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合集下载

梁的最大最小配筋率

梁的最大最小配筋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序号
抗震等级
梁中位置
支座
跨中
1
一级
0.4和80ft/fy中的大者
0.3和6545ft/fy中的大者
2
二级
0.3和6545ft/fy中的大者
0.25和5545ft/fy中的大者
3
三、四级
0.25和5545ft/fy中的大者
0.2和4545ft/fy中的大者
框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
HRB335
HRB400\RRB400
1
C15
2.105
2
C20
2.807
1.760
1.380
3
C25
3.479
2.182
1.711
4
C30
4.181
2.622
2.056
5
C35
4.882
3.062
2.401
6
C40
5.584
3.502
2.746
7
C45
6.198
3.887
3.048
8
C50
6.753
配筋率
一、不考虑地震的纵向受力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序号
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率(%)
1
受压构件
全部纵向钢筋
0.6
2
一侧纵向钢筋
0.2
3
受弯、偏拉、轴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
0.2和45ft/fy中的大者
不考虑地震受弯、偏拉、轴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序号
砼等级
HPB235(Q235)
HRB335
0.312

为什么受压构件要有最小配筋率

为什么受压构件要有最小配筋率
5、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 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6、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 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规范只规定了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所以构造钢筋不要满足最小配筋率,只需满 足构造要求。
此即第I阶段末,以I以表示。Ia可作为受弯构件抗裂度的计算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此时
钢筋相应的拉应力较低,只有20N/mm左右。
(2)第Ⅱ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
当弯矩再增加时,梁将在抗拉能力最薄弱的截面处首先出现第一条裂缝,一旦开裂,
梁即由第I阶段转化为第Ⅱ阶段工作。
在裂缝截面处,由于混凝土开裂,受拉区的拉力主要由钢筋承受,使得钢筋应力较开
为什么受压构件也要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
配筋?
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 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
受压构件设计时, 《规范》规定最小配 筋率和最大配筋率的 意义是什么?
《规范》规定受压构件最小配 筋率的目的是改善其脆性特征, 避免混凝土突然压溃,能够承 受收缩和温度引起的拉应力, 并使受压构件具有必要的刚度 和抗偶然偏心作用的能力。考 虑到材料对混凝土破坏行为的 影响,《规范》规定受压构件 最大配筋率的目的为了防止混 凝土徐变引起应力重分布产生 拉应力和防止施工时钢筋过于 拥挤
7
谢谢观赏~
8
(1)界限破坏时相对受压区高度 裂前突然增大很多,随着弯矩M的增加,受拉钢筋的拉应力迅速增加,梁的挠度、裂缝
由于纵向受力钢筋过多,故当受压区边缘纤维应变到达混凝土受弯时的极宽限度压也随之增大,截面中和轴上移,截面受压区高度减小,受压区混凝土塑性性质将表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0 引言配筋率是'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最核心的概念, 配筋率与其它参数紧密关联, 为了加强学习效果, 这个笔记简要总结了配筋率的定义与计算逻辑.1 截面配筋率截面配筋率是指所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与规定的混凝土截面面积的比值(化为百分数表达)。

这个定义其实有些模糊不清, 直接使用计算参数定义更清晰一些, 即配筋率是纵向受拉钢筋总截面面积As与正截面的有效面积b×h0的比值. 其中b是截面宽度, h0是截面的有效高度, 用ρ表示。

2 最小配筋率他条件均相同(包括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级与截面尺寸)而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同的梁将发生不同的破坏形态,破坏形态不同的梁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也不同,通常是超筋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最大,适筋梁次之,少筋梁最小,但超筋梁与少筋梁的破坏均属于脆性破坏类型,不允许采用,而适筋梁具有较好的延性,提倡使用。

当配筋率减少,混凝土的开裂弯矩等于受拉区钢筋屈服时的弯矩时,裂缝一旦出现,钢筋应力立即达到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是少筋梁与适筋梁的界限。

当梁的配筋率由逐渐减小,梁的工作特性也从钢筋混凝土结构逐渐向素混凝土结构过渡,所以,可按采用最小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梁在破坏时,正截面承载力等于同样截面尺寸、同样材料的素混凝土梁正截面开裂弯矩标准值的原则确定。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规范要求最小配筋率不得小于0.2%, 如下表所示。

