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总论一、传染病基本特征二、临床特点1、阶段(1)潜伏期(2)前驱期:非特异症状(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2、症状体征3、表现①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②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不引起或指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最常见。

③病原携带状态:能排出病原体。

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的传染源通常为携带者,在二次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④潜伏性感染:不排出体外。

如单纯疱疹病毒、疟原虫三、流行过程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乙肝: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3)人群易感性四、影响流行病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五、预防1、管理传染源(1)甲类传染病(2种):霍乱、鼠疫【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内上报】(2)乙类(25种):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按甲类处理【其余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上报】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检疫期长短怎么确定:根据最长潜伏期确定隔离期怎么确定:根据传染期●传染病早期诊断指标:特异性IgM抗体●消毒概念: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达到无害化。

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

第三章第九节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病原体为肝炎病毒,不包括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HSV)、EB病毒等1.HAV:·嗜肝RNA病毒属,为单股正链线状RNA·分为7个基因型和1个血清型·IgM抗体为近期感染的标志(可诊断甲肝),IgG抗体则是既往感染的标志2.HBV:·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同属包括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同科包括鸭乙型肝炎病毒·为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形态:一般小球型颗粒最多,Dane颗粒最少大球形(Dane)颗粒:包膜(HBsAg)、核心(HBcAg、DNA、DNAP);小球颗粒和丝状颗粒(HBsAg)·基因组结构:分为S、C、P、X区四个位于长链的开放读码框S区:分为S1、前S2和S三个编码区;三者分别合成pre-S1、pre-S2、和HBsAg HBsAg为小分子蛋白或主蛋白、与pre-S2合称中分子蛋白、三者合称大分子蛋白C区: 前C基因--编码HbeAg(前C区可变异)C基因--编码HBcAgP区:为最长的读码框,编码DNAP(翻转录酶活性的聚合酶,90kD)等,与复制有关X区:编码X蛋白(HBxAg)·抗原系统:HBsAg 最早出现、诊断依据;有抗原性无传染性抗-HBs 保护性抗体;单独阳性可排除乙肝感染HBcAg HBV复制的标志,血清中游离较少但窗口期可检测抗-HBc IgM 急性期标志,提示病情活动抗-HBc IgG 记忆性抗体;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单独阳性见于窗口期HBeAg HBV复制的血清学指标,常仅见于HBsAg+血清;与HBV-DNA及DNAP有关抗-HBe 恢复期,传染性降低3.HCV:·单股正链RNA·基因组有显著的异质性:同一基因组的不同区段变异程度有显著区别·HCV-Ag含量很低,检出率不高;抗HCV为感染标志,非保护抗体4.HDV:缺陷病毒,继发于HBV感染;为单股闭合负链RNA5.HEV:·单股正链RNA·抗-HEV-IgM提示近期感染;抗-HEV-IgG急性期滴度高、恢复期下降【流行病学】传染源HAV、HEV 急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者(HEV的动物宿主)HBV、HCV、HDV 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HAV、HEV 粪口途径和密切接触HBV、HCV、HDV 输血和注射、母婴、密切接触、性易感人群HAV 6月以后,随年龄↑易感性↓、终身免疫HBV 普遍易感,随年龄↑易感性↓HCV 普遍易感,主要侵犯青壮年HDV HBVHEV 普遍易感,终身免疫·HBV的流性特征:低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0.2%-0.5%中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2%-7%高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8%-20%·各型肝炎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发病机制】·乙肝:HBV不直接导致肝细胞病变,干细胞病变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尤其是细胞免疫【病理生理】1.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肝C的肿胀和坏死两条途径2.肝性脑病:·血氨和其他的毒性物质蓄积·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的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3.出血4.急性肾功不全(肝肾综合征):有效血统了下降导致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5.肝肺综合征:基础肝病+肺血管扩张+动脉血液氧合障碍三联症候群;根本原因为肺内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异常扩张导致动静脉分流6.腹水:早期原因为钠潴留【病理解剖】·慢性肝炎的分级分期·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大块坏死、占2/3以上亚急性重型肝炎亚大块坏死,小于1/2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坏死或亚大块坏死【临床表现】1.急性肝炎(<6个月)·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持续5-7天;发热、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期:持续2-6周;热退黄疸现、自觉症状减恢复期:持续1-2月·急性无黄疸型:发病率高;起病缓慢、症状轻·急性丙肝:临床表现一般较轻,无黄疸型较多·急性丁肝:与HBV同时发生(同时感染)或继发于HBV(重叠感染)·急性戊肝:症状较重、病程较长2.慢性肝炎(>6个月):·甲肝、戊肝不转为慢性;急转慢乙肝<丙肝<丁肝·轻度慢性肝炎一般预后良好3.重型肝炎:·常见戊肝·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精神症状、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和进行性加深的黄疸·分类:急性重症肝炎(肝衰) 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的肝性脑病亚急性重症肝炎(肝衰) 15日-26周内出现Ⅱ度以上的肝性脑病慢性重症肝炎(肝衰) 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有肝失代偿表现4.