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创作时语言的运用

合集下载

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与规范

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与规范

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与规范唐代“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又称“今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

近体诗在唐代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成为唐诗创作的主要形式,其严格的格律、对仗工整、声韵和谐等特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近体诗的形成背景、规范化过程及其主要特征。

一、近体诗的形成背景近体诗的形成与唐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社会稳定,文化昌盛,文人学士大量涌现,文学活动空前活跃。

在这种背景下,诗歌创作成为文人展现才华、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诗歌创作风格和形式也日趋规范化。

在诗歌发展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四声八病”理论奠定了唐代近体诗格律的基础。

南朝永明体诗人如谢朓、沈约等人首次在诗歌中应用了四声(平、上、去、入),初步形成了声律的概念。

随着这一理论在唐代的继承与发展,诗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更加严格的格律要求,并最终形成了近体诗这一独特的诗歌形式。

二、近体诗的规范化过程1. 律诗和绝句的确立唐代的近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

律诗通常为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最为常见的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而绝句则为四句,也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皆要求严格的平仄格律和对仗工整。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句数与字数的固定:律诗有八句,绝句有四句,五言诗每句五字,七言诗每句七字,结构非常严谨。

- 平仄的规范:唐代近体诗中,平仄的排列成为一个重要规范。

一般来说,律诗和绝句都要求每句的平仄要符合特定的格式,且相对句之间需要平仄相对。

例如,律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一般要押韵,且要用平声韵。

- 对仗的要求:律诗的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要求对仗,即在字数、结构、词性和意义上相对平衡。

这种对仗的要求增加了诗歌创作的难度,也使得诗歌更加对称和美观。

2. 声律和韵律的明确声律是近体诗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句内平仄的规则和句末押韵的要求。

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诗歌是文学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是通过音、韵、字、意等方面的高度融合来表达主题和情感的。

写诗需要对语言的运用有一定的了解,需要对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观察和感悟。

以下是关于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的一些建议。

一、选题与构思首先需要确定写作的主题和情感,选择适合自己写作风格的诗歌类型,如古体诗、近体诗、民歌、楹联、词等等。

其次需要了解选定的诗歌类型的格式和要点,比如五言绝句需要四句的长短平仄押韵、七绝需要七个字的长短平仄押韵等等。

在构思诗歌内容时,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身边人事物中寻找灵感。

可以借助场景实景来表达情感,比如写一首秋天的诗歌,可以从秋风、秋月、菊花等方面入手,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悟。

二、词汇和表达词汇和表达是诗歌写作的核心,分为两个方面:1.字句的选用诗人在写作时需要选择韵律和意义上都切合自己主题的字句,以达到表达情感或思想的目的。

需要注意用词贴近主题,尽量少使用俚语或太过生硬的词汇。

2.句式和修辞句式和修辞是衬托词汇意境的重要因素。

句式的选择要贴近主题,读起来自然流畅。

修辞手法的使用要根据题材、情感的不同来选用。

如对于一首写秋天的诗歌,可以运用夸张、所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深情。

三、体裁结构诗歌创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构思和草稿阶段在阶段中,需要明确主题、诗歌类型、字句选取等要素,并注重修辞和句式的规范运用。

2.筛选和修缮阶段将构思和草稿阶段中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筛选,考虑到诗歌的韵律和文体要素进行修缮和细加润色。

3.结构和抒情阶段在阶段中,需要注意诗歌构思的完整性和节奏感,以让整首诗歌节奏感更加明显。

并注意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让读者感到自己情感的真挚。

四、人生经验与感悟写诗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内心的方式,需要借助人生经验和感悟来打造诗歌的情感基础。

写作中可以借鉴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表达一种记忆或感悟;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某个主题中。

总之,写作一首好的诗歌需要作者具有的包括:对语言的运用掌握有一定的了解,对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观察和感悟,同时需要注重诗歌的字句选用、句式和修辞,以及诗歌构思的完整性和节奏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知识概述】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个角度:鉴赏语言运用特点和鉴赏语言风格。

