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案例24:港元保卫战评论综述
浅谈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认识
![浅谈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247833fb90d6c85ec3ac660.png)
浅谈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认识【摘要】1997年10月23日,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市场,使得香港的银行业同业拆借利率一度狂升,恒生指数和恒指期货下跌1000多点。
10月过后,索罗斯又两度攻击港元,利用汇市、股票和期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大肆投机。
香港政府通过提高短期利率的手法,击退国际炒家对港元的攻击,汇市趋于稳定,但股市跌幅惨重。
索罗斯屡次攻击的目标就是香港的金融体系基石——联系汇率制。
当港元资产需求减少,港元汇率减弱至兑换保证汇率时,香港金管局便会向发钞银行买入港元,基础货币随之收缩,利率上升,吸引资金流入以维持汇率稳定。
当港元资产需求增加,港元汇率转强,发钞银行向金管局买入港元,基础货币扩大,利率因而下调,从而遏制资金继续流入。
总之,港元与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但利率则可能出现调整。
国际炒家攻击港元的意图,简单来说,就是当港元受到冲击时市场利率上升,必然影响处于低沉期的香港经济,因此股市将应声下跌。
虽然国际炒家在汇市的投机活动可能有所损失,但在股市做空却能获得极大收益。
【关键词】香港金融保卫战;股市;期货;外汇;拆借;空头头寸;索罗斯事件经过1998年7月,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开始第四次大规模攻击港元,同样还是以香港联系汇率制作为攻击目标。
他们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利用日元疲软大肆散布人民币要贬值的谣言,动摇投资者对港元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大量沽出港元,同时在股市压低恒生指数,在期货市场积累大量恒指期货的空头头寸。
8月14日,香港政府决定入市干预,动用近千亿港元托升恒生指数,让炒家在抛空8月期指的行动中无利可图,更要使他们亏本,知难而退在此次连续10个交易日的干预行动中,政府在股市、期市、汇市同时介入,构成一个立体防卫网络。
8月29日下午4点整收市时,恒生指数、恒指期货和股市交易金额分别为7829点,7851点和790亿港元。
香港股市最终顶着了国际炒家的抛售压力。
案例分析香港金融保卫战中,国际炒家在汇市、股市和期市攻击香港金融市场。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ad4dd80c5f0e7cd184253672.png)
资料之一:韩秀云通俗经济评书(香港保卫战一共有6集)资料之二: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案例1998年8月5日至7日,国际货币炒家发动了继97年10月以来对港元的第四度大规模冲击。
短短三日抛出近460亿港元(60亿美元)沽盘,港元受到自建立联系汇率以来最大规模的狙击,来势比97年10月更凶更狠。
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沉着应战,不以挟息回击,而灵活使用外汇储备,抛出美元,大量买进港元,迫使国际货币炒家受损而退。
西方舆论:香港成了国际投机家的“自动提款机”金融大鳄:索罗斯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实施至今已有15年之久,它以1美元兑7.75港元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1997年10月23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首次受到国际金融炒家狙击。
他们大量直接抛售港币以兑换美元。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一度飚升到300%,恒生指数和期货市场指数下泻1000多点。
此一役,炒家们共抛售了400多亿港币,在证券市场获利数十亿港元。
尝到了甜头的投资者继续玩弄同样的手段。
1998年1月、5月,相同的一幕一次又一次在香港上映。
西方舆论戏称,香港成了国际投机者的“自动提款机”,他们一旦缺钱花了,只需在这个提款机上按几个钮。
尽管香港凭借充裕的外汇储备保住了联系汇率,但在高利率的影响之下,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利率居高不下,股市下跌了50%以上,楼市下跌了50%以上,经济元气大伤,至今未愈。
当年首季香港经济负增长2.8%。
进入夏季,国际炒家热炒“人民币贬值”的谣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香港乃沛公也。
人民币贬值势必沉重地打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这一信息更加刺激了香港的股市和汇市。
加之纽约股市回软,日跌幅一度达299点,并将继续下滑;日本新go-vern-ment回天无力;香港上市公司陆续宣布中期业绩,不利消息接踵而至,国泰公司50多年来首次亏损,太古、汇丰利润大幅下跌;香港市场上谣言四起,风声鹤唳,令投资者惶恐不安。
这些无疑成了国际金融炒家们进攻香港的信号。
欧美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联手大举进攻从98年8月5日起,数家欧美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同时向香港汇市、股市和恒指期货市场大举进攻,在香港疯狂抛售港元和恒指期货。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b6a1c94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b.png)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各种经济危机不断涌现。
其中,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香港金融保卫战堪称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对当时的全球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其根源在于东南亚国家在过去十多年中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
1997年初,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对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预期过高而导致资金大量流入东南亚国家,使得当地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得到疯狂炒作,随后由于美国央行加息,东南亚国家的外汇储备贬值,资本开始流出,导致东南亚国家经济环境迅速恶化,国际金融市场风暴开始爆发。
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首先是国际金融市场对东南亚国家投资的信心丧失,导致了大量投资的撤出,使得当地的股市、房地产市场、货币市场等全面崩溃,国际的信用危机随之形成。
