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乙肝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乙肝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乙肝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乙肝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乙肝病毒感染早期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随后可能出现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

2. 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否阳性,HBsAg阳性表明乙肝病毒感染。

同时
还可以检测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如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HBeAb)。

3.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
心抗体。

HBcAb阳性可能意味着曾经接触过乙肝病毒,但不
能确定是否为慢性感染。

4. 血清转氨酶水平:检测血清中的转氨酶,如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乙肝病毒感染时会出现
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诊断结果还需要由医生根据病情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患者可能患有乙肝病毒感染,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测。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肝诊断标准

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乙肝传染病报告标准

乙肝传染病报告标准

乙肝传染病报告标准一、诊断依据临床诊断:乙肝病毒感染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

诊断依据包括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呈阳性,且有流行病学史或乙肝密切接触史。

病原学诊断:乙肝病毒核酸检测(HBV DNA)呈阳性,是确诊乙肝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分型诊断:根据HBV基因型别和亚型别进行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二、病例报告报告范围:所有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者和确诊患者应作为病例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症状和体征,就诊及诊断时间,HBV血清学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既往感染和接种史等。

报告程序:遵循我国传染病报告的相关规定和程序,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疾病监测系统或专报系统进行报告。

三、疫情通报通报内容:包括乙肝病毒感染和确诊病例数,疑似病例数,密切接触者数等。

通报频次:根据疫情变化和防控需要,可实时或定期进行疫情通报。

通报方式:可通过卫生部门或疾控机构官网、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进行通报。

四、检测策略常规筛查:针对乙肝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如既往感染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进行常规筛查。

扩大检测:在特定场合如献血员、婴幼儿、入学或就业体检等进行乙肝病毒检测。

监测与评估:对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五、预防措施疫苗接种:推广乙肝疫苗接种,降低人群感染率。

个人防护: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避免非必要的乙肝病毒暴露。

传播途径控制: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安全管理,防止输血及注射传播乙肝病毒。

消毒隔离:实施消毒措施,防止病毒传播扩散。

六、治疗措施抗病毒治疗:针对乙肝病毒感染者,根据病情采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休息、对症治疗等。

疗效评估:定期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七、监测与评估监测内容:对乙肝病毒感染和确诊病例进行监测,包括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

监测时限: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监测应持续至治愈或病情稳定后至少一年以上。

国标乙肝诊断标准

国标乙肝诊断标准

国标乙肝诊断标准
1、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处于免疫清除期,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通常大于2×10^4IU/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明显炎症坏死和或纤维化现象,就可以在医生的诊断下进行确诊;
2、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多见于慢性乙型肝炎再活动期,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持续阴性,多同时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的情况,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水平通常大于2000IU/ml,谷丙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和或纤维化的现象,就可以在医生的诊断下进行确诊。

乙肝病原携带者诊断标准

乙肝病原携带者诊断标准

乙肝病原携带者诊断标准
乙肝病原携带者诊断标准通常根据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进行判断,以下是常见的诊断标准:
1.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阳性结果表明个体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

2. 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cAb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抗体,一般在HBsAg阳性后出现。

3. 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阴性或者低滴度:HBsAb是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一般在HBV感染恢复后产生,具有保护效果,阴性或低滴度可能表示持续感染。

4. 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HBV DNA阳性表示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DNA,是乙肝病毒生物学活跃性的标志。

根据上述标准,如果一个人HBsAg阳性,HBcAb阳性,HBsAb阴性或低滴度,而且HBV DNA阳性,就可以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以分为急性或慢性,具体的诊断需要医生通过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和其他有关检查来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自己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应尽早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和咨询。

乙肝核心抗体半定量 标准值范围

乙肝核心抗体半定量 标准值范围

乙肝核心抗体半定量标准值范围
乙肝核心抗体(HBcAb)半定量检测是用于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的一种常见方法。

在半定量检测中,结果通常以国际单位(IU)/毫升或者其他特定单位来表示。

标准值范围可以因实验室和地区而异,但一般来说,阴性结果一般被定义为小于某个特定数值(例如1.0 IU/mL),而阳性结果则被定义为大于该数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乙肝核心抗体半定量检测的标准值范围通常被认为是小于1.0 IU/mL为阴性,大于1.0 IU/mL为阳性。

然而,这一数值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不同试剂盒和不同检测方法而略有不同。

因此,建议在了解具体的标准值范围时,最好向进行检测的实验室或医疗机构进行咨询,以确保获得准确的结果解读。

总的来说,乙肝核心抗体半定量检测的标准值范围通常是小于1.0 IU/mL为阴性,大于1.0 IU/mL为阳性,但具体数值可能会因实验室和地区而异,建议在进行检测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以获取准确的结果解读。