【答题思路】1、读(题干)——弄清题干问法,确定答题范畴;2、品(文本)——关注诗歌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体色彩等,从不同角度整体感受诗歌的整体语言特色。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题型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遣词造句——即具体字词的运用,主要表现为炼字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附:不同词性的字词常规表达效果动词:常具有精准传神地表现被描述对象某种特点的作用,使诗歌形象生动。

形容词:从形、声、色、态等方面表现被描述对象的特点,语言形象细腻。

数量词:精心选用的数量词,可以产生隽永新奇的效果;叠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拟声叠词的使用,还能上诗歌的语言更加真实传神虚词(副词、连词):副词的精妙使用,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神奇的语言效果。

(2)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有其艺术效果,在鉴赏诗歌的语言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

古典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

(3)语体色彩古典诗歌中涉及到语体分析,主要是口语的使用和典故的使用。

(1)口语使用例:卜算子辛弃疾 (宋)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2)典故使用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第二课时教案之语言文字应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第二课时教案之语言文字应用

教学重点:平仄一、问题探究1.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诗和词都是由句子组成的,所以我们先把单句的平仄弄清,再来学习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组合关系。

(1)单句的平仄规则我们只要记住:一句之内,平仄相间。

所谓“平仄相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A.为什么都是俩字一换呢?能不能单字或三字相间呢?大家都知道,西洋拼音文字是以一个单词为停顿的,就是说语气的停顿发生在单词与单词之间。

而咱汉语是单音节的字,停顿就不能一字一顿,那节奏上是怎么样的呢?基本上两字一顿,特殊情况下有一字顿(术语称“一字逗”)或三字顿。

几乎所有的诗词句子,都是有一字或两字的词组组成的。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或“鸣——翠柳”)无边——落木——萧萧——下(或“萧萧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向东流”)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就是在这种节奏里出来的。

前面我们讲了,平仄的变化作用于我们的脑部神经,使我们“感受”到变化的美。

那么是哪个字产生的作用?是一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因为那里有个停顿。

一停顿,这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感觉就留在我们脑袋里了,所以整句诗我们并不感受每个字的平仄而只是那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

由于绝大多数的小节奏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所以我们只感受这双数位的字(第2、4、6个字)的节奏。

(2)格律诗中的平仄规则让我们把单句诗里的“平/仄”两两交错,就构成了格律诗(近体诗)的“格”,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句型”,又称为律句。

我们先来看字数少的五言,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句式”或者说“标准律句”了。

为了后面举例示范的方便,我们先把这四个“标准句式”编上顺序:A) 平平仄仄平B) 仄仄平平仄C) 平平平仄仄D) 仄仄仄平平七言的根本就用记,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平平仄仄平平仄C) 仄仄平平平仄仄D) 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你看得仔细,会发现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

诗歌鉴赏常见的11种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常见的11种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常见的11种语言风格1.豪迈雄奇。

此类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强烈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八月塞外飞雪的奇观,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颇为豪迈雄奇。

2.悲壮慷慨。

此类风格的作品,感情悲壮,语出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生动形象。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其中,巧妙使用动词能取得独特的效果。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穿”“拍”“卷”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4.绚丽飘逸。

诗歌辞藻华丽,色彩繁多,景象绮丽、变幻莫测。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呈现出俊逸秀美的特色,具有绚丽飘逸的特点。

5.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顿挫,一般为音节、音韵有节奏,有力量。

杜甫的《登高》和《蜀相》二诗,就是沉郁顿挫的典型代表。

6.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7.朴素自然。

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的语言非常朴素自然,而蕴含了淡泊名利、隐居田园的意蕴。

8.清新明丽。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一、准确、鲜明、生动01准确、鲜明语言表达的“准确”,指语言表达要确切符合规范;语言表达的“鲜明”,指语言表达要分明而确定,不含糊。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基本要求是:(1)语言的运用符合汉民族的习惯,不用或尽量少用欧化的句法;(2)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语言法则;(3)要以普通话为准则,尽量少用一般人不懂的方言俚语;(4)避免文白夹杂的现象。