淤胆型肝炎:·急性大多可恢复;慢性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淤胆表现·可有皮肤瘙痒、脂肪泻和白便;有黄疸深,消化道症状轻(与重症肝炎鉴别点)·肝内外胆管不扩张5.肝硬化6.特殊人群肝炎【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血清酶:ALT:常用,重型肝炎可出现胆酶分离AST:提示线粒体损伤、病情持久且较严重·血清蛋白:重型肝炎、肝硬化和中度以上的慢性肝炎可出现白蛋白(35-55)和球蛋白(20-30)的比例下降甚至倒置·PTA:反应肝细胞的坏死程度,<40%提示重症肝炎2.病原学检查:见病原学部分【并发症】肝内并发症肝癌、肝硬化、脂肪肝肝外并发症胆道炎症、胰腺炎、糖尿病、甲亢、再障贫和溶贫重型肝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治疗】1.急性肝炎:隔离休息、清淡饮食、保肝抗病毒治疗2.慢性肝炎:·一般治疗、护肝·抗病毒:乙肝治疗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干扰素(禁忌症:血清胆红素>正常值上限2倍、失代偿期肝硬化、自身免疫病和严重器官病变)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替诺福伟)丙肝---干扰素+利巴韦林【预防】1.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隔离----甲肝、戊肝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乙肝:医务工作者不慎可疑感染后应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周后疫苗·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第三章第十二节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乙型脑炎乙脑)·由乙脑病毒经蚊虫传播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病原学】乙脑病毒·单股正链RNA·嵌有外膜蛋白(E蛋白)和非糖基化膜蛋白(M蛋白)·嗜神经病毒;抵抗力弱但耐高温和干燥【流行病学】1.传染源:动物;猪为主要的传染源(中间宿主),特别是幼猪2.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以库蚊为主要媒介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可获得持久免疫【病理解剖】·主要以大脑皮层、间脑和中脑受累最严重·神经细胞病变: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和坏死·炎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炎细胞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血管病变:浆液渗出→脑水肿【临床表现】1.初期:病初3天·急起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可有颈强直和抽搐2.极期:持续3-10天·高热(达40℃),伴剧烈头痛和喷射状呕吐·意识障碍:昏迷越早、越深、越长,病情越重·惊厥:多为病情严重的表现·呼衰:多为中枢性呼衰(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颅高压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3.恢复期:一般2周左右完全恢复,多自限性4.后遗症期:病程半年仍不能恢复则称后遗症【并发症】·发生率约10%,以支气管炎最常见【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及脑脊液:·血常规:外周血WBC↑,一般在(10-20)*109左右;中性粒在0.8以上·脑脊液:WBC轻度↑,多在(50-500)*1062.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最早出现,用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流脑:多见于冬春季,可有皮肤和粘膜的瘀点;脑脊液呈细菌性脑膜炎改变【治疗】·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预防】·关键是灭蚊防蚊、预防接种和动物宿主的管理第三章第十三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汉坦病毒引起,鼠为主要的传染源·病理变化主要为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三主征(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病程主要经五期经过(热低少多恢) 【病原学】汉坦病毒:·单股负链RNA·我国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为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和Ⅱ型首尔病毒(家鼠型)·对热、酸、消毒剂和紫外线敏感;免疫原性强【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宿主为啮齿类;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人不是)2.传播途径:最主要为呼吸道传播(鼠类散布的含病毒排泄物),常见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3.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有稳定持久的免疫力【发病机制】1.病毒直接作用:损害细胞膜和细胞器2.免疫损伤作用:·免疫复合物的沉积(Ⅲ型变态反应),为主要原因·其他变态反应、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病理生理】1.休克:原发性休克主要由于血管改变→血浆外渗→血容量↓;继发性休克主要为大出血2.出血: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3.急性肾衰:·肾滤过率下降: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主要原因)·肾灌流不足:血容量↓·肾小管机械性压迫:髓质水肿·肾小管管腔阻塞:管型形成【病理解剖】·以全身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血管:为主要病理;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肾脏:肾皮质苍白、髓质极度充血、出血和水肿·心脏: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脑部:垂体前叶腺垂体显著充血、出血和凝固坏死,后叶无明显变化·后腹膜和纵膈有胶冻样水肿【临床表现】三主征---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表现、肾损害1.发热期:·三红(面、颈、胸),三痛(头、腰、眼),三肿(球结膜、眼睑、面),出血·本病特点:轻型热退后症状缓解;中重型热退后症状加重·全身表现主要以胃肠、精神和神经症状为主·毛细血管损害征:皮肤充血潮红(面、颈、胸),重者呈醉酒样貌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样瘀点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的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球结膜水肿)·早期就出现肾损害2.低血压休克期:神皮唇脉压尿3.少尿期:·本病死亡多发于此期·500ml/d(20ml/h)可认为少尿,少数无明显少尿而存在氮质血症·少尿期的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尿中有膜状物为重症(非重型) ·可有高血容量综合征: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脉搏洪大,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轻重与少尿持续时间和氮质血症的高低相平行4.