最小配筋率取0.2%和按钢筋抗拉强度及抗压强度计算的最大值, 为防止出现少筋梁状况, 计算的截面配筋率必须大于最小配筋率.3 最大配筋率当配筋率增大到使钢筋屈服弯矩约等于梁破坏时的弯矩时,受拉钢筋屈服与压区混凝土压碎几乎同时发生,这种破坏称为平衡破坏或界限破坏,相应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

4 少筋梁、适筋梁和超筋梁实际配筋率小于最小配筋率的梁称为少筋梁;大于最小配筋率且小于最大配筋率的梁称为适筋梁;大于最大配筋率的梁称为超筋梁。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一、梁的纵筋配筋率1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高规》6.3.3.1: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5%时,受压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一半。

2、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 ).《高规》6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O.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2 ).《高规》10.2.7.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o3、梁跨中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 ).《高规》6.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O.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才亢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2 ).《高规》1027.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o二、上下铁比值1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值1 ).《混规》9.2.6.1: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5,IO为梁的计算跨度。

2 ).《高规》63.2.3: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02、梁通长筋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值《高规》633.2: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β三、钢筋直径1梁箍筋最小直径1) .《抗规》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β2) .《高规》10.2.7.2:转换梁,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Iomm、间距不应大于IOOmm0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t/fyv;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ft∕fyv、1.2ft∕fyv和1.Ift/fyv。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参数有: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研制系数、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容许应力、起承载力等级、荷载计算值等。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确定,研制系数一般为1.1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相关规范确定,混凝土容许应力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材料参数计算得出,起承载力等级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确定,荷载计算值根据结构设计计算得出。

基于上述参数,可以根据规范提供的公式计算出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

下面是常用的配筋计算公式:1.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As,min = 0.0015 * b * h其中,As,min为最小配筋面积(单位为mm^2);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

2.最大配筋率计算公式最大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As,max = 0.04 * b * h其中,As,max为最大配筋面积(单位为mm^2);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配筋率。

一般来说,最小配筋率是不能少于最大配筋率的。

3.等效矩形计算公式be = (0.62 * b) + (0.15 * d)he = (0.62 * h) + (0.15 * d)其中,be为等效矩形宽度(单位为mm);he为等效矩形高度(单位为mm);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d为深度离底板底面的距离(单位为mm)。

4.配筋量计算公式配筋量的计算公式为:A's = My / (0.87 * fy * he)其中,A's为受拉筋面积(单位为mm^2);My为作用于底板的弯矩(单位为N·mm);fy为受拉钢筋的屈服强度(单位为N/mm^2);he为等效矩形高度(单位为mm)。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出的配筋面积,可以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钢筋规格进行配筋布置,同时还需满足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的要求。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试题学习)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试题学习)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能无限增大,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超筋破坏。

所以教材上是控制ξb(常用材料在0.5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ξb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砼等级钢筋等级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

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常用材料和截面,梁的配筋率(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2.0%,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2.0%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

还需要满足,砼规11.3.1可知框架梁配筋率宜满足1.≤2.5%2.ρ≤α1ζbfc/fy ρ=(As'-As)/bhoξb=0.35(二、三级框架)=0.25(一级框架)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______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是2.5%吗?抗震规范中,强规6.3.3条: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高规中6.3.2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文中”且计入受压钢筋的。

“,这里关键一个“且”字,故“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

为什么要限制受压构件的最大最小配筋率

为什么要限制受压构件的最大最小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最大及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规定,受压构件全部纵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6%,一侧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全部纵筋的配筋率不宜超过5%。

∙最小配筋率(参考ACI 318M-05)
柱的设计方法是将混凝土和钢筋各自承担的荷载相叠加,因此有必要限定最小配筋量,保证只有钢筋混凝土柱采用这种设计方法。

,钢筋可以抵抗弯矩——不论计算显示是否存在弯矩,并减小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收缩和徐变。