02生动语言表达的“生动”,指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

使语言表达生动,除了句式灵活,善用修辞,还要追求用词的生动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选用具有建筑美的词语。

具有建筑美的词语,富有立体感。

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

例如:我走出外科,听见一个内科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你们这里——墙上不是写着请用——谢谢,再见,对不起……”我暗叹一声,笑那病人的天真,孰不知这几个字是写给我们看的,意思是说在看病时不要忘了对医生说,“谢谢,再见,对不起……!”(韩寒《求医》)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正面批评这位医生的职业道德差、思想素质低,而是把对这位医生的鄙夷、憎恶的感情寓含一“叹”一“笑”之中,极具讽刺意味和幽默感。

作者嬉笑怒骂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2)选用具有音乐美的词语。

音乐美,就是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汉字平仄的变化与音韵的和谐等声律特点,形成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例如:皎月当空,清辉满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辗转床褥,常常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乡思。

……(刘棣华《月是故乡明》)这段文字运用了近体诗创作中必用的平仄规律,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皎月”是仄声,“当空”是平声,“清辉”是平声,“满地”是仄声,平仄相应相协,形成了“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回环美。

又如“或倚窗”是仄仄平,“或伏几”是仄平平,同中有异。

变化多端,创造出了一种音乐美。

古代诗歌之美:近体诗鉴赏

古代诗歌之美:近体诗鉴赏

平仄规则
平仄的概念:平声 和仄声的合称,是 诗歌中的声调分类。
平仄的规则:在近 体诗中,平仄的交 替和对应构成了诗 歌的节奏和韵律。
平仄的运用:平仄 的运用使得诗歌在 朗读时具有抑扬顿 挫的美感。
平仄与韵律的关系 :平仄与韵律共同 构成了近体诗的韵 律美。
韵脚规范
韵脚:指诗歌中押韵的字,通 常在句末
感谢您的观看
汇选择
意象:是构成诗歌形象的基本要素,是诗人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 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特点: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寄寓着作者 主观情感、思想的形象。
作用: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之中,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比喻:通过比喻来形象生动地表达意思,使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体化。 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该事物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代替。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尺寸、数量、程度等来表达情感或强调事物的特点。
语言风格
平仄工整:近体诗讲究平仄声调, 语言节奏感强
修辞丰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 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意境感悟:通 过想象和联想, 感悟诗歌所营 造的意境,理 解其艺术魅力。
评价示例
语言优美:近体诗 的语言精练、含蓄、 形象,富有音乐美
意境深远:近体诗 的意境高远、深邃, 能够引发读者的联 想和想象
思想内容深刻:近 体诗的思想内容深 刻、丰富,能够反 映社会现实和人生 百态
艺术手法独特:近 体诗的艺术手法多 样、独特,能够突 破传统诗歌的限制 ,展现出新的艺术 魅力
技巧:诗人通过选取典型的意象、赋予意象以象征意义、运用意象叠加 等技巧来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意境营造

打油诗的格式和特点

打油诗的格式和特点

打油诗的格式和特点打油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幽默文学形式,以其轻松、活泼、诙谐的风格备受喜爱。

它注重语言的曲折变化、文辞的妙用以及意象的生动描绘,给人以愉快的阅读体验。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打油诗的格式和特点。

一、格式:1.绝句:一首打油诗通常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句与句之间形成平仄的对仗关系。

绝句的七言格律,使得打油诗的内容更加紧凑,给人一种齐步迈动的感觉。

2.近体诗:在一些打油诗中,也可以采用五言或七言的近体诗形式,以适应不同的表达需求。

这种灵活的形式使得打油诗可以更好地展示多变的文化内涵和幽默的效果。

3.平行句:在打油诗中,常常使用平行句的方式进行句法的呼应,加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幽默感。

