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9fb0cb61a37f111f1855ba3.png)
教学内容
一、国民经济总流程
重点和知识点:分别存在二、三、四部门的国民经济循环运行的条件
一、 国民收入的概念
重点和知识点: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等概念的含义
二、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重点和知识点:产品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及其它们的计算结果的货币价值的调整。
三、 国民收入核算中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课程编号: 1011007
《宏观经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程考试标准
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懂得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其基本理论、原理和定理等,并能应用它们来分析国内外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作用。
二、考试方法
本课程一般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也可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
三、试题类型
本课程可采用以下题型中的若干题型命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国民经济各总量指标的概念及其它们的核算方法。
重点和知识点: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工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
相互关系。
第二章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古典宏观的基本观点,掌握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定律和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消费与投资理论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233245cbe23482fb4da4cf7.png)
《宏观经济学》课程考试要点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2.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3.名义GDP和实际GDP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均衡产出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4.乘数论5.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乘数的系列概念。
6.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投资的决定,投资与利率的变动关系2.IS曲线3.利率的决定4.投资函数;资本边际效益;投资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5.IS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动机: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移动。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2.财政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效果、机理3.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效果、机理4.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利率、消费、投资、GDP的影响;挤出效应;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4.充分就业、失业率、摩擦失业、非自愿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率;政府支出、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5.在市场机制条件下,怎样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节。
6.紧缩性政策与扩张性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1.失业的经济学解释2.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3.通货膨胀的原因4.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5.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6.奥肯法则及其重要结论;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持续;菲利普斯曲线。
7.通货膨胀的原因;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8.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分析。
1。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71e48e59b89680203d8258c.png)
宏观经济学一总产出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DP与GNP的关系是: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GNP或GDP减折旧;等于——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1. 收入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104e5f8700abb68a982fb0e.png)
《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大纲【考核目的】了解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学习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
考核的过程中将涉及到相关的理论知识。
【考核的内容范围】1.国民收入核算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4.宏观经济政策5.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6.失业与通货膨胀7.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8.开放经济理论【考核方法】期末闭卷笔试,占60%;平时考核(出勤、作业、笔记)占40%。
【对试题的要求】题型比例:客观性试题占45%,包括填空题、判断题等。
主管性试题占55%,包括概念题、简答题、画图题、计算题、论述题等。
【考核的具体内容】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知识点: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国民收入核算方法;3.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与均衡条件;4.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构成。
考核目标:1.识记:宏观经济学、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实际GDP、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2.理解:(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国民收入五个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与均衡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构成因素。
3.运用:简单应用:投资与储蓄相等是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
综合应用:学会分析影响当今国民产出(GDP)的因素。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知识点: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2.投资函数;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4.乘数理论。
考核目标:1.识记:消费函数和储蓄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投资、重置投资和净投资、投资乘数的含义;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2.理解:(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2)投资函数的决定;(3)在两部门经济中,投资等于储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过程;(4)在三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过程;(5)投资乘数定理。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2d87e5750e2524de4187e51.png)
《宏观经济学A》考试大纲(48学时)一、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二、考试方法、时间、题型大致比例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题型大致比例:共100分,其中单选题:10%(每题1分);名词解释题:15%(每题3分);计算题:20%(每题10分);简答题:40%(每题8分);应用分析题:15%(1题)。
三、考试的内容及考试要求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其相关概念;国民收入基本公式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2.国内生产净值(NDP)3.国民收入(NI)4.个人收入(PI)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六、名义GDP和实际GDP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了解和掌握:均衡产出的概念,凯恩斯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均衡产出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2.储蓄函数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四、乘数论五、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六、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七、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了解和掌握:投资的决定,IS和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投资的决定二、IS曲线1.IS曲线及其推导2.IS曲线的斜率3.IS曲线的移动三、利率的决定四、LM曲线1.LM曲线及其推导2.LM曲线的斜率3.LM曲线的移动五、IS—LM分析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图形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等。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1b8505f0b1c59eef8c7b4d7.png)