简捷的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乙肝只分为四种类型即

简捷的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乙肝只分为四种类型即

简捷的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乙肝只分为四种类型即: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性原发性肝癌。

(其中后两项不进行网络报告)
一、急性乙肝
1.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
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
高,可有自清胆红素升高。

3.HB S Ag阳性。

4.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 S Ag
阴性。

5.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

6.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恢复期血清HbcAg阴转,抗HBs阳转。

符合下列情况即可诊断:同时符合1+3+4;或1+3+5或1+3+6或1+3+7或2+3+4或2+3+5或2+3+6或2+3+7。

大家可以看到这其中都会有第3项,就是HB S Ag阳性。

二、性性乙肝
1、急性乙肝感染超过6个月仍HB S Ag阳性或发现
HB S 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 S 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
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
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cAg阳性或可检出乙肝病毒的DNA,并
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符合下列任一项即可诊断:同时符合1+4+6或1+5+6或2+4+6或2+5+6;
大家可以看到这都有第6项,就是说没有第6项存在就不用说报告慢性乙肝了。

这也是一个小窍门所在,谢谢大家!。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 B15990—1995 前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3.2.1 急性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和临床体征。

以下是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sAg是HBV的外壳蛋白,其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

当血液中HBsAg阳性时,通常表示存在HBV 感染。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阴性:HBsAb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其阴性表示尚未产生免疫力或免疫力已消失。

3.乙肝e抗原(HBeAg)阴性:HBeAg是HBV核心抗原的可溶性成分,其阴性表示病毒复制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复制水平较低。

4.乙肝e抗体(HBeAb)阳性:HBeAb是HBeAg的抗体,其阳性表明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传染性降低。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cAb是针对HBV核心抗原的抗体,其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或正在感染中。

在诊断乙型肝炎时,医生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等。

如果满足上述标准中的至少一条,就可以诊断为乙型肝炎。

同时,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相关血液指标来确认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流行率。

早期的乙肝感染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实验室检测是诊断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一、HBsAg检测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缩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早和最重要的标志物。

乙肝感染者在感染后的一到六个月内,血中会出现HBsAg阳性。

因此,对于疑似乙肝患者,应该首先进行HBsAg的检测。

如果HBsAg持续阳性超过六个月,则可以确定为慢性乙肝感染。

二、抗-HBs检测抗-HBs是对HBsAg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也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

通过抗-HBs的检测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具备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如果抗-HBs阳性,说明个体已经免疫乙肝病毒,或者是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者。

三、HBeAg和抗-HBe检测HBeAg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核心蛋白,它的出现表明个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正在活跃复制。

因此,对于HBsAg阳性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测HBeAg和抗-HBe。

如果HBeAg阳性,说明病毒处于活动状态,此时患者是高传染性的。

而抗-HBe阳性则表示病毒复制已经减弱,病情相对稳定。

四、抗-HBc检测抗-HBc是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抗体,它可以分为IgM和IgG 两种类型。

IgM抗-HBc是急性乙肝感染的标志物,出现在HBsAg阳性之前,并且在HBsAg消失之后很快消失。

而IgG抗-HBc则是乙肝感染的持久性标志,出现在HBsAg阳性之后,并且可以持续终身。

五、HBV-DNA检测HBV-DNA是乙肝病毒的基因组成分,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HBV-DNA含量,可以判断乙肝病毒的活跃程度。

此项检测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转归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的诊断应该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病史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WS 299-2008) 解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09-23 发表评论(2人参与)分享作者:李黎崔富强张国民王贵强贾继东庄辉《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 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 年12 月11 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 年6 月15 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简称1995 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 年国家标准的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肝的判定标准

乙肝的判定标准

乙肝的判定标准
乙肝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乙肝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患有乙肝。

2. 乙肝两对半检查:这是一种血液检查,可以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 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3. 肝功能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肝功能,可以了解肝脏是否受到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

如果肝功能异常,可能意味着患者患有乙肝或其他肝病。

4. 肝活检: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肝活检,即通过取患者肝脏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这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是确诊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的判定标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肝功能检查结果以及肝活检结果等多个方面。

同时,乙肝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丙肝、甲肝、戊肝等。

因此,在进行乙肝诊断时,应该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评估。

乙肝肝炎诊断标准

乙肝肝炎诊断标准

乙肝肝炎诊断标准文章目录乙肝肝炎诊断标准1、乙肝肝炎的诊断标准1.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体征: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皮肤,巩膜黄染。

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1.2、慢性活动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肝功能检查:AL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1.3、慢性迁延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 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1.4、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百分之四十。

