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信仰,起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独具其特殊地位,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的探讨,展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提出和相应的宗教实践密切相关。
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典籍,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指导。
《道德经》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境界,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真理。
在这一基础上,道教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神道化的修炼方法,发展出了炼丹、炼神、炼体等一系列特色的修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修炼体系。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历史上,道教曾多次成为国家的官方宗教,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基石,庙观、道观成为社会中心,道教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教派和流派。
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1. 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道教的核心思想——追求自然、简朴、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念与道教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身心平衡。
此外,道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促使中国人注重保健养生,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等,持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2. 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教推崇的“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不能力劝”的原则,注重阴柔之道,推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曲折、柔韧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道教兴起
中国古代的道教兴起中国古代的道教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神仙信仰、心灵修行等元素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曾经兴盛一时,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兴起的原因和特点,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道家哲学的兴起道教起源于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为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种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在这种背景下,道家的学说逐渐流传开来,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自然崇拜与神仙信仰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依赖深入人心。
道教融合了自然崇拜与神仙信仰的元素,将自然万物与神仙仙界联系在一起。
人们相信通过修炼和膜拜神仙,就能获得长寿、祛病、消灾等好处。
这种信仰满足了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渴望,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信仰。
三、修炼与心灵追求道教强调修炼和内心的净化,通过禅悟和冥想来了解宇宙的真理。
修炼者常常追求心灵的安宁和超脱凡尘的境界。
这种追求在中国古代尤为重要,因为社会动荡频繁,人们借助修炼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抚。
道教的修炼方式独特且多样,包括服食丹药、炼制石丹、打坐等,各派别对修炼方式有所差异。
修炼的过程也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传播和发展。
四、信仰与社会功能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具有社会功能。
道教寺庙成为社会组织的中心,各级道观有组织地管理社会事务,例如救济贫困、医疗护理、教育传承等。
道教也在医药学、卜算术等领域有所贡献,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同时,道教也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寄托和思想的滋养,使大众在困苦中找寻希望和安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道教兴起得益于道家哲学、自然崇拜与神仙信仰、修炼和心灵追求以及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功能。
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道教兴盛和式微多次轮回,如今道教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道教
四方护卫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 玄武 根据五行学说,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 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 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 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 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 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 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东汉灵帝熹平(172—178) 年间,由张角创立,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东汉末年,朝政 腐败,社会黑暗,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张角以“太平”理 想为号召,吸引了广大苦难的民众。张角将全国太平道的组织划 分为“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 千”。管理“方”的神职人员,称作“渠帅”;张角是太平道的 最高领导,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仪式。一 种是以符水治病,大贤良师或渠帅持九节杖,为信徒用“符”祝 祷,随后让病人饮下符水。另一种是跪拜首过,患有疾病或犯有 过错的人,叩头跪拜,诉说自己的错误。张角在经过周密的布署 后,予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起 义。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 称“黄天太平”。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帜,故称“黄巾军”。后 被镇压而失败。以后太平道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主要称谓