试验表明,在收缩和徐变作用下,混凝土将荷载转移给钢筋,导致钢筋应力增长,配筋率越小,应力增长幅度越大。

如果配筋率较低,在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筋中的应力增长会超出其屈服强度。

因此为防止构件内的钢筋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发生屈服,有必要限制受压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最大配筋率(参考三校合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从经济、施工(钢筋的布置和混凝土浇注)及受力性能等方面考虑,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超过5%,因为配筋率过大容易产生粘结裂缝,特别是突然卸载时混凝土易被拉裂。

长期荷载作用下的轴心受压构件,突然卸载后,构件回弹。

由于混凝土的徐变变形大部分不可恢复,故当荷载为零时,会使柱内钢筋受压而混凝土受拉。

若配筋率过大,可能使混凝土拉裂,若钢筋和混凝土间粘结良好,甚至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纵向裂缝,这中裂缝时很危险的。

因此,有必要限制最大配筋率。

注:本见解由新浪微博张亚旭提供,特作此声明。

配筋计算公式1

配筋计算公式1

配筋计算公式1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构件中纵向受⼒(拉或压)钢筋的⾯积与构件的有效⾯积之⽐(轴⼼受压构件为全截⾯的⾯积)。

柱⼦为轴⼼受压构件!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积;b为矩形截⾯的宽度;h(0)为截⾯的有效⾼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个参数。

最⼩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配筋率ρ(min)。

最⼩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的极限抗弯承载⼒M (u)与使混凝⼟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最⼩配筋率取0.2%和0.45f(t)/f(y)⼆者中的较⼤值!最⼤配筋率ρ(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最⼤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配筋率时塑性变⼩,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特征的⼀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配筋率是防⽌构件发⽣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的截⾯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的有效⾯积的⽐值,称之为配筋率。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的有效⾼度与宽度的积的⽐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少筋截⾯。

钢筋⾯积/构件截⾯⾯积(全⾯积or全⾯积-受压翼缘⾯积)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积除以梁的有效截⾯,有效截⾯是钢筋合⼒点到砼上⾯的距离。

合⼒点:是梁宽乘有效⾼度,有效⾼度指梁下部筋为⼀排筋时⽤⾼减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60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筋)的截⾯积,除以整个柱的截⾯积所得到的⽐率。

2、屋⾯框架梁(WKL)“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积,除以梁的有效截⾯积所得到的⽐率。

新规配筋率汇总

新规配筋率汇总

配筋率汇总非抗震梁、板纵筋(%):《混规》8.5.1最小配筋率: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0.215;板C30HPB300为0.238。

(《混凝土》8.5.1)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ρmin,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采用400MPa、500MPa钢筋时,ρmin采用0.15和45f t/f y较大值;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0.15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2.62;ρmax=ξb*α1*f c/f y=0.550*1.0*14.3/300=0.0262=2.62%抗震梁、板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3.6)11.3.6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注:1,表中C30,小括号内数值:HRB335,中扩号: HRB400,大扩号: HRB500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下部纵筋不宜过少);A S 底/A S 顶≥0.5(0.3)最大配筋率:2.5%,《混凝土》11.3.7《抗规》6.3.4-1梁内受扭纵筋(%):最小配筋率:85f t /f y ,C30HRB335为0.404。

(《混凝土》9.2.5)梁内箍筋(%):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300分别为0.127和0.148。

(《混凝土》9.2.9,9.2.10)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11.3.9)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非抗震柱纵筋(%):最小配筋率:一侧0.2;全部0.6。

