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这些变革与思潮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晚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进行探讨。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制度都开始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

对于这些弊端的抵制和改革要求,很快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潮。

首先,推翻封建专制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极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现代文明观念,并广泛传播。

这种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通过自己的著作和言行,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封建专制体制的不满和抵制。

其次,社会主义思潮也开始在中国兴起。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开始组织自己的工会和政治组织。

中国革命党的成立也为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江苏的《新民丛报》正是这个时期刊登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媒介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反对列强侵略的民族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主张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为实现国家强盛而奋斗。

李鸿章、康有为等人在国家危机之际提出“自强”思想,这种思潮成为了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思潮逐渐发展为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的重要标志。

这场革命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建立一个民主与富强的新中国。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思潮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潮的一个重要代表。

共产党的成立则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发展。

随着革命力量的壮大,中国社会也迎来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与革命运动。

例如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则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胜利,新中国终于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与革命思潮。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终结版[5]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终结版[5]
“开采煤铁事宜,着照李鸿章、沈葆桢所请……即有需用外 国人之处,亦当权我自操,勿任彼搀越” “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于远购于外 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 强之基,此为嚆矢”


2、铁路、纺织的经济方面

“铁路、电信二者相为表里,无事时运货便商,有事时调兵 通信,功用最大” “朔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 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 器……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分 其利权” “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

“不立学校,但设科举,是徒因其生而有之,非有以作而致 之,故人才鲜少,不周于用也”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 可” 、“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4、戊戌变法的实际操作

“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 “置御案,日加披览,于万国之故更明,变法之志更决”


“专制国之君权,无限制者也;立宪国之君权,有限制者也。 立宪之与专制,所争只此一点” 宪法乃“国家一切法律根本之大典”、“而一国之人,无论 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 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君 末也,民本也”,而且提出了“君为独夫民贼” 、“独夫 民贼,固甚乐三纲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依此为率,取便己 故也”


(二)戊戌维新变法
1、戊戌维变法的背景
2、戊戌变法前期的舆论宣传

“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 诡,争传诵之,营销至万七千余册。由是康门之焰张而羽翼 成,党祸伏矣” “虽以僻寂荒城,独无分局,而皆辗转丐托,千里递寄,数 人得共阅一编,资为程课”

第八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第八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第八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中国近代史的上限及其划分依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原因●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史上限的两个观点第一种:1840年鸦片战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种:1600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西方文明亦开始向中国渗透上述两种关于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划分,均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为主要标志。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西方文明挑战中国文明、工业社会挑战农业社会的过程。

(一)近代中国国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十七世纪,西方社会进入近代化,开始工业革命,此时的中国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状态,落后于西方文明发展。

到十九世纪西方普遍进入工业化,资本主义强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入侵中国社会,传统的农业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猛烈碰撞,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日益没落。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业文明的挑战,晚清政府毫无回应和准备:从政治体制来看,慈禧太后对政权的掌控使中国以明君善治为特征的君主制畸型发展。

从经济结构来看,典型的封建自然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大清王朝已经开始日渐衰退,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松驰。

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对国际准则的漠视无知,使中国隔绝于世界之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大炮把中国带入近代。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世界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其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原因:“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的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政府独立,是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在政治上逐渐被列强控制,经济上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近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与制度变革的时代。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接连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思潮与制度的变迁,这些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分析近代中国的思潮发展与制度变迁,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洋务运动与思潮兴起19世纪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一度陷入危机之中。

为了摆脱危机,清政府提出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为目标,兴办近代工业,提升国力。

同时,中国的社会思潮也开始出现变化。

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潮相互碰撞,新学、维新思潮逐渐兴起。

二、戊戌变法与思潮的挫败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晚期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旨在推行近代制度。

变法的力量源于思潮的觉醒,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先进制度。

然而,戊戌变法在清政府的内外敌对下无法顺利推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辛亥革命与思潮的胜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辛亥革命的背后,是思潮的胜利。

清政府的统治日趋腐败,各种社会思潮逐渐融合,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四、五四运动与思潮的觉醒五四运动是1919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青年运动。