男教徒称道士、道士先生,又可尊称为天师。女教 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方丈、 住持、监院(俗称当家的)。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人生哲学方面的影响 生活情趣上自然恬淡、少私寡欲;心理境界做到清净 虚明、无思无虑;生理状态上做到安神健体、养气守 神。
中国四大宗教之道教
太平道
1.创立者:钜鹿人张角 2.名称由来:因信奉《太平经》而得名 3.过程:《太平经》一书内容言及阴阳五行,灾异,鬼 神 等,并预言将有大德之君降临,张角得到此 书,利用其中的宗教政治思想,创建起太平道 4.传教方法:起初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 以 善道教化天下,又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病者多 癒,故信仰者日增 5.黄巾之乱: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以黄巾为标帜,
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都起来响应, 史称黄巾之乱。后为皇甫嵩所平,太平道组织被破 坏,之后便销声匿迹。
五斗米道
太上老君,姓李名耳,
字伯阳,号老聃,是春 秋时代末年时著名思想 家,道教创始人。又称 道德天尊、太上老李君、 太上道祖
1.创始人:张陵 2. 名称由来: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 经》为 主要经典,并自称出於太上老君(老子) 口授而造作道书,要求受道者出米五斗, 故称五斗米道 3. 「三师」:张陵死后,传道给儿子张衡, 张衡又传其子张鲁。此三人被称为「三 张」,称张陵为“天师”,张衡为「嗣 师」,张鲁为「系师」, 即「三師」
北天师道──寇谦之
1.地位: (1)北朝道教的盛行归功于寇谦之 (2)北魏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 2.早年:信仰天师道,修张鲁之术 3.主张:注重服食闭炼,改良五斗米道 4.重要性: (1)为道教制定戒律轨仪:将道教的仪式、衣 冠、经典等制度化 (2)使道教一度成为北魏的国教
南天师道──陆修静(1)
元朝的道教(2)
3.南方──正一道: (1)在元朝從第36代到第41代天師均受元室尊崇, 封為真人,尊稱為天師,奉命主掌江南道教, 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殊榮,這是龍虎山張天師道 最為興盛時期 (2)歷代天師受命主管江南道教,不僅江南符籙派 的教務受其統領,全真道在江南者亦受其統轄 (3)江南道教各派宮觀的賜額,道官、道职的任 命,以及道官封號的賜予等,皆須經天師的首 肯和转达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丰富的奥秘。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以猿猴、鹤、熊、鹿、虎五种动物为模仿对象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融入了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如“神向天开”,以此开通脉络、通神明的力量,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信仰。
道家的主要成员是老子和庄子,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吕祖、张仲景和黄帝。
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家哲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它充分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和核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释为指导所有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和教义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要“顺应自然,从返本归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达成永生不灭”。
因此,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和实践方法,如炼丹术、慈善、佛教兼容等,但其核心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三宝、道教修炼和道教教义。
1、道教三宝道教三宝是指道、符、金丹。
其中,又以道最为重要,而符是符合道的工具,金丹则是实证道法的实践手段。
道教强调无为,重视修炼个人的心灵,使其能够彻底和谐。
它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地从后者出发。
2、道教修炼道教认为,人体天赋的灵性和意识有助于人们领悟道、实践道。
在道教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途径: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感知到宇宙天地的化身;其次是密切的结合和塑造个人的精神内核,这将涉及到身心训练,并重视意志和纯洁的思想。
3、道教教义道教教义是指体系化的教义和宗教哲学。
道教的教义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一、生命哲学;二、宇宙智慧;三、道教胜于佛教。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世纪。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核心理念、传承方式,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和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拥有独特而深奥的哲学思想。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其含义丰富而多样,既可指代宇宙天地的本源,也可指代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行为方式。
在道教中,修道成仙是一种追求长寿、健康和超凡能力的修行方法,强调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升华。
二、道教的传承方式道教在中国的传承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经典典籍以及道教组织等方式进行。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南华经》等,这些经典是道教信徒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指南。
