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973

合集下载

973计划2008年立项项目清单

973计划2008年立项项目清单
郭华东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
2009CB72400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高精度实时运动成像基础研究
房建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09CB724100
飞行器气动力学与光学设计中的关键湍流问题
佘振苏
北京大学
教育部
2009CB72420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基础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09CB825300
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控制
麻生明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上海市科委
2009CB825400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
许瑞明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2009CB421200
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
戴民汉
厦门大学
教育部国家海洋局
2009CB42130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
王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09CB421400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
2009CB522400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
郑树森
浙江大学
浙江省科技厅教育部
2009CB52250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的基础研究
唐宏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国家重大研发计划

国家重大研发计划

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

将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改委、工信部共同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农业部、卫计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形成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当前,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演进周期大为缩短、各研发阶段边界模糊,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

为适应这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新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着力改变现有科技计划按不同研发阶段设置和部署的做法,按照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该计划下,将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凝练设立一批重点专项,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组织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提出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原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发展计划的集大成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经成为我国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技术瓶颈的重要科技资助渠道。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这一年科技部已经正式对外公示了12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共计113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拟获立项,其中包括142所高校拟立项项目647项,占比为57.16%。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机遇和挑战——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朱伟林总地质师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机遇和挑战——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朱伟林总地质师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机遇和挑战——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朱伟林总地质师佚名【摘要】@@ 1 中国近海勘探历程及含油气盆地rn基本特征rn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油气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越来越引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有关中国近海的基本地质情况及油气勘探进展等一系列问题.【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0(015)001【总页数】5页(P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朱伟林,1956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同济大学。

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兼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同时担任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被聘为同济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

朱伟林总地质师长期从事中国近海的石油天然气勘探研究和管理工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第十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采访时间:2009年11月12日采访地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朱伟林总地质师办公室采访人:金顺爱,编辑,高级工程师,以下简称“编”被采访人:朱伟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以下简称“朱”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油气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越来越引人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有关中国近海的基本地质情况及油气勘探进展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50年代。

在这期间经历了哪几个不同阶段?其不同阶段的勘探活动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朱: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分阶段的话,可以分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力更生的早期勘探。

由原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系统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部等海域展开了油气勘探,基本完成了中国近海各海域的区域地质概查。

中国近海新生代叠合断陷煤系烃源岩特征与天然气勘探方向_张功成

中国近海新生代叠合断陷煤系烃源岩特征与天然气勘探方向_张功成

第25卷第6期2013年12月中国海上油气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Vol.25No.6Dec.201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编号:2009CB21940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洋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技术(编号:2008ZX05025、2011ZX05025)”、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编号:XQ-2004-05)”、“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项目(编号:XQ-2007-05)”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张功成,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勘探专家,1988年于西北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任中海油研究总院勘探研究院地质总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管理工作。

E-mail :zhanggch@cnooc.com.cn 。

中国近海新生代叠合断陷煤系烃源岩特征与天然气勘探方向*张功成邓运华吴景富李友川赵志刚杨海长苗顺德陈莹何玉平沈怀磊张义娜(中海油研究总院)摘要中国近海新生代叠合断陷主要是指由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地层充填的古近纪凹陷,这类凹陷主要分布在东海、南海北部大陆架边缘外带,在叠合断陷期形成的烃源岩主要有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和海相泥岩等3种,其中以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为主,包括煤、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

中国近海新生代叠合断陷煤层主要形成于古新世—渐新世,其识别方法主要有测井资料多方法综合识别和地震多属性线性回归等2个技术系列,其形成主要受古气侯、古地形和补偿沉降等因素控制,主要形成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三角洲环境,多分布在凹陷的缓坡部位。

中国近海古近纪断陷期煤层具有单层厚度薄、层数多、横向变化快等特征,煤组分以镜质组为主;煤系地层和海相泥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型,生烃门限高,Ro 值一般达1.5%以上才能大规模生气,但生气窗宽,Ro 值在4.38%以下均能生成大量天然气,所以天然气生烃期一般较晚,主要在中新世及其以后。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沉积盆地是指由沉积物填充而成的地质构造单元,是油气资源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是石油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沉积盆地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引起的地表下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壳块体,然后在这些块体上发生了相对连续的沉积作用,最终形成了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晚期。

在初期阶段,沉积盆地处于快速下沉和快速沉积的状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深度较浅,沉积速率较快,沉积物主要以碎屑岩和泥岩为主。

在这个阶段,由于盆地深度较浅,热流强度较高,导致了盆地内部温度升高,从而使得有机质的生物降解速度减缓,有机质得以保存下来。

在中期阶段,沉积盆地处于缓慢下沉和缓慢沉积的状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深度逐渐加深,沉积速率逐渐减慢,沉积物主要以泥岩为主。

