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1-药动ppt课件
角质细胞间隙扩散:→ 主要渗透途径和屏障
细胞间隙:0.01-1%角质层面积,30%角质层容积 组成:纤维蛋白(70%)-基本骨架 类脂质-多层脂质双分子层
第三章_非口服 给药的吸收1-药 动
口服给药的优缺点
• 优点:
• •
给药方便 多数药物均有较好吸收 不适合蛋白、多肽类药物吸收-胰岛素 具有首过效应-氢化可的松 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的胃肠道不稳定性-青霉素类抗生素
2
• 缺点:
• • • •
非口服给药的途径
• 注射给药 • 经皮给药 • 粘膜给药 • 肺部 • 口腔 • 鼻腔 • 眼部 • 直肠 • 阴道
皮下组织:脂肪组织,存在血液循环系统,非吸收屏障
图2、皮肤结构示意图
18
2、药物的经皮转运 药物 → 溶解(分子)→ 皮肤 → 角质层 → 活性表皮 → 真皮、 皮下组织 → 毛细血管 → 血循环 → 作用部位 角质层:主要渗透途径和屏障。剥除角质层: 脂溶性的正戊醇:23倍↑;水溶性的阿糖胞苷:1300倍↑
13
第二节 皮肤给药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14
皮肤给药:
皮肤局部治疗作用:皮炎、银屑病
全身治疗作用:
适用剂量小、作用强药物 如东莨菪碱、硝酸甘油、可乐定、雌二醇、 芬太尼、尼古丁等
15
皮肤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优点:
避免肝脏首过作用和胃肠道的酶降解:
3
第一节 注射给药
Parenteral drug delivery
4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方式:静脉、肌内、皮下、皮内、鞘内、 关节腔、玻璃体内 1、静脉注射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PPT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通过人体其他途径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的非口服给药途径
贴悠
药物通过贴在皮肤上的贴片途径逐渐进入血液 循环。
注射
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喷雾
吸入
药物通过喷雾器喷入口腔或鼻腔,经呼吸道吸收。 药物通过吸入器吸入肺部,通过呼吸道吸收。
剂型的选择
片剂
适用于口服给药,能够在胃 肠道中溶解,释放药物。
贴剂
适用于贴悠给药,通过贴在 皮肤上逐渐释放药物。
注射剂
适用于注射给药,通过直接 注入体内迅速释放药物。ຫໍສະໝຸດ 特殊人群的非口服给药注意事项
婴儿
给药剂量应特别注意,需要谨慎计算和调整。
老年人
因生理机能下降,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可能有所降低。
孕妇
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应遵循孕期安全的原则。
非口服药物吸收速度的影响因素
1 药物性质
2 给药部位
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等特性会影响吸收 速度。
不同的给药部位吸收速度有差异,如肌肉 注射相较于皮下注射更快。
3 生理状态
4 影响非口服吸收的药物交互作用
个体差异、饮食、体温等因素都可能对吸 收速度产生影响。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 吸收速度。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通过人体其他途径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的非口服给药途径
贴悠
药物通过贴在皮肤上的贴片途径逐渐进入血液 循环。
注射
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喷雾
吸入
药物通过喷雾器喷入口腔或鼻腔,经呼吸道吸收。 药物通过吸入器吸入肺部,通过呼吸道吸收。
剂型的选择
片剂
适用于口服给药,能够在胃 肠道中溶解,释放药物。
贴剂
适用于贴悠给药,通过贴在 皮肤上逐渐释放药物。
注射剂
适用于注射给药,通过直接 注入体内迅速释放药物。ຫໍສະໝຸດ 特殊人群的非口服给药注意事项
婴儿
给药剂量应特别注意,需要谨慎计算和调整。
老年人
因生理机能下降,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可能有所降低。
孕妇
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应遵循孕期安全的原则。
非口服药物吸收速度的影响因素
1 药物性质
2 给药部位
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等特性会影响吸收 速度。
不同的给药部位吸收速度有差异,如肌肉 注射相较于皮下注射更快。
3 生理状态
4 影响非口服吸收的药物交互作用
个体差异、饮食、体温等因素都可能对吸 收速度产生影响。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 吸收速度。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药剂教研室课件
生理因素
胃肠道pH、肠道菌群、胃 肠道蠕动等。
制剂因素
药物的释放速度、制剂的 稳定性等。
吸收药剂的设计原则
01
02
03
04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渗 透性。
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 方式。
避免药物在胃肠道内的 降解和失活。
考虑患者的生理和病理 状况。
03
常见非口服给药制剂
注射剂
总结词
注射剂是一种通过注射方式给药的制剂,具有起效快、剂量准确等优点,但使用 不便且有疼痛感。
详细描述
贴剂主要由药物、基质和保护层组成,通过皮肤吸收发挥疗 效。贴剂的优点是使用方便、药效持久,适用于慢性疾病的 治疗。但贴剂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等,且 对皮肤的刺激较大。
透皮吸收制剂
总结词
透皮吸收制剂是一种通过皮肤吸收发挥疗效的制剂,具有使用方便、药效持久等优点,但透皮吸收效 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详细描述