道教组织如全真教、武当山等是道教传承的主要载体,通过传授修道方法和道教教义,传承并发扬道教文化。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修道心得,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创作素材。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融入了宗教仪式的神秘与庄重,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2. 对医学养生的影响:道教注重修养身心,倡导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在古代,许多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养生术被纳入到中医理论中,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道教注重自然疗法和草药治疗,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对伦理道德的影响:道教鼓励奉行无为而治、仁爱之道,主张关心他人,懂得谦逊与宽容。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思想的补充与互补。
4. 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中起到了平衡和调和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道教对官僚制度、善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道士也成为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既担任宗教职责,又担负着社会公共事务。
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讲述
下片
16 上片
一
二
三 首片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2、道教的创立 五斗教米义道来:源:《太平清领书》,自称“大 创贤立良时师间”:,汉其顺弟帝张时梁(、1张26宝-1自44称年大)医。 创立教人区:组张织陵:→以张“衡方→”张为鲁单位,大方万人, 地小点方:六西七蜀千鹄人鸣,山为(首今者四称川大大方邑、县小)方,各 名设称渠由帅来总与领演其变事:。
下片
17 上片
一
二
三 首片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2、道教的创立 五斗太米平道道:初起时,奉 创事立“时善间道:”汉的顺“帝黄时老(道1”26,-144年) 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 地以点治:病西的蜀方鹄式鸣传山教(。今四川大邑县)
名称由来与演变:
下片
18 上片
一
二
三 首片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2、道教的创立 五斗18米4年道(:中平元年)张角发动起义,其 创规立模时与间声:势汉极顺大帝地时冲(击1了26东-1汉44王年朝)。 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2、道教的创立 五斗张米陵道建:立了24个教区,称为24治。
创立治时设间祭:酒汉(顺教帝职时)(主1持26,-1并44设年立)命籍, 创“立落人死:上张生陵”→,张教衡徒→定张期鲁到治所核实户籍, 地检点讨:行西为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 名称道由书来、与教演义变、:教仪、组织和戒律等逐步 形成,初具宗教规模。
下片
道教
二是五斗米道
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三国志· 张鲁传》和 《后汉书· 刘焉传》中说: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 (鹄)鸣山中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 者,出五斗米”,故世称为“五斗米道”。张陵死后, 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继续传教,此即是历史上所 说的“三张”;由于太平道领导的黄巾起义被镇压 之后,不能在社会上公开传播,而张道陵创立的五 斗米道不断发展壮大,遂成为道教正统。后世论及 道教的创立,一般都认为是从张道陵开始。张道陵 后被尊为张天师,认为是道教的开创者。
♦ 隋唐时期道教与皇权结合,成为皇
族宗教。道、儒、释形成鼎足并立的 局面。确立了老子教祖的地位。
♦宋代皇室也尊崇道教,宋真宗称其
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加封老子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
♦
元代统治者也支持道教,当时
影响最大的是正一道和全真道。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 派,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 省。
葛洪丹灶
古代丹炉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全书分 为《内篇》和《外篇》。《内 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道教, 共二十卷。《外篇》讲人间得 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五 十卷。
葛洪《抱朴子》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之 作,此书是外丹派的代表作品,核心内容是论证金丹 不死的可能性,纠正了早期民间道教淫祠巫祝之说。 书中对道教的一些基本问题,从宇宙的本体到人的本 质和生活哲学,从神仙的存在到成仙的可能,从斋醮 的方法到养生健体、炼制金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和论 证。这些论述使道教摆脱了原始的巫术形态而具备了 哲理体系,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框架,在道 教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由于道教的基本信仰就是希望通过修炼能够得道成仙,能够 长生不死。所以道教不仅信仰神仙,还信仰鬼神,因此从这 种宗教信仰出发可以分为两派—丹鼎派和符箓派。 • 丹鼎派通过炼丹、吞吃仙丹而成仙。它又分为两派:内丹和 外丹。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中国道教
第六、道教对中 国文化的影响
在民俗领域里,中国民间信 仰多受道教影响,过去广大 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复 杂,菩萨,玉皇财神,灶神, 海神、门神,土地神,城隍 庙、钟馗,福禄寿三仙等, 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道教, 道教的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 间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 且道教的修炼方法深入民间。
作业:
道教名山
1.泰山,衡山,华山,衡山,涝山,茅山,青城山, 齐云山,龙虎山,中南山,武当山等都称为道教名山。 2.湖北武当山最为著名,他和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 山,安徽齐云山被誉为四大道教名山。 3.江西龙虎山,江西合皂山,江苏茅山被称为符箓派, 三大名山。
