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本质

合集下载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议论文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议论文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人们对于教育的定义和理解多种多样,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却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升能力,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人格,培养品德,培养公民意识,还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那么,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在许多人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升能力。

教育是为了让人们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能力,以应对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学科知识,还包括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塑造人格与培养品德另一些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人格,培养品德。

教育不仅是为了让人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通过教育,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有公德心的人,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自我发现与全面发展还有一些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能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兴趣和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教育不应该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生活的经历,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结论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其实质涵盖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与培养品德,以及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品德,有责任感,自主思考能力的公民,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

因此,教育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个体的全面成长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教育的本质的价值

教育的本质的价值

教育的本质的价值一、引言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它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二、教育的定义与目的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三、教育的本质1. 知识传授教育的本质之一是知识传授。

教育机构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使他们积累并掌握各种学科的核心知识。

2. 技能培养教育还包括技能的培养。

除了纯理论知识外,教育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3. 态度塑造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积极进取的人。

四、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1. 个人价值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使个人更加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个人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社会价值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可以培养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3. 文化传承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人类的文化遗产。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促进文化传承和传播。

五、结论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态度塑造,其价值体现在个人、社会和文化方面。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以上是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愿教育事业越来越好,造福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一、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等重要功能。

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对个体全面发展的引导和培养。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是关于个体的素质提升。

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

1. 知识传授最基本的教育功能是向个体传授知识。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和掌握各种学科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技能培养除了传授知识,教育还着重培养个体的各种技能。

技能包括专业技能、生活技能等,可以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提高个体的竞争力。

3. 价值观塑造教育还承担着塑造个体价值观的任务。

通过道德教育、伦理教育等,教育可以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1. 促进社会发展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只有拥有一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队伍,社会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 塑造个体品格教育还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个体成为有担当、有良知的社会成员。

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可以帮助个体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目标。

四、结论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个体全面发展的引导和培养,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发展、塑造个体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引领个体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本质的理解与认识

教育本质的理解与认识

教育本质的理解与认识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和认识教育的本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刻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1. 传承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本质是传承文明。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和传承前人的知识、智慧和价值观念,使得文明传承不断,社会得以稳定发展。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使他们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更具方向和目标。

2. 培养人才另一个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需求。

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力,使得他们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 促进社会进步教育的本质还在于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进步。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推动社会朝着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前进。

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教育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其次,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通过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取知识和技能,避免因为出身或地域等原因而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教育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作出贡献。

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教育的本质?要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教育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多角度思考:从解决问题的多个角度来思考教育的本质,从文明传承、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等方面来理解教育的深刻意义。

•实践检验:通过实践和经验检验教育的本质,不断总结和完善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有效果。

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和主张

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和主张

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和主张一、引言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其在塑造个体、社会及国家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和主张,是教育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议题。

本文将通过对教育的本质进行解析,提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教育的主张和建议。

二、教育的本质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通过特定的方式和手段,将知识、技能、道德与价值观念等传授给后代或其他人群的活动。

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

2.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创造力、批判思维、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发展。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3. 教育的特征教育是一种系统性、有目的性的社会活动,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和个体发展性。

教育的主要特征包括个性化、社会化、普遍性和差异性。

三、对教育的主张1. 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综合素质。

2. 倡导多元发展教育应该重视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自身潜力。

教育的主张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艺术等多种发展。

3. 强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关键。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道德教育不应该被忽视,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4. 创新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推动教育改革,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跨学科整合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结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对教育的主张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

推动教育走向更为健康、多元化的方向,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发展的关键所在。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体现教育的本质,为个体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词汇,无论你是幼儿园小朋友,还是高校研究生,每一个人都曾经被教育过,同时也在不断地被教育着。

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是我们不断思考和探寻的重要话题。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并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引导学生走向人生成功的道路。

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的健全和成熟,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方面。

在学生老师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人类不仅仅学会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教育的目的则是促进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进步。

在技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了国家发展和稳定的核心资源之一。

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孩子们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人口素质提升的进程也得到加速。

而高水平的教育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那些在各个领域中进行创新和贡献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当然,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于知识的掌握和传递,而应该全面地发展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应该为人的精神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注入更多的能量。