透皮吸收制剂主要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透皮吸收制剂的优点是使用方便、 药效持久,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但透皮吸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皮肤状态、药物性质等,且 对皮肤的刺激较大。
植入剂
总结词
植入剂是一种通过植入方式给药的制剂,具有药效持久、剂量准确等优点,但可能导致 组织损伤和感染。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药剂教研室课件
• 非口服给药制剂概述 • 吸收药剂学原理 • 常见非口服给药制剂 • 非口服给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 • 非口服给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01
非口服给药制剂概述
非口服给药制剂的定义
01
非口服给药制剂是指除口服给药 途径以外的其他给药方式,如注 射、吸入、皮肤、粘膜等。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件
油溶媒注射液药物 ③促进吸收因素:按摩,热敷,运动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23
⑵ 剂型因素
①分子量 ②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如混悬剂 ③非水溶媒注射 溶媒被吸收和药物的溶解度 ④药物与体液蛋白相结合 结合物的解离速率<药
物快于高渗溶液 ⑥非水溶媒注射剂和混合溶媒注射剂药物的溶出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4
1 概念
➢ 药效:药物效应,包括治疗作用与毒副作用
➢ 剂型因素: 药物性质 药物处方 贮存条件
药物剂型 制剂工艺
➢ 生理(物)因素:种族、年龄、性别、 个体差异、疾病状态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5
1 概念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在血液与组织间的可逆转运过程。 ➢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消除:代谢与排泄 ➢配置 (处置):分布与消除
➢被动扩散 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溶解扩散 限制扩散 ✓影响吸收的因素:浓度差 扩散分子大小
电荷性质 亲脂性
➢主动转运
特点:①需载体→饱和现象;②耗能;③逆浓度梯度
转运;④结构和部位特异性→竞争转运;⑤受代谢 抑制剂影响
➢促进扩散
➢胞饮(和吞噬) 蛋白 部位特异性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9
2 吸收
脏排泄 这主要靠结合反应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35
五 代谢
3 药酶与酶系统
➢药酶: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称药物代谢酶或药酶。
➢酶系统 ✓肝微粒体酶系统(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非微粒体酶系统:细胞浆可溶部分酶系;
线粒体酶系;血浆中酶系 ✓肠道和肠道菌丛酶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23
⑵ 剂型因素
①分子量 ②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如混悬剂 ③非水溶媒注射 溶媒被吸收和药物的溶解度 ④药物与体液蛋白相结合 结合物的解离速率<药
物快于高渗溶液 ⑥非水溶媒注射剂和混合溶媒注射剂药物的溶出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4
1 概念
➢ 药效:药物效应,包括治疗作用与毒副作用
➢ 剂型因素: 药物性质 药物处方 贮存条件
药物剂型 制剂工艺
➢ 生理(物)因素:种族、年龄、性别、 个体差异、疾病状态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5
1 概念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在血液与组织间的可逆转运过程。 ➢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消除:代谢与排泄 ➢配置 (处置):分布与消除
➢被动扩散 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溶解扩散 限制扩散 ✓影响吸收的因素:浓度差 扩散分子大小
电荷性质 亲脂性
➢主动转运
特点:①需载体→饱和现象;②耗能;③逆浓度梯度
转运;④结构和部位特异性→竞争转运;⑤受代谢 抑制剂影响
➢促进扩散
➢胞饮(和吞噬) 蛋白 部位特异性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9
2 吸收
脏排泄 这主要靠结合反应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35
五 代谢
3 药酶与酶系统
➢药酶: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称药物代谢酶或药酶。
➢酶系统 ✓肝微粒体酶系统(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非微粒体酶系统:细胞浆可溶部分酶系;
线粒体酶系;血浆中酶系 ✓肠道和肠道菌丛酶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吸收
20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鼻腔的血液循环、分泌机制及纤毛的运 动均会影响鼻粘膜对药物的吸收 鼻腔粘膜中杯状细胞和粘液腺分泌的粘 液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粘液是影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鼻腔吸收 的因素之一 --胰岛素、前列腺素、黄 体酮
21
药物的理化性质
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较易通过鼻 粘膜吸收;大于1000明显降低 粒子大小:大于50μm的一进入鼻腔即沉 积;小于2μm的可能被气流带入肺部, 均不能停留在吸收部位 脂溶性: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好;相对 分子质量300以下的药物可以通过细胞的 水溶性通道吸收而不受脂溶性的影响 解离度:非解离型易吸收