第五、道教的主要经籍和标志
佛教的道经总集《道藏》,共有5485卷,是中国唯一 可与佛教《大藏经》相媲美的宗教经书总集。
其它神仙:土地神、财神、城隍神、灶神、妈祖、八仙等
第四、道教宫观和道教名山
道教宫观 大体上道教宫观一般都建有山门,龙虎殿或灵宫殿,三 清殿或四御殿、重阳殿,或丘祖殿,三皇殿,三官殿, 三清阁等。
道观的主要殿堂
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道院等,称“宫”的为有特 殊地位的道观。道观主要殿堂有: 山门殿,一般供奉青龙神和白虎神,有的道观山门殿即 为灵宫殿。 灵宫殿,供奉王灵官,相当于佛教的天王殿。 三清殿,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灵宝,原始、道德。 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有的供奉四御, 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
六十甲子(六十元辰神)
文昌帝君(文曲星)
主宰人间功名利禄,可以 决定人的仕途和社会地位的升 迁。
五帝
代表五个方位的五位天神,东方为青帝,南方为赤帝,西方为 白帝,北方为黑地,中央为皇帝。 在天上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在地上代表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在人体代表五脏。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道教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其中包含了佛教、道教和儒教。
道教起源于汉朝时期,经历了多次兴起与衰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承。
一、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黄帝,他创立了《素女经》一书,奠定了道教的思想基础。
而后,道教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位重要的人物,如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唐代的道士白居易等均对道教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唐朝时期,道教逐渐走向繁荣。
玄宗皇帝曾下令兴建青龙观、灵隐寺等道观,从而引导民众信仰道教。
而后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封建社会制度的推行,道教开始走向低谷。
明朝时期,由于明朝皇帝朱元璋具有道教背景,将道教和国家联系起来,使得道教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支持。
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道教的发展再次遭到了打击。
二、道教的特点1.强调自我修养与个人情感的解脱道教强调的是个人的精神修养。
其思想体系中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欲则刚”等重要的概念,以及“道、法、术、器”四个方面的教义,主张通过心灵的自我调适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2.注重长生与仙化道教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其注重长生、仙化的思想。
道教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特定的修行,达到仙化与长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灵和肉体上的高度升华,这也是道教信徒追求的理想。
3.重视万物的平等与和谐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等级秩序甚嚣尘上。
但是,道教却不同。
道教认为万物平等、和谐重要,也即是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一体,万物相连,尤其是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保护环境、珍惜生命。
4.以道士为主的组织结构道教从组织结构上来说,主要以道士为主。
道士既是道教教义的传播者,也是道教组织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结语道教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不仅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后世思想家和宗教学者留下了诸多讨论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道教的传承和发展已经面临着多重挑战,我们应该不断探究和传承道教的精髓,为现代社会带来更多有益的影响力。
中国道教
中 国 道 教 协 会
道教四大名山
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 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
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
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一)尊神:是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 主要有三清、四御、三官、日月星宿、 四方神等。
玉 清 元 始 天 尊
上 清 灵 宝 天 尊
中国道教
道教三祖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 教形式,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 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 生了深远影响。道教以始源於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以阐扬道教精义的 老子为道祖。以组成道教的张道陵为教祖,是谓道教三祖。道教三祖也特 指张道陵,就是道教“第三”祖的意思。
道教的标记为八卦太极图。
医岐伯而 始有人问道教。后于首山采铜, 荆山铸鼎,王屋炼丹,桥山飞升, 至2014年已有4700余年道教历史。 《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 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自然崇敬已发展到 信仰天帝和天命,形成了以天帝 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由巫祝 通过卜筮向天帝请求答案,其祭 祖活动定期举行。夏商周三代的 礼乐文明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 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周 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敬的 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三 个系统。
Ta
清源山老君岩 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元符万宁宫,老子神像左手
走向世俗
