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合集下载

中央民大经济学研究生就业现状

中央民大经济学研究生就业现状

中央民大经济学研究生就业现状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就业市场需求方面,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就业市场整体上还是比较活跃的。

经济学研究生是一个相对专业化的领域,他们在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国际贸易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其次,就业行业方面,经济学研究生可以在多个行业找到就业机会。

例如,他们可以在政府部门从事经济政策研究、规划和决策工作;在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分析、风险评估和投资管理等工作;在大型企业从事市场调研、战略规划和业务分析等工作;在研究机构从事经济学研究和学术工作等。

此外,经济学研究生还可以选择进入教育行业,从事高校教师或研究员的职业。

再次,就业竞争方面,经济学研究生的就业竞争相对较大。

虽然经济学研究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但也面临着来自其他相关专业的竞争,如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的研究生。

此外,就业市场
对于经验丰富的人才更加青睐,对于刚毕业的研究生来说,可能需要通过实习或者其他方式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最后,就业前景方面,经济学研究生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对乐观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于经济学研究生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的兴起,对于经济学研究生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总的来说,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研究生的就业现状相对较好,但也需要研究生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就业市场的需求。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强佰摘要:在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大学生遇到的就业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普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有关人士的深入研究。

本文笔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探寻就业难的原因,也从营造高效的就业市场环境提出了几点拙见。

关键词: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整体转变,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发生了转变,在这种变化中,就业环境即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的改变,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下面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1.1产业结构不协调首先,产业结构失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我国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在第三产业内部,高层次的生产服务业比重低,而生活服务业比例较高,因此,难以吸收更多的高端人才,从而导致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端人才而难以就业的严峻问题。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经济增长率条件下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创造的高端就业岗位就会越多。

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以制造业和传统的服务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应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需求相对不足,但是对普通劳动者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这是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诸如银行、保险、商业、外贸、旅游、电信、运输、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贸易型领域由于对外开放较晚,发展相对较慢。

导致其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就是低端岗位需求旺盛,即对普通劳动者的需求量大,而对高端人才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小。

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

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

665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扩招政策有关。

所以,国家应该大力拓展就业途径和领域,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直面现实。

部分专家从经济学角度认为,劳动力市场在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但是由于工资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等原因,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各种“失灵”现象,导致毕业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寻找时间延长、自愿待业者增加等现象,所以主张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宏观调控和积极治理。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用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二元经济结构来解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他们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者是具有“理性行为”的自由人。

所谓“理性行为”就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者具有追求收入和福利最大化的动机,正是这种动机,支配着劳动力供给者的行为。

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来看,他们首选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即使工作难找甚至暂时失业,他们也不愿意到次要劳动力市场,而我国的二元经济体制正加剧了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划分。

从单一劳动力市场分析,假如价格机制在市场中发挥作用,那么大学生对工资期望的降低,就是逐渐适应市场、接受市场调节的过程。

而对于大学生实际收入,除工资这一主要因素外,还包括对职业的期望。

从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来看,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时,选择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比例,由原来的55%到调查后期的40%左右。

这表明在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为减少其找工作的成本,而转向竞争力较弱的其他劳动力市场。

在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中,必然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当大部分毕业生积聚在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会引起该市场的饱和,倘若毕业生不调整就业期望,就会引发这一劳动力市场就业成本的增加。

所以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会有部分转移到中小城市劳动力市场,这也是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

市场进行调节的同时,同样有一部分人不愿接受现有条件,成为“自愿失业”或“摩擦性失业”者。

根据工作找寻理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是非充分信息的市场,而且毕业生中,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者,因而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不能确定就业单位,而成为继续进行“工作找寻”的“摩擦性失业者”就完全属于一种正常现象。

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提高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是让各个政府部门感到焦头烂额的问题,劳动人口过剩、劳动岗位不足已经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在这遍地都是大学生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就业矛盾中的一个突出点。