在这个阶段,由于盆地深度加深,地温逐渐升高,有机质开始发生热解反应,产生了大量的烃类物质。

在晚期阶段,沉积盆地处于稳定状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深度较深,沉积速率较慢,沉积物主要以烃源岩为主。

在这个阶段,由于盆地深度较深,地温较高,有机质已经完全热解成了烃类物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烃源岩、圈闭和运移路径等因素。

烃源岩是指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以产生烃类物质。

圈闭是指能够阻止烃类物质向上运移的岩石层或构造形态。

运移路径是指烃类物质从烃源岩到圈闭的运移路径。

目前,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岩相古地理、热史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确定烃源岩、圈闭和运移路径等关键因素。

同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地球物理、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总之,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发布时间:2021-05-07T10:36:42.43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9卷第3期作者:黄晓清[导读] 深水盆地一般是指位于水深超过300m的大陆架黄晓清中石化胜利地质录井公司山东东营 257200摘要:深水盆地一般是指位于水深超过300m的大陆架-大陆坡等海域的沉积盆地。

南海深水盆地位于特提斯和古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转换部位和欧亚、印-澳和菲律宾三大板块的交互区,受中、新生代周边不同板块的相互作用以及南海扩张等地球动力学事件的综合控制,具有十分复杂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和油气成藏特征。

关键词: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勘探方向引言自2006年我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以来,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迫切需要寻找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21世纪以来,国外深水获得了一大批油气勘探发现,我国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也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我国深水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钻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20世纪末,始终没有获得商业性发现。

在南海南部,我国做了大量科学考察、地球物理调查和部分综合评价。

据原国土资源部的评价结果,南海油气资源丰富且大部分在深水区。

南海深水油气勘探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该区边缘海深水成藏条件复杂,而且边缘海深水属于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的前缘领域,面临着深水区盆地结构与形成演化、深水区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机理、深水区构造成像、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深水安全高效探井作业关键技术等世界级勘探难题的挑战。

1区域地质概况南海位于西太平洋和新特提斯两大构造域交接部位,在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3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古南海地台新生代发生裂谷作用形成了具有洋壳结构的边缘海,发育了深海盆、大陆坡和大陆架等典型的海底地貌单元。

我国深水区盆地(水深大于300m)主体位于南海海域,深水勘探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

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附件: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118300 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应用基础研究王道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118400 玉米大豆高产优质品种分子设计和选育基础研究赖锦盛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部2009CB118500 光合作用分子机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基础研究张立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118600 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部2009CB118700 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聂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2009CB118800 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形成原理与控制途径研究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2009CB118900 农业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合成与作用机理及定向改造邓子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119000 设施作物的环境适应机制与产品安全调控的基础研究喻景权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2009CB119100 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2009CB119200 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万方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2009CB219300 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冯志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9CB219400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朱伟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9CB219500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杨胜雄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2009CB219600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宋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9CB219700 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相关基础研究王成山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委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219800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究杨勇平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2009CB219900 大规模化工冶金过程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220000 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2009CB220100 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吴锋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9CB320200 系统级封装的基础研究毛军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委2009CB320300 水环境监测无线网络微传感器芯片系统基础研究夏善红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320400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张平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09CB320500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和协议基础研究吴建平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320600 复杂生产制造过程一体化控制系统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柴天佑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320700 基于网络的复杂软件可信度和服务质量及其开发方法和运行机理的基础研究梅宏北京大学教育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320800 混合现实的理论和方法鲍虎军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2009CB320900 基于视觉特性的视频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高文北京大学教育部2009CB421000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国土资源部2009CB421100 中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2009CB421200 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戴民汉厦门大学教育部国家海洋局2009CB42130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王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421400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王会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421500 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成灾机理研究端义宏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2009CB42160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郑明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521700 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陈志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陕西省科技厅总后勤部卫生部2009CB521800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詹启敏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009CB521900 脑血管疾病发生和防治的基础研究苏定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总后勤部卫生部上海市科委2009CB522000 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马兰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2009CB522100 呼吸系统疾病与损伤基础研究钟南山广州医学院广东省科技厅2009CB522200 炎症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与肿瘤的关系韩家淮厦门大学教育部2009CB522300 中国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刘吉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科技厅2009CB522400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郑树森浙江大学浙江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52250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的基础研究唐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522600 重要致病性细菌微进化的研究杨瑞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总后勤部卫生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522700 “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2800 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2900 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吴焕淦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3000 若干中药成方的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董竞成复旦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2009CB623100 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沈晓冬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9CB623200 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李宗津东南大学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623300 信息功能陶瓷及其元器件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南策文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623400 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科技厅2009CB623500 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谢在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学院2009CB623600 有机/高分子平板显示材料的基础研究王利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623700 先进材料性能与结构演化间关系的现代表征方法及科学问题的研究张泽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科委2009CB723800 数值风洞软件系统若干基础问题研究邓小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省科技厅2009CB723900 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郭华东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2009CB72400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高精度实时运动成像基础研究房建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9CB724100 飞行器气动力学与光学设计中的关键湍流问题佘振苏北京大学教育部2009CB72420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基础问题研究雒建斌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724300 核主泵制造的关键科学问题雷明凯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724400 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卢秉恒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724500 防御输变电装备故障导致电网停电事故的基础研究唐炬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委教育部2009CB724600 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杨春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724700 新一代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科学基础欧阳平凯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科技厅2009CB824800 黑洞以及其它致密天体物理的研究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4900 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2009CB825000 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2009CB825100 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陈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中国科学院2009CB825200 北京谱仪III tau-粲物理实验研究沈肖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5300 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控制麻生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2009CB825400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陈润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许瑞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5600 染色质解码的基础及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于文强复旦大学上海市科委教育部2011CB302700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研究马华东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11CB302800 物联网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赵伟同济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1CB302900 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海涛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储量及开发