由于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了中国学生对外国列强及其传统文化的激烈抗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民主思潮与国家意识。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思潮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五、思潮与制度变迁的影响思潮与制度变迁相互交织,互相影响。

思潮的觉醒推动了制度的变革,而制度的变革又进一步激发了思潮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的冲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中国向世界现代文明迈进。

六、近代中国的启示与展望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思潮对于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社会思潮。

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

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

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与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潮与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时期的思潮与运动。

一、思潮的兴起中国古代的近代化思潮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家的内忧外患。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发展,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些思潮主要包括“自强思潮”、“变法思潮”和“西学东渐思潮”。

自强思潮强调的是中国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自身来应对外来的挑战。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郑成功和黄宗羲。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他致力于恢复明朝的统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卫祖国。

而黄宗羲则提出了“性理学说”,主张通过自我修养来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

变法思潮则是主张通过改革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立宪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而梁启超则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通过变法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西学东渐思潮则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严复和梁启超。

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的著作,将西方的思想引入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梁启超则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改革运动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改革运动是近代化思潮的具体实践,它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这些改革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政治方面,改革运动主要表现为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洋务运动,这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综合性的改革运动,以改革军事为主,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等。

高中历史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针对练 (2019·天津高二检测)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 因为 A.他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他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
√C.他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D.他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解析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等资料,迈出 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 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 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 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 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应用2 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借助封建 传统文化 ,宣 传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具体体现是:主张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 君主立宪 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影响。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 核心素养 达标检测 课时作业
基础落实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1) 鸦片战争 失败,极大地震撼了社会各界。 (2)一批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 ”,努力考察世界历史、地理状况。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贡献:设立译馆,译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 。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
“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孔子改制考》 C.《天演论》
√B.《海国图志》
D.《变法通议》
解析 “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反映出该书的目的是制夷患,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思潮,这些事件和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晚清时期开始,过渡到民国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政治改革和社会转型。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社会变革和思潮,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新思潮1. 经济现代化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中国接触西方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现代化建设,如铁路、电报和工业化等。

这些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并带来了新颖的思潮。

2.“百日维新”运动中涌现出的新思想在光绪皇帝统治下,中国尝试进行政治改革以应对国家危机。

“百日维新”运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运动。

维新派致力于吸收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推动现代化。

在这个运动中,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潮,如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和梁启超的“立宪共和”。

二、辛亥革命与社会变革1. 辛亥革命:从帝制到民主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基础。

辛亥革命使得权力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人民手中,并对中国未来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后,在新型学校和报刊等载体下,新文化运动兴起。

“归根到底”的口号倡导反对传统观念、崇尚科学与民主。

这也催生了一批杰出学者和思想家,如胡适、陈独秀等,他们提倡科学思维方法,并推广西方知识,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作用。

三、五四运动及其影响1. 提倡新文化与反对封建礼教五四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为目标,号召废止封建制度以及传统礼教。

运动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激进思潮,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这些新思潮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探索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并强调知识分子应起到社会改革的引导作用。

不只限于青年学生的运动行动,它们也给予大众思考权力,并影响了继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潮兴起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潮兴起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潮兴起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潮的兴起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思潮的兴起,这些变革和思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

一、政治变革和思潮在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和思潮的兴起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封建统治日益腐败。

维新思潮迅速兴起,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变革的主张。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变法维新,倡导西方的科学、民主和宪政。

同时,戊戌变法的失败也使得一些人开始反思,其中就包括梁启超。

他提出“中国救亡图存的出路在于自己的力量”,唤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变革之一。

在革命思潮的推动下,辛亥革命中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不仅在中国政治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也对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辛亥革命使中国政治开始向民主制度转变,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和思潮提供了契机。

二、经济变革和思潮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和思潮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清时期,洋务运动是一股掀起的新的潮流。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了中国的军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洋务运动的兴起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洋务知识和技术,也激发了一批爱国的思潮。

洋务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为中国近代化的经济变革打下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变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了“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思想,被广泛接受并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在经济思潮方面,红色资本主义的兴起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考。

红色资本主义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有着社会主义的色彩,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变革和思潮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和思潮对中国的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成为一股冲击传统文化的思潮。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思潮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深刻社会变革与思潮涌动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数以百计的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思想觉醒,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重要的社会变革与思潮,并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社会变革1. 甲午战争与列强入侵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一次战争,它标志着中国一度的国家危机和社会变革的开始。