另外,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的严重下滑,当地大量的企业破产,工作岗位流失,社会不稳定加剧,甚至出现了政治动荡,最终影响到了当地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香港金融保卫战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爆发,其原因在于香港地区正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漩涡当中。
香港被誉为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香港的货币连续大跌,在海外市场上的评价不断下降,香港政府开始出手,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维护香港地区的金融稳定。
香港政府推出了包括利率上调、股市再融资、国际出口贸易保险措施等多项针对金融、贸易、保险和证券等方面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等多项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成功地控制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维护了香港地区的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
三、对比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是当时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两起事件。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事件有着相似的性质,都是因为某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过于复杂和相互依赖的金融体系,而突然遭遇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而引发经济危机。
漫谈香港金融保卫战
![漫谈香港金融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f30bdf71ed630b1c58eeb538.png)
香港金融保卫战百科名片香港金融保卫战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1997年下半年,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由此引发了二战后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冲击最巨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6-7月间,索罗斯把矛头对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
目录编辑本段香港金融保卫战的经过兵临城下将至壕边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
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
这样,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市场一样获得投机暴利。
对冲基金在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冲击时,往往受制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传统作法———提高短期贷款利率。
而事实已经证明,在前3次冲击(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刚也因此被戏称为“任一招”。
利率的上升会提高投机的成本。
在这次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炒家没有进行即期拆借活动,而是预先屯集了大量的港元。
这些港元来自多方面,但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发行的一年至两年期的港元债券,总金额约为300亿美元,年利息为11%。
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将这些港元掉期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对冲基金。
这些港元成为对冲基金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低成本筹码,使投机者具备了在汇市进行套利的有利条件。
而对冲基金又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大量的远期美元以平衡风险。
据说索罗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总金额约400亿美元的买入合约,到期日为1999年2月。
声东击西兴风作浪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获暴利。
1998年.港元保卫战
![1998年.港元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1f192ea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0.png)
1998年:港元保卫战当时,要准确地判断局势已经很难,更何况手中掌握的还是香港市民的血汗钱,曾荫权当时彻夜难眠,堂堂男子汉几度静夜落泪,叶约德承受压力之大可以想见。
曾荫权:酣战之中多次夜半饮泣1998年8月5日至7日,国际货币炒家发动了继97年10月以来对港元的第四度大规模冲击。
短短三日抛出近460亿港元(60亿美元)沽盘,港元受到自建立联系汇率以来最大规模的狙击,来势比97年10月更凶更狠。
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沉着应战,不以挟息回击,而灵活使用外汇储备,抛出美元,大量买进港元,迫使国际货币炒家受损而退。
西方舆论:香港成了国际投机家的"自动提款机"金融大鳄:索罗斯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实施至今已有15年之久,它以1美元兑7.75港元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1997年10月23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首次受到国际金融炒家狙击。
他们大量直接抛售港币以兑换美元。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一度飚升到300%,恒生指数和期货市场指数下泻1000多点。
此一役,炒家们共抛售了400多亿港币,在证券市场获利数十亿港元。
尝到了甜头的投资者继续玩弄同样的手段。
1998年1月、5月,相同的一幕一次又一次在香港上映。
西方舆论戏称,香港成了国际投机者的"自动提款机",他们一旦缺钱花了,只需在这个提款机上按几个钮。
尽管香港凭借充裕的外汇储备保住了联系汇率,但在高利率的影响之下,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利率居高不下,股市下跌了50%以上,楼市下跌了50%以上,经济元气大伤,至今未愈。
当年首季香港经济负增长2.8%。
进入夏季,国际炒家热炒"人民币贬值"的谣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香港乃沛公也。