多尿期: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新生肾小管重吸收未完善、尿素氮等潴留物质滤出引起·移行期仍有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临床特点------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BC↑、淋巴细胞↑(异型C有利于早期诊断;>0.15为重型)、Hb↑、PLT↓2.尿常规:病程第二天可出现尿蛋白,镜检可见管型、膜状物3.血液生化检查:BUN和肌酐在低血压休克期开始升高,移行期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4.免疫学检查:·IgM:第二日起即可检出,1:20阳性·IgG:1:40、一周后上升四倍以上有确诊价值【并发症】1.腔道出血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肺水肿4.继发感染:易发于多尿期和恢复期【治疗】(简答)1.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2.发热期:·早期抗病毒:4天以内治疗病因和免疫调节为主·减轻外渗和综合补液、改善中毒、预防DIC3.低血压休克器:扩容纠酸活血管,重点是维护肾功能4.少尿期:稳促导透·每日的补液量=前一日的尿量+呕吐量+500-700ml·透析主要用于解除高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5.多尿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第三章第十四节登革病毒感染登革热【病原学】·登革病毒: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有4个血清型,有广泛的交叉免疫反应性【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2.传播途径:伊蚊叮咬3.易感性:普遍易感;对同株有牢固免疫力;对其他血清型有短暂交叉免疫4.流性特征:·热带和亚热带之间流行·20-40岁青壮年易感·多有市镇向农村蔓延【发病机制】·第一次病毒血症:在单核-巨噬系统增值并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定位于单核-巨噬系统和淋巴组织之中复制,再次入血;引起病毒血症【病理改变】·主要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临床表现】·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有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潜伏期3-15天,通常为5-8天1.典型登革热:·发热:双峰热或马鞍热型,全身毒症明显;常伴头眼和骨关节肌肉痛·皮疹:3-6天出现;先见于躯干后逐渐向四肢或头面部蔓延,最后分散于皮肤·出血、肝大2.轻型登革热:类似流感3.重型登革热:·罕见的病死率高·出血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可有中枢型呼衰【并发症】·常见急性血管内溶血,多发于G-6-PD缺乏患者·精神异常、肝肾综合征等【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常用于早期检测·WBC第2天下降,4-5天降至2*107/L;退热一周后恢复·PLT下降或轻度增高·部分病例可见蛋白尿和血尿·脑脊液压力升高,WBC和Pr可轻度↑,糖和氯化物正常2.血清学检查:·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于病程4-5天开始出现,补体结核抗体于2周开始出现·确诊: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确诊: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的抗原【治疗】·高热慎用退热药,以防G-6-PD缺乏患者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或大量出汗造成虚脱【预防】·防蚊灭蚊为最重要的预防措施·疫苗尚未推广使用登革出血热【发病机制】·低滴度的促进性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弱,但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液浓缩和休克【临床表现】·典型登革热症状:发热伴疼痛、皮疹、出血·严重的出血倾向:束臂试验+【实验室检查】·特征性改变:血小板减少的同时伴血液浓缩第三章第十六节艾滋病【病原学】·HIV属反转录病毒,为单链RNA·主要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HIV-1型为主要致病型;根据gp120的高变区V3差异分为3群和13个亚型·HIV基因编码的蛋白及其功能结构基因群特异性抗原基因(gag) 编码p24包膜蛋白基因(env) 编码gp120、gp41调节基因病毒蛋白调节因子(rev) 正调控结构蛋白,增加gag和env的表达负调因子(nrf) 抑制HIV增值病毒蛋白R基因(vpr) 编码R蛋白,可以促进HIV在巨噬细胞中的增值HIV-1病毒蛋白U(vpu) 编码U蛋白,促进HIV-1在细胞膜上的释放HIV-2病毒蛋白X(vpx) 编码X蛋白,促进HIV-2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值·病毒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紫外线抵抗力强【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的HIV感染者2.传播途径:性传播(广泛)、血液传播(高效)、母婴传播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发病机制】·主要感染宿主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HIV外模gp120与CD4+TC受体结合·受损机制包括:直接损伤感染细胞表面的gp120表达,与未感染的细胞结合,发生细胞溶解破坏感染骨髓干细胞,导致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受损B细胞↑、克隆化【临床表现】1.急性感染期:2-4周·有CD4+细胞一过性的减少·窗口期(血清转换期):持续2-6w;一般查不到抗-HIV,需查抗原2.无症状感染期:·除抗-HIV阳性以外可无任何症状·CD4+T细胞进行性下降、易传染3.艾滋病期:·全身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以外两个或以上、直径≥1cm、持续3个月、无压痛和粘连) ·神经系统症状·机会感染:卡氏肺孢菌、结核杆菌、念珠菌、隐孢子虫和巨细胞病毒的等·继发性肿瘤: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4.各期的临床表现:·肺部:多发生,症状重而体征轻,多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消化系统:鹅口疮·皮肤:感染、炎症和肿瘤·眼部:常见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视网膜炎和眼底絮状白斑【实验室检查】1.一般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血小板一般无变化2.免疫学检查:·两次初筛、三次诊断·CD4+T↓、机会感染时常<0.2*109/L·CD4/CD8≤1.03.病原学检测:·抗原:筛选献血员时加测以防窗口期测不出抗-HIV·抗HIV:感染至少2-3周;主要测gp41和gp120【预后】·评估预后主要测CD4+T绝对值计数【治疗】·确诊HIV感染立即服药·终生服药水猩天麻斑疹伤寒1 2 3 4 5-6 7第四章第三节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病原学】·立克次体(东方立克次体),胞内寄生、G-菌但、姆萨染色为紫蓝色【流行病学】1.传染源:鼠类2.