就业问题也就是民生问题,人民是国家之本,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就业问题一直得不到好转,人民不满的情绪日益加大,会对政府形成一些不良的影响。

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于战略的角度针对就业问题做出相应策略,把就业问题放在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比较的优势,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缓和就业难的问题,并逐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窘境。

一、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表现1.收入差异增大,导致大学生择业中的“羊群效应”这个概念被用来描述人类的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也就是从众心理。

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由于对信息掌握得不充分,很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合理的预期,他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取信息,从而出现了由“羊群心理”而导致的“羊群行为”。

收入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有71.4%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仍然是“收入”。

在我国,收入存在着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为获得更高的收益,择业中的“羊群行为”不断演绎。

根据十年前的《中国统计年鉴· 2008》,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4 721元。

从地区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9个省(区、市),占全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30.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2个省(区、市),占全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70.0%。

将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其中北京最高,为45 823元,江西最低,为18 144元,北京的平均工资是江西的2.5倍。

从行业看(见表1),收入排在前列的以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为主,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证券业(142 879元)、其他金融活动(69 580元)和航空运输业(68 776元),收入最低的行业是纺织业(13 866元),最高行业的收入是最低行业的10倍还多。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方面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今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一种极具挑战的任务。

那么,我们应当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一、供求关系和就业机会
从宏观层面来看,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是供求关系的体现。

在就业市场上,需要大学生供应的岗位称为就业需求,而大学生自身的人数则被称为就业供给,供应与需求的匹配则决定了就业市场的状况。

此外,就业率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它反映了该地区就业人口的比例,而大学生就业的就业率则可以推断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市场的分配状况。

二、薪酬
就业机会的数量和岗位的招聘条件决定了薪酬水平。

岗位竞争较少的情况下,需要招聘的企业会提供更好的薪酬和更好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更多的人才,而在高竞争的岗位中,可能会发生恰恰相反的情况。

此外,大学生的薪酬水平也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城市等因素息息相关,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往往会更高。

三、职业发展
就业机会的急剧缩水,通过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坚持和取得进一步学位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很多毕业生都会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实现职业发展,而一些重要因素也会对职业发展进行有影响的塑造。

包括技能培训、实习、选择放弃课业专注于实际应用的机会等。

最后,大学生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就业的本质和走向,而我们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来适应岗位市场的义务。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多种形式并存
就业质量:部分大学生 就业质量不高,存在工 作不稳定、收入偏低等
问题
就业地区分布
大学生就业地区主 要集中在大城市和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 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大 学生就业的主要区 域,中部和西部地 区相对较少
一线城市如北京、 上海、广州、深圳 等是大学生就业的 首选之地
大学生在二线、三 线城市以及农村地 区的就业比例逐渐 增加
机遇:大学生应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提高 自身技能和素质,抓住新兴行业的就业机 会,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挑战:新兴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竞争加剧, 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 市场的变化。
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 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职 业培训,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 求和实现就业。
添加文档副标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 经济学分析
汇报人:
目录
01 大 学 生 就 业 现 状
02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 原 因
03 微 观 经 济 学 分 析
04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 策
05 大 学 生 就 业 的 未 来 展 望
0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率
202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1076万 2022年大学生就业率:3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经济形势下行、企业需求减少、高校扩招等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挑战: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等
05
大学生就业的未来展望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 积极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优 化升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 发展将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
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来自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导致传统产业缩减, 部分大学生面临转行或失业的风险。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论文题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内容提要:大学生就业难几乎是所有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的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现状及趋势,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发,着眼于分析其中的经济原因,即从经济学角度中的供给和需求矛盾来分析,本文最后针对原因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本文认为,形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供给、需求和就业体制三个方面。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高校需树立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理念和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大学生自身需用社会所需的就业技能和理念武装自己,同时需要动员政府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资源,协同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现状及趋势;原因;对策;就业指导目录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现状及趋势 (3)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4)(一)供给方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4)1. 劳动力供给中量的变化 (4)2. 劳动力供给中质的变化 (4)3. 供给中择业观念的偏差 (5)(二)需求方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5)1. 劳动力需求中量的变化 (6)2. 劳动力需求中质的矛盾 (6)(三)就业体制方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6)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社会多方协同努力 (7)1. 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7)2. 高校要强化内部教育改革 (7)3.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8)4. 用人单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要积极作为 (9)参考文献 (9)正文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2011年全国将有6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比2010年增加约30万。