例如:“上山打游击,下山做贼亏。

”这种平行句的用法,使得打油诗更加生动有趣。

二、特点:1.幽默诙谐:打油诗以幽默诙谐为主要特点,以轻松诙谐的语言调侃人情世故,表达作者的戏谑态度。

通常通过对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滑稽描述,来进行调侃嘲笑,引发读者的笑声和共鸣。

3.反讽讽刺:打油诗常常以一种讽刺的方式,通过夸张、比喻和反讽的手法,对社会、人情和世俗进行批判。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讽刺揭示,使得打油诗具有一定的社会批评意义。

4.多样表现:打油诗的形式多样,既有描述人物和事件的,也有讽刺和警示的。

除了传统的描写和骈俪格的应用,还可以运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打油诗的句式多样而富有变化。

5.语言曲折:打油诗以其独特的言辞和词藻变换,使诗的表达更加曲折、活泼。

通过双关、谐音、换韵等技巧,使得打油诗的语言更富有变化和趣味,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总之,打油诗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幽默文学形式,通过轻松诙谐、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和幽默的手法,给人以愉悦和共鸣的阅读体验。

打油诗的格式和特点正是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幽默感,使得读者在畅快笑声之中,领略到智慧与机智的交融。

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同义手段的运用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有很多可以增强音乐美的语音修辞手段,例如音节配合、平仄协调、同韵呼应、叠音自然等等。

一、连绵词的修辞功能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王国维《人间词话》)连绵词经常被运用于对联和诗词的对偶句中,具有回环荡漾、悦耳动听的修辞效果。

例如:二、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广义的叠音词包括:叠音单纯词(依依、潺潺、冉冉、翩翩、脉脉);叠音合成词(巍巍、刚刚、偏偏、常常、仅仅);叠音后缀词(红彤彤、绿茵茵、雄赳赳、美滋滋、急匆匆);叠音+后缀(欣欣然、悻悻然、茫茫然、惶惶然、贸贸然);形容词AABB式重叠(高高兴兴、干干净净、冷冷清清、清清楚楚、忙忙碌碌);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的(高高的、胖胖的、静静地、冷冷的、长长的)。

叠音实质上是声韵交错的重叠,兼有双声叠韵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叠音词可以壮大声势、谐调音韵、加强语意、突出节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叠音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大量运用叠音手段,是我国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

在现代文学语体中,叠音手段也用得很普遍。

例如:三、拟声词的修辞功用拟声词是一类纯粹用来模仿声响、记录声音的词,常见的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三音节的、四音节的。

它的修辞功用在于直接传达物理世界的声音节奏,缩短人与发音体的距离,使人感到生动逼真、亲切自然。

例如:四、平仄的修辞功用平上去入——天子圣哲唐代释远忠《元和韵语》: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据此只能得知:平声平,上声高,去声高而远,入声短。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清浊清浊清浊清浊阴平阳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中古音四声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为今音声调的阴阳。

近体诗常识

近体诗常识

近体诗常识
近体诗是一种定型化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格律严格、音韵和谐、意境深远。

以下是近体诗的一些基本常识:
1.每首诗有固定的句数和字数。

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每首诗的句数和字数都是固定的,比如五言绝句是四句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二十八个字等。

2.近体诗的韵律严格,讲究平仄和对仗。

韵脚有规定,一般在偶句的末尾一字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同时,近体诗还讲究平仄,即每个字的声调有高低、长短、抑扬等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3.近体诗的对仗工整,要求严格。

对仗是指诗歌中的对称结构,包括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字数相等等方面的要求。

对仗可以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4.近体诗的意象深远,意境优美。

意象是指诗歌中出现的具体形象和物象,通过意象的运用可以传达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意境是指诗歌所表达出的思想境界和情感氛围,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5.近体诗在表现手法上丰富多彩。

除了常规的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外,还采用了象征、暗示、隐喻等表现手法,使得诗歌更加深刻、生动、富有内涵。

6.近体诗在创作中注重推敲和锤炼。

古人常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充分说明了近体诗在创作中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才能达到精妙的境地。

总之,近体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学习和欣赏近体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历史渊源。