人民币贬值势必沉重地打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这一信息更加刺激了香港的股市和汇市。
加之纽约股市回软,日跌幅一度达299点,并将继续下滑;日本新政府回天无力;香港上市公司陆续宣布中期业绩,不利消息接踵而至,国泰公司50多年来首次亏损,太古、汇丰利润大幅下跌;香港市场上谣言四起,风声鹤唳,令投资者惶恐不安。
1998港币保卫战
![1998港币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e2c2045a804d2b160b4ec0f5.png)
散步不利消息
1998年8月初,投机者大肆宣扬人民币将贬 值; 炒家们扬言“港币即将与美元脱钩,贬值 40%”,“恒指将跌至4000点” 。
1998港币保卫战
1998年8月5日至7日,国际货币炒家发动了 继97年10月以来对港元的第四度大规模冲 击。 至8月13日,恒生指数跌到了6600点 附近的低位 。
“恒生指数”与“恒生指数期货”
香港恒生指数制定于1964年7月31日,简称 “恒指”。 1986年5月诞生“恒生指数期货”这一品种, 简称“期指”。
1998港币保卫战
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 汇、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1997年10月、 1998年1月、1998年6月)均获暴利。使得恒 指从16 800点跌至7月份8000余点,跌幅达 50%。
索罗斯的哲学思想
索罗斯的“彻底可错性”思想 。
索罗斯的 “反射理论”。 索罗斯的“不确定性”思想 。 索罗斯注重 “宏观投资”。
索罗斯攻击港币战略
大量卖出看跌期指,并筹集大量本币 大量卖出本币,推高利率,股市下跌。
散布不利消息,大量抛售本币。
抛售指数成份股,进一步推低股市。 从股市期指市场获利。
19981998港币保卫战港币保卫战香港金融管理局运用外汇储备如数吸纳而且将所吸纳的港元存入香港银行体系8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为维护港元携巨额外汇基金进入股期两市额外汇基金进入股期两市与国际炒家直接对抗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之
索罗斯及其 金融工具运用手法
索于匈牙利平民家庭。 1947年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 1952年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从事推销员及 投资银行职员的工作。 1956年移民美国,开始做外国证券生意。 1969年成立了量子基金会。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0728615d804d2b160b4ec006.png)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
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
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
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
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
外贸赤字持续上升。
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
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
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761cb4dece2f0066f5332221.png)
反对者:世纪大骗局之1998香港金融保卫战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也曾经爆发过多次金融危机,如日本经济危机、英国的英镑危机、墨西哥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其中东南亚经济危机涉及面广,后波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这里我们将简单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做个简单的回顾,然后重点分析人们津津乐道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与通常人们认为的香港金融管理当局取得了阻击索罗斯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全面胜利不同,我认为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是坠入了精心设计的骗局。
在日本陷入失落的十年长期衰退中,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产生了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以及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四小虎,这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也积累了比较多的问题,这些国家大都实行固定汇率制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快速发展大都积累了比较多的外债,经常账户长期巨额赤字,资本市场泡沫比较严重,具备被攻击的内在条件。
从外部因素来说,1994年为提高出口竞争力,人民币一次性贬值50%,显著提高了中国在亚洲的竞争力,对四小龙四小虎构成了比较大的压力,另一个更重要的外部因素,美国在90年代初推行的强势美元政策,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外流创造了条件。
以美国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早就对肥得流油的东南亚小龙小虎们馋蜒欲滴,视为盘中餐,早在1994年就曾进行过试探性攻击,后因感到时机不成熟而放弃。
1997年时机到来,自然不会放过,首先拿实力相对弱小的四小虎开刀,1997年2月索罗斯等大量沽空泰铢现货,同时买进远期泰铢合约,进行远期外汇掉期交易,泰铢贬值部分即是其盈利,泰国稍加抵抗就败下阵来,6月泰国财政部长在政治压力下辞职,惊慌失措的国内公司买入美元对冲其外汇风险敞口,外汇平准基金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损失惨重,国内居民信心危机没有缓解,已超出了银行的控制范围,1997年7月泰国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汇率开始自由浮动,在此后的6个月里,泰铢兑美元的比价由26降到55。
悲壮,惨烈,惊心的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悲壮,惨烈,惊心的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43d5c0c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0.png)
