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合集下载

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治疗

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治疗

治疗
标准治疗
起始: 低分子肝素×5天 华法林 2.5-5mg/天 第3天开始检测INR>2 维持: 华法林维持,INR2-3
抗凝治疗疗程:
小腿静脉
错误的观点:小腿静脉DVT不重要 15-25%进展转化为近端DVT 治疗目的:预防向近端延伸和转化 治疗方案:超声监测(BiW×3W)、短期 抗凝(6W) 不主张安置静脉滤器
蛋白特异性
溶栓剂
使用
溶栓剂
禁忌
溶栓剂
监测:FIB FIB<1.0g/L时易出血,可用给予冷沉淀或FFP补充 注:每袋冷沉淀是由400 ml全血制成,体积为25 ml±5ml/袋,其中主要含有因子Ⅷ、纤维蛋白原以及血管 性血友病因子,凝血因子ⅩⅢ等。 注:FFP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其浓度与6~8 小时内采集的全血相似。200mL的本制品含血浆蛋白60~ 80g/L,纤维蛋白原2~4g/L,其他凝血因子0.7~ 1.0IU/mL。
华发林
副作用: 出血:危险因素:高龄、出血倾向、基础疾 病、合用药物(阿司匹林、肝素) INR>3,20-40%/年 出血发生后,要注意对基础疾病的评 价 妊娠时,华发林禁用,如果需要抗凝,用肝 素
华发林
纠正华发林的抗凝作用:VitK、FFP(新鲜冰冻血浆) INR>3,急诊手术,FFP 10-20ml/kg,纠正因子水平至30 %以上; 非紧急情况,可用VitK,2.5mg口服可在24-48h使INR从 >5纠正至正常治疗范围
肝素 低分子肝素
溶栓治疗
好处:快速改善症状、恢复血流 坏处:出血风险增加:3倍于单纯抗凝
颅内出血2% 肺栓塞风险增加
适应症:年轻+大面积髂股静脉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通常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血流缓慢长时间的卧床、久坐(如长途旅行)、下肢制动等情况,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容易在静脉内淤积,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创伤、化学物质刺激等都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的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怀孕、口服避孕药、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等,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大于 40 岁)、肥胖、吸烟、近期有大手术史(尤其是骨科、妇产科手术)、心力衰竭、既往有 DVT 或肺栓塞病史等。

二、症状和体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因人而异,常见的表现有:1、下肢肿胀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是单侧下肢肿胀,从足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肿胀的程度可能不同,严重时皮肤发亮,按压有凹陷。

2、疼痛患肢可能会出现疼痛,多为胀痛或钝痛,在活动时加重。

3、皮肤温度升高由于炎症反应,患肢的皮肤温度可能会比健侧高。

4、浅静脉扩张在血栓形成的部位,浅表静脉可能会扩张。

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能会引起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症状。

三、诊断方法1、临床评估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如近期的手术、创伤、疾病等),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下肢的肿胀、疼痛、皮肤温度等情况。

2、血液检查包括D二聚体检测。

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DVT 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在其他疾病(如炎症、肿瘤)时也可能升高。

3、超声检查这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通过超声可以直接观察到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以及血栓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深静脉血栓指南ACCP指南解读

深静脉血栓指南ACCP指南解读

深静脉血栓指南 ACCP指南解读1. 前言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形成血栓,常见于腿部。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DVT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CCP)发布了深静脉血栓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抗凝治疗部分的ACCP指南进行解读。

2. ACCP指南解读2.1 抗凝治疗适应症ACCP指南建议对以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急性DVT患者•慢性DVT患者•肺栓塞患者•易栓症患者•抗凝治疗预防复发性DVT患者2.2 抗凝药物选择ACCP指南推荐使用以下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凝血酶抑制剂(如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2.3 抗凝治疗剂量ACCP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具体剂量请参考相关药物说明书或专业指南。

