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学做人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龙源期刊网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作者:赵津瑜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8年第04期摘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不应忘记,他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灵的浸润,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情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我们语文教师则无旁贷的天职。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小学生是祖国的支柱。
在未来,他们应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所以小学生应该有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课堂。
1、在課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气氛令人沮丧,会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障碍,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和谐相处,并与他们平等的对话,更多的耐心倾听来自孩子们的声音。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真的可以从关键词和句子中阅读、理解。
你的表现很棒,相信你会更好!为什么老师没有想到这一点?你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欣赏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没有距离。
能够与孩子沟通的教师,可以使孩子在良好的情绪中创造性地学习,激发孩子创新的火花,在这种心态下,创新思维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学习语文,应注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
为了了解大兴安岭珍贵的树种和野生花卉,郊游可以有效地巩固和运用课堂内外的知识和技能,使课外知识能有效地补充课内知识。
在学习语文中学做人
在学习语文中学做人作者:高晓丽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04期摘要:新时代条件下语文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做人。
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中重抓德育,因为学校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地。
关键词:语文教育;感恩教育;善良教育;提升人生境界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86-01在一次语文研讨会上,一位语文教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语文教什么?同事们众说纷纭,见解不一。
一个老师肯定的说:“语文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后来我反复思想这个问题,难道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吗?这就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吗?不,不是,我认为新时代条件下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做人。
听说读写是工具学会做人是目标。
在这里我想谈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1.语文教育渗透着感恩教育每个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世上,都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
那是一份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爱;那是一份无私,牺牲舍己的爱。
但是,现今的学生有多少人能理解父母的深爱,又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与之相反的是痴迷于网络中不思进取的孩子,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让父母伤心、失望、流泪,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在课堂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感恩教育。
例如,在学习《合欢树》时,作者史铁生用充满深情的笔触,怀念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当他生病时,母亲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给他买药,让他吃,让他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当母亲用熏的方法为他治疗时,不小心把他烫伤。
为此,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他……当教到此处时,我都会动情的给学生范读,然后问他们:"你们愿意这样不分昼夜的守着一个病人吗?你们愿意为一个人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金钱吗?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轻轻的摇头。