5
影响注射给药吸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因素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状态 肌内注射的吸收速度是上臂三角肌>大 腿外侧肌>臀大肌
6
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小的既可以通过血液也可以通过 淋巴液转运,主要由血管转运 分子量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途径吸收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对注射 剂吸收影响不大
7
剂型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 >W/O型乳剂>油混悬液 混悬注射剂的局部沉积 O/W型乳剂静脉注射后可被巨噬细胞吞噬 并浓集在RES(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肝 、脾等脏器
17
鼻腔结构和药物吸收
鼻腔粘膜总面积为150cm2,鼻粘膜上还 有众多的纤毛,可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 面积 鼻粘膜分为三部分:前庭部、呼吸部和 嗅部。其中主要吸收部位是呼吸部的鼻 中隔和鼻甲粘膜 药物的嗅部转运可能绕开BBB,是脑靶向 DDS的一个重要方向
18
鼻腔的构造
19
药物经鼻粘膜的吸收一般认为是被动吸 收过程为主 主要是经鼻粘膜上皮细胞的脂质通道和 水性通道两种吸收途径 脂质途径为主,亲脂性药物易于吸收, 生物利用度近100% 相对于空肠粘膜、直肠粘膜,鼻粘膜的 水性孔道分布较丰富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鼻腔的血液循环、分泌机制及纤毛的运 动均会影响鼻粘膜对药物的吸收 鼻腔粘膜中杯状细胞和粘液腺分泌的粘 液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粘液是影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鼻腔吸收 的因素之一 --胰岛素、前列腺素、黄 体酮
21
药物的理化性质
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较易通过鼻 粘膜吸收;大于1000明显降低 粒子大小:大于50μm的一进入鼻腔即沉 积;小于2μm的可能被气流带入肺部, 均不能停留在吸收部位 脂溶性: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好;相对 分子质量300以下的药物可以通过细胞的 水溶性通道吸收而不受脂溶性的影响 解离度:非解离型易吸收
5
影响注射给药吸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因素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状态 肌内注射的吸收速度是上臂三角肌>大 腿外侧肌>臀大肌
6
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小的既可以通过血液也可以通过 淋巴液转运,主要由血管转运 分子量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途径吸收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对注射 剂吸收影响不大
7
剂型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 >W/O型乳剂>油混悬液 混悬注射剂的局部沉积 O/W型乳剂静脉注射后可被巨噬细胞吞噬 并浓集在RES(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肝 、脾等脏器
17
鼻腔结构和药物吸收
鼻腔粘膜总面积为150cm2,鼻粘膜上还 有众多的纤毛,可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 面积 鼻粘膜分为三部分:前庭部、呼吸部和 嗅部。其中主要吸收部位是呼吸部的鼻 中隔和鼻甲粘膜 药物的嗅部转运可能绕开BBB,是脑靶向 DDS的一个重要方向
18
鼻腔的构造
19
药物经鼻粘膜的吸收一般认为是被动吸 收过程为主 主要是经鼻粘膜上皮细胞的脂质通道和 水性通道两种吸收途径 脂质途径为主,亲脂性药物易于吸收, 生物利用度近100% 相对于空肠粘膜、直肠粘膜,鼻粘膜的 水性孔道分布较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剂型因素
药物释放速率: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剂
(1)溶液型注射剂
混合溶媒:析出沉淀
pH:析出沉淀
渗透压:低渗(增加扩散速率)
高渗(降低扩散速率)
油:油相
水相
高分子附加剂
(2) 混悬型注射剂: 药物溶出,扩散,吸收。 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3) 乳浊型注射剂: 静注,巨噬细胞吞噬 肌注,淋巴管
皮内注射: 药物吸收差 0.1-0.2ml
4.其它部位注射
动脉注射: 靶向性,无“肺首过效应”,危险性大
腹腔内注射: 门静脉吸收,肝首过效应,危险性大
鞘内注射: 克服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血流速度: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液流速
2.药物理化性质 油/水分配系数,分子量,溶解度 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
3.离子导入技术
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1.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单室扩散池,双室扩散池
2.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第四节 鼻粘膜给药
一. 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局部作用: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 溶液剂,气雾剂
