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人受教育的可能性:1、人具有可塑性,人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可塑的人脑功能,人脑具有特殊的言语功能。2、人的身心具有巨大潜能。

人受教育的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需要教育,从而保存和传递人类社会实践经验。2、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从而克服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适应社会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国外有弗洛伊德、威尔逊、戈塞尔等。2、外铄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人性本善论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其自然,人性本恶论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遗传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1)、遗传从生物可能性上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2)、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遗传因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但不是决定力量。我们既不能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过分夸大遗传作用的“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3)、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4)、遗传素质本身虽不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予以改变,但它具有很大可塑性。我们要充分发挥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发展潜力。

2、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是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部外部因素的总称。对人的发展来说,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同时,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是更为直接的重要因素。但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和选择性,不能最终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激发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力,调动儿童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育必须沟通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错误观点:

1、“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错误的观点。

2、“教育万能论”或“环境决定论”都是片面的,它们片面的夸大了教育或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教育或环境机械决定的,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作用,否认儿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18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式样。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让他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乞丐、盗贼。

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2、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4、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二)、教育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如:感知觉),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思维能力)。

(4)、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别差异,也体现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有个别差异。

2、教育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施教。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

“发展最佳期”或“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方面的潜能。

(3)、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从实际出发,不主观提高或降低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能力等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

4、教育培养个体谋生的能力。斯宾塞(英)将“完美生活的准备”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为我们的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能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能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实现的途径与方法:

1、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感受。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留下选择的余地,因材施教。

3、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