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摘要:从文学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构建着后人的主观经验和文化世界。

它呈现出了隐喻性、间接性、可感性、形象性、情感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描写景物、人物、事件的语言;一类是人物的对话,包括独白。

作家似乎是用语言描写对象,风花雪月如何,阴晴圆缺如何,但其实他的描写性语言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艺术直觉和艺术个性的显露。

另一类就是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也被当成了被加工的对象,经过艺术加工,人物的对话有丰富蕴含,它虽然有传达信息的一面,但又不止于传达信息。

一、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文学语言的隐喻性的层面是针对现实语言来说的。

现实语言只能传达现实意义, 比如,日常语言只能以表象传达感性经验, 理论语言只能以概念传达知性经验, 它们都不能传达生存体验, 揭示人生真谛和价值。

哲学语言虽然能以范畴揭示生存意义, 但却不能够把具体的、鲜活的生存体验表达出来, 而只是它的抽象化。

只有文学语言是对生存体验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描述, 而且可以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是文学语言独具的超越性, 它能突破现实语言的限制, 消解其意义层面, 保留其含义层面, 具有多层的隐喻和转喻意义。

像我们大家熟知的唐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就不单单是叙说了一件寻找隐士高人而不得的平凡日常事件, 而在字面背后隐藏了很深刻的对人生处境的感悟。

宋人杨万里诗《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等到前头山脚尽, 堂堂小溪出前村。

多么平常的物象景色, 却又昭示了几多人生境遇,抒写了几多人事情怀。

二、文学语言的间接性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首先在于其间接性,文学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往往给读者传达一种间接的信息。

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从而产生不同的印象。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1.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 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强调的问题。

即艺术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

两种体现: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比如18世纪德国和19世纪俄国。

说明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3. 含蓄和含混:文学的话语蕴籍性表现在这两种修辞形态。

含蓄是表达上的小中见大,含混是阐述上的一中生多。

4. 艺术生产: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

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5.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6.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体验7. 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8.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

易感点/刺激/行动力量9.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内在地自足的,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二、音乐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三、陌生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术语,最早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他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现实的普通感觉。

文学形象的概念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作品中的形象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系统。

例如《红楼梦》是由三百多个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构成的形象的有机系统,我们不能随意把其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抽掉来理解《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为此,恩格斯提出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重要命题。

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情景交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考研文学专业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名词解释(2)
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文学概论全文

文学概论全文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1.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2.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1.掌握原理,注重理解2.抓住重点,融会贯通3.联系实际,培养能力4.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三、考核知识点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文艺学;2.文学史;3.文学批评。

(二)领会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

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四要素(二)文学活动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再现说(二)表现说(三)实用说(四)独立说(五)客观说(六)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一)文学的定义(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二)狭义的文化观念(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四)憧憬人类的未来(五)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一)“品质阅读”(二)“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一)经验与体验(二)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三、考核知识点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3.文化概念;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6.审美活动与文学;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文学批评》练习题库及答案

《文学批评》练习题库及答案

《文学批评》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1、20世纪文学批评具有批判否定的革新态势,(语言学转向),批评的理论化,(批评的全球性)等世纪特征。

2、文体学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性质入手,对其作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3、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是:摒弃(主体),标举(关系);形式就是价值;无信息的(规则)。

4、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5、古罗马文学评论家贺拉斯的比喻来归结文学评论对文学创作的作用。

他把创作比作(刀子),把批评比作(磨刀石)。

6、《随园诗话》的作者是(袁枚)。

7、逻辑学意义上的方法有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定性与定量等。

8、新历史主义批评吸收了法国思想家福柯的“断层”和“差异”的历史观,用众多小写的、(复数)的“历史”取代了原先一个大写的、(单数)的“历史”。

9、确定选题必须对(客观需求)与(主观能力)进行全面估量.。

10、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潮流的区别与(对立)在20世纪前期甚为明显,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融合与相互(渗透)的趋向则逐渐抬头。

1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12、批评的否定精神是评论者(独立意志)的体现。

13、在社会-历史批评看来,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

14、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两个基本命题是(无意识)、(性本能)。

15、文学批评文章的主要样式包括(论著体)、(随笔体)、对话体、(书信体)和(序跋体)等。

16、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是春秋时代对《诗经》的评论。

17、西方文学批评的源头是(古希腊)和(罗马)。

18、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把(历史)当作重要的出发点来理解文化生产。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首先,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个性化与创新性的。

艺术家和作家通过他们独到的视角和感知力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思想,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而创新则是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结果,他们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打破传统的束缚,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其次,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与情感和情绪紧密相关的。

艺术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和共鸣,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和共同体验。