2.4 抗凝治疗时长ACCP指南建议:•急性DVT患者抗凝治疗时长为3-6个月•复发性DVT患者抗凝治疗时长为6个月其他•预防复发性DVT患者抗凝治疗时长为6个月其他,根据患者情况可延长至12个月或更长时间2.5 抗凝治疗监测ACCP指南建议:•定期监测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无需常规监测•凝血酶抑制剂患者需根据药物特点进行监测3. 总结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抗凝治疗是DVT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ACCP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关于抗凝治疗的适应症、药物选择、剂量调整、治疗时长和监测等方面的建议。

遵循指南,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提高DVT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本文为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内容仅供参考。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整理课件
7
症状: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 肢可减轻。PE多发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3-7天。
体征:软组织张力增高,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 病 1~2 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曲张。血栓位 于小腿肌肉静脉丛内时,Homans征和 Neuhof 征呈阳 性。
Homans 征: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 肌肉疼痛,为阳性。
整理课件
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 栓塞症(PTE) 两种临床表现形式。年发病率高达 100~200/10 万,为第三大常见心血管疾病。
PTE是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 支所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和 临床表现,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急性肺栓塞(PE)
DVT多发生于下肢或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 肺动脉及其分支。PTE常为DVT的合并症。
整理课件
2
★解剖部位分型:
①中央型,即骼一股静脉血栓形成。②周围型,包 括股静脉或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③混合型,即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整理课件
3
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 高凝状态。
➢ 呼吸困难:中央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急剧而严重,小的 外周型急性肺栓塞通常短暂且轻微。50%
➢ 咯血:提示肺梗死,多在肺梗死后24小时内发生,呈鲜 红色,数日内发生呈暗红色,8%
➢ 晕厥:不常见,有时是急性肺栓塞唯一首发症状 6%
整理课件
13
PTE D2 聚体(小于0.5不考虑PE)、血常规、肌钙蛋白、
液,导致静脉炎,也易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 妊娠期高血压、产时出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心功能不全是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d 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 enous thromboembolism)。

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国内临床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

为了提高我国对DVT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因素(见表1)。

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二)DVT的临床表现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

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皮温高于正常肢体。

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

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Homans征阳性: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Neuhof征(即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三)DVT的诊断DVT的辅助检查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全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全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全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

因血液回流受阻,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DVT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由于DVT后PE的发生率较高,或PE的栓子大都来源于DVT,所以DVT和PE可视为VTE的不同阶段或过程。

DVT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PE如未及时溶解,则可影响肺动脉血流,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一、DVT的临床分型1.按部位分:(1)周围型:腘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按严重程度分:(1)常见型DVT。

(2)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

二、DVT的临床分期按发病时间分为:(1)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15~30 d之间。

(3)慢性期:发病30 d以后。

(4)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5)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基础上DVT再次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等首次报道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技术即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目前,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支架(stent)植入术。

DVT诊断治疗指南

DVT诊断治疗指南
中国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9
DVT临床可能性评估:Wells临床评分
临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2分;高度,≥3。若双侧下肢均有症状,以症状严重的一侧为准。
DVT诊断流程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急性下肢DVT的治疗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手术治疗 介入放射治疗
DVT临床表现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张是下肢DVT的三大症状。 根据下肢肿胀的平面可初步估计静脉血栓的上界,一般小腿中部以下水肿病变在腘静脉;膝以下水肿疼痛为股浅静脉;大腿中部以下水肿为股静脉;臀部以下水肿为髂总静脉;双侧下肢水肿为下腔静脉。 疼痛多为坠痛或钝痛,浅静脉曲张多为慢性期侧支循环建立的表现。
下肢静脉的解剖
下肢静脉分成深浅两组。位于肌肉中间与动脉伴行,在小腿称胫静脉,进腘窝称腘静脉,到大腿称股静脉,是后续于髂外静脉。 浅组静脉于皮下,主要为大隐和小隐静脉。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在下肢内侧上行至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进入股静脉。
DVT形成机制
1856年,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三大因素 血液的高凝状态 血管壁损伤 血流缓慢 三个因素中,单一因素较少致病,常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其中血液成分改变导致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原因。
抗凝疗程
再发的特发性DVT患者建议长期抗凝治疗 (Grade 1A). 无明显诱发因素的首发远端孤立DVT,建议3个月而不是长期抗凝 (Grade 2B). 癌症合并DVT患者,推荐长期治疗的前3至6个月使用LMWH 抗凝(Grade 1A),而后VKA or LMWH 长期抗凝或直至癌症痊愈 [Grade 1C]. 接受长期抗凝治疗患者,需要定期个体化地再评估风险与获益 (Grade 1C).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血管病,其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中形成血栓,导致下肢深部肌肉及表浅静脉回流受阻,严重时会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变色及溃疡等症状,甚至引起肺栓塞或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命质量和安全。