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 以内。

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不可能都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大学扩招,扩招对提高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非常必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首当其冲是毕业生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

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

根据经济学原理,大部分劳动力市场都属于信息不完全市场。

所谓信息不完全,简单说就是人们不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知道任何事情。

随着中国国民教育的逐步深入发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早已从“分配派遣”变为“双向选择”。

随之而来的“高校扩招”、“高校合并、改名”、“教育产业化”,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鱼龙混杂,诸如京津沪等大城市的招聘会上经常覆盖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简历,东南西北,农林政法,文理工医,搞得招聘者往往晕头转向,很难辨别应聘者的真实素质和个人能力,而大学生们也面对五花八门的“.COM”公司感到无所适从,应聘者和招聘者双方都不可能对对方的所有情况做到完全掌握,所以说大学生就业市场属于明显的信息不完全市场。

一、发送“质量信号”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按照经济学中“柠檬市场”的“信号发送”原理,市场的交易双方(招聘者和应聘者)要想克服信息不完全,最大限度的了解对方的信息,就必须向对方发送某种“质量信号”,以此证明自己的资质。

首先,大学生(应聘者)总是首先寄希望于自己的学历文凭。

一般来说,博士的学历文凭自然优于硕士文凭,而硕士文凭又优于本科文凭,本科文凭优于大专(高职)文凭,而国外的“洋博士”、海归更是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所以近年来风起云涌的“专升本”、“考研热”、“出国热”均与此有关;而各类荣誉证书、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外语证书等,无疑也可以证明个人素质的某一方面优于别人,故而大学生较之上世纪80年代更加热衷于参加各类学生团体、社会活动和学习文体比赛,而“考证热”也大行其道。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招聘者)来说,他们也希望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于是各种大型招聘会涌进校园,无非就是要在大学生面前展现用人单位的风采;房子、车子、高薪、晋升等等,均成为用人单位经常发送的“质量信号”。

在这里,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考场舞弊案、“枪手”、“假证”等等,无非也就是为了此信号的争夺;而名牌大学和著名企业往往因为本身声名远播,早已形成一种优质信号,因此而成为就业市场上受青睐的热门。

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全面准确地掌握经济学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期,尤其是就业的想法与情况。

同时,最真实的掌握当前经济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与趋势。

从而能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学;毕业生;就业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中的基础性专业,经济学类其他专业都是对经济学某一领域的具体应用和拓展。

因此,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学习离不开“广”字。

有鉴于此,经济学专业主要着眼于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力求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所学知识对与经济相关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

尽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广”,但也存在专业技能不“专”的弊端。

因而,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前期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益艰难。

1 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现状调查笔者对2010届经济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做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8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

在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统计后得出以下结论:1.1 选择经济学最初的出发点初始选择经济学,有40.5%的人是从经济学专业的职业前景考虑的,仅21.6%的同学是从个人兴趣出发的。

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成为新中国发展的中心,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1世纪更被喻为经济发展的世纪,国内外对经济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结构性失业的存在,使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许多岗位又找不到适合的人才。

以就业而论,许多人在选择专业时都是从该专业的职业前景出发的,因而,经济学就成为首要的选择。

1.2 对经济学的认识有79.7%的同学对经济学的认识是基本了解,这是因为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对经济学已不是当初的一无所知了,而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只有8.1%的学生对经济学很了解。