简单的凯恩斯 13
AD决定 扩大的凯恩斯 14
封闭条件下
政策运用
17
GDP决定
13-15,17
理论
AD和AS决定
15
开放条件下
18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
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 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
--解决:资源充分利用
2.货币总需求函数
L = ky-hr
L 0
(二)Ms
1.区分M和m:
M、m、P分别表示名义货币量、实际货币量和价格水平。
m M P
2.图形: r
M/P=m
0
m
3.货币供求与利率决定
(1)利率决定与形成(静态分析):
r(%) L
M/P=m
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的过程:
r1 E
r0 r2
m L, BD , BD BS, BP , r , L2 , m L
货币需求是利率决定的主要因素(内生变量)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14章38
(一)Md
1.流动性偏好
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
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交易动机 L1:取决于收入(y)
预防动机 L1:取决于收入(y) 投机动机 L2:取决于利率(r)
3.图形:
注意:流动性偏好陷阱相关内容 r L=L1+L2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包括: 家庭消费支出:C 企业投资支出:I 政府购买支出:G 净出口: X-M
GDP=C﹢I﹢G﹢(X-M)
人民银行招聘考试经济学专业大纲
![人民银行招聘考试经济学专业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31b9d7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0.png)
人民银行招聘考试经济学专业大纲
一、宏观经济学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 GDP和GNP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影响
4. 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5. 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实施方式
二、微观经济学
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 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
3.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
4. 生产要素市场的运作
5. 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
三、国际经济学
1.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2. 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
3. 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投资
四、金融学
1. 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
2. 利率和债券市场
3. 股票市场和证券投资基金
4. 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5. 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
五、公共经济学
1. 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2. 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结构和影响
3. 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
4. 政府债务和债务管理
5. 公共产业和公共物品的特点和作用
六、经济统计学
1. 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2. 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3. 经济指标的解释和比较
4. 经济预测和分析
5. 经济统计学在政策制定和决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学考纲
![宏观经济学考纲](https://img.taocdn.com/s3/m/8c5ae02058fb770bf78a551d.png)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宏观经济学定义:P4第11行把整个经济总体(通常是一个国家)作为一个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与规律,从中得出解决整个国民经济中各类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资源稀缺性假设经济资源是稀缺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使一国的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2.理性人假设理性人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都具有理性的思维与判断,尽量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
3.完备市场假设完备的市场需要具备自由进出的市场结构,完备的市场规则,充分的市场竞争,完全伸缩的价格,完全对称的信息。
尽管在现实经济中,完备市场假设是很难实现的,但是为了把研究的问题确定在可控的范围内,用这样的假设可以使经济的发展尽量向理想的方向迈进。
三、研究内容:1.它研究一国带总量性质的经济变量及影响其变动的因素。
( P4第14行)2. 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重要的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等。
(P4正17行)四、研究方法: 总量分析法,它从一国经济总体运行的角度出发,考察经济变量的运行变化规律。
(P4正20行)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1.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人类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与发展规律.但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2.研究的方法是不同的。
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是总量分析法,而微观经济学使用的是个量分析法。
3.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微观经济个量的简单加总不等于宏观经济的总量,否则会出现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 指把对于局部正确的东西推而广之,认为对于总合整体也必然正确,而结果却并非如此。
(P4倒第6行)4.宏观经济总量与现象是由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决定的。
六、世界经济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1.大萧条:指1929年至1933年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经济大萧条。
2.凯恩斯革命:(1)传统经济学:指1936年以前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主要代表性观点:萨伊定律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传统经济学的三大理论支柱:①商品市场的价格机制结论:在商品市场中,价格能够自动地调节商品的供求余缺,因而不可能出现商品的供大于求。
2023年经济师考试提纲
![2023年经济师考试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e40c2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2.png)
2023年经济师考试提纲一、宏观经济学基础1.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涵1.2 国民经济核算 -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 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关系 -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1.3 宏观经济运行指标 - 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定义与分类 - 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计算 - 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测度与分析二、经济增长与发展2.1 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 -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增长理论 -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 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与经验2.2 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 经济发展的阶段模式 - 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与转型-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2.3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 产业结构的概念与作用 -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与策略 -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趋势三、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3.1 货币银行的职能与运作机制 - 货币的概念与职能 - 银行的职能与组织形式 - 货币银行的运作机制与货币供给3.2 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 金融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 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 金融市场的功能与作用3.3 金融政策与货币政策 - 金融政策的定义与性质 -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与调整四、国际经济与贸易4.1 国际经济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与变迁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4.2 国际经济体系与国际金融体系 - 国际经济体系的特征与演变 - 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与功能 - 国际金融危机与风险管理4.3 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主义 - 贸易政策的基本分类与内容 - 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与影响 - 反倾销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以上就是2023年经济师考试的提纲,涵盖宏观经济学基础、经济增长与发展、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重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939ce9a5fbfc77da369b131.png)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本课程为经济系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经济及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64 学时,4 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章节的基本概念,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经济模型的推导,在此基础上能应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读相关的经济问题。