悲壮,惨烈,惊心的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X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金融风暴从泰铢贬值开始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零点的钟声响起,相信不同的人们激荡起的是不同的情感。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神州大地一片欢腾,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而英国王储查尔斯则在他的日记里这样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对于回归后香港的前景,有人怀疑,有人悲观,世界著名杂志《财富》甚至用了“香港之死”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封面标题,来预言香港的未来。
但是更多人送去的则是祝福,随着五星红旗一起升起的,是600万已经当家作主的香港同胞创造美好明天的信心与希望。
就在这个搅动起各种复杂情感的历史性时刻,一个有能力掀起世界经济血雨腥风的人物也把目光投向了香港,在他精心设计的一场金融风暴的作战地图上,他把香港选为他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东亚、东南亚地区掠夺财富的收官之地。
这个人就是索罗斯,一个在上世纪末震惊世界、让无数国家谈之色变的金融大鳄。
就在香港回归的的第二天,这位“金融大鳄”首先向泰国出手了。
1997年7月2日,一条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狂跌20%。
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把泰国经济一下子砸到了谷底。
很多富有的泰国人目瞪口呆地看着国际金融投机者从他们手里抢走了一切:家庭轿车被拖走、旅行计划被迫取消,一天前还在昂贵的私立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只能转到便宜的公立学校……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泰市大幅贬值犹如巨石击水,在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
7月11日,菲律宾央行在4次加息无效的情况下,宣布允许菲律宾比索在更大幅度内波动,一时间,比索大幅贬值。
紧接着,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
一夜之间,马来西亚排名前12位的富翁,仅在股票市场就损失了130亿美元。
8月14日,印尼中央银行宣布取消卢比汇率的波动幅度限制,卢比汇率就如同开闸之水,狂泄到历史最低点。
香港金融保卫战2篇
![香港金融保卫战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23921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8.png)
香港金融保卫战第一篇:香港金融保卫战近年来,香港金融市场面临了一场严峻的保卫战。
这场保卫战的背后是来自全球的金融动荡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香港自身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香港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金融市场,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于保持经济繁荣和吸引国际投资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波动,香港面临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全球贸易战的爆发对香港的出口和国际贸易造成了重大冲击。
其次,内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也对香港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最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恶化,如不断升级的示威活动,也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香港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加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首先,香港应该继续拓展自身的金融业务,特别是增加对内地市场的开放。
与内地金融市场的合作将有助于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其次,香港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这可以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和规定来实现。
此外,香港还应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加强对金融业务的监督和管理。
另外,香港还应积极应对人才流失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内地金融市场的崛起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金融从业人员选择离开香港前往内地或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为了留住人才,香港需要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机会,同时还要改善生活品质,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总体而言,香港金融保卫战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战役,但香港有着强大而稳定的金融基础。
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香港将能够战胜困难,保卫自己的金融市场,并持续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篇:香港金融保卫战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保卫战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香港而言,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领域的保护更显得紧迫。
然而,香港金融保卫战的挑战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的漏洞。
香港汇率保卫战案例分析
![香港汇率保卫战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e877592b160b4e767fcfc9.png)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题目:香港汇率保卫战案例分析学生姓名乔宇星学号201431056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金融硕士年级2014级1.案例背景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
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运用索罗斯独创的反射理论,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持久的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