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储量及开发

世界及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储量及开发现状据预测,全球陆上的油气可采年限约为30-80年。

随着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进入21世纪,世界随之步入了石油匮乏的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后石油时代”。

业内专家表示,海洋油气的储量占全球总资源量的34%,目前探明率为30%,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

丰富的资源现状让全世界再次将目光瞄准了海洋这座石油宝库。

据统计,2009年海洋石油产量已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3%,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会提高到35%。

2009年海洋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31%,预计2020年,这个比例会提高到41%。

目前,深水和超深水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油气开采的重点领域。

TSC海洋集团董事长蒋秉华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海洋石油方面,过去十几年世界上新增的石油后备储量、新发现的大型油田,有60%多来自海上,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深海。

”中国的沿海大陆是环太平洋油气带的主要聚集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储量,据预测,中国海洋油气的资源量达数百亿吨。

作为全球石油消费第二大国,2009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因此,加快中国海洋石油工程业务的发展已势在必行。

一、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及储量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评估,世界(不含美国)海洋待发现石油资源量(含凝析油)548亿吨,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78.5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的47%和46%。

因此,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测前景良好。

世界海洋油气与陆上油气资源一样,分布极不均衡。

在四大洋及数十处近海海域中油气含量最丰富的数波斯湾海域,约占总储量的一半左右;其余依次为: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海域、北海海域、墨西哥湾海域、中国南海以及西非等海域。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但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约占30%。

两极大陆架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俄罗斯海洋油气资源的80%以上聚集在其北极海区域,为1000亿–1200亿吨油当量。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拟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拟

富营养化湖泊中POPs在底栖-浮游 北京大学 耦合食物网中的传递行为和机制 新型持久性有机物在电子废弃物 南开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 医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瑞金医院
56 2015CB459000 污染源及周边区域的迁移转化与
修复控制 大气细颗粒物引发呼吸道损伤的 57 2015CB553400 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干预研究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检测应用基础 研究 大数据群体计算的基础理论与关 键技术
2
46 2015CB358800 47 2015CB452600 48 2015CB452700 49 2015CB452800
移动应用恶意行为检测控制的基 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中国西南特提斯典型复合成矿系 统及其深部驱动机制 典型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特征 、效应及其调控 登陆台风精细结构的观测、预报 与影响评估 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对
50 2015CB452900 海湾生态环境影响机理与调控原
理 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 51 2015CB453000 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52 2015CB453100 53 2015CB453200 54 2015CB453300 55 2015CB458900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特 征、环境风险与控制原理研究 热带和中高纬季节内振荡的动力 机理及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 近海环境变化对渔业种群补充过 程的影响及其资源效应
727.00 250.00 281.00 1665.00 1639.00 1718.00 1701.00 770.00 730.00 1653.00 736.00 273.00 246.00 1812.00 1601.00 1952.00 1731.00 1778.00 631.00 718.00 761.00 742.00 248.00 241.00

南海南部的构造演变

南海南部的构造演变

南海南部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基本处于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盲区。

出于油气勘探开发的目的,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日本等纷纷通过国际合作对南海南部地区进行了多次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南沙海域分布着几个中小型沉积盆地,包括中建南、曾母、北康、南薇西、礼乐、西巴拉望和北巴拉望(后文简称为西北巴拉望盆地)、南沙海槽、文莱-沙巴等盆地。

通过采集到的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许多学者对该区的深部结构、构造、沉积地层和沉积相特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这些盆地的构造与演化特征(钟广见,1996;姚永坚等,2002;杜德莉等,1998;姚伯初等,2004;戴春山,2011;吴世敏等,2005)。