而后我又问,你的父母做过那些事最让你感动?一位学生哽咽的说,他的父亲为供他上学,到建筑工程队干活,风吹日晒,容貌苍老,有好多人把他的父亲当成他爷爷。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做人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做人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教师肩负着培育新人的重任。
作为教师的我既教书又育人,那么不光要教好语文,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下面本人就从25年的教学生涯中,浅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养成好习惯有人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种行动,把一种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种性格,把一种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种命运。
的确,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具有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我想:如果我的学生也有了好的习惯,那么他们也会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
因为好习惯能放大学生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我的学生做事更有效率,更具有条理。
于是我把培养学生好习惯贯穿于我教学过程的始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确变了样,变得懂事了,学习比以前认真多了,字也写得刚劲有力了,成绩也上了一个台阶。
照此下去学生的将来肯定会更美好,正所谓“好习惯成就大未来。
”二、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一个人的品德素养比学识水平更重要。
所以我时时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比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我让学生体会詹天佑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怎样使学生体会这一点呢?我从时代背景入手。
詹天佑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内忧外患,倍受外国人欺凌的时代。
当时的清政府在经济上闭关自守,拒不接受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政治上忍让求和。
同时用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期间,给当年在美国读书的“家长”诺索布夫人写的三封信作补衬,丰富课文内容,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詹天佑的情感世界,檫出激情的火花。
三、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懂得感恩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是人类心田中最真、最善、最美的种子。
它发芽之后,能开出爱心之花,结出智慧之果,而人生也将进入与众不同的世界。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首先,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浅谈语文教学与做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
利用这些材料 , 我们要将作 品中所蕴含 的生命形态 、 情 感形式有机地融入 、 转化 到个体 的审美体验 中, 才能让 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 的生命 的鲜活和质感 。白居 易说 :感人心者 , “ 莫先乎情 , 莫始乎言 , 莫切乎声 , 莫深
乎义 。” 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 、声” 这 言” “ 的分
“ 以载道”古之佳训。老师需先让 自己的心变得 文 , “ 软”然后去温暖学生的心 , 柔 , 教会 他们感 动 、 感悟 , 直 至被深深感化 。 一个 “ ” 化 字令 学生的面貌一 新 , 灵魂一
振, 让他们知荣辱 、 明善恶 、 恩 、 懂感 行孝 道 , 理解 生命 的意义 , 关注个体 的价值 , 甘愿为 自己国家的繁荣强盛 奉献热血青春 。教育如臻 此境 ,所 有的 目的都算达到
丑恶面 目, 让学生 在学习 、 活动 、 生活 中学会 明辨是非 ,
尽量地从人性 的角度把握文章 ,并联系具体 的社会实
际。
明大义 , 识大理 , 以形成 良好 的人格品质 。 二、 通过阅读教 学 , 力求让语 文贴近学生 的心 灵世
界与情感世界 语文课 文中有大量 的思想性极 高的古今名篇 , 也 不乏文笔犀利 , 想深邃 的历代佳作 , 思 关键是我们如何
发主体意识 中陶冶美 的情感 ,使学 习始终保持 自主能 动的积极状态 。 文教材 中以情动人的文章有很多 , 语 我 常采用有表情地美读 , 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 。 自己的 把
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 出来 。如讲 授范仲淹登上岳 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 的感受 :至若春 “ 和景明……其喜洋洋 者矣 。”见《 ( 岳阳楼记》 我先用 自 ) 己声情并茂 的朗读 ,引导学生进入作 品的情感艺术世 界, 再让学 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 的感情 : 洞庭湖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从狐狸和乌鸦学习做人处世之道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从狐狸和乌鸦学习做人处世之道从狐狸和乌鸦学习做人处世之道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以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解故事中的道理和情节,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做人处世的重要知识。