艺术作品通过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在观众或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使其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最后,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展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趋势和倾向,也有不同的艺术流派和样式。

无论是古代的经典作品,还是现代的先锋艺术,都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和风格。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也会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深远影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追求审
美的效果。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其构造、修辞手法、描写、语调等
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其次,修辞手法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使用能够增强作
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通过运用这些
手法,可以给作品注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表达。

例如,《红楼梦》中用丰富的比喻、拟人手法,塑造了丰富的形象,使人物更加鲜活、生动。

描写是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人物、环境或事件的形象细
腻描绘,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描写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名
词等语言形式来实现。

例如,《平凡的世界》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充满细腻
而传神,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文学语言的语调也是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语调包括音调、节奏和
韵律等,通过这些语言元素的处理,文学作品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音乐性
和韵律感。

例如,诗歌作品常常注重音节和音律的运用,使之成为一首美
妙的音乐。

同时,音调的变化也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给读者带来
独特的感受。

[文学]文学概论第2章

[文学]文学概论第2章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第一节文学文本•第二节文学文本语言的性质及地位•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文学作为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总要通过对具体语言艺术品——文学文本(如一首诗、一部小说或一篇散文等)的创作、阅读及批评等过程进行。

文学文本首先是由特定的语言组织构成的,我们需要考察文学文本及其语言组织。

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文本、文学文本、文学作品读者性质文本:未阅读文字产品、原创性文学文本:未阅读文学产品、原创性文学作品:已阅读文学产品、再创性1、文本: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

一般说来,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

而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如书)。

2、文学文本: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总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

3、文学作品(work):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也就是说,文学文本是未经读者阅读而有待于阅读的“作品”,而文学作品是已经读者阅读的“文本”。

把文学文本等同于文学作品,同时又将文本的存在状态理所当然地理解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其源概出于“新批评”。

“新批评”一向排除作家、读者与文本的联系,把文本存在当作作品本体分析对象,进而断定文本只能是一个自足独立的体系。

新批评的著名代表兰色姆认为,如果批评只是解释作品的意义,那就不如集中注意力于作品的存在(being)。

但他所谓的本体存在不过是文本自身。

这一看法只是一种文本存在论,与作品存在论相去甚远。

从文学的信息交流过程看,文学活动有两极。

我们可以称作家一极与审美一极。

作家一极涉及作家、作家创造的文本,审美一极则关涉到读者。

根据这两极,文学作品不可能与文学文本完全一致,而往往大于文本。

姚斯说过:“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象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

21春华师《文学批评》在线作业

21春华师《文学批评》在线作业

1.审美的实现需要四个层面协调合作,第一个层面是____。

A.客观对象层B.主体心理层C.历史文化层D.心理时空层参考答案:B2.意大利诗人但丁认为诗有四种意义,它们是____。

A.字面意义,道德意义,譬喻意义,奥秘意义B.语音,修辞,语法,逻辑C.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言内之意,言外之意D.审美意义,认识意义,教育意义,伦理意义参考答案:A3.严格说来,文学作品是指____。

A.文学文本B.文学语言组织C.文学形象系统D.经读者解读的文学文本参考答案:D4.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探索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A.爱德华·泰勒与弗雷译B.席勒与斯宾塞C.普列汉诺夫与毕歇尔D.荣格与克罗齐参考答案:B5.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____。

A.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受消费接B.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C.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受消费接D.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参考答案:A6.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叙述标记就是它的()A.情节B.主题C.标题D.题材参考答案:C7.自觉提倡“三一律”的文学思潮是____。

A.现实主义B.自然主义C.现代主义D.古典主义参考答案:D8.直接运用巫术说来解释史前艺术的理论家是()A.爱德华·泰勒B.弗雷泽C.苏珊·朗格D.萨洛蒙·赖纳许参考答案:D9.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尺度的叙述是____。

A.概略B.场景C.减缓D.省略参考答案:C10.作家创作活动的动力是()A.表象记忆B.情绪记忆C.情感积累D.生活阅历参考答案:B11.口头传播是文学传播发展的____。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参考答案:A12.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由于叙述者的叙述视点可以游移,因此,这种叙述又被称作()A.游移焦点叙述B.多焦点叙述C.无焦点叙述D.反焦点叙述参考答案:C13.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方法是____。

A.女权主义批评B.结构主义批评C.精神分析批评D.接受美学批评参考答案:D14.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古代诗歌“开山的纲领”的是____。

文学概论主观题汇总

文学概论主观题汇总

【文学概论】主观题汇总【第一章】(有时候名词解释也会出成简答题的形式,例如:文本和文学文本是什么?所以名词解释以后简答论述放在一起复习)文学活动: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