全身作用:渗透性高 避免肝脏首过作用,消化道降解 吸收程度和速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给药方便
适用:口服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 口服易破坏不吸收药物
3.吸收促进剂与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吸收
(1)良好的鼻黏膜吸收促进剂: 对鼻黏膜刺激性小 促进作用强 对鼻纤毛功能影响小,无毒副作用。
(2)常用品种:月桂醇硫酸钠,聚氧乙烯-月桂醇醚, 牛磺胆酸盐,甘氨胆酸盐, 脱氧牛磺胆酸盐,脱氧胆酸盐
(3)作用机制:增加膜流动性和通透性,降低鼻黏液黏度
4.剂型
气雾剂,喷雾剂,吸入剂: 黏膜表面分布面积大,粒子小
(二)剂型因素
1.给药部位 舌下黏膜给药: 药物吸收迅速,给药方便,避免首过作用,但保留时间短 制剂要求药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
颊黏膜给药:保留时间较长,加入生物黏附材料
2.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3.吸收促进剂
三、口腔粘膜给药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法: 人或动物(猪,狗)离体口腔粘膜扩散实验
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3. 水化程度 4. 微生物和酶 5. 积蓄作用 6. 温度 7. 病变
(二)药物理化性质
脂溶性 解离度 分子大小 熔点
(三)剂型因素
1.基质性质: 药物与基质的亲和力 基质pH
2.透皮吸收促进剂 有机溶剂: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二甲亚砜 有机酸:油酸 脂肪醇:月桂醇,月桂氮酮 表面活性剂 角质保湿剂
(二)体内法: 口腔灌流 — 测定血药浓度或灌流液中药物残留量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1.皮肤的结构 表皮--活性表皮层,角质层 真皮--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血管,神经 皮下组织
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细胞间隙扩散 细胞膜扩散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 年龄 2. 身体部位渗透性:
特性粘膜:兼有角质化上皮和未角化上皮,15% 舌背部
2、血流量: 血流量较大,存在分布区域差别 (颊黏膜2.40ml/(min cm2),舌下黏膜0.97) 避免肝脏首过作用
3、唾液: 0.5-1.5L,pH5.8-7.4,99%水, 含粘蛋白、淀粉酶、羧酸酯酶、肽酶
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药物吸收屏障:复层扁平细胞 2) 口腔粘膜渗透性介于皮肤和小肠黏膜之间 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粘膜>硬腭粘膜 3) 唾液量大,无缓冲能力(最大影响因素) 4) 味觉要求高 5) 粘蛋白有利于黏膜贴附制剂的附着 6) 酶:活性低 7) 粘膜病变
特点:作用迅速,一般全身作用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1.静脉注射: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达100%, 水溶液或乳剂
2.肌内注射 药物 结缔组织扩散 毛细血管或淋巴管 体循环
容量2-5ml 溶媒为水、复合溶媒下注射: 药物吸收慢,延长药物吸收 溶液剂,混悬剂,植入剂 1-2ml
溶液剂:药物扩散速度快 混悬剂:粒子大小与保留时间有关 凝胶剂和生物粘附性微球:延长保留时间
三、鼻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法: 采用家兔、绵羊、狗等较大型动物的离体 鼻黏膜组织,双室扩散池研究
(二)在体法:鼻腔灌流
(三)体内法:鼻腔给药,测定血药浓度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特点:吸收迅速 避免肝首过效应
肺泡表面积大 (100m2) 毛细血管丰富 转运距离小 (1μm)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 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内容概要: 注射给药 口腔粘膜给药 皮肤给药 鼻粘膜给药 肺部给药 直肠与阴道给药 眼部给药
第一节 注射给药
适用对象: 1. 需迅速作用的药物 2. 不宜口服的药物 3. 适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4. 需局部作用的药物
二、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水性孔道分布较丰富 鼻腔血液循环和分泌机制受外界温度,湿度,
及病理状况影响 pH5.5-6.5 含多种酶 鼻黏膜纤毛的作用
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表面 鼻腔嗅区,避开血脑屏障
(二)剂型因素
1.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
2.药物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分子量:加入吸收促进剂 粒子大小:>50μm粒子在鼻腔中沉积 <2μm粒子被气流带入肺 2-20μm可分布在吸收部位
全身作用:舌下片,粘附片,贴膏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与生理
1、粘膜结构
咀嚼粘膜:角质化上皮,胶原样结缔组织,25% 牙龈粘膜(厚度200μm) 硬腭(250μm)
内衬粘膜:上皮未角化,塑性结缔组织,60%, 颊粘膜(厚度500-800μm,50.2cm2) 舌下黏膜(100-200μm,26.5cm2)
三、吸收实验法
(一)按时间推移,追踪所给药物表现的生理活性, 以生物学定量法作为前提
(二)测定血药浓度,或在其他适当脏器中的药物量来 研究吸收
(三)测定尿或其他排泄物中的药物量
(四)测定药物从注射部位的消除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特点: 使用方便安全
局部作用: 溶液型或混悬型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