传播途径:恙螨为主要的额传播媒介,也是原始宿主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发病机制】·先在叮咬的局部组织内细胞繁殖,引起皮肤损害;入血后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皮损:丘疹→水泡→焦痂→溃疡(基底淡红无渗液)【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发热及中毒表现:多为弛张热,偶有畏寒和寒战;可有颜面和胸颈部的潮红和结膜充血·焦痂及溃疡:最具诊断意义;(一般为单个)焦痂呈焦黑色,如围堤状,周围有红晕;无继发感染则无渗液、不痛不痒;脱皮后形成溃疡,基底部呈淡红色肉芽创面多见于股沟、肛周、会阴、外生殖器、腋窝及腰背·皮疹:多发于病程4-6天·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1.血清学检查: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 K发生凝集反应,最早第四日2.病原体分离:取发热患者全血0.5ml接种小鼠腹腔,7-9日后做涂片吉姆萨染色【治疗】·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有特效患者不必隔离第一节流行性斑疹伤寒·为普氏立克次体感染·患者为本病唯一传染源,人虱为主要传播媒介·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神经系统表现,多有脾大可有肝大·可见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外斐试验OX19抗体≥1:160或恢复期滴度≥4倍急性期有诊断价值·治疗首选多西环素·预防关键为以灭虱为中心的综合措施第二节地方性斑疹伤寒·为莫氏立克次体感染·鼠类是本病的传染源,鼠蚤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外斐试验OX2可呈阳性第五章第二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奈瑟脑膜炎球菌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好发于冬春季节;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病原学】1.脑膜炎球菌:·G-双球菌,专性需氧、营养需求高,需要巧克力-学琼脂培养基·主要致病为内毒素;上呼吸道感染常为菌毛黏附导致·外界抵抗力差,体外自溶(自溶酶)【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唯一宿主;流行期间以A型为主,非流行期间以B、C群为主2.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3.易感性:·普遍易感,15岁以下多见、6个月-3岁发病率最高;多为无症状带菌者·可产生持久免疫,各群可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4.流性特征:周期性流行(人群免疫力↓及新易感人群的聚集)【病理解剖】·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时血管内皮损害·脑膜炎期主要病变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严重者可有脑实质损害→脑疝形成【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一般2-3天·基本特征为高热头痛、脑膜刺激征和皮肤瘀点瘀斑1.轻型:不典型2.普通型:最常见;起病急、进展快,常难以分期·前驱期:大多无症状,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败血症期:寒战高热、瘀点瘀斑(严重扩大呈紫黑色坏死或水疱,与乙脑鉴别)·脑膜炎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脑炎症状·恢复期3.暴发型:疾病急骤,病势凶险;儿童多见(内毒素致急性微循环障碍)·休克型:特征为24h内迅速出现的循坏衰竭,可有大块的瘀斑伴中央坏死(需肝素抗凝) ·脑膜脑炎型:特征为脑实质损害和颅高压·混合型【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BC显著增高,一般在(10-30)*109左右,中性粒在0.8-0.9以上2.脑脊液:化脓样改变·外观浑浊或呈米汤样·白细胞达1*109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减少3.细菌学检查:·直接涂片、细菌培养、鲎溶实验(测内毒素)【治疗】·强调早期诊断·首选青霉素,较大剂量静注可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皮试),成人20wU/kg·d·链霉素:抑菌药,但有骨髓抑制作用,一般不首选【预防】·对密切接触患者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第五章第五节沙门菌感染伤寒·由伤寒沙门菌经肠道引起,基本病理特征是持续菌血症和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和坏死最明显;可并发肠穿孔和出血【病原学】1.伤寒沙门菌:·G-菌,有鞭毛无荚膜,沙门菌D群·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可测患者血清中的O抗体(IgM)和H抗体(IgG)帮助诊断(肥达实验)·自然环境中生命力强、耐低温,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起病2-4周排菌最多,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污染为传播的重要途径3个月以上----慢性带菌者【发病机制】·主要累及小肠、回肠末段·第一次菌血症:侵入回肠集合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胸导管入血;无症状·第二次菌血症: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大量繁殖;释放内毒素引起症状·残留菌多位于胆囊内【病理解剖】·第一周肠道淋巴组织髓样肿胀,呈纽扣样突起;镜下可见伤寒小结和伤寒肉芽肿·第二周肿大淋巴结发生坏死·第三周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儿童因为淋巴未发育完全,少见溃疡形成·第四周溃疡愈合不留瘢痕【临床表现】·潜伏期3-21天,一般为7-14天1.典型伤寒:·初期(侵袭期):体温阶梯型上升,可伴全身症状和胃肠道症状·极期:全身中毒症状重可有伤寒面容: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常有相对缓脉和重脉,可并发心肌炎;肝、脾大;玫瑰疹(胸腹部)·缓解期、恢复期2.特殊类型的伤寒:·小儿伤寒:胃肠道症状明显,肠外并发症多;WBC一般不减少但嗜酸粒细胞明显↓·老年人伤寒:发热通常不高,神经系统表现较明显;病程迁延、恢复慢、病死率高·再燃:体温还没有恢复正常又重新升高;多见于治疗不当·复发:退热后1-3周又出现临床症状和血培养+;多见于治疗不彻底3.逍遥型伤寒:毒血症状轻,常无知觉,部分患者以肠出血和肠穿孔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BC一般在(3-5)*109,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2.伤寒沙门菌培养:血培养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2周测)3.肥达实验:·未经免疫者O:1/80及H:1/160以上+·通常在一周后出现,3-4周阳性率达70%以上·Vi抗体的检测可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并发症】·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流行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掌握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免疫学、疫苗与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人群中传播,引起一定数量人群发生同样疾病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具有感染性、传染性、流行性以及可防可控的特点。