二、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各种道理。
2.掌握故事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3.启发学生从故事中学习做人处世之道,进而掌握自我表达、情感认知、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材:《中国寓言故事》。
教具:幻灯片、拓展教材。
四、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通过简单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对狐狸和乌鸦故事的兴趣,并预告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2.故事复述通过连环画或图片的互动复述,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情节,并提示学生故事传递的道理。
3.道理解析故事复述完成后,老师将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各种道理,并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理解。
4.性格特征描述在学生开展探讨的同时,老师还会逐一介绍狐狸和乌鸦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性格的本质和重要性。
5.实例叙述接下来,引用相关实例,处处引导学生从故事中理解并提炼出做人处世的准则,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6.思考练习在课程的后期,老师将会开展一系列练习活动,如提问、对话、分组讨论、情境模拟等,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程内容。
七、教学体会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故事教育的真谛在于通过优秀的故事,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从狐狸和乌鸦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做人处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而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和自我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品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故事教育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培养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打造出更为质的教育环境。
学语文,学做人
学语文,学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
先成人,再成才,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一个思维灵活、知识丰富的人,若是做出对祖国不利、对人民不利的事情,我们将会更加束手无策。
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呢?我是从以下三点做起的,愿意与大家分享。
一、从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是一个永恒主题,爱国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语文学科的课文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狼牙山五壮士》我在品味词语的基础上,进行情感引读,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充沛的感情,树立了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使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为国家勇于牺牲的信念也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告诉我们,13岁的周恩来因为看到中国人受欺负,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周恩来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刻苦学习、努力读书上。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对待自己的祖国呢?我给同学讲了当时祖国贫穷落后、遭人欺负的局面,孩子们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推荐给孩子们——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成了我们的班规,《少年中国说》贴在教室里,成了我们的班训,人人会背诵,激励每个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啊!二、从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现代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
从学语文和学做人上给学生作出榜样
从 学 语 文 和 学 做 人 上 给 学 生 作 出榜 样
贺 晓 燕 ( 河北省 临漳县第 五幼儿 园 河北 临漳
对
0 60 ) 5 6 0
【 要】 学语 文教学 既要教语 文 、 摘 小 学语文 , 要教做人 、 也 学做 人 。其 实 学语 文和 学做 人二者 是 统一 的。通 过语 文课 学生 既学语 文 、 学做人 , 由 又 是 小学语 文学科 的性 质决定 的 , 由小 学语文教 学的 目的任务决 定 的, 是 也是 由小 学语文教 学 内容 所决定 的。
【 键 词】 学语文 } 学; 关 小 教 学做 人 【 图分类号 ] 2 中 G2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0 9 5 7 ( 0 2 0 - 0 8 - 0 1 0 - 0 1 2 1 )3 3 7 1
