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气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气

⼀、⽓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哲学是⼀个⾮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通常是指⼀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元论学说,并将其应⽤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论思想应⽤到医学中来,对⽓范围的含义作了多⽅⾯、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理之⽓为核⼼的⽓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且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问题之⼀,中医学从天地⼤宇宙,⼈⾝⼩宇宙的天⼈统⼀观出发,⽤⽓范畴论述了天地⾃然和⽣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的、⽚⾯的理解。

(⼀)⽓的哲学含义⽓是⼀种⾄精⾄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的根本属性,⽓的胜复作⽤即⽓的阴阳对⽴统⼀,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的⽓化作⽤。

中医学将这,⼀⽓学理论应⽤到医学⽅⾯,认为⼈是天地⾃然的产物,⼈体也是由⽓构成的,⼈体是⼀个不断发⽣着形⽓转化的升降出⼊⽓化作⽤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体内部⽓化运动的规律。

(⼆)⽓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命的基本物质,除⽓之外,尚有⾎、津液、精等,但⾎、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所化⽣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津、液、⾎、脉,⽆⾮⽓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说,⽓是构成⼈体和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和万物都是天地⾃然的产物。

要探讨⼈的起源和本质,必须⾸先研究⼈在宇宙中⽣存的场所和与⼈关系最为密切的⾃,然环境。

古代哲学气的基本概念

古代哲学气的基本概念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个⾮常复杂⽽重要的范畴。

⽓的内涵确定起来有⼀定困难。

但经多年的研究,对⽓的基本概念形成了⼀定的共识,即认为⽓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不息且⽆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的⾃⾝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发展与变化;⽓充塞于宇宙万物之间,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相互感应⽽构成⼀个整体。

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认为,⽓“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的物质,以⽓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切之根本”:“要⽽⾔之,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是指占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通过对先秦⾄秦汉时期的经典⽂献中有关⽓的概念的对⽐考察,可见⽓有多种涵义: ①⽓是指云⽓、风⽓或⼤⽓。

这是⽓的最初涵义,如《说⽂》说:“⽓,云⽓也。

”《庄⼦·知北游》说:“⼤块噫⽓,其名为风。

”但需要指出,⽓与“⽓”不同:⽓为云⽓、风⽓,⽆形⽽运⾏不息;⽓为“⽓廪”之⽓,指精⽶,与“饩”义同。

如《说⽂》说:“⽓,馈客刍⽶也,从⽶,⽓声。

”这是天⼦待诸侯之礼,如《左传·桓公⼗年》说:“齐⼈来⽓诸侯。

” ②⽓是指“六⽓”。

《左传》以六⽓论⽓,如该书《昭公元年》说:“六⽓,⽈阴阳风⾬晦明也。

” ③⽓是指天地阴阳之⽓。

⽓是⾃然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如《国语·周语上》说:“夫天地之⽓,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之乱也。

阳伏⽽不能出,阴迫⽽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荀⼦·礼论》说:“天地合⽽万物⽣,阴阳接⽽变化起。

” ④⽓是指冲⽓。

冲⽓即阴阳冲和之⽓,是宇宙万物的⽣长发育之原。

如《⽼⼦。

四⼗⼆章》说:“万物负阴⽽抱阳,冲⽓以为和。

” ⑤⽓是指浩然之⽓。

《孟⼦》认为⽓是充塞于天地之间并受⼈的意志所⽀配的浩然之⽓。

⑥⽓是指精⽓。

如上述的《易传》、《管⼦》等皆将⽓规定为精或精⽓。

⑦⽓是指阴阳五⾏之⽓。

《⽩虎通》认为阴阳五⾏之⽓由宇宙中的“浑沌”⼀⽓所分,如该书《天地》说:“浑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

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如下:
1. 气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充满在空间中的一种存在形式。