而教育的核心,也在于培养未来社会领军人才的过程中,注重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整体性,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和独特性,将其发挥到最大。

在现今社会中,教育已经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和角色,对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

而教育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和新的需求,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无论是面对哪种形式的教育,重要的在于创造能够展现学生个性、体现教育价值的教育环境和体系,打开未来万物的可能,在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时代里,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方向,掌握更多的人生技能,更加积极地面向未来!所以,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可以用“全面发展”、“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的提高”、“提供良好的人类文明的培养环境”等来总结。

教育是人类不断进步、提高和变革的核心资源和关键机制,是涵盖人性、智性、团体意识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一个系统。

谈谈你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主张

谈谈你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主张

谈谈你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主张
介绍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将就教育的本质展开讨论,探究教育的真正意义以及对教育的一些主张进行分析和阐述。

教育本质的理解
个体成长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取知识、技能
和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化。

社会文明与进步
教育是传承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培养出一批
批有知识、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塑造
教育有助于个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人生观,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使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应对各种挑战。

我对教育的主张
注重个体多元发展
我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多元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还应
该重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全面促进个体的成长。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认为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持续学习的人才。

重视实践经验
在教育中,我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通过实践经验
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结语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理解和重视教育的本质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不断地探讨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主张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对教育的关注与思考。

教育的本质论述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论述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论述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教育的定义和理解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然而,总体来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当今社会,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系统化的教导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们获取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等,达到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使个体具备适应社会生活和发展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1. 培养人的能力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能力与素质。

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使他们在社会中具有竞争力和适应性。

2. 传承文化与智慧教育的本质也在于传承文化与智慧。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接触和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传承各种文化传统和智慧。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塑造个体的品格与道德教育的本质还在于塑造个体的品格与道德。

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通过教育,人们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规范,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勇气的公民。

4. 发展个体的才能与潜力最后,教育的本质还在于发展个体的才能与潜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擅长的领域,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特质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目的与作用除了讨论教育的本质,我们还需要思考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意识的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作用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品格、促进文化传承、培养创新精神等。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人们对于教育的定义和认识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传递。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并讨论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角度一:知识传授教育的一个重要本质是传授知识。

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学科知识,了解科学原理、历史事件、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这种知识传授不仅帮助个人了解世界和社会,还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度二:技能培养教育的另一个本质是培养人的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行业和职业对于特定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

教育机构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如计算机编程、机械维修、演讲表达等。

这种技能培养能够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角度三:价值观引领除了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本质还在于传递和引领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正确行为的追求和信仰,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教育机构通过课程设置、师生交流和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诚信、友爱、责任等。

这有助于形成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

角度四:个体发展教育的本质还包括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教育应该帮助个体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教育,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本质不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还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教育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基础。

通过教育,个人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养,追求个人梦想。

同时,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人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能力。

对于社会而言,教育则是实现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关于教育的本质,代表性的观点有:
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理由:教育是观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

2.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教育能生产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受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

3.双重属性说,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

4.复合现象说,认为教育本质具“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生产力性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功能。

5.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认为认识教育本质不应将其归属某一范畴,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论。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传统的学科学习到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本文将探讨教育的本质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的传递与掌握教育的本质在于知识的传递与掌握。

通过教育,老一辈的人们将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传递给年轻一代,以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人生中有所作为。

教育不仅涉及基础学科知识,还包括技能、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传递。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改善生活。

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本质还在于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提升他们在职业和生活中的竞争力。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课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人的创造力、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为个人提供了追求卓越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

三、社会责任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塑造教育的本质还在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塑造良好的价值观。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并尊重彼此的差异,培养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意识。

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教导学生如何成为有担当、有良知和有道德的公民。

这种培养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创造美好社会的推动力教育的本质还在于创造美好社会的推动力。

通过为学生提供坚实的教育基础,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将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他们的行动和决策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有能力和意愿改变世界的人,使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

结论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与掌握,还包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责任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塑造以及创造美好社会的推动力。

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完善教育体系,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陶行知《教育的本质》

陶行知《教育的本质》

陶行知《教育的本质》介绍陶行知,原名陶樵,字敬衡,号静安。

生于1875年11月27日,逝世于1946年7月12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书法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泰斗”和“教育家中的孔子”。