就 小学 语文所 负 载的 内容 是极其 丰富 的。小学语 文教学 的 目的任 务 , 就 是通过 语言来 表达作 者思想感 情的 。因此引导学 生认 真读课文 的过程 , 是 要全 面发展学 生 的语 文 素质 。要提 高学生 的语文 素质 , 完成语 文教 学 目 是凭借 文章 的语言去 理解 、 感悟 、 推想 作 者表达 事 物 的道理 和 思想感 情 的 写人 、 写景 的文章 , 中总是 蕴含 一定 的 道理 , 其 只有 明 的 , 选的教 材篇 篇都含 蕴着 真善美的 因素 。有 的课文描 写 的是 大 自然 的 过程 。不论 是写事 、 所 美 景 ; 的课文反 映 了爱家 、 国、 有 爱 爱人 民、 人 类 、 和平 的美 好思 想 i 爱 爱 有 白了事 理才 能提高 思想认识 。例如《 落花 生》 一课 , 父亲讲 的那一段 话 : 花 “ 的课文 歌颂了伟 大领袖 和英 雄人物 的高 尚美 德和感 人事迹 ; 的课文介 绍 生 的好 处很 多 , 有 有一样最 可贵 , 的果 实埋在 地里……所 以你们 要像 花生 . 它 了伟 大 的科学家 、 想家 、 学家 的创 造发 明给人类 带来的物 质文 明 、 神 它虽然 不好 看, 是很有用 , 是外表好 看而没有 实用 的东西 ……那 么 . 思 文 精 可 不 人 不要做 只讲 体面 , 而对 别 人没 有好 处 的人 。 这段 话 要反 复 ” 文 明生 活的动人 故事 } 的课文 赞扬 了亲 情 、 情 、 情 , 有 师 友 等等 。课 文 中人 要做有 用 的人 , 要背诵 下来 ; 要使 学生从 中悟到 朴实 无华 、 默奉 献 的做 人道 理 ; 培 默 要 物 喜怒哀 乐的情 感表 达 , 揭示 了作 品的思 想 内涵 。学 生阅读 这 些作 品 , 其 读 , 思 想感情 很 自然地 会 发生 变 化 , 逐步 懂得 做 人 应该 坚 持什 么? 学 习什 育学 生做好 事不声 张的 良好 品德 和习惯 。有 的课 文所 阐述 的 道理 是 比较 会 么?反对 什么 ?往往一 篇文 章所反 映的光辉 形象或 动人情 节或优美 景 色 , 含蓄 的 , 这就更 需要在 教学设计 时 , 深人 体会 教材 , 示 出其 蕴 涵的道 理 , 揭 引导 学 会 在学生 的人格 形成 中起 巨大作用 , 在 其一 生 中留 下难 以磨 灭 的印象 , 启发学 生去认 识 。教 材中还有 不少含 蓄着科学思 维方法 的小故 事 , 会
从语文里学做人
从 语 文 里 学 做 人
◆ 原艳利
( 山西省泽 州县大 阳教学区)
【 关键词】语 文教 学
思想教 育
品质培养
学 习方法
我 们 的国 家 经 济 发 展 正 呈 现 出 一 派 蒸 蒸 日 上 、 欣 欣 向荣 的景象 。 如 何 为实施 德育渗透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进一步推动国家 的进程 , 不 仅要注 重物质 文 明的建 设, “ 语 文教 学要进 行思 想教育 。思想教育 要依据
的 建 设 。 作 为 教 书育 人 , 传 承 文 明 的 职 业— — 教 师 , 更 应 该 思 索 如 何 在 国 语 文学科的特点 , 在语文训练 中进 行。要 着重于 思想感 情 的陶冶 , 道德 品
的远大 志向、 献身精神和高 尚品质 ; 有 的课 文反映 了旧社 会的腐 朽黑暗 , 人 的悟才是真正的得到 , 老 师塞给学生 的东西很难 变成学生 自己的东 蕊。同 民在三座 大山压 迫下所受的深重苦难 ; 还有 的课文表现 了历代仁 人志士 在 时 , 读也要有要 求, 老 师要指导学 生读 准字音 , 读顺 甸子 , 更要读 出感情 , 读 改造社会 、 征服 自然的斗争 中所 表现 出的英 勇不屈 、 自强不息 的伟 大 民族 懂主题 ; 要从 认读 到读 懂到真 正心领 神会 的 朗读 , 甚 至到 熟读成 诵 , 这 时 精神 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课本从 多方面提供 了丰富 的德育 内容 , 候, 书读百遍 , 其义 自见 , 远 比老 师告诉 的意 思领会 的更深、 更远、 更透。
家建设 中运用 自己职业 的优 势 , 为祖 国的文 明进 程输送更 多高素质 高水平 质的培养 , 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 ” 《 大纲》 为语文 教学 的德 育渗透 的人才。在一个我这样 普通 的小学语 文教 师心 里其实也 一再思 索着 , 并 为 指明了路子。语文教学要在传授语文知识 、 培养语 文能力的过程 中渗透德 国家努力着。 随着从教 时间的延长 , 我在 我 的语文 教学 中觉得 , 要从 语文 育 ,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 思想 道德 素质和科 学文化 素质 , 培 养有 理想 、 有 里 引导学生学 习做人 。也正 像大 教育家 陶老所说 的 “ 千 教万教 教人 求真 , 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 综上所述 , 在语文里学做 人 , 可 以看 出也是 专家们 的 共识。我 们语 文 从语文里面学什 么, 其 实也是 众多 从事语 文教 学的 同仁们 , 一直 以来 教师更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践行好这一 宗 旨。那 么如何在语 文学 习中更 思 索和争论 的问题 。是 学基础 知识 , 学阅读理 解, 学文学 写作还是 学什么 , 好的汲取道德素养呢?方 法很关 键。但教 无定 法 , 每位 老 师各有 方法 。 我 在这里我认 为是 首先要从语 文的学习 中提高 自身素养 : 自身道德 素养和 文 更推崇魏书生的教语文的方法 : 少讲 多读。讲得 多了 。 讲的细 了, 我 认 为反 化素养 。学生就 是一 张 白纸 , 学 生 的精神 世界 里慢 慢树 立什 么 样 的人 生 而 适 得 其 反 , 不仅不能让学生体 味该 作 品的思 想美 , 意 境 美, 文学 美 , 反 而 观, 世界观 , 价值观 , 在这 启 蒙 时 刻 , 老 师 带 领 学 生 能 从 文 学 作 品 中 汲 取 到 把一篇文章搞得支离破碎 , 面 目全非 , 破 坏了其 中的美。很 多专 家说过 , 教 优秀 的道德营 养至为重要。而语 文是众 多学科 中最 利于 德育 渗透 的学科 师 和 学 生 就 是 导 演 和 演 员 的 关 系 , 一 堂课 上真正 的主 角是 学生 。 要 真 正 发
学语文,学做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个思维灵 活 、知识 丰富 的人 ,若是做 出对 突 出 自我和娇纵 任性等缺 点 ,尤 以 自我为 中 可 以读一万八 千字 ,七 小时 呢? 十多万字 !