《混凝土》8.5.1(注意同梁)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9.3.1抗震柱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4.12)(《抗规》6.3.7)注:2,采用335MPa、400MPa时可增加0.1和0.05,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3,IV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0.1;()最大配筋率:5%,《混凝土》11.4.13 、《抗规》6.3.8-3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不宜大于1.2%柱内箍筋(%):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混凝土》11.4.17)C35 : 16.7 N/mm2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300箍筋算得(ρV≥λv fc/fyv)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混凝土》11.4.17: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注意条文说明第388页)剪力墙(%):非抗震:0.2 (《混凝土》9.4.4、5)抗震:一、二、三级0.25;四级0.2;框-剪0.25;部分框支0.3 (《混凝土》11.7.14《抗规》6.4.3、6.5.2)梁中配筋要求:纵筋:《混凝土》9.2.1(注意4.2.7条文)、6、13;11.3.6、7;《抗震》6.3.3、4箍筋:《混凝土》9.2.9、11;11.3.6、8、9;《抗震》6.3.4-3柱中配筋要求:纵筋:《混凝土》9.3.1;11.4.12、13;《抗震》6.3.7、8柱中箍筋:《混凝土》9.3.2;11.4.12、14、15、17、18;《抗震》6.3.7、9、1011.4.12-2《抗规》6.3.7-2轴压比:《混凝土》11.4.16 《抗规》6.3.6墙中配筋要求:水平、竖向分布筋:《混凝土》9.4.2、4、5、6;11.7.14、15、18、19《抗震》6.4.3、4、5、6、9;框架抗震墙6.5.1、2墙轴压比:《抗规》6.4.5 《混规》11.7.17轴压比限值:《混规》11.7.16 《抗规》6.4.2(新修订全高)分项系数1.2柱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混凝土》6.6.3):梁配箍率的计算(《混凝土》9.2.9):板配筋率的计算墙配筋率的计算(《混凝土》9.4.4):配箍率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新规范梁板柱配筋要求汇总

新规范梁板柱配筋要求汇总

新规范梁板柱配筋要求汇总梁板柱配筋是建筑结构中关键的一环,配筋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此,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梁板柱配筋的设计与施工。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新规范要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配筋规范。

一、梁板配筋要求:1.梁的最小配筋率:新规范中规定了梁的最小配筋率,该值是指梁截面钢筋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的比值。

梁的最小配筋率要根据结构的类型和使用条件来确定,通常在1%~3%之间。

2.梁的最大配筋率:新规范中也规定了梁的最大配筋率,该值是指梁截面钢筋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的最大比值。

梁的最大配筋率要根据构件尺寸和受力要求来确定,一般不超过5%。

3.钢筋的最小间距:梁截面的受力性能与钢筋的间距密切相关。

新规范规定了梁中钢筋的最小间距,以确保钢筋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传递到混凝土中。

最小间距根据钢筋直径和梁的尺寸来确定。

4.钢筋的最大间距:为了充分利用钢筋的作用,梁截面中的钢筋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布。

新规范规定了梁中钢筋的最大间距,以避免出现钢筋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的情况。

最大间距要根据受力要求和混凝土质量等因素来确定。

二、柱配筋要求:1.柱截面尺寸:新规范规定了柱截面的尺寸范围,以确保柱的受力性能和稳定性。

柱截面的尺寸要根据受力要求和建筑结构的使用条件来确定,一般要求柱的宽度和高度比不得超过1:52.柱的配筋率:柱的配筋率是指钢筋的面积与柱截面混凝土面积的比值。

新规范中规定了柱的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要根据柱的受力要求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来确定,通常在0.8%~1.5%之间。

最大配筋率要根据结构形式和受力条件来确定,一般不超过4%。

3.钢筋的直径和间距:新规范中规定了柱中钢筋的直径和间距范围。

钢筋的直径要根据受力要求和柱截面尺寸来确定。

柱截面中钢筋的最小间距要保证钢筋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传递到混凝土中,而最大间距要避免钢筋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

综上所述,新规范对于梁板柱配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h0)表示。

框架梁配筋率超过多少是超筋了再举个例子,某框架梁,三跨,300x800,梁底受拉钢筋6根圆25,梁上侧靠近柱子的部分8根圆25,是否超筋了,如何调整如果不考虑抗震要求的话,所谓框架梁超筋和梁的配筋率没有直接联系。

你给的是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与超筋无关。

所谓梁超筋,是指不论如何加大配筋量,都不能够提高粱的承载力,因为梁受压区的混凝土已经压碎了。

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

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

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在我们聊聊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之前,先来点轻松的,想想我们生活中那些“高筋低筋”的事儿。

就像咱们挑面粉,做包子的时候,咱们会考虑面粉的筋力,有的面粉筋力强,做出的包子蓬松可口,有的面粉筋力弱,可能做出来的包子就会塌掉,嘿,听着是不是就觉得有点意思?其实在建筑界,这“筋”的作用也是杠杠的,跟我们吃的东西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最大配筋率就像那种打了鸡血的面粉,劲儿十足,能承受很多压力,真是个力大无比的小家伙。