2. 在古代,人们认为气是组成世界的基础元素之一,万物都靠气的运动而生成。

3. 气与空气不同,气是更基本的物质形态,无法直接看见或触及。

4. 气的存在往往通过流动、变化等动力效应来间接显示。

5. 气的理论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有重要地位,许多学说都包含气的概念。

6. 气常被认为与生命活力相关,人的精气神状态反映了气机的强弱。

7. 气的流动运行要依靠气道,中医讲穴位就是气之通过之处。

8. 气的平衡流动被认为是身体健康的关键,气不调则可能导致疾病。

9. 气的概念在东西方文化中有所差异,但都强调其无形的活力作用。

10. 气的存在及运动迄今仍然是一种未被直接证实的理论构想。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关于气是世界本原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根源于气。

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具有三层含义:1、常识概念的气常识概念的气,属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指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

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2、哲学范畴的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现代汉语中所谓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相当于西方哲学的所谓物质,属抽象的概念。

3、广泛意义的气广泛意义的气,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中,上述气的三层含义,均有所及。

其中,以哲学范畴的气最为重要,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言论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伯阳父认为“天地之气”有一定的秩序,阴阳是天地之气的内容,阴阳可以相互作用。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最早的学说。

气在汉代的哲学著作中,多称元气。

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但并非等同于世界的本原。

宋代到明清的哲学家多讲气,很少提到元气。

宋代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建立了比较明确的气一元论。

明清之际的王廷相、王夫之、毛以智和戴震等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发展到顶峰,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总之,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其泛义,不论物质现象抑或精神现象,一切现象,均称之为气。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主要是指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主要是指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主要是指中医学的气的概念主要是指,它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气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和多层次的解释。

首先,气可以指生命活动中的气息和活力。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

这种气被称为“真气”或“元气”,它来自于先天遗传和后天滋养,通过脏腑经络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真气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是判断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气可以指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过程中的气象。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当外界因素侵入人体,或者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病气产生。

中医诊断疾病一方面要观察病人的气色、气息等外在表现,另一方面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测病人体内的气象变化,以便审查病情。

第三,气还可以指草木植物中的精气。

中医将草木植物中的精气称为“草木之气”或“五禽之气”,它们具有特定的性味、功能和应用价值。

在中医药学中,许多草药和食物都被用来调摄人体的气机,补养真气或驱散病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气还可指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气场相互交流、互相影响,而人体的健康与否也与环境的气息和差异相关。

在调养身体、预防疾病方面,中医强调根据气候、季节和环境特点来调整饮食、起居和锻炼等,以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畅通。

总之,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草木植物中的精气等方面。

中医学对于气的概念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气的研究和调摄,中医可以实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标。

因此,对气的理解和运用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气的基本特征

气的基本特征

气的基本特征在任何温度压力下均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气体在微观上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2、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

实际上绝对的理想气体时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假想的气体。

气体是指无形状无体积的可变形可流动的流体。

气体是物质的一个态。

气体与液体一样是流体:它可以流动,可变形。

与液体不同的是气体可以被压缩。

假如没有限制的话,气体可以扩散,其体积不受限制。

气态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之间可以自由运动。

气态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动能比较高。

气体有实际气体和理想气体之分。

气体形态可过通其体积、温度和其压强所影响。

这几项要素构成了多项气体定律,而三者之间又可以互相影响。

中医学气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气是流动着的世界三元素“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

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

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1. 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

2. 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

脏府定位在肾(命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

脏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呼吸而入。

脏府定位在肺。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一)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

(二)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三)气在不同脏府则有不同表现形式。

(四)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四、气的生理功能(一)推动作用;(二)温煦作用;(三)固摄作用;(四)防御作用;(五)气化作用。

五、气的种类——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

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中医气的基本概念

中医气的基本概念

中医气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与生命运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就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就是世界的本原,就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就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就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就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哲学的物质概念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就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与社会)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就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运动就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意识就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哲学的物质概念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与形态的学说相混淆。

哲学的物质概念就是永恒的,既不会陈旧也不会改变,只会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但就是,对具体科学的物质的概念、属性、结构与形态的认识,则就是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与深化着的。

气作为哲学范畴就是人们对世界物质本质及其现象的高度概括,就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就是生成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