南沙海域南部这些主要的沉积盆地都经历了拉张、俯冲碰撞及走滑等各种演化阶段。

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各盆地具有不同盆地原型和沉积构造特征。

换言之,各盆地尤其是主要盆地是不同原型盆地的复合叠置型盆地(张翀等,2007)。

但以往的研究将盆地的演化和构造边界的演化割裂开来,没有从统一、演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或是从单个的盆地演化阶段或演化背景出发,没有考虑南海南部主要的新生代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动力学成因上的一致性与特殊性(熊莉娟,2012),本课题以南海南部深部背景、板块作用过程以及构造热时间等大地构造背景为基础,将断裂演化与盆地演化结合起来研究。

南海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南海海盆形成演化历程的重要信息,是探讨边缘海形成演化的“骨架”及深部动力学的基础。

为加强南海南部及深海盆洋壳区的深部结构探测,从南海全局的角度研究其形成演化问题。

2009年在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的支持与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二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在南海南部海区完成了2条海底地震测(OBS2009-1、OBS2009-2),填补了南海南部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对于构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赵明辉,2011)。

海南省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海南省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海南省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仝长亮;汪贵锋;易春燕;苟鹏飞【摘要】海南省辖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巨大,其中位于北部海域的珠三坳陷、琼东南盆地和莺歌海盆地是海南省开发程度最高的海域,也是我国海上油气的主产区之一,并带动了以油气化工为主的油气产业的发展.借助于资源、区位、政策、市场等优势,海南省油气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还存在着基础薄弱和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海南省在油气产业的参与度也有待提高.因此,海南省应该主动作为、加强沟通、争取权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8(027)010【总页数】5页(P70-74)【关键词】海南省;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发展对策【作者】仝长亮;汪贵锋;易春燕;苟鹏飞【作者单位】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海南海口570206;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海南海口570206;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海南海口570206;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海南海口570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220 引言南海油气资源极为丰富,享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据估算,我国的300万km2海域,石油地质资源量为230亿~300亿t,天然气资源量约50万亿m3[1-2]。

海南省陆域面积仅有3.4万km2,却管辖着200万km2的南海大部。

国务院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建设意见”中指出“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为海南发展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把海南建成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和加工基地”,海南省油气产业应围绕海洋油气资源进行谋划和布局,充分利用海域油气优势资源,集约发展油气化工新型工业。

1 海南省海洋油气资源概况海南省海域油气沉积盆地多、分布广、厚度大、资源量丰富。

目前共发现盆地18个,总面积约70万km2,厚度在6 000~12 000 m,最大超过15 000 m。

以北纬16°为界,北部海域盆地(坳陷、凹陷)有珠三坳陷、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福山凹陷。

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和勘探潜力_0

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和勘探潜力_0

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和勘探潜力摘要:本文就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勘探潜力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中国南海边缘盆地的构造和演变过程,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最后就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勘探潜力进行探讨,对南海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现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中国南海;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南海位于我国大陆南方,属于太平洋的西部海域,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海盆之一,拥有约1073.82km2的海域面积,不仅生态系统分布广阔,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包括海洋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

南海是海上航行必经的区域,对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 中国南海边缘盆地性质及其构造和演变南海北部盆地是在华南地块及其边缘活动带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拉张型新生代断陷—坳陷型含油气盆地,盆地规模较大。

当新南海处于张开阶段时,南沙地块开始呈现出裂离的状态,并且移动到距离华南大陆较远的区域。

在南沙地块漂移的过程中,地层逐渐发生褶皱断裂。

南海北部伸展盆地受到断裂、扩张和沉陷作用,使盆地普遍具有早期断陷、中期断坳、晚期区域沉降的发育过程。

北部湾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在裂陷活动的初期、地势起伏较剧烈的构造环境下,沉积不稳定,以山麓相、洪积相等粗碎屑沉积为主;在裂陷活动的中期,地势被削平,出现比较宁静的湖泊环境,在湖盆的深洼处形成具有生油条件的暗色泥岩。

其后断裂又活动,盆地普遍下沉,被海相沉积物充填。

拗陷期被凹底锅式的大型坳陷所统一。

琼东南盆地、珠二坳陷和台西南盆地裂陷期晚期处于大陆坡位置,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发育,烃源岩形成与河流—三角洲煤系密切相关。