此次战争导致列强入侵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

2. 辛亥革命与民主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另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阶段,它发生在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进步和自由的思想,拥护个人解放和社会变革。

这次运动启发了大量知识分子的觉醒,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和进步。

4. 五四运动与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独特而激烈的爱国主义运动,发生在1919年。

这次运动主要反对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特别是对巴黎和约的不满。

五四运动表达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和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二、近代中国思潮1. 维新思潮维新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潮中的一股主要力量。

这一思潮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领导,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文明,进行社会改良与政治改革。

维新思潮对中国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清朝政府的一项改革措施,以引进西方技术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洋务运动的成果有限,未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但它为后来的维新运动铺平了道路。

3.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农民工人阶级的觉醒,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之一。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与文化变革在近代中国,随着国家面临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人们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思潮和开展文化变革,以求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一系列思潮和变革在中国产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运动,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科技。

新兴的科学思想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人们开始认识到,只有通过科技和科学方法才能使中国强盛起来。

近代中国的科学主义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思潮的影响。

在明朝末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厌恶封建迂腐的思潮,提倡现实主义和物质利益追求。

这种思潮也为后来的科学主义思潮铺平了道路。

科学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掀起了一场科学热潮。

人们积极推崇科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

这种思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民主主义思潮近代中国的思潮中,民主主义思潮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民主主义思潮始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继续到辛亥革命。

中国人民开始渴望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自主的决策权。

他们呼吁废除封建制度,实行民主政治,追求国家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民主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的部分原因是中国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研究西方政治制度和民主理论,并认识到民主制度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倡导普选、提倡言论自由等方式,试图推动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三、教育改革与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与文化变革还体现在对教育系统和文化传统的改革上。

为了推动现代化进程,中国开始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概念,打破封建教育的束缚。

教育改革成为近代中国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人民开始关注科学教育和实用教育的发展,在学校中普及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知识。

同时,中国还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文化变革也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近现代思潮

中国近现代思潮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思潮演变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思潮不断革新。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各种社会思潮或此起彼落,交相辉映;或就吵未落,新潮又起。

或蹒跚前进,或急转直下,形成人类历史上嬗变的异常景象。

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思想文化变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有经世思潮和农民反封建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思潮及马列主义传播,且一次比一次前进。

社会思潮是思想文化变革的动态反应,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又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风尚、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其中价值观念是社会思潮的核心。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坚船利炮的优势撞开中国的国门,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

从此与世隔绝,以“天朝”自我陶醉的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漩涡,接受血域获得考验,经历着辛酸、屈辱的种种考验。

西方资本主义侵入,把中国推向一个半殖民地的深渊,也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少数爱国官员和一些开明士大夫首先惊醒过来,睁眼看世界。

他们在民族危机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支配下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这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经世派的最初觉醒,在思想届引起了一场革命。

总的来说清王朝在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十的短暂繁荣之后,从嘉庆、道光开始就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迹象,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严重,封建经济基础趋于解体,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弊窦丛生,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输出和农副产品的掠夺及鸦片走私日益猖獗,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大兴文字狱,极力提倡脱离现实的考据学和理学,使之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一些有良知的士大夫早就对此不满,他们继承清初学者“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主张改革。

其中龚自珍可以说是社会重大转折时代的历史鉴证人,他看到封建“衰世”的症结,提出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方案。

但是他的思想仍不可超出封建主义范围。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史的思潮与变革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史的思潮与变革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史的思潮与变革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世界近代化进程中的起伏波折,思潮的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史中的思潮与变革,从维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思潮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些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史的维新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中,维新思潮是一股主张变革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思潮。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积极倡导学习西方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维新思潮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启蒙运动奠定基础,振兴国家的思潮开始形成。

维新思潮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在政治方面,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推动政治体制的变革,提出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制度,使中国变得更加现代化。

此外,维新派还倡导平等、自由、民主,希望通过法治来实现社会秩序。

在经济方面,维新思潮主张改革传统封建经济体制,倡导实行工商业的开放政策。

他们追求新的生产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改革。

在文化方面,维新派主张推崇科学和普及教育,鼓励人们接受新的知识和思想观念。

他们在文学、教育、媒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推动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

