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神州风采

合集下载

第十二课 神州风采(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美版

第十二课 神州风采(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美版

第十二课神州风采(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人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为六年级上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为《神州风采》。

本课以我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描绘、创作等环节,感受祖国的壮丽景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著名的山水风光,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描绘祖国美景的画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能力,提高绘画水平。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绘画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绘画示范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我国著名山水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祖国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我国著名的山水风光,讲解绘画的基本技巧,如构图、色彩、线条等。

3. 示范讲解播放绘画示范视频,教师现场示范并讲解绘画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绘画技巧。

4. 实践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描绘祖国美景的画作。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绘画技巧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六、板书设计神州风采1. 我国著名山水风光2. 绘画基本技巧3. 绘画过程4. 作品展示与评价七、作业设计1. 学生独立完成一幅描绘祖国美景的画作。

2. 家长参与评价,提出宝贵意见。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使学生了解我国著名的山水风光,掌握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六上美术第12课《神州风采》课件

六上美术第12课《神州风采》课件
文化遗产是历史和艺术价值都非常出色的建 筑遗址以及雕塑、绘画等遗产。 自然遗产是自然景观和陆地及海洋生物与植 物或者是包括地貌等在内的森林和山峰等遗 产。 复合遗产是具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 条件的遗产
我们家乡的位置
四川省峨眉山-乐山大佛
我们如何欣赏?
地理位置 文化背景(自然背景) 艺术特点 艺术再创作
保护迫在眉睫
1、自然风化及酸雨侵蚀 2、 环境污染 3、景区的过度开发
现在
我们能做什么?
从我做起,爱护文 化遗产、文物古迹 和自然资源。不仅 做到自身不破坏, 还要影响身边的人 投入到保护文化遗 产的行动中来。
一、宣传 二、参与 三、倡议
学生实践: 找一找,你的家乡还有哪些地方可
以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并完成心愿卡。
地理位置
乐山大佛 地处我国四川 省乐山市峨眉 山东麓的栖鸾 峰。
位于岷江、青 衣江、大渡河三 江汇流处,与乐 山城隔江相望。
文化背景
乐山大佛古称“弥勒 大像”“嘉定大佛”始凿于 唐代开元初年,历时90 年,历经三代人才得以 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 石刻弥勒佛坐像。 大佛修建小故事
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 尚。乐山所处的三江汇流处,水势相 当凶猛,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和尚见此便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 大像, 欲“易暴浪为安流”,平水势 镇风涛。
遗产名称 入选理由
保护措施
世界文化遗产在家乡
许下你的心愿,让 我们一起携手加入到 关注、保护世界遗产 的行列中,让愿望树 成真。
拓展:
尝试以小组为单位创办 “文化遗产我知道”为主 题展。
谢谢大家!
请同学们回到四川乐山大佛的身边,让 我们一起来看看大佛的现状和保护工作。
大佛的保护工作

六年级美术第十二课《神州风采》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第十二课《神州风采》教学设计

第十二课《神州风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现有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了解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2.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欣赏分析,研究讨论,感受大自然奇观,评述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感悟民族精神。

3.提高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及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积极参与到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动中去。

【学习重点】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并对其展开欣赏评述活动。

【学习难点】感悟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深刻内涵,提出有价值的保护建议,并做好宣传工作。

【学习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毛主席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你登过长城吗?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现在,请大家跟随镜头感受它的雄伟与壮丽。

(视频展示长城)师:看到如此震撼的长城,你能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她呢?生:气势磅礴气势恢宏气势非凡气吞山河师:长城的作用是什么呢?生: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预警。

师:为什么称为万里长城呢?生:历代君王从秦朝到明代花了两千多年增修长城。

它因长达2.1万公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师:经历了千百年风雨洗礼的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魅力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人类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给世界留下的灿烂遗产。

所以,在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师:那么,世界遗产都有哪些类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长城视频,引出本课主题,加开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世界遗产做了铺垫。

二、学程第一学程主问题1:世界遗产都有哪些类型?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需找答案。

第二步:展学要求班级核对。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复合遗产)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世界遗产类型。

主问题 2:请大家看教材28页,看看教材上这些都是什么类型的遗产?学法指导第一步:互学要求小组互学,能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2课 神州风采 ▏人美版 (1)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2课  神州风采  ▏人美版 (1)

《神州风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搜集资料、欣赏、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奇观,评述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感悟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及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积极参与到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动中。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资料搜集与整理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已经很普遍。

本课是六年级较为重要的一节欣赏课,知识点多,欣赏的维度、深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考验,通过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并对其开展欣赏评述活动。

2、教学难点:感悟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深刻内涵,提出有价值的保护建议,并做好宣传工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播放视频。