祖 国不利 、对人 民不利 的事情 ,我们将会 更 心表 现特别严重 。在教学 中 ,怎样让 学生懂 大 家瞪大 了眼睛 ,相 当于我们二 三本 语文书 加束 手无策。那 么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 , 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 ,要 有团结合作 , 呢! 怎样才能 培养 出品德高 尚的学生呢?我是 从 互帮互助 的集体主义观念 呢? 以下三点做起的 ,愿意与大家分享 。
受感 染和教 育 ,为 国家 勇于牺牲 的信念也植 有什 么强弱 、美 丑之分 了”— —为 了帮助学 有 的学生说 ,勿谓寸 阴短 ,既过难再 获 ,只
根 于学 生的脑 海之中。
生 明白这 个道理 ,我设计 了 “ 五指争 论”这 有 珍惜时光努力 工作 ,才不 会头涔涔 而泪潸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告诉我们 , 个环节 。四人小组各 人分别 表演大拇 指 ,食 潸 了。教育 了学 生必须珍惜 时间 ,做 到不饱 1 3岁 的周 恩来 因为 看 到 中 国人受 欺 负 ,就 指 , 中指与无名指、 小指, 争一争谁 的优点 多 , 食 以终 日,不弃功 于寸 阴。 立下 “ 为 中华 之崛起而 读书” 的伟 大志 向,
根手指各 有所长 ,各有所 短。最后 阐明一个 为 的黯然神伤 ;有 的学 生说 ,自己随意挥霍
《 狼牙 山五壮 士 》我在 品味词语 的基 础 章指 出每个人都 有十根手 指 ,一 只手上的五 说 ,自己体会到了作者因挥霍时间而无所作 上 ,进 行情 感引读 ,通 过 自己的有声语 言 ,
人欺负 的局面 ,孩子们义愤填膺 ,纷纷 表示 , 合作 、 自我牺牲 和集体 主义精神 。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教语文就是_在学语文中学做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教语文就是_在学语文中学做人??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做到了完美的统一,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着积极健康的导向,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事例。
?培养勤劳的美德。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被爷爷奶奶宠着惯着,被爸爸妈妈爱着护着,哪里知道劳动的辛苦,生活的艰难。
培养他们勤劳,关心家人的品德尤为重要。
在教低学段课文《胖乎乎的小手》时,我与孩子们对话:兰兰的小手是什么样的?胖乎乎的。
兰兰用小手做了什么?给爸爸拿拖鞋,帮妈妈洗手绢,给奶奶挠痒痒。
兰兰的小手可爱吗?可爱。
为什么呢?兰兰勤快爱帮大人做事。
你们想不想让自己的小手也可爱吗?想!不经意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已种下了勤劳是美德的种子。
童话《幸福是什么》,生动的故事情节,积极向上的内容,说明幸福要靠劳动创造,要很好地为社会尽义务。
《尊严》中的年轻人哈默逃难到一个小镇,坚持以劳动换取好心人的食品,获得了应有的尊重,也奠定了他事业上成功的基础,后来成为著名的石油大王。
许多课文生动的内容,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积极健康的导向,无不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
读到这类课文,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便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热爱祖国,为祖国自豪。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
说到热爱祖国,对小学生来讲,好像不知道从哪里做起。
其实,爱祖国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爱自己的家乡,宣传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巨大的变化;爱集体,爱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共场所的设施,这都是小学生能做到的。
爱祖国就要表现在以自己是中国人而倍感自豪。
《一面五星红旗》文中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不忘祖国,宁可挨饿,也也不会用国旗交换食品,维护了祖国国旗的尊严,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支持着主人公雨来战胜困难,获得了国际友人的尊敬和帮助。
学生们领悟到这里,情不自禁地说:”热爱祖国的人,人们会尊敬他,背叛祖国的人,人们都讨厌他。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做人
到对 文章 正确 句 。 面 的、深 层 次的 理解 。但 是在 教学 中教 师应 它 与 、 统 从 对 的、全 而 换 传 , 的 该注 意 :课标 出 的 “ 体把 握 ”不 等于 仅仅 感知 、把 握整 篇课 整 段 字 句 方 克 句 词 话 式 文 的 ,取 服 关 说 ,语
教 导 , 动 不 动 就 闹脾 气 , 与父 母 顶 撞 等 现 象 克服 自身的 缺 点,甚 至 是只 求索 取 ,不做 贡献 ;只图 自己安逸享 时 有 发 生 。 因 此 ,在 教 学 中 ,我 充 分 发 挥 语 受 ,不 管父 母辛 劳死 活 ,如此 做 人人 生意 义何 在 ?我 们应 学会关 文 的德 育 功 能 , 引导 学 生 体 会 父 母 对 自己 的 注社 会 、关爱 人 民 ,努 力学 习 ,用 自己的聪 明才智 造福 于社 会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 自己在 阅读 教学 中所探 索 出来 的教学方 法 。 注重 学生 阅读 中的整体 感 受 在 传 统 的 阅 读 教 学 中 ,教 师 往 往 把 阅 读 机 械 地 分 为 几 个 阶 段 ,然 后在每 ~ 个 阶段 克成 固 定的 教学仟 务 ,当 各个 阶段 的任 务 完 成 后 阅 读 教 学也 就 结 束 了 。一 般 教 师将 阅读 机 械 地 分 为 : 第 遍 读 ,画 出不 认 识的字 ,借助 拼 音或 字典 把 音读 正确 ;第 二 遍 读 , 画出不 理解 的词 语 和句 子 ,联 系 下 文理 解或 讨 论 ;第三 遍 读 ,边 读边 想 :读 了课 文 ,你 知道 了什 么 ?这 种机 械 的 阅读教 学 方法 严 重违 背 了阅读 规律 ,把 阅读 割裂 开来 , 忽视 了学 生 阅读 的 整体 感 受 ,使 学生 的整 体 阅读 感知 被硬 生 生地 打断 ,以至 于学 生 最 终 只 学 会 了 简单 的几 个 生 字 词 或 者 句 子 , 阅读 目的却 没 有 达 到 。 阅读 是一个 综合 的心智 过程 。美 国学者 W・ 格 雷把 阅读 的 s・ 心 理过 程分 为感 知 、理 解 、反应 、综合 四 步 。这 四步 在每 一次 的 阅 读 活 动 中 都存 在 ,只 是 侧 重 点 不 同 罢 了 。为 了将 课 文 读 通 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做人”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做人”教育“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内容本身具有育人作用。
语文教学在育人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学得做人道理。
如何在语文教学渗透“做人”教育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这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
语文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这些课文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教学中可以引经据典,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奉行拿来主义。
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用风格独特的语言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如讲授文天祥《过零丁洋》时,抓住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联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进行重点分析,使学生充分读懂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篇都闪耀着爱国主义永恒的光辉,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形象最生动的教材。