三、中国近代史的民主革命思潮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民主革命思潮是一种力图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建立民主政治的思潮。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黄兴等。

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运动和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民主革命思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民主政治体制和国家机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革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民主革命思潮还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在经济方面,民主革命思潮主张改革土地制度,推动农民解放和实行土地改革。

在文化方面,他们倡导主张普及教育,提倡科学思想和现代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文化革命。

四、中国近代史的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思潮是一股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一、社会变革引发的思潮:思想启蒙与科学觉醒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潮的时代。

由于长期的封闭与落后,中国逐渐觉醒起来,开始思考自身发展的问题。

这一时期,思想启蒙运动与科学觉醒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思想启蒙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

启蒙运动展示了一种批判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崇尚理性、自由和人权。

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思想家们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科学知识等,以求实现中国现代化。

他们的思想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新政治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与此同时,科学觉醒也在中国社会引发了一波思想浪潮。

西方现代科学的传入,激发了中国学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以科学方法研究世界。

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家们为了追求现代化,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知识,推动着中国科技水平的进步。

在这个时期,诸如严复、林则徐、李鸿章等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曾通过推行科学教育的方式来改革传统社会观念,促进社会变革。

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经济改革与外国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于经济改革和外国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倒退、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使得中国在与外国接触时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

经济改革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了许多耻辱性的战争失败,社会危机空前加剧。

这导致了中国社会的紧迫性改革需求。

为了挽救中国的衰落,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开展了起来。

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改革派官员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借鉴西方列强的成功经验,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此外,外国的影响也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略,打破了中国对外封闭的状态,给中国政府与人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被迫面对外国人的侮辱与剥削,中国人开始思考自身的困境,并渴求改变。

同时,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教育模式等也让中国人们看到了不同的社会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近代改良主义思潮之历程

近代改良主义思潮之历程

论文导读: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

是出现在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封建社会上层的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

爱国的救亡图存思潮不断的激励后人。

关键词:改良主义,思潮,救亡图存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是出现在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封建社会上层的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

它反映和代表着正开始形成的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社会新兴势力,主张用和缓渐进,不根本变动旧制度的办法,来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这一思潮的发生发展是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思想的不断矛盾和斗争相伴的。

它是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之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要内容。

一、改良主义思潮的“前驱先路”——龚自珍、魏源和冯桂芬改良主义思潮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上半叶。

中国清朝“康乾盛世”已成过往烟云,呈现“衰世”。

人口猛增,土地极端集中、吏治腐败、军备废弛,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达官贵人沉迷于歌舞升平的同时,龚自珍却有清醒的社会认识。

他向我们描绘了一副“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的岌岌可危的社会情景:“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穷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度日,奚暇问年岁?”[1]864这真是“履霜之犞,寒于坚冰;未雨之鸟,戚于飘摇;痹痨之疾,殆于痈疽,良莠之华,惨于槁木”。

[1]1095一方面,是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惨重的民生凋敝;另一方面是“豺踞而鹗视,曼引而蝇孽”,“析四民而五,附九流而十”,[1]1043大批封建吸血者官官相护、朋比为奸、荒淫无耻、逢迎谄媚……,而盘据在这个世界的顶峰的是封建帝王的“一夫为刚、万夫为柔”“主上遇大臣如犬马”的专制淫威。

龚自珍朦胧的触及到了君主专制的痛处,对人的尊严的遭受屈辱抒发着慨叹和不平;另一方面,龚氏广泛地揭发了社会的黑暗,看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预感革命风暴的邻近。

他把社会情况分为一日的三时,“一曰蚤时,二曰午时,三曰昏时”。

[2]69龚氏指出他所处的时代已不是那种“大川轨道”“王邑文明”的美好安稳的念头,而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山中之民有大声音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2]769的革命风暴的前夕了。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概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各种新兴思想在社会中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乱和外国列强侵略,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是否适应时代的需求。

这些现代化思潮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维新派与洋务派:两种不同路径的现代化思潮1. 维新派:改革自身,接收西方文明维新派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进行内外修法以振中华之策的知识分子。