再现说:在各种文学观念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实际的模仿或再现;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大体而言,独立说是指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客观说: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

客观说认为文学已经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体”“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关系,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适应了文学活动在历史上的演变趋势:由被动的活动上升到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1.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诗并不在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2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文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1.人类的文学艺术总是走着这样一条路线,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但是这种规律不是直线型的。

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知识点

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知识点

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知识点2、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

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3、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言象意三层面(周易庄子王弼刘大櫆姚鼐);西方:但丁黑格尔;波兰英加登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示化面貌、再现的客体)现代: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4、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5、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

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

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三个,分别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

7、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8、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9、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10、文学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11、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12、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13、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4、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5、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明像暗是借没有)和借代(局部代替整体);对偶(当邻隔句对)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16、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2.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3.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4.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2)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4)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6)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5.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6.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7.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8.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9.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0.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经典复习概要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历史上主要的五种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二章:比喻、借代、对偶、反复、倒装、反讽。

第三章:虚境与实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象征、荒诞。

)(第三章:生命律动。

第四章21,真实读者)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美国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3、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4、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5、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雪莱《为诗辩护》6、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

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寓教于乐”(贺拉斯〈诗艺〉)7、独立说: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艺术形式的创造。

代表作家王尔德和波德莱尔8、客观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既与读者不相干,也与作家不相干。

代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英美新批评派、捷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的文本主义批评9、体验说:强调作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孟子“以意逆志”、德国姚斯10、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

包含了文化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一种语言艺术。

11、符号论文学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代表作家卡西尔12、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文学语言组织之名词解释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文学语言组织之名词解释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文学语言组织之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按照必然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

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罗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消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鄙谚。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示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罗节奏和音律。

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包罗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示力并带有必然规律性的表示程式的运用状况。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示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情理的合理性, 侧重于对文本语境所激起的读者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的真实性的考察, 它是对事理的合理性的一种超越。

无论在叙事作品还是在抒情作品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不合事理的艺术表现, 而它们在作品中却以相当合理的姿态活跃着,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情理的合理性。

清代叶燮曾举杜甫诗中不合事理之句如‚碧瓦初寒外‛1、‚月傍九霄多‛2等为例, 细加分析解说, 并以‚幽渺以为理, 想象以为事, 惝恍以为情‛作为理论总结,成为对诗歌创作中情理的合理性的经典性阐释。

二、音乐性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也就是说,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要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或者完全让表意服从于表音。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

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

萧梁刘勰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

他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文心雕龙》卷七《声律》第三十三)‚异音相从‛属于句子中间的字调安排问题,必须四声更替使用,才能取得和谐。

这是因为‚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

‛(同上)把每个不同字调安排得当,就可做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龙榆生先生讲义)邱峻先生辑‚对山歌‛(客家话):1“碧瓦初寒外”,老子庙是用碧琉璃瓦盖的,这点当时人都看到;时令正是初冬,这点当时人都感到;但“碧瓦初寒外”是诗人独特的感受。

诗人感到碧瓦在初寒以外,其实碧瓦不会感到寒暖,这是诗人的感觉。

诗人看到老子庙的壮丽,所谓“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在初寒中给人以温暖之感,所以说它在初寒外,写出诗人对壮丽建筑的赞美。

2“月傍九霄多”,九霄指天上极高处,古人把皇宫比做天上,这里带有消极的封建尊君思想。

诗人当夜在宫里值宿,用九霄来比宫殿,说在宫里显得月亮的光明特别多一些,正反映了那种消极思想。

女唱:一日唔见涯心肝,唔见心肝心不安。

唔见心肝心肝脱,一见心肝脱心肝。

男答:闲来么事想心肝,紧想心肝紧不安。

我想心肝心肝想,正是心肝想心肝。

刘达九先生记四川‚对山歌‛,是两个牧童在赛唱:唱:你的山歌没得我的山歌多,我的山歌几箩篼。

箩篼底下几个洞,唱得没得漏的多。

答:你的山歌没得我的山歌多,我的山歌牛毛多。

唱了三年三个月,还没有唱完牛耳朵。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稼轩长短句•遣兴》三、陌生化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

‚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附: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1.名词并臵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搭配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黑夜的血腥已哽在喉咙(莲子)②晨钟云外湿3(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

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

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

(吴伯箫《山屋》)3“晨钟云外湿”,那时船泊夔州城外,因天雨不能上岸,所以只能在船里听到晨钟。

夔州地势高,寺又在山上,所以说钟声从云外传来。

从云外传来的钟声要通过云和雨才传到船里,所以说钟声要被沾湿。

说钟声被沾湿这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这样写,正显出诗人感到雨的又多又密,所以上句说“江鸣夜雨悬”。