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往仙台中对日暮里和水户两地记忆犹新,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最后弃医从文,再联想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壮语,一个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被先生的人格美所感动,从而达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
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
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
这种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做人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做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一贯的规律,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教学,既要教文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所以语文教学要以情感人、以理育人、情理交融,使学生把学语文和学做人联系起来,而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正是这方面的好教材。
一、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浓厚的感情老舍的语言浅显易懂,自然流畅,善于将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把作者那种急于想打开家信得知母亲的近况与怕得知母亲不祥消息的矛盾内心展露得一览无余,字字饱含对母亲的挚爱深情。
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赤子丧母、念母、思母之情却只能化为平实的语言。
唯平谈方可寄幽思,唯平淡方可诉衷肠,正可谓平平淡淡才是真。
所以本课的学习既是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的重要载体,又是对学生情感的洗礼。
二、以鲜明的形象影响作者的一生美国作家惠特曼曾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那么,这些称号的得来,难道只是偶然?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以她勤劳俭朴的一生,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做人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做人作者:付国福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年第03期一、利用教材中的经典,感知传统美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渗透,不要牵强附会,更不要脱离语文课的特点,要讲究自然的“渗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在循循善诱中感知传统美德。
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
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
一篇课文,学生从浅显的朗读、背诵,到深层次的理解,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讲解指导,还要将生活中的德育与教材中的德育进行有机结合。
学生对一篇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的过程,也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
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极好的道德素质教育教材。
在教学《在夏天里成长》时,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病房里的故事》中通过换位思考,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
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时,抓住“万分紧急的关头、钢铸一般的脸、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目光”这些语句,为那句经典的语言蓄势,直至“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时,情感完全释放出来。
在教学《爱美的梅花鹿》时,联系生活实际领悟道理: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可贵的东西往往是朴素无华的。
二、平等亲和的交流,培养美好的情操社会发展日益走向自由、平等、民主的今天,学生更喜欢懂得平等、尊重、理解、信任与宽容的教师,喜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分寸的具有时代感的教师。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做人意识
浅议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做人意识语文教育在各学科教育中应该是起步最早的,从人类最早的口头传习,到今天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的综合应用,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但时至今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效果仍不十分满意。
有统计表明,从小学到初中,语文学习的时间几乎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然而却仍有学生语文能力不过关。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的先辈、同辈中已有许多人为此尽力探求,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方法,但我认为不管什么方法,它们只有解决了学生头脑中的做人意识问题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里“愤”“悱”均是描写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可见,只有学生先有“愤”“悱”,老师的启发才可起作用。
而这“愤”“悱”的实质就是做人的意识。
我们对学生做人意识的培养,自然是从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父母、师长的言传身教,社会现象的耳濡目染,文学作品的艺术熏陶,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学生在小学毕业以前,由于年龄幼小,社会阅历简单,他们大多缺乏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这时他们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即使有也很难定型,但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日渐丰富,他们便对人生价值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取向,这种取向(即做人的意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记得有位教育学家说:教育的成果就是全部知识遗忘之后剩下的那些东西。
我想这个东西只能是做人意识。
所以,中学阶段对学生做人意识的着意培养则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培养学生正确的做人意识是各学科共同的责任。
然而,没有哪门学科能像语文学科那样能“感人至深”,使人心动情移。
或许有人说培养学生做人不是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政治课吗?语文着什么急。
难道君不知当今之学生“逆心病”太重。