魏源、康有为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主张借鉴西方科技与制度以推动国家现代化。

他们积极翻译西方重要著作,并提倡实用主义、实业救国等观念,试图摒弃封建礼教束缚,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 洋务派:依靠欧洲列强赢得现代化洋务运动是太平天国后借鉴英法等西方列强思想发动的一次国家整体性的改革尝试。

洋务派提出学习西方兵器装备,发展实业、修筑船坞等举措,试图通过赶超外国列强的武力和科技,达到成功现代化的目标。

三、中国近代化思潮对社会变革的影响1. 科技教育:推进现代产业与科技发展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重视科学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推动现代产业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维新派主张有机结合中西文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推动中国教育向科学化方向转变,并引入了许多新型教育机构和制度。

2. 思想解放:启蒙民智与儒家传统冲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引领了一系列社会思潮的兴起。

维新派主张反对封建礼教束缚,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以及舶来观念如宪政民主、法制等。

他们还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使中国社会思想观念起了重大变革。

3. 社会变革:推动农业、工商业现代化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影响到了农业、工商业的发展。

维新派提出实业救国,倡导新型经济体系的建立。

同时,洋务派的努力引进了西方科技和工业机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工商业的现代化。

四、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发展面临的挑战1. 外部挑战:列强侵略与压迫尽管近代中国有许多进步思想在发展,但面对列强侵略者的压迫,这些现代化思潮受到很大阻碍。

中国近代改良思想的总结

中国近代改良思想的总结

中国近代改良思想的总结中国近代改良思想的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改良思想,试图寻找中国发展的出路。

中国近代改良思想以求真、求实、求实效为主旨,深刻反思中国社会的弊端和落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政策,对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改良,二是社会改良。

思想改良的核心是推崇科学知识和启蒙思想,追求真理,反对封建迷信和旧有观念。

社会改良则是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一系列社会政策,力图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思想改良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顾炎武。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疑则利,疑则问,问则变”等思想,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和对事物的怀疑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他反对迷信,主张推崇科学,提倡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社会改良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张之洞。

张之洞认为,中国社会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他建议实行新的税制和粮食政策,鼓励农民生产,并通过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他的改革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反响,并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顾炎武和张之洞,近代中国还涌现出许多其他的改良思想家,如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

他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改良思想,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想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改良思想强调实用主义,提倡务实。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越来越看重实践经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们强调解决具体问题,关注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改良思想主张以科学为导向。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想家深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他们推崇科学知识,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他们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应该将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动力。

再次,改良思想强调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

近代中国社会面临许多问题和动荡,改良思想家认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实现改良的前提条件。

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与变革

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与变革

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与变革近代中国,也就是指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这段时间内,中国的社会思潮和变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

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乱、革命、开放等一系列大事,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众多思潮和变革。

一、思潮的崛起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控制,而且在国内也面临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导致了众多思潮的崛起。

其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就是三大思潮:维新思潮、民主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

维新思潮是在中国清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其主要内容是倡导政治改革、文化改良、科学进步、人权自由等方面的观念。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民主思潮则是在维新思潮基础之上,强调更为深入的政治改革和社会转型。

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黄兴等。

至于马克思主义思潮,则是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时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毛泽东等。

这三大思潮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新思潮和民主思潮的倡导和实践,使得中国社会逐渐从封建向现代化转型。

而马克思主义思潮则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变革的推动中国的思潮多种多样,但是这些思潮最终都归于变革。

近代中国的变革,有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社会方面的等等。

1.政治变革最为显著的政治变革,就是辛亥革命。

清朝末年,中国国内已经面临了诸多矛盾和问题,维新思潮和民主思潮依次掀起了改革、改良和革命的浪潮。

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的领导下,终于推翻了清朝政府,宣告了近代中国的开端。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开启了大门,为后续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政治变革也是不断的发生。