1997年10月下旬,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获取巨利的国际炒家索罗斯将目标转向香港,先后于1997年10月、1998年1月、6月和8月四次阻击港汇、港股和恒指期货市场以图获取暴利。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在这三大市场上与国际投机者展开了顽强的对抗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所谓联系汇率制,就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
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
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
它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首要货币政策目标,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通过稳健的外汇基金管理、货币操作及其他适当的措施,维持汇率稳定。
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
因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
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的话,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国家一样获得投机暴利。
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三次均获暴利。
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炒家再次通过对冲基金,接连不断地狙击港币,以推高拆息和利率。
很明显,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声东击西是索罗斯投机活动的一贯手段,并多次成功。
2.案例及其分析(1)案例国际炒家根据之前的炒作经验,为8月份在香港的外汇、股票现货和恒生指数期货三个市场上炒作做了周密的准备。
香港金融保卫战
![香港金融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6401f6e97e21af45b307a8cd.png)
香港金融保卫战一九九八年八月,令世界震惊的八月,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香港政府无法容忍国际炒家三番五次地狙击港元,动用外汇基金合法地干预香港股市,与国际炒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殊死拼杀。
这是一场战争,正如一些人说的,虽然看不见硝烟迷漫刀光剑影,听不见炮声隆隆喊声凄厉。
可是这场战争中,尽管没有血肉横飞,其惨烈程度丝毫也不亚于一场真枪实弹令所有关心的人惊心动魄。
港府与炒家的搏杀,标志着人类的战争已经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形式——金融战。
一、索罗斯得陇望蜀,垂涎香港联系汇率97年,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商掀起一股抛售泰铢风潮,这被认为直接引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称其为“潜伏在金融市场中的狠毒的野兽”。
挟着东南亚大胜的余威,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在97年10月23日,首次冲击香港市场,造成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一度狂升至300%,恒生指数和期货指数下泻1000多点,大获而归。
10月风暴过后,多次小规模狙击港元,利用汇率、股市和期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大肆投机,狂妄地将香港戏称为他们的“超级提款机”。
港府虽然在今年初和年中击退了炒家们狙击港元,守住了汇市,股市却一路狂泻,经济也跟著陷入衰退。
在这种互相搏击之中,圈外人可能觉得百思莫解:既然香港政府一再申明决心维护联系汇率,而且政府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有能力对付炒家的进袭,为什么炒家明知是一无所获,甚至还会烧痛手指,他们却还是一而再的进场抛售港币?原来这里头还有另一层原因,炒家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这个沛公就是股票市场。
因为每一次港币受到冲击,利率就上升,这势必打击到原已非常低沉的香港经济,股票市场就应声而跌。
因此,这一年多以来,每当港币受到冲击时,香港股市也跟着暴跌。
洞悉此中奥秘的炒家食髓知味,往往两面下手,既抛售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同时也抛售港币。
虽然他们在港币的投机活动可能会有所折损,可是,在股票市场上却大有斩获。
因此,与美元固定联系的港元汇率却始终是炒家们的目标。
港元保卫战评论综述
![港元保卫战评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1b5da4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b.png)
港元保卫战评论综述
一方
【期刊名称】《证券市场导报》
【年(卷),期】1998()10
【摘要】港府入市保卫联系汇率已是既成事实,但对港府入市干预的是与非,社会各界至今争论不休,态度褒贬不一,观点针锋相对。
将这些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可能有助于人们做出自己的判断。
【总页数】6页(P36-41)
【关键词】港元汇率;联系汇率制度;港府;保卫战;国际炒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固定汇率;股市;银行系统;香港金融管理局
【作者】一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2.7
【相关文献】
1.打好生存保卫战的“组合拳”——打好生存保卫战系列评论之一 [J], ;
2.打好生存保卫战的“组合拳”--打好生存保卫战系列评论之一 [J],
3.打一场港元联系汇率的保卫战 [J], Peter;Garnham
4.港汇保卫战进入消耗战:香港金管局豪买逾500亿港元赵薇夫妇被禁入证券市
场5年,分别罚款30万元 [J], 无;
5.打好生存保卫战的“组合拳”--打好生存保卫战系列评论之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金融保卫战
![香港金融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1248d4b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5.png)
香港金融保卫战香港金融保卫战近年来,香港金融业面临了严重的压力和挑战。
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香港的地位受到了严峻考验。
另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亦面临内外诸多不稳定因素,这些因素给香港金融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为了保护和巩固香港的金融实力,香港金融保卫战迫在眉睫。
