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8 古代中国的农业
一、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耧车、大镰等工具。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之前的耦犁。
(3)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犁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二、土地制度
1.演变过程:商周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
(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
三、赋税徭役
1.赋税:
(1)表现:主要是田亩税、人头税。另有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
(2)影响: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沉重负担。
2.徭役:
(1)表现: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沉重无偿劳动。
(2)影响:导致大批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
两税法
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
四、水利兴修
1.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X国主持修建的X国渠。
2.两汉:关中“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隋唐至明清:灌溉工具不断革新,陆续出现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以及风力水车等。
探究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经济的发展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材料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
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思维交互: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提示:趋势:粮食亩产水平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全国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
2.农耕技术的发展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合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思维交互: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牛耕技术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X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影响:提高了农业产量,发展了农业经济;改变了农业经营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3.水利工程的兴修
材料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国力,韩国派水工X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X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某某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的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
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
提示: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
4.小农经济的发展
材料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五千年以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吕思勉著《中国通史》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提示:基本特征:小农经营;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拓展延伸】
1.精耕细作的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气候好坏。
探究点二租佃契约——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
1.土地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