请同学们欣赏视频,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呀?(同学:长城)那你们登过长城吗?那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能用什么词汇来描绘长城的美呢?你知道古代长城的作用吗?在我们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还有很多像长城一样的名胜古迹,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我们国家的锦绣山河与迤逦风光,感受一下我国的“神州风采”。

板书—神州风采二、教授新课(一)游览古迹1、第一站:辽宁—北京(播放课件)首先请同学们在地图中找到我们学校所在的位置,老师将带领大家乘“飞机”,从我们学校飞往我们的首都—北京。

(课件展示颐和园图片并伴有背景音乐)来到北京,我们来到了颐和园,进行参观。

说说你的感受,再结合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说一说你了解的颐和园的历史及相关情况。

游览了颐和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飞往下一个城市—河北吧。

2、第二站:北京—河北(播放课件)我们来到了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课件展示图片并伴有背景音乐)。

【教案】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神州风采》

【教案】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神州风采》

【教案+PPT】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神州风采》教学目标:1.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宝贵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2.能与同伴相互交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胜、故迹、物产以及艺术和民俗等。

3.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与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关心祖国的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宝贵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与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关心祖国的发展。

教学难点: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一幅画教学过程:一、了解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遗产的含义1、文化遗产是历史和艺术价值都非常出色的建筑遗址以及雕塑、绘画等遗产。

2、自然遗产是自然景观和陆地及海洋的生物和植物,或者是包括地貌等在内的森林和山峰等的遗产。

3、复合遗产是具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条件的遗产。

二、引出课题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独具中国特色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

一看到一说到这些,都能让人想到中国。

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三、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和民俗艺术。

1、采用中国地图、画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引入课本中心内容:通过欣赏来了解祖国的锦绣山川——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颐和园等,并且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的风格。

2、展示长城等有建筑图片。

它们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奇迹。

3、小组交流讨论。

师:除了这些,我们还有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民俗艺术、秀丽的河山以及雄伟的建筑,人们一看到它们,就想到中国。

让我们小组讨论一下,比比谁知道的多。

(出示)(小组交流)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也上网找了一些图片,你们看,这是我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兵马俑(出示图片),它是秦始皇的陵墓,在西安。

你们看这是青铜器,它是我国古代器皿(出示图片)。

还有我国的艺术国粹-京剧(出示图片)。

我国的艺术瑰宝-书法(出示图片)。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 神州风采》教学设计1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 神州风采》教学设计1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神州风采》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神州风采》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术传统,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爱国情怀。

本课以我国美术作品为例,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神州风采,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我国美术史上的名作了解不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和方法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美术史上的名作,感受神州风采。

2.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美术史上的名作,感受神州风采。

2.难点: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手法等。

2.引导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3.互动法:学生讨论、分享欣赏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

2.准备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我国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神州风采。

简要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更多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神州风采,如人物形象、场景描绘等。

同时,讲解作品的创作手法、艺术价值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如色彩、线条、构图等。

4.巩固(5分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复述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再次强调神州风采在我国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更多关于我国美术史上的名作,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幅体现神州风采的美术作品。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神州风采》说课稿4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神州风采》说课稿4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神州风采》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神州风采》是人美版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

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的中国画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提高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介绍,又有具体作品分析,适合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画艺术。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部分中国画作品,对水墨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欣赏和分析中国画时,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的美感评价,对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中国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创作热情,提高审美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中国画作品。

2.难点:深入理解中国画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品,方便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同时,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展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了解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欣赏心得,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技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4.实践: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中国画技法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 神州风采》教学设计3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 神州风采》教学设计3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神州风采》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神州风采》是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术艺术。

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的名画、古建筑等美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图片、文字和活动建议,为教学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艺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美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术艺术,学会欣赏和分析中国的名画、古建筑等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术艺术,学会欣赏和分析中国的名画、古建筑等美术作品。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中国美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展示名画、古建筑等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如模仿名画、设计建筑等,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及绘画、建筑设计等实践材料。

2.学具:为学生提供绘画、建筑设计等实践工具,如画纸、画笔、建筑模型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名画和古建筑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介绍名画和古建筑的艺术特点,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美术的魅力。

第12课神州风采(教案)

第12课神州风采(教案)
(3)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需要将地理知识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全面分析地域特色。
举例:分析某一地区的发展历程,结合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4)对于行政区划的理解,学生容易混淆各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举例:设计行政区划的趣味记忆法,如顺口溜、地图游戏等,帮助学生克服记忆难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理特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西藏的天空特别蓝?”。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小型的季风模型,演示季风气候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2.教学难点
(1)地理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需要掌握地图、地形图等工具的使用,能从空间角度分析地理问题。
举例: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地图,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2)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举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地理环境影响地域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神州风采》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提问和互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讲解一些难点知识时,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第12课神州风采(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12课神州风采(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12课神州风采(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色,掌握描绘中国名胜古迹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内容中国地理概览: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历史文化精粹:讲解中国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名胜古迹欣赏:展示中国的著名景点和古迹,如长城、故宫等。