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来,道教思想 教义、神仙谱系、丹道法术为其吸收。道教对王 阳明的心学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响,在文 艺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 说和戏曲剧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 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 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 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 田野。
道教
礼仪
三不问: 一不问寿,二不问俗事,三不问家常籍贯。 三不言 : 早不言梦寐,午不言杀伐,晚不言鬼神。 三不起: 即道人吃斋、诵经和静坐时,他人不得打扰, 道人也不得应声而起。
禁忌
戊不朝真: 道教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 午、戊寅、戊申、戊辰),不烧香、不诵经、不 朝拜,不建斋设醮。 饮食方面:
9.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 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 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
春秋老子 (老聃)、 道德经 -〈老子〉 、战国庄子 (庄周)、 南华经-〈庄子〉 、战国列子 (御寇) 、玉 虚冲经-〈列子〉 、战国关尹 (尹喜) 、文始真经〈关尹子〉 、西汉刘安 、淮南子 、东晋葛洪 、抱朴子、 以及明清的张三丰等
Hale Waihona Puke 6.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 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7.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许多道士文化素质
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 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 延续。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
发展
1.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2.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3.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 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4.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 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 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5.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 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 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中国古代宗教道教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全真道至元代丘处机时达到全盛时期,丘处机在王重阳 的七大弟子中声名最高,他应成吉思汗之诏西行论道,劝诫 成吉思汗要“敬天爱民”、“清心寡欲”、“不嗜杀人”, 在中原文化受到威胁和破坏之时,全真道糅合儒、释、道三 家思想,对延续中原文化和沟通各民族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这两大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清代日渐衰落。
陶弘景,梁朝茅山道士,道教茅山宗的开 创者。南北朝时期南方道教的重要人物。陶 弘景“性好著述”,对天文、历算、医学、 药物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写了大量道经, 从养生学、炼丹术、医药学等各方面发展了 道教修炼理论;他还以现实社会的封建等级 关系为蓝本,整理和确立了道教庞大的神仙 系统,主张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而且以 道教神学理论对王朝施以重要影响。他虽于 中年后隐居不出,但朝中每有凶吉征讨大事, 无不向他咨询,故有“山中宰相”之称。陶 弘景将儒道互补的处世观作为自己的处世原 则,身处山中却参与朝政,出世与入世矛盾 统一。成为融通调和儒、佛、道三家的先驱。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 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 ”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 巫术来自于舜帝部落,原始信仰中用巫术来沟通人 神,而能够在二者之间起沟通作用的是“巫祝”,他 们的职责是降神、解梦、预言、祈雨、治病、占星, 是古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二)神仙信仰和方士方术。 春秋战国至秦汉,神仙崇拜盛行,关于神仙的描述, 先秦典籍如《庄子》、《楚辞》就有很多。道教信仰的 神仙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的无限延伸,其最大特点就 是形如常人却能长生不死而且神通、逍遥。 由对神仙境界的追求,引出以“不死”之方为主旨的 方术的产生。方士们为迎合“长生不死”的社会心里, 专事神仙方术。神仙思想成为道教重要的思想资源,神 仙崇拜也构成了道教信仰的核心。
道教
与皇权的关系,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宗教 ,他改革后而成的“新天师道”一度成为北魏国教,称北 天师道;陆修静广集道书,总括道教义理,倡导斋仪科 范,其倡导的以斋仪为修道本的天师道,称南天师道。 道教在唐代地位最高,皇帝认老子为先祖,加尊号 为“太上玄元皇帝”,极力扶持和利用道教,使之成为皇 族宗教。唐宋时,南、北天师道等道教派别合流形成 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唐宋之后,道教又出现了 一大派系“全真道”。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古代化学: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世,得道成仙。为 此,道教徒们炼制并服用丹药。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 们写了许多炼造金丹的方法。因为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 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 古代文学艺术:志怪小说《汉武帝内传》、《搜神记》 古代医学、药物学: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 如葛洪《抱朴子》里记录了灵芝、云母、雄黄等药物。 此外,他还撰有《金匮药方》等,到今天仍是药物研究 者的宝贵资料。隋唐的道士孙思邈也是精于医药。 近年来的盛行的气功也是源于道教,其源头之一是道教 的守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养方法。
