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课外古诗词前6首注释赏析
què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 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 也不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 望五津时,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 沟通在一起。 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 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 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 是一样的啊!
huà n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 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 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 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 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 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 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宣州谢眺楼饯 别校书叔云 李 白
作品鉴赏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 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绪,语言苍 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 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 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终南别业
王维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 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 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 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 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 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 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 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 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 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 “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 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 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 一样。此句安慰杜少府,也道出 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 为千年名句。此句一反送别诗缠 绵悱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 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东皋(gāo):皋,水边地。
王绩称他在故乡的躬耕游息之地为东皋。
薄暮:日将落之时。
徙倚:徘徊、彷徨。
长歌句: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或以为此句诗意,乃作者联想到《诗经》中有关“采薇”的片段,长歌以抒苦闷。
或以为此句诗意即长歌《采薇歌》,怀念伯夷、叔齐。
【赏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并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
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一
课外古诗词鉴赏(一)(七年级上册)一、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
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
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峨眉山月歌⑴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
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1]白话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4]作品鉴赏: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朝代】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划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古诗词及鉴赏20篇课外
古诗词及鉴赏20篇课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王维这诗写得那叫一个妙啊。
你看啊,开头就说“人闲桂花落”,这人得闲到啥程度呢?连桂花飘落都能察觉到。
这桂花落的画面,一下就给人一种很静谧的感觉。
然后“夜静春山空”,夜里安静得很,这春山好像啥都没有似的,就突出了那种静悄悄的氛围。
这月亮一出来,居然把山里的鸟儿都惊到了,这鸟儿呢,时不时就在山涧里鸣叫几声。
你想啊,本来安静得不得了,鸟儿这一叫,反而更显得这春山的寂静了,这就是一种很巧妙的写法,用动来衬静呢。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韦应物这首诗可有意思了。
他说自己特别怜惜那涧边生长的幽草,为啥是幽草呢?感觉就是那种不被人注意,安安静静长在那儿的小草,他就偏爱。
上面呢,还有黄鹂在深树里鸣叫,这一静一动的搭配就很有画面感。
再看后面,春潮带着雨在傍晚的时候来得很急,那水流得哗哗的。
最后这个“野渡无人舟自横”可太绝了。
那荒野的渡口没有人,小船就那么横在水面上,就好像它自己在那享受着这一片宁静和湍急水流的对比呢,给人一种很随性、很自然的感觉。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岑参这诗就像在给我们讲一个很感人的小故事。
他向东望着故乡,路好长好长啊,离家那么远,思念一下子就涌上来了,哭得袖子都湿了。
这时候呢,在马上碰到了要回京城的使者,可是没有纸笔啊,没法写信。
那咋办呢?就只能拜托使者给家里带个话,说自己平安。
你看,这种思乡之情很浓烈,但是又很无奈,只能简单地报个平安,就像咱们出门在外,有时候很想家,但是又没办法好好表达的时候一样。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杜甫的这首诗啊,看起来简单,其实大有深意呢。
他先说以前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见到李龟年,在崔九的堂前也多次听到他唱歌,这是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啊,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很不错的。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观刈麦①白居易【作者档案】【诗词详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②黄。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翻金浪。
妇姑③荷(hè)箪(dān)食④,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⑤去,丁壮⑥在南冈。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到田里去送饭,小伙子们割麦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⑦(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⑧筐。
更有一个穷苦的村妇,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éi)悲伤。
家田输税⑨尽,拾此充饥肠。
村妇诉说一番话众人听了都很悲伤。
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今我何功德,曾(zēng) 不⑩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做官吃禄米足三百石,年底家里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三注释:①刈:割。
②陇:同“垄”,这里指灾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③妇姑:这里泛指妇女。
④荷箪食: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⑤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⑥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⑦秉:拿。
⑧敝:破。
⑨输税:缴纳租税。
⑩曾不:从未。
事:从事。
岁晏:年底。
晏,晚。
【诵读鉴赏】《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诗人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附录诗歌赏析
1、《观刈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 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表 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 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惭愧、内疚和 自责。
2、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为我们描 绘了哪两幅生活场景?试用简洁的 语言加以概括。
• 农忙时节,农家全家上阵抢收小麦的图景; 一个没有了土地的农妇捡拾麦穗充饥并哭 诉的情景。(或:举家忙碌;凄凉拾穗。)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这首诗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托物言志的写法。 •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 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强烈的 爱国主义情感。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中的哪个字用的好,试作评析。
• “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 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梅花凋落了, 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 但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 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 也不会改变,赞颂了梅花虽遭摧残 但仍保持坚贞高洁的品格。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上片美 丽而富有生机的景色。
• 答: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梨花刚 刚开放,柳絮却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 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 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那么几点青苔,在茂 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浣溪沙 宋 苏轼 •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 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 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卜算子 咏梅 •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词大意】
• 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梅花在那里寂寞的 开放无人过问。已经是黄昏时分,梅花在 那里孤独地忧愁。再加上遭受到风和雨的 摧残。梅花本无意思苦苦地争求春天,完 全听凭群芳妒忌。飘零落地成为泥土,又 被车轮辗作尘埃,只有那香气还和原来一 样。