它不就是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就是一个抽象的、一般的范畴。

限于古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中国古代哲学对气的认识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直观的特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气体为模型,构想了气的聚散、絪緼、升降、振荡等运动形式,把气又规定为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又成为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从而把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并用。

因此,气范畴具有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双重意义,此为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医基础知识之气血

中医基础知识之气血

中医基础知识之气血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机体在进行生理活动而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气血,而气血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故气血与脏腑等组织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维持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一、气1、气的基本概念这里的气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既是人体赖以生成的物质,又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气有两种形式:一是聚而成形的,如脏腑、形体的。

二是无形的,呈弥漫状态,在体内流动不息,如体内的宗气和元气等。

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不同运动形式,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气的功能表现。

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2、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各个脏器、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生成。

所以,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好,机体生理功能就正常,气的推动作用弱,就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等脏腑经络功能减弱,血行瘀滞、水湿停聚、浮肿等异常现象。

(2)温煦作用: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温暖,祛除寒湿,气的温煦作用好,就能使人保持体温恒定,若温煦作用减弱,就会出现四肢怕冷,脏腑功能减弱,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功能都会受影响,机体失于温煦之寒象。

(3)防御作用:是指气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气的防御作用减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就下降,容易招致各种疾病的侵袭,人体出现亚健康现象也是气的防御作用明显低下的表现.(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具体表现在: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血液、精液等,控制分泌和排泄,不使其无故流失;固护人体内各脏器不移位,不下垂。

中医学气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气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气的名词解释气,在中医学中是一个核心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保健等方面。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医学中的气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

气(Qi)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基本物质和生命活力的表现。

它是一种无形的、无色的、无质的能量,贯穿了整个宇宙和人体。

在中医学理论中,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分别来源于个体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

先天之气是由父母遗传而来的,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逐渐消耗;后天之气则是通过呼吸、饮食、运动等方式获取的气息和营养物质。

在人体内,气在经络中运行,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协调和平衡。

中医学认为,气的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当气滞、气虚或气逆时,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重视调理气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气在人体内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其中包括:1. 元气(Yuan Qi):元气是个体生命的基础,在先天时就存在于人体内。

它的运行与否与个体的成长和发育息息相关,因此被视为维持生命的根本能量。

2. 血气(Xue Qi):血气是气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包括了人体内的氧气、养分和其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血气的充盈和流通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3. 护正气(Hu Zheng Qi):护正气是指人体自身的防御和抵抗力,它可以抵抗外邪的侵袭,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扰。

中医治疗中,提高护正气是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

4. 营气(Ying Qi):营气是参与身体组织生长、发育和代谢的能量。

它与饮食和消化吸收紧密相关,通过筋、骨、肌肉等组织来滋养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以上仅是对中医学中气的部分解释,实际上,气还包括了诸多不同的概念和应用。

例如,气还涉及到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中不同类型的气与病症相关联。

中医师常常借助望、闻、问、切的方法来判断病人的气状况,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气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保健。

气

人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气的运动以脏腑经络为活动场所 又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具体体现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具体而言 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 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脏腑气机升降协 调平衡是维持正 常生命活动的关 键
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 气 含 义: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 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宗气在胸 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月亶 中
生 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 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从 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 成。 分 布: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 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 布散全身。
营气
性质:精纯柔和 分布:行于脉中 营养周身 功能 生化血液 属性:主内守属阴
性质:膘疾滑利 卫气 分布:行于脉外 温养脏腑 功能 护卫体表 属性:主为外属 阳
二者运行协调, 阴阳相随,内外 相贯, 其往来 贯注,并行不悖, 营中有卫,卫中 有营。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含 义: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基本物 质,也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 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自然界的清气
生 成
水谷之精气 先天之精
由肾、脾胃和 肺综合而成

