、自主探究(一)探究比例的意义1.看课本图完成下表。

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即::=;:=小组讨论:根据求出的比值,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2.4∶1.6=60∶40像这样由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2.在图上这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3.判断:2:3和6:4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4.比较:想一想,“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三、课堂达标1.2.3.判断:①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②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③8:2和1:4能组成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目标】1.理解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尝试用字母表示。

2.学会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什么叫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什么叫比例?请你写出一个比例。

二、自主探究自学课本第41页并完成下面的部分。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写出下面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想一想: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和什么有关?怎样记住它们?(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计算上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2.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三、课堂达标1.独立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教材分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用比例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代数知识的范畴,是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拓宽。

教材中的例5,是一道用正比例知识解答的应用题,只要抓住李奶奶和张大妈家(或张大妈和王大爷家)每吨水的价钱相等,就可以根据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列出比例。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作较好的准备。

设计理念:《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导学设计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通过“读一读、理一理、列一列、比一比、议一议、想一想、用一用”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并探究获得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在导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

学习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能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并能运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2.经历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术法与比例法的区别和联系。

3.培养自主导学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任务:一、阅读理解(一)读一读,我会把上题的信息在表格中记录下来。

(二)理一理,要解决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的问题:1.可以先求,再求。

2.我还发现是一个固定的数,和成关系。

二、分析解答(一)列一列我能试着用上述两种不同思路解答:(二)比一比1.把两种解答想法与同学交流分享。

《同步导学案》人教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三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

《同步导学案》人教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三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三课时成正比例的量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3、重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知识导入数学课上,老师拿出一个量杯,一个玻璃杯,一把尺子,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一听做实验,大家立刻来了精神,都想到讲台上跃跃欲试。

老师让红红用量筒量出50毫升的水倒入玻璃杯中,让明明量出杯中水的高度,明明量得水高为2厘米。

老师说:“再加入50毫升水,看水面会有什么变化?”在红红往玻璃杯中加水的过程中,大家看到水面缓缓地上升,明明量了量水面上升到4厘米。

老师又说:“如果再加入50毫升的水,大家猜猜水面的高度为多少呢?”大家异口同声:“6厘米。

”果然如大家所料,红红又加了50毫升水后,明明测得水高为6厘米。

老师说:“继续猜想,如果我把加到200毫升、250毫升、300毫升,你们知道水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知道,太容易了……老师说:“是呀,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发现了什么?”“我发现水的高度随着水的体积的增加而升高。

”“我发现水的体积与水的高度的比值相等。

”“我发现…..”老师微笑着说:“数学需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不错,水的高度和体积正是因为具有同学们发现的这些特点,所以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和特征。

”知识讲解知识点一:正比例的意义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分析:首先计算相应的底面积,完成表格。

根据“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来计算,将计算出的数据填入表格。

然后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探究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规律。

解析: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含单元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含单元计划

哈拉道口中心小学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任教的是六(3)班,这个班级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有少数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教材分析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百分数(二)和比例三个单元。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是加强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尺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会把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放大或缩小。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体会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1. 理解比例的意义,特别是比例中的比值相等的概念。

2. 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例的概念和意义。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比例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比例吗?比例有什么意义?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比例的概念: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例如,如果有两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另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比是相等的,即10:5=20:10。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例来描述?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实际问题,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同总结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比例的概念和意义。

2. 提问:如何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课后练习:完成教材第4单元第1课时的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辨识比例;(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分析比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意义和性质,为学习比例做好铺垫;(2)通过实际情境,引出比例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特点;(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教师总结并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4. 应用拓展(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2)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鼓励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_反比例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_反比例导学案

第4单元比例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第6课时反比例【学习目标】1.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体会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的条件,掌握反比例关系式。

2.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1)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2)总钱数一定,花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

二、自主探究1.学习例2: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如下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2)水的高度是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是怎么变化的?(3)求出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想一想:例1与例2有什么不同?3.尝试表达反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关系。

4.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三、课堂达标1.课本p51页第8题。

2.课本p51页第10题。

3.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或不成比例。

(1)烧煤的天数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煤的总量。

()(2)修路的总米数一定,修好了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3)排印一本书,每页的字数和页数。

()(4)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拓展提升:4.根据关系式填空: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如果()一定,()和()成反比例。

如果()一定,()和()成反比例。

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摘一个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人学会遗忘,有人却一直坚持。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

《同步导学案》人教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四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

《同步导学案》人教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四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

第四课时成反比例的量1、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规律及特征。

2、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3、重难点: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知识导入强强家的新居要装修了。