他以其深刻的教育理念和对儿童的热爱而著称于世。

其中,他的代表作《教育的本质》被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本文将围绕陶行知的教育观点展开讨论,探究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在《教育的本质》中,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以及艺术情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他反对枯燥的传授式教育和刻板的功利主义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方向。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主张以“活的教育”取代“死的教育”。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知识,而应该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让他们真正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教育的价值观在陶行知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怀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更应关注其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教育的方法陶行知提倡教育需要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

他主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他主张教育应该更注重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结语陶行知《教育的本质》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著作,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教育界,也对世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教育的本质,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过程,而这正是陶行知一生所倡导和追求的教育理念。

论教育的本质

论教育的本质

论教育的本质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

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第一条: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

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第二条: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

“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

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第三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

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

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

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基础性的活动,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对这个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存在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从认知、情感、社会技能到道德、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使其成为有责任心、有创造力、有文化修养的社会成员。

因此,教育的本质可以说是为了塑造人的个性,培养他们的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因为每个人的特点和潜能都是不同的。

因此,教育的本质也包含了适应个体差异性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评定,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这说明教育的本质还在于不断改进和创新。

教育的环境
教育的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提供资源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育的本质也在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鼓励创新、尊重个体差异性的教育环境。

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育的本质还在于承担社会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培养出更多有责任心、有创造力、有社会良知的公民,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

因此,教育的本质在于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适应差异性,创新方法,打造良好环境,承担社会责任。

只有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支持下一代的成长。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本质第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把“生长”这一生物学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实质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当时美国教育盛行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不顾儿童的感受。

教育即生长就是要求摒弃压制、阻碍儿童自由发展做法,使一切教育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但尊重儿童并非放任自流,任儿童率性发展,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既是个人亲身获得的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的过程,而不是学习前人和别人经验过程。

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和原有的经验结合达到对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从而增加经验的意义,增加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

也就是说,杜威把目的(即结果)和过程视为一件事,是与“潜能发展说”及“外铄论”不同的主张,有时把这点看作教育的当前的目的。

●这三个命题本质含义是相同的,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

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共同构成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现实意义●第一,解决三个教育重要问题,即教育与社会脱离、教育与儿童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

要求加强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校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变迁,而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理论在实践中指导实践并使自身受到检验和发展。

至今仍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他的教育本质论所反映的教育要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要培养一种新型的人,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要求将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结合起来,要求克服教学论中知识与行为、知识与道德、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等方面的对立,对当今教育改革也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三,他的教育本质论体现其改良主义唯心史观,他对教育期望值过高,企图通过教育、通过改变每个人的心智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这有一定局限性。

教育的本质500字

教育的本质500字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持续性的过程,它旨在引导个体获得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以下将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来详细论述。

知识传授
教育的本质之一是知识传授。

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渠道传授各种科学
知识、文化知识、技术知识等。

在现代社会,知识是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个体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

能力培养
除了知识传授,教育的本质还包括能力培养。

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活
动培养个体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在个人生活中取得成功,还可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人格塑造
教育的本质还包括人格塑造。

教育需要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
价值观,培养个体的责任感、道德感和社会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个体才能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扎实基础的人。

社会责任
最后,教育的本质也包括社会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的事务,更是社会的事务。

教育应该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让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实现共同繁荣。

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

只有综合发展这些方面,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持久的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塑造人格的使命。

然而,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引发广泛争论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并提出个人的观点。

教育的本质一:知识传递和传承教育最基本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和传承。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承给后代。

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目标。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育的本质二: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知识传递,教育的本质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道德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各个层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所在。

教育的本质三:激发潜能和培养能力教育的本质还包括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能力。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和环境来激发和培养。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四:价值观的传递教育的本质还包括价值观的传递。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引领。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传递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文化传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教育的本质五:社会变革和进步教育的本质还体现在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推动上。

教育不仅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艺术家、领导者等各个领域的人才,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最好的版本。

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以建设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总结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包括知识传递与传承、人的全面发展、激发潜能和培养能力、价值观的传递以及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推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孩子们全面成长的关键。