分布:分布于脏腑和经络之中

构成脏腑经络组织 功能 维持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 含 气 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 力,是人体最根本、最 重要的气。
生 成: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 赖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 滋养补充。 分 布: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 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 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PPT课件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PPT课件
阴阳范畴引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在中医学中, 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踌,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 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 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等。
总之,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方面的阴阳属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 方面所决定的。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 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 月》)。
阴阳失调——变(偏)、病理、疾病
11
(四)阴阳转化 1、阴阳转化的含义: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 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属于阴阳的质变、突变。 阴阳的转化条件: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自然:四季更替——冬至——阳生
夏至——阴声 日中而阳陇而为重阳; 夜半而阴陇而为重阴。 人体:气化过程——化气与成形,形气相互转化 疾病过程——病因的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证候的转化:阳证转化为阴证,阴证转化为阳证。 2、阴阳转化的意义:变化观点——量变、突变、阴阳的动态调节。
10
(三)阴阳消长 1、阴阳消长的含义:阴阳双发的增减、盛衰、进退,属阴阳的量 变、渐变。 阴阳消长的规律: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自然:阴阳的年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阳气多,阴气少; 秋冬——阴气多,阳气少、 人:人亦应之,人体的阴阳节律与四时、昼夜节律相一致。 2、阴阳消长的意义:阴阳平衡——常(均)、生理、健康
气失调——虚 滞 上 下 结 散 乱
6
6、防治观:

中医气的分类

中医气的分类

中医气的分类中医学在气的分类上有很多的理论,这些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中医理论中,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步骤阐述中医气的分类。

一、中医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活动物质,它贯穿于人体内外各个方面,具有活动性和动态性。

研究气的分类,可以有效地掌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运行状态,为我们的医疗保健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中医气的分类1. 精气精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在中医理论中通常被称为元气或先天之气。

它是我们天生具有的,代表着我们的遗传基因和基本体质。

精气来源于父母,通过生殖系统传递到下一代。

2. 外气外气是指人体以外的气体。

中医学认为,外气有冷、热、湿、干、风、雨、雾等多种类型,当外气与人体气质失衡时,便会出现各种疾病。

3. 气血气血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两种生命活动物质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必须同时存在并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气血的变化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

4. 神气神气是一种非常细微的气体,它是由人体内部不断运行、交流和调整的各种生理、心理和精神活动所形成的。

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代表着人的思想、情感、智慧和精神状态。

5. 气机气机是指人体内的气的流动和积聚状态。

中医学认为,气的不畅通会影响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结论以上就是中医气的分类的总体概述,中医理论中有很多关于气的分类的理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分类。

总之,气在中医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活动物质,掌握好气的分类和特性,能够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中医学所谓的气,统一在气的本质是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上,由于气包含着不同的物质形态,其生成、分布、 功能等因之各异,具有多样性,而命名为多种名称:其一,自然之气,如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四时 之气等;其二,人体之气,如元气、精气、神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五脏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其三, 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疠气、恶气、毒气等;其四,食药之气,如寒、热、温、凉四气等。人体之气,是指在 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其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基本内涵
气是物质
气的运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气(精气)是物质,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易·系辞上》说: “精
气为物”。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在于物质世界 中
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气的运动,中医学称之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 因有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气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诸如,天地上下、东西南北之空间, 春夏秋冬、昼夜晨昏之时间等等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古代哲学称为“体用”,即本体和作用,“体” 是气,气为物质存在;“用”是事物运动。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说:“天下之用,皆其有者,吾从其用而 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一切运动都由气(物质)产生,通过其作用即运动而知气(物质)的客观存在。《素 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04
百病皆生于 气
06
防病在于调 气
05
诊病要在于 气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因此,中医学注重气一元论,即强调气的物质性,其体为物质,其 用为功能。由于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人们通过气的功能活动和运动变化,才能感知其客观存在,因此,气就具 有物质和功能的双重属性,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功能。

中医气的名词解释

中医气的名词解释

中医气的名词解释始于古代的中医学,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体系。

中医学涉及众多独特的概念和理论,其中“气”是中医学中最重要且广泛应用的术语之一。

本文将对中医学中的“气”进行全面的名词解释,以深入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

一、气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的“气”是指宇宙间存在的一种精微无形的物质,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

这种气体被视为一种能量形式,能够通过各种载体传播和影响人身体的功能。

对于中医学而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人体功能、形态和情绪的源泉。

二、气的分类与特点中医学将气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包括元气、营气、阴气、阳气、外气和内气。