二、传播途径1. 直接传播: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等。

2. 非直接传播:通过介体传播,如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昆虫传播等。

三、免疫学1. 主动免疫:通过感染病原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被动免疫:通过外源性的抗体或免疫细胞转移,提供短暂的免疫保护。

四、疫苗与防控措施1. 疫苗的分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胞病毒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及多糖、多糖蛋白疫苗等。

2. 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完善个案追踪、提高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水平、加强预防接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五、常见传染病1. 肺结核: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传播,防控措施包括规范化治疗、强化传染者筛查、完善环境管理等。

2. 流感:病原体为流感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控措施包括及时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3. 红疹:病原体为风疹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控措施主要是加强妊娠前乙肝、风疹疫苗接种等。

4. 腮腺炎:病原体为腮腺炎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疫苗接种、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等。

5. 麻疹:病原体为麻疹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控措施包括及时接种疫苗、隔离病例等。

总结:传染病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通过直接和非直接途径进行传播。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应答的学科,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1.传染过程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外环境。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2.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形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3.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4.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相关因素:侵袭力、毒力、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5.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6.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8. 传染病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9.病毒性肝病原学HA V:有一个抗原系统:抗HA V-IgM与抗HAV-IgG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潜伏:2-6周,平均30天病原学检查:抗-HA 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HBV:Dane颗粒,4个抗原系统:HBsAg、Pre-S1、HBeAg、HBcAg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潜伏:6-24周,平均70天病原学检查:HBeAg、抗HBcIgM、HBV-DNA是病毒活跃标志;抗HBcIgG为感染(既往和现症)标志。

HDV:病原学:缺陷病毒,抗原系统是HDAg。

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HEV:病原:一个抗原系统:抗HEV-IgM与抗HEV-IgG。

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

潜伏:10-70天,平均40天。

病原学检查: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9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1. 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传染病指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引起感染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可预防性、可控制性以及可治疗性等特点。

2. 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病原体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五类,每类病原体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且在传播途径、病理过程和防控方法方面也有所差异。

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等多种方式。

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实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在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差异,如易感人群比例、感染病例发生率、传播速度等。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猜测疫情进步趋势。

5. 传染病的免疫与预防通过免疫接种和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浩繁传染病,如霍乱、百日咳、流感等。

免疫和预防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

6. 传染病的病例诊断及试验室检测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试验室检测结果,可以准确裁定某人是否感染了某种传染病。

常见的试验室检测方法有细菌培育、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7. 传染病的治疗与控制传染病的治疗和控制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等药物治疗;对疫情进行监测和报告;实行隔离、检疫、消毒等防控措施。

8. 传染病的疫苗研发与生产传染病的疫苗研发与生产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疫苗的研发过程包括病原体分离、培育、灭活或变弱、制备和质控等环节。

9. 传染病的常见疾病与防控措施常见的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艾滋病、疟疾、登革热、手足口病等。

对于每种疾病,了解其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0. 传染病与公共卫生传染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疫情的爆发可能给社会、经济和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因此,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提高大众健康素养等都是增进公共卫生的重要任务。