然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不同的人看来,教育可能有不同的内涵。

本文将从培养人的素质、激发个人潜能、社会和谐方面来探讨教育的本质。

培养人的素质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于培养人的素质。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并发展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

教育机构和教师们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积累和拓展,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文化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激发个人潜能教育的本质还在于激发个人的潜能。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天赋和潜能,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育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兴趣培养活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为他们提供适应性强的发展途径。

激发个人潜能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还能够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和谐教育的本质还在于培养社会和谐。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是传递和传承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育可以有效塑造社会文明和谐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能够培育社会文明的基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即是培养人的素质、激发个人潜能和促进社会和谐。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旨在通过知识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发掘潜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让教育更好地发挥其本质作用,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杜威是20世纪上半期儿童中心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的本质。

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三个重要论点。

(一)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

它有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

一是指因为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就其生理方面来看,儿童“有机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

二是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三是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人和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去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

(二)教育即生活。

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儿童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

应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三)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

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

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取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育的本质课程与教学论王碧梅S100030356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研究教育的本质,首先要确定本质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

中外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对教育的本质做过表述。

尽管他们各自的表述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要求,但都集中在一个基本点上,那就是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看作是感化、引导启发人的活动,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本质是对现象而言的,本质所回答的问题,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是一事物内部所含着的特殊的矛盾。

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那么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一个什么问题?它的含义是什么?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本质是事物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规定性。

人们对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教育观,并从总体上决定着他对教育的外延、内涵与教育的现象和本质问题的认识,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问题。

一个人的教育观无疑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支配人的教育行为的直接因素。

在过去的17年中(1978-1994),教育的本质研究颇受关注,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相继产生,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理论的繁荣,使沉闷多年的教育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最初是1951年期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间题》一文发后在苏联开展的。

争论的焦点是教育的待点是什么、属于什么范围。

争论的最后发表一篇总结,“总结”批判了认为教育同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观点,认为教育应属上层建筑。

由此,教育上是层建筑的观点,便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流行起来。

我国开展对教育本质的争论,是在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

1978年10月,在开封举行的由开封师院、华中师院、武汉师院、湖南师院和甘肃师大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材初稿讨论会上,提出了如何认识教育本质问题。

于光远在1978年第3 期《学术研究》发表《重视培养人才活动》一文,对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

由此,在我国围绕教育本质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教育本质问题争论中的主要观点(一)“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之说”80年代初期,争论主要是围绕着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或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等问题展开的。

“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主要围绕下面四个问题展开:(1)教育是否是社会意识形态?(2)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是直接的吗?(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阶级性、历史性?(4)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持“上层建筑说”的认为,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

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看,都由政治和经济决定,又积极地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一个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该事物的性质,所以教育是上层建筑。

早在1930年,杨贤江在其《新教育大纲》一书中认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它“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的,只要是现实的经济关系变了,它是必然也跟着变的”。

持“生产力说”的认为,教育是生产部门,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一般地也间接参加物质生产劳动; 教育是劳动力的生产过程,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在教育内容中有许多是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东西。

生产力说一方面指出,科学作为观念形态的生产力,只有借助教育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要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物化”在技术和生产资料上,“智化”在劳动力的主体中。

而物化和智化的过程离开教育都不可能发生。

另一方面,依据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培养人的教育工作者,虽然没有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但教育者的劳动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应该肯定它是生产劳动。

由于肯定了教育是生产劳动,从而也肯定了教育是生产力。

持“教育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说的认为,教育是一种复合的社会现象,具有多质性特点,已不仅与生产关系有直接的联系。

也与生产力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不能说教育就是属上层建筑或就是属于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双质。

总的说来,这段时期的争论基本上是围绕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各据一理、各持一端。

“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除观点径庭外,所采用的论证方式大体是雷同的。

他们都注意从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寻根求据,注意马、恩著作的诠释注意追溯历史的发展历程,或说明教育始终具有生产性,或力陈教育始终具有具有阶级性;甚至连指责、批驳对方的方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双重属性说”(“统一说”)与“多重属性说”“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各自蕴含着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以及两者争论的僵持不下,诱发了“双重属性说”(“统一说”)与“多重属性说”。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是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关系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所以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