中沙—西沙到笔架区烃源岩为渐新世—中新世海相烃源岩,与陆源有机质输入相关。

2 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是典型的含油气盆地,是在华南板块及其边缘地块地质活动中逐渐演变形成的,呈现出新生代凹陷型的特点。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在新生代初期曾发生过裂陷,主要呈现出东北至东西向的分布方向,到新生代的晚期阶段,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逐渐演变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科学技术部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年项目立项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年项目立项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年项
目立项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
•【公布日期】2015.03.06
•【文号】国科发基〔2015〕63号
•【施行日期】2015.03.0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年项目立项的通

国科发基〔2015〕63号北京市、天津市、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重庆市、新疆自治区、厦门市科技厅(委、局),深圳市科技创新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气象局,海洋局,中医药局办公厅(室),总后勤部卫生部,各有关单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5年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已经结束。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经研究,决定批准973计划农业科学等9个领域81个项目、蛋白质研究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37个项目以及青年科学家专题34个项目立项(项目清单见附件)。

请各有关单位按照973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实施的相关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年项目清单
科技部
2015年3月6日附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年项目清单。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拟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拟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对策
北京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前两年
1878.00 1376.00 1457.00 1699.00 1553.00 1552.00 1740.00 1706.00 1470.00 1046.00 997.00 1017.00 1074.00 1009.00 1153.00 446.00 1812.00 1696.00
清华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清华大学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2013CB329100 智慧协同网络理论基础研究 2013CB329200 宽光谱信号无线传输理论与方法研究 2013CB329300 互联网环境中文言语信息处理与深度计算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013CB329400 非结构化环境下的智能感知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013CB329500 脑机融合感知和认知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2013CB329600 社交网络分析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研究 2013CB336500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分析与挖掘 2013CB336600 密集立体覆盖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013CB336700 协同异构蜂窝层叠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013CB336800 基于周期极化铌酸锂波导的高效低噪频率转换研究及应用 2013CB429700 典型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其成矿机理 2013CB429800 兴蒙造山带构造叠合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2013CB429900 植物固沙的生态-水文过程、机理及调控 2013CB430000 我国汞污染特征、环境过程及减排技术原理 2013CB430100 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演变机理和监测预报技术研究

历年973计划项目立项清单

历年973计划项目立项清单

何鸣元
中国石化研 究所
中国石油 化工集团 公司
2000
资源
12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防治研究
王涛
中科院寒旱 中科院、

教育部
2000
资源
13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
唐朝枢 北京大学
卫生部、 教育部
2000
生命
14 衰老机理与老年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陈香美
解放军总医 院
基金委、 总后卫生 部
2000
15
面向功能可重组结构的 DSP&CPU 芯片 及其软件的基础研究
侯朝焕 中科院专声学所
基金委、中 科院
1999
16
新型超高密、超快速光信息存储与处理 的基础研究
徐端颐
清华大学
教育部
1999
17 集成微光机电系统系统的研究
王跃林
中科院上海冶金 所
中科院
1999
信息 信息 信息
18 大地成矿机理及矿集区理论研究
教育部
2001
研究
15
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 学研究
贺福初
杨?原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 院、复旦大学
基金委、中国人 民解放军总后 勤部卫生部
2001
信息 信息 资源 资源 资源 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
1999 农业
2
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 理和分子基础
王学臣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部
1999
3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
曹志洪 中科院土壤所、中中国科学
周健民 科院土壤所

1999
4
重大畜禽疫病病原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研究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
第 83 卷 第 8 期 2009 年 8 月
地 质 学 报 A C T AG E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V o l . 8 3 N o . 8 A u 0 0 9 2 g.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地质问题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北京 , 1 0 0 0 1 0
内容提要 :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经获得了重大的天然气发现 , 正逐渐成 为 全 球 深 水 油 气 勘 探 的 热 点 区 之 一 。 通 过 与 相 邻 陆 架区以及世界上典型深水盆地的类比发现 , 南海北 部 深 水 区 具 有 独 特 的 石 油 地 质 特 征 。 南 海 北 部 大 陆 边 缘 经 历 了 从 燕 山 期 其演化过程和成盆机制复杂 ; 陆坡深水区具“ 热盆” 特征, 凹陷发育超压, 其生烃机 主动陆缘向新生代边缘海被动陆缘的转变 , 深水区距离物源区较远 , 缺乏世界级大河系 的 注 入 , 具 远 源 沉 积 特 征, 未 发 现 盐 层 及 其 相 关 构 造, 其油气成藏条件具 制不明 ; 南海北部深水区海底地形崎岖 、 多火山 , 还面临着地震采集 、 处理等地球物理难题 。 因此 , 南海北部深水油气 有特殊性 。 此外 , 勘探需要在借鉴相邻陆架区和世界其他深水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 一方面深 入 研 究 其 独 特 的 油 气 地 质 特 征 , 另一方面研发适 应于我国深水环境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 , 切实推动深水油气勘探的进程 。 关键词 : 南海北部 ; 深水区 ; 油气勘探
杨川 恒 等, 刘 铁 树 等, 陈 长 民 等, 1 9 9 7; 2 0 0 0; 2 0 0 1; 吴 时 国 等, 陶 维 祥 等, 庞 雄 等, 2 0 0 3; 2 0 0 5; 2 0 0 6; 张 功 成 等, 周 蒂 等, 朱 伟 林 等, 2 0 0 7; 2 0 0 7; 2 0 0 7; ) 。 目前 ,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经获得了重大的天 2 0 0 8 然气发现 , 有望成 为 全 球 深 水 油 气 勘 探 的 热 点 区 之 一。 南海北部深水区位于特提斯和古太平洋两大构 造域 的 转 换 部 位 、 欧 亚、 印 澳和菲律宾三大板块的 交互区 , 其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受到中 、 新生代周边不 同板块的相互作用以及南海扩张等地球动力学事件 特别是大西 的影响 。 相比世界 上 其 他 深 水 区 盆 地 , 洋两侧被动大陆边 缘 盆 地 ,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存 在着诸多差异 。 在 构 造 属 性 上 , 其以南海边缘海盆 地区别于世界上典 型 的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盆 地 ; 盆地演 化史上 , 南海北部深水区主要发育新生代盆地 , 时代