这个数值代表着我们在建筑结构中,能够放入钢筋的最大比例。

钢筋越多,承载力就越强,建筑也就越安全。

想象一下,咱们的房子就像一个小巨人,肌肉结实,随便一风一雨都不怕,坚如磐石。

不过,太多的钢筋也不是好事儿,像是包子里的馅儿,过多了反而不好吃。

钢筋多了,混凝土的空间就挤压得很,影响它的功能,最后可能适得其反。

建筑可不是简单的叠积木,得考虑这些细节。

说到最小配筋率,那就是钢筋的“小兄弟”了,别看他个头小,责任却不小,尤其是在建筑结构中。

它保证了混凝土的裂缝不至于扩大,像是给建筑加了一层保护膜。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小配筋,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不均,混凝土就可能裂开,危机四伏。

最小配筋率就像是包子里的水,太少了,包子就硬得像石头,吃起来简直让人想哭。

最小配筋率确保了建筑在一定的使用情况下,不至于轻易地“出事”,安全感满满。

再说这两者的比例,最大和最小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平衡,太极哲学都能用上。

像做菜,一把盐太多太少都不行,得刚刚好,才能调出那绝妙的味道。

建筑也同样,配筋率的选择不仅仅是个数字,更是一门艺术。

每个设计师都是个艺术家,得把握好这根弦,才能做出安全又美观的建筑。

在实际应用中,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的选择还得参考很多因素,比如材料的性质、施工的方法、甚至是环境的影响。

就好比你做包子的时候,天气热了,面粉发得快,你就得调整水的量,防止包子变得太软。

建筑设计师也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
钢筋最小配筋率是指在构造钢筋中的钢筋截面积与构件截面积之比。

最小配筋率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钢筋在结构中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防止结构在受力时发生破坏。

根据国内的相关规范与标准,常见构造钢筋最小配筋率如下:
1. 梁:梁的最小配筋率为0.0025,即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构件截面积的0.25%。

2. 柱:柱的最小配筋率为0.01,即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构件截面积的1%。

3. 框架:框架结构的最小配筋率为0.003,即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构件截面积的0.3%。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最小配筋率是根据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和荷载特点来确定的,并且会根据具体的设计情况和结构类型进行调整。

在实际工程中,还需要考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以避免过度配筋导致施工困难和不经济。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施工性来确定合适的钢筋配筋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指用钢筋的截面积除以梁或柱的截面积再乘以100%。

钢筋的截面积可以查钢筋手册。

4根螺纹18 :10.18平方厘米,6根螺纹20:18.85平方厘米,配筋率:(10.18+18.85)/40*80 =0.009,配筋率0.9%。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第8.2.3条解释: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

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3.1条: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柱的最大配筋率为5%。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6.3.3条: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规范、规程及有关构造手册中均以做出明确规定,但合理配筋率要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历练、扎实的结构知识、丰富的经验、构件的受力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整体性思维等来确定。

1.混凝土构件配筋首先满足受力、裂缝、变形要求;2.受弯构件如板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25-0.5%之间,钢筋直径在Φ8-Φ12之间,钢筋间距在100-200mm之间,配筋率较小时对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不利,配筋率较大不经济。

混凝土板厚在构造手册中有规定,板配筋优化的空间很大,根据跨度、荷载布置情况,应多做比较,才能找到平衡点。

3.梁构件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1.2%之间,梁配筋主要取决于梁高合理性及荷载大小,若依据建筑空间需要做宽扁梁,计算配筋会偏大。

但造价不要由结构专业去主导,应结合其他专业综合分析考虑。

4.柱、剪力墙属受压或偏心受压构件,其配筋一般有构造控制,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适当提高配筋率,钢筋间距最好控制在200mm以下,能更好约束混凝土、控制裂缝。

注意:受力柱钢筋直径在16-25之间,市场供应充足,施工便于用直螺纹连接。

直螺纹连接与焊接造价相差不多,施工简单,节约钢筋。

5.构造需要截面较大构件,如地下室外墙,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以上,钢筋间距150mm以下,严格控制裂缝,满足防水需要。