“双重属性说”具有把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割裂开来的嫌疑。

于是,有论者在教育的生产性与阶级性上做文章,提出了“统一说”。

认为教育的生产性与教育的阶级性的统一,才是教育的本质。

“多重属性说”批驳说,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是有它的专门特点的,它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所以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有联系的,因此,不能把教育分成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两截,这种区分不能反映教育的本质。

教育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它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

“多重属性说”实际上是一种多元论,奉行的是折中平衡主义,其要害是不分主从,而事物的本质规定,就是要考察内在的主从关系。

“双重属性说”与“多重属性说”,都试图从本质的“一”找出“多”。

只不过“统一说”是在“正”与“反”中求“合”,但就其所作分析而言,也并非是“一”。

他们所找到的教育本质,与“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同出一辙,研究思路似乎并没有超出他们反对的“上层建筑说”与“生产力说”。

(三)“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8 0 年代中期以后,除了继续围绕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进行讨论外,又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力图从“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中对教育的本质做出另一种解释。

“社会实践活动说”一开始是作为“上层建筑说”中“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悖论出现的。

持这种观点的认为,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唯物主义的观念是第二性的,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它认为,教育的基本职能有两种: 一是重现“历史人”,二是促进人的“社会化”。

这两种基本功能归结起来都是属于“人的生产”过程,所以,“教育就是人的目身的生产实践”。

有的提出,教育是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实践,认为教育活动与物质生产具有相同的内容、结构和方式,以及相似的条件,只不过是表现形式特殊一点罢了。

特殊点就在于对象是人,而产品是人格化的智能。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社会离不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离不开教育。

教育赋与人类社会生产能力。

还的有提出,教育是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社会实践等的观点。

“特殊范畴说”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说”是对教育职能的外在表现的概括,而不是对教育的内在矛盾特征的揭示。

这种说法虽也反映了教育的某些属性,却不可能成为贯穿人类自古以来一切教育现象的本质,不可能成为使教育区别与一切其他社会想象的根本依据。

“特殊范畴说”对“社会实践活动说”的否定,对抓教育内在矛盾结构、寻找教育特殊性的孜孜乞求,使其得出教育是特殊的社会想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的结论。

(四)“生产实践说”(“物质生产说”)与“精神生产说”“生产实践说”与“精神生产说”是从“社会实践说”中分离出来的,虽然他们之间有着诸多的分歧,但也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在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前提下讨论的问题。

两者在1982至1983年展开第一轮驳辨。

“精神生产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生产,是把人类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道德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

这种传递的过程,就是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进行的“加工”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接受精神产品以提高和武装自己的过程。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教育不直接参加生产过程,不能成为物质生产。

“生产实践说”批驳道:这种认识与一般的实践概念是相悖的,是错误的。

实践首先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的实践作为物质的力量,作用于客观世界,导致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积累,教育主体和客体具有物质交换的性质,主体可以使客体产生脑物质形态的改变。

正是因为教育是物质性活动,它才归于实践。

“生产实践说”明确地表述道:教育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它同“物的生产”及其实现方式“三大实践”一道,共同构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精神生产说”对此说的论点和论据都提出了批评。

指出“生产实践说”曲解了恩格斯有关“种的繁衍”的论述,忽视了学生的精神实体。

人担负一定的社会职责,并不是决定于人的生物属性,而是取决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水平。

“生产实践说”初受来自“精神生产说”的批评,还受到其他论者的批驳。

如认为该说论者逻辑不严密,违背了下定义必须用全同概念的逻辑规则;是生物化、抽象化、机械化、孤立化、万能化地看待教育现象。

因而是不科学的。

“生产实践说”所提出的理论观点缺乏论据,难以成立;对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话缺乏分析,随意断章取义,甚至某些地方曲解了马克思的原意。

“生产实践说”后来有多种表述,如教育是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社会实践。

“精神生产说”也有“教育是精神的社会人的生产”的修正表述。

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消除了先前存在于两说之间的森严壁垒,各自舍弃了一些东西,以和解的姿态向兼容的方向迈进。

(五)“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社会化说”大概是源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个观点的。

它指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教育都承担着培养人的社会职能。

从这一点来说,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养人,它是培养人的社会过程,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