每种类型的气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相互作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其中,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通过遗传传递;营气是人体内所吸收的营养物质,负责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活动;阴气和阳气则代表了身体内部平衡的两个方面;外气和内气则分别代表了外界的影响和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三、气的运行与失调根据中医学的观点,气在人体内部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运行。

正确的气运行可以维持健康,而气的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师通过诊断脉搏、观察舌苔和询问病史等方式来判断气的运行状态,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治疗。

如果气的运行过程受到阻碍,就会形成气滞;如果气的过程过于亢进,就会出现气逆;而气骤则代表了气的异常剧烈变化。

四、气的应用与调理中医学中,气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调理。

通过调理气的运行和平衡身体内外的气场,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的目的。

例如,中医常用的针灸、推拿和气功等疗法,都是通过调整气的运行来促进身体健康。

同时,中医药中许多草药也具有调节气的功效,通过服用这些中药,可以改善气血不畅、气虚和气郁等症状。

五、气的重要性与争议虽然气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已有数千年历史,但其准确的科学解释仍然存在争议。

现代医学倾向于通过解释神经、免疫和激素等生理机制来理解疾病和治疗方式。

然而,许多中医学家仍坚信气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并致力于通过现代科学方法来验证气的真实存在和作用。

气论

气论

气论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1、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灵枢·本神》)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场所和与人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

自然界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别,既有天之六气的影响,又有地之五行生化的作用。

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须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天地之气、阴阳交感的产物,是物质世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

人和自然万物一样,因此,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2、精气是生命的基础:精是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

《管子》以精气(精)论气是对中国哲学气范畴的重大发展。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精气论。

用精气学说阐述生物的运动规律,认为精气(精)是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在人体中形成的精微物质,不仅指人的生殖之精,即男女之精,而且泛指人体一切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

来源于父母精气之相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

父母之精合而成形,由胚胎而形成人体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肌肤、毛发、五脏六腑。

随着人身形体的形成,人的生命功能亦随之产生。

(二)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命功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生命活动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气与味(味由气化生,味亦是气),即空气、水、食物经口鼻进入人体后,经过一定的气化过程转化为机体各部分的生命物质,即五脏六腑之精气。

人体一方面依靠生命功能不断地摄取自然物质并使之转变为机体的组成部分,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发挥生命功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

气

推动与固摄作用相反相成。共 同维持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 与排泄,气的营养,防御作用既是 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的结果,又 能抵御外邪侵犯,确保气的生理功 能正常发挥。 如《类经· 摄生类》:“人之 有生,全赖此气”, “气者,人 之根本也”。
四、人身之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含义:气具有激发 和推动人 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推动:动力、激发。 气以自 身的活力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去推 动和激发机体各方面的功能活 动。
2、生理表现: (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 生殖。 (2)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组织器 官的功能活动。 (3)推动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输 布。
3、病理表现:气虚推动无力。 (1)生长发育迟缓、早衰。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减退。 (3)血行迟缓—-血瘀。 (4)津液停滞—-痰饮、水肿。
3、运动性:气是人体内具有很强活 力,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 《医门法律》:“气聚则形 成, 气散则形亡”。 《庄子· 知北游》:“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二)气与精的区别:
1、精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 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2、气是由精化生的极微细的物质, 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
• 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是指由脾胃运 化的水谷精气而化成的营气和卫气。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总体上说体内的气是在肺、脾
胃、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由先
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相 抟而成。因此,本质上说人身只有
一种气。
由于气具有分布在不同部位,
常表现不同的功用特点。所以,历
代医家曾对气加以进一步的分类, 但因分类时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 不同名称的“气”有时出现相互交 叉重复的情况。
(4)气陷:气虚不能上升或下降太 过。以脾气下陷常见。 (5)气脱:气不能内守,大量外逸, 致全身功能突然衰竭。如大汗亡阳 引起的气脱;大出血引起的气随血 脱。 (6)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 于内。又称“气结”。如浊邪所导 致的闭厥。