首先,香港金融保卫战的核心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金融稳定是任何金融中心的生命线,对于香港而言尤为重要。
因此,特区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金融业的稳定运行。
特别是在监管科技和风险评估方面,特区政府应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能。
其次,香港金融保卫战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区政府需要改善香港的商业环境。
特别是在营商环境、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特区政府应制定更加友好和具有竞争力的政策。
同时,特区政府还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第三,香港金融保卫战亦需要加强金融人才培养。
作为一个金融中心,香港需要拥有高素质和专业化的金融从业人员。
为此,特区政府应加大对金融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培训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金融行业。
特区政府还应与高等学府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动金融人才培养的工作。
此外,在推动和保护香港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与投入。
金融科技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香港亦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金融科技产业。
在此过程中,特区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展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实践。
特区政府还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指导,保障金融科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最后,香港金融保卫战需要加强与内地金融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内地市场作为全球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香港金融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推动香港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特区政府应积极促进与内地市场的对接,推动金融交易、资本流动和投资合作。
特区政府还应加强与内地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股指期货风险案例-香港金融保卫战
![股指期货风险案例-香港金融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fbe30b49f7ec4afe04a1df28.png)
股指期货风险案例-香港金融保卫战在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波中,香港股票和外汇市场受到了以索罗斯为首的美国对冲基金的强烈冲击,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98年8月28日,600多万香港市民目光被锁定在位于港岛中环的香港联交所和香港期交所上。
因为8月28日是8月份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的结算日,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打击以对冲基金为主体的国际游资集团操控香港金融市场的第十个交易日。
双方经过9个交易日的激烈搏杀后,迎来了首次决战。
上午10点整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的成交金额就超过了39亿港元,而在同月的14日一整天,香港政府仅动用了30亿港元吸纳蓝筹股,就将恒生指数由13日报收的6660点推高到7224点。
半小时后,成交金额就突破了100亿港元,到上午收市时,成交金额已经达到400亿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高峰时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港元的日成交量历史最高记录。
下午开市后,抛售压力有增无减,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恒指和期指始终在7800点以上。
随着下午4点整的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指、期指、成交金额分别在7829点、7851点、790亿锁定。
1998年8月28日,对于众多国际炒家来说,是一个痛心的日子。
香港股市在周边股市普遍下跌的不利条件下,仍能顶住国际炒家的抛售压力,大出炒家们的意料,也使炒家们在此战中惨败而归,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入市干预以来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针对炒家们惯用的汇市、股市、期市的主体性投机策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在这十个交易日中,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从8月13日收盘的6660点推高到28日的7829点报收,并迫使炒家们在高价位结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货,并抬高9月份股指期货。
在此之前,炒家们建了大量的8月份期指空仓,这样以来,即使他们转仓,成本亦很高,一旦平仓,则巨额亏损不可避免。
自入市以来,香港政府已动用了100多亿美元,消耗了外汇基金的13%,就此而言,香港政府的胜利也是有代价的胜利。
“恒指保卫战”经验值得借鉴
![“恒指保卫战”经验值得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c4fcee2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2.png)
第48期回顾98年香港政府与国际炒家在市场中博弈的历史,以及此后香港恒生指数权重股计算方法的演变,对进入股指期货时代的A 股市场颇有借鉴意义。
在98年8月5日开始的“港元保卫战”中,多家欧美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同时向香港汇市、股市和恒指期货市场大举进攻,在香港疯狂抛售港元和股票,做空恒指期货。
按照索罗斯等人的计划,先在汇市上抛空港元,迫使香港金管局不得不采取提高利率的老办法,并借此打压股市,恒指期货也将同步下滑,炒家便可在恒指期货市场、汇市双双获利。
索罗斯的手法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在有充足资金作为支持的前提下,选好时机来操纵市场。
先用一部分资金持续性买入指标股,不计较成本。
而在股指到达高位时,再开出大量股指期货的卖空单。
最后,坚决地把股指打低,抛出的股票当然不是主要利润来源,真正的盈利来源于恒指期货的空单。