总结:传染病学知识点涵盖了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病原体的分类、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与预防、病例诊断及试验室检测、治疗与控制、疫苗研发与生产、常见疾病与防控措施以及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等内容。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传染病学是探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控制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对传染病学的一些基本观点、病原体、传播途径、疫情调查与控制措施等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基本观点1. 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群或动物群中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2.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3. 宿主:能提供生存和繁殖条件给病原体的个体。

4. 媒介:起到传播病原体的载体,包括蚊虫、跳蚤、臭虫等。

二、常见病原体1. 细菌: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等。

细菌通过空气飞沫、粪口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2. 病毒:如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3.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真菌通过空气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4. 寄生虫:如疟原虫、钩虫等。

寄生虫通过蚊虫叮咬、食物、水源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三、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如性传播、飞沫传播等。

2. 非直接接触传播: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等。

四、疫情调查与控制1. 疫情调查:通过确定病例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的时空分布、传播途径和群体易感性等。

2. 传染源控制:实行隔离、隔离治疗等措施,缩减传染源的扩散。

3. 防控措施:推广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促使个人和群体实行良好的卫生习惯。

4. 病例监测与报告:监测疫情动态,准时报告病例,使得防控措施可以更加精确和针对性。

五、传染病分类1. 急性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如流感、痢疾等。

2. 慢性传染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隔离传染病:通过隔离措施进行传播阻断,如麻疹、结核病等。

4. 特定传染病:特定人群易感,如肺结核、性传播疾病等。

六、预防与控制1. 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注射,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学是中医、中西医共有考试科目,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传染病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传播引起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有以下特点:1. 传染性:可通过接触、飞沫、空气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2. 流行性:可引起暴发或持续流行,病例数在一定时期内增加。

3. 防控重要性:传染病可导致大规模的感染和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二、病原微生物1. 细菌:如结核杆菌、沙门菌、百日咳杆菌等。

2. 病毒: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3.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

4. 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包虫等。

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传播:包括密切接触、性接触等。

2. 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释放的飞沫携带病原微生物,并通过空气传播给他人。

3. 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传播给他人。

4. 水源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污染的水源(如饮用水、游泳池)传播给人。

5. 食物传播:病原微生物存在于污染的食物中,通过食入传播给人。

6. 虫媒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虫子(如蚊子、苍蝇)叮咬传播给人。

四、流行病学参数1. 发病率:某一时期内特定人群的新发病例数。

2. 患病率:某一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患病者的比例。

3. 病死率:某一时期内某一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患病人数的比例。

4. 遗传率:某一疾病在某一族群中存在的可能性。

5. 病源携带者率:指无症状感染者或潜伏期感染者在特定人群中的比例。

6. 传染系数:传染病的传染能力,反映了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潜力。

五、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 疫苗接种: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主动免疫,降低发病率。

2. 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病原微生物源等。

3. 环境卫生措施:加强污水处理、饮用水消毒、垃圾处理等,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 病例的早期发现与隔离:对于已感染者进行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法等的学科。

以下是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点:1.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或动物所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可以分为空气传播、经食物或水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等不同的传播途径。

2.病原体的特性:了解病原体的特性对于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至关重要。

例如,细菌可以产生毒素,病毒可以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真菌可以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寄生虫可以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

3.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了解传播途径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4.免疫学原理: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主要部分,其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两个重要的免疫反应。

5.传染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监测是对病例的发生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以便及时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收集病例资料、调查疫点、分析数据等方法来研究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

6.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包括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隔离措施、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传染病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

7.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治疗包括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传染病的早期干预和治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和经济的措施之一、了解各类传染病的疫苗接种规划和程序对于有效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9.新兴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新兴传染病是指近年来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威胁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等。

重大传染病是指已知疫苗和治疗方法但仍广泛传播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等。

了解这些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个因素是病原体、人体和外环境。

感染后可能表现为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或潜伏性感染。

二、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发病的两个因素。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其中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免疫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特征包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征分期包括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以及后遗症。

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可分为甲类2种、乙类25种和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其病原体分别为属于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嗜肝DNA 病毒、单链RNA病毒、缺陷的单链RNA病毒和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乙肝、丙肝和丁肝则通过输血、母婴、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传染源包括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病理方面,急性肝炎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和气球样变,慢性肝炎则表现为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重型病毒性肝炎则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

四、病原学检查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是XXX。

冠状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三、病理:1、肺部病变是主要表现,病毒直接侵袭肺泡和肺间质。

2、炎症反应引起肺泡渗出液和纤维素样渗出物沉积,导致肺泡腔和间质纤维化。

四、临床表现:特征:发热、咳嗽、呼吸困难。

分期:1、轻型: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

2、普通型: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影像学改变等症状。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一、病毒感染1,感冒病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正黏病毒)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3天最强)机制:透明膜;表现:全身症状明显,呼吸道症状轻;检查:病毒分离;奥司他韦、扎那米韦,预防:疫苗。