这是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无止境的,许多专家都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研究的,而经济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以三年短暂且肤浅的学习,是无法了解其精华与深度的。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篇: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摘要:当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大学生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从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上升为一个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就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产业结构、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经济学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快,超过了经济社会的承载力,也让老百姓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政府在高等教育的配套设施、制度建设、法制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高校存在制度惰性,自身缺乏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主动权、主动性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改革障碍,改革的余地狭小。

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高效生产出的很多“产品”一大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这种急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供过于求,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急剧变化,原来大学生作为稀缺资源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出现困难。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本来就大,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峰叠加”的态势。

中国劳动力需求现状是供大于求,而这个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理论1.劳动力供给与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理论厂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以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化为原则,即使所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利益相等。

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要素的供给与其他要素的供给有着显著的不同,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便会更加珍惜闲暇。

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篇: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

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其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则是最受人们关注的。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

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复习考研者,第二类是边看边干者,第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而社会上主要关注的就是第三类人,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

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首先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市场上可以看做是商品,而当供求平衡,或者是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都不会出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也逐渐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对我国的人才市场是极大的冲击。

如今,我们的市场正处于大量大学毕业生堆积,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而且情况还在日趋严重,因此如今的就业形势仍然是十分的严峻的。

其次,这还与我国的经济结构息息相关。

经济学的奥肯定律认为:当GDP多增长3%时,失业率下降1%。

这虽然是从美国经济分析得出的结果,但却适用于所有国家,即GDP的变动与失业率呈负相关。

由此看来,中国每年GDP增长速度那么快,按理来说应该就业形势应该逐渐缓和才是,但事实却正好相反,这就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的,而且制造业在我国可谓是一枝独秀,因此就出现了“民工短缺,大学生富裕”的畸形发展。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 从经济学上看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 从经济学上看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从经济学上看,要就业,就必须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两方面。

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均衡点就是就业量。

学校,学生只是供给方,市场是需求方。

先看供给。

从量上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可以说“供应量”是有保证的。

从质上看,就比较复杂了。

说毕业生质量下降既不合逻辑,又没有事实依据。

社会的发展,教育投资力度加大而学生质量越来越差,不符合知识的发展路径:知识的积累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说质量下降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的毕业生”。

目前,各个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设置的专业理论性的偏多,实用性的偏少。

说白了,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大师,而不是工作者!孔夫子能不能在今天的就业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个未知数。

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工作者,我们也需要。

但培养工作者的土壤又有多少呢?单一的教育体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大学的名气,教育经费的多少与学校有多少院士,有多少个知名学者,发表了多少论文联系在一起。

学校这样设置专业,也是最理性的选择!如果我们有另一种“大学”,只培养适合市场的工作者,其办学的好坏只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而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部分大学培养重量级大师,部分大学培养适合人才,这才是教育的全面性之体现。

再看需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

机器的使用,也有同样的作用。

南方经济发展快,机器使用率高,就业机会多,这一点从下海潮和南下打工潮得到证实。

所以宏观上就业机会在增加。

但看看需求主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微观上,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没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对减少。

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自己创业。

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自己创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微乎其微。

编制的减缩,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的人员本身就很多,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

而且,函授,在职等教育市场的存在,使得那些有关系的人,大可以在上大学前先占个位置,再或函授或在职,混个文凭,虽然有的连自己上的大学那里都不知道。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资源的学科。

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中,经济学原理可以被应用于多个方面,有助于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个人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

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资源的限制,包括时间、金钱、能力等。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大学生需要明智地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他们需要评估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投入,优先考虑那些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最有帮助的活动和项目,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效益。

经济学原理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即为了得到某种资源或机会,必须放弃其他资源或机会的代价。

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需要衡量选择某项职业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即放弃其他潜在的职业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通过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权衡自己的决策,并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

经济学原理还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需要评估自己所做的投资是否值得。

他们需要分析自己在教育、培训和其他职业发展活动上的投入,并考虑预期的回报。

通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每项投资的风险和回报,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经济学原理还可以指导大学生在市场中寻找机会。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市场中,供求关系决定着资源和机会的分配。