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有高等数学和政治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学作为先导课程。
本课程主修教材为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五第版),参考教材为厉以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评价目标】1. 识记: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最终产品和和中间产品2.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五种指标,投资-储蓄恒等式,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3.运用:利用投资储蓄恒等式分析经济问题4.综合:会用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的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计算.【主要内容】本章的内容有:一是宏观经济学概述,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的比较、宏观经济学发展概述;二是国内生产总值,内容涉及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核算方法、五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三是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投资-储蓄恒等式.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评价目标】1识记:均衡产出、消费函数、投资乘数2理解理解均衡产出的条件,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乘数.3运用:利用均衡国民收入公式、乘数公式计算,用有关消费理论解释经济现象【主要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均衡产出,对其概念及均衡条件的理解;二是消费理论,涉及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等概念、四种消费理论;三是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乘数.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评价目标】1.识记:资本的边际效率、IS 曲线、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流域流动编好陷阱、LM 曲线2.理解:I S 曲线的推导及IS 曲线的移动,LM 曲线的推导及LM 曲线的移动,IS -LM 模型3.运用:利用IS-LM 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和非均衡的情形.4.综合:利用有关参数的变化计算并分析IS 曲线及LM 曲线的移动情况,会运用IS-LM 模型计算二部门、三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主要内容】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最重要的一章,为以后各章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一是投资需求函数的推导,二是IS 曲线的推导及移动,三是LM 曲线的推导及移动,四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及IS-LM 模型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评价目标】L识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凯恩斯极端、古典主义极端、挤出效应.2理解:用IS-LM 图形分析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及凯恩斯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挤出效应的关系,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两种政策混合使用3运用:针对两种政策的特征和局限性,结合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用IS-LM 图形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怎样混合使用.4综合:利用IS-LM 模型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利用IS-LM 模型根据给定的目标分析应采取的政策建议.【主要内容】本章利用IS-LM 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出两种政策单独使用都有其局限性,两种政策应根据经济运行财政部混合使用,具体包括:一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二是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三是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分析,四是两利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评价目标】L识记:自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功能财政、货币创造乘数2理解: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财政政策工具的种类,自动稳定器功能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内容及局限性,功能财政与平衡财政的区别银行存款的多倍派生存款功能及货币创造乘数,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3运用: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解读我国或外国所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4综合:针对给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相应的数据,计算并分析应实行具体的经济政策,利用给定的货币创造乘数计算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内容】本章是在上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其内容有: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财政政策实践,涉及财政的构成及财政政策工具、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及预算盈余、赤字与公债等三是货币政策实践涉及到西方银行体系、货币创造乘数与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等;另本章还有两个内容即资本证券市场和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演变要求学生只作一般了解.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评价目标】L识记:总需求曲线、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宏观生产函数、潜在产量、长期总供给曲线2理解:两种方法即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IS-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用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劳动力市场均衡,凯恩斯主义的短期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3运用运用总需求—供给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4.综合:比较IS-LM 模型和AD-AS 模型的异同,比较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认识的不同【主要内容】本章是在IS-LM 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总需求曲线及推导二是总供给的一般说明,包括宏观生产函数、潜在产量、劳动力市场均衡等三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四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与古典模型;五是凯恩斯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六是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反应,凯恩斯主义与古典主义是不同的.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评价目标】L识记:失业、通货膨胀、消费价格指数、奔腾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动态总需求曲线、动态总供给曲线、牺牲率2理解:经济学上对失业的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核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8f80d23482fb4daa58d4ba7.png)
《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大纲课程编号:042007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48 学时总学分: 4开课学期:2007-2008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人力管理、旅游管理大纲执笔人:牛利民参加人:卢剑鸿、牛利民大纲审核人:朱国兴编写时间:2007-5-3(一)、考试大纲的编写说明1、本学科的性质及其在本学科专业中的地位随着我国不断深入发展经济,很多专业都带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尤其是经济和管理专业,旅游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当然也不能例外,本门课程是该专业中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着一个基础性的作用,而且该学科在学生的就业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因为该课程是很多经济类职业考试的指定教材,特别是考研和金融机构类的考试;而且该课程是我国学生和学员认识西方经济社会制度的开端,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具有无法忽略的影响。