为了及时诊断和治疗DVT,减轻患者痛苦,并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下面我们将介绍DVT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DVT的临床表现1.下肢疼痛:可呈剧烈持续性疼痛,膝关节以下多见。

2. 下肢肿胀:DVT的肿胀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轻度肿胀可能不太容易觉察,重度肿胀可致肢体肿胀、不能穿上鞋子或裤子,因床位受限而进一步加重。

3.皮温变化:患肢皮肤温度升高或出现潮红、发热现象。

4.表浅静脉曲张、水肿:DVT患者常出现静脉曲张、水肿,甚至皮下出血,并带有疼痛感。

5.下肢表面皮肤发红、变硬甚至有发紫的现象。

二、DVT的诊断1. 征象学诊断a)仰卧位下肢抬高30-45度,观察患肢静脉曲张、水肿和疼痛情况,若出现这些现象,应加强检查和确诊。

b)在双侧下肢深静脉压痛点比较应用时,若在一侧深静脉压痛点压痛比对侧复现且肿胀度较大,可能是DVT。

2. 影像学诊断a)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到下肢深静脉的血流情况,对于DVT的诊断十分精确。

b)CT或MRI检查:可以检测到血栓形成的位置、范围、数量等,同时可以检查是否存在肺栓塞等并发症。

三、DVT的治疗1.抗凝治疗a)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是DVT引起的肺栓塞的标准治疗方法,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避免血栓破裂并预防再次形成,可以避免患者出现肺栓塞等危险并发症。

b)华法林:若已经确诊DVT,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华法林治疗。

日常口服剂量为5-10mg,分2-3次服用,治疗持续期要长达3-6个月至一年。

2.药物治疗a)根据患者情况,可使用镇痛剂、消炎药、肌肉松弛剂等治疗疼痛、炎症等症状。

最新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治疗

最新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治疗

板计数进行性下降至(8~10)x10%/L以下,应高度怀疑,此时可行相关抗体的
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HIT诊断-旦成立,应立即停用,改为非肝素抗凝剂(如阿
加曲班、利伐沙班等)治疗[12]。(2)低分子肝素(如那屈肝素等) :出血不良反应
少,HIT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临床按体重给药,每
原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 , APTT)再做调整,使其延长
至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epatic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T)[",常于应用肝素5 d后出现,在使用的第3~ 10天复查
血小板计数,如血小板计数较应用前下降> 30% ~50% , 或应用肝素5 d后血小
10

表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继发性危险因素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损伤/骨折
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 高龄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下胶静脉功能不全
吸烟 妊娠/产后 Cnihn病 肾病综合征 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自血重症 感染症骨髓增生最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 手术与制动 长期使用雌激素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
肥胖 心、肺功能衰竭 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
10
三.诊断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复合物溶解时产生 的降解产物。下肢DVT时,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但临床的 其他-些情况如手术后孕妇危重及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也会升 高,因此, D-二聚体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差。可用于急性 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 程度评估。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临床应用广泛 ,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筛查和监测。该检查对股胭 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高(>90%),对周围型小腿静脉丛血.栓和 中央型髂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 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 、低度(表3)。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 者可以排除诊断,而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作血管造 影等影像学检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常见病。

它可能会导致血栓、肺栓塞和其他长期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诊断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以便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诊断首先,我们需要确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对于疑似患者,医生应该进行详细的病史和全面的身体检查,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判断。

临床表现可以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和发红、发热、皮肤紫红色等。

实验室指标包括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多普勒检查、CT(电脑断层)、MRI(磁共振影像)等。