我国发现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

我国发现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

国企管理2024.4
74 文\图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我国发现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
图片报道PHOTOS
A
B
C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
公司日前宣布,在南海珠江
口盆地发现了我国首个深水
深层大油田——开平南油田,
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达1.02亿
吨油当量。

这也是迄今为止
我国在深水领域自主发现的
最大油田。

D
开平南油田位于南海东部海
域开平凹陷,距离深圳市约300公
里,平均水深超过500米,最大井
深4831米,油品性质为轻质原油。

发现井钻遇油气层100.6米,测试
平均日产油气超过1000吨油当量,
刷新了我国深水深层油气测试产
量纪录。

中国海油南海东部石油研究
院地质总师彭光荣说:“开平南亿
吨级油田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
我国深水深层领域巨大的勘探潜
力。


编辑/王盈 统筹/彭漾
A开平南油田是全球核杂岩型凹陷最大的商
业发现
B开平南油田的发现刷新了我国深水深层油
气测试产量纪录
C“南海八号”钻井平台正对油田探井进行产
量测试
D中国海油勘探研究人员正在开展地质研究
工作
E中国海油勘探作业团队自主研发适合深层
油气田的“虎鲸”热举高效排液技术,成功唤
醒了开平凹陷沉睡的“海底黑金”E
75。

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附件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年度重要支持方向一、农业领域1.主要作物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基础研究研究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等)高产和优质性状的遗传机理,鉴定出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分子靶点,通过常规和分子育种手段的结合,创制在产量、品质等目标性状上表现突出的育种材料,建立多基因组装育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研究提高粮食作物主产区大面积产量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集中阐明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以及相关资源(土、肥、水、光、热等)的利用现状和问题,为提高相关资源综合利用率及制定各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产量持续增长集成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研究养殖品种遗传分析与优良品种培育,主要养殖对象营养需求分析与高效无公害饵料研制,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化与病害防控,以及安全优质产品保障等高效集约化养殖的关键科学问题。

4.农业生防微生物和设施农业的基础研究(1)研究重要微生物生防基因结构、功能与代谢调控,生防活性物质分子改造及制剂优化相关基础研究。

(2)研究设施园艺作物在亚适宜环境中生长发育、代谢适应及其调控;设施条件下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控制;农药和营养元素在植物和土壤中的行为和调控。

5.畜禽产品有害物质形成机理及控制途径研究研究畜禽产品中危害人类健康的外源性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产生机制、演化规律和控制原理,为生产安全畜禽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6.林木生长和纤维素合成的机理研究开展速生优质树种培育的遗传基础及生长调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研究植物细胞壁生物合成过程基因的功能和细胞壁各类多聚物合成代谢的调控机理,探索培育细胞壁生物质高效转化植物的途径。

7.光合作用分子机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基础研究研究主要农作物光合作用能量传递和转化的动态衔接及调节机理,研究调控光能利用效率重要基因的功能,揭示光能利用效率调控的分子机理,为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首席科学家:朱伟林中海石油研究中心起止年限:2011.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一、研究目标的调整2.1 项目总体目标本项目的总体目标为建立南海北部非典型被动陆坡深水沉积盆地的形成模式;揭示南海深水陆坡区新生代超热沉积盆地的热结构和成烃机理;阐明深水区远源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岩台地形成的动力过程、演化模式及储层分布特征;建立适用于深水复杂海洋动力环境和复杂介质的地震高分辨率数据采集处理、深水海域反射地震成像理论方法体系;预测深水区大型油气田分布。