北洋政府的成立、国共合作的形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胜利,都成为了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2.经济变革经济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康有为系统地提出了新“公羊三世说”
: “三世”进化之义,是孔子规定的;人类社会 是变易和进化的;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 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 再到民主共和,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 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三世”进化是循序渐 进的,不能躐等。 “据乱世崇男女之别以谨种族之传。升平世人 类渐至平等,且教化即明,则人类皆可相通皆 可相会矣。至太平世,则不论男女,人人独立 自主,更可相会”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一、‍ 改良概说
政治改良是统治者自觉地改善和健全政治统治体系的行 动或过程。一般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对政治体系、 政治关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与改进,而不会影响 或改变根本的权力结构。 政治改良与政治改革 同出而异名,本质上是一回事 政治改良与政治革命 改良与革命是作为对立面出现的。改良意指在现有的基 础上修改,不必推翻重来;所谓革命,要求彻底改变事 物的性质。改良派主张以温和的手段在细枝末节上对原 有体系制度进行修补,以缓和社会矛盾,一般不赞成暴 力革命。革命者主张以暴力的手段和激进的方式,推翻 某个统治阶级或集团,从根本上改变权力结构。
(三)社会与历史进化论

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到斯宾塞、赫胥黎的社会进化论: 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变异进化,人 类各民族亦然。 1895年,严复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名为《天演论》,20世纪初得到广泛传播。严复主张中 华民族主动变革,奋发图强,以应对亡国灭种的危机。 梁启超:“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 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 、“非图自强,则决不足 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 梁:“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 也”;“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此理 势所必至也” ;然则,民主立宪政体是“竞争太烈” 之制度会阻碍社会发展,不如君主立宪政体“内之可以 调和竞争,外之可以助长竞争”。梁此后提出开明专制 的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一、改良概说(一)改良的原因与特点简述1.原因: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特点:在根本政治制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或体制改革。

(二)影响改良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1.主观因素:第一,改良者本人的政治智慧。

第二,改良者的前期准备与计划是否充分。

第三,改良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突破口选择以及对对改良的滚动式修正。

第四,与体制内保守派与实权派关系的处理。

2.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思想和文化环境等方面。

(三)中国历史上的改良简述二、近代中国改良综述(一)背景的独特性:外来因素的综合作用。

穷(除了改良,别无选择,被逼无奈。

内外交困的窘境)则变。

(二)思想与理论基础的独特性:西方的社会与历史进化论的影响,也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改良的萌芽时期。

魏源、龚自珍为代表,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第二阶段,改良主张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的启动期,即洋务运动时期。

第三阶段,改良运动在观念层面的全盛时期,改良思想的宣传与普及;第四阶段,改良运动的践行期,即清末新政。

( 四 ) 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即改良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的拓展。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改良者并不拥有正常的改良实践所需的政治集权,改良者调动的各种资源也就相对有限。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一)思想背景:1.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看,清末社会仍然处于一种思想与观念十分封闭的环境中。

“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萧公权语)2.清末考据学的衰落与经文经学的兴起。

(二)国内社会与政治背景:晚清政治治理的危机。

1.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2.农民起义不断,导致国家政治控制能力的衰朽和财政危机。

3.鸦片的贸易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家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四、近代中国改良的三个理论与思想基础(一)中国传统的权变理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二)新公羊三世说(康有为)。

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

“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崇男女之别以谨种族之传。

升平世人类渐至平等,且教化即明,则人类皆可相通皆可相会矣。

至太平世,则不论男女,人人独立自主,更可相会”(三)社会与历史进化论1.严复2.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才是政体之最良者,开明专制之适用于今日之中国。

“内之可以调和竞争外之可以助长竞争”“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非图自强,则决不足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也”,“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此理势所必至也”。

五、早期体制内官僚知识分子的改良主张(萌芽时期)(一)龚自珍:1.治乱兴亡在于财富分配,“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

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复古)。

2.限制君权,理顺君臣关系。

“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3.取消八股取士,改为考试策论“疲精神耗日力于无用之学”、“天下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二)魏源1.师夷长技以制夷“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分发沿海水师,教习技艺”2.漕粮海运,改纲盐制为票盐制,打破官盐制的垄断“除弊如何?曰:除其夺水夺利之人而已”3.行至水利与革除河政之弊联系起来。