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HBV检测:符合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指标,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2、乙肝有什么症状2.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究其原因,除可能是肝功能受损引起的病理性原因外,还可能是因病态下体能消耗增加,同时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的。

2.2、消化道症状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

肝脏疾病时,胆汁分泌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乙肝症状。

2.3、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关键所在,病情较重时,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黄疸。

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24
(六)重叠感染 —— (四)病原不明 ——
×型、×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 如: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急性 甲型黄疸型慢性HBV携带者 对诊断病毒性肝炎而病毒学标志均阴性者:
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限入院诊断)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限出院诊断)
二、肝衰竭的规范诊断
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因此,原 则上肝衰竭不能独立存在,而应首先列出病因诊断,将肝衰竭作为 一种补充诊断。病因待查或未明时,肝衰竭可作为独立诊断,此时 应注明原因待查或原因未明。
2016/3/7 4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①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 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②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 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③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④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016/3/7 5
诊断依据
2016/3/7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7
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 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 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2.血清抗-HCV阳性。 3.血清HCV RNA阳性。
2016/3/7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8
影像学检查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 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 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 2016/3/7 9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增宽,脾脏增大。

乙肝的诊断标准

乙肝的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诊断标准1 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5 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8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8.1同时符合1和3。

8.2同时符合2和3。

9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9.1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

9.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

9.3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

9.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

慢性乙肝诊断标准1 急性 HBV 感染超过 6 个月仍 HBsAg 阳性或发现 HBsAg 阳性超过 6 个月。

2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 HBc IgM 阴性。

3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 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 血清 HBeAg 阳性或可检出 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 ALT 升高的原因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 1 和3。

符合 2 和 3。

符合 2 和 4。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 1、4 和 6。

同时符合1、5 和 6。

同时符合 2、4 和 6。

同时符合2、5 和 6。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精选.]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精选.]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antigen(HbcAg),HBc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乙肝肝硬化是具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的,尤其是在早期,发现的越早有治疗效果就越好,那么它的诊断标准如下:
1、肝功能可能正常或有轻度异常。

2、肝纤维四项检查绝大多数有明显异常。

3、HBV-DNA检查有病毒复制。

4、肝脏超声波检查:
(1)在排除脂肪肝和其他的肝病情况下肝脏内血管显示不清晰。

(2)门静脉内径≥1.3cm。

(3)脾脏厚度大于4.0cm。

由于一次肝穿刺所做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患者很难反复接受这样的创伤性检查,因此,采用无创伤性检查往往是最合适的,从临床治疗学的角度讲,这样做能够尽早发现乙肝患者是否出现肝硬化状况,因而是很有必要的。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得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得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得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与/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她医源性感染,生活中得密切接触,尤其就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得无其她原因可解释得持续一周以上得明显乏力与消化道症状。

3)体征:A、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B、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B、血清胆红素(Bil)大于
17、1μmol/L(大于1mg/dL)与/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她疾病所致得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 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1-3)+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得病原学指标,抗HBc IgM 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就是肝小叶内得炎症与肝细胞得变性及坏死;
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就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得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她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与/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 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与/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慢活肝得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
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与炎症反应。

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与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3-2)+3-3)+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得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得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C、肝功能异常:特别就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D、HBV检测:符合急性乙肝得病原学指标,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与抗HBe阳性。

E、肝病理组织特点:有条件者可做肝活检,急性水肿性重型肝炎表现为严重得弥漫性肝细胞肿胀,胞膜明显,胞浆淡染或近似透明,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少数大小不等得坏死灶,肿胀得肝细胞间有明显得毛细胆管淤胆,急性坏死性重型肝炎表现有广泛得肝细胞坏死,坏死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留得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

疑似病例:4-1)A+4-1)B+4-1)C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4-1)D或4-1)C+4-1)D。

2)亚急性重型肝炎
A、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II度以上得肝性脑病),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B、实验室检测: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 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C、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乙肝得病原学指标。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可见新旧不等得大片坏死与桥型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得胆管与淤胆残存得肝细胞增生呈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疑似病例:4-2)A+4-2)B。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4-2)C或4-2)C+4-2)D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5、淤胆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2)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型黄疸,并能除外其她原因所致得肝内外梗阻型黄疸
3)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r-GT,胆固醇明显升高
4)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乙肝得病原学指标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做肝脏活检,其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并有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该细胞内胆色素滞留,肝细胞内出现小点状颗粒,汇管区有小胆管扩张及中性白细胞浸润等。

疑似病例:5-1)+5-2)+5-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5-4)或疑似病例+ 5-4)+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