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五言和七言—谈古诗的体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言、五言和七言—谈古诗的体裁

在这个题目下面,说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体裁问题。当然,古诗体裁不止这三种,尚有三言、六言、杂言以及某些特殊诗体如楚辞等,不过这里的三种却是数千年诗歌史上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

^^一

我国诗歌的最早形态是怎样的?这要根据最早的诗歌作品来加以归纳总结。从现今能够看到的文字资料来说,最早的诗歌作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先秦两汉典籍中所记载或引用的西周以前的古歌。如《礼记》所载的《蜡辞》,据说是神农时的作品,《论衡》所载《击壤歌》,据说是尧时的作品,此外还有所谓“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等等。不过这些作品的被记载,都是与所称时代相隔数百年甚至千余年之后的事,其可靠程度很难说。另一部分是出土的商代卜辞和钟鼎铭文中的材料。它们的可靠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诗歌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曾有人努力寻找并提出一些作品来,如《卜辞通纂》375,《国语》所载《商铭》,《礼记》所载《盥盘铭》等,不过这些作品只能说是接近于歌谣罢了,还不能算真正的诗歌。

我国现存最早的既可靠又成熟的诗歌,还应推“诗三百”,这是文学史上公认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中产生时代最早的篇章,要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繇》、《皇矣》、《大明》等,一般认为,这些作品是周民族的史诗,在西周即已写定,而它们作为口头文学流传的时间当更早。从“诗三百”的体裁来看,尽管不那么单纯划一,但很分明地就是以四言为主,这是一部四言诗的总集。尤其应注意的是,其中的民歌(《国风》大部、《小雅》部分)、贵族诗歌(《雅》、《南》大部)、庙堂诗歌(三《颂》),都以四言为基本体裁。“诗三百”之外,尚有两周时期的一些佚诗,它们也被记载在先秦两汉的某些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者讴》、《子产诵》、《鸜鹆歌》等。这些也基本上都是四言体。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下层还是上层,是娱乐

场合还是祭把场合,所使用的诗歌都以四言为主,四言就是当时最流行发达的诗体。

为什么我国最早的成熟诗体是四言而不是其他形态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构词法为其特点的,最常见的是一音一字一词,偶尔有复音词,但那是少数,而且一般为双声或迭韵词。既然以单音节词为主,那么每一字的容量、内涵就比较大,可以表达一个独立的意念,这就为运用较少文字来表达较多思想感情提供了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那末仅用区区四字,不要说难以成为一种诗体,连能否较明畅地达意也是问题。第二,诗歌起源于劳动生活,这一点为多数文学史家所承认。因此最早的诗歌形式,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劳动的节律。鲁迅曾经生动地说过,那由第一个人创造出的文学是“杭唷杭唷派”。“杭唷杭唷”,这里也包含着原始诗歌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特征:简单的音乐节律和语言平衡。按照这样的基本要求,我们来看,只有四言最相适应。它既简练,又富于节奏感和平衡感,它便于咏唱,便于记忆,且有可能对事物作相当程度的描写。所以,从西周初直到春秋时期,在大约五、六百年的时间内,诗歌领域是四盲诗的天下。“诗三百”不仅是我国第一个诗歌高潮的标志,也成为整个诗歌史上四言诗最高成就的体现者,无论从抒情或叙事的角度看,四言诗歌艺术在“诗三百”中都几乎臻于极致。如人所共知的诗篇《关雎》、《卷耳》、《野有死麕》、《柏舟》、《氓》、《大叔于田》、《七月》、《东山》、《采薇》、《大东》等等,是后世四言诗以及其他诗歌作者所学习借鉴的典范。“诗经”这一名词固然主要是从儒家伦理观念提出的,是西汉经学家的花样,但我想不妨借用这个名词,作另一意义上的解释:它是我国四言诗的经典性作品。

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创作并未绝迹。战国时期有些零星歌谣,如《乌鹊歌》、《三秦记民谣》等。汉代则有韦孟、东方朔、杨恽等写过四言诗,在汉乐府歌辞中还有不少四言之作,不过多在“房中歌”、“郊祀歌”等部分。三国时曹操父子,以及王粲等都有四言作品,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潘岳,东晋的陶渊明等,也都

是四言诗作者。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衰。然而,总的来看,四言诗的创作势头已大不如前。至南北朝更成强弩之末,除了在一些死守古雅庄严传统的郊庙歌辞中尚保留着地盘外,在愈益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园地里,已经不占重要地位了。

四言诗的衰落,自有其社会和文学本身的原因。从社会方面说,迨及春秋末期,列国争霸发展到兼并战争,至战国,战争愈加频繁,规模也更扩大。这些战争从根本上破坏了广大人民的正常生活,人民的最低安定生活环境都不复存在,这也就破坏了产生并保存大量民歌的社会条件。另外,由于周王室衰微,由天下“共主”沦为一普通的小国,采诗、献诗一套制度早已废弃,所以即使有民歌也只能任其自生自灭了。至于那些大国的统治阶层士大夫,则处在论辩诡说之风大盛之际,当时正忙于连横合纵,处士横议,而对诗歌并无多少兴趣。所以战国时期少诗。从文学方面说,战国时期奴隶制迅速崩溃、新兴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生活的巨变,对艺术形式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四言诗体,此时越来越显得不适应时代的复杂化的要求,诗体本身正酝酿着一场变革。尽管新的诗体尚未正式成立,但四言诗作为旧诗的代表,却已决定性地步入了衰落阶段。到两汉以后,随着五言诗的兴盛和七言诗的发展,它也就更加快了衰退的进程。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因素也促成了四言诗的衰退,那就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楚辞的兴起。楚辞本是楚地的诗歌,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只能算是一种特殊的诗体。楚辞的兴起,不仅改变着诗坛的风气,而且对后来汉赋的兴盛也很有影响,按刘勰的说法,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实际上主要是楚辞的一种流变。辞、赋在两汉特别是西汉,在文坛占着压倒性优势,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进展发达,而四言诗的被排挤也就无可避免了。

^^二

依次该说到五言。五言诗起源颇早,“诗三百”中就有一些五言诗句。《召南·行露》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大雅·緜》有“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