法国教育学家皮埃尔克拉腊先生说过:“用过课堂讲解要使作品在学生面前复活,使学生感到文章中思想脉搏的跳动,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这段话说得很好,他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全面感知生活,品味生活,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从语文中,我学到了如何做人_关于语文的作文
从语文中,我学到了如何做人_关于语文的作文
语文,从一年级到大学都伴随着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不断进步。
从语文中,我学到了如何做人。
一年级的语文课。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语文”这个“新朋友”心中满是欢喜。
在一步步的学习中,它变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我们每天都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她和我无话不说,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她告诉我我的缺点并帮我改正,这让我学会了“以诚相待”。
三年级的语文。
那时我正处于少年阶段——年轻气盛,但她已经成为了我的"营养肥料"引导着我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激情与活力,还有世间的善恶美丑。
还是他,将我带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渊,结交了无数爱好学习的朋友和我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与求知。
语文,让我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让我明白了“慎交友,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这句话的含义。
六年级的语文。
它变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天他都用知识的甘泉灌溉我那干涸的心灵。
语文老师每天都激励我前进。
后来啊~我们离开了生活了六年的校园,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
语文依然对我们非常重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要,他依然像以前一样陪着我,教会我如何做人!看着初中的语文课本,我们经常想起小学时候,然而语文告诉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从那以后明白了,感恩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是一个伟大的学科,俗话说——我们要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无限的知识。
然而光是语文就有无限的只是等着我们去发掘。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学语⽂,就是学做⼈”2019-01-31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
⽽现实⽣活中有不少教师只注重教书,⽽忽略了育⼈。
所以有些学校的学⽣出现了⼀些不健康的⼼态。
育⼈要从幼⼉园、⼩学就抓起,把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特别是语⽂教学。
在语⽂教学中,有这样⼀种现象:注重情感的熏陶,却忽略了法制⽅⾯的引领。
“以⼈为本”是我们每⼀个教师提倡并⼒求做到的,但也有很多⼈曲解了其含义,甚⾄有意⽆意地做了误导,可以设想:如果只注重情感因素,感情⽤事,⽽不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学⽣的⼼态会是健康的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曾经说过:“学语⽂,就是学做⼈。
”语⽂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语⽂学科向学⽣进⾏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语⽂教学的⼀项重要任务。
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的同时,把握时机,适时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为规范教育等于语⽂教学之中。
让学⽣从⼩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的⼈⾝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则,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让学⽣了解⼀些法律知识,这对⼉童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有益处的。
以情节曲折、⼈物形象鲜明⽣动的《⽔浒传》为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出⾃《⽔浒传》,⽂中⼈物形象鲜明,描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的品质,因为他嫉恶如仇,仗义相助,⽽郑屠仗势欺⼈,⾃私可恶,应该被打死。
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思想决定?要让学⽣明⽩,这种⾏为在宋朝,在今天,乃⾄将来都是⼀种犯罪。
要知道,⽂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远⼤于空洞的法律读本。
试想:如果让学⽣都认同鲁智深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效之,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是何等的不和谐?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式应存疑、存异。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学好语文,就是学做好人。
”因此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学生们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找准切入点,即从教学重难点处、文本的矛盾点处、文本的留白处、文本的最美处切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标签:语文教学立德树人德育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定义教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把“传道”放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是本。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这是对韩愈那句话的深刻诠释,更是对广大教师们的明确要求。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打牢根基、树立“道心”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把立德树人定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像春雨般洒向孩子们的心田,在引领学生涵泳文字、品悟文本中自然生成。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找准以下几个切入点:一、于教学重难点处切入,渗透家国情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内涵,尤其要从教学重难点处入手,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我在备课时确立的重难点是“弄懂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一致认为是晏子的能言善辩、机智勇敢赢得了楚王的尊重。
我适时抛出问题:为什么《狼和小羊》故事中的小羊有礼有节地反驳却仍被狼吃掉了?学生们恍然大悟:弱者会被强者欺负。
他们也明白了晏子能赢得楚王的尊重,是因为晏子的身后有同样强大的齐国,是强大的国家实力,让他有了底气,有了尊严。
抓住这样的切入点,我又出示1919年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相关资料和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们阅读和观看。