在整个保卫战中,香港金管局首先在外汇市场上公开与国际金融大炒家进行搏斗,大量承接炒家抛出的港元。
至98年8月14日,香港政府突然出手,动用外汇基金和土地基金同时进入股票市场和恒指期货市场大举吸纳,结果当日恒生指数反弹560多点,升幅达8%。
此后香港政府渐次加大入市力度。
至8月27日,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香港政府动用200亿港元,委托10家经纪行在以汇丰控股为首的33家恒指成分股上坚守。
国际炒家则几番抛压,但未能如愿。
8月28日是恒指期货的结算日,双方胜负也在此一举。
由于恒指期货的结算价格为当日每五分钟恒生指数报价的平均值,因此香港政府如果要抬高结算价,就必须保证恒生指数走势平稳。
当日上午10时开始,决战打响。
香港港府与金融大鳄主要在“汇丰控股”与“香港电讯”上展开激战。
炒家的抛盘汹涌,但最后皆被香港政府全盘买入。
最后收市,恒生指数终于在7829点稳住。
由于汇丰控股当时在恒指中的权重相当大,因此在港元保卫战的股市战场上,国际炒家与香港政府争夺的焦点都集中在了汇丰控股上。
事后有人士分析,汇丰控股在恒指中的权重过大,使得国际炒家更有利于集中火力,将操控的筹码集中在少数几个股票上,利用带动效应操纵指数走势谋利。
案例 香港的联系汇率与港元保卫战
![案例 香港的联系汇率与港元保卫战](https://img.taocdn.com/s3/m/3863fa81d4d8d15abe234e67.png)
HIT
国际金融 (理联系汇率制度也具有其他钉住汇率的缺陷,不 联系汇率制度也具有其他钉住汇率的缺陷, 能充分反映香港经济的运行规律, 能充分反映香港经济的运行规律,而反映的是被 钉住货币的国家的经济运行规律, 钉住货币的国家的经济运行规律,随被钉住货币 的变动而变动,有时也会为经济的爆发埋下隐患 的变动而变动, 2.由于联系汇率制度是单一与美元挂钩,为稳定 由于联系汇率制度是单一与美元挂钩, 汇率就必须牺牲利率的独立性 3.联系汇率制度没有反映出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 的密切关系 ,没有反映出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联 系的汇率制度是不完全的汇率制度。 系的汇率制度是不完全的汇率制度。其稳定性有 效性要大打折扣。 效性要大打折扣。
HIT
国际金融 (理论·实务· (理论·实务·案例)
效
果
在香港当局正确而强有力的反击措施及香 港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 港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投机活动很快 被击退。香港市场,行情日见好转: 被击退。香港市场,行情日见好转:
第一,港元没降反升 第一, 第二, 第二,香港恒生指数强劲上升
HIT
国际金融 (理论·实务· (理论·实务·案例)
HIT
国际金融 (理论·实务· (理论·实务·案例)
案例主要内容
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 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 牌效应下,香港也受到波及, 牌效应下,香港也受到波及,特别是 在国际投机者打压下, 在国际投机者打压下,港元的稳定受 到威胁,在这个关键时刻, 到威胁,在这个关键时刻,香港金融 管理局联合社会各界,采取果断措施, 管理局联合社会各界,采取果断措施, 发动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港元保卫战。 发动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港元保卫战。 最终打退了投机者,使港元保持稳定, 最终打退了投机者,使港元保持稳定, 同时也稳定了香港经济。 同时也稳定了香港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24:港元保卫战评论综述港府围绕港币联系汇率的保卫战,从炒家袭击港台元时机上来大致分类,可以分为四大战役。
第一次战役是1997年10月,国际炒家挟在泰国等市场上大获全胜的余威,挥师香港,炒家采取了佯攻汇市、志在股市的战略,炒家大量借人同时抛售港币,迫使金管局提高利率,同时借人并抛售成指股票,在恒指期货市场购人大量淡仓,股市因利率高企而大受打击,股价与股指狂泻,炒家虽然因利率提高而增加了资金拆借成本,但股市的“如期”下跌,却令炒家在股票融券市场和恒指期货市场上赚得丰厚利润,可以说,港府采用了牺牲股市,保护联汇的战略;但也可以说,港府对炒家的真实意图和操作手法并没有认真研究和了解,掉人了炒家设置的圈套。
第二次战役是1998年1月,炒家乘印尼盾狂跌,再度抛售港元,香港金管局则采取预先公布银行流动资金结构的策略,使银行做到心中有数,降低折息率,从而股市没有出现大跌。
第三次战役是1998年6月,炒家乘日元下跌屡创新低,又沽空港元,但炒家没有大举进攻,未对港元形成大的冲击。
也没有资料显示港府采取了明显的应对策略。
第四次战役是1998年8月,国际炒段.政府有权在紧急情况下向两个交易所和结算公司直接发出指令,其目的是令各监管机构对政府的决定不得挑战:财经界人士对于政府欲置一些主动性权力于自身手上,认为政府有权做这样的选择,但应设置相应的制衡机制,因为官员也可能犯错,如果在重要关头提出不当指令,便会铸成大错,危害市场,但有关制衡机制必须是有力、常设,快速的.也有人认为,政府要越过证监会直接发出指令,是否有违当年决定在政府以外成立一个独立市场监察组织的原意?政府有关人士表示,对于是否修例直接指令交易所等,政府的态度非常审慎,因为清楚本身也有买股票,是市场参与者,外界会否因此觉得有利益冲突,目前正在研究是否真的有此需要,而最后的决定权则在立法会,事实上,证监会对政府人市干预颇感尴尬,因为政府明言人市的目的是打击炒家,而证监会一向反对非以投资为目的市场参与者.当在立法会被议员问及证监会这次有否调查政府人市行径是否有违法成分时,证监会署理主席史美伦回应说,证监会曾咨询法律意见,得悉根据法律适应化条例,除非在法例中列明,否则所有本地法例都不能够约束政府。
换言之,除内幕交易条例外,所有有关证券法例均不能够约束政府,因此证监会无权调查政府今次人市干预是否涉及造市或其他违法行为。
而此前港府拒按《证券(公开权益)条例》披露持股量已惹各界质疑,有议员认为政府人市的行径不受法律监管有违公平原则,也损害本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信誉,但也有议员认为政府不受法律监管并无不妥,因为政府人市出发点是为了本港利益,一般人不会预期政府会干犯法的事。
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拟于外汇基金下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所购人股票一事,是否会因政府不受证券条例约束而使该公司也不必受有关条例限制,证监会有关人士表示,所有市场人士应该遵守同一规定,希望市场尽量公平,不想有任何法律外的豁免。
家在俄罗斯市场因债务危机损失惨重,于是再一次大举入侵香港台市场。
这时炒家是故伎重演,但港府却及调整了战略。
炒家继续佯攻汇率,志在股市,但港府却是在汇市、股市以及恒指期货市场上“三管齐下”,正面迎击炒家,由于港府实力雄厚,手法全新,力度上也可谓“倾襄而出”,使得汇市、股市及恒指期货均未如炒家的如意算盘一样下跌,因此,至少从帐面看,港府是大获全胜的一方。
港府入市干预已经既成事实,对港府入市干预的是与非,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态度褒贬不一,观点针锋相对。
我们认为,将这些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可能有助于人们做出自己的判断。
维持联系汇率制度1、对联汇制度的态度港府入市,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港元联汇制度,诺帆尔经济学奖得主默·米勒以及香港著名学者张五常都是主张维护联汇的。