3.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信仰的根本核心为“道”,它源于先秦老 子,不过其涵义已不是老子原意,已宗教化、神学
化。道教认为它是宇宙主宰,是生成万物、主宰万
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 的神。道教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 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因其无名无形, 故早期道教不搞偶像崇拜。道教所尊奉的祖师太上
教派别“太平道”。
2.道教的形成:
原始道教有三支,其一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中国宗教文化-道教-1
关公
王灵官
王灵官名王善,是宋朝萨真人的弟子。后成 为道教重要护法神将,专门镇守道观山门, 镇妖压魔。 从明代起王灵官地位开始显赫,许多地方建 灵官庙。
王灵官
俗神
(7)仙真
各种各样的仙人和真人。 道教徒最崇拜、钦佩“真人”、“仙人”, 在他们心目中,“仙真”是得道而有神通的 人,是他们的“老师”和“榜样”。他们修 炼的目的,是使自己也能成为仙人。 如彭祖、西王母、玄女及八仙等。
中国宗教文化 道教-1
中国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基本教义 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道教主要派别 道教名山和宫观 道教的宗教活动及常用称谓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的起源
鬼神自然崇拜、巫术 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的祈祷、 符咒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神仙思想 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 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黄老思想 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 为道教的尊神。
道教经典
1. “道”是宇宙的根本
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老子)为 教祖,将其书《老子》改名为《道德真经》 (《道德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道 教奉老子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但与 老子的“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继承老子 的“道”而加以宗教神化。
1. “道”是宇宙的根本
《道德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外丹
内丹
饮食养生
马王堆导引图
2. 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
“仙”是由人转变 而成的灵体,即人 通过修行而“得道 ”的一种结果。 人成仙后可“失人 之本”而“变质同 神”,拥有神灵般 广大无限的能力。
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与思想
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与思想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
它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之一,与佛教和儒教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教”。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道家学派,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以及其核心思想。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是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被整理成《道德经》,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老子的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的主要学派包括道家学派、正一派和全真派。
道家学派是道教的核心学派,强调追求道的境界。
正一派是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张道陵。
正一派注重修炼内丹和炼化身体,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全真派是道教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创始人是王重阳。
全真派注重修炼内外兼修,追求身心的完美统一。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道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治理万物的境界。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强调修炼身体和灵魂,追求超越生死的境界。
道教还注重道德修养,强调慈悲、谦逊和无私的品德。
道教的实践方式包括修炼内丹、炼化身体、祭祀和修行。
修炼内丹是道教的核心实践方式之一,通过调养身体和修炼内丹,追求身心的完美统一。
炼化身体是道教的另一种实践方式,通过炼化身体,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祭祀是道教的重要仪式,通过祭祀神灵,追求与神灵的联系。
修行是道教的基本实践方式,通过修行,追求道的境界。
总之,道教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
道教的主要学派包括道家学派、正一派和全真派。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教的实践方式包括修炼内丹、炼化身体、祭祀和修行。
道教文化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明代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4)日月五星 (5)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风鬼虎 从物, 虎的为 ’能百 成力兽 为,之 降常长 服常, 鬼跟它 物着的 的龙威 一一猛 对起和 最出传 佳动说 拍,中 档‘降 云服 从 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2、中国两大道教系统:全真派、正一派 (二)道教的主要派别 1、早期道派:形成始于东晋,主要有天师派,上清派,灵宝派 楼观派。
2、南宋道教主要派系有:全真派、正一派。
2、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山西芮城永乐宫:为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吕洞宾诞生地。
4、江苏苏州玄妙观
(5)沈阳太清宫:我国东北地区最大道观,
(6) 武汉长春宫:是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修道之处。
(7)台北指南宫:台湾地区道教本山。
第 五 章