【语言表达得体】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人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语言表达得体】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人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语言表达得体】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人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复习总结研习考纲重难点《新课标考纲》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是基础,“生动”是升华,“简明、连贯、得体”则是承上启下。

新课标高考着重加强对汉语言文字规范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一考点则是命题的热点。

一、准确、鲜明、生动1、准确、鲜明语言表达的“准确”,指语言表达要确切符合规范;语言表达的“鲜明”,指语言表达要分明而确定,不含糊。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基本要求是:(1)语言的运用符合汉民族的习惯,不用或尽量少用欧化的句法;(2)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语言法则;(3)要以普通话为准则,尽量少用一般人不懂的方言俚语;(4)避免文白夹杂的现象。

2、生动语言表达的“生动”,指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

使语言表达生动,除了句式灵活,善用修辞,还要追求用词的生动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选用具有建筑美的词语。

具有建筑美的词语,富有立体感。

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

例如:我走出外科,听见一个内科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你们这里__墙上不是写着请用__谢谢,再见,对不起。

”我暗叹一声,笑那病人的天真,孰不知这几个字是写给我们看的,意思是说在看病时不要忘了对医生说,“谢谢,再见,对不起。

!”(韩寒《求医》)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正面批评这位医生的职业道德差、思想素质低,而是把对这位医生的鄙夷、憎恶的感情寓含一“叹”一“笑”之中,极具讽刺意味和幽默感。

作者嬉笑怒骂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2)选用具有音乐美的词语。

音乐美,就是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汉字平仄的变化与音韵的和谐等声律特点,形成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上节通论我们讨论了诗体,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和句式,汉魏六朝诗和唐诗的用韵。

本节通论继续讨论唐诗的平仄、对仗、句式和语法特点。

(六)唐诗的平仄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

《文心雕龙·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

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

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

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

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注:范文澜在《文心雕龙·声律》篇的注中说:“(曹)子建集中如《赠白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皆音节和谐,岂尽暗合哉?”又说:“《世说新语·排调》篇载陆云…云间陆士龙‟,荀隐…日下荀鸣鹤‟二语,以为美谈,今观二语无奇意,盖徒以声律相尚也。

”范文澜的话是对的。

他所引的语句都是合於后代律诗的平仄的。

),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

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

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

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

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风格诗歌是一种以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特定的语言风格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不同的诗歌语言风格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貌,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

首先,诗歌语言风格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展现。

修辞手法是指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技巧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比如,比喻、拟人、排比、转喻等修辞手法常常被运用在诗歌中,使得诗句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感和意境,使得读者在品读诗歌时获得更深层次的感受。

其次,诗歌语言风格还可以通过运用特定的韵律和节奏来展现。

韵律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诗句中音节的有规律的重复。

诗歌通过运用特定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诗句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性。

有些诗歌采用押韵的形式,如古体诗和近体诗,通过韵律的重复来增强诗歌的美感和音韵效果。

而有些诗歌则采用无韵的形式,如自由诗和现代诗,通过抛弃传统韵律的约束,突破传统的形式,更加注重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此外,诗歌语言风格还可以通过运用特定的词汇和语言结构来展现。

诗歌中的词汇常常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运用的,它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意象和隐喻性。

作者通过运用独特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此外,诗歌中的语言结构也常常具有独特的特点,如断句、换行等,这些语言结构与一般的散文或散文的语言习惯有所不同,使得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艺术感。

最后,诗歌语言风格还可以通过运用特定的意象和符号来展现。

诗歌中的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描述和形象化的表达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作者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符号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花儿、月亮、风等常常被运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和情感;而黑暗、寂寞、压抑等则常常被运用来象征悲伤的情感和压抑的心境。

总之,诗歌语言风格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特定的韵律和节奏、特定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以及特定的意象和符号来展现。

语言的诗功能

语言的诗功能

语言的诗功能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

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要重视选择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美感。

诗歌的语言特质最具有形象美、情味美、凝练美、音乐美等。

在诗歌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特质,揣摩体会诗歌形象可感的、意味丰厚的、韵味独特的语言,在品读诗歌的语言中体会诗歌独特的韵味。