但也有相反观点存在,索罗斯量子基金首高雅策略员德鲁·米勒就公然宣称,联汇是一种愚蠢的制度,早晚要失败。
当然,他的观点有自身利益在里面,未必客观。
香港学者蔡光华也“不明白为体政府不让港元贬值”,并且认为“只要联系汇率不除,炒家仍会再犯”。
著名财经专栏作家林行止也说“联系汇价令港元太强”。
2、联系汇率制度简述港币的联系汇率不同于一般国家货币盯住美元的汇率,而是一种货币发行制度。
香港没有中央银行,按照联系汇率制度,现金发钞银行(汇丰、渣打、中国银行)在发行港元的同时,要以固定汇率(7.8HK$:IUS$)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存入相应数量的美元,亦即所有已经发行在外的港元现钞和银行在金管局开的港元现钞结算开户的余额均有相应的美元与之相对应。
金管局保证以相同汇率向要求将港元现钞兑换成美元的机构和个人提供足额美元。
联汇制度使得港元和开卷有益元汇率稳定的内在机制是:如果港元被大量抛售,即港元买方以固定汇率向金管局出售港元买入美元,使得港元资金流入出银行系统,那么在结算时,银行系统的港元结算余额就会收缩,港元头寸的减少使得银行间港元同业拆借利息提高,于是,港元的吸引力增强,人们又会卖出美元买入港元,使得港元又流回银行体系,维护港元与美元之间的汇率。
但是,这种联汇制度得以维持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人们对港元的信心。
当初设计联汇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持人们对港元的信心;联汇制度实施之后,这种信心又成为维护联汇的重要条件。
假使人们对港元失去信心,即使港元利息再高也都要求卖港元买美元,整个银行系统及联汇制都会陷入混乱。
原因很简单,发钞行发行港元时虽然向金管局存入了足额美元,但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使得港元现金(包括居民现金储蓄)流通量远远超出了当初的现金发行量。
如果洪人对联汇制度丧失信心,纷纷向银行挤提现金储蓄,显然已经发行的港元现金是不够支付的。
这时,商业银行必须以美元交付发钞行。
发钞行进而存入金管局申请发行港元现钞;如果银行系统美元资金短缺,银行系统就会陷入混乱甚至瘫痪。
这样,尽管金管局能够保证按1:7.8的汇价将港元现钞总换美元,但整个银行系统会因美元资金短缺而破坏以港元现金争行机制为核心的联汇制。
特区政府维护联系汇率本质上是为了保持人们对港元的信心,使香港经济免受灭顶之灾。
联系汇率面临两个尴尬的境地。
第一,稳定港元汇率与稳定港元利率难以两全,这正是炒家对港元频频下手的重要原因。
汇率不保引发信心危机,利率剧烈波动会引发股市不稳。
第二,从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来看,货币的汇价取决于该货币的购买力,(这也是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出发点),那么,要使得港元长期维持与美元相对稳定的汇率(这最前汇制度的前提),就应该使港元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维持在当初设定的汇率水平。
假使联汇制度设立的当初确定联汇价格时充分考虑这一点,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港元继续可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就会出现要么被高估,要私被低估的情况,才大打出手,频频袭击。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局面就会更加严重,因为没有谁能保证香港经济的发展能与美国基本同步。
3、张五常对金管局的批评上面所述也可以说是香港金管局理解或执行的联汇制度。
香港著名学者张五常教授对此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他认为,联汇制度本身是很好的制度,但金管局把它用错了。
联系汇率不等于固定汇率。
联汇是一种现金发行制度,而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应该是浮动的。
现在,金管局的做法是一定要维持港元同美元1:7.8下限,只许港元市场汇率高于该下限,即只许港元汇率单边浮动,这实际上是作茧自缚,使所有的汇率风险都由金管局自己承担。
金管局要做的事情是:发钞行要发行现钞,必须按固定汇价存入足额美元,同时,对想要以港元现金总换美元的人(不管是居民、银行还是炒家)都保证按固定汇价总付美元(这是可以做到的)。
至于兑换人怎样取得港元现金,那是货币市场的事。
假定国际炒定来沽空港元,要么先以美元从市场购买,再行抛售;要么借入港元现金抛善。
如果是前者,则银行系统不会发生美元短缺,发钞机制从而联汇制不会被破坏;如果是后者,就与一般资本市场行为并无二致,银行系统的港元现金数量不会改变,利率机制自动会保证港币的供求平衡。
当然,市场汇率会有波动,但这与现金发行机制无关,金管局没月收入要非得要求市场汇率不能突皮现金发行时的汇价。
也就是说,金管局在发钞行发行现钞时存入美元和人们要求兑换美元时的汇价是固定而且相同的,金管局美元资产不不会因市场汇价的浮动而受损。
事实上,立陶宛等好几个独联体国家也实行联汇制度,但它们就没有遭受炒家袭击(尽管发生了俄罗斯金融危机),重要原因就是它们正确使用了联汇机制,没有把发钞汇价与市场汇率完全相关连,炒家无从下手。
按张五常的解释,国际炒家不是利用联汇制度本身的缺陷或愚蠢,而是看中了香港金管局对联汇制度理解和运用上了错误和愚蠢。
但张五常的解释似乎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当炒家大量沽空港元时,按固定汇率卖给金管局,会出现两个结果。
第一,港元流通量会减少,拆借利息会迅速提高,从而对股市造成打击。
这种情形在1997年10月已经出现过。
第二,港元的市场汇价会固沽空行为压低,炒家可以再以低价吸港元,再卖给金管局,获取汇价差,牟取暴利。
长期而频繁出现这种情况,显然对香港经济是至为不利的。
港府入市干预应该说,尽管有专家反对联汇制度,但大多数人是赞成的。
现在问题在于:维护联汇,港府是否应该入市干预?1、对默顿·米勒的观点的评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元芝加哥大不教授默顿·米勒赞成联汇制,但极力反对政府入市干预。
芝加哥大学是经济自由主义的阵地,米勒在总结泰国资本市场遭受冲击的原因时,曾幽默地调侃泰国央行的官员虽然拥有欧美学府的高学历,但却不是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的学者从来都是崇尚自由经济的。
1998年1月19日,米勒在香港发表演说时曾指出:“香港为何能逆流抗衡区内货币贬值的浪潮?原因是,迄今为止港人对他们的政府及政府维持港元汇价的承诺仍未失去信心。
这种承诺等于保护港人一生大部分积蓄。
只要港人一天信心仍在,投机者兴风作浪的影响将非常有限,尤其是香港拥有一个有别于他国的货币汇率制度,不论发生何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都不会在维护联系汇率上有所松懈。
事实上,唯一能对港元联汇体制构成威胁的,是货币当局对他们的角色有所误解,并开始采用在泰国已证明完全行不能的中央银行标准技巧,即提高本地利率。
”米勒认为,提高利率只会对国际炒家有利,反而对当地人民害。
他指出:乍看起来,此举似乎确实是吸引海外美元打击那些贪得无厌的投机者的必然做法。
利率上升令借人当地货币作沽空之用的成本增加,对投机者是一种惩罚。
不过,虽然利率上升令投机者成本看似可怕——有时利率高达一百厘、一千厘——但对存心在货币贬值(即使是温和的贬值)大赚一笔的投机者来说,这种惩罚(以日为基准)根本微不足道。
加息不仅不能令投机者知难而退,反而使那些在远期外汇交易市场沽空当地货币的投机者正如下怀,财源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