中 国 宗 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第三节 道教文化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
产生于东汉中叶,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之为神明; 《道德经》奉为根本经典。 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一它朱朱 样也为雀 ,有赤又 故从色可 又火,说 叫里像是 火重火凤 凤生,凰 凰的南或 。特方玄 性属鸟 ,火。 和, 西故 方名 的凤 不凰 死。 鸟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四大宗教—道教
文昌帝君
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俗称文曲星)。宋元间 道士称,天上文曲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 潼七曲山为张亚子,即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 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他掌管人世功名 利禄,遂成为道教大神文昌帝君,备受读书 人的崇拜。自元代起全国各地均兴建文昌庙、 文昌祠、文昌阁等供奉文昌帝君。七曲山文 昌宫(梓潼大庙)是全国文昌庙的祖庙。贵州贵 阳文昌阁,主楼是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国 内罕见。
王灵官
道教一般认为,王灵官名王善,是宋朝萨 真人(萨守坚)的弟子。后成为道教重要护 法神将,专门镇守道观山门,镇妖压魔。 其地位相当于佛教的韦驮,从明代起王灵 官地位开始显赫,许多地方建灵官庙。
五、道观的主要殿堂:
(一)山门殿 山门殿一般供奉青龙神和白虎神, 相当于佛寺的哼哈二将。有的道观山门 殿即为灵官殿。 (二)灵官殿 灵官殿相当于佛教的天王殿。供奉 王灵官。
中 国 四大宗教
——道教
第三节 道 教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一)原始道教阶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创立于东汉后期 四川张陵、张鲁的五斗米道和山东张角的 太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 主要经典。 东汉末年——张道陵——五斗米教 东汉末年——张角——太平道
(二)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三)三清殿 三清殿相当于佛教的大雄宝殿。供 奉道教最高神三清。 (四)玉皇殿 玉皇殿供玉皇大帝,有的供奉四御。 (五)三官殿 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
白云观
五、道教主要称谓 :
道教出家人,男的称道士,女的称道姑。 方丈,道观首领,实为荣誉职务。 住持,道观中地位仅次于方丈者,往往是 掌管一观实际事务的首领,也称监院, 俗称当家的。
玉帝在道教是“四御”之一。全称“昊天金阙无 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 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 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 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 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 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王母指西王母,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 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 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 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 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道教☆
―中国科大.李弦(李涧心),2011.8,摘抄自《中华文明史》,重排于2013.1。
1.道教的产生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基础上,沿用了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
历史上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经派方士到东方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仙药。
其中徐福取药的故事流传甚广,后世甚至有徐福与所带三千童男女成为日本人祖先的说法。
中国这些独有的神仙信仰沿历史长河顺流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吸纳,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道教也被称为方仙道。
方仙道在两汉期间逐渐向黄老道过渡,它是道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
黄老道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
西汉初年,由于经历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当时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无为而治,即减轻税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尽量不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令其自由发展,结果使西汉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这种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思想源于黄老思想。
随着治世的出现,黄老思想受到推崇。
汉武帝登基后崇信神仙,方士们便趁势以黄帝、老子附和神仙学说,二人也被奉为神仙。
自此神仙学说开始与黄老学相结合,原来单一的方仙道便向黄老演变。
到东汉桓帝的时候,神仙学和黄老学进一步结合,正式形成了黄老道。
老子也被尊为最高神灵。
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后来成为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
黄老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正统理论基础。
符箓派是早期道教组织中占重要地位的一派,包括汉末有影响的道教教派太平道、五斗米道。
符箓派,顾名思义,以符箓为传教布道的主要形式,“符”指相合,曾经作为古代帝王下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据,拥有了“符”就代表着拥有了权力。
道教中人认为,天神有符,道士们得到了神的授权,就拥有了驱使鬼神的权力。
他们的“符”是用朱笔或者墨笔画成的一种有字有图、有点有线的神秘图案。
“符”可以驱使鬼神,治病避灾。
而“箓”呢,是通神的一种符号。
符箓派的书写方式以及基本的功用大体上是一致的。
因此,后来道教的门徒把二者合而为一,统称为“符箓”。
符箓派在当时重要的代表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2.道教的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之学复兴,盛行玄学。