那么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的画。

德国文艺评论家莱新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

”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

诗歌语言极具形象性,比如王维《置福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下日圆”,这十个文字就形成了一幅图画。

这幅图画很直观,景物只挑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整体表现出来北方旷远荒芜的印象。

给“孤烟”加之个“直”字,可知没一丝的风,当然也没风声,于是就存有了个静寂的印象。

给“落日”加之个“圆”字,并不是说道唯有“落下”才“圆”,而是说道“落日”摆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到“圆”。

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就是一个多么静寂的境界。

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道出来,都就是直观的线条,可以和那旷远荒芜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吻合,形成一幅十分凄美的边塞风景画。

闻一多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出无穷花样,装下无限的内容。

”这种弹性就体现为语言的跳跃性。

这种弹性的获得来自:一是虚词的省略,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有这样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十个字都是单音词,而且都是名词,无法分出哪个是主谓宾,哪个是定状补。

十个意象并列,却能构成一个完美的意境,使读者在想象中充实言外之意,贴近自然境界。

诗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和朦胧的意味。

二是诗句的跳跃,法国现代大诗人梵乐希曾“把散文比作走路”,“把诗歌比作跳舞”,形象说明了诗歌跳跃而变化多姿的语言特点。

语言、意象与诗意关系探析——浅谈王昌龄近体诗月亮意象的语言结构、意象特点及诗意蕴含

语言、意象与诗意关系探析——浅谈王昌龄近体诗月亮意象的语言结构、意象特点及诗意蕴含
处 。诗歌 是语言 的艺术 , 言的结构单 位是 词语 , 语 艺 术 的最小 单位 是 意 象。3 p2词语 是 意象 生 成 的工 _ 1) 6 具, 意象是情感 抒 发 的载 体 。对王 昌龄 诗 歌 中 的月 亮 意象进行穷 尽性 的研 究 , 分析其 语言构成 、 意象 生
月出寒蝉 鸣 ( 山中别庞 十》 ; 《 )
收 稿 日期 :00— 8— 3 2 1 0 0
明月 何曾是 两乡 ( 送 柴侍御》 ; 《 )
秦时 明月汉 时关 ( 出塞 二首》 ; 《 ) 寂寂寒 江明月 心 ( 芙蓉 楼送辛渐 》 ; 《 )
作 者 简 介 : 彩云 (9 1 ) 女 , 王 18~ , 山东 潍 坊 人 , 国 人 民大 学 文学 院博 士 研 究 生 。 中

9 ・ O
孤舟 微月 对枫林 ( 听流人水 调子 》 。 《 )
语言构 成上 , 容词 “ 、 ” 定 语 , 形 明 微 做 修饰 中心 语 “ ” 组成偏正结 构 ; 月 , 意象 构成上 , 饰语 “ 、 ” 修 明 微 是非 中心 意象 ,月 ” “ 是中心意象 ; 意象成分 的位置 上 , 非 中心意象 在前 、 中心意象在后 。“ 明月” 描述月光 的

复合月亮 意象 中非 中心 意象对 中心意象 的描写
主要体现 在 四个方 面 , 以下 是对 这 四个 方 面 以及 意 象语言结 构与意 象结构对 应关 系的论述 。
1 月 亮的光 泽 .
般 对应 于语 言 中的短语 。 ( ) 纯月亮 意象的特 点 一 单 月明悬天宫 ( 洛 阳尉 刘晏》 ; 《 )
21 0 0年 1 1月
NO . 2 0 V 01
第2 6卷第 6期

利用平长仄短规则,唱懂近体诗

利用平长仄短规则,唱懂近体诗

利用平长仄短规则,唱懂近体诗1.关于近体诗所谓“近体诗”,是唐人的说法,这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创作风格,因为距离唐朝人所在的时代很近,所以叫近体诗。