“因商道为运道,因商舟为运舟,因商估为运丁,因漕费为海运费”六、洋务派的改革(改良启动期:观念层面到实践层面)(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二)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洋务运动的首创者、李鸿章为继承与中坚力量、张之洞为后期之秀。

(三)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意义有三:1.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要诉求。

2.在当时是一种技术层面处理问题的合理思路。

3.从根本上触及了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四)洋务运动的改革内容1、练兵制器的军事方面“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承平日久,绿营弁兵大都怯弱不堪用”“盖发、捻、苗、回诸贼,皆内地百姓,虽然有勇跃坚忍之气,而器械不及官军之精备,可以剿抚兼施。

若外洋本为敌国,专以兵力强弱角胜,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

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改变军制以御外辱,重视海防与海军建设。

曾国藩、李鸿章主张“买”:“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

左宗棠、沈葆桢主张以买为辅,以自造为主:“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必傲以无也”“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胜贵。

江浙大商……减价以敌洋商……目前江浙海运即有无船之虑,而漕政益难措手,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藉以捕盗而护商”开矿:“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徒使彼攘其利,莫如自行设厂开采”不但要自办煤矿,且在开采之际对外国资本进行抵制。

“一旦与外洋为难,彼必不肯以铁植资我,纵有善于制造之人,亦形束手”“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于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

富强之基,此为嚆矢”2、铁路、纺织的经济方面李鸿章:“铁路、电信二者相为表里,无事时运货便商,有事时调兵通信,功用最大”“朔自各国通商以来。

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售价既廉,行销愈广。

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分其利权”“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3、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方面)李鸿章:改变传统取士标准与方法,建议开设学馆学堂,培养个方面人才。

“培养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设立洋务局”,“分为格致、测算、兴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等数门”,“所学如有成效,与正途出身无异”“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4、和戎、变法的外交方面: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中外实力悬殊“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弱国无外交。

(五)洋务运动的成就与不足(一)成就:1.开启了中国人思想和观念现代化的进程。

2.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4.开启了中国教育和技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不足:改革没有触及一个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安排以及国家机关的改造和建设。

改革未对国家的生存能力提高、国家的动员能力、汲取能力以及应付突发危机的能力带来实质性提高。

七、维新派的改良主张(近代改良运动的第三个阶段)(一)早期维新派及其改良主张19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中,主张希望清政府学习西方,在政治上实行某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国家摆脱遭受列强奴役、掠夺的地位,从而走向富强之路。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人。

到八十年代下半期和九十年代上半期,改良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要求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不可分割。

全之所在,利之所在。

“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方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外国税华货进口务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务从其轻”“同为一色之货,竟估二种之价”第二,要求发展民主资本主义工商业。

商战比兵战更为重要。

发展工商是变贫弱为富强之路。

“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一日不辍。

”、“国既富矣,兵奚不强!窃恐既富且强,欲邀彼一战,而彼族而怡色下气,讲信修睦,绝不敢轻发难端矣。

此之谓决胜于商战”第三,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日,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立议员,实行君主立宪。

“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实合亿万人为一心”、“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第四,要求废除八股,兴学校,开报关。

“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尽管这一时期的改良思想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但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制造了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维新变法1、戊戌维变法的背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1)清政府的国家能力随着列强入侵而不断消弱。

(2)洋务运动虽以甲午战败而告失败,但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心理和思想的机制。

(3)甲午战败使得体制内官僚的改革彻底失败,明治维新成为一种理想的学习模式。

(4)经济上中国工业化道路由于列强入侵而更加举步维艰,迫切需要推进政治领域的改革来为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2、戊戌变法前期的舆论宣传康梁等维新派通过学会、学校、报刊,不仅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与思想上的风气,而且通过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赢得了体制内官僚的支持。

“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营销至万七千余册。

由是康门之焰张而羽翼成,党祸伏矣”“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兹报者,观于一国之事,则足以通上下之情;观于各国之事,则足以通中外之情……积一人之智力,以为一群之智力,而吾之群强……取各国之政教,以为一国之政教,而吾之国强”3、戊戌变法的主张(1)政治上:最根本的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对政治制度进行改良,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宪政与民主。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中国今日民智极塞,民义未讲,则毋宁先藉君权以转移之”、“立宪政治者,国民政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