美术作品分析:分析表现中国风貌的美术作品,学习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描绘中国名胜古迹的方法。

难点:如何将个人的情感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融入美术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中国地图、历史文化资料、名胜古迹图片、美术作品范例。

学具:画纸、颜料、画笔、剪刀、胶水等绘画和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2. 新课内容讲解: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分析美术作品。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美术创作。

4. 作品展示与评价:每组展示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神州风采副探索中国的地理、历史与艺术内容:包括中国地图、历史文化时间线、名胜古迹图片和美术作品分析。

作业设计个人作业:创作一幅表现中国名胜古迹或文化特色的美术作品。

小组作业:每组制作一份关于中国文化的手抄报。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此教案旨在通过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用词,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地理、历史和文化的机会,并通过美术创作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说明教学重点理解和描绘中国名胜古迹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习如何用美术手法来表现中国的名胜古迹。

这不仅涉及到绘画技巧,还包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1. 观察与描述:学生需要学会仔细观察名胜古迹的特点,如建筑风格、色彩运用、环境布局等。

第十二课 神州风采(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 神州风采(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神州风采(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为《神州风采》,选自六年级上册美术课程。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欣赏我国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创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美术作品,掌握绘画、剪贴等创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我国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绘画、剪贴等手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美术作品。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美术作品集。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播放《美丽中国》宣传片,让学生感受我国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魅力。

b.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 美术作品欣赏a.展示我国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b.分析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元素,如色彩、线条、构图等。

3. 创作指导a.讲解绘画、剪贴等创作手法,并示范创作过程。

b.引导学生构思自己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学生创作a.学生根据构思进行绘画或剪贴创作。

b.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a.学生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b.教师和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从创意、技巧、表现力等方面给出建议。

板书设计:1. 神州风采2. 教学内容: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3. 创作手法:绘画、剪贴4. 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创作一幅描绘家乡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的美术作品。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 神州风采》教学设计4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 神州风采》教学设计4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神州风采》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神州风采》是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出我国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

教材以我国不同地域的特色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对我国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创作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并能运用到绘画和手工制作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我国各地风土人情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表现出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创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了解和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

2.分析法:学生通过对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的研究,分析各地的特色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3.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绘画和手工制作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和收集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讲解。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绘画和手工制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各地的特色,并分析如何在绘画和手工制作中表现这些特色。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时《神州风采》课件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时《神州风采》课件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化遗

产保护传承。
遗 产 介 绍
截止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 化、景观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2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
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来自界自然遗产14项。谢谢大家!
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 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
05
乐 山 大 佛
06
Your text
Having begun in
one line, resolve
to fight it out on
that line
敦 煌 莫 高 窟
07
杭 州 西 湖
8
云 冈 石 窟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
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
9
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
的传统文化。
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LOGO
神州风采
汇报人:
01 八 达 岭 长 城
01 八 达 岭 长 城
Your text
02
颐 和 园
Your text
02
颐 和 园
Your text
03
避 暑 山 庄
Your text
Your text
04
布 达 拉 宫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 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 于17世纪重建 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961年,布达拉宫 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 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神州风采》说课稿1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神州风采》说课稿1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二课神州风采》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神州风采》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爱国情怀。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美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欣赏和思考空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中国美术史的知识,对一些著名画家和作品有所了解。

但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他们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作品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从欣赏作品的角度去感受中国美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美术作品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欣赏法:学生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美术的魅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美术作品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对比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和内涵。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美术作品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欣赏与分析:学生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美术的魅力。

3.对比与讨论:引导学生针对美术作品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以具体美术作品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第十二课神州风采(教案)-人美版

第十二课神州风采(教案)-人美版
举例:讲解线条的粗细、曲直、疏密等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如描绘山水、建筑等。
(2)构图技巧:学会运用构图技巧,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突出主体,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举例:分析优秀作品中的构图方法,如前景、中景、背景的安排,以及如何利用视觉引导线等。
(3)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以我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题,创作一幅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画作。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线条、色彩、形状等绘画语言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在讲解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优秀作品,直观地感受绘画语言的美感。此外,对于构图技巧这一难点,我可以通过更多具体的案例和实操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很顺利,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为了更好地指导他们,我应该在实践活动前,对绘画创作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更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在创作时有更明确的思路。
4.美术表现与鉴赏能力:通过创作和欣赏神州风采的画作,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本章节核心素养目标与人美版教材《美术》四年级下册相契合,注重培养学生在新教材要求下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绘画语言:线条、色彩、形状等基本绘画语言在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元素表现神州风采。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如何将神州风采融入绘画创作时,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和创意。这说明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课后,我还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答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上12、神州风采

