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学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语文学做人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影响我们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以德育教育为核心,抓住德育部分,坚持寓德于教,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在新课导语中渗透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不但可将学生迅速引入课堂内容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教育学生的内容,精心设计,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例如在讲授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新闻媒体和各种书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海伦•凯勒、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等一些人物的名字,为什么他们的名字这么频繁地出现呢?(学生可能回答说因为他们都是残疾人,或者因为他们都是名人)教师引导说:“对,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也都是名人。那么,他们都是怎么成为名人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说因为他们都身残志坚,或者他们都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教师继续引导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实,这样的名人不仅外国有,我国也有,他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史铁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我与地坛》。”这样的导语就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在作者生平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前文提到的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失去了双腿,对他来说,痛苦自不待言,但他并没有沉沦,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索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写作,并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还有杜甫、苏轼、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四、在作品背景介绍中渗透
如韩愈的《师说》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当时社会上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存在着以“从师学习”为耻的不良风气。韩愈却提倡古文运动,热情奖励后学,他的标新立异招来了非议。韩愈针对当时的弊病,写了《师说》一文,阐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针砭了当时的“相师为耻”的风气,告诉人们要端正态度。文章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就是在今天也有其积极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流露的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蔑,应该是摒弃的。如此介绍写作背景,就会使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古今人物,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不致盲目崇拜,迷失自我。
五、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去体会。由于学生的社
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例如庄子的《秋水》一文,以河神见海神来说明哲理: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的认识极其有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有些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寓意,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并拓展开去,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要骄傲自满,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再如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叙述了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漫游者,他不满足于无知山谷的生活状态,冒险去寻求新的生活,最后受到了守旧老人的处罚,被村民们杀死。漫游者知道自己的前途充满困难,他还是勇敢地去寻求新生活,在寻找到了新生活以后,他不忘村民,要把他们带向幸福的生活。漫游者这种不畏艰险的开创精神和他关心村民们生活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五、在写作指导中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德育渗透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常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这说明人品对文品的影响非常大。历史上的好多名人,由于其人品不佳,常为后人诟病,如宋之问、沈括、周作人、培根等。所以,要作文须先做人。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鲁迅本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以自己进步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影响了许多人。高考《考试说明》也在作文的“基础等级”中有一条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可见文章的思想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思想内容的指导,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当然,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化,要使作文思想健康,就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另外,还可在作文评改中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除过以上介绍的这几种方法外,还可在朗诵中、名句理解中、课后拓展中进行德育渗透。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是不能进行枯燥的说教,重在“渗透”二字。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语文课同样要做到这些,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育人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