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对于已经确诊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应该分为抗凝和非抗凝治疗。

具体内容如下: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方法。

它能够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和扩散,同时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抗凝治疗通常包括肝素和华法林。

肝素是抗凝治疗中的最初选择。

在进行肝素治疗时,有两种方式: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适用于重症患者,而皮下注射适合轻、中度病情的患者。

在肝素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

华法林是口服抗凝治疗中的基本药物。

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再次血栓形成。

因为它的抗凝效果有延迟性,所以需要在肝素治疗后进行使用。

在使用华法林治疗期间,需要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并进行调整,以保持在治疗范围内,同时避免出现出血的副作用。

非抗凝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抗凝治疗不适合应用。

例如,患有症状性出血倾向、手术即将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患者,以及妊娠期患者等。

针对这些情况,还可以采用非抗凝治疗方法,如过滤器植入、溶栓等治疗方法。

总之,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诊断应全面,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抗凝和非抗凝治疗,以此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患者在发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尽早恢复健康。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诊断和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DVT可疑
VTE
低危病人
高危病人

D-二聚体检测
静脉超声检查

(-)
(+)
(+)
(-)

排除DVT
静脉超声检查
诊断DVT
D-二聚体检测

(-)
(+)
排除DVT 静脉造影
诊断DVT
排除DVT
(-)
(+)
编辑ppt
排除DVT 诊断DVT
13
住院患者VTE预防治疗流程
危险因素评估(患者是否 属于高危人群)
其他新型抗凝药物
维生素 K 拮抗剂
需常规监测INR值 易受许多药物及富含维生素K食物的影响
编辑ppt
17
抗凝药物的发展
药物类型 给药途径
1930s 普通肝素
注射
1950s 维生素K拮抗剂
口服
1980s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2002
2008
间接Xa因子抑制剂
直接Xa因子 抑制剂
皮下注射
口服
作用靶点 ATIII+IIa,Xa
II,VII,IX,X
ATIII+IIa,Xa
ATIII+Xa
Xa
注射时疼痛且不 治疗窗窄
注射时疼痛且 注射时疼痛且不
方便
疗效不可预测 不方便
方便
治疗窗窄 疗效不可预测
需要监测 出血发生率高
能引起肝素诱 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
长期抗凝治疗者 需换用华法林
能引起肝素诱导
诸多临床使用局限性, 的血小板减少症 需要新型、可预知疗效、安全的口服抗凝剂 出血发生率高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 诊断和治疗