唐人按照这种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所以也叫“今体诗”。

这种风格的特点就是讲究平仄和谐。

2.关于平仄现在我们的汉语中有四个声音,我们习惯上把他们叫“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古代汉语中的声音大致可以分为“平上去入”四个部分。

我们现在的“一声、二声”就是古代的平声,“三声”就是上声,“四声”就是去声,入声字在南方的方言中还存在,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交流中形成的一种语言自然特征。

但是到了后来,人们把这些声音故意的分为了“平仄”两组——“上去入”算仄声。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人们逐渐研究自己民族语言的声音,发现平声读起来可以很长,仄声则不行。

于是,人们就想,一首诗歌应该是在长长短短的交替中进行的,读起来不应该是一个味道,或者是杂乱无序的味道,而是长完了短,短完了长,长短交替和谐出现的。

于是,近体诗的创作风格就诞生了。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小学生,面对近体诗背诵最大的问题是背不下来,易混淆——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背串了,即使勉强背下来也很快就忘记的问题。

我也曾耐心细致的和孩子们一起一句一句的分析过近体诗的意思,可是结果却依然如是。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近体诗难道真的就背不下来吗?其实,学生在近体诗上的根本问题在于不理解诗歌背后的意义,无法体验到作者通过诗歌要表达的内心的情感,因此也就无法通过诗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这种情况下,字面上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就变得毫无意义,看来,要想读懂近体诗,只有读懂作者诗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懂得并记住近体诗,进而让它化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滋养孩子们的成长。

利用平长仄短规则,“唱”懂近体诗。

需要说明的是:“唱”就是吟诵,用“唱”这个词是因为在没有接触过吟诵的人群看来,吟诵就像是“唱”歌。

诗歌语言“整饬”与“疏淡”的结合——从孟浩然近体诗的语言特点看近体诗歌语言研究的新视点

诗歌语言“整饬”与“疏淡”的结合——从孟浩然近体诗的语言特点看近体诗歌语言研究的新视点

作者: 王彩云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7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意义节奏;韵律节奏;句式;虚词;疏淡
摘要: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是我国古典近体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诗歌语言“整饬”特点的重要原因。

从意义节奏和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等语言的三个方面对孟浩然199首近体诗进行穷尽性研究,发现孟涪然近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并不完全呈现“整饬”的特点,而是“整饬”之中蕴含着“疏淡”之羡,从而证明固定句数和字数,讲求押韵和平仄并不是形成近体诗歌语言特点的全部依据,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情况也是形成诗歌语言特点的重要参考。

近体诗句法

近体诗句法

近体诗句法
近体诗句法是近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古体诗。

它遵循了古代诗歌的格律和韵律,常使用五言、七言等等古体诗的格式。

以下是近体诗的一些常见句法:
1. 对仗句法:近体诗常使用对仗句法,即前后两句的字、词、句型相呼应、对称或相反,形成一种韵律感和音韵美。

如“山
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重复句法:近体诗中常使用重复句法,通过重复相同的字、词或短语,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3. 赋比句法:近体诗常使用赋比句法来进行形象化的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对比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4. 倒装句法:近体诗中常使用倒装句法,即动词和主语的位置调换,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音韵美。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


5. 平行句法:近体诗常使用平行句法,即通过相同或类似的句式和结构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增强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近体诗句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美感和诗意,使诗歌更
加优美、动人。

不同的句法手法可以根据诗人的个人风格和主题要求进行灵活运用。

近体诗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近体诗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近体诗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近体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诗歌形式,它在韵律上与古体诗相似,但在语言和题材上更加自由。

下面是对“近体诗“和“古代汉语“的简要解释:
1.近体诗:近体诗是古代汉语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它
在构成上与古体诗相似,都有规定的韵律和格律。

与古体诗
相比,近体诗在语言和题材上更加自由,能够较灵活地运用
现代汉语和现代主题,使诗歌更贴近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

近体诗的发展起源于明代,到了清代达到了高峰,如被誉为“
近体诗之宗“的龚自珍。

2.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指古代中国的汉族人民使用的汉
语,它是汉民族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包括
了从古代至近代的各个时期的汉语形式,如先秦时期的古文
、汉代的文言文、唐宋时期的文言白话等。