中医关于“气”的详细解释

中医关于“气”的详细解释

中医关于“气”的详细解释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由于气具有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着的特性,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推动和温煦等作用,因而中医学中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

二、气的生成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从饮食物中摄取而化生;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

因此,从气的来源或气的生成来看,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均与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三、气的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作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常出现人的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减退,血与津液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表现。

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故说“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气的温煦作用失常有太过、不及两种:温煦不及常见畏寒肢冷、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气郁不散,温煦太过(又称气郁化火),常出现发热、恶热喜冷等热象。

3.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气旺则机体抗病能力及机体恢复力强,气虚则易于生病,病后不易痊愈。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气字的三种写法

气字的三种写法

气字的三种写法一、气字的基本概念1.1 气字的拼音注音•气(qì):表示人体内外的生命能量,也可用来表示状态、心情等。

•气(qí):表示物体表面积压力。

•气(qì):表示意气风发、威风凛凛等豪迈之意。

1.2 气字的基本义项•气: 具有形成形体、合成物质等作用的本体。

•気: 作为一种精微的物质,是维持物质转化的基础,也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础。

•氣: 表示一种肉体活动的能量,是人体精神及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

二、气字的写法及意义解析2.1 气(qì)2.1.1 气的概念•气的基本含义是指自然界中一种物质的形态,比如空气、气体等。

•在中医理论中,气也可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2.1.2 气的应用•在汉字组词中,气常用来指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的表现,如:呼吸、气味、气象等。

•气也常用来形容人的状态和心情,如:气喘、气愤、气急败坏等。

2.2 气(qí)2.2.1 气的概念•气在这个义项中指的是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

•这种压力体现了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力量。

2.2.2 气的应用•在汉字组词中,气常用来形容气候、大自然的气势等,如:气温、气象、气派等。

•气也可以用来指示物体的状态,如:气味、气香、气色等。

2.3 气(qi)2.3.1 气的概念•气指的是一种肉体活动的能量,是人体精神及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

•气也可以指一种意志、气度或风采等。

2.3.2 气的应用•在汉字组词中,气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面貌、情绪、气场等,如:气魄、气度、气势等。

•气有时还可以用来指人的愤怒或怨恨等感情,如:气愤、气骂、气不打一处来等。

三、气字的用法与变化3.1 气和气的用法区别•气字的不同读音,虽然拼音相同,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有明显的差异。

–气(qì)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指人体的生命能量、意志、心情等。

–气(qí)常用于形容物体的压力、环境的气氛等。

3.2 无气和有气的用法区别•在描述物体或状态时,有时会使用”无气”和”有气”的表达方式来突出其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的基本概念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气论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气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这行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二)气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

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人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 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场所和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

气交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

在这里,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别,既有天之六气的影响,又有地之五行生克的作用。

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地点、环境之中。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

故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但是,人能应四时而知万物,有高度发展的意识和思维,又是万物中最宝贵的,所以说:“天地覆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

人和自然万物一样,也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

因此,气也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精(精气)是生命的基础。

在中医学中,精气(精)的医学含义,则泛指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内化于人体之中而形成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在论述生命的形成时,精气则特指生殖之精和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中医学在强调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承认生命物质性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生命是由精气直接形成的。

故曰:“夫精者,身之本也”“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故生之来为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

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相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新的生命活动一一“神”就开始了。

“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榍、、、、、、以母为基,以父为桅,识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这种“母基”、“父榍”的说法,简明而形象得说明了人的生命是由精气形成的,由胚胎而逐渐发育成形体。

其具体过程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那女生殖之精称为天癸,天癸既充,精气溢泻,月事以时下,男女相合,两精和肠,阴阳交媾,胎孕乃成。

父母之精合而成形,由胚胎而形成躯体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五脏六腑。

随着人身形体的形成,新的生命活动也就开始了,人的生命机能亦随之产生了2.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

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乃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气和位(味由气化生,味亦是气),即空气、水、食物经口鼻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气化过程转化为机体各部分的生命物质(五脏六腑之精气)和生命机能。