深静脉血栓诊断和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深静脉血栓诊断和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抗凝治疗时机与药物选择
关于何时开始抗凝治疗以及使用何种药物存在争议,不同指南和专家意见不一。
溶栓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溶栓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效,但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手术取栓与导管溶栓的优劣比较
手术取栓和导管溶栓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它们的优劣比较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数 据支持。
•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DVT的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等。 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检查、静脉造影和D-二聚体检测等。
• 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DVT的治疗原则包括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常用药物 包括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以及尿激酶、链激酶等溶栓药物。
新型技术在深静脉血栓领域应用前景
预防措施
鼓励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对于高危人 群,可采取药物预防或机械性预防措施,如穿弹力袜、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等。
02 诊断方法与技巧
临床表现及体征识别
01
02
03
04
疼痛
深静脉血栓常导致局部疼痛, 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
肿胀
受累肢体或部位可出现肿胀, 程度因血栓大小和部位而异。
05 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争议
诊断困难原因分析
症状不典型
01
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
02
虽然超声和CT等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准确
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缺乏统一诊断标准
03
目前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医生和医疗机构之
间可能存在差异。
治疗策略选择争议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DVT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促进早期发现和治 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3. 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 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 (>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 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 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特异性为35%到45%。
诊断
进一步诊断需要客观检查
诊断
(3)CT静脉造影(CTV):CTV由Loud等于1998年首 先提出,可以同时获得PTE及DVT的情况,在进 行CTPA的同时不需另外添加造影剂,使下肢静 脉、盆腔静脉及下腔静脉迅速显影。 (4)MR静脉造影(MRV):无创,同时显示双下肢静 脉,确定盆腔和下腔静脉的血栓。对有症状的 急性DVT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0%~100%。 MR在检出盆腔和上肢深静脉血栓方面有优势。
(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常用,对急性期血栓 起效快,溶栓效果好,过敏反应少;常见的不良反 应是出血;治疗剂量无统一标准,一般首次剂量为 4000 U/kg,30 min内静脉推注;维持剂量为 60~120万U/d,持续48~72 h,必要时持 续5~7 d。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 反应多,出血发生率高。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剂,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重复使用。
(二)长期治疗
1.抗凝治疗 (1)抗凝的药物及强度: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 林)、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等对预防 复发有效。低标准强度治疗(INR 1.5~1.9)效 果有限,而且不能减少出血的发生率。高标准强 度治疗(INR 3.1~4.0)并不能提供更好的抗血 栓治疗效果,相反出血的风险增加。 推荐:如果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过程中应 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
(2)低分子肝素:出血性副作用少,HIT发生率 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 功能。临床按体重给药,每次100 U/kg,每 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012指南)2.5.2.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VT of the leg treated with LMWH, we suggest once- over twicedaily administration (Grade 2C) .(一日 一次优于一日两次。) 备注:每日一次的 剂量等于每日两次剂量的总和, 避免一次ih。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Your company slogan
临床分期
急性期:发病后14天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15-30天 慢性期:发病>30天 本指南所提及早期: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Your company slogan
诊断
D2聚体 多普勒超声:首选 静脉造影:准确性高 螺旋CT静脉成像 MRI静脉成像
Your company slogan
诊断
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
评 1 1 1 1 1 1 1 1 1 -2 分
病 肿 瘫痪 近期 沿深 全 与健
史 瘤 或近 卧床 静脉 下 侧相

期下 >3 走行 肢 比,

肢石 d或 的局 水 小腿

膏固 近4 部压 肿 周径

定 周内 痛
增大

大手
>3c

m
D凹 V陷 T性 病水 史肿
浅 与下 静肢 脉 DV 侧 T相 枝 近或 循 类似 环 的诊
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如不具备导管溶栓 条件,可行系统溶栓
溶栓治疗方法: 导管接触性溶栓: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
于血栓;能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PTS)的发生率, 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
系统溶栓:经外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血栓溶解率较导管接触 性溶栓低,但对早期DVT有一定效果,部分患者能保留深静脉瓣膜功能, 减少PTS发生。
Your company slogan
病因和危险因素
主要原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原发性因素、继发性因素
Your company slogan
临床表现
患肢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者可减 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严重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 股白肿 :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 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 股青肿 :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枝全部被 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 肢体缺血;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 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肺栓塞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血栓后综合征:下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湿疹、 静脉曲张、脂性硬皮病、溃疡等。

深静脉栓塞

深静脉栓塞
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 DVT 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 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 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 发病1 ~ 2 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 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 Homans 征和Neuhof 征呈阳性
• (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 部肌肉疼痛,为Homans 征阳性;压迫小 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 性)。
4.1.3 手术取栓
• 是消除血栓的有效方法,可迅 • 推荐: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
速解除静脉梗阻。常用Fogarty 手术取栓。
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 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 腘静脉血栓。

对于发病7 天以内的中央型或 混合型DVT 患者,全身情况良 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
行手术取栓。
(1)抗凝的药物及强度 (2)抗凝的疗程
4.2.2 其他治疗
• 1)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 甙类等。前者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 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从而改善症状。后者 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 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
• (2)物理治疗:包括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 压治疗(又称循环驱动治疗)。两者均可 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 DVT 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措施。
• 3.1.2多普勒超声检查
• 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 诊断的首选方法, 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 DVT 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 的临床 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 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 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 影像学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学协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为提高我国的DVT诊治水平,指导各级医院的DVT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

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 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

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

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

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

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 500 ug/L( ELISA 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

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

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 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 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胭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

无需使用造影剂。

5. 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一)早期治疗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

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

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拈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

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 20 U.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再作调整,使APTT 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1.5~2.5。