1919年中国代表团里的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在此次大会上的演说生动简练,句句在理,论证严密,但丝毫不能挽回山东青岛被瓜分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语文学做人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影响我们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
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以德育教育为核心,抓住德育部分,坚持寓德于教,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
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
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在新课导语中渗透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不但可将学生迅速引入课堂内容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教育学生的内容,精心设计,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新闻媒体和各种书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海伦•凯勒、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等一些人物的名字,为什么他们的名字这么频繁地出现呢?(学生可能回答说因为他们都是残疾人,或者因为他们都是名人)教师引导说:“对,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也都是名人。
那么,他们都是怎么成为名人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说因为他们都身残志坚,或者他们都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教师继续引导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这样的名人不仅外国有,我国也有,他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史铁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我与地坛》。
”这样的导语就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在作者生平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例如前文提到的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失去了双腿,对他来说,痛苦自不待言,但他并没有沉沦,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索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写作,并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
还有杜甫、苏轼、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四、在作品背景介绍中渗透
如韩愈的《师说》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当时社会上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存在着以“从师学习”为耻的不良风气。
韩愈却提倡古文运动,热情奖励后学,他的标新立异招来了非议。
韩愈针对当时的弊病,写了《师说》一文,阐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针砭了当时的“相师为耻”的风气,告诉人们要端正态度。
文章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就是在今天也有其积极意义。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流露的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蔑,应该是摒弃的。
如此介绍写作背景,就会使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古今人物,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不致盲目崇拜,迷失自我。
五、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去体会。
由于学生的社
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例如庄子的《秋水》一文,以河神见海神来说明哲理: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的认识极其有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有些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寓意,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并拓展开去,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要骄傲自满,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再如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叙述了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漫游者,他不满足于无知山谷的生活状态,冒险去寻求新的生活,最后受到了守旧老人的处罚,被村民们杀死。
漫游者知道自己的前途充满困难,他还是勇敢地去寻求新生活,在寻找到了新生活以后,他不忘村民,要把他们带向幸福的生活。
漫游者这种不畏艰险的开创精神和他关心村民们生活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五、在写作指导中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德育渗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常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这说明人品对文品的影响非常大。
历史上的好多名人,由于其人品不佳,常为后人诟病,如宋之问、沈括、周作人、培根等。
所以,要作文须先做人。
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
”鲁迅本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以自己进步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影响了许多人。
高考《考试说明》也在作文的“基础等级”中有一条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可见文章的思想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思想内容的指导,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
当然,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化,要使作文思想健康,就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
另外,还可在作文评改中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除过以上介绍的这几种方法外,还可在朗诵中、名句理解中、课后拓展中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是不能进行枯燥的说教,重在“渗透”二字。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语文课同样要做到这些,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育人方面
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这样既能加强思想教育,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