六上12、神州风采
泰山的历史和文化都很悠久,自古以来被誉为“五 岳独尊”,1987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组:乐山大佛。 建议同学们把图片和资料、文字汇总,以小组为单位 出一期小报,让同学们了解到更多景观和历史文化。 分组汇报。 五、课后延伸
我国目前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 遗产项目 31 处,还有许多景观符合世界遗产定义和标 准未能列入。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对我们身边的文化 和自然遗产应该如何保护。 不破坏地形植被、生态和 水系。
不可破的象征。国歌中的长城更显示了中华民族 反对侵略、捍卫领土完整和独立自由的决心。长城是 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的文化。
四、艺术欣赏
引导学生欣赏国画家白雪石、油画家詹建俊以长 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以及摄影作者镜头下的长城作 品。 学生观察、思考,确定创作主题五、学生实践
由于时间有限,给大家 15 分钟时间,用线描画出 自己关于长城的构想。 学生作业。
旅游时爱护环境。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使它具有最高的价值。
不把遗产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
二、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长城图片并提问:这组照片展现的是什 么地方?它的长度有多少?经过哪些省?
城墙曾经出现在古代世界各个角落,可如今只有 我国的长城基本完好,它有两千余年的建造史。
引出课题:神州风采 是长城,总长一万多公里, 现存的是 6700 公里的明长城。
目前遗存的长城经过河南、山东、陕西、山西、 河北、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辽宁、北京、天 津等省、市、自治区。
课件,图片、资料 教 学 准 备
教学 时数
1 课时
文化遗产 板 书 自然遗产 设 计 复合遗产
12、神州风采
欣赏国画家白雪石、油画家詹建俊以长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以及摄影作 课 者镜头下的长城作品。 后 练 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建筑整体上取对称之势, 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 介绍
建筑
色彩 彩绘 如何保护
故宫建筑
• 故故宫宫建三筑大分殿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 行大典礼的地方。
•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 皇后居住的正宫。

中国古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用色最大胆的,同时彩
梁 绘涂料对木质材料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画栋源自对比的色彩:檐下青绿彩画、
——
斗拱和朱红檐柱、门窗、白色台基
互相村托,丰富鲜明的色彩对比,
产生了辉煌闪烁的效果。


如 何 保 护 故 宫 ?
1、制定完整法律条例保护故宫。 2、每天限制定量入园人数,加强监督管理,游客文明参观。 3、加强文物修复队伍人才培养,做好专项保护工作。 4、加强宣传教育,养成人人爱护文物的好思想习惯。
中和殿
保和殿

外朝



太和殿

大 殿
故宫建筑屋脊上的仙人走兽
关于这十个小怪兽的顺序有一首顺口溜可以帮助大家记住,“一龙二凤三狮子, 天马海马六狎鱼,狻猊(suān ní)獬豸(xiè zhì)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 这些神兽代表殿宇等级,如乾清宫9个,坤宁宫7个,东西六宫的殿顶上是5个。
威严壮观的角楼
谢谢观看
——百年皇家历史的见证
故宫
▪ 参与人员详情 ▪ 讲解人:李奕果 宋琦睿 ▪ 文字搜集整理:史晓霖 ▪ 图片整理:宋琦睿 屈钰斐 ▪ PPT制作:李奕果 胡奇帆
▪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 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 之精华。
▪ 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 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 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 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 一。
紫禁城的色彩设计中广泛地 应用对比手法,造成了极其鲜 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
人们经由午门进入宫城时, 沿途呈现的蓝天与黄瓦、青绿 彩画与朱红门窗、白色台基与 深色地面的鲜明对比,给人以 强烈的艺术感染。
故 宫 的 色 彩
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黄色是尊贵的色彩,代表了皇族。此外,黄为土地 之色,土为万物之本,尤其在农业社会,土地更有特殊的地位。
▪ 紫禁城四角的城墙上各有一座角楼,
▪ 角楼平面呈曲尺形,高四层,
框架
▪ 造型优美,艺术效果强烈。
结构
▪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角楼都是正立面而没有背面
▪ 角楼主要作用是瞭望和警卫。
故宫 角楼
故宫,都是黄色的屋顶和红色的宫墙,这会产生什么样的 效果?它们都代表什么含义呢?
故宫,金碧辉煌,故宫建筑 的主色调都是黄色和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