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华北区百货公司等 单位向私营企业的订货 档案。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3年9月25日,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口号里,向全国 人民正式发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总路 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2.理论归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穷棒子社” 在社主任王国藩 的带领下发挥 集体力量 ,艰苦创业,从三条驴腿起家,依靠 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第一个丰收 年,用事实对那些散布合作社要“穷散架”的 人,做出了强有力地回答。
“穷棒子社”一年中巨大变化的事实,使西铺村 更多的农民看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它像磁石 一样,强烈地吸引着社外农民特别是那些比较 贫困的农民的心。他们迫切地要求入社。
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南下视察。 列车路过河北,邢台县长张玉美向毛泽东汇报 到邢台全县入社、入组 情况。
毛泽东 :“是啊,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 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关键 是我们领导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村群众办社 的热情很高,思想发动工作搞得也不 错。”“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 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
①农业改造: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②手工业改造:办手工业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和生 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胳臂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全行业公 私合营之前,企业的利润分配采取“四马分肥”的方 式,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的赎买政策是国家按照企业 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中标价5%的定息,共计 10年。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改造旧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体系。

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要实现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旧的社会制度和观念进行革命性的转变,以建立起社会主义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涵社会主义改造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的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是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还包括对文化等方面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1.全面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全面转变,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

2.历史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

3.阶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4.实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造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有化、个体农业社会化、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

这些改革和措施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步骤,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必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彻底扫除旧的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关系,确保广大劳动人民共同享有生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挑战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也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观念和制度的改造、对生产关系的转型、对生产力的提升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综合斗争,完善理论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改革进程。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 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 地发展生产力。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 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 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商业: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1954年-1955年夏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5年秋-1956年
高级形式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 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步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二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 委托加工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主义 有制
主义 有制
1956
主义制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 现的失误和偏差?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明确要求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两重性: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 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 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 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2年国庆节, 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 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 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 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1953年,杨尚昆陪同毛 泽东视察工作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 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为动 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 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仍需继续完成。
第一,人民解放战争仍在继续进行,国民党残余势力 还盘踞在华南、西南的一些地区和台湾等沿海岛屿, 它们妄图以重庆、广州等作为基地,伺机卷土重来。
电影《江姐》
解放海南岛
第二,在农村大约在3.1亿人 口的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 革,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完全打 倒,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还 没有根本解决。同时,新中国 财政经济状况十分严峻。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 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 “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的报告
农民社会主义改造宣传画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 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 走互助合作道路。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 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经济上看:从政治上看: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从实践上看,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和经验;
4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如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时资本主义也不景气;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1从政治上看,土改、镇反、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政治基础;
2从经济上看,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3.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
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阶级关系的最深刻变革;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多次探索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最基本的理念是通过改造传统社会结构和制度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这种改造主要包括对生产关系的改变、对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愿景和共识。

这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协作,政府的有序领导,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必须基于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其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同时,它也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只有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课件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课件
界观。
劳动锻炼
组织知识分子参加劳动实践,了 解工人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知识分子职业化
引导知识分子从事专业工作,为 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03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和影 响
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从新 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05
社会主义改造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则丰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和力量,鼓舞了其他社会主义 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与 合作。
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 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国情
在理论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 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02
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01
02
03
农业合作社
通过组织农民成立农业合 作社,实现农业生产的集 体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土地改革
将土地从地主手中转移到 农民手中,实现土地的平 均分配,提高农民生产积 极性。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过渡的理论,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 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五、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首先,一定时期内追求改造的高速度,从而 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 其次,改造中的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 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 要,公有化程度过高,改造模式过于集中,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光英:1999年至2001年 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不 再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 的过渡形式? •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形式? •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 哪些步骤? • 16、简述“四马分肥”。 • 1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 的性质、主要矛盾?

