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3
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等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深沉的感情。
重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问答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关于写秋的诗句:历代文人是如何来歌咏秋天的?你能想到哪些诗句?由此引发对杜诗的学习。
二、知人论世。
1.作者杜甫的介绍。
2.写作背景介绍。
补充:诗歌常识——律诗。
三、一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悟情感。
(听配乐朗读)兴(xìng)系(xì)砧(zhēn)四、二读诗歌,精析意象。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什么情感?2.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情感如何?3.前两联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以景起兴 融情于景。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4.颈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5.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寄寓何在?五、探讨诗歌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语双关;烘托。
六、拓展:名家是如何品评《秋兴八首》的。
七、作业:1.当堂背诵并默写本诗。
2.预习后面两首诗。
板书设计:意象 情感 首联: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伤悲、凄苦 颔联: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阴沉郁闷 颈联:丛菊、泪、孤舟、故园 羁旅之苦 尾联:寒衣、刀尺、砧声 思乡之愁《秋兴八首》其。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1 教材背景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感人的季节。
《秋兴八首》是唐代咏秋诗的经典之一,作者呈现了秋季的多重景色和人们对秋的多种情感。
此篇诗文恰当地表现了唐代文人的秋日情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深刻与洒脱。
1.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及意义;2.理解秋兴的意象与描写手法;3.发现秋兴所蕴含的深刻主题;4.学习审美鉴赏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2.分析作者的情感;3.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2.1 教学内容2.1.1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
2.1.2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了解和阅读,准备相关资料;3.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演说,自由评论。
2.2 教学过程2.2.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2.2.2 讲解诗歌内容教师讲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本文共八首,旨在歌咏秋日的美景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描写手法:以多个比喻、隐喻和对比的手法来描绘秋的美好,如“清露滴初秋,丹枫落叶满”、“发愁最是关东,潇洒须看山西”,且用虚词烘托秋天的寂静和深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感情色彩:诗人善于用咏物抒情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慨和想象,如“人情好似秋天蓝,慰寂寥心泪点鲜”,“幽独兰峰秋水澄,卧看红杏枝头舞”,准确而深刻地描绘了秋天的寂静和深沉;3.深刻主题:咏秋的诗篇常常是一种反思与思考,通过对秋天风景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增强自己的生命力。
如“有客无人寂寥处,寒山转色木叶落”,“忧愁别国出天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导入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李白和杜甫。
而杜甫的诗作就占了盛唐的半壁江山。
那么杜诗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近“诗圣”,体会他诗中的真实人生。
一起学习《秋兴八首》(其一)2.明确学习目标:(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在诗中蕴含的情感。
3.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高峰,杜诗的最伟大之处在他把自己真实的一生都放进了诗里去。
从开元到天宝,到大历年间,几十年关于他个人,家庭,以及当时的人民百姓、社会国家,所有与他有关的都放进诗里去了,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的诗只是他日常的人生,平平淡淡,似乎没讲什么大道理。
但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感受到他的道德,他忠君爱国的人格、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因而他又被后人奉为“诗圣”。
4.解题《秋兴八首》秋兴——兴,即兴,写景抒情。
秋兴——因秋感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是他在公元766年寓居夔州时所作。
此时,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加之时局动荡,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5.配乐朗诵(播放二泉映月)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声齐读;师范读;(提示朗读节奏和语调)点名学生展示朗诵;全班带感情齐声诵读。
6.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补充: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3篇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三、诗题解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
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
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
(教师范读)四、首、颔联意象解读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秋兴八首》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晚期诗歌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描绘秋天景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萧瑟与凄美。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教师导入: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季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日情怀。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秋兴八首(其一)》,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的环境描写,“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情感寄托等。
四、诗歌鉴赏与分析(约30分钟)•主题思想探讨:o教师提问:《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o学生活动:结合诗歌内容,讨论并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虑等。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1、提问:白板 上展示的这幅图, 你可以用哪句诗来 描绘? 2 、教师对学生 回答进行评价。 3、提问:这两 句诗里描写了秋天 的哪些意象,有什 么特点,给你怎样 的感受? 4、教师对学生 回答做积极评价。
1、 学生通过 观察白板画面, 举手回答老师问 题。(第一幅: “玉露凋伤枫树 林”,第二幅: “巫山巫峡气萧 森”) 2、 学生再次 品读这两句,举 手回答老师问 题。(意象:玉 露、枫树林、巫 山巫峡,特点、 感受: 露冷枫丹、 万物萧条)
2
(2)《秋 兴》解题
1 、 在 smartnetebook 软件中播放事 1 、教师课件 1、 学生阅读 了解这首诗 先 连 接 好 的 展示关于《秋兴》 相关《秋兴》写 的写作背景 PPT 解释“系” 的相关知识链接。 作背景知识。
(3)品读 诗歌首联
1 、 利 用 smartnetebook 软件的隐藏拖 动功能展示课 件 6、7 页 2 、 利 用 smartnetebook 软件的超级链 接功能链接到 PPT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品读 诗歌颈联
1、利用 smartnetebook 软件的隐藏拖 动功能展示课 12、13 2 、 利 用 smartnetebook 软件的超级链 接功能链接到 PPT
1、 提问: 白板 上展示的这幅图, 你可以用哪句诗来 描绘? 2、 提问: 如何 理解“两开”?“他 日泪”? 3、 对学生的回 答进行积极评价。 4、 教师白板展 示参考答案。
1、 学生通过 观察白板画面, 举手回答老师问 题。(第一幅: “江间波浪兼天 涌”,第二幅: “塞上风云接地 阴”) 2、 学生相互 之间进行讨论回 答教师问题。 (“兼”,突出 波浪浩大。 “接” , 突出环境恶劣。 )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提前一周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xīng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xì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故乡,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 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思乡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