总之,该课程对学生及其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2、本大纲的编写依据和适用范围本大纲的编写依据是我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以及我校学生的就业特点作为参考,主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适用范围是人力管理、旅游管理等。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能够识别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能够记忆和理解GDP的含义及核算方法,能够记忆和理解GNP、NDP、PI、DPI等概念,能够推导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能够区别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能够记忆和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能够记忆和理解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够识别其他消费理论的不同,能够区别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
会推导各种乘数公式。
能够区别各种乘数之间的不同。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能够记忆和理解投资的决定因素,知道IS曲线的含义,能够推导IS曲线方程,能够理解利率的决定原因,知道LM曲线的含义及数学推导,知道IS-LM曲线的相互作用及能够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理解和记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的含义及影响,能够用几何法分析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能够用几何法分析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c298a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9.png)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第1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宏观经济学家试图既解释经济事件,有设计改善经济运行状况的政策。
2.为了理解经济,经济学家使用模型——为了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而简化现实的理论。
经济科学的艺术是判断模型是否抓住了所要处理的问题的重要经济关系。
由于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问题,宏观经济学家运用不同的模型来研究不同的问题。
3.宏观经济模型的关键特征是它假设价格是有伸缩性的是是黏性的。
根据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的看法,价格有伸缩性的模型描述长期中的经济,而价格黏性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短期中的经济。
4.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和个人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由于宏观经济事件产生于许多微观经济的相互作用,所以,宏观经济学家运用了许多微观经济学的工具。
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1.国内生产总值(GDP)既衡量经济所有人的收入,又衡量对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
2.名义GDP用现期价格估价产品与服务。
实际GDP用不变价格估价产品与服务。
只有当产品与服务量增加时,实际GDP才增加。
而名义GDP的增加既可能是由于产出增加,也可能是由于价格上涨。
3.GDP是四种支出之和: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4.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一个典型消费者购买的固定的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
与GDP平减指数一样,CPI衡量物价总水平。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5.失业率表明想要工作的人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有多少。
当失业率上升时,实际GDP的增长一般要慢于正常速率,甚至还会下降。
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1.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决定了经济中的产品与服务的产出。
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或技术进步增加了产出。
2.竞争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雇用劳动,直到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时为止。
同样,这些企业租用资本,直到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租赁物价时为止。
《宏观经济学》复习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07beebbce2f0066f53322d8.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考试大纲(红色部分不考)《宏观经济学》考试课:3学分,有计算题;2学分,没有计算题,其余内容一致。
第九章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一、宏观经济学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二、储蓄、投资、政府预算与对外贸易第二节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一、衡量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三、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第三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一、两种常用的核算国民收入方法二、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复习要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即投资储蓄恒等式,掌握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以GDP 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
第十章总需求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一节均衡产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一、总需求与均衡产出二、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第二节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二、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第三节乘数作用一、投资乘数二、政府购买乘数三、税收乘数四、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五、平衡预算乘数六、税收随收入变动条件下的乘数七、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复习要求:总需求、总产出、消费函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乘数的含义以及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十一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一、投资函数二、产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一、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函数二、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函数三、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四、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第三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二、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第四节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复习要求:投资函数、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的推导、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给、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的推导、IS-LM模型、均衡国名收入和利率是如何变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经济复习宏观经济学复习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经济复习宏观经济学复习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23a759b80eb6294dd886c75.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讲序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岀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岀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岀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丁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木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岀)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
《宏观经济学》课程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c1a1252be23482fb4da4cce.png)
《宏观经济学》课程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而设置的。
二、考试目标宏观经济学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为学好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答案必须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如有答题卡,请注明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二)答题时间90分钟。
(三)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作图分析题、计算题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与要求第十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几种方法,了解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它相关概念。