课外古诗词鉴赏摘抄
课外古诗词鉴赏摘抄好的,以下是一篇课外古诗词鉴赏,希望您能够满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初高中积累的课外古诗词鉴赏
初高中积累的课外古诗词鉴赏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高中课外的古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课外的古诗词夜雨寄北李商隐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
其后“巴山夜雨”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要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友人的(也可能是寄给妻子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再。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
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
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②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③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④。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①选自《全唐诗》。
常建,生卒年不详。
大约是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
破山寺,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
②〔初日〕早上的太阳。
③〔禅房〕僧人的房舍。
④〔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过故人庄孟浩然“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开轩”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故人具鸡黍②,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③,青山郭④外斜。
开轩面场圃⑤,把酒⑥话桑麻⑦。
待到重阳日⑧,还来就菊花⑨。
①选自《孟襄阳集》。
孟浩然(689——740),襄(xiāng)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②〔黍(shǔ)〕黄米饭。
课外古诗词鉴赏
课外古诗词鉴赏篇1:长相思汴水流朝代:唐代原文: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鉴赏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
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
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
前三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亦无穷。
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
恨到归时方始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各擅胜场。
《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离,故归即无恨。
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
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情语。
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夫石也。
篇2:渔翁朝代:唐代原文: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鉴赏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古诗,需要熟读,也需要鉴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赏析(一)石灰吟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千鎚万击出深山)(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全不怕)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赏析(二)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清代: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成都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20篇)
写景诗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请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点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
“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探春黄庶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1)“雪里犹能醉落梅”中的“醉”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描写和表现手法有何相似之处?(1)表达了诗人对雪景的喜爱之情。
(2)都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三衢道中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黄梅时节家家雨”与本诗的哪一句相似,在表达上有何异同?(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愉悦欢快的心情。
(2)梅子黄时日日晴。
都写得是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但所表述的天气与心情不同,“黄梅时节家家雨”表达了诗人等不到同伴的孤寂心情;“梅子黄时日日晴”表达了诗人与同伴游玩的愉悦心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秋江道潜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一、语言描述类
要求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歌美丽的画面 。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加以具体赏析。
答:看那一树树淡白的梨花开得正艳,柳条早已变 得深青欲滴,等到轻风拂过,柳絮漫天飞舞的时 候,看到的将是满城的花絮了。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 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的残春景象油然而生叹惜之情。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 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不由得怀疑“ 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 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趣 妙横生。
答: 一个“弄”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 山光物态以人性,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 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 湿润,诗人很好地融情入景,采用“以景诱人” 的留客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客人的无限挽留之意。
红杏枝头春意闹。
诗中一个“闹”字有何特色,请用具体的语 言加以分析。
答:一个“闹”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朵朵红杏比作一个个有生命力的人来写,不仅 突出强调了杏花数量之多,之密,而且更加增 添了许多春天的活力与生命的气息,令人拍案 叫绝。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 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 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 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8.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 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 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 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 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 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练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奉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头两句所写到 的景色?
在一个日落黄昏的下午,花朵离散飘零, 落满了小院的木门。只见到远处隐隐约约的 几个黑点,原来是几只乌鸦正在绕着树林盘 旋飞翔,。
二、字词赏析类
一般是要求我们对诗句中比较经典的 字词进行赏析,说出这样运用的妙处来。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
答分:这析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 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 刻哲理的?
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 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 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 “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但是无论什么题型,一般来说最后一 题都会涉及诗歌的情感或者哲理或者主题 之类。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就是要学会抓 住关键词,然后发挥一下联想和想象,再 加以语言的美化就可以了。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我们的中考试卷里面附加题的最后一 题一般来说都是课外古诗鉴赏,主要考察 大家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情感和蕴含 的哲理的品读理解能力。
有些时候也会考考大家对关键字词的 赏析,一般来说诗歌的主题或者情感都是 必考的。这样的题型不会很难,大家一定 要树立信心,每个同学都能做好,都能够 得分。
1.请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歌前三 句中的画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 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 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 映衬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 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 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 是人非的感慨。”)
1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的复杂 心理?简要分析。
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 来临之际,突发不安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 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独”两字,营造出 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 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 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 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