第四章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农业 •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 ①广大农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②党有能力领导农民进入社会主义
•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状况和阶层状况,制定正 确的阶级政策
• (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 的各种关系
• 1、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 4、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 5、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
• 5、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 A 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 助合作的道路
• B 遵循自愿互利的、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C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 • D 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 E 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一)总路线的提出
•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 后)
• (1)过渡时间:15—20年
• (2)过渡条件:只有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才 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 (3)过渡步骤、方式:
• 发展工业 壮大国营经济 国有化资本 主义工商业、集体化个体农业。
•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 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 削?
•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 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和效果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不断探索 的过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改造道路和方法。只有坚 持改革创新,才能保证社会主
义改造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6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 性事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端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 度和与之相关的上层建筑,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这一时期提出的"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 和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1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 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 规划、坚持适度推进、坚持改革创新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造是 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对社会主义 改造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包括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只 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 改造的正确方向和顺利实施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 改造是为了人民,必须依靠人民, 让人民参与其中,发挥人民的首创 精神。只有让人民成为改造的主体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 行和成功
它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7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精品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概述
改造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任务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方法
1
准备阶段
思想准备、组织准备。
2
过渡阶段
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
3
基本完成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土地革命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放 了农民阶级,加强了农村经济 和社会稳定。
农村集体化
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高 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历史意义
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核心地位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设的中心。
3 科学技术创新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1 彻底改变社会性质
从剥削制度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3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削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铺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 础。
4 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激发了全球社会主义 运动。
矛盾与斗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主义社会是⼀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主义社会。

(⼀)新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 建⽴了⼯⼈阶级领导的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化。

(⼆)新主义社会的性质新主义社会,不是⼀个独⽴的社会形态,⽽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如何认识新主义社会是⼀个过渡性的社会?结论:新主义社会不是⼀个独⽴的社会形态,⽽是⼀个由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社会主义道路,新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和党的其他领导⼈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先搞⼯业化建设、再⼀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体形成了先⽤三个五年计划搞⼯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在1952年9⽉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意1953年12⽉,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民国成⽴,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7⽉,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

9⽉全国⼀届⼈⼤把总路线写⼊宪法的总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 引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方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和压迫是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激化,危机频发。

为了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开始探索并实践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 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目标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性、先进性、指导性原则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人民民主国家。

4.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和方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主要包括革命的方式和途径。

革命方式主要分为暴力革命和和平革命两种,途径则包括农村包围城市和城市夺取政权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土地革命、人民战争、群众运动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破坏等。

5.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与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成果丰富多样,例如苏联、中国、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6.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研究和运用,能够回答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7. 结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国情,不断总结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的胜利。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三个步骤
初级形式 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中: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15%
定息制度
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 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 固定息率5%的“定息”。
3)在方法和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实施 “一刀切”,淡化了工业化;
4)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计划,社 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 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建国初期民族资本的构成状况
20%
0.1%
70%
80%
工业资本比重 500人以上工厂比重 10人以下工厂比重 手工性质的工厂
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 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民因经 营不善或天灾人祸等再次沦 为赤贫,农村中开始出现贫 富两极分化现象。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案例: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记者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 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 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 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 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0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0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1953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 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 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 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召开,制定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经验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 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 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经济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 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 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 供了物质前提。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2.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 义革命来解决
毛泽东在延安抗日 军政大学讲课的讲义: 《辩证法唯物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 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 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 会形态。
1952
1949 Text
145%
48.5%
工业
课间休息
农业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农民阶级和 其他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历史必然性
1. 从中国革命发展的步骤看: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 从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矛盾看:工人阶级 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 主义革命来解决 3.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土改后的农民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 采取互助合作,改造农业和手工业,把个体 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开辟了中国 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1. 从中国革命发展的步骤看:新民主主义 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 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 的政治基础。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 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
视频——百废待兴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土地改革的完成,国内阶级 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土地革命完 成后的主要矛 盾是:
工人阶级和 资产阶级,社 会主义道路 和资本主义 道路的矛盾。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任 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 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 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 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 年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10-15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 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 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 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八至十五章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前页
后页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 为斯大林70岁祝寿时合影。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 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 历史发展的趋势。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政治: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国营经济主导,同时包括个体、合作社、私 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毛泽东两次修 改《党在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宣传与学 习提纲》。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页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 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它对我国社会主义 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各族人民建设社会 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 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共 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 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 为一种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 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播放视频资料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退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第五章 第六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七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主要矛盾
土改完成前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残余和地主 阶级之间的矛盾;土改后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土改完成前的主要 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残余 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 革命遗留的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 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 基本好转,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 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 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 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 义过渡。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建国后我国发行的硬币
工人支持抗美援朝
珠江大桥建成通车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 营企业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1.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 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2.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国民经 济中占绝对优势 3.资本主义经济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从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我国工 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 了48.5%。可见,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有了一定的 经济基础。
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 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
互助组向农业 合作社学习,了解 耕牛入股情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从1952年开始,全国农业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 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又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工业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 独立和富强。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 义制度。
国营农场的收割机。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 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 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 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 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 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