通过项目的合作研究,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从事深水油气研究的科学家队伍。

2.2 项目五年预期目标(1)确立南海深水陆坡区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因机理、构造演化和沉积模式。

揭示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现今热状态和多期拉张过程中盆地热体制的变迁及其对烃源岩生烃过程和状态的控制作用以及油气资源潜力。

(2)揭示南海深水海域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的规律,针对深水海域大水深、陡坡变、崎岖海底等因素造成的成像难点,提出基于三维波传播理论的数据采集设计方案、适用于深水复杂构造的偏移成像方法、考虑大水深海洋动力系统的地震响应模型以及干扰波消除与目标处理方法体系,为获取高质量地震观测数据、高精度地震成像和数据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3)建立深水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查明深水油气储层的发育规律,发展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和油气直接检测技术。

揭示生物礁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

建立南海深水区生物礁碳酸盐岩目的层构造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综合评价体系。

确定储层物性变化的地震敏感属性,预测目的层平面分布特征。

阐明深水海域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气成藏机理的特殊性, 建立一套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预测评价体系。

(4)本项目预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60余篇,出版3部科学专著。

提交对我国南海深水海域油气资源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科学成果,为国家开发深水海域油气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5)培养和造就一支进行深水油气勘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队伍,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80名左右。

2.3 研究目标调整方案本项目前两年首先展开了南海深水地震试验采集,提高地震深层资料信噪比,消除地震资料的干扰,提高地震成像质量等重点攻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与世界典型深水盆地的类比,深入剖析了南海深水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紧紧围绕深水区烃源条件、远源沉积体系和深水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展开重点研究,在地震技术攻关、南海深水烃源条件和沉积体系和深水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因此,本项目紧紧围绕项目总体目标,按照项目任务书中前两年的研究内容开展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

对照项目总体目标和5年目标,项目拟按照任务合同书的年度计划,展开各项后续研究工作,项目目标有望全面完成,因此,项目目标不作调整。

二、研究内容和课题设置的调整3.1 项目研究内容(1)南海深水复杂地质结构地震采集、成像与油藏地震响应基础理论研究针对南海盆地海洋动力系统多变,海底地貌复杂形成的特殊地震地质条件,研究地震波能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地震波的传播效率;研究深水环境下地震波激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的采集设计理论和方法。

针对南海大水深、复杂海底地貌和复杂介质引起的地震波严重散射以及波场畸变造成的成像困难,研究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建立深水无井油藏地震响应正演模型和反演模型;研究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问题;建立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域保幅偏移、逆时偏移和多次波偏移算法。

研究深水地震多次波形成规律,研究基于数据驱动为主要方法的消除多次波的理论和算法;分析由于南海深水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引起的地震响应的变化。

(2)南海北部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南海北部非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的区域和深部地质背景,确定深水区及其邻区重要构造事件的年代学,解析南海北缘典型部位浅水和深水区构造,应用粘-弹-塑性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南海北缘伸展构造的动力学。

根据钻井的热流测量,应用热模拟技术反演深水盆地区岩石圈不同部位大地热流和温度。

研究南海深水盆地的层序地层学并预测烃源岩分布及烃源岩成熟度;通过热压模拟实验,建立南海北部深水盆地超压高温复合作用下烃源岩热演化与生烃模式;预测生烃中心。

(3)南海深水区盆地远源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的建立,预测低位、水进和高位体系域分布及陆架边缘的淹没碳酸盐岩生物礁发育特征及分布特点,进而有效地预测储集体的分布。

运用沉积体系分析方法确定低位体系域扇体内部沉积构成,对已发现的深水浊积扇体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对南海北部深水区远源沉积体系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追踪远源深水沉积物源,建立南海北部深水区远源深水沉积体系“源-渠-汇”耦合体系。

根据测井、岩心、三维地震等资料进行地震属性分析研究,建立储层发育的地质模型。

通过地震属性反演成果直观地识别与定量地显示,分析储层横向变化,进行深水区生物礁和远源沉积储层厚度及含油气范围的空间展布形态研究。

(4)南海深水盆地成藏机理与有利目标预测评价研究建立深水区盆地高温高压型温-压系统分布模型,恢复超压演化过程。

探索砂层古渗透率恢复和断层古封闭性估算方法,预测输导性能。

建立高温高压环境油气排烃和高温高压天然气封闭临界动力学方程,确定源内高温高压排烃条件和源外常温常压天然气封闭条件,理论预测深水区排烃和油气封闭阶段。

开展天然气包裹体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天然气充注时期,建立深水区油气成藏模式。