2,禽流感禽类病源:(不是人)(正黏病毒)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机制:透明膜:ARDS(进行性呼衰)检查:病毒分离,白肺:奥司他韦(发隔报治疗)3,肺炎病源:SARS冠状病毒,人)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机制:透明膜,免疫器官损伤;表现:发热:首发主要症状,呼吸衰竭,无上呼吸道卡他(感冒)症状;肺部体征不明显;检查:淋巴细胞减少,特异性抗体、病毒分离、PCR;治疗对症,紫外线敏感,检疫期14天。

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

4,艾滋病病源:HIV人;途径:性传播、血液或液制品传播、母传播;机制:侵蚀CD4+T淋巴细胞;急性感染期(感3~14天)无症状染期(6~8年)卡氏肺孢子菌感最常见的感、最主要死因。

AIDS 发生卡波肉瘤主要是由于疱疹病毒8型染③弓形体脑、隐球菌脑病;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抗—HIV),诊:RNA;治疗:核苷类似物(夫定) 5,出血热病源: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全途径(只未明言性传播)机制: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一造成小血管通透性增加;临床特征(三大主证):发热、出血、肾损害。

1.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2.休克期:低血容量休克(热退病重):3.少尿期:24小时尿量<400ml为少尿:4.多尿期:电解质素乱高峰再休克;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早期诊断-IgM,确诊-RNA“;治疗: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

1.发热期抗病毒预防DIC 2.休克期一扩容、纠酸、活血管3.少尿期一利尿、稳定内环境4.多尿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灭鼠。

6,狂犬病病源:狂犬病毒(科拉沙病毒)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人不是传染源;途径:接触传播(咬伤);机制:侵犯脑脊液实质,潜伏期可10年以上;1.前驱期:精神敏感一咽喉紧缩2.感兴奋期:极度兴奋恐惧、恐水、恐风引起痉挛3.麻痹期:呼吸麻痹,循环衰竭;检查:分离、PCR;治疗:无有效办法,对症治疗,及时注射疫苗。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传染病学是医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预防与治疗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传染病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指由微生物(如细菌、病原体、寄生虫等)感染或传播引起的疾病。

根据病原体的性质、传播途径以及感染的机制,传染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病原体分类按病原体的类型,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每种类型的传染病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以及预防与治疗方法。

2. 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及水源传播、接触传播等。

了解不同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3. 感染机制传染病的感染机制通常包括入侵、定植和繁殖。

了解病原体的感染机制可以帮助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

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发生规律以及控制策略。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有助于预测疫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1. 流行病学指标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指标有患病率、死亡率、感染率、病死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传染病的危害程度以及传播速度。

2. 传播动力学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揭示疫情发展的规律,为疫情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传染病的控制策略基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制定出一系列的传染病控制策略,如疫苗接种、隔离和健康教育等。

合理制定和执行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三、重要的传染病传染病学研究的范畴广泛,其中有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危机。

1. 疟疾疟疾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疟疾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对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2. 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肺结核是当前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挑战性的传染病之一,为了控制肺结核的流行,加强防控手段尤为重要。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预防、控制和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学科。

以下是传染病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水源传播、血液传播、昆虫传播等。

3.传染病的免疫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机制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天然免疫通过吞噬细胞、刺激炎症反应等机制来抵御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则是通过接种疫苗或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和免疫记忆来抵御病原体。

4.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研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包括感染率、传播速度、传染力、流行源等指标。

5.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主要包括个体防护措施、群体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等。

个体防护措施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群体防控措施包括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消毒、群体接种等。

6.传染病的疫苗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病原体的抗原或蛋白质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

疫苗可以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7.常见的传染病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艾滋病、肝炎、疟疾、登革热等。

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控制措施各不相同。

8.粪口传播疾病粪口传播疾病是指通过食物、饮水和污染的环境等途径传播的疾病,包括腹泻、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控制策略包括改善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妥善处理粪便等。

9.向量传播疾病向量传播疾病是指通过蚊子、苍蝇、跳蚤等昆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

预防控制策略包括灭蚊灭虫、个人保护等。

10.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感染的疾病,主要通过医疗过程中的接触、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

预防控制策略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等。

总之,传染病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病原体、传播途径、免疫机制、流行病学调查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完整版)传染病学重点

(完整版)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一、总论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

(即五种表现)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即四个特点)5、再燃与复发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

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二、病毒性肝炎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

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1 传染病学总论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的英文近义词:Infectious diseases,contagious diseases,communicable diseases)一、传染病的特征1.(一)四大基本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10第三轮简答>1、有病原体pathogen: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包括微生物microorganism和寄生虫parasite2、传染性infectivity(1)主要特征(2)传染病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infective period,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当固定。

3、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1)季节性(2)流行性:散发sporadic occurrence(某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流行epidemic (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大流行pandemic(流行范围超出国界或洲界),暴发epidemic outbreak(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内)(3)地方性endemi(如血吸虫病)和外来性exotic(如霍乱)4、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麻疹、脊髓灰质炎和乙脑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保持终身(甲肝);流感、菌痢、阿米巴病维持时间短。