第十二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了解相关的概念,能够熟练求简单国民收入,熟练掌握乘数理论,能够求解。
-模型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 LM了解投资函数,掌握IS、LM曲线的含义,会求解这两条曲线方程,理解曲线的平行移-模型。
动原因和方向及其移动距离;能够综合分析IS LM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会分析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效果,掌握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能够通过计算掌握各种政策运用的效果。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会求解总需求曲线,了解各流派的总供给曲线形状,能通过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经济的各种状况。
第十六章失业理论掌握失业的定义及分类,了解自然失业率与其决定,明白失业的形成原因分析,弄懂失业的代价与奥肯定律。
第十七章通货膨胀理论了解货膨胀的定义与测量,会分析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掌握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了解通货膨胀与失业——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八章经济增长理论一般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适当掌握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哈罗德—多马模型以及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影响因素。
第十九章经济周期理论了解经济周期的含义及阶段,重点掌握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一般性了解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176023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0.png)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宏观经济学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一)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局限性。
2、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的区别和换算。
(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概念、形式和特点。
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包括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
3、乘数理论,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计算和作用。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 IS 曲线的含义、推导和移动。
2、 LM 曲线的含义、推导和移动。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决定,以及均衡的调整过程。
4、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四)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的工具、作用机制和效果。
2、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机制和效果。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及其效果。
4、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推导和移动。
2、总供给曲线的含义、类型和推导。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解释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六)通货膨胀与失业1、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和原因。
2、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3、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4、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演变和政策含义。
(七)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含义、衡量指标和决定因素。
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和政策含义。
3、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4、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和特征。
5、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
(八)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1、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2、汇率的决定和影响。
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和平衡关系。
4、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三、考试形式和题型(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c1ce9f3ba0d4a7302763af2.png)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课程考试大纲第二章需求和供给1、主要内容:需求、需求函数、需求法则;供给、供给函数、供给法则;均衡价格,均衡产量,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点弹性和弧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弹性的类型;正常商品,低档品;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2、考核要求:(1)掌握需求的涵义、需求法则(2)掌握影响需求量变化的因素(3)理解需求函数的概念,能区分替代品和互补品(4)掌握供给、供给函数、影响供给量变化的因素、供给法则(5)掌握均衡价格概念,理解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6)理解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含义、区别(7)掌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及其点弹性和弧弹性的计算公式。
(8)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
(9)掌握厂商的收益与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10)掌握“谷贱伤农”现象和原因。
第三章效用论1、主要内容:效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预算线。
2、考核要求:(1)掌握总效用、边际效用含义。
(2)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掌握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4)掌握消费者剩余。
(5)掌握无差异曲线、消费预算线的特征及预算线移动情况。
(6)掌握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第四章生产论1、主要内容: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成本线,生产者均衡。
2、考核要求:(1)掌握生产函数概念。
(2)掌握三种产量曲线及生产的三个阶段。
(3)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4)掌握产量、成本既定时生产者均衡条件。
第五章成本论1、主要内容:显成本,隐成本,机会成本,正常利润;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短期成本,长期成本;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外在经济,外在不经济。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5268a7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9.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方面。
其关注的是总体经济现象,而非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通货膨胀指的是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这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稳定。
失业则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理解 GDP 的定义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GDP 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避免重复计算;其次,GDP 是市场价值的总和,需要通过市场价格来衡量;最后,GDP 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非销售的。
2、其他相关指标除了 GDP,还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指标。
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与 GDP 的区别在于计算的是本国国民的生产,而不管生产活动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进行。
NDP 是从 GDP 中扣除折旧后的净值。
NI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的个人收入。
DPI 则是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
3、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
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即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之和来计算 GDP。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来计算 GDP,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A》考试大纲(48学时)一、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二、考试方法、时间、题型大致比例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题型大致比例:共100分,其中单选题:10%(每题1分);名词解释题:15%(每题3分);计算题:20%(每题10分);简答题:40%(每题8分);应用分析题:15%(1题)。