星期天,明明和爸爸去选地砖。

商城有5种型号的地砖,分别是900cm2、1000 cm2、450 cm2、1800 cm2、540 cm2。

爸爸说:“强强,帮爸爸算一下,如果选取其中的一种型号,分别需要多少块?”强强略作计算,回答道:“选900cm2的地砖需要600块,1000 cm2的地砖需要540块,450 cm2的地砖需要1200块,1800的地砖需要300块cm2,540 cm2的地砖需要1000块。

爸爸说:“强强算的真快。

每块地砖的面积与块数成反比例关系呀。

”强强听了爸爸的话,心想:“我们刚刚学过正比例关系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反比例关系呢?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又有什么变化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和强强一起来深入研究成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特征。

知识讲解知识点一:反比例的意义分析:首先计算相应的体积,完成表格。

根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来计算,将计算出的数据填入表格。

然后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探究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规律。

解析: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成绩一定。

点拨: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在例3中,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如果用字母χ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χ×y =k(一定)。

知识点二: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分析:根据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我们要找的两种量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反函数的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反函数的解决实际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反函数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运用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照顾到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教学重点理解反函数的概念,体验学习反函数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反函数的概念,会运用反函数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函数及一元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

问题1: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函数,那么有谁知道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表达式么?师:同学们能用语言和字母分别表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生: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其中k为不为零的常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师: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200km,某人开车要从A地到B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200,如果速度是恒定的,我们关心的是花费的时间,那么时间是如何去求的呢?生:师:那么这里的t和v之间的关系式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究竟是什么关系式呢?二、新授活动内容:师: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三个具体的问题列出表达式吗?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 单位:m)随宽度x 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总人口n 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生: 1) 2) 3)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函数的定义吗?一起回顾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比例-人教新课标 (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比例-人教新课标 (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比例-人教新课标 (4)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相似图形、比例尺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比例关系的认识。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掌握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 理解比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能够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用具:尺子、比例尺模型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新课导入(10分钟):- 讲解比例的定义,强调比例的两个基本性质:比例的两内项相等,比例的两外项相等。

- 通过实例,展示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相似图形、比例尺等。

3. 课堂练习(15分钟):- 出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 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答疑。

4. 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

5.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提醒学生比例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现象。

作业布置1. 书面作业:-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2. 实践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对比例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了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东门口小学数学导学案
东门口小学数学导学案
东门口小学数学导学案
东门口小学数学导学案
2
2.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导汇报展示】(预设约10分钟)
小组派代表汇报【汇报展示】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分别是和,等号两边的比值都是3,这个比例可能是
()或()。

【导课堂练习】(预设约7分钟)
1、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达标检测】
1、解下面的比例。

2、按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
(2)
【导课堂总结】
(预设约6分钟)
想一想,解比例的
关键是什么?
【拓展延伸】
东门口小学数学导学案
东门口小学数学导学案
东门口小学数学导学案
东门口小学数学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正比例和反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正比例和反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正比例和反比例∣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其数学表达形式。

2. 能够识别并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3. 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并能够应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让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形式。

2. 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识别和解决。

教学难点:1. 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 比例尺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形式。

2. 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规律。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比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形式。

- 正比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或减少)时,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增加(或减少)。

- 数学表达形式:y = kx,其中k为比例常数。

2. 讲解反比例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形式。

- 反比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或减少)时,另一个变量相应地减少(或增加)。

- 数学表达形式:y = k/x,其中k为比例常数。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识别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 正比例实例:小明买苹果,苹果的价格和重量成正比例关系。

- 反比例实例:小华骑自行车,自行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2. 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 比例 正比例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 比例 正比例 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比例正比例人教新课标引言:本教案适用于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基于人教新课标进行设计。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和正比例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构造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和构造正比例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 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3. 比例的应用4. 正比例的应用第三部分:教学步骤1. 引入比例的概念a.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发现比例的存在。

b. 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c.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2. 探索正比例的概念a.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发现正比例的存在。

b. 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c.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3. 比例的应用a.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和推理。

b.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比例相关的问题。

4. 正比例的应用a.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和推理。

b.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正比例相关的问题。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提供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比例和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3.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和讨论。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比例和正比例的概念。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比例和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论: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和正比例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

2.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1.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比例的计算方法。

3.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比例进行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生活案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场合。

2.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比例的计算方法是比较两个量的相对大小关系。

3. 比例的计算方法3.1 基本比例比例的基本形式为a:b,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

3.2 比例的扩大和缩小当两个量的比例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乘以相同的系数来扩大或缩小比例。

4. 实际问题中的比例运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比例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练习与检测练习一1.甲乙两人的身高比例是3:4,已知乙的身高是160厘米,求甲的身高。