再感染:同一传染病痊愈后经过一段间隙再度感染;重复感染:疾病尚在进行过程中,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蠕虫病等)(1)特异性且主动(2)能通过胎盘给胎儿(许多婴儿6m后好发传染病)(3)持续时间不同,伴随免疫力concomitant immunity(蠕虫病helminthiasis)(二)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其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1)每一个传染病都有潜伏期且呈常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

隔离时间依据(quarantine evidence):是检验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11级第二轮选择>,也可以帮助判断病原体(Ebola 21d,SARS 7d)(2)潜伏期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而定。

①毒素产生与播散的时间:细菌性中毒,毒素在食物中已预先存在,则潜伏期可短至数十分钟。

②人体伤口的部位:狂犬病rabies的潜伏期取决于伤口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越近潜伏期越短。

③潜伏期的长度通常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2、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已具有传染性。

(1)非特异性症状:头痛、发热、疲乏、食欲下降anorexia和肌肉酸痛myalgia,与病原体繁殖产生的毒性物质有关。

(2)许多传染病所共有(3)一般持续1~3d,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在此时期内,应严密观察,也可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及早诊断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如麻疹、百日咳等在此期的传染性最强。

3、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1)特有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特征性皮疹、肝大、脾大、黄疸和脑膜刺激征等(尤其对于麻疹measles和水痘varicella)(2)顿挫型abortive type:如脊髓灰质炎和乙型脑炎,大部分经前驱期后随即进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患者进入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1)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2)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尚未完全清除,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

(3)血清中的抗体效价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4)感染可能持续(恢复期携带者)(5)可出现再燃recrudescence或复发relapse。

见于伤寒、疟疾和细菌性痢疾等。

再燃recrudescence: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relapse<10级第三轮名解英语>: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后遗症sequela(三)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pyrexia/fever 先发热后头痛→传染病;先头痛后发热→神经内科疾病(1)三个阶段①.体温上升期effeverscence ②.极期fastigium:高峰期③.体温下降期defervecence:热退期(2)热型具有鉴别诊断意义①稽留热sustained fever:体温升高>39℃且24h内相差≤1℃。

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②弛张热remittent fever:24h内体温高低相差>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

败血症,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③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和正常体温之下,寒战—高热—热退,疟疾、败血症。

④.回归热relapsing fever/undulant/saddle:是指高热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但数天后又再出现高热,布鲁菌病、回归热。

若再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称波状热undulant fever。

2、发疹eruption/rash(1)外疹exanthem和内疹enanthem(黏膜疹)(2)出疹时间、部位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风水红花莫悲伤——风疹1,水痘1,猩红热2,天花,麻疹3,斑疹伤寒5,伤寒6水痘多在躯干;麻疹先出现于耳后,再到躯干、四肢,同时有粘膜疹(科氏斑)(3)按形态分为四组①.斑丘疹maculopapule 发疹有顺序且一般不痒。

A.斑疹macule红色不突出皮肤,斑疹伤寒、猩红热等。

B.丘疹papule红色突出皮肤:麻疹、恙虫病、传单等。

C.斑丘疹:斑丘疹同时存在,水痘、风疹持续1~2d,猩红热2~3d,麻疹3~5d②出血疹petechia&ecchymosis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

出血疹可相互融合形成瘀斑。

③疱疹vesicle 水痘、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立克次体、金葡败血症等。

呈脓性为脓疱疹。

④荨麻疹urticaria:病毒性肝炎,蠕虫蚴移行症,丝虫病等。

3、毒血症状toxemic symptoms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等。

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现,同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reaction of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充血、增生等,肝脾、淋巴结肿大。

二、感染与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一)感染的概念1、感染infection: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感染病:感染后的临床或亚临床表现。

3、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1)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或易位)(2)共生状态commensalism:互不适应、互不损害对方4、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5、感染的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某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有先后。

人体在某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另一种病原体感染。

①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②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又称重复感染,是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敏感菌受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趁机生长繁殖,产生新的感染。

(二)感染过程中的五大表现——感染谱spectrum感染谱——在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可出现5种不同的结局。

频度(由高到低):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感染→显性感染1、清除病原体elimination of pathogens(1)非特异性防御能力(2)特异性免疫功能:主动/被动免疫2、隐性感染cover infection/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在脊髓灰质炎、乙脑中常见(3)大多数人在隐性感染结束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如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和乙肝。

3、显性overt/临床clinical 感染(1)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感染者的小部分,但少数传染病中,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如麻疹、天花。

(2)部分传染病可在感染结束后清除病原体获得稳固免疫力consolidated immunity:麻疹、甲肝和伤寒等。

部分传染病只是暂时免疫力temporary immunity:菌痢bacillary dysentery;流感、阿米巴痢疾等。

感染后免疫力postinfection immunity: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的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一般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生,但有例外(如流感)。

细菌、螺旋体、原虫性感染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较短,仅为数日至数年,也有例外(如伤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