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hepa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在使用的第3~6天应复查血小板计数;HIT 诊断一旦成立,应停用普通肝素。

(2)低子肝素:出血性副作用少,HIT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临床按体质量给药,每次100 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相对分子质量低,能进入血栓内部,对血栓中凝血酶的抑制能力强于普通肝素。

HIT及存在HIT风险的患者更适合使用。

(4)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每日1次,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对肾功能影响小于低分子肝素。

(5)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能的INR。

治疗剂量范围窄,个体差异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

治疗首日常与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2.5~6.0 mg/d,2~3 d后开始测定INR,当INR稳定在2.0~3.0并持续24 h 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

(6)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单药治疗急性DVT与其标准治疗(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合用)疗效相当。

推荐:急性期DVT,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在INR 达标且稳定24 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也可以选用直接(或间接)Ⅹa 因子抑制剂。

高度怀疑DVT者,如无抗凝禁忌证,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行抗凝治疗,根据确诊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抗凝。

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2. 溶栓治疗(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常用,对急性期血栓起效快,溶栓效果好,过敏反应少;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治疗剂量无统一标准,一般首次剂量为4000 U/kg,30 min内静脉推注;维持剂量为60~ 120万U/d,持续48~72 h,必要时持续5~7 d。

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应多,出血发生率高。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重复使用。

(2)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将溶栓导管置人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系统溶栓是经外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

导管接触性溶栓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

系统溶栓的血栓溶解率较导管接触性溶栓低,但对早期DVT有一定效果,在部分患者能保留深静脉瓣膜功能,减少PTS 发生。

溶栓治疗过程中须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 FG) 和凝血酶时间( TT),FG>1.0 g/L应停药,TT的INR应控制在2.0~3.0。

推荐: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在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如不具备导管溶栓的条件,可行系统溶栓。

3.手术取栓:是消除血栓的有效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

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

推荐: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手术取栓。

对于发病7d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 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行手术取栓。

4.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处理: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在DVT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后同时矫正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可以提高通畅率,改善治疗效果,减少PTS的发生。

推荐:成功行导管溶栓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 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

5.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指征: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少PE的发生,长期置入导致的下腔静脉阻塞和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复发率等并发症亦逐渐引起关注。

推荐:对多数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有抗凝治疗禁忌证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下列情况可以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2)急性DVT,拟行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者;(3)具有PE高危险因素的患者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

(二)长期治疗DVT患者需长期行抗凝等治疗以防止血栓蔓延和(或)血栓复发。

1.抗凝治疗(1)抗凝的药物及强度: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X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等对预防复发有效。

低标准强度治疗(INR 1.5~1.9)效果有限,而且不能减少出血的发生率。

高标准强度治疗( INR 3.1~4.0)并不能提供更好的抗血栓治疗效果,相反出血的风险增加。

推荐:如果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

(2)抗凝的疗程:根据DVT的发生情况,抗凝的疗程也随之不同:①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如外科手术)的首次发生的DVT患者,3个月的抗凝治疗已经足够;②对危险因素不明的情况下首次发生DVT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疗程为1~2年与3~6个月的抗凝治疗效果,发现延长疗程能够有效地降低VTE 的复发率,但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对于此类DVT患者是否进行长疗程的抗凝治疗应充分考虑其利弊后再决定;③伴有癌症的首次发生DVT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后,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④具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的首次发生DVT的患者,复发率较高,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是有益的;⑤反复发病的DVT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对预防复发和控制血栓蔓延也是有益的。

推荐: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DVT 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3个月;危险因素不明的初发DVT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6~l2个月或更长;伴有癌症并首次发生的DVT,应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后,长期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

对于反复发病的DVT患者和易栓症患者,建议长期抗凝,但需定期进行风险效益评估。

2. 其他治疗(1)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甙类等。

前者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从而改善症状。

后者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

(2)物理治疗:包括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又称循环驱动治疗)。

两者均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措施。

推荐:对于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并长期使用弹力袜;有条件者,可使用肢体循环促进装置辅助治疗。

附:DVT的临床分期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亚急性期:发病15~30 d;慢性期:发病>30 d;本指南提及的早期,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