古代汉语在词汇
、语法和用词方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阅读和理解
古代文学作品时,需要对古代汉语的特点和规则有一定的了
解。

这两个术语都与中国古代文学和语言有关。

近体诗是一种特定的诗歌形式,而古代汉语则是指古代中国汉族人民使用的汉语形式。

近体诗 朝代

近体诗 朝代

近体诗朝代
近体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具有严格的格律和韵律,是由唐朝的五言诗和七言诗演化而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体诗在唐朝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逐渐发展成熟,并影响着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宋代是近体诗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开始逐渐向成熟发展。

宋代的近体诗不再像唐朝时期那样拘泥于格律和韵律,而致力于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转变体现了宋代文艺创作的人本主义思想。

宋代近体诗的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元代的近体诗则更加注重诗歌的音乐性。

在元代,近体诗的曲调和音乐性得到了注重。

元代的近体诗风格多样,从典雅高贵到通俗易懂样样俱备。

元代近体诗的代表作家有杨万里、郑光祖、王磐等。

明代的近体诗则更加注重理性和语言形式的运用。

明代的近体诗大多取材于佳话,结构紧凑,富有文化内涵。

明代的近体诗代表人物有文征明、张岱、杨慎等。

清代的近体诗则体现了其时代特点。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近体诗中流露出了文人士大夫对旧时代的怀旧和对时局的反思。

清代的近体诗以安逸、清新、哀思为主题,表现了士大夫们的幽闲生活和对社会风貌的反叛。

清代的近体诗代表人物有袁枚、纳兰性德、文学等。

总体来说,近体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不断演变,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朝代的近体诗风格、内容和音乐性都有所不同,展现出朝代文化特色的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让人们在今天仍能够感受到它的独特之处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创作之浅见系列二
近体诗创作时语言的运用
先来看一首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自李白此小诗横空出世以来,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整个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所以明人胡应麟说此诗“妙绝古今”(《诗薮·内编》卷六)。

何也?大家都知道原因:除了诗中表述的远客思乡之情趣极易引起广大游子共鸣之外,更得益于此诗语言的自然天成!通篇二十字,如清水芙蓉般,完全是信手拈来,不带半点修饰,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所谓“信口而成”(同上)。

此诗的巨大成功,从创作语言的选用方面应该给所有近体诗创作爱好者以有益的启迪:语言要平易流畅、明明白白,要一看就知、一听就懂。

大家都知道,有唐一代近体诗的水平登峰造极。

私以为,这与近体诗(特别是绝句)在当时是作为“流行歌曲”的唱词有关。

大量的唐代先贤在创作近体诗时首先想到的是受众容易接受,故而写作时,造句只如说话,完全摒弃晦涩或难读的“弯弯绕”。

这一点,从许多优秀的诗人或优秀的作品中均可看出。

比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写起近体诗来,就是大白话,绝不追求“老健”(《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再看古文大家韩愈写起近体诗来,毫不卖弄古文功底,用的几乎就是寻常口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他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太多太多,无需赘述。

唐以后,近体诗的创作整体上是江河日下,但是,千年以来仍然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仔细观察唐以后广为流传的近体诗,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语言都平淡自然,绝少修饰,即使是给人感觉严肃古板、特别喜欢追求理趣的有宋一代的成名诗家,在诗中讲起情趣、理趣来,那也是常“话家常”、亲切易懂。

比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通俗晓畅中情趣横生,再看他的哲理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浅显明白里耐人寻味;还有那位要灭“人欲”的理学大师朱熹,以近体诗讲理,老爷子那是和蔼可亲(《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他像凭一首小诗青史留名的夏元鼎(“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释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综上所述,近体诗的语言“平平淡淡才是真”啊,“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明人胡应麟评李白语,出自《<诗薮·内编>卷六》)才是绝顶高手!
附注:前一段梅老师提到的清人郑燮,也深谙此道,请看他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和《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