2.一个矩形的长和宽的比是5:3,如果长是15厘米,求矩形的宽。

练习二某班同学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2:3,如果男生有30人,求女生的人数。

检测题1.一本书的原价是40元,现在打八折出售,打完折后的价格是多少?2.小明和小华的身高比是4:3,如果小明的身高是120厘米,求小华的身高。

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题目。

2.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例进行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还存在一定困难。

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掌握好比例的相关知识。

4.5反比例(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4.5反比例(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4.5反比例(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4.5反比例。

我们将深入探讨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反比例还是不成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能够独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以及能够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难点是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以及如何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案例,同学们需要准备好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会引导同学们思考长和宽的关系,为反比例的引入做铺垫。

3. 练习:在讲解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我会逐一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图示来展示这些知识点,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一些判断题和解答题,让同学们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

具体题目如下:答案:(1) 成反比例(2) 不成反比例2. 解答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它的面积。

答案:面积 = 长× 宽= 10cm × 5cm = 50cm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反比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后,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反比例的应用,例如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或者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运用反比例的知识。

同学们还可以思考反比例与其他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怀市实验小学“星光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班学科:数学
仁怀市实验小学“星光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班学科:数学
学:初学
4、通过讨论能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自主学习:预习数学书第41页。

初学:
初学:自主学习感知目标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学习,选定1至2个目标自学或者选择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自学。

要求读懂目标、读懂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导:以学定导·二学:群学二导:
点拨讲解,升华目标。

1¡学生自主汇报在初学过程中学懂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自主汇报有什么疑问?
3¡学生自主汇报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根据学生反馈,适时点拨讲解。

5¡请学生写首先出一个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一个乘法算式。

并在小组内讨论怎样用
字母表示它们。

群学:
四、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1、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请3至4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互动交流。

三导:以效定导·三学:展学三导:
五、查漏补缺,释疑解惑
1、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与外项。

1、=
2、5:2.5=10:5
展学:
六、达标训练,总结拓展
1、数学书第41页做一做;
2、练习八43页4、5、6、7题。

5、学生谈谈学会了什么。

6、课后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相应的练习。

课后:教


查:目标达成、学生状态、教学得失等
仁怀市实验小学“星光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班学科:数学
以标定导·一学:初学1、仔细阅读教材42页第一段文字,理解什么叫解比例?
2、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教材例3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
3、学习教材例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初学:
初学:自主学习感知目标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学习,选定1至2个目标自学或者选择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自学。

要求读懂目标、读懂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导:以学定导·二学:群学二导:
点拨讲解,升华目标。

1¡学生自主汇报在初学过程中学懂了什么?发现什么?
2¡自主汇报有什么疑问?
3、根据学生反馈,适时点拨讲解。

4、解下面比例,小组讨论解比例的方法和过程。

0.4:x=1.2:2
群学:
四、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1、小组讨论:解比例的方法和过程。

2、请3至4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互动交流。

三导:以效定导·三学:展学三导:
五、查漏补缺,释疑解惑
1、怎样解下列比例。

x:=:
展学:
六、达标训练,总结拓展
1、数学书第42页做一做第1、2题;
2、练习八44页8、9、10、题。

5、学生谈谈学会了什么。

6、课后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相应的练习。

课后:师教



查:目标达成、学生状态、教学得失等
仁怀市实验小学“星光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班学科:数学
一导:以标定导·一学:初学一导: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教材45页情景图。

明确目标:1、学习目标:
3¡仔细阅读教材理解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

2、学习做一做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3、仔细阅读教材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初学:
初学:自主学习感知目标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学习,选定1至2个目标自学或者选择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自学。

要求读懂目标、读懂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导:以学定导·二学:群学二导:
点拨讲解,升华目标。

3¡学生自主汇报在初学过程中学懂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
4¡自主汇报有什么疑问?
3、根据学生反馈,适时点拨讲解。

4、完成做一做,小组讨论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群学:
四、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1、小组讨论:解比例的方法和过程。

2、请3至4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互动交流。

三导:以效定导·三学:展学三导:
五、查漏补缺,释疑解惑
1、怎样理解下面式子。

=k
展学:
六、达标训练,总结拓展
1、练习八49页练习九1题。

2、学生谈谈学会了什么。

3、课后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相应的练习。

仁怀市实验小学“星光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5)班学科:数学
仁怀市实验小学“星光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班学科:数学
仁怀市实验小学“星光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班学科:数学
仁怀市实验小学“星光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班学科:数学
仁怀市实验小学“星光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班学科:数学
仁怀市实验小学“星光课堂”导学案
六年级班学科: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