大学生需要了解自己所选择的行业的供求情况,找到市场的需求并满足之。

他们可以通过研究市场趋势、分析行业前景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通过利用经济学原理,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抓住市场机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战略性的规划。

经济学原理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挑战。

他们需要考虑到经济衰退、行业变革和个人不确定因素等,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规划。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经济学原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济学原理是对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对市场经济、价格机制、供求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帮助人们理解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决策。

首先,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在职业规划中,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经济学原理中的需求和供给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

他们可以通过研究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量,了解哪些行业的发展前途更为广阔,从而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其次,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市场的竞争结构。

经济学原理中的竞争与垄断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上的竞争结构。

如果某个行业存在垄断行为,那么在就业时该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就业前景也更为不稳定。

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技能和经验,才能在就业中获得竞争优势。

再者,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薪酬的分配原则。

经济学原理中的供求平衡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薪酬是如何分配的。

在市场经济中,公司会为员工支付一定的报酬,但这个报酬会随着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而有所变化。

大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薪酬分配的原则,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薪酬水平,从而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

最后,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风险和收益。

经济学原理中的风险与收益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风险和回报。

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需要了解该职业的风险和回报情况,从而做出最为明智的决策。

他们需要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兴趣爱好,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该行业,并在考虑风险和回报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综上所述,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职业市场的竞争结构和薪酬分配原则,以及评估职业发展的风险和回报。

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提升。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职业规划是指个人或团体在职业生涯中根据自身的优势、兴趣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

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职场的人群,职业规划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而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出更明智的职业规划决策。

本文将从需求与供给、边际分析和成本效益等经济学原理角度探讨其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需求与供给原理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应用非常重要。

需求与供给原理指的是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需要清楚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业的需求情况,以便选择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职业方向。

大学生可以通过查找相关数据、进行市场调研等方式,了解不同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从而选择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职业方向。

大学生也应该了解自身的技能、兴趣和优势,以便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边际分析原理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边际分析原理指的是在有限资源下,对某一决策进行微小调整的结果。

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需要通过边际分析来判断自己当前的职业决策是否合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接触不同领域的工作,通过亲身体验来判断是否适合自己从事该职业,再决定是否继续追求该方向。

边际分析让大学生可以不断尝试和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成本效益原理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成本效益原理指的是在有限资源下,通过比较行动的成本和效益来做出决策。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考虑选择某一职业所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和努力等成本,并和该职业所能带来的收益和回报进行比较。

考虑到某一职业的工资待遇高,但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加班,那么大学生需要仔细权衡是否值得为此付出。

成本效益原理让大学生可以理性地评估职业选择,避免盲目追逐高薪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因素。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还有其他一些应用。

机会成本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考虑放弃其他可能的机会,避免错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职业规划中,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市场、做出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原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并提供相关建议。

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经济学认为,个人是理性的,希望在有限的资源下获得最大的效益。

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需要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经济学原理提供了一种分析个人利益和选择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定位。

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市场。

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机制,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和收入。

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需要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就业前景和薪酬水平等信息。

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选择有前景的职业,并对自己的期望收入有个明确的认识。

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出明智的决策。

经济学认为,人们面临着诸多选择,资源有限,不能同时满足所有需求。

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和决策。

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性地比较不同的职业选择,评估其投入和产出,帮助大学生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准则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大学生可以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可以通过调研和咨询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就业前景和薪酬水平等信息,从而更好地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定自己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大学生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设置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计划,帮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大学生要注意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中学会如何分析和预测市场变化,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摘要: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运用劳动经济学中相关理论,结合目前就业形式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建议一、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1.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2.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

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3.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4.劳动力市场失灵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

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一)大学生就业期望效用偏高效用概念是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使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中获得幸福或满足的尺度。

有了这一尺度,在判断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就有了衡量标准。

当然,在不确定条件下对未来进行决策时,决策者依据的是自己对未来的预期,也就是期望效用。

大学生就业期望效用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作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职业声望及发展前景等预先设定的标准,如果某项工作低于这一标准,大学生可能不会接受这一工作。