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3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居无定所思念家乡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二、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生理解诗歌中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
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漂泊、思乡的情绪。
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引文互证的方式:如《望岳》《春望》等。
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2.学法就学而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其基本格调是悲秋,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这也是杜甫诗中的特色。
教学时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把握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把我情感交融的艺术手法。
2.熟读成诵,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悟杜甫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并且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
初读:注意诗的读音,节奏,韵脚。
品读:
1.重点品读颈联,体会本首诗的主旨句。
重点品读两开,泪,孤舟,故园心。
有感情诵读(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品出里面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2.品读首联,颔联,尾联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重点品读出颔联的悲中有壮的情怀重点品出凋伤,巫山巫峡,兼,接,催,急。
(补充杜诗中其它的悲中有壮的雄壮之美的爱国诗句)。
3.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补充余秋雨的感悟)
4.拓展阅读:高考链接高考满分作文《肩膀》
5.演练提升:多想遇见您
熟读成诵
三.感悟评价
明确:本文从秋之色,秋之山河,秋之声写出了杜甫的思乡,忧国,伤己,悲人的情怀,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杜甫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寄语同学们要有责任有担当,感悟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这样的爱国情怀。
像杜甫那样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伟大的中国复兴之梦将不再遥远!。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方法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品的情感,品味作品国思乡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调,感受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步骤(一)导入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面对秋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天草木的零落又“摇荡”起杜甫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史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这时杜甫失去依凭,年岁已经很大了,他怀念长安,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不但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而且他的祖先杜预也是长安人;长安既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自己的故乡。
中国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无论如何也想要在自己的故乡终老,所以他说:我怎么甘心在他乡异县就这么终老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一定要回到陕西,回到长安去。
但是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的手中,西藏离四川很近,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上很不平静,所以从陆路上回去很不平安,于是杜甫决定从水路回去,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 (其一) - 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介绍;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感悟和审美能力;3.掌握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喜欢、欣赏和创造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简介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的诗歌篇目,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撰写的八首长篇诗歌的第一首。
本课重点讲解兴赋、七绝、夹句等修辞手法,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等内容来进行解读。
教学过程导入 (5分钟)1.观看一段介绍欧阳修的短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入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环境和情境;3.引导学生感受初秋的气息,配合八首诗歌的主题进行情感引入。
学习 (30分钟)1.按照兴趣和能力分组,让学生分别对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解读诗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讲解兴趣、七绝、夹句等诗歌常用手法;3.配合课本文本给学生进行解读练习,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表达主题和情感;4.分组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进行组内探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拓展 (15分钟)1.读一些与秋季有关的古诗词和现代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体验;2.在黑板上呈现几个修辞手法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涂画;3.分组搜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资料,进行理解和讨论。
总结 (5分钟)1.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想和思考;2.小组演讲,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和收获分享;3.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教学评估通过教师的互动、课堂演讲和小组交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检测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课堂表现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能力;2.作业评分,针对课堂讲授的主题方案进行核查;3.辅导答疑,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课后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程进度和教学质量,要清晰地定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意象特点,品味诗人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老师板书)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对杜甫的高度评价。
二、关于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参看课下注释)三、题解:《诗经》艺术手法之一“兴”: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秋兴,即借秋天的景物抒情。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作者离开成都寓居夔州时所作的一组诗《秋兴》共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四、诵读感知:1、自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提示:律诗特点: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规定每首八句。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3、教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朗读节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旨在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教学设计。
本教案将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语言特点、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课堂教学情境,提出几个教学方案。
诗歌主题《秋兴八首》系苏轼晚年所作,共八首,此处的《秋兴八首》指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秋游山水的心境,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
首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现出深秋夜景色的静谧感和清幽,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则将诗歌情景转移到了户外,表现出作者随性自由的秋游心境。