道士们一方面编造了《洞神》、《灵宝》、《上清》等大量道经;一方面神化老子,建立起比较系统化的道教体系,并涌出许多著名的道教改革家和学者。
魏晋时期,“五斗米道”易名为“天师通”,并被官方承认。
该教派积极和统治阶级上层加强交往,吸引了大批士族人物加入;同时在下层社会,努力扩大传播范围,完善了科仪戒规。
其中北魏的寇谦之和南朝刘宋的陆修静在天师道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寇谦之在教义里吸收了儒家的伦量纲常和佛教的一些戒律,被称为“北天师道”;陆修静则在南方奉行另一通教义,人称“南天师道”。
上清派是新兴的道派。
上清指的是神仙住的一种境界,其典故来源于《上清经》,以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尊师。
魏夫人,晋朝司徒魏舒之女,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潜心修道多年。
后来传至杨羲,上清派逐渐壮大。
上清派与天师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有别于天师道。
他们的修炼方术继承了天师道的符咒
秘术,但重视自身神和气的修炼。
另外上清派除了尊奉太上老君,还根据自己对神仙的理解,专门整理出一份神仙谱系。
这一时期,江南出现新的道派--灵宝派。
它得名于《灵宝经》,表示精、气、神以及文诰等含义。
灵宝派到东晋中叶,由葛洪的重孙葛巢甫造做大批经书,广收门徒,逐渐扩大了影响,灵宝派的灵宝经系列广为传抄普及了本门的教义,它吸收了很多佛经的内容,包括因果报应、转世轮回说等。
修炼方法上,仍以符箓咒术为主。
灵宝派的特色在于,该派注重科仪典礼,许多斋戒的方式一直被继承、流传。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是《道德经》,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西北地区兴起,因为以楼观为传道根据地,所以得名。
楼观派的开创人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
因为尹喜在这里修道,盖了一座草楼,来观星望气,所以称为楼观。
传说老子西行经过楼观时,在此为尹喜传授了《道德经》,成为了楼观派的开创者。
楼观道传的主要是老子之道,他们用老子之道解说炼形之术和长生之说,来阐发道教的教理教义。
楼观道的内容涉及到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又吸收了玄学的贵“无”思想,融合和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内容,如“三业”、“六根”等。
楼观道使魏晋道教在教义方面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3.道教的鼎盛
隋唐时期,道教达到鼎盛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它自身的质变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唐朝统治的近300年中,道教始终得到社会的支持、崇奉和信仰,其地位居三教之首,实际上已成国教。
隋唐时期有影响的道教派别主要是茅山宗。
茅山宗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
它是道教在隋唐时期发展的主流,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南齐时,陶弘景归隐茅山,继承杨羲、许谧所传的《上清经》,编纂了专
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
他和弟子几十年如一日的弘扬使茅山成为了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干脆改名为“茅山宗”。
陶弘景之后,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
他们经常被请到京城,和皇亲国戚一起论道,出入宫廷,备受礼遇。
当时的朝廷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赠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夫采伐、农民渔猎,据说唐代社会上所有最显要的道士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茅山。
唐代皇帝特别重视道教,道教因而大盛。
道藏一词,始于唐玄宗时期,唐朝统治者为了利用道教更好地服务于其统治,于是在开元年间编纂《道教》一书,并编成中国第一部道教教典的百科全书《道藏》,又称《开元道藏》。
此书完成不久,就发生了安之乱,这部巨著再次分散,许多道书在战火中被毁。
4.道教的嬗变
宋元时期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北宋的道教基本沿袭了隋唐以来的旧传统;南宋时期以道法为主的旧道教日趋衰落,而以炼养内丹为主的新道派相继产生;元朝时期,由于丘处机受到元太祖的礼遇,故全真道极盛。
宋朝初年,道教十分盛行,皇帝也信奉道教,企图利用道教来神化自己,管治天下,因此,宋朝皇帝宋徽宗对道教迷信至极,自己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于是道教又成了国教。
宋徽宗大力推行道教,在全国各地建立道观,为道士设立道场官职,建立道教学校等。
更有甚者,1119年,宋徽宗断然废佛,将佛教的一切名称全部抹掉,而换以道教的称号。
后来,靖康之难后,宋徽宗被金人掳走,成为阶下囚,他仍是穿着紫道袍,头戴逍遥巾,一副道士的打扮。
道教陈抟的《无极图》是后世阴阳八卦道学理论的主要渊源,后来的周敦颐《太极图说》就是由他的《无极图》衍化而来的。
陈抟易学从宇宙变化的角
度解读易经,而不是从人伦秩序的角度。
这一思路对宋代理学、道教影响重大。
后来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等无不受其影响。
在道教史上,陈抟老祖是开宗的一代大师,当时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多是他的弟子。
宋元时期,道教的主流是全真道,它在当时尤其是在北方盛行一时。
全真道受到元太祖礼遇,得以迅速发展。
到明朝建立后,全真教受到冷遇,代之而起的是正一教。
5.道教的衰微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府一方面对道教加以利用,但另一方面,对道教的限制也越来越严,道教势力日渐衰微。
武当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诏定武当山为名山,并大规模营造宫观。
同时道教武当派形成。
武当派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
著名的“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太极十三式)等,一直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道教有向民间发展的趋势,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明代的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都深受道教思想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道教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在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
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
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