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

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

(莫言《红高粱》)‚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②梦想,好像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

你可以向梦想的银行透支快乐。

(姜丰《痴人说梦》)例①‚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例②‚透支‛(动)与‚快乐‛(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

4.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①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②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王媺《等待》)③根须扎进《诗经》/伸出一枝枝唐诗/一叶叶宋词/柔风的唇轻吟/押声声柳韵依依(伊德超《折柳》)例①用‚很瘦很瘦‛修饰‚虫鸣‛,富有质感。

例②用‚朵朵‛和‚鲜绿‛修饰‚诗词‛,与前面的‚池畔‛‚荷塘‛协调一致,扩大了诗词的容量,开拓了诗的意境。

例③不以常见的‚首‛、‚阙‛而以‚枝枝‛‚叶叶‛来量化‚唐诗‛‚宋词‛,使之与‚柳‛浑然一体,自然推出后面的‚柳韵依依‛。

5.词语交互错位①云飘在水中/帆飞在天上(冰夫《莲塘月》)②文人放下锄头/农人放下眼镜(陈黎《在一个被地震所惊吓的城市》)例①本应为‚帆飘在水中/云飞在天上‛,‚云‛与‚帆‛交互错位,逼真地表现了水天一色的壮阔意境。

例②‚文人‛与‚农人‛交互错位,形象地表达了‚被连续地震所惊吓‛后的人们手忙脚乱的情状。

钱钟书:1.‚这位作家是个天才,所以他多产;他又有艺术良心,所以他难产。

‛;2.‚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

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3.‚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艾略特的《窗前晨景》:地下室餐厅里早点盘子咯咯响,顺着人们走过的街道两旁,我感到女佣们潮湿的灵魂在大门口绝望地发芽。

一阵黄色的雾向我掷来街后面人们的歪脸,从穿着溅满污泥的裙子的过路人那里撕下来一个空洞的微笑,它在空中飘荡,朝屋顶那条水平线消失了。

这首仅有九行的自由体小诗表达了一个天主教徒对现代城市的卑微猥琐不胜轻蔑的思想,但诗人并没有直说,而是完全通过陌生的意象来暗示,如‚潮湿的灵魂/在大门口绝望地发芽。

‛‚歪脸‛,‚空洞的微笑‛,‚溅满污泥的裙子‛等。

诗人看不起现代城市里丧失了宗教信仰的俗人们的心灵空虚,就借女佣,说她们‚潮湿的灵魂/在大门口绝望地发芽。

‛内在的心灵都潮湿了,发霉了,外在的肉体也就不消说了。

诗人通过这种陌生而荒诞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情绪,使思想找到了它的‚客观对应物‛,情绪也找到了它的‚对等物‛。

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

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郭沫若《凤凰涅磐》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必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的有理。

──鲁迅《狂人日记》‚鬼才‛之称的诗人李贺,就善于运用此类手法进行创作。

他的许多诗句,拒绝习惯化、简单化,比喻使用得比较怪异,实则就是要呈现一种‚陌生化‛。

如下面这些诗句,完全不同于前人:‚秋坟鬼唱鲍家诗‛、‚鬼雨洒空草‛、‚毒蛇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含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莫道吴娥吴刀涩‛、‚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百年老枭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夜天如玉砌‛。

李亚伟《中文系》‚语不惊人死不休‛(老杜多病句)4四、本色化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今译] 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

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如身份、性格或面貌等)。

刘克庄(宋)《后村诗话》:‚韩、柳齐名,然柳乃本色诗人。

自渊明没,雅道几熄,当一世竟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

‛(柳宗元多以古体诗直接吟咏自己的真情实感)张德瀛(清)《词徵》:‚耆卿(柳永)词多本色语,所谓有井水处,能歌柳词,时人为之语曰‘晓风残月柳三变’,又曰‘露风倒影柳屯田’,非虚誉也。

‛胡应麟(明)《诗薮s ǒu》:称赞《垓下歌》表现了本色:‚项王不喜读书,而《垓下》一歌,语绝悲壮,‘虞兮’自是本色。

‛《垓下》的语言正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文墨不多的项羽的英雄本色。

本色化语言在表现人的本来面目方面尤其具有优势。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两种类型:描述语;对话。

第一种类型—本色化描述语。

文本中叙述人或抒情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极符合被刻画的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

第二种类型—本色化对话。

人物所说的话与说话人的身份和性格极相符的特性,由于如此,这样的对话仿佛成为人物自身的本色语言。

五、间接性—形象的间接性(武大89版P81;曹廷华P16)六、蕴藉性—思想的深刻性七、生动性八、整体性九、流畅性……——第二章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