6.基础等以冲切、抗剪控制的混凝土构件,满足受力及最小配筋率即可。

7.建筑构造装饰性混凝土构件,配筋率在满足受力需求上,一般不控制最小配筋率,但做好拉结,确保安全。

8.柱的体积配箍率,从抗震角度,取值应保守些,应高于规范中的限值,对约束混凝土,提高抗倒塌能力有益处,也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

最大配筋率是提示你不要超筋,最小配筋率是构造要求,合理配筋率是控制截面设计的依据之一。

下面是框架梁的配筋率要求: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3.2-1规定的数值;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4.3-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配筋率”、“最小配筋率”和“界限配筋率”概念及公式

“配筋率”、“最小配筋率”和“界限配筋率”概念及公式

“配筋率”、“最小配筋率”和“界限配
筋率”概念及公式
配筋率是指钢筋和混凝土搭配使用时,混凝土中所加入钢筋的比例,也就是钢筋与混凝土的比例。

根据国家规定,钢筋的配筋率计算公式为:配筋率=钢筋重量/混凝土重量×100%。

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是指钢筋在混凝土中所占的最低比例。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荷载、混凝土结构的形式、结构的类型、结构的尺寸和钢筋的强度等因素决定的。

其计算公式为:最小配筋率=(fck/fy)×Asmin,其中fck为混凝土的设计强度,fy为钢筋的设计强度,Asmin为最小配筋面积。

界限配筋率是指混凝土钢筋的最大配筋率。

它是根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荷载、混凝土结构的形式、结构的类型、结构的尺寸和钢筋的强度等因素决定的。

其计算公式为:界限配筋率=(fck/fy)×Asmax,其中fck为混凝土的设计强度,fy为钢
筋的设计强度,Asmax为最大配筋面积。

配筋率、最小配筋率和界限配筋率都是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重要参数,它们能够指导工程师准确计算钢筋的数量和配筋面积,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可靠。

钢筋的配筋率应该在最小配筋率和界限配筋率之间,以保证混凝土构件的足够强度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
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
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能无限增大,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超筋破坏。

所以教材上是控制ξb(常用材料在0.5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ξb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砼等级钢筋等级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

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常用材料和截面,梁的配筋率(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2.0%,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2.0%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

还需要满足,砼规11.3.1可知框架梁配筋率宜满足
1.≤
2.5%
2.ρ≤α1ζbfc/fy ρ=(As'-As)/bho
ξb=0.35(二、三级框架)
=0.25(一级框架)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
______
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是2.5%吗?
抗震规范中,强规6.3.3条: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高规中6.3.2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文中”且计入受压钢筋的。

“,这里关键一个“且”字,故“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

而应加上“且”后面的话,才是充分必要条件。

在求x/h0时,应注意是计入受压钢筋的。

所以,在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问题上,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实际设计中和一些资料手册中,就有这个问题。

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错误。

二、抗震时用公式pmax=Sb*a1*fc/fy,(其中,sb一级为0.25,二、三级为0.35)也是不对的,因为没有考虑受压钢筋的作用。

而梁端有加密箍筋,6.3.3条第二款又保证了足够的受压筋,故不能忽约。

三、更不能套用非抗震时的最大配筋率。

______
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中,提起“配筋率”,行内人士想必都不陌生,这里我主要说的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在设计过程中,最初本人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并发现工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对此理解也有误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9.5.1注解第3条,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这句话我读了几十遍,照字面理解,我们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母应该取全截面面积,即b·h,但是我看校对人员帮我看图的时候,验算配筋率,用As/(b·h。

)。

有人说h和h。

的差距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不大,我看未必,单排配筋时h。

=h-35,差距还不算大,而双排或双排以上配筋时h。

=h-60,如此说来,我们还真的应该抠一下到底用h还是h。

这个问题纵说纷议,我查阅资料和规范得出如下看法: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明确指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是按有效高度计算,受压构件按全截面。