当然,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就业期望效用,这一期望效用总是对应于一个参照点,只有高于这个参照点的就业期望效用才偏高。

在就业决策中,大学生往往高估未来就业的“净现值”、低估未来就业市场的风险,以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就业期望效用偏高。

倾向于认为用人单位低估了大学生的内在价值,因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这也是目前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之一。

调查显示,目前45%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改变结构性失业,有望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之一。

当前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脱离现实、就业期望过高、盲目性大,一味往少数地区(大中城市)、少数部门(高效益部门)和少数职位挤,致使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效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产生错位,供需矛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人荒与就业难的并存,这也是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自我控制的局限性较大自我控制问题是2001年克拉克奖的获得者马修·拉宾最为关注的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问题之一,他认为由于受自我控制的局限,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拖延行为。

拉宾教授不仅关注自我控制问题的存在,而且进一步研究了人自身在何时能够意识到自控问题的存在。

他认为人不可避免的存在自我控制问题,重要的是当事人是否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

由此他根据对自我控制问题意识的程度不同,将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成熟决策型,他们不仅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自我控制问题,并且对于自己将来的行为可以进行准确地预测。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近 年 来 , 大 学 生“ 就 业 经 济 ”这 个 新 名 词 作 为 工作机会, 虽然在匹配成功率上他们没有显著差别。
“高等教育产业化”论调的伴生物在社会上开始流 虽然工作找寻过程有自己的成本收益权衡, 但是对
传。有调查指出, 大学生在整个求职过程中, 为了求 学生的指导可以影响工作找寻的结果。
现 值 进 行 比 较 。如 果 未 来 收 益 的 现 值 大 于 近 期 成 本 ,
那么继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是值得的:

!i
=1
Bi ( 1+r) i
>C
(2)
显然, 效用最大化假设要求: 只要公式( 2) 中的
条件能够得到满足, 学生就应当继续追加人力资本
投资, 只有当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与追加的成本相
要影响。其中, 找到工作的比率等于申请强度乘以 匹配成功概率。各大高校普遍结果表明, 培训和指 导确实降低了找到一份工作所需的时间, 因为接受 培训和指导的学生比没有接受的人申请了更多的
成多大的损失, 只是暂时而已, 于是 A 就和 B 公司 签约了, B 给了 A 每月 1000 元的工资收入。经过了 1 个月后, A 学生和 B 公司心里都很后悔: B 公司后 悔自己的招聘太过草率, A 并不是特别符合公司的
三、大学生就业成本支出对客观经济贡献的分 析
1.案 例 描 述 某日, A 学生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搜寻过程 中, A 看 见 了 招 聘 单 位 B, B 公 司 月 薪 1000 元 , A 学 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已支出 1000 元。B 公司虽然不是 自己满意的单位, 但是提前一个月起 薪 获 得 的 1000 元正好可以把就业中的成本收回, 也不会对自己造
在搜寻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大学生 就业问题
组长:杨达 组员:杨达
刘东明
威伟 程亮
就业现状
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
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 走入社会,虽然目前我国社 会需要很多人才,但我国高 校毕业生就业难还是个很严 峻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加快 发展、社会通货膨胀、大学 生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 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现在 大学生失业的现象已经很显 著了,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 大学生失业。
从供求均衡问题的角度来分析
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总体供给与需求量看,这些年随着社会 的发展,社会上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能力的人,大学生作为其中 典型的代表,也越来越多的投入到社会中。在现在中国社会中, 有能力的人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可以从大学生的就业看出,只 要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企业是很需要的,由于现在大学生自身 的素质不高,导致有能力的人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那些素质 不高的大学生在就业上就有了一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大学生 作为社会生产并供给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力产品,在大学毕业生 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是社会供给的产品,用人单位是需求方
三、基于经济学原理的大学生就 业选择分析
1.从资源的稀缺性考虑,大学生应树立弹性就业观
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相对于无限欲 望的有限性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因此,面对就业 前景的无限期望,再多的就业机会也是稀缺的,所以大学生 应树立弹性的就业观,摆正心态,正视现实,不急于求成, 也不优柔寡断,坦然做出自己的选择。 2.从就业目标考虑,大学生应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 方法 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与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也就是资 源配置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必须选择自 己认为可 以接受的单位;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必须选择单位需要 的人才。两者是双向的,双方都在寻求最优资源配置。
从各类人才挤占角度来分析