整首诗通过抒发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语言特点苏轼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秋兴八首》第一首也不例外,在词汇、修辞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语言特点:1. 以景入诗、以物寄情诗中景色美妙,清淡自然,阔达舒展。
作者把灯光、夏日的风、村中远屋,乃至点心和茶叶等微小事物纳入景色,使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作品则又为这些景色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2. 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秋兴八首》主要运用了对仗、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比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银烛秋光”和“冷画屏”、“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是平仄相对,配合各自的意象,使句子更加清新而亮丽。
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秋兴八首》第一首为七言古诗,分四句。
头尾各成一对,单句对仗。
本诗采用仄平相间的韵律。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和“轻罗小扇扑流萤”为平仄相对的第一、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和“卧看牛郎织女星”也是平仄相对的第二、四句。
教学方案1.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后,独立思考全诗的主旨和作者决定采用七言古诗来表达这种主旨的原因。
然后,让每个学生加入一个小组,讨论其独特的见解和学习成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2、体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时:一课时一、导入。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作品记录了那个时期因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带来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和百姓的苦难生活,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心忧天下、功业难成、贫病交加和孤苦无依的无奈和伤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杜甫,来品味他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理解题目。
问题:怎样理解《秋兴》这一题目?明确:因秋景而感怀,借秋景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初读诗歌,品悟诗景。
1、一名同学读,正音.注意“塞上"“砧",把握句读,七律一般,(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2、自由的诵读,在诗中画出诗歌写了哪些意象?明确: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风云、丛菊、孤舟。
3、诗歌语言是凝练的艺术,请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4、刚才我们再现了诗人所观察的画面,这是一幅巫山巫峡气萧森深秋图景,这幅图景给你一种神秘感觉呢?萧瑟、悲凉、凄冷、压抑5、完成下列填空题。
诗人通过写秋露清寒、枫叶摇落、江波汹涌怒号、天地阴沉萧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巫山巫峡深秋图,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凄冷、压抑的氛围。
四、再读诗歌,体悟诗情。
1、诗歌都是表情达意、饱含感情的,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尽量读出感情来。
评价:读的节奏把握的不错,但感情还不够饱满。
2、诗歌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思念故园3、把握诗歌的情感,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要知晓作者的生平经历,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
读了以上背景,你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什么更深的了解?明确:身世飘零国运衰退4、“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花草凋零,落木萧萧、万物归于沉寂,难免令人伤感,加之文人雅士,或远离故土,思念家人,或怀才不遇,满腹郁闷,或国破家亡,内心惆怅,所以,悲秋在中国的诗歌中是个永恒的主题。
人教版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杜甫诗三首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
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
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兴八首》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意表达及核心主题;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者、文学成就、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情感理解、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诗人、作品或文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归纳法:利用阅读理解、诗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归纳知识点;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语境、历史时期的异同,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导入,介绍秋兴八首作者和其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滂的生平及创作理念;2. 通过课文输入、语言点拓展和语境延伸,给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诗行、韵律等方面,并通过阅读大段诗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整体架构;4. 探讨《秋兴八首(其一)》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夸张等,以及每个诗句、段落可能蕴含的意义;5.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从意境、意象、情感、象征等角度分析诗歌的韵美、美感和审美价值;6. 综合素材分析,邀请学生分组或个人演讲,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对《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案例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元代大诗人毛滂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了欧洲;而作为这组诗的第一首,《秋兴八首(其一)》旨在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课文输入:“秋天”的景象、天地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面所感受到的变化,包括风、云、露、霜、气温和物质世界等等;同时,意识到内心世界也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有着某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湖南省省示范性中学隆回二中罗志辉撰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
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赏析课文
1.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
“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
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
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zhēn),捣衣石。
2.翻译全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
——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
——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3.诗歌评析
①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
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②颔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
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③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
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
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④尾联写户户捣衣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
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四、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
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1.主旨意境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2.艺术技巧
①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
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该诗更是如此,如: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
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五、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