人体一方面依靠生命机能不断地摄取自然界物质并使之转化为机体的组成部分,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发挥生命机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

故曰:“鼻受天之气,口受地之味。

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

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

总之,人体通过五脏六腑呼吸清气,受纳水谷,将其变为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气血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由经脉而运送至全身。

新城代谢后的废物和水液则通过汗、尿、便而排出体外。

这一过程就是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过程,既有有形物质向气的转化,如饮食经脾胃的腐熟运化而为水谷精微,化为营卫之气;又有气向有形物质是转化,如营卫在心肺的作用下化而为血液。

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包括了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精神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认为人的感觉、思维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所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感觉也是一种精神现象,形体感觉和充盛的精气是产生视、听、嗅、味等感觉的五脏基础。

故曰:“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由精气而构成人的形体,由形体而产生人的生命机能——神,神是人身形体的机能和功用。

由此可见,五脏精气是精神情志活动的五脏基础。

中医学按气一一形一一神的逻辑结构,论述了物质与运动、机体与功能和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即形体物质与生命机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形神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气具有永恒运动属性,故物质世界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气到形,由形到气,即形气转化的循环往复的无穷过程。

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

父母之精相合构成人的形体,精为生命物质——气的一种,“精乃气之子”,气化为精。

“精者,身为本也”,实即气为身之本。

身即形体,气化为形,形以气充,气为形体之本,形为生命之根。

“吾之所赖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

天地是大生化之宇,人体为小生化之器。

人的生命赖形体而存在,若形体解散,则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

故曰:“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生化息矣”气始终处于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之中,人体则是一个不断发生气化作用的机体,这种气化作用表现为人的生命机能。

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形体又赖天地自然的物质而生存,所以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中医学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统称为神。

就人的机体与生命功能而言,神则是对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称谓。

形与神俱,生命物质存在于机体之内,人的机体则显露出生命功能。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生命活动,也是生命物质的产物,也是气的气化作用的表现。

如是神根源于形,形根源于气,即机能源于形体,形体源于生命物质一一气。

中医学从形神关系方面进一步论治的气是人体生命的本原的基本观点。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禀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法而成。

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内化于人体,构成了人体生理之气。

生理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的活动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人体与自然界不仅共同受阴阳五行之气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也是相通应的。

天地之气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亦有阴阳之分,故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丽决,精气乃绝”。

人体之气和自然之气的运动变化服从统一的规律。

“人之常数”亦即“天之常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综上所述,气是真实存在而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负载着生命现象。

人生所赖,惟气而已。

“惟气以形成,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诚然,中医学在论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时,气这个概念常常同时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两种含义,但并不是认为除物质性的气之外,还存在一种非物质的纯功能之气。

因为气是极细微的物质,气形态之小,目力难以视及,至多能觉察气混沌的云雾状态。

只有通过它的运动,才能表现出气的存在。

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人体任何生理功能都必须以一定方式存在的物质作基础,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结构。

人体生命物质的气是通过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出来的。

换句话说,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生命物质的气的功能表现。

由于中医学把人体当作一个运动着的行为过程来把握,主要是从功能方面来揭示脏腑经络的本质,通过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来感知生命物质的存在。

因此,中医学中的气不仅有生命物质的含义,而且常常有功能的含义。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学的气可以既表物质又表功能。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气为动静之主”。

结构是基础,功能是表现。

因此,在中医学中,气是物质与运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其基本含义,在宇宙,则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在人体,则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从哲学高度回答天地万物的本原时,则精、精气与气同义。

从医学科学角度探讨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时,则精、精气与气虽有联系,同时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其含义不尽相同。

气与精、精气相比较二言。

气是无形可征的(指气以散的运动形式存在),肉眼所不能见的极微小的物质颗粒。

言气必影于物,只有通过生命运动现象,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才能把握气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

而精、精气则是有形的,多呈液体,是肉眼可及的极微细的精微物质。

也可以认为,精、精气是气以聚而成形,以运动形式存在的一种形态。

气属阳,主动,贵运行有序而不乱;精、精气属阴,主静,贵宁谧秘藏而不妄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