现实生活中,同一工作岗位有: 研究生,中专生,大学生共同来竞争 一些好的工作,原本本科生可以胜任 的工作,竟然有大批研究生,甚至博 士生都去抢这工作。论学历研究生高 于大学生,见识(所掌握的信息量) 也大于大学生。在相同成本的支出下 用人单位会选择高学历,高技术的研 究生,这样这些工作就被研究生们抢 去了。而一些低一些的工作,又被中 专生牢牢把握住,因为他们的工资成 本比大学生低且素质也比大学生差不 了多少,对于一个理性的单位来说会 优先考虑雇佣一个低成本低学历但素 质不比大学生差的中专生。在相同阶 段,大学生的学习期比中专生的长, 等到同一批大学生毕业时,有很多的 工作岗位已经被中专生先于大学生占 据,中专生得到了工作后而不会轻易 放弃,因此大学生得不到工作。
从用人单位的选择角度来分析
用人单位很希望聘用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来为自己工作。因为高素质 的人才可以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而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成本高 于聘用一般人的成本,因而大部分的用人单位愿意低价聘用那些能够胜任 该工作岗位的人,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与哪一雇佣教育程度更高 的人去做原本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可以做的工作。传统部门从自身的成本和 收益的角度考虑,就不愿意花高成本雇佣高学历的人去从事一些简单的工 作。因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或是用机器代替人的工作
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
1. 精神品质:实干精神(28.16%),敬业精神 (
26.76%),诚实守信(23.94%),团队精神 ( 5.63%),社会和工作责任心(4.23%),竞争意 识(2.82%) 2. 综合能力:最看重的单项能力前三位为专业知 识 技能(31.00%),实际操作能力(31.00%), 创 新能力(28.71%) 3. 在校情况:最看重在校表现前三位为学习成绩 (28.17%),获奖情况(26.76%),身体素质 ( 25.35%)

3.从边际分析法考虑,大学生应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经济 学家在决策时还运用一种方法叫边际分析法,它所考虑的不是 成本和收益的总量,而是增加量。大学生就 业时选择到社会最 需要的地方去,虽然从短期利益考虑, 其满足程度(总效用) 不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长远利益考虑,其个人发展 的潜力大。它所增加的满 足程度(边际效用)会在很长时间内 不断增加,能够实 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真正发挥大学 生的特长, 实现自身的价值。
主要原因
从大学生个人的角度来分析 从供求均衡问题的角度来分析 从用人单位的选择角度来分析
现在大学生所投入的成本相当高,这包括金钱、青春......的投入。根 据预期工资刚性引起的就业难根据凯恩斯等人的观点,劳动力市场是不完 全竞争市场,工会垄断和非工会劳工的攀比效应会使货币工资具有易升不 易降的特点,这样随着货币工资只升不降和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会存在劳 工的非自愿性失业。期望工资过高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大学生的期望 工资比较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上大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来解释。 这 样就导致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高等的职业,由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低 下而不能胜任,而较低级的职业,由于回报低,大学毕业生因自己读书 时投入较高的成本部愿意去做这样的工作。
当前形势对大学生的就业建议:
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 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 想干什么。注意学以 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 语言表达能 力等非专业优势。 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 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 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 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 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顺从”社会 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 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 意愿挑选就 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 的 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 理面 临的机遇。 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 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 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 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 “等、靠、要”,结果 只会是一事无成。 4.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