PKPM对受弯构件也是按有效高度计算的。

我同意这个说法的一部分,并且这样理解:对于大偏心或受弯构件在计算配筋时都不考虑受拉区一侧砼抗拉强度,仅考虑有效截面积,所以应该采用As/b*h。

来计算,在小偏心或轴压构件不存在砼抗拉情况,应按全截面来计算As/b*h来计算。

照此说来,9.5.1的注解3仿佛没有说清楚h和h。

的问题,对于受弯构件,从理论上说,计算最小配筋率也应该用h。

,这在规范组编制的《混凝土结构计算算例》中有提及,而且,美国ACI规范也是如此规定的。

这和计算最大配筋率等的概念一致,从受力图形上就可以明白,不再赘述。

设计和考试的时候,仍应按规范条文规定计算,也就是说,该用H的时候用H。

,据说没有改变过来,是因为修订规范时想改,但是担心整本规范安全度提得高了,钢筋用量偏大,部里不同意,于是就降了一些其他指标,但是把最小配筋率又提了点。

说了这么多,我怕把大家说糊涂了,就概括一下:实际工程中:1.当你计算梁的配筋率的时候,验算是否达到最小配筋率,请用b·h来做乘数,验算最大配筋率的时候,分子请用b·h。

,这样偏安全。

2.计算柱子配筋率时,全用b·h。

上面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引发的思考,下面我们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2页6.3.3中第1条: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对这句强规开始重视是有一次同事的图梁端配筋率已经大于2.5%了,被审图中心提出意见,说违反强规。

这里控制的是梁端受拉钢筋,而对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拉钢筋很多人也按2.5%来控制,这样正确吗?可能是这个2.5%给大家印象太深刻了吧,实际上在规范上对于梁中间段下部纵向受拉钢筋的控制仅限于ξ=x/h。

≤ξb,也就是受相对受压区高度限制的。

但是梁是有经济配筋率的,控制1%-1.5%比较合适吧。

举个例子,昨天给校对看了份图,有个250X600的梁,上面是2个18,下面是7个25,校对给写了个:超筋!违反强规!根据什么说我超筋呢?我计算:C30混凝土,HRB335级钢筋:由α1fcbx=fyAs-fy’As’算出X=(300X3436-300X509)/(14.3X250)=245.6mm,ξ=X/h。

=245.6/540=0.45<0.55,那么照此看来,我并没有超筋,只是梁配筋并不经济。

这是我最近对配筋率的一点个人理解,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指点,加以评论。

并且感谢丁页和荣立2位结构工程师的帮助。

______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0.4.5框架顶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s 应符合下列规定:
As ≤ 0.35*βc*fc*bb*ho/fy (10.4.5)
式中bb---梁腹板宽度;
h0---梁截面有效高度。

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角部的弯弧内半径,当钢筋直径d≤25mm 时,不宜小于6d ;当钢筋直径d>25mm 时,不宜小于8d 。

条文说明:
10.4.5试验表明,当梁上部和柱外侧钢筋配筋率过高时,将引起顶层端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斜压破坏,故应通过本条规定对相应的配筋率作出限制。

试验表明,当梁上部钢筋和柱外侧钢筋在顶层端节点外上角的弯弧半径过小时,弯弧下的混凝土可能发生局部受压破坏,故对钢筋的弯弧半径最小值做了相应规定。

根据式10.4.5 ,框架顶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筋的最大配筋率ρmax =As / bb / ho =0.35*βc*fc/fy ,当fy = 300 时,有:
C20:ρmax =1.12%
C25:ρmax =1.39%
C30:ρmax =1.67%
关于前面的那个excel表格中的方法应该是这么得到的,
公式的原形是混凝土规范式7.2.1-2,略去受压纵筋、预应力钢筋部分为:
α1×fc×b×x =fy×As(7.2.1-2)
等式均除以(fy×b×ho)
As/(b×ho)=α1×fc×b×x /(fy×b×ho)
将ρ=As/(b×ho)、ζ =x / ho 代入上式:
ρ=α1×fc×ζ / fy
非抗震设计,ζ 取ζb、抗震设计根据混凝土规范第11.3.1 条:
11.3.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其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7.2 节的规定计算,但在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右边应除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

在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
x≤0.25h0(11.3.1-1)
二、三级抗震等级
x≤0.35h0(11.3.1-2)
且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

即一级ζ 取0.25、二、三级ζ 取0.35。

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一~三级框架梁,在计算中,当没有地震作用参与组合的情况下,最大配筋率可以超过上述规定,但应满足ζ≤ζb、≤2.5%。

另外,一级框架梁混凝土不应低于C30。

最大配筋率应该由下列条件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