探索深水区优质生烃灶、高效储盖组合分布定量预测方法,建立深水区成藏条件定量预测技术。

开展深水区油气富集特征研究,综合预测有利的富集领域,提出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新方向。

3.2 研究内容调整方案根据项目研究的实际进展,结合项目中期总结会的专家组的意见,对研究内容不作调整,仅在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和方向,重点展开工作。

(1)紧紧抓住深水区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这个核心问题,重点开展上下地壳伸展因子的数值模拟计算及其对陆坡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阐明南海北部东、西段陆架-陆坡体系的结构、成因机制以及深水区盆地演化过程。

(2)深入展开深水盆地三套烃源岩的研究,特别是海相烃源岩研究,结合高温超压的生烃机制分析,预测三套烃源岩的生烃贡献率以及深水盆地高效烃源灶的分布。

(3)建立深水区地震采集设计理论和方法,改进地震采集方案设计,大幅度提高地震采集数据质量;重点开展多次波偏移方法的研究;有效消除多次波等干扰波,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号,进一步提高油藏地震响应的识别能力。

(4)深入开展远源条件下陆架-陆坡沉积体系的研究,寻找大型深水沉积有利储集体的目标。

(5)加强对各课题研究成果的整合,总结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规律,预测大中型油气田分布。

3.4 课题设置调整方案课题设置合理,在2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转良好,因此在后3年的课题设置不作调整,仅对课题1的负责人和课题5的名称作了调整。

由于课题一的原负责人夏斌工作发生调动,申请调整课题负责人。

经过项目组内部答辩考核和首席科学家认可,课题一负责人更换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闫义,课题一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均不作调整。

此外,课题五的题目拟作调整。

南海深水其中一个关键地球物理问题是,深水地震信号中干扰波非常发育,特别是深水地震的多次波干扰严重,有效信号被各种噪声压制,深水目的层信号微弱,因此,提高深水地震信号的信噪比,将直接影响油气检测的准确性。

为了有效消除多次波等干扰波,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号,进一步提高油藏地震响应的识别能力,是课题五需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因此,课题五的题目由“南海深水油藏地震响应基础理论研究”改为“南海深水地震多次波压制与油藏地震响应基础研究”。

调整后的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负责人如下。

课题一、南海深水区盆地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研究目标:将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相结合,通过分析与浅水区盆地在动力学上的异同,探讨南海北缘深水区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盆地规模、构造变形样式及沉积沉降特征。

研究内容:重点以南海大陆边缘为主,通过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与解释,在海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中生代末期以来各主要阶段构造和岩浆活动的特征;结合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揭示南海深水陆坡岩石圈结构特征、盆地基底特征和盆地伸展构造变形特征;应用构造物理和数值模拟技术,半定量地分析大陆边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与岩石圈结构、热流变学及断裂活动的动力学关系及主要制约因素。

课题负责人:闫义,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经费比例11.5 %。

课题二、南海深水区盆地热演化与生烃作用研究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异常热流成因机制与演化以及建立高温超压复合作用下烃源岩的生烃机理与生烃模式,分析烃源岩热演化史和生烃潜力。

研究内容: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多期拉张背景下层序地层格架中高效烃源岩的分布模式,预测优质烃源岩的分布。

对比南海深水区及相邻浅水区岩石圈深部热结构,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现今热状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异常高热流的成因机制;利用新型低温热年代学(裂变径迹和U-Th/He)和传统温标(Ro)作为拟合约束参数,通过拉张盆地二维构造-热演化模型耦合反演,精细研究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烃源岩的受热史。

开展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烃源岩生烃过程的热压模拟实验研究,建立超压高温叠加(P -T -t)条件下烃源岩的生烃机理和生烃模式,正演计算深水区主要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史、生烃强度及生烃灶时空演化, 预测优质烃源岩和高效烃源灶的分布。

课题负责人:米立军,参加单位: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费比例11.5%。

课题三、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结构地震采集基础理论研究研究目标:建立地震采集立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改进地震采集方案设计,大幅度提高地震采集数据质量。

研究内容:利用已有深水海域地震资料和地震波模拟技术,研究深水区崎岖海底、多海底火山等复杂海底地貌以及地下复杂地质结构对地震波传播、散射作用及其对地震采集的影响;基于震源数值模拟技术和现场试验,研究深水环境下地震波激发技术;研究高效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和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地震照明分析理论和方法;利用物理模型技术,研究地震采集立体设计理论和方法;利用新的地震采集立体设计理论和方法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研究深水环境下源检不同配置形式的采集观测技术。

课题负责人:李绪宣,参加单位: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经费比例:11.5% 课题四、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结构地震成像基础理论研究研究目标:揭示南海深水复杂介质地震波能量恢复机制,发展适合深水区的成像方法,实现南海深水区高质量成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