三、考试的内容及考试要求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其相关概念;国民收入基本公式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2.国内生产净值(NDP)3.国民收入(NI)4.个人收入(PI)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六、名义GDP和实际GDP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了解和掌握:均衡产出的概念,凯恩斯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均衡产出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2.储蓄函数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 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四、乘数论五、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六、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七、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了解和掌握:投资的决定,IS和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投资的决定二、IS曲线1.IS曲线及其推导2.IS曲线的斜率3.IS曲线的移动三、利率的决定四、LM曲线1.LM曲线及其推导2.LM曲线的斜率3.LM曲线的移动五、IS—LM分析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图形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二、财政政策效果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2.凯恩期主义的极端情况3.挤出效应三、货币政策效果1.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2.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经济政策目标二、财政政策1.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2.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3.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4.充分就业预见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三、货币政策1.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2.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3.货币政策及其工具4.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其他途径第十七章总供给—总需求模型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曲线推导的公式及几何图示,供给曲线的几种类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二、总供给曲线1.总供给的一般说明2.几种总供给曲线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1.宏观经济短期目标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3.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四、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失业的基本知识,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期曲线的政策含义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失业的概述1.失业的概念及分类2.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3.失业的影响及降低失业的措施二、通货膨胀的概述1.通货膨胀的概念及衡量2.通货膨胀的分类及成因3.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治理的措施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菲利普期曲线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期曲线3.长期的菲利普期曲线4.菲利普期曲线的政策含义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际收支平衡的确切含义,均衡汇率的决定因素,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推导,国际收支曲线(即BP曲线)的推导,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过程,IS曲线的斜率在封闭经济中和开放经济中的差异。
本章的重点是IS-LM-BP模型,难点是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考试内容要点一、汇率和对外贸易1、汇率及标价2、均衡汇率的决定因素二、国际收支的平衡1、国际收支平衡的确切含义三、IS-LM-BP模型1、国际收支曲线(即BP曲线)的推导2、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过程四、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1、资本完全流动时的BP曲线2、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资本完全流动3、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第二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乘数—加速数模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二、经济周期理论的的简要回顾1.二战前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2.二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三、经济周期分析框架1.AD—AS模型简介2.总需求冲击3.总供给冲击四、乘数—加速数模型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六、经济增长理论概述七、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注:本课程要求以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作为先修课程。
由于校内各专业要求不同,专业基础不同,在具体执行时教师可不完全拘泥于本大纲。
《宏观经济学B》考试大纲(32学时)一、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二、考试方法、时间、题型大致比例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题型大致比例:共100分。
其中,单选题:10%(每题1分);名词解释题:20%(每题4分);计算题:20%(每题10分);简答题:34%(每题6分);应用分析题:16%(1题)。
三、考试的内容及考试要求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其相关概念;国民收入基本公式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2.国内生产净值(NDP)3.国民收入(NI)4.个人收入(PI)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六、名义GDP和实际GDP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了解和掌握:均衡产出的概念,凯恩斯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均衡产出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2.储蓄函数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 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四、乘数论五、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六、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了解和掌握:投资的决定,IS和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投资的决定二、IS曲线1.IS曲线及其推导2.IS曲线的斜率3.IS曲线的移动三、利率的决定四、LM曲线1.LM曲线及其推导2.LM曲线的斜率3.LM曲线的移动五、IS—LM分析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图形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二、财政政策效果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2.凯恩期主义的极端情况3.挤出效应三、货币政策效果1.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2.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经济政策目标二、财政政策1.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2.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3.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4.充分就业预见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三、货币政策1.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2.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3.货币政策及其工具4.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其他途径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失业的基本知识,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期曲线的政策含义等。
考试内容要点一、失业的概述1.失业的概念及分类2.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3.失业的影响及降低失业的措施二、通货膨胀的概述1.通货膨胀的概念及衡量2.通货膨胀的分类及成因3.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治理的措施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菲利普期曲线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期曲线3.长期的菲利普期曲线4.菲利普期曲线的政策含义第二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
考试内容要点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二、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注:本课程要求以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作为先修课程,主要面向校内非经济学专业学生。
由于各专业要求不同,专业基础不同,